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社论

到劳动者的红旗下集合
是要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还是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脱离劳动的知识分子?这是目前全国青年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人民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与劳动结合的。要彻底解决教育为政治服务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教育和劳动结合的问题。教育为政治服务,必须通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而体现出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说,也只有在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下,才能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教育真正同生产劳动结合,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全国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大跃进中,已经把教育和劳动结合向前推进了一步,如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办工厂、农场,同校外工厂、农村挂钩,等等。许多学生在劳动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个班的学生参加炼钢。他们的豪语是:“在为祖国炼出黑钢的同时,要把自己炼成红钢。”劳动可贵,这一观念已印入人心。许多学生不只热情地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在思想上也确实解决了问题。可是,深入而全面地检查一下,就会看到教育和劳动结合的观念还没有巩固。因此还需要继续加强这个教育。
我们要培养的劳动者,是既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又有高度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也就是又红又专,能文能武,能上能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把专家和劳动者,把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人。他们投身到工厂和农村中去,同工人农民一起,去从事生产劳动,解决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更好地促进生产大跃进,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那种认为工人农民只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在社会主义大跃进中,工人农民在生产上不断创造空前奇迹。工人创造了一个工具,一天可以做二十年的活;农民种试验田,把小麦水稻的产量提高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亩产几千斤、几万斤的水平。这就说明,工人农民从事的是英雄豪迈的事业。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工人农民,还有待我们去努力。有一个大学生参加工厂劳动时,手把着钳子,弓背蹲腿,头向后扭,生怕碰着,工人批评他道:“这不是过春节放鞭炮!”可见,大学生不到劳动中去锻炼,连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也当不像。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只有把知识交给劳动人民,同劳动结合,才能真正有所创造。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自己。“大学生去做工人农民,做劳动者简直是浪费!”这种论调,是资产阶级把脑力劳动看作高人一等的思想的反映。做一个既懂政治又懂业务,既有知识又有经验,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多面手,正是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而做一个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书呆子,才是最大的浪费!我们不仅要用脑来劳动,而且要用手来劳动,这是马克思指出的一般自然规律。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排斥这个规律;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就都必须适应和掌握这个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劳动者。
参加生产劳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生产斗争知识、增强体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坚决贯彻教育结合劳动的青年学生,正在如火如荼,越干越起劲。在他们手下,新产品如百花齐放;在他们面前,新知识如泉水迸涌。“一个月的生产劳动,胜过读半年工艺学。”“参加劳动,同工人农民有了共同的语言。”“过去对劳动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现在闲下来没活干就难受!”“参加劳动,觉也睡好了,药也不吃了。”学生们作出了许多达到世界水平的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新产品!这些都是学生们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的结晶。一个大学生写诗歌颂劳动道:“若非勤工又俭学,怎能红专一齐来?”这是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的人担忧地说:“教育和劳动结合,会降低教学质量。”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我们要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所要求的质量呢?这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也就是要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剥削阶级则按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老秤来衡量教学质量。一些资产阶级专家、教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就可以送给五分,不管在劳动生产上得不得零分。这些资产阶级专家、教授教给学生们什么呢?有的水稻专家不会种水稻,有的建筑专家不会砌墙角,有的昆虫专家只研究昆虫的触角多长、每秒钟翅膀震动多少次,而对于如何防治却茫然不知。有的教授捧着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本在教现在的学生。试问,在这样的书本教学中,青年学生所学到的是什么呢?即使学到一大堆这样的书本知识,也于事无补,不为实际所需要。书本知识如果不和生产劳动结合,就会变成死知识,根本谈不到什么质量。只有把它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会变成活的知识,才会得到全面的丰富的真才实学,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教育所要求的质量。
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界限的消除,确实不是短时期内的事情。但是,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踏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起点,而且积极地促进这种结合。这是既看到现在又看到将来的有远见的态度。另一种态度是只看过去,忽视现在,不看将来。他们好似眼睛长在后脑上,只向后看,不向前看。他们只看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而看不到这两者结合已经开始。我们党一向是重视和促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远在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机关、部队、学校,都进行了群众性的生产运动,加强了干部的劳动观念。不久以前,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步结合。现在学校培养劳动者,干部下放到工厂农村,是使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必要步骤。而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则是使工农知识分子化的必要步骤。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许多工人著书立说,许多农民当科学院研究员。这种文化大跃进的形势,表明工人农民开始做文化的主人,都将成为有知识的人。把知识当作垄断财产,奇货可居,利用知识作为向人民讨价还价的时代就将过去了。当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彻底结合,还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这种物质基础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正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日益结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多方面地来促进这种结合,而决不能开倒车。至于分工问题就要看是什么样的分工。我们说的分工是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日益结合的基础上的分工,而不是保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分工。那些说什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是遥远的未来的事”,“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根本结合不了”等等论调,显然是错误的。
学习同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这种作法好得很,这样做得对!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就要十六、七年,何止“十年寒窗”,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脱离劳动,脱离生产,天天关在书房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业务书”,有什么好处呢?那只能培养一些爬在人民头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能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孔子办学要培养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儒者”,资产阶级办学要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办学要培养劳动者。各有各的目的和方法,分明异常,混淆不得。孔子的教育观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时候已经垮下去了,现在我们还要打垮资产阶级教育观。我们认为,教育和劳动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又读书又劳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路线,这才是正规,反之,就不正规。那种思想上要保持旧大学的正规教育的观点,是教育上倒退的陈腐观念,早已过时了,必须抛弃。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学生,一定要用自己的手,彻底改变劳动和教育分离的状态。
青年学生中为什么对劳动也有不正确的看法呢?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受到资产阶级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还不习惯,甚而产生抵触情绪。剥削阶级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们之中也还有市场。特别是一些资产阶级专家、教授,过去在青年学生中间散布的资产阶级思想毒素,还没有彻底肃清。因此在教育和劳动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思想障碍,必须经过一场剧烈的斗争。这个斗争是资产阶级教育和无产阶级教育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只有经过这场斗争,才能解决这个矛盾,才能把无产阶级的教育的红旗高举起来。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密切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改革,展开关于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大辩论。
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大辩论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的具体反映。但是,这是人民内部的斗争,所以必须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辩论中,要抓住主要矛盾,防止钻到牛角尖里去;要辩论原则问题,要联系实际,要破除顾虑,大胆暴露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认识。
在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大辩论中,青年学生要本着自觉革命、不断革命的精神,不要人行百里,止于九十;而要解决思想矛盾,从保守方面转到先进方面来,不要徘徊观望,而要把队站好,跑步到劳动者的红旗下面集合,向前迈进,赶上伟大祖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步伐!


第7版()
专栏:

兰州农学校聘请了当地生产蔬菜有经验的农民王立言给学生讲课。 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第7版()
专栏:

依靠党的领导就能创奇迹
北京航院党委书记武光谈“北京一号”飞机的诞生
本报讯 本报记者就“北京一号”飞机制成访问了中共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兼院长武光,他说,这架飞机的诞生标志着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方针的胜利。
武光说:北京航空学院建校历史很短,既没有专门的飞机设计人员,技术工人,也没有制造飞机的必要设备和材料,从教师到学生都没有生产经验。如果拿小孩子来比,那就连带红领巾的资格也没有;如果同外国专门设计和制造飞机的机构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困难看来似乎是“难以克服的”。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无穷智慧,在有关单位协作下,穷干苦干巧干,只用了一百天就设计和制成了这架现代化的飞机,这确是一个巨大的集体创造。
武光说:取得这次胜利,首先是因为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今年春天当党中央进一步提倡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候,在学院里曾经出现过两种意见,一是反对在学校里搞生产劳动,怕影响教学;一是虽然同意在学校搞生产劳动,但只强调产值和利润,看不到这样做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意义。学校党委当即强调指出,教育应当结合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改造思想;生产劳动应尽可能结合专业,通过生产劳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当大家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比较明确以后,又出现了小脚女人般的右倾保守思想,他们说,航空学院“能造出飞机就不错了”,“只要能飞上天就行”,“不必追求先进质量”,他们担心:“用几个月是很难造出好飞机来”。经过群众性的大鸣大放和大辩论,批判了这些错误思想,全体设计和制作人员以黑夜当白天,以车间当战场,采取了教学与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四结合的办法,不断创造出“多快好省”的奇迹,终于制成“北京一号”。
武光说,毛主席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指示给师生以无限的力量和智慧,没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这个思想,可以说也就没有“北京一号”。大家打破迷信,克服保守思想,动手干起来以后,革命的办法想了出来。
武光最后说,通过试制“北京一号”的生产劳动,使所有师生经历了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师生们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劳动观点加强了,树立了敢想敢做的风格,这种收获是最根本的无价之宝。其次,通过这次设计和试制工作,师生们也大大提高了技术和科学水平,科学研究的方向明确了,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学到了过去在教室里所不能学到的新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们过去在毕业后两三年才能学到的东西,现在不出学校门就学到了,这实际上就等于大大缩短了学习年限,而且又学到了更多更好的东西,也意味着在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高级航空技术人员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7版()
专栏:

鹏程万里 英韬


第7版()
专栏:

奇迹学先
昨天,北京航空学院的师生亲手设计和制造的真的飞机——“北京一号”上了天;不久的将来,同样的银鹰,将一架架地翱翔在祖国的天空。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捷报呵!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北京航空学院是一所学校,并不是工厂,哪里能够制造飞机?在几个月前,就是这个学校的许多教师和一些学生原来也都是这样想的。北京航空学院没有专门的飞机设计人员和技术工人,也没有制造飞机的设备和材料。要设计和制造一架现代化的飞机,似乎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今天,“北京一号”已经飞上了首都的天空;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证明了什么?它再次证明:只要有党的领导,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事情都能办到。有一位学生说得好:“过去我以为科学研究没有旧专家不行,现在才知道进行科学研究离开了党不行”,人们已经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党的伟大作用。
北京航空学院的师生在设计和制造飞机的过程中,有力地说明:党不仅可以领导政治,也可以领导业务。当然,我们所指的业务不是每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帮助人们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支持先进的事物,反对落后的现象;遇到困难,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克服。这就是政治挂帅,解放思想,发挥群众智慧和才能的政治思想领导。这样的领导,不仅可以取得阶级斗争的伟大革命的胜利,而且可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飞速跃进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出政治,而且也可以增产粮食和钢铁;现在,在北京航空学院这样一个既缺技术力量又缺设备和材料的学校中又制成了现代化的飞机,让一些不相信党可以领导一切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无数的铁的事实面前向隅吧,他们是终归要失败的!
北京航空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在党组织紧紧抓住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方针的领导下,克服了各种各样右倾思想和许多错误思想,提前完成设计和制成飞机,使“北京一号”真的上了天。这样的奇迹,在教育史上是找不到的,在外国文献里也是空白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出现。这样的奇迹,鼓舞着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鼓舞着全国教育工作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成共产主义的高等院校,培养出共产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我们相信,那些还在观望犹疑的人们,也将在这个奇迹面前扩大眼界和解放思想,放下沉重的包袱,使自己早日跟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北京航空学院的怀疑派、观潮派已经信服地在说:“只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没有办不到的事”。让我们在伟大的时代,看到人的巨大变化,看到党的领导的不断胜利!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调动青年的革命积极性
团中央发出召开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的通知
新华社23日讯 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今天发出关于召开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通知,通知中说:
“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定于1958年11月5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开幕。
“这次大会,将表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以来各个战线上出现的青年先进集体和青年先进人物,传播他们的模范事迹,交流先进经验,并着重讨论如何进一步调动起全国青年更大的革命积极性,为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实现党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提出的伟大任务而斗争。
“出席这次大会的青年先进人物和青年先进集体的代表,由省、市、自治区团委负责选拔,或经省、市、自治区的青年积极分子大会选举产生。他们必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有高度的共产主义精神,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创造了达到或接近全国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劳动成果。代表名额定为五千名。
“大会期间,将在北京举办一个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览会,反映全国各地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的辉煌战果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面貌,交流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以教育和鼓舞广大青年,用更大的革命干劲来迎接1959年的大跃进,掀起一个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新高潮。希望全国各地青年,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充实和丰富这个展览会。
“共青团中央号召全体团员和全国青年,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一个迎接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热潮。在党的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鼓足更大的干劲,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抓紧时间大干特干,大闹钢铁生产,积极带头参加人民公社,大搞深翻土地、秋收秋种和水利建设、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以及其它各项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投入全民武装和练兵活动,用实际的行动来迎接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召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成就。”


第7版()
专栏:

飞吧!年青的鹰
本报记者 傅军
9月24日上午,一架漂亮的银鹰,迎着招展的红旗,在群众欢腾声中,轻盈、矫健地从北京东郊机场飞上天空。它就是北京航空学院一千四百多名学生、教师和职工苦战一百昼夜,为了国庆向党献礼自己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当师生们带着胜利的笑容,仰首向它招手祝贺的时候,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日日夜夜的苦战情景。
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
今年春天,北京航空学院要自己设计和制造飞机的消息就在全院人员中传开了。
“学校造飞机,那怎么行?学校不是工厂,没有力量搞生产,搞起来,也得不偿失……”一些人议论了起来。他们认为,“学校造飞机,世界上没见过,太冒险,怕教学质量没有保证,还是不要‘上马’。”正是这时,学校要造飞机的消息被周恩来总理知道了,周总理支持这个倡议,他还指出这是勤工俭学、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真是对师生们极大的鼓励。但是师生们过去毕竟都没有做过飞机,一听说要真刀真枪地干起来,心里总不摸底。而且设备缺乏、技术力量不足,自己设计、制造飞机困难确实是很多的。在这种状况下是做个促进派,还是做个促退派呢?学校党委组织了一次群众性大辩论,大多数人在辩论中认识到学校自己设计和制造飞机,对教学和科学研究联系实际,以及师生们的思想改造肯定会有很大的好处。他们坚决响应党委的号召,下决心做促进派。
时间不等人,师生们就是这样“上了马”。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真是白手起家。设计工作是由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担任的。起初,一些人还不大相信学生们能进行设计。有一位教师把自己一星期也完不成的任务推给了学生,想要“难住”他们。可是出乎这位教师的预料,学生们在两天之内就完成了,而且质量很好,这位教师不得不改变了对这些年青人的看法。也还有这样的教师:他不敢在学生设计的图纸上签字。
在设计过程中,真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人虽然同意在学校造飞机,但是却认为“学校里总不会搞出质量好的飞机来,能飞上天也就凑合了”。但是大多数人反对这种意见,他们说,要搞就要像样子,就要“东风压倒西风”既要快又要好。于是,关于修改飞机设计方案的辩论就展开了。大家从六十多种方案中找出了七种比较满意的方案,再进行辩论评比,确定要做一种适合我国目前情况和国家建设急需的轻型旅客机。一百三十多位师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就完成了专门设计院在通常情况下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通过对于整个飞机设计的辩论、评比,学生们真正学到了飞机设计的全面理论和技术知识。他们说,这次的收获真是不知比一个人单独搞“毕业设计”要丰富几千几万倍。
“分秒必争”
从设计到试制成“北京一号”这样的飞机,在设计院和飞机工厂来说,一般也得要用一年多。但是就在党的生日“七一”那天,学校党委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分秒必争,一定要使飞机在今年‘十一’上天”的口号。师生们干劲越来越大,他们搭起了工棚当木模车间,把体育馆改成总装车间,连关帝庙也成了库房。快速制造飞机的革命办法不断地涌现。工艺室采用先进的三次曲线法划模线样,使每块样板生产时间由五个小时减少到二个半小时。“青年”、“东风”、“跃进”、“红旗”等突击队活跃在各个车间。机械加工任务繁重,各种零件要几万个,但是学校现在的铣床到“十一”只能完成三分之一的任务,怎办呢?正在人们发愁的时候,青年突击队改车床为铣床的消息传来了,接着刨床、钻床等改铣床也都相继获得了成功,使完成任务有了保证。有些教师曾认为学校没有铅锌模,难以制造出来排气管,但是这个困难也被这些青年人用水泥模代替铅锌模的办法克服了。
三个月来,这里已经不分白昼和夜晚,人们在劳动中送走了落日的余辉,又在劳动中看到她升出地平线。同学们来到车间“安家落户”,有些原来住在一个房间的同学,有的已经一两个月互相没有见过面,因为每个人都守在自己的机器旁,多少个日日夜夜也没有离开。一位党支部书记这样说:“这里最难做的思想工作是动员大家去休息。”
学校的负责同志也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身份到车间里做师傅或学徒。党委第一书记兼院长武光冒雨深夜巡回在各个车间,耐心地学习做车工的活。在长征时期作过钳工的马文副院长也亲自担任材料组长、远途跋涉在各地。
在设计和制造飞机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生产关系”,他们以“师傅”和“徒弟”相称,再不像过去那样“教书不教人”“见面好像不认识”了。如果说当初有人还怀疑“学校造飞机会影响教学质量”、“造飞机只是技术问题不能算是搞科学”,那末整个设计、制造飞机的过程就足够回答这些错误的说法了。一个叫
周耀珊的女学生说:“我从设计、机械、加工、直到安装都参加了,现在我不但会设计也会生产了”。学生们说得好:“过去纸上谈兵的写论文,做毕业设计,即使得了五分,那也只能说是学习到了一半,还未经过生产的考验”、“不管你有多大学问,要看你的产品搞的如何,你说你教的好,学的好,但搞不出产品就不行。”这真是切身的体验。同学们现在确实学到了真本事,既能文又能武。拿学工艺的来说,五年级的学生现在有80%达到了四级工的水平,有的人已达到了五级工的水平。有的学生还根据生产经验,写成了“钣金工”“装配工”等书。在飞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师生们的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就有三千多项。
让更多更好的银鹰诞生
9月20日,总装车间副主任、今年刚从速成中学来的一年级新生、劳动模范孔庆忍,带了二百多个师生正在进行“北京一号”最后一道工序——总检验,“北京一号”在静、动力实验室里,接受了各种风力、压力的考验。它有时表演前轮着陆使机身前段承受大压力,有时表演俯冲拉起时机翼受力最大的情况……。试验证明它确是健康的——“翅膀”、“腿”、全身“骨胳”和“皮肤”都很好——达到了设计要求,试验室送来了合格证。“北京一号”就是这样诞生了,人们为党的教育方针的胜利而欢呼。他们相信,一架接连一架的新式银鹰将继续从北京航空学院诞生出来。
“北京一号”给师生们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航道。年青的鹰,沿着这条航道勇敢地飞翔吧!


第7版()
专栏:

吉林省农安县的中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和正规的生产劳动之余,还自动地结合起来编织渔网。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