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跳出以肥制肥的圈子 陕西开辟许多新肥源
本报讯 陕西省的各种小型肥料厂正在大量普及的基础上迅速提高;有的厂已开始改变以肥制肥的做法,积极开辟新肥源,制造土化肥。
目前,陕西各地农村肥料厂大量普及后所出现的新问题就是原料不足。迄今全省共办起的颗粒肥料厂、土制化肥厂共约有六万三千多个。其中八千多个厂到6月底统计,就生产了一百八十万吨颗粒肥料,一千八百多吨骨肥和二百二十九万吨各种土化肥。这些肥料对支援农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但是,这些肥料厂绝大部分都是以肥制肥。颗粒肥料是用化肥过磷酸钙、硫酸?和农家有机肥搅合而成。各地已制成的五十多种土化肥,如土制尿素、土制肥田粉、粗制磷钾综合肥料等等,绝大多数都是用人尿、草木灰、肥土,再加一些过磷酸钙等化肥作成的。由于人尿、草木灰等自然肥源有限,过磷酸钙、硫酸?等化肥原料又供不应求,有些工厂就因缺乏原料而影响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的肥料厂开始设法在以肥制肥的基础上,开辟新的肥源,进一步自制各种土化肥。目前在有硫磺矿的地区如澄城等地的肥料厂,已经从炼过硫磺的下脚料渣中提炼出了硫酸?。有大量盐碱地的富平等地肥料厂,也从硝土中提炼出硝酸钾。商雒专区各县正在大办细菌肥料厂。略阳等县开始大量采掘磷灰石制硫酸钙。有的地方结合土法炼焦,已经用土法从煤和泥炭中成功地回收了?。有的肥料厂正在研究从烧砖瓦窑的煤烟中回收硫?。
这些肥料厂已做到的成就和新尝试,为进一步发展现有肥料厂的生产,找到了正确的途径。首先,它可以完全解决原料问题。陕西省蕴藏着丰富的制肥原料,单是长安、丹凤、商南等七个县,已知可供制钾肥用的钾长石就有近八百万吨。各地还有大量的磷灰石,单是陕南宁强县已发现的两处就有一千万吨。其次,采用土办法,用这些原料制造化肥,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只用一些磨子、铁锅、风箱、缸、瓮和几根管子就能生产。而这些设备现有的肥料厂一般都具备。再次,可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如从煤和泥炭中回收了硫酸?,还可同时回收煤焦油沥青等副产品。最后,也因为这样综合利用的结果,现有农村肥料厂便会逐步成为以肥料生产为主,又生产其它产品(如农药)的综合性的化工厂。


第6版()
专栏:

  秋收超夏收 晚稻超早稻
六级干部狠抓田间管理已收效果
广大农民正忙着给晚秋施肥治虫
本报讯 据各省、市和自治区最近在农业部召开的电话会议上汇报:各地秋收作物普遍生长良好,丰收大有希望。南方单季晚稻已经孕穗抽穗,双季晚稻正是分蘖盛期,禾苗生长茁壮。北方水稻也已抽穗;早秋的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即将收完,产量大大超过往年;晚秋粮食作物长得更好,正在灌浆。各地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和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作物都长得比往年好,普遍丰收在望。
秋收作物生长良好是各地根据中央指示大抓田间管理的结果。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抓好秋粮田间管理的通知后,各省、市和自治区普遍进行了具体部署,组织六级干部在田头会师,领导农民大搞田间管理。仅据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山西、山东和广西等省、区统计,计有八百五十多万名干部参加了田间管理大检查。福建省参加检查的干部和群众达五百多万人。各地干部和农民,通过检查参观评比和大鸣大放大辩论,打破了“定局论”,改变了“立了秋挂锄钩”的旧习惯,提出“秋收不到家,管理不停止”的战斗口号,订出要实现田间无杂草、无病虫、无三类苗等“四无”、“六无”的具体战斗目标,迅速地掀起了以追肥、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为主要内容的田间管理运动。在运动中,很多地方县、区、乡、社干部和农民,在田间扎了大营,“与禾苗同住,与庄稼同心”,田间管理搞得又快又好。这样大干的结果,各地普遍出现了秋收作物灌溉追肥多、中耕除草多、喷撒药剂多等“三多”和弱苗少、杂草少、病虫危害少等“三少”的新气象。运动开展前,各地三类苗一般占20%到30%,经过加工管理普遍降到10%以下,少的在5%左右。河南省一千二百万亩三类苗经加工有97%升了级,山东省不仅基本上消灭了草荒,还有70%的乡达到“六无”,河北省有80%的社做到了“四无”。湖北安徽等省长江流域棉区部分棉田中发生的斜纹夜蛾和辽宁、河北、山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的沾虫等虫害,都已基本消灭。
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部分遭受水旱灾害的地区,广大干部和农民还和这些灾害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湖北省麻城县由于雨大山洪暴发,全县有十万多亩棉花二十多万亩水稻被淹。全县农民组织劳力,水车大协作,日夜突击排水洗苗,部分乡社在一两天内就做到了水干苗净。现在全县已经基本消灭了灾害痕迹,各种作物都长得很好。安徽省前些时候旱象严重,广大农民在抗旱斗争中,不仅兴修了一亿五千万土方的水利工程,增强了抗旱能力,而且采取“移苗就水”的办法,把十几万亩受旱严重的稻苗移到有水源的田里,保证了稻苗的生长。
当前,各地加强秋田管理的战斗仍在继续大力进行。广大干部和农民已把田间管理的重点转到晚秋作物,正给晚秋作物加工加肥和防治病虫害。南方农民正对晚稻加工。江西、湖北、河北、辽宁和内蒙古等省、区仍有旱象的部分地区正在继续抗旱。全国各地广大农民的口号是:坚持“秋收不到家,管理不收兵”,战胜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力争秋季粮、棉、油料等各种作物全面大丰收。


第6版()
专栏:

  为争取更大丰收创造条件
安徽宁夏广西大建土化肥厂
  本报讯 为了给秋种准备充足的肥料,安徽、宁夏、广西等省区大建土化肥厂。到8月25日,安徽省共建立二十五万七千三百多个土化肥厂,已生产土化肥一百四十七种,共六千八百四十八万七千多担。
各级领导在土化肥生产中加强了思想领导。开展了大辩论,打破了群众的迷信思想,建土化肥厂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在最近十五天内就建立土化肥厂十一万七千多个,有许多县已是队队建立了土化肥厂。群众赞扬说:
“走一庄,又一庄,
到处都有化肥厂,
依靠群众造化肥,
秋季丰收有保障。”
宁夏地区广大农村中,从8月初到月底的二十多天的时间已建立起各种土化肥厂四千零三十九个,并且已全部投入生产。截至8月23日,已经制造出四十七种土化肥,二千三百六十七万四千多斤。
大搞土化肥运动正在广西僮族自治区普遍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自治区各县、市建成并投入生产的土化肥厂有十万多个,共生产土化肥近二百万吨,平均每亩晚稻有三百斤以上。
大搞土化肥运动是在以田间管理为中心的生产高潮中开展起来的。各地在制造土化肥中,利用了许多农家肥无法利用的原料。例如烟囱冒出的火烟、螺壳、蚌壳等等,都可成为土制化肥的良好原料。
  (附图片)
  北京市顺义区城关乡人民公社的化肥厂 杨东藩


第6版()
专栏:

  广西僮族自治区玉林县名山农业社社员们往晚稻田里运肥。
赵黄岗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沂蒙山上的一颗“星”
亩产赤松苗百多万株
山东省平邑县大清林场建立在海拔七百公尺以上的沂蒙山马连墩高峰上。林场里培育了三十亩赤松苗,今年共产苗三千三百六十万株,平均亩产一百一十二万株,比往年增产十倍多;其中最高的一亩产苗一百三十三万株。现在幼苗生长旺盛,畦苗整齐茁壮,今冬明春即可出圃造林。
大清林场赤松苗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打破了过去所谓赤松在山地育苗不施肥、不浇水和不深翻土地的陈规,把苗圃地深翻一尺多,每亩施肥一万二千斤。其次是采取了密植、防虫、防病等技术措施。现在该厂职工又提出了明年育苗平均亩产二百万株,丰产田要达到五百万株的豪迈口号。
李继华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豆子树栽培容易用途广
湖南省蓝山县神溪社,7月24日在瘠薄干燥的红黄壤上试播二十颗豆子树(又名木豆、树豆、豆蓉),七十多天来,平均树高一百零八公分,最高的一株已有一百五十二公分,冠幅一百一十三公分,分枝二十个。较过去浙江、江西等省及湘南汝城等地栽在肥沃土壤上的要高三倍以上。
这种树原产印度,种植当年就结豆子,平均每株能产一、二公斤,三年后能结五十公斤以上,较黄豆产量高得多。
豆子可榨油,磨豆腐,作豆糕、豆酱、发豆芽,也可炒食或煮吃。枝叶秸秆和豆荚晒干舂碎后,是猪的好饲料。根做药,能消喉肿。因此它是很好的油料、饲料、肥料、药用树种。
廖升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飞机播种沙蒿效果好
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了作好固沙工作,在7月中旬用安二型飞机试播沙蒿十九万亩。据播后一星期的检查,平均发芽率在60%以上,而且生长旺盛。
飞机播种固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通过这次试种,证明用飞机播种固沙能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飞机播种速度快、播得多。榆林地区林地近的离机场五公里,远的约二十公里,每日每架飞机平均播种三万市斤左右,播种面积二万四千亩,相当于人工播种的一千二百倍。飞机播种的种子分布非常均匀;同时种子在种仓里受过捣拌器的捣打和滑过一公尺多的播种槽,因而种皮受到轻微的损伤,有利于发芽。
从表面上看,目前飞机播种成本比较高。这次飞机播种每亩成本约一角钱(包括其他开支),人工播种每亩只有五分钱。但实际上人工播种活动只能在离村庄较近的地方,假若真正深入大面积沙漠中播种,成本就不会低,同时在大沙漠中食宿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困难。另外人工播种的播种量不易控制,假若每亩多用四两种子就超过了一角钱了。所以只要从各方面算一下细账,就会发现用飞机播种固沙是一件很省的事。
吕吉民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树木种子普遍丰收
据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的重点调查材料,今年松、杉、柏木、檫木、臭椿、枫杨、油茶、油桐以及山杏、板栗等树种种子普遍丰收。南方檫木种子过去最高年采集量不到十万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今年仅湖南常德一个专区就可采种十万斤。橡子类种子在采种总数量中所占比重最大,今年结实情况一般良好。东北地区的落叶松、红松、黄波罗、水曲柳结实数量亦较往年要好。
林木种子是绿化的物质基础。林业部门估计今秋全国要采种十三亿多斤,才能满足造林的需要。现在正是各种林木种子相继成熟的季节。各地要抓紧时机,发动群众进行种源调查组织采种工作。
全诗珊


第6版()
专栏:

  一亩田能插多少秧?
冯平
编者按 广东省英德县正在进行高度密植试验。三十四万亩晚稻,平均每亩一百三十万苗,最高的达二千万苗。现在禾苗一般生长良好,有效分蘖能力增强。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试验,这个试验将为进一步发展密植提供新的经验,将为农业生产向更高度跃进创造条件;同时,这种密植也比移苗并丘节省劳力。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关心,我们将定期介绍英德县高度密植试验情况,供各地参考。
高度密植
广东英德县今年晚稻生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密植。全县晚稻共插秧三十四万亩,平均每亩一百三十万苗,其中达一百五十万苗以上的有三万八千五百二十五亩;直播的有五万六千亩,平均播种八十斤以上;个别最差的社,插秧密度也达到平均每亩七十万苗左右。大部分试验田都是插苗二百万到三百万以上,最高的达一千万到二千万苗。
整个推行高度密植的过程,都是农业生产“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两条道路的艰苦的斗争过程。以上中农和部分老农为代表的保守派,处处防守、节节抵抗,竭力反对高度密植。他们最普遍和最坚持的论点是:“密植无好禾”、“密植死禾”、“密植一定失败”,有的上中农甚至公开煽动社员赶紧搞家庭副业,说:“密植一定要失收,赶快搞点钱来留后路,免得将来饿死”。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以后,高度密植终于实现了。这是“多、快、好、省”总路线的胜利,也是贫农阶级革命精神的胜利。
禾苗生长旺盛
百万苗插下去了,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胜利。只有在取得管理工作的胜利,才能最终地巩固高度密植制度的胜利,才能最彻底地击破上中农的“失败论”。
8月16日县委为了系统地研究分析高度密植后禾苗生长的情况,组织了七个研究小组,每个组都包括了农业科的技术员、本地的老农和汕头专区来的农业顾问(有经验的农民),分别对二百万苗、三百万苗、五百万苗、六百万苗、一千万苗、二千万苗等密植田,进行了多点(一个组五个点)研究分析,结合各乡的大田观察,大家一致认为:绝大部分生长正常旺盛,高产有望;长得不好的只是极少数的个别块(五百万苗以下的田全部生长良好)。有的老农在考察后说:“细看了禾苗,高产的信心大大加强了”。
禾苗生长良好的情况证明:“密植无好禾”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插二百万苗的禾苗生长很好,插后十八天,禾苗平均高度达到36.72公分,最高的有51.18公分,平均4.5片叶,叶长30.76公分;根茎发达;叶色浓绿,生势壮如“鸡公尾”;并且已开始分蘖。插三百万苗的禾苗在插后十八天苗高平均29.5公分;叶长平均20.81公分,平均4.2片叶;生长粗壮良好。插五百万苗的禾苗也长得正常,在插后十天平均苗高23.9公分,平均叶数3.4片,叶长15.2公分;根茎发达,每苗平均2.24条。另一丘插后三十天的五百万苗田,苗高达一百公分,发育正常,生长粗壮,已经开始拔节圆身(比过去疏植提前了约七天左右)。插一百万苗到二百万苗以下的禾苗,生长和过去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浓绿、茁壮,分蘖能力很强。也有一部分大约是10%—15%的禾苗是生长得不够好的,分析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1)秧苗插迟了,“立秋”后插的正在转青或刚转过青来;(2)秧苗弱,吸肥力弱、生长慢;(3)基肥少,返青迟影响生长;(4)耘田迟了;(5)排灌过深,根部嫌气不透光,有软脚现象。从禾苗生长情况来观察,大体的趋势是:早插的好,迟插的差;秧壮的好,秧弱的差;肥多的好,肥少的差;早耘田的好,迟耘田的差。从而可以看到:高度密植后,禾苗完全可以长好,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们工作是否努力,肥料和管理工作是否能跟上去。
在插植一亩八百万苗以上到一千万或二千万苗以上(最高产的试验田)的田里,发现了不少不同的情况:有较严重的陡长现象,互相竞高叶长、叶细而软,部分弱苗死亡,部分弱苗的过早起节等。据我们的观察,原因是:(1)秧苗虽经逐条挑选,但有强弱不均现象,长节或死亡95%以上是弱苗;(2)透光、通风条件不够好;(3)排灌过深和追肥不完全合理(没有一开始就以根外追肥为主和加强加肥),因而多在水下起节和争光争肥陡长。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高度密植带来了新的情况,但最主要原因是没有经验,管理条件没有跟上去。我们现在采取这样的措施:(1)排“地皮水”,适当晒田,让阳光和空气接触土壤和作物的基部;(2)根外追施氮磷钾肥,特别是加强培养弱苗;(3)改进光照和通风条件,估计这样作之后,几天内情况将会好转。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上述的情况并不能作出否定一千万苗到二千万苗密植的结论,而只能够这样看:对于一千万或二千万穗的最高度密植,我们应该研究它的新情况和问题,应当研究相适应的新措施。现在我们正在研究中。
有效分蘖能力强
“密植必死论”也是没有根据的。典型调查和大田观察的材料都证明:高度密植后,不但没有严重的死亡,而且只要工作做好了,还可以大搞分蘖,增加有效穗。据五个以上的典型调查,插苗一百万的几乎没有死苗,二百万苗的死苗占1.59%,三百万苗的占1.7%,五百万苗的稍见增加一些。这样数量的死苗,就是在过去疏植十五万穗左右的情况下也是有的。死苗的原因:其中60%是因拔秧时断了头死去的,20%—25%是生化螟虫为害的枯心苗,还有一小部分是拔秧、挑送、插秧过程中受伤而死的。相反高度密植以后,禾苗的分蘖能力还是很强的。城东乡大站社红旗生产队一百多亩插二百万苗的田,在插后十五天内平均分蘖25%左右,最高的达28%,最少的达24%。该社第十九生产队原插一百二十万到一百五十万苗的田,一般也分蘖到30%以上。该乡东岸咀片原插五百万苗的田,分蘖也达到5%。全县各地都反映,比较早插的田,一般都已分蘖到20%—30%左右了。从英德县的情况看,现在到月底仍是有效分蘖期,如果我们做好了工作,争取有效分蘖一倍,是大有希望,也是可能作到的。因此,我们决定在晚稻中培养好主穗以外,还狠狠地抓好有效分蘖,要求平均每亩的有效穗达到二百万到二百五十万。
当然,后期的死苗现象还是可能发生的(疏植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肥料——高度密植成功的关键
现在的中心问题,就是肥料的问题,这也是高度密植能否培育成功的根本关键。高度密植后能不能长起来,要靠肥料;能不能分蘖,也要看有没有充足的肥料;分蘖后能不能抽穗,抽穗后能不能结实,也还要看有没有充足的肥料。根据我们田间观察,高度密植一亩,插后一天即长出新根,二、三天即开始回青。全面回青后五天如果不追肥,叶色就开始转为黄绿;追肥一次(如果是十到十五斤硫酸?),五、七天后又开始转为黄绿。肥料对于高度密植的重要,由此完全可以看到。我们要求晚稻做到“三耘(田)八追(肥)”平均一亩要下厂肥三千担(包括绿肥水、人造尿等),土化肥二千斤,草木灰一千五百斤,总合起来,氮素要在二百斤以上。目前我们已有的肥料是很不够的,现在正拼全力来抓好肥料,我们相信肥料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高度密植以后的消灭落后苗,平衡生产,合理排灌,除治病虫害(特别是稻热病)等也很重要,我们正在努力做好这些工作。
我们准备今后每隔一个时间(十到十五天)组织一次有技术干部和老农参加的比较系统的田间调查。 1958年8月19日


第6版()
专栏:

  各省、市、自治区制造滚珠轴承和改良农县统计表
1958年9月2日统计
(附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