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人人是劳动者 人人是学生
长春各工厂办起一百五十八所各种形式的学校
本报讯 长春市各工厂企业掀起大办学校的热潮。截至9月20日止,全市各工厂共办起一百五十八所各种职工学校,入学职工七万二千三百八十四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从业余到半工半读,从文化教育到技术教育的职工教育网正在形成。
长春市工厂办学的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这一类学校最多,共一百零四所,占全市职工学校总数的65.7%。特点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学习政治、文化、技术三类课程,每周学习三到四次,每次二小时。第二种是各类工人半工半读学校(班)。现在全市共有十三个工厂举办了这种工人半工半读学校(班),入学职工一千九百六十九人。其中最大的是恒利棉纺厂办的工人半工半读学校,有三百五十名职工参加半工半读,占该厂职工总数的80%以上。参加这类学校学习的职工每天抽出二到四小时的工作时间学习。第三种是工厂办的大学。继煤气公司创办化工学院之后,全市又有十四个工厂,在原有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各种专业性质的大学,如造纸学院、机械学院、电机学院、电气机械冶金学院等,这类学校的特点是:业余和半工半读同时并存;每个学院都专为老工人设立了研究部(所);根据职工文化程度,实行三级制(高级、中级、初级)或二科制(本科、预科)。这种形式的学校具有全民性质,它能吸收从老工人到徒工,从小学程度到大学程度,从厂长、工程师到普通工人入学,真正体现了“人人是劳动者,人人是学生”。这类学校还能使生产、教育、科学研究三方面结合起来,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学校正在原有职工业余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如加美制罐厂机械学院将原来从高小到高中,需要八年的学期,改为五年一贯制;煤气公司化工学院合并初、高中为四年一贯制。第四种是工厂附设的以招收中小学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这一类学校共有二十二所,学生八千七百五十二名。全部实行半工半读。做为工厂劳动后备力量。毕业后在国家需要和学生本人自愿的原则下,可以直接入工厂当技工、技术员或升入大学。
随着文化革命继续深入,长春市目前工厂办学校正在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职工学校将会更加充实更加完备。工厂办学校的好处很大:第一能大量地迅速而有效地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煤气公司几年来由于坚持了职工教育,四年期间从工人中共提拔了四十三名领导干部,其中有十八名过去是文盲,现在已达到技术员和工程师的水平。第二能促进技术革命进一步开展。石棉厂成立石棉工学院之后,由于研究部里的老工人初步研究成功水溶胶,对生产起了推动作用。现在全厂职工几乎全部卷入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浪潮中来。第三能推动生产不断跃进。煤气公司原计划今年完成的炼焦任务,由于该厂化工学院研究部的老工人学员研究出来的水平炉炼焦方法,现在不仅能按期完成,而且能提前完成。第四,能够更快的普及职工高等教育。长春造纸厂成立造纸学院以后,经过教学改革,提出在现有职工中,用八年的时间普及高等教育。
(附图片)
长春恒利棉纺厂的老工人李兴昌(第一排右第一人)是半工半读初中班的好学生,同时也是徒弟(八中学生)们的好师傅。
吉林日报王纪栋摄


第7版()
专栏:

各族人民齐攻文化堡垒
天山南北农牧民努力学文化
新疆天山南北各族农牧民在农牧业生产紧张的季节里,掀起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学习文化的热潮。目前,据二十九个县、市的统计,已有四十六万多青壮年农牧民参加了扫盲学习,学习人数已达到上述各县文盲和半文盲总数的63%,并且开始出现了一些无盲乡、无盲村和无盲社。
在广大农村里,许多街道的墙壁和大树的树杆上,都写上了维文字母和各种文化革命的标语,许多农民在自己的房屋里、农具和各种用具上也写上了维文或汉文单字,以便在走路、生产、做饭、休息的时候都能学习。在田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挂在地头大树上的学习黑板,许多农民带着书本,在中午吃饭和休息时就在地里学习。许多生产队在晚上收工后,还要在地里集中上一次课,才回家吃饭。十三万维吾尔族农民聚居的巴楚县,从6月起就掀起了全县性的扫盲运动,全县的五万八千多文盲和半文盲,已有五万三千多人入了学。
他们不仅是队队有民校,并且还按学员的程度编了班和互助组,全县参加扫盲工作的达一万人左右。该县由于扫盲工作组织的深入广泛,到目前已有二千五百多人摆脱了文盲状态。文盲较多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县,目前也有80%的文盲参加了学习。
在北疆的伊宁市和绥定县有90%以上的青壮年农牧民,在近两个月来都分别进入了民校、业余小学和红专学校,基本上实现了人人获得学文化的机会。哈密专区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各族牧民,大多数也已参加了扫盲运动。在草场上的牧民大多带着书本,一边放牛羊,一边读书,全县人民力争在年底前变成无盲县。
在全疆农牧业生产大跃进和总路线的鼓舞下,各族农牧民进一步感到没有文化的苦恼,许多地方的农牧民提出了改变以往冬天学、夏天忘的情况,坚持常年学习的要求。 (丁文)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7版()
专栏:

文盲帽子甩一边
云南省四十四个县紧接着扫盲运动高潮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新高潮。
现在全省五百五十万文盲中,已有四百多万人入学,有二百二十万人摘掉文盲帽子。高寒山区昭通专区成为全省第一个无文盲专区。不久前还是木刻结绳记事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潞西、镇康等县,也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各地党委领导群众驳倒了在扫盲工作上的“条件论”、“落后论”等种种错误思想,掀起了全民学、万人教运动。田边地角当课堂,满山变成学习场,生产越紧张,学习越红火。在亲教亲、邻教邻、子教母、夫教妻等相互帮助之下,利用同音字教学的办法,有些地区几天就突击扫除了文盲。
各族人民摆脱文盲状态以后,犹如喜事临门,有的在门口写上大红对联:文盲帽子重甸甸,足足带了几十年,如今有了党领导,文盲帽子甩一边。还有的写着:一支红笔红通通,十五六年不相逢,现在我也使用你,要为扫盲立战功。姚安县栋川镇已扫除的八百三十个文盲,几天内,自作自写了对联九百多副。昭通专区六十七万青壮年摘掉文盲帽子以后立即展开了“千篇文章万首歌”运动。群众中涌现出成百上千的农民作家和诗人。彝良县农民李兴民,刚扫盲毕业,就与木工一道创造了适合当地使用的小麦播种机。云南省第一批扫除了文盲的澄江县尖山乡,为了满足群众学农业科学知识的要求,自编了农业技术教材。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在扫除文盲后,很快建立起政治学校和业余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宣传和卫生医疗网,基本上成为文化县。这个县刚扫盲毕业的两万七千多人,大都转入四百多所业余学习班、业余农业技术学校和红专学校学习。全县农民订阅报纸份数大大增加,许多社创办了油印小报。
(田良耕)


第7版()
专栏:

扫盲循环红旗大竞赛
广西僮族自治区四十九个僮族聚居县,已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僮文扫盲循环红旗大竞赛。罗城县一马当先,实现了无文盲县。石龙、东兰等十个县紧跟着也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一个多月来,扫盲入学人数由一百三十多万激增到二百四十多万,脱盲人数从三十多万上升到一百二十多万。
在扫除文盲的地区,由于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直接促进了生产。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区成为无盲区后,各个生产队都设了排工牌,用僮文写上每天的农活工种和任务要求,社员们看了就记在随身带的小黑板上;许多社员已经自己记工分。
目前,各地正掀起一个“读百本书、写千篇文、记万首山歌”运动。许多人开始用僮文写山歌、故事、快板诗和顺口溜。罗城县平洛农业社已脱离文盲状态的社员们用僮文写山歌和大字报。有一首山歌写道:“上山砍柴要用刀,下河打鱼要用捞;想把家乡建设好,文化水平要提高”。(施峥尧)


第7版()
专栏:

文化翻了身 办社不求人
宁夏地区扫除文盲工作出现新的高潮。目前全区回、汉等族青壮年文盲已有90%以上投入文化学习,其中有十五万多人已争先摆脱了文盲状态。
扫盲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惠农县各农业社生产队的会计和记工员,目前大部分都已由摆脱文盲状态的人员担任,有十二人并且当了生产队长和社务委员。固原县张义区已摆脱文盲状态的五百多人,有二百四十多人分别当了农业社的会计和扫盲教师,从而改变了过去错发工票、错记工分和跑远路请人写信的状况。广大群众能认字读书以后,生产情绪更高,回、汉族农民们高兴地说:“文化翻了身,办社不求人。”
现在,已经摆脱文盲状态的学员,正在继续向文化科学进军,其中许多人已分别升入农业大学、农业中学和高小学习。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基本无盲的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掀起一个空前规模的扫盲运动后,于8月20日正式宣布基本实现无盲州。全州十六个县共扫除青壮年文盲五十一万九千多人,占全州青壮年文盲总数六十一万三千多人的84.6%。山区里的苗、侗等族人民在向社会主义文化科学进军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扫盲工作,主要由于党委挂帅,各族农民发挥了冲天干劲,全面突击,因而进展快,质量也好,功效显著。全州各地从县、区到乡、社的扫盲指挥部,一般都是党委书记指挥。各县组织起来共二十五万多人的扫盲队伍,他们一面深入村寨进行突击,一面在摘掉了文盲帽子的农民积极分子中培养助手,同时推广亲教亲、邻教邻,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方法进行突击扫盲,因此速度很快。从8月4日到20日的半个月时间内已有施秉、雷山、天柱、镇远、丹寨等九县先后基本扫除了文盲。
在扫盲中,各地采取汉文扫盲与苗文扫盲并举的方法。全州除组织现有的苗文教师、学生和部分懂得苗文的干部用苗文在苗族聚居区进行扫盲以外,自治州民族语文领导部门并采取短期突击的方式,培训了一批苗文扫盲教师投入这一运动。
(鲁兴伦)
(附图片)
参加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字讨论会的代表们,积极学习侗文字母。  言仁茂摄(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萌芽”编辑部搬进人民公社
据新华社上海23日电 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的“萌芽”文艺半月刊的编辑部,21日搬进了上海农村的第一个人民公社——“七一”人民公社。
整风运动以来,“萌芽”编辑部改变了过去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来稿、就稿编稿的作风,开始深入到群众中去组稿和辅导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在刊物上,群众来稿大量增加,每期绝大多数都是工农群众的作品。编辑还及时组织了迅速反映当前的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专辑”和“特辑”。编辑人员每星期抽出两个半天,到基层去参加劳动。但是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编辑人员还不能真正同劳动群众在思想上、生活上完全打成一片。最近他们经过充分讨论,决定把编辑部搬到人民公社去,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跟广大劳动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在编好刊物的同时,参加劳动和群众文学创作的辅导工作,和农民一同生活,一同劳动,一同读文学,一同办刊物。彻底改变那种“你建设,我反映”的旁观者态度。这样做将使刊物在火热的群众斗争中扎下根,更有利于编辑人员的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


第7版()
专栏:

全党抓科学 全民办科学 生产用科学
安徽科学技术网纵横交错
本报讯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安徽省已出现一个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全党抓科学、全民办科学、生产用科学”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立的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已达五万四千多个,一个庞大的纵横交错的科学技术研究网,已在全省开始形成。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即将成立。全省各专区、市、县在“结合生产,结合实际”和“为钢铁生产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总目标下,都陆续建立了科学研究机构。如蚌埠专区十五个县都建立了科学研究所。目前全省已有区、乡级各种研究机构二千三百多个,人民公社、农业社、厂矿、学校等建立的各种研究机构共五万二千个,基本上达到了乡乡社社有研究所、站、组,队队有研究员。
各地在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都充分贯彻了多快好省的方针,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大搞科学技术工作。为了克服干部、经费、设备等困难,他们采取了“因陋就简”,“边搭架子边工作”和“逐步完善、逐步正规”的办法,打破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神秘观念和“正规化”、“学院化”的思想,并广泛吸收和组织各行各业有丰富实践知识的劳动人民和各种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各类人员相结合,国家与民办相结合的方针,深入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如蚌埠专区目前参加各级科学研究机构的各行各业人员已达十万一千多人,已开始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科学研究运动。肥东县大兴乡有一个研究小组,开始时没有房屋和用具,他们就提出“野外当研究室、舌尖、手指、太阳当仪器”的口号,经过苦战,仅用了四元多钱,就试制成功人造棉等五种产品。
全省各级科学研究机构,都紧密地结合生产,以研究和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中所提出的迫切问题为主,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研究工作。不少专区、县都根据生产需要分设了工业、农具改革、农田水利、耕作技术、病虫害、肥料等研究室或小组,紧密围绕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芜湖各工厂、农业社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原则是:做什么研究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该市纺织厂一个研究小组对条子车单程化、高速化进行了研究,把条子车转速由原来每分钟一百九十转提高了三百九十转,解决了纱的断头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生产进行,也大大地推动了群众性的工具改革和技术革命运动。
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中,各地都普遍和科学普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各级科普协会组织的作用,不少县的科学研究所就是在科普协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科普工作组、科普小组也就是科学技术研究小组,研究机构的成员一般也都是科普协会的会员。科学普及工作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工作也提高了科普工作的质量。许多新成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还大力培训了干部,开展科普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鼓舞下,不少科学技术人员也纷纷走出了实验室,深入现场,深入实际,拜群众为师,实行土洋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各级党委在领导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都做到书记动手和政治挂帅。六安县的科学研究所由县委书记兼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工业交通部长和农业局长兼任副主任,亲自抓科学研究工作。
(纪和德)


第7版()
专栏:

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幸福
河南推行合作医疗制度
本报讯 伴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和生产大跃进,河南省广大农村正开展一个合作医疗运动,目前,全省已有九百六十三个人民公社推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占全省农村公社总数的71.1%。这些人民公社共建立了乡村医院七千六百九十二所,医疗站四千九百九十二个,简易病床二万多张,妇幼院一万六千一百所,产床九万余张,迅速地形成了一个医疗保健网。
合作医疗是集中群众的分散资金,依靠群众的力量,通过共产主义协作,解除群众疾病痛苦,保证身体健康的最好方法。实行合作医疗的地区,都是以人民公社或县为单位,协作使用经费,统筹统支。医疗经费的筹集有三种办法:柘城等县是由群众每人每年交二元左右的医疗费,多少由享受合作医疗的群众自行处理;桐柏和邓县等地是由群众每人每年交一元左右的医疗费,不足部分由公社补助;信阳专区部分公社,实行医疗费全部由公社总预算中支出的办法。
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促使农村公社医疗卫生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大大便利群众,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桐柏县在实行合作医疗前,群众因经济限制,不能及时治疗疾病而影响生产的每年达五十万个劳动日,自实行合作医疗后,这种现象就没有发生。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后,根据生产组织调整了医疗力量。现在公社建立了有二十多张床位的医院,每个大队建立了医疗所,各小队建立了医疗室,医务人员每天到各村、到田间、工地为病人看病,送药上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为生产服务的医疗保健网。
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拥护,他们说:实行合作医疗化,穷人治病不用怕,互助协作保健康,生产跃进劲头大。


第7版()
专栏:

在工人中普及高等教育
李先民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应当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我们将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这是一个伟大而豪迈的奋斗目标。贯彻执行这一指示,不仅可以彻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可以使国家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我国向共产主义过渡创设条件,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和乡村完全结合的社会,将是一个人人都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科学文化知识的能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不普及高等教育是很难做得到的。
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有可能并且应该首先在工厂、企业中实现。因为厂矿办学比机关、农村、街道办学有更多的优越条件。工人阶级对没有文化的苦处感受最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是迫切的,他们的自觉性也很高;工厂业余教育的基础比街道、农村都要好些;工厂特别是大、中型工厂的办学潜力也很大,那里有良好的机器设备、试验室;工程技术人员的力量也很雄厚,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们既可以当学生也可以当先生。只要充分发挥工厂办学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办中、小学,而且也可以办专科学校和大学,不仅可以为本厂培养人材,也可为其它部门培养人材。所以工厂办学是多快好省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和普及高等教育的捷径。
要大力发展工厂办学校,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必须经过斗争。这个斗争将是长期的、反复的。因为这个斗争的胜利,将意味着旧的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彻底死亡,新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高度发扬;这个斗争的胜利,也意味着教条主义和促退派的彻底失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促进派的彻底胜利。事实上这个斗争已经在尖锐地进行着。有些人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工厂办的学校特别是工厂办的大学,“能否叫大学?”这就是对大学规格的不同看法的反映。我们认为贯彻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的教育方针,不管它有没有名教授,也不管这个学校的气派大小,都是合格的大学,反之,没有贯彻这个方针的大学,尽管它有多少有名气的教授,学校的气派有多大,都不能叫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但是,资产阶级教育学者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办大学必须有个气派,必须有一些很高学位的名教授,否则就不叫大学。这是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同我们的根本分歧点。这个分歧点必须用坚决的斗争加以解决。还有一些人提出这样一个结论性的意见,认为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必然降低教学质量,必然导致教育事业的灭亡”。什么是教育质量呢?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和比较广博的知识,也就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的人材,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将来的共产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材,是最高的教育质量。资产阶级学者所要求的却与我们相反,他们要求学生在学校只能从书本子上学习知识,否则就是所谓“降低教学质量”。按照我们的要求办学,只会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发展的是共产主义教育,消灭的是资产阶级教育。前者必须发展,后者应该消灭。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有一部分同志却硬把教育同生产对立起来,认为工厂同学校只能分办,不能合办,办教育就不能搞好生产,搞生产就不能办好教育。他们不了解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级形式,是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工厂办了学校,学校办了工厂,都趋向于半工半读了,就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打好了基础,就为培养共产主义的新人开辟了道路。所以,把教育和生产作为对立的看法是错误的。
在工厂发展教育事业,大办高等教育,必须经过严重而尖锐的斗争。只有坚持不懈的斗争,才能保证工厂企业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首先实现青年和成年受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为共产主义培养新的人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