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棉花丰产的先声
正当我们张灯结彩欢欣鼓舞地迎接国庆的时候,传来了陕西省成为“百斤皮棉省”的喜报。这是我国农业战线上又一个伟大的胜利。粮食大丰收,使我国的粮食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解决并极大地改善了六亿人民的吃饭问题。现在棉花大跃进——“百斤皮棉省”的诞生,又为最后解决六亿人民的穿衣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可能。解决了人们吃饭、穿衣问题,就解决了人民生活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就渴望着有一天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生活,但是都没有能够实现。只是在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后,亿万人民的希望才开始实现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百斤皮棉省”的诞生,生动地证明,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民,不仅能使粮食产量以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速度向前跃进,也能使棉花和其他作物的产量以同样的速度向上猛长。据农业部门预计,我国今年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将比去年提高一倍以上,达到亩产皮棉八十斤;棉花的总产量也将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达到七千万担。无论在增长速度方面,还是在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方面,我国都超过了世界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难道这不是又一次生动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吗!美国号称是“小麦王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棉花最多的国家。就是因为它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里横冲直闯,招摇撞骗。但是,在今年我国丰收面前,这又算得什么呢!人们已经知道,我国今年的小麦总产量已达八百亿斤,而美国只有七百七十三亿斤,我们超过了这个“世界小麦王国”二十七亿斤。现在,我国的棉花又大大的超过了美国,据美国农业部宣布,1958年美国棉花产量预计将达五千二百五十三万担,这个数字同我国今年棉花的总产量比较起来,相差将近二千万担。
今年农业大跃进,在粮食生产上全国各地都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已经开始进入“要庄稼按照人的意志生长”的阶段。苦战三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就能够充分满足全国人民对粮食的需要,达到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二千斤的水平。在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以后,解决经济作物首先是棉花问题,就成为我国农业战线上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了。党和国家已经决定明年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使棉花总产量再提高50%左右。现在,“百斤皮棉省”的出现,无疑将更加坚定棉区广大农民争取明年棉花更大跃进的信心。我们希望陕西省的同志们在继续加强棉田后期管理,作好收摘工作的同时,认真深入地总结棉花增产的经验,这对全国争取明年棉花生产的更大跃进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3版()
专栏:

右手抓工业 左手抓农业
群众大发动 劳力巧安排
平遥人民保证按时完成钢铁生产和秋收种麦任务
据山西日报消息 中共平遥县委正确贯彻党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的精神,第一书记挂帅,右手抓工业,左手抓农业,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共产主义的伟大气魄,攻破劳力紧张关,既保证了钢铁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也保证了种麦、秋收工作的按时进行。
钢铁大战揭幕后,平遥县和其他地方一样,发生了劳动力异常紧张的现象。全县现有男女劳力八万多个,而钢铁生产和农业生产在最近一个月内,最少得十三万个劳动力才能过关。保证了钢铁生产,顾不了种麦、秋收;顾了种麦、秋收,又保证不了钢铁生产任务。
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中共平遥县委坚定不移地贯彻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精神,于9月9日晚上,经过县委紧急会议,向全党全民提出了三项战斗任务:十万吨矿石一斤也不能少采,三十五万亩小麦一亩也不能少种,六十二万亩秋粮作物,一颗也不能丢掉。县委根据右手抓工业、左手抓农业的精神,决定立即将领导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第二天书记处三个书记、七个县委部长、九个科局长和全县六个人民公社的党委第一书记,立即出动,带领一万八千多名强壮的劳动力上山采矿。与此同时,又派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检察长等三个县委委员,到农村领导秋收、深耕、种麦工作。
钢铁生产是被紧紧地抓起来了,但是,农业上缺五万多个劳动力,该怎么解决呢?县委又举行了紧急会议,提出了六项紧急措施:
(一)全县劳动力调配权,统一收归县委书记处掌握,立即消除劳力调配上的混乱现象。(二)本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精神,停办与缓办一批县、乡、社的工业和农村的水利建设工程,抽出一万多个劳力,加强钢铁和农业战线。确定了劳力调配的原则:第一上调,第二本县钢铁生产,第三当前种麦与秋收。其他一切工作,该停即停,该缓即缓,以保证重点。(三)大力挖掘城市劳动潜力。从机关、商店、城市居民中抽调一大批劳力,支援钢铁生产和农业生产。所有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必要时停课数日,参加劳动,年终缩短寒假补课。这样挖出了五万多个劳动力。(四)重新整顿劳动大军。全县统一建立三支军队,一支固定于工业生产,一支固定于农业生产,一支机动。按任务需要,机动力量由县委随时调动,哪里紧张,就到哪里。(五)加速技术革命的步伐,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六)工、农业生产上都实行五固定的管理制度:固定领导人员,固定任务,固定时间,固定工种,固定劳动报酬,严明奖惩制度,迅速提高劳动效率。随着紧急措施的发布,县委领导人员也进行了明确分工。钢铁生产,农业生产都由第一书记挂帅。第一书记住在钢铁基地,亲自指挥钢铁战斗。农业生产,专抽出农业书记和六个县委委员,分赴六个人民公社,领导种麦、深耕、秋收工作。
农业上,重点是贯彻“四结合”、“六固定”、“大协作”。“四结合”是:送粪和运粮结合、秋收和种麦结合、地头积肥和贮青结合;秋收和打草结合;“六固定”是:在作物站队的基础上,定人、定地、定时、定量、定质、定报酬,要各个生产队按照“六固定”圆满完成任务。“大协作”是:全县根据秋作物成熟期先后不同和种小麦多少不同的情况,将六个公社组织为两个协作区,统一调度劳力、畜力。种麦少的地区,先支援种麦多的地区,秋作物后熟的地区,先支援秋作物先熟的地区。
紧急措施紧急贯彻的结果,钢铁战线上已初步闯过了五关。从前方到后方,全县三万多钢铁战斗员,经过十天苦战,采下矿石一万三千多吨,建起各种土炉二百八十八个,正在兴建的一百三十个。已建起的炉子,大部投入或即将投入生产。农业战线上成绩也很显著,全县六十二万亩秋田,已收割十一万多亩,计划种冬小麦三十五万亩,有九万多亩已经下种。种麦质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据县委书记处统计:90%的麦地,深耕一尺以上,施肥三至五万斤(其中有机肥二万斤),同时实行了密植,旱地下种二十斤,水地下种三十斤。丰产田,有的还深耕到四尺,施肥五至六万斤。


第3版()
专栏:

怒江传喜讯
傈僳族今年产粮每人平均二千五百斤
据新华社昆明26日电 记者陈铮报道: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峡谷地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传出了粮食作物大面积丰收的喜讯。目前,自治州的早熟作物已收割完毕,水稻平均亩产八百斤以上,玉米一般在八百斤到一千斤左右。今年的粮食总产量预计将由去年的五千万斤跃增到三亿六千万斤,每人平均粮食可达二千五百斤。偏僻贫困的怒江地区,从此再也不用从外地运进粮食了。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由原始公社社会末期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地区。自治州地势陡峭,自然灾害特多。居住在这里的傈僳人,解放前一直使用木锄在陡坡上和石缝中种庄稼,用弩弓追袭野兽,每年每人平均只有二百斤粮食。解放初期,这里还保留着共耕共吃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残余。人们把年成的丰歉、产量的高低,都归之于上帝鬼神的喜怒和个人命运的好坏。解放后,傈僳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大踏步地前进。到1957年,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倍。但是,生产上靠天吃饭的思想仍占主要地位。去年秋后,生产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当时有一部分人强调怒江自然条件不好,没有技术力量,工作基础差,人民贫困,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和地处边疆等特殊性,认为自治州只能慢慢的干,由国家包下来干。但是自治州党委抓住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发展生产的本质问题,发动群众广泛辩论。结果,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农、下中农认为:要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多干、快干、大干。于是一个以水利积肥为中心的生产大跃进运动,在全州范围内蓬勃展开了。
在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的同时,今春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增加到86.8%,全州实现了合作化。
实现了合作化的傈僳族人民,在短短的六个月中,就开山辟岭兴修了两千多条水沟和六百多座水库,在陡峭的岩壁上增开了八万亩蜿蜒整齐的梯田。今年总施肥量比去年增加了五十倍,彻底改变了历史上栽“白水秧”、“卫生地”的习惯。耕作技术上有很大改进。他们还创造了一百多种新式铁木农具,试制成功了适合山区运输的溜槽、飞兜、山地车等工具。各县还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增进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广大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觉悟大大提高,骨干分子大批涌现。
怒江地区生产、政治、思想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证明了边疆少数民族要迅速地跨进社会主义先进民族的行列,必须破除一切“落后论”和“特殊论”。


第3版()
专栏:

南门社怎样综合利用甘薯的
张干荣 许世先
广东潮阳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县份,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仅有七分土地弱一些。所以当地群众一向非常重视种植甘薯和水稻。这里旱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以甘薯为主,在水源缺乏的水田上也往往采取稻薯轮作的方式,因此甘薯生产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潮阳县的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而且也较熟练地掌握了综合利用甘薯的方法。他们把甘薯磨制成粉用来制粉条、粉丝当主食或出售,制粉的副产物如薯渣干、薯糕等,还用来作饲料和用作酿酒原料,薯糕还可以作肥料,用薯渣干酿酒以后剩下的酒糟又是良好的猪饲料。总之这里通过加工使甘薯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甘薯的经济价值,避免了大量储藏而造成的损失。在他们这里说,这样作还给部分劳力找到了出路。
这里虽然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磨薯粉生产,但是由于只利用薯钵磨制,工作效率很低,后来他们采用了脚踏磨薯机,同样时间里每台机器能磨鲜薯一千多斤。后来这县又采用了利用柴油机带动的磨薯制粉机,效率又显著提高了,每机八小时能磨鲜薯量达到一万斤左右,同时出粉率也比以前提高了。目前全县制薯粉所采用的工具仍有薯钵、脚踏机、动力机三种,而以采用后者居多。动力磨制薯粉的过程
由鲜薯制成干薯粉一共经过四个阶段,需时四天。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洗薯、磨薯、分离、沉淀和发酵。甘薯磨碎以后即进行分离,先用疏筛分离薯渣薯粉。进行分离的时候,要加水并捣拌,让粉水经过密筛滤出来。对粉水后一步的处理是沉淀和发酵。沉淀可使水粉分离,发酵有洁白薯粉的作用。
第二阶段包括:放水、并桶、溶解、清滤、搅拌和清理竹围内的薯渣工作。放水是把沉淀发酵后的薯水放掉,剩下桶底的粉层。并桶是把四、五个桶里的粉层并到一个桶里(占桶的一半),然后加清水到大半桶,放入二钱蓝靛粉,用手把粉块拌匀。随后进行两项操作:清除浮在表面的杂物和用木棍在桶中搅动,让粉沉淀。放在竹围里的薯渣,经过一夜存放已流去相当水分,再经过晒晾就成了薯渣干。所有清洗和由桶里放走的薯水都由沟渠流到一个池里,流入这个池里的水因含有粉质,经过沉淀发酵就成“薯糕”。
第三阶段是清洗粉层表面杂物。
第四阶段是晒粉。在前三个阶段完成以后,如天气晴朗就可以利用再一次磨薯前的空隙时间晒粉。晒粉冬天每天只能晒干一批,夏天可晒干两批。如遇雨天不能晒,可把湿粉并入一桶暂时贮放一旁。有哪些产品和副产品
经过前面所说的过程加工成的干薯粉可分二大类,一类名“雪粉”,粉质洁白,分三级;另一类叫“总粉”,也分三级。这六种薯粉的价格每担十一元四角到十四元八角不等。用“雪粉”再加工可制成粉条、粉丝、粉球、粉丸等。用“总粉”加工可制成次等的粉条、粉球等。
主要副产物薯渣干、薯糕利用价值也不小。每头猪每天喂十两薯渣,加上杂菜就不用再喂别的精料。在制酒上,每一百五十斤薯渣可酿四十三度酒四十七斤半。酿酒后的酒糟,每一斤半就够猪吃一天(加杂菜)。
薯糕是肥效很高的肥料,每磨薯三万斤,可得薯糕三十担,能供给一亩水田一季所需肥料,可节省约七元五角的商品肥料的开支。


第3版()
专栏:

绳索牵引犁推广迅速
一切有电站的农村将试用电犁
综合新华社消息 深耕的有效武器——绳索牵引犁正在各省区积极推广,有些地区试制推广工作极为迅速。
中共山东省委依据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的精神,最近决定将原定在全省推广绳索牵引犁二十万部的计划改为一百万部。在省委第一次发出大力推广绳索牵引犁的通知以后,各地党委都以飞快的速度赶制样品、制订规划、召开现场会议,积极组织推广。现在昌潍专区已经制造出绳索牵引犁五千九百七十部。寿张县在“苦干十天,造犁三千”的口号下,已经赶制成绳索牵引犁一千三百部,成为全省绳索牵引犁推广工作的尖兵。截至22日止,全省已制造绳索牵引犁三万多部。经过试验,一般都能深耕一尺三寸到一尺半。
浙江省农具改革运动的重点已经转向大搞深耕工具。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正在试制绳索牵引犁,少数地区已开始推广。
半个多月来,嘉兴、温州等地区先后组织干部去江苏奉贤县参观绳索牵引机,回来后就开始试制工作。现在嘉兴、杭州、金华等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召开现场会议,一面试验,一面表演,一面推广。嘉兴专区大部分县现在都在大搞绳索牵引犁,全专区准备迅速推广十五万多部。
陕西很多地区的人民公社,都制订了计划,提出保证绳索牵引犁推广到每个生产队,各生产小队,广泛使用这种工具深翻土地。中共三原县县委在21日就召开了会议,研究制造推广,决定要在三天内每个队都推广绳索牵引机,七天以后,普及到各生产小队。
四川省农业部门初步规划,全省要在10月7日以前达到社社有牵引犁,10月20日左右队队用牵引犁深耕,共计推广二十万部。这样,不但可以适应目前深翻地的需要,也为今后更大量地推广打下基础。
全省正采取省和专区同时动手,齐头并进的做法,一方面由省集中赶制样品,派人带往各地召开现场会议,进行示范表演和传授技术,并帮助专区培养一批工匠;另一方面,各专区、县也同时动手设法制造。全省第一批绳索牵引犁24日开始在成都生产,即将运往各专区。
中共青海省委要求全省在10月底普遍推广使用绳索牵引犁,达到每五十亩地有一部人力或畜力绳索牵引犁。
目前青海省农林厅正和西宁市有关工厂突击制造绳索牵引犁分赠各县,然后再由各县、各社迅速仿制推广。制造绳索牵引犁所需木料钢索麻绳等材料,商业部门正积极调配解决。
本报讯 记者黎益报道:适于深耕的电犁,即将随着农村小型电站的发展逐步推广试用。
农业部举办的电犁训练班已经在8月底结束,为各省、市、自治区训练了一百多个懂得电犁制造、操作和修理的技术人材。现在这批技术人员已经带着电犁、图纸返回各地,在一切已有电站的农村推广试用。河北省农村小型电站发展较多的武清、安次、新海等县,正在大量推广制造和使用电犁。这些县的大部或部分耕地要争取今年就用电犁来深耕。
现在农业部又号召继续研究耙地、播种、中耕、施肥、治虫和收获的电力牵引操作的问题,成功一件推广一件,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这些试验研究工作和重点示范工作,以便在农村电站迅速普遍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电气化。


第3版()
专栏:

地翻多深 肥熏多深
高唐县乐园人民公社创翻地新方法
本报讯 山东省高唐县在开展大规模深翻地运动中,创造了一种“随翻地随进行大地熏肥”的先进操作法,地翻多么深,就随时熏成多么深的一层土肥。采用这种办法,既能加快土地大翻身的速度,又能同时制造出每亩几十万斤以至上百万斤的底肥。
这个办法是刚成立不久的乐园人民公社翻地突击团的社员们创造出来的。他们在秋季作物收割后,即将八寸至一尺深的表土,收集成若干个圆土堆,上面挖些通烟洞,下面挖成土穴,然后用杂草燃烧,单独熏表土。翻到深土层的时候,随着深翻随着把湿土块就地搭成小土山,再就地搜集秋作物的茬子、碎叶和树木、荆条的落叶,升烟熏土。这种作法就是在深翻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熏肥的工作,随翻随熏,翻地熏肥一次完成。这样做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可以把翻三尺深的土层全部熏好,每亩至少制造熏肥五十万斤。在熏好之后,平整土地,表土仍留在上面。为了防风保墒,又随即用大水灌地,耙平捞实,打成畦田。现在高唐县有些乡的农民,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分业协作,展开了翻地、熏肥、灌水、打畦、捞耙一系列的总体战,决心使冬小麦土地普翻二尺以上,每亩熏肥五十万斤,为明年小麦大丰收打下可靠的基础。


第3版()
专栏:

安徽巢县司集乡农民在棉田里愉快地劳动 何竟成摄(巢县报供稿)


第3版()
专栏:

川西平原中稻又得大丰收,这是郫县合兴乡和平农业社的收割大军在打场。本报记者陈捷 张齐才摄


第3版()
专栏:

请看电犁是怎样耕地的
本报记者 黎益
今年5月和8月,前后两次记者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电犁耕地表演。第一次耕旱地,第二次耕水田,两次都成功。
在研究所的一块试验地上,地角安放着一部电动绞盘,两头地埂上各固定着一根控制杆。电动绞盘上的两根钢丝绳,通过两根控制杆上的固定滑车和移行滑车,从两头也就是从两个方向,牵着一部有四个轮子的双向犁。这就是一部电犁(电力绳索牵引犁)的全部装置(如图一)。电犁耕作的时候,一接上电源,双向犁就在钢丝绳的牵引下笔直前进,新土就翻起来了。当犁走到尽头,又自动移动一行往回耕作。看了电犁操作表演,使人深深感到解脱几千年的沉重的耕作劳动,从此展开了无限美好的前景。
电力绳索牵引耕田的办法,是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用动力研究室研究人员张清、青年研究实习员夏德济、老工人薛汉臣和另一青年研究实习员周敏露,根据江苏省创造的风力牵引耕田的原理共同设计试验成功的。他们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电犁的设计。
电犁的全部装置如上所述分三大部分,即一部电动绞盘机,两根控制杆和一部双向犁。三部分由两根钢丝绳结连着。电动绞盘是牵引农具的动力,是代替耕牛或拖拉机的。双向犁是特别为绳索牵引耕地才制造的一种犁。而控制杆是既控制电动绞盘又控制犁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纽带。
电动绞盘是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为实现电力牵引耕地而设计的一种新的电动机器(如图二)。马达开动的时候,由于不同的线路控制,带动绞盘轴作正反不同的两种转动,以达到一个绞盘把钢丝绳绞回,同时另一个绞盘就把钢丝绳放出,拉动双向犁来回耕地。
一切绳索牵引耕田的办法都离不开控制杆。如果没有控制杆,就必须用两部机器分别在地的两头把双向犁拉来拉去才行。现在两条钢丝绳是由一部机器来拉,钢丝绳就必须通过安装在地两头的控制杆上的滑车,才能够起拉犁的作用。当耕完控制杆范围内的一块地后,再将两根控制杆向前搬动。
电力绳索牵引犁的控制杆,作用却又大得多。它的移行滑车有自动装备,可以自动移行(如图三)。当双向犁走到地头的时候,钢丝绳上的一个触结恰好触动滑车上的自动装置,使移行滑车和控制杆上的限行肖脱掉,钢丝绳因拉力作用沿着控制杆被拉到第二个限行肖上。这样拉犁的钢丝绳就移动了一行,另一条钢丝绳又起作用把犁拉回来。
控制杆同时又是电力控制系统线路的组成部分,能控制马达的开关、正转或反转。原因是控制杆就是马达的地线,控制杆上的开关电钮能够通过电流的接通或阻断来控制马达的开动或停止,接通这个线路或者接通那个线路,来控制马达的正转或反转。
这个复杂的电力控制过程,是在自动移行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当钢丝绳的触结触动移行滑车的自动装置,滑车开始沿着控制杆移行的时候,就触动了控制杆上的一个关闭马达的电钮,从而阻断了线路,停止了马达的转动。这时候仅仅依靠钢丝绳的惰性力量,来把移行滑车拉到第二个限行肖的位置上。当滑车到了第二个限行肖的时候,又触开了另一个电钮,接通了另一个线路,马达又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起来,所以,另一条钢丝绳又拉着双向犁回头耕地了。
电犁所用的双向犁(如图四),同一切绳索牵引耕作的犁一样,两个犁头背靠背,前后四个轮子,因此没有人把握走得很稳。犁架也是活动的,钢丝绳一拉动四个轮子就略向后移来减轻前进的阻力。往回拉时也是一样。
5月记者第一次看电犁表演时,正看到了牵引一盘链条钉齿耙耙地的表演。这种钉齿耙是直齿,前进后退都一样。联结各齿的是链条,无论向前拉或向后拉,拉的中心都向前突出而易于前进。钉齿耙是宽幅多行的,可以牵引。但是现在还没有解决这种宽幅农具的移行问题。
目前,电犁的移行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移行滑车在控制杆上移动一行,只是拉犁的钢丝绳移了而犁本身并没有移,只在犁头往回前进中受钢丝绳的拉力作用才慢慢地进入了第二行,因此开始一段是重耕的,而钢丝绳移行也不能移得太宽,不能按耕作的宽度完全移到第二行上去。因此,移行问题还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
研究所把电犁和拖拉机作了个比较,发现电犁有以下一些优点:第一是电犁比拖拉机效率高。拖拉机很大一部分动力被本身运转消耗了,曳引农具的只占30%—40%。如果在稻田内和雨季,本身运转消耗的动力就更大。而电犁牵引效率则达70%—80%,耕旱地比拖拉机高一倍,耕水田高两倍。第二是电犁费用低。和水旱两用的福克森拖拉机比,福克森耗油加折旧等每亩成本一元五角,电犁耗电和折旧等每亩成本最多五角。第三是比拖拉机节约钢材很多,一部电犁只值五百元左右。第四是操作简便。第五是适应性高。第六是深耕比拖拉机更稳定、更有效,没有拖拉机陷轮和底盘触地等缺点。研究所的人说,电犁只是还有重耕、震荡和不严重的漏耕现象,需电线很多和目前只能耕小块地,地块太大就有困难,还需继续改进。但是基本上是成功的。
电犁的运用只是田间耕作用电的一个开端。张清和夏德济说,我们要继续研究,要使田间的一切劳动:耙地、播种、中耕、施肥、除虫、收获都用电。
(附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