1959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有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红旗”半月刊1959年第一期社论
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所作出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人民公社发展的经验,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于人民公社发展中的各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按照这个决议,在全党全民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于公社的领导,健全公社的制度,促进公社的巩固,把人民公社的工作大大地提高一步。
人民公社——这种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合一的组织形式,是我国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跃进,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使农民群众深深感到,原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它在规模上、活动范围上和集体化程度上,都显现出同生产力的飞跃式的发展不相适应。人们要求从原有的农业合作社前进一步。还在人民公社出现以前,各地群众已经对于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制度作过多方面的改进的尝试。许多农业社合并成为大社,并且扩大了经营的范围,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不少地方还实行了农业社、手工业社、供销社、信用社的合一。许多农业社改进了劳动组织,加强了相互间的协作,这种协作有时不但超出了乡界,而且超出了县界。适应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很多农业社都办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取消了自留地。在分配制度方面,也有一些农业社改变了原有的按劳动日计酬的办法。1958年夏季,开始产生了现在形式和现在名称的人民公社。少数公社取得成功以后,许多农业合作社把它们作为榜样,建立人民公社就逐渐地形成为群众运动。毛泽东同志对于人民群众的这种创举,给予了热烈的支持,并且及时地指出,我们的方向是逐步地有秩序地组成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1958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作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把人民公社引上迅速发展的轨道。到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开幕的前夜,我国农村中已经有了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组织,加入公社的农户,达到了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9%以上。
从1958年夏季算起,我国的人民公社运动还只有半年左右的历史。在这个不长的时间内,人民公社已经在发展生产、组织分配、统一安排生活等等方面,表现出了它的显著的优越性。从农业合作社转变成为人民公社,组织规模和经营范围都扩大了,生产方面和社员生活方面的集体化程度都提高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比以前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度;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统一领导,使全国农村中实现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得到可靠的保证,农村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农业合作社转变成为人民公社,不仅实现了生产力方面的革新,而且包含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要变革。首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自留地等)消失了,集体所有制由于公社的巨大规模,大大扩大和提高了。其次,全民所有制的成分出现了。公社和乡政权的合一,在县范围内的成立联社,国家的基层财贸机构和其他企业下放给公社和县联社管理,县联社有权统一调剂全县公社的积累,调度公社适当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是人民公社中的全民所有制的成分。最后,许多人民公社在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其中的供给制部分开始带有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原则的萌芽。所有这些都表明,人民公社这个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长远发展的前途。正如八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所指出的,人民公社这种崭新的制度,“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
全会决议所指出的这些发展方向,对于我们共产主义者说来,当然是早已确定了的;但是究竟采取什么具体的形式来实现这些发展,却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这些形式,以及在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这些形式,都曾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人民公社这种形式的发现,比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各种形式当然具有远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我国的条件下,人民公社不但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形式(这已经首先在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在全国开始普遍地实现工农业同时并举方面得到了证明),而且是我国农村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最好形式,又是我国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好形式。人民公社现在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和政权组织的基层单位;而且如中央的决议所说,在我国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仍将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这也是符合于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所提出的理想的。因此,人民公社的发展,不但在目前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随着历史的前进,它还将愈来愈显出它的伟大的意义。
对于我国的大跃进和公社运动的伟大胜利,全世界的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感到惊慌,因此拼命加以攻击和污蔑。他们竭力把我国的公社描写成为凶恶可怕的怪物,把公社的胜利说成是强迫的结果。他们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我国的五亿多农民对于公社的成立和发展如此欢欣鼓舞,为什么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工业在公社的领导下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是各国资产阶级在对劳动人民采用了一切强迫手段之后所无法达到的。他们也知道,他们不可能破坏我国的公社运动,于是他们只好不断地预告着公社的失败,好像他们如果不能由此多少获得一些安慰的话,他们就连呼吸都要发生困难似的。
同反动派的这种白痴式的幻想相反,我们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一致通过的决议中,肯定了公社运动的伟大胜利和伟大前途,并且为它今后的发展和巩固规定了明确的方针。
为了使得全国的人民公社迅速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在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详细地讨论了公社目前所面对着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并且澄清了在公社运动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决议着重指出:农村的人民公社目前基本上仍然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们要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将需要三四年、五六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至于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那就需要经过一段更长的时间。
人民公社运动是我国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一次伟大变革。这个变革是在客观条件成熟和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生活已经证明,这个得到群众热烈支持的变革,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群众觉悟的继续提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巩固已有的胜利,并且通过人民公社的巩固,继续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群众觉悟的提高,就必须在工作中永远坚持群众路线,永远重视群众的自觉自愿。群众的觉悟首先产生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关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度、分配制度、生产经营、生活福利等等问题的处理,都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从群众的自觉自愿出发,从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这些方面,决不允许过于性急,把将来的理想当做当前的任务,勉强做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情,因为那样就将不利于公社的巩固,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指出,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者。革命的各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不能使革命停顿下来,而应当领导它不断前进,要善于在革命发展的每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条件。革命的各个阶段又是互相区别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任务,我们必须把每一阶段的基本性质弄清楚,据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方针和政策。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统一起来,这就是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人民革命的事业中,一贯地坚持了这个原理。为了认清这个原理,回顾一下我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前,我们党内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争论是有益的。在过去的不同时期内,一切右倾的错误观点(陈独秀的观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陈独秀主义者的观点),都是不承认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衔接,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的原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投降主义的纲领和政策;而一切“左”倾的错误观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的观点),都是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线,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原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冒险主义的纲领和政策。毛泽东同志既反对把革命停顿在民主革命阶段,也反对急于跳过民主革命阶段。他一方面坚持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间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要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以便在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实现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另一方面又坚持不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混淆起来,坚持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间不采取超出民主革命范围的政策。大家知道,我国的革命正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路线取得胜利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革命的前后阶段比喻为互相关联的两篇文章。他说:“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批评一种“左”倾空谈主义的时候,曾经这样来说明革命的前后阶段不能混淆:
“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似乎并无恶意,也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观点,混淆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也是很有害的。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虽然是二十年前讲的,所说的问题,虽然和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在性质上和内容上都不相同,但是对于我国当前的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观点出发,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公社所有制的问题上,既肯定目前公社已经有了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并且指出,必须采取适当步骤,促进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同时又肯定,目前公社的所有制基本上还是集体所有制,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水平,不可过于性急。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全会既肯定在公社的分配制度中已经有了共产主义的萌芽,并且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公社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因素将逐渐增加,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将逐步成熟;同时又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人民的任务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只有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才能由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全会的决议明确地划清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界限,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根据这些,制定了有关人民公社的各种方针和政策。决议指出,无根据地宣布农村的人民公社
“立即实行全民所有制”、“立即进入共产主义”等等,“不仅是一种轻率的表现,而且将大大降低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受到歪曲和庸俗化,助长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公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因为这是全国公社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向前迈进的指路明灯。这个决议不但适应于目前,而且适应于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他是一个指导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前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决议给全国人民和全国公社指出了无限伟大的远景:通过国家的工业化和公社的工业化,通过农业战线上实现深耕细作、少种多收的大革命,通过全国文化教育事业和公社文化教育事业的高涨,我国将在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同时,将在物质条件方面和精神条件方面为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决议对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劳动、学习、休息的安排,妇女、儿童、老年的照顾,人民的饮食、居住和家庭生活,乡村、市镇以至整个大地的园林化,都表现了密切的关怀。决议特别强调了在公社中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行管理民主化的意义。所有这些,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巨大的鼓舞。
让帝国主义分子对我们党的决议叫嚷什么“退却”之类的梦话吧!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全会决议中获得了极大的力量和信心,并将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一致努力,为执行这个决议而坚决奋斗。毫无疑问,我们的人民公社的事业将在全会决议所确立的基础上蒸蒸日上,我们的公社将迅速获得巩固,我们的工农业将在1959年继续跃进,我们在1959年的新胜利将继续使全世界的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发抖!


第2版()
专栏:

一九五九年工业战线的任务
薄一波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九五八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一年里,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根据现在的预计,一九五八年比一九五七年,工业生产增长65%左右。主要工业产品中,钢增长一倍以上,达到一千一百万吨左右。在钢铁工业的带动下,机床增长两倍以上,达到九万台左右;煤炭增长一倍以上,达到两亿七千万吨左右;电力增长42%以上,达到二百七十五亿度左右。随着重工业的迅速发展,轻工业也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棉纱增长43%,达到六百八十万件左右。一九五八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跃进,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跃进,同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使全国人民对于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快地改变国家面貌、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迅速超过英国等各项任务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一九五八年我国在工业战线上取得伟大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认真地反对了保守思想,破除了迷信,认真地执行了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一年来的实践,进一步地证明了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在工业战线上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目前时期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相结合。这一整套方针,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因而它们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贯彻执行这一套方针,我们不但有可能在一九五九年继续跃进,并且有可能跃进得更好。
我国工业的发展,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一九五九年将实现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按照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九五九年计划指标,我国工业的生产将继续保持同一九五八年大体相同的速度向前发展,而大多数工业产品增加的绝对数量,也将比一九五八年大或者差不多。例如,一九五八年比一九五七年,钢增加了五百多万吨,煤增加了一亿四千多万吨;而一九五九年比一九五八年,钢将增加七百万吨左右,煤将增加一亿一千多万吨。其他许多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品的产量,增加的绝对数量也将是很大的。实现一九五九年的计划,我国就将在钢、铁、铜、铝、机床、发电设备等产品产量方面,分别接近、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至于煤炭和棉织品,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一九五八年就已经超过英国了。
由此可见,一九五九年的工业发展计划,仍然是一个大跃进的计划,是一个多快好省的计划,是苦战三年期间一个带有决定意义的计划。人们在一九五八年已经看到,使钢产量从五百多万吨增加到一千一百万吨,我国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历史表明,英国经过了三十二年,美国经过了七年,日本经过了二十年。人们在一九五九年还将看到,我国的钢产量从一千一百万吨增加到一千八百万吨;而同样的增长过程,在美国经过了五、六年,在英国经过了十八年。在旧中国,钢的最高年产量只有九十多万吨,解放以后的十年中间,我国将使钢产量增长到二十倍;而一九五九年一年增加的七百万吨左右,就大体等于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八倍。由此又可见,不论是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来比较,或是同我国的历史来比较,一九五九年钢铁的增长速度都是很快的。当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六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年产钢一千八百万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是,从一九五八年钢产量增长的速度和一九五九年钢产量将要达到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到,我国工业的高度现代化,既不需要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漫长的道路,也不需要像我们前几年曾经设想过的那样多的时间,这不是愈来愈清楚了吗?
那么,这个跃进计划是不是有可能实现呢?我们认为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还可能超额完成。
因为这个计划指标是充分地估计了客观可能性以后提出来的。以钢产量为例,按生产能力计算,一九五九年我国十八个钢铁重点企业的炼钢能力可以达到一千六百万吨左右,正在建设的二十四个中型钢厂的炼钢能力和现在主要机械厂的炼钢能力可以达到六百万吨左右,其他小炼钢炉的能力还未计算在内。炼钢所需要的生铁,也完全有把握供应;炼钢、炼铁所需要的焦炭、洗煤、铁合金、耐火材料,在增加必需的设备以后,也都可以解决;轧钢设备能力,也可以保证钢能成材。其他重工业部门,特别是电力、运输等部门,也将能够按比例地向前发展。同时,由于一九五八年农业的大丰收,我们能够相应地发展轻工业(主要是纺织工业和造纸工业等)的生产和基本建设,以适应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当然,要实现一九五九年的工业大跃进计划,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我们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又一定要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我们必须从一九五八年的丰富实践中吸取经验,提高认识,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经过巨大的努力,进行英勇的劳动,才能完满地实现一九五九年的计划。
一九五八年的实践证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大家都已经看到,当广大干部和工人群众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解放思想的号召,树立起敢想敢说敢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风格,打破了阻碍工业发展的各种迷信和清规戒律以后,在工业战线上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不但工业发展的速度一天高过一天,而且工业在城市和乡村到处开花。为了从精神方面准备条件,来迎接新的更大的胜利,我们应当继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客观世界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为了使我们的思想不至于僵化,不至于落在客观形势的后面,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抛弃陈旧的观念,接受新生的事物,使自己的认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一步一步地提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应当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并不是要我们不去研究客观世界,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而是要使我们的思想能够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使我们的认识能够更好地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者是追求真理的人,是胆大心细的人。我们敢于破除一切迷信,同时,我们必须尊重科学,勤恳地钻研一切科学,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一切问题。
要实现一定的经济任务,不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而且要具备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只见物,不见人,把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绝对化,认为人只能受它的支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不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在一九五八年,正是由于我们批判和克服了这种错误倾向,大大发扬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因而在工业战线上以至整个经济战线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们在今后应当继续批判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并且同那些企图利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来怀疑和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观潮派、算账派,继续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是,应当指出,我们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是要否认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只见物,不见人,当然是错误的;同样,只见人,不见物,也是错误的。谁都知道,经济的发展是受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制约的。比如,炼铁炼钢,就需要矿石、煤炭、电力和高炉设备、平炉设备等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缺乏这些条件,就不能进行生产。毛泽东同志说过:“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我们指导经济工作,正如指导战争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作用,来争取胜利,但是决不应当因此否认或者忽视物质技术条件的重要作用,决不能够超越客观条件的可能来计划自己的行动。我们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在经济工作中适当地对待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把两者正确地结合起来,以便我们能够有充分的保证来取得胜利。
要使工业高速度地发展,必须全党动手,把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我们在一九五八年,由于开展了全党全民大办工业和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既有大型企业、洋法生产的群众运动(“大洋群”),又有小型企业、土法生产的群众运动(“小土群”),这就打破了只靠少数人办工业的冷冷清清的局面,出现了全民办工业的轰轰烈烈的新局面。这一个全民办工业的运动,不仅使我国的工业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跃进,而且极为广泛地使工人、农民和城市居民受到了一次工业教育、技术训练和劳动锻炼,起了炼钢又炼人的作用,同时也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有了进一步的结合。
对于在工业战线上大搞群众运动,曾经有一些人抱着怀疑态度,他们认为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办农业可以,办工业就不可以;办小型工业可以,办大型工业就不可以。他们总是想用单纯的行政命令、死板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情,而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加以抵制。他们不懂得,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是最广大群众的切身事业,如果不依靠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是不可能高速度发展的。当然,群众运动必须同集中领导密切结合起来。群众运动越开展,就越需要党的坚强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经济工作人员,应当经常把当前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向群众交代清楚,并且发动群众展开鸣放辩论,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众的力量。应当贯彻执行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每个干部都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同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了解群众。应当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群众的干劲越大,就越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同时,应当引导群众不仅关心当前的利益,而且关心长远的利益,不仅关心局部的利益,而且关心全局的利益,使当前的、局部的利益服从于长远的、全局的利益。我们要使各地方的每个公社、每个企业单位和每个事业单位的群众都能够自觉地为统一的国家计划而奋斗,为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而奋斗。
要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还必须执行重点突出、全面安排的方针。一九五八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确定了发展工业在目前时期必须实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执行这个方针的结果,使得钢的产量迅速地增长上去。虽然在一个短时期内,曾经把某些东西挤了下来,某些部门出现了互不适应的情况;但是由于钢铁工业一方面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给有关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所以,总的说来是带动了机械、煤炭、电力等各个工业部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以钢为纲来安排整个工业建设,而不是把各个工业部门机械地平列起来,这就使我们的工业发展有了带动全局的中心。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带动全盘;只有以钢为纲,才能全面跃进。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不仅钢铁工业内部应当如此,而且钢铁工业和其他工业之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即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生产和基本建设之间,生产和流通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也应当如此。这也就是说,都要有全面的安排,都要使它们按比例地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最合理地、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争取工业的高速度发展。
这里应当说一说,在工业的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平衡的问题。我们在一九五八年,曾经对于使先进迁就落后的消极平衡论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那是完全必要的,不如此就不能反对掉右倾保守思想。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继续反对消极平衡论。但是,反对消极平衡论,并不是说不要平衡。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告诉我们:“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事实上,每月每季都在局部地打破这种平衡和统一,需要作出局部的调整。”人们知道,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批判消极平衡论的同时,就提出了使落后赶上先进的积极平衡的主张,就指出了,为着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需要保持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平衡,并且指出,这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工作的任务。
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九五九年发展工业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沿着一九五八年的胜利道路英勇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冲天的革命干劲,同时又要对任何事物进行科学分析。我们过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冲昏头脑,漠视工作中的缺点,不去努力改正这些缺点。我们每一个做经济工作的同志,都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把工作越做越细,越做越好,使自己又红又专,善于区别事物的真象和假象,区别有根据的要求和没有根据的要求,力求对情况的判断和工作的布置切合实际。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一九五九年这个对苦战三年有决定意义的一年中,实现比一九五八年更大的全面跃进。
(原载“红旗”杂志1959年第一期)


第2版()
专栏:

一载高潮万众腾欢
工业战线胜利空前
新华社31日讯 1958年,我国人民在工业生产战线上昂首阔步、高歌猛进,以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高速度,取得了辉煌灿烂的伟大胜利。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1958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一千二百亿元左右,比1957年猛增60%以上,大大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工业增长19.2%的速度。这种高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史上所没有过的。
这一年,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的增长。钢达到一千一百万吨左右,煤二亿七千万吨左右,都比1957年翻了一番多。机械工业方面,机床达到九万多台、发电设备一百多万瓩、冶金设备十八万吨,比1957年增长两倍多到十三倍,超过或大大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三种产品产量的总和。电力达到二百七十五亿度,石油二百二十五万吨,分别比1957年增长42%和54%。随着重工业的迅速发展,轻工业也有很大增长,棉纱达到六百八十万件左右,棉布六十四亿公尺。交通运输、邮电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1958年试制成功的、数以万计的工业新产品,更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欣欣向荣景象。广大职工在这一年当中,发明创造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各个工业部门在掌握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尖端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工业的技术力量,经过一年来丰富的实践,正在飞跃地成长。
我国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今年所表现出来的国民经济一片繁荣奋发的图景,同目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猛烈下降的凄惨景象,适成鲜明的对照。这个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1958年我国工业生产获取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所规定的“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以及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是照耀着我国工业生产高速猛进的灯塔。自从春天以来,特别是8月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各级党委把领导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这从8月份前后全国几种主要产品增长的数字里鲜明地表现出来。以1958年后四个月的产量总和和前八个月的总和相比,全国的钢产量增加了40%以上,机床产量增加了30%以上,发电设备增加了一倍多,高炉设备增加了四倍左右。历来依靠少数人办工业的冷冷清清的常规被彻底改变了。在中央企业、大型企业增加生产、加速建设的同时,全国各地在短期内建立起了成千上万座钢铁、机械、煤炭、化学肥料和其他中、小型工业,使我国许多原来工业上的空白点或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地区,工业生产快速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全国开始出现了“机器到处响,工厂遍城乡”的动人图景。参加工业生产、建设的队伍,不仅仅是几千万工人,而广大农民,也成为新的发展工业的重要力量。
1958年全党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以钢铁工业为纲,带动了各工业部门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全面跃进。这就是说,我国人民在1958年工业生产战线上初步认识和掌握了在目前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必须采取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方针,摸索出了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途径。1958年在全国钢产量比1957年增加了一倍挂零的同时,和钢铁生产直接相联系的煤产量,比1957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机械工业部门的主要产品,比1957年增加了两倍到十数倍不等;就是轻工业的许多产品也比1957年有了很大增长。
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伟大成就也是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私的援助分不开的。目前,我国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和群众正沿着1958年胜利的道路,根据物质技术的可能条件,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地前进,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附图片)
玉门油矿女子采油队的工人正在采原油。
傅振欣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