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燎原公社 建社前做了哪些工作
  中共贵州省沿河县委书记 刘广洛
当我们在报上看到毛主席说:“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后,县委就组织工作组着手在复兴乡试办,经过五天的工作,已于8月22日成立了燎原人民公社。
成立公社的条件
复兴乡是县委的重点。全乡九百七十二户,离城近,平坝高坡各占一半,居住较集中;在1953年冬建立了十一个初级社,到1956年初即转为两个高级社。连年增产使全乡三千多人摆脱了贫困,生活逐步的富裕起来了。今年6月份信用社发动存款,没几天时间就存了十一万六千元,每户平均一百一十八元。因此,当地的农民对于党的领导、合作化制度是衷心拥护的。特别是由于今年的大跃进,又给该乡带来了更大的丰收,在1957年每亩平均四百二十八斤的基础上,1958年可达到二千一百斤,比去年增产四倍。社员们在以兴奋的心情进行秋收的同时,又听到了要办“人民公社”的喜讯,他们怎么不高兴呢?听吧!田野上打谷子的男子和晒谷场上的妇女,都正在唱着:翻身感谢共产党 穷村变成富裕庄从前挨冷又挨饿 如今多衣有余粮上级指示办公社 个个社员喜洋洋决心搞个万斤社 牛羊还要满山岗
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人民公社是一种更高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形式,比一般合作社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次通过群众和干部的反复讨论,充分的认识到:如果现在的合作社不向人民公社转化,它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会使工农业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这样几件事实可以说明:
幸福社七大队是处在山坡地带,一百三十多亩地在三十度以上的坡上。这里本来是发展经济林木和畜牧业的好地方,由于分队核算,不得不在这些地方种庄稼,因此,年年造成水土流失,坝上的好田也被山上冲下来的砂石堆满了。
燎原社是六百多户的大社,由于田土面积大,土质好,多数农民是务农的,全社连木匠也找不到一个。近来提出向半机械化进军时,燎原社就因为没有技术人员发生困难。幸福社由于田土条件差,过去做“手艺”的很多,该社木匠就有三十多人。那些木匠也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有意见。
由于工农业大跃进带来了各方面需要人的新局面,农业上劳力不足的现象已越来越显得突出。但是全乡约有20%的劳力没有发挥作用。譬如全乡有二百八十头耕牛,若组织成牧放队只需十五至二十人就够了,因为分队管理,分户喂养,就占用了一百个劳动力。另外,因为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田土、劳力多少不一,这样就常常发生有的单位轻闲无事干,有的单位紧张,劳力不够用。
在广大群众和干部认识了当前合作社存在的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之后,认为办规模较大的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辩论解除了顾虑
人民公社是个新的组织形式,在酝酿成立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碰到了一些抵触情绪和误解。
不少一部分人听到办公社后,就误认为:“公社就是吃大锅饭。”有人说:“办公社什么都好,就是吃大锅饭不合我的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成立公社就是“大伙干,大伙吃,还讲什么按劳取酬。”出现这些问题后,我们一方面组织干部向群众讲解“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开展了“食堂好不好?办食堂和吃大锅饭是否有区别?”的辩论。通过辩论大家一致认为,食堂是节省劳力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参加食堂完全根据自愿原则,不愿在食堂吃饭的人可自己开伙。这样有误解的人也就放心了。
还有一部分人听到办公社后,误认为:“不准私人喂猪、鸡、羊了。”因而个别家禽多的有些恐慌,跑到乡里打条子要求出售。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在公社大量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允许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对于家禽、家畜过多又无力喂养的,在自愿的原则下,合理折价归社。
自留地留不留?留多少?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多数人认识到自留地多了害处多,影响社里的活路,主张少留或不留。一部分人则坚持要留自留地,他们的理由是:“没有自留地连菜都得不到吃。”辩论的结果是:由耕作队统一安排,少留一部分自留地。
今年秋收的粮食分不分?怎样分?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夏季生产和晚秋作物的管理。我们和乡、社干部共同研究后是这样处理的:今年的秋粮各社收入仍归各社,按原订章程分配。
在讨论人民公社建立过程中,个别资本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的富裕农民对办人民公社是不满意的,如老中农崔照虎说:“什么公社、婆社,还不是同样的搞生产!”我们听到这种言论后,就立即在全乡开展了“办人民公社好不好?”的大辩论,经过两晚上的辩论后,绝大多数的社员认识了办公社的好处,要求迅速地办起来。
劳动组织军事化
组织形式到底怎样才能便于生产呢?经过我们和党支部研究的结果是这样:
公社成立团指挥部,设团长一人(由社长兼),副团长四人,委员十七人,负责指挥全社的劳动生产。指挥部设参谋处(即办公室),设参谋长一人,秘书一人,负责行政事务,处理日常工作。社管会下设工业、农业、林业、畜牧、商业、文教卫生、财务等科。除以上组织外还建立了妇女委员会、民兵连和科学研究所。
这些干部除了团长、副团长及财会等人外,一般不脱产。
向亩产万斤粮进军
燎原人民公社是乡社合一的,把工农商学兵合为一体,统一领导。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挖掘劳力和土地潜力,同时在工、农、牧副业方面进行分工分业,发挥社员的专长,鼓励学习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燎原人民公社适应这一新的特点,制订了生产全面跃进规划——向亩产万斤粮进军。该社计划1959年粮食总产量为一千七百一十四万九千斤,平均亩产一万斤;油料作物(油菜)总产七十二万二千斤,平均亩产一千斤。建立牛、马、猪、羊、兔、鸡等牧场六十三个,共养家畜家禽三十四万一千四百八十只。养蜜蜂一千桶,养鱼五万斤。林业生产上,桐棬子、水果、蚕桑等的全年收入为十一万二千五百元。建工厂十二个,产值为二十八万三千五百元。食堂、商店等收入五千元,总产值为一百七十一万七千五百元。这一计划社员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
办人民公社是一件新的工作,有许多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原载贵州日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农民热情申请 党委积极领导
  办公社巨流一浪高一浪
  福建
据新华社福州3日电 到9月2日止,福建省已办起一百三十多个人民公社。
福建省第一批人民公社在试办的时候,是把设在农村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国营农场统一在一起加以部署的。已办起来的人民公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由几个小社合并转变为一个大的公社;一种是把设在农村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下放到当地的人民公社中,成为公社的一部分;一种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吸收周围的小社,建成人民公社。
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正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广大农民。南安县三天之内就有98%的农户报名申请建立人民公社。
福建省在农业合作化以后,为适应生产大发展的需要,曾普遍进行了并乡联社,实行农业、供销、信贷、手工业、运输合作等五社合一,并在农村中普遍建立了生产大协作制度,大办农村食堂和托儿所等群众性组织,使农业生产得以大大发展,为建立人民公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山东
据新华社济南4日电 建立人民公社运动已在山东省初步形成高潮。截至8月底止,全省已经建成人民公社一百二十多个,正在建立的有二百二十多个。临沂、寿张、范县、滕县、莒南、沂水、邹县、莱芜等县已经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在工农业生产飞跃发展,农民觉悟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将现有农业社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山东省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许多地区在一个多月以前,就已开始酝酿并社扩社。自从毛主席到山东视察指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后,建立人民公社的运动就在很多地区迅速形成高潮。成千上万的农民敲锣打鼓,热情地申请参加人民公社。各地党委满怀热情地站在运动的前列,积极领导群众前进。各地在建社过程中普遍展开了要不要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有什么优越性,怎样办好人民公社等题目的大鸣大放大辩论。人们高兴地说:公社好处说不完,多年的愿望已实现,幸福生活在眼前。
各地在建立人民公社时,都注意紧密结合当前生产。邹县农民为了迎接人民公社的诞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积肥、追肥运动,每天积肥五十多亿斤。单县城关镇在成立人民公社的第一天,组织了一万五千名劳力,出动了一千五百辆小车,一昼夜将二亿二千万斤肥料全部运到地里,并给五千一百亩甘薯施了追肥。
  山西
据新华社太原4日电 山西省从8月中旬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平顺县武侯梨领导的农业社试办第一个人民公社以来,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有平顺、解虞等四十三个县和市郊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其他各县也正在积极地并社和转公社。按照中共山西省委最近的部署和各地的具体规划,全省两万多个农业社将合并转为八百到一千个人民公社。秋收以前,全省将实现人民公社化。
山西省广大农村经过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特别是总路线的宣传和贯彻,不仅农民政治思想觉悟空前提高,而且各项生产都出现了大跃进的新形势。在对自然进行三大改造(水利、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和全民办工业中,乡与乡、社与社、工业与农业普遍进行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互助协作。从大协作当中,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各地普遍建立了公共食堂、缝纫、农具修配、粮食加工厂。农村干部经过大跃进的锻炼,不仅丰富了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而且学会了工农商学兵全面领导的本领。所有这些都给办人民公社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人民公社优越性在建公社后已初步显示出来。社员们高兴地说:公社办起来,生产大跃进,这真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
  湖北
据新华社武汉4日电 获得夏收作物和早中稻大丰收的湖北省农民,办人民公社热情很高。早在7、8月间,就有部分县的农业社自动并社;最近,各地农民更是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地向领导机关递申请书、决心书。仅鄂城县已接到的决心书就达四十万份。襄阳专区各农业社社员已经贴出大字报一百万张,对有关办人民公社的问题展开了大辩论。
湖北省各级党委在8月下旬相继召开会议,积极领导了这个运动。在这些会议上,根据农民群众对办人民公社的迫切要求,作出了初步规划和研究试点工作的做法。现在大部分县都搞了一两个试点,襄阳、黄冈两专区已建成四十七个人民公社。
办人民公社的群众运动紧密与当前生产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新高涨。应城县红旗人民公社是8月28日成立的,到9月3日,这个公社已深翻了三千多亩地,修好一个能灌八千多亩的水利工程,还办起了三个石膏矿,一个磷矿,修好两条公路。


第3版()
专栏:

  春玉米大面积丰收
江苏省—793斤
据新华社南京4日电 江苏省继早稻大丰收之后,又升起了早玉米大面积丰收的红旗。目前,江苏省六百三十九万八千多亩早玉米已全部收割结束,总产量三十三亿一千二百一十三万斤。其中单作玉米一百二十四万七千二百亩,平均单产六百八十一斤;间作玉米五百一十五万一千六百亩,平均单产四百七十八斤。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统计办法,把间作其他作物的面积扣除,按种植玉米实际作用的面积计算,全省折实的早玉米面积为四百一十七万七千二百亩,平均单产七百九十三斤,比去年单产一百八十六斤增产三点二四倍。总产量也比去年全部早晚两季玉米产量十七亿四千万斤(九百零五万亩)增加90%。全省还出现了崇明、睢宁、淮安、邳县、泰县、宝应、泰兴等七个早玉米单产千斤县。
今年各玉米产区的县、乡、社各级干部都亲自搞玉米试验田,树立样子,带动全面,这对今年全省玉米丰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玉米试验田面积约达五十万亩以上,在试验田中摸索出经验后,就迅速推广到群众中去,然后把群众的经验加以总结,再应用到试验中,这就使试验田成为旗帜,带动大面积玉米不断跃进。
  长葛县—3302斤
据新华社郑州4日电 以深耕深翻土地闻名全国的河南省长葛县,今年十万多亩早玉米获得了亩产三千三百零二斤的大面积丰收,并有三百多亩万斤以上的“卫星”田。今年这个县早玉米收获面积十万零二百一十亩五分,比去年减少六千零六十二亩多,但总产量却比1957年增长994.4%,单位面积产量增产1227%。仅早玉米一项作物产量,就比去年全县全年总产量还多六千三百九十八万五千八百二十六斤。
  藁城县—1249斤
据新华社天津4日电 河北省藁城县今年共种春玉米七万八千八百五十九亩,总产量达到九千八百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九十三斤,平均亩产一千二百四十九斤十三两。其中韩辛庄北小屯等十个村平均亩产二千五百到三千斤;增产最突出的北席、岗上等三个村,平均亩产三千到四千斤。
莒县—1006斤
据新华社讯 山东省莒县十万多亩春玉米平均亩产超过千斤。
今年莒县春玉米经过土地深翻、良种密植、施肥、浇水等措施,生长空前良好,秸秆粗大,超过九尺,棒似水牛角。十万零二千二百三十七亩共收一亿零二百八十五万零五百二十斤,平均亩产一千零六斤,亩产比去年的春玉米增加二点三倍多。


第3版()
专栏:

  创造的路
  鲁新
正当棉花盛长的季节,高唐县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农业红专大学学员和农民们找到了控制棉铃脱落的办法,这不仅对全国棉区人民是一大喜讯,对全国所有人民也是一大喜讯。这个历史上的难题的解决,为我国棉花丰产保收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过去棉农对棉铃的脱落是听其自然,无能为力的。连中外许多科学家也认为棉铃脱落四分之一是合理的。但是,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乡村农业科学研究站和农业红专大学里,这个难题竟很快地基本上得到解决。这个事实说明,只要人们的思想不被陈腐的观念所闭塞,不满足于以往人们所达到的成就,不做客观自然规律的奴隶,而敢于大胆思考,独立研究,寻求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敢于尝试利用客观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服务,并且努力不懈,人们就能够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高唐县尹集、姜店两个乡的农业红专大学的棉花系和乡办的农业科学研究站,并没有来自最高研究机关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研究的经验都有限。这是他们的困难条件。但是他们也没有学者和专家们所经常有的那些学说上的成见和死硬的陈旧观念。从这方面看,又是他们的有利条件。这里的同志们充分地发挥了“没有成见”这种优点,在工作中生动地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开课就着手研究棉花脱铃问题。这两个学校棉花系的讲师们,有好多人又是植棉能手,他们有着十多年乃至数十年丰富的植棉经验。过去从来没有系统地总结过,今年有了研究和总结的机会,他们就把课堂、试验室设在棉田里,边学,边做,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标本教材是活的,生产就是学习,学习也就是生产。加上党委的鼓励、支持和下放干部科学知识的启发,他们日日夜夜地实地试验观察,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终于找出来了。
这些办法现在已经在高唐全县范围内得到推广。根据尹集乡红专农业大学棉花系主任曹和光计算,下一次雨以每棵棉花脱落两个铃计,每亩按四千五百株计,一亩地一次脱铃就要减产一百多斤籽棉。这说明保住棉铃对棉花增产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有许多人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总是发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一些人能够打破迷信,大胆思想和创造,而有一些人却总是被成见和教条束缚着,不能解脱,以至自己没有成就,不能前进呢?对于这问题,我们认为也需要像对待别的问题一样,进行阶级的分析(不管有些人是否愿意)。谁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真理的标准。而剥削阶级和它的学者们(也许这些学者并非自觉地站在剥削者一边)却总是远远地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的。这样,他们的智慧的源泉也就堵塞了。他们没有追求进步的愿望,没有革命的热情,经常满足和陶醉于既得的一点点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解决新的问题,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与此相反: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是劳动和生产,就是劳动得更好,生产得更多。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为了他们自身,也是为了整个人类。他们的最大快乐,就是在劳动和生产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收获。而实践本身也就经常向他们提示研究的题目和线索,提示前进的方向。过去他们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没有发挥出创造的才能。而今社会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也就发挥出来了。这种才能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因为实践是无穷无尽的。
一切希望走在时代前面而不愿意落伍的人,深入到群众的生产实践中去吧。这是唯一的道路。


第3版()
专栏:

  实践出科学 劳动创奇迹
高唐县农民掌握了控制棉铃脱落的方法
本报讯 记者胡雷报道:毛主席8月上旬到山东视察时,对棉铃脱落问题特别关心,曾向农民和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任务:如何使棉铃不脱落或少脱落。现在山东省高唐县的农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棉铃大量脱落的方法,使全县棉铃脱落率比去年同期减少60%以上。
保住了棉铃,使个个棉铃都结成棉桃,是保证棉花丰收的重要关键。往年当地棉铃脱落率一般都达到70%以上,多者达到90%。今年高唐县棉农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全县棉铃脱落率已下降到30%,有的下降到10%;宏伟人民公社试验的一百株棉花,至今一个棉铃也没有脱落。这个事实已经打破了过去科学家们认为棉铃有25%的合理脱落的陈旧理论。
这个经验是高唐县尹集乡农业科学研究站以及尹集、姜店两个乡的农业红专大学学员们共同创造的。据他们研究造成落铃的原因,首先是雨水破坏,使棉花不能正常受精。夏季多雨,花朵盛开时如雨水浸入花冠,花粉受到破坏便影响受精。他们防治的办法是:在未开花前用扎线的办法封闭花冠,使雨水不能浸入花冠。这样做的结果,保铃效果几乎达到100%。
落铃的第二个原因是残花的影响。棉花的残花在三天后即无作用,如不摘去,浸过水的残花发生腐烂,便容易影响幼铃腐烂而脱落;同时残花还束缚幼铃生长。残花好比头疼箍,摘去残花可以大大促进棉桃生长。
第三个原因是通风透光不好。今年棉花枝叶特别茂密,阳光空气不足便容易引起落铃。他们一方面整枝打杈,打去棉株中下部不起作用的老叶,促其通风透光;另一方面将生长特别高大的卫星田、丰产田用绳子或竹竿拉株并垅,把两垅并在一起,闪出一条通风道,使阳光直晒到地面和棉株全身,隔三、五天轮换并垅一次,使每垅棉株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空气。在大面积棉田里,则采取棉株相互交叉并垅的办法,效果也很好。
第四个原因是土壤板结。雨后地面板结,地层上升的水蒸气使地温增高,致使棉铃脱落。今年他们打破了“立了秋挂锄钩”,“棉花锄八遍,棉桃长成蛋”的保守思想,大大增加了中耕的次数,现在有的棉田已锄了十几遍。根据尹集乡农业科学研究站的试验观察,下雨后锄地的五天仅脱铃5%,不锄地的脱铃12%。
第五个原因是肥料不足。解决办法是增施肥料,合理追肥。在7月中旬以后,雨量增多,棉花猛长,需要不断追肥。同时,现在棉株高大,下部是成桃,中部是幼铃,上部又要增长果枝,开花现蕾,因此,既要多施磷肥,又要增施氮肥。农民们掌握了这个特性,每隔七、八天追施一次肥,把肥料的成分调配好,既可保桃,又可促进上部继续生长。
第六个原因是虫害。宏伟人民公社和尹集乡鲁伟农业社都已治虫十五次以上,对后期的红蜘蛛、棉铃虫、盲椿象等虫害,都及时用药剂喷杀。
据尹集乡农业科学研究站试验,将植物生长刺激素——萘乙酸涂抹在铃茎上,也能防止棉铃脱落。采取上述综合管理方法所收到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增产信心。尹集乡农业红专大学棉花系主任曹和光说:这些办法是在逐渐摸索试验中总结起来的,因此今年一般棉田还有30%左右的蕾铃脱落,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办,可以保证棉铃脱落率大大降低。


第3版()
专栏:

曾受毛主席称赞的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的五万多亩棉花,长得非常茂盛。这是社党委书记田秀清(前右)和社员们一起在棉花试验田里整枝打杈。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3版()
专栏:

  今年石家庄市郊区振头二介农业社的“卫星”棉田里,棉花长得特别好。社员们为了促使这块棉花成长,想尽一切办法加强棉田管理。这是社员们正在棉垅里搭竹架。 新华社记者 袁克械摄


第3版()
专栏:

  怎样办好农村食堂?
编者按 8月25日在这个栏里提出了“怎样办好农村食堂”的问题。许多读者都来信介绍经验,现在选刊几件在这里。大家由此可以看到,所谓农民吃公共食堂“会丢掉节约习惯”,“粮食会不够吃”,“食堂作菜不会合口味”等等顾虑都是多余的。
  饭菜花样多 件件合口味
河北东光县张参恒乡姜庄农业社,以队为单位办了四个公共食堂。
刚办食堂的时候,一提取消定量,有些人耽心吃超了。但实际不是这样,群众都能自觉地想法多吃代食品省粮食省钱。他们在节约粮食方面有以下三个办法:第一,顿顿有菜汤。青菜加南瓜和面糊,熬的又香又甜又粘糊,喝汤不要钱,许多人晚上一个钱不花闹个饱。第二,蒸大菜包子。无馅的馒头卖三分,有馅的包子也卖三分,包子一个顶两个馒头,大饭量的一顿不过吃三个,又省钱又省粮。第三,多吃发面的,少吃死面的。除了假日包饺子赶面条外,平常是不吃死面的。这样又节省粮食又省钱。十天的工夫全社节约粮食二百二十七斤,每天每人平均只花一角二分钱。
饭菜多样化,有主食副食,主食有窝头、黑馒头、白馒头、菜包子;副食有南瓜汤、菜瓜汤、野菜汤以及瓜菜三合汤;菜有炒鸡子、咸鸡子、油条、麻花、炒茄子等,社员随意吃。如果病人、客人愿吃面条、饺子可随意挑选,及时烹炸。
社里规定社员每十五天休假一天。这天吃两顿饭,早上吃包子,下午吃水饺。社员愉快的度过了假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娘吃着饺子说:“歇着工,听着戏,合家老少吃着饺子,像大地方的工人一样。”
殿通
  又省粮食又吃得好
原来有些人认为,办食堂就得要多吃粮食,就得要提高留粮标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错了。公共食堂比自己家里作饭还节省粮食。河南内黄县黄辛庄食堂,一天一个人平均只吃十四两粮食就足够了。吃粮少是否就吃得不好呢?不是的。新乡专区各县已经基本“集体食堂化”了,绝大多数食堂差不多都是一天二顿馍,有的一天三顿馍。内黄前化村,除汤饭满足需要外,十六岁以上的大人每天可吃十个馍,小孩可吃三个到六个。有很多社员吃不完,经常退回来。他们这样吃,每天一人只合一斤一两粮食。封丘县官屯农业社,有八百三十九人在食堂吃饭,一个月即节约粮食三千一百四十斤四两,每人平均一月节约三斤十一两。李和社调查,加入食堂吃饭的社员,有84.5%的社员比入食堂前生活有所提高。 中共新乡地委办公室
食堂跟着生产队走
山西平顺县是山区,有很多乡、社社员居住分散,地块零碎,这里的许多食堂就根据需要,生产队到哪里干活,食堂就往哪里移动,使社员们一收工就能吃到饭,节省来往跑路时间。在饭样上,各个食堂都是根据本地生活习惯,早上圪塔(窝窝)稀饭,中午米饭烩菜(或面条等),晚上和子饭。这两种办法大家都很满意。有的社员在食堂刚建立时有顾虑,说“大锅饭不习惯,不是硬就是软,咱的身体不大好,时间长了怕难办。”现在却说:“大锅饭作的香,又省柴又省粮,只要长如此,谁肯离食堂?”
戴映雪、段改英
  平顺县苗庄食堂的制度和管理条例
1、参加食堂以自愿为原则。出入食堂需个人申请,经食堂生活委员会批准,始为有效。实行民主领导,由参加食堂的全体社员民主选出五至七人组成生活委员会。参加的人员:管理委员一人,队长一人,事务长一人,社员代表男女各一人。任务是加强对社员的政治思想领导,办好食堂,调剂好生活。
2、选出社会主义觉悟高,阶级成份好,有做饭技术的炊事员三至五人,平均每三十个人一个炊事员,男二女三,一般要求事务长兼炊事员,男劳力全年报酬三百至三百五十个工,女劳力一百五十至二百个工为宜。
3、社员吃粮按各户分配标准,不足部分可发动社员互相协助,自愿把余粮全部投入食堂折价付款,由食堂管理委员会研究调整使用。食堂可根据条件做出社员喜爱吃的多种多样饭菜,各个社员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粮食条件自行选购,保证做到便于节约粮食,又能人人吃饱、吃好。
4、要实行按人定量做饭(填报饭表)以粮票和饭票买饭,以饭定粮,以粮定分统一分票,多吃多摊,少吃少摊的原则。
5、社员有重病,三天内食堂做病号饭,三天外经生活委员会批准带粮到家养病,常年有轻微疾病者食堂另行照顾。
6、油、盐、煤、菜(包括社员旧存的、自留地菜和社地菜)及粮一律分等作价投入食堂。
7、社员自留地可根据投资大小作价归社,按队统一经营,以适应食堂需要(社员房前屋后种植瓜菜玉米等仍归自己)。
8、社员养猪可按队投资,集体喂养、分红、并筹集公积金。
9、产妇可自行起伙。
10、社员招待来往亲戚时,食堂另招待一顿好饭,其余和社员同灶,粮票自行解决。来往开会和社员外出食堂可发给粮票。
11、社员家庭副业,养鸡养兔、仍各自经营。
12、食堂工作生活委员会每周研究一次,公布一次账目。
13,发扬尊老爱幼的精神,对年老、病、弱的社员给予照顾。
14、食堂要做到家、院、灶具、饭菜卫生,根绝四害。社员进食堂要求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15、红白喜事到食堂吃饭,所吃好饭除事主按标准交粮票外,不足部分食堂补助。但不能铺张浪费。
  (附图片)
  送饭到田 苗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