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奋战十天,为完成九月份的钢铁生产计划而斗争!
从9月1日到9月17日为止,全国钢铁生产的累计产量,距月计划的要求还很远。今天是9月20日,把今天算在里面,完成9月份的钢铁生产计划只剩下最后十一天的时间了。要完成9月份生产计划,必须在这十一天里,平均每天产钢六万吨,产生铁十万吨。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9月1日至17日钢铁生产总的趋势来看,基本上是逐日上升的。在炼钢方面,固然也有一些企业产量下降,影响到全国钢的日产量不能迅速提高,但分析原因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停炉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大修工程;一种是生铁供应紧张;一种是操作不善、炉子维护不好。只要苦干、巧干,加快大修工程的进度,改善操作技术,及时运到生铁,钢的日产量是可能迅速增长的。最近几天就有一些大修的平炉和新建的转炉投入生产,因而炼钢生产应当有一个大跳跃。在生铁方面,河南、湖南、贵州、山西、四川、山东都已日产千吨以上(不包括重点企业的产量)。17日,江苏省也进入千吨省的行列。从各个省的部署来看,许多地方厉兵秣马,昼夜苦战,9月下旬很可能出现生铁生产大跃进的高潮,很可能出现一批万吨省、千吨县。有许多事情常常是这样,看起来似乎是办不到,然而只要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情况就会迅速发生变化的。
现在的问题还是抓紧时间,力争在9月下旬钢铁生产有一个大的跳跃,日日上升,确保9月份钢铁生产计划的完成。在钢的生产上,十八个重点企业担负着绝大部分任务,在这十天中必须全力以赴,想尽一切办法打一个大胜仗,使日产量猛烈上升。然而要保证钢产量直线上涨,物质基础仍然在于生铁。
目前生铁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高产纪录和大面积丰收的创造者已经远远地走在前面,而一般的地区、一般的炉子还远远地落在后面。就省的情况来看,有七个省的日产量都在千吨以上,其中河南省的日产量在15日达到一万八千多吨的惊人纪录之后,连日来仍保持在日产八千吨以上的高水平,而且很快还会迅速上升,日产可能超过两万吨。而其他省和自治区的日产量都还在千吨以下。就县的情况来看,河南的禹县、鲁山、宝丰等八个县都已达到日产千吨以上的纪录;而全国绝大部分县还远远落在后面。就炉子来看,先进的土高炉、小高炉日产好几吨、甚至十几吨铁;而全国还有很多土高炉和小高炉至今未能正常出铁,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投入生产。这种情况固然是在大发展过程中难于避免的。许多地方生铁生产的水平落在后面,是同计划订得较晚、动手较迟以及其他客观原因分不开的。而且新建的炉子总是需要有一个时间在技术上来摸索掌握的。然而,如果让先进的水平永远只是少数地方的水平,而不能扩大战果,普及全国,那么,全国的生铁生产计划不可能完成。因此,先进的固然应当继续前进,但当前最关紧要的事情,毕竟还是尽快地把后进的水平提高到先进的水平,力争生铁大面积丰收。应该争取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全国已建成三十几万个土高炉、小高炉中,在10月份内应争取有65%以上能够迅速投入生产,其中又应有65%以上的能够正常生产。还应该争取实现这样的目标:在10月份全国有三十个或者五十个日产千吨生铁的县。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力争生铁大面积丰收,才能完成生铁生产计划,为钢产加番提供充足的生铁。
为了实现土高炉的大面积丰收,各级党委就需要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考虑问题,目前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呢?第一是挖,应该集中力量到可靠的矿点去采矿,包括采铁矿和煤矿。现在已经不只是集中力量搞几座“试验炉”,做出样子来的时候了。只搞几座“试验炉”,矿石和焦煤的问题都好解决。现在是争大面积丰收,要几十万座土高炉统统出铁,保证矿石和焦煤的供应就成为极其突出的问题。矿石、煤炭没有必要的储备,土高炉断了“粮草”,大面积丰收只是一句空话。第二是运,源源不绝地把矿石和焦煤(或者白煤)运到炉前,保证不耽误生产。有了矿石和煤炭,但运不到高炉跟前去,还是不解决问题。目前各地运输情况都很紧张,几十万座土高炉需要的矿石和焦煤更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数字。不把运输问题抓紧,大面积丰收也不可能。第三是炼,是冶炼技术问题。这个问题,有些地方还没有解决,也就是说还没有学会土法炼铁,这就需要集中力量学会,摸出在本地区发展土法炼铁的规律,再普遍推广。有些省已经解决了,但所谓已经解决了,也只是指已经出现了一批能够正常出铁、大量出铁的好炉子。这就需要及时召开现场会议,推广这些模范高炉的经验,再加强经常的技术指导工作和技术训练工作,做到“一炉升火万炉红”。在解决冶炼技术问题的时候,同时要解决白煤(无烟煤)炼铁的技术问题。只学会焦煤炼铁,对于不产焦煤的地方来说,并没有解决问题。不产焦煤的地方,应该学会用白煤炼铁,才能保证正常生产,保证大面积丰收。现在中央冶金部已经组织了几万人的技术大军下去了,各地应抓紧时间,迅速突破土高炉的技术关。除了上述的以外,还要继续抓紧建炉和作好小高炉、土高炉过冬的准备,用土办法改冷风为热风。
在大面积内解决挖、运、炼的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要完成生铁生产计划,必须争得大面积丰收,这是关键所系,非此不可。
钢铁战线的同志们!全党全民都在支援你们,全国人民的眼睛都望着你们,等待着你们在9月的最后十天内创造大面积丰产的新纪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千吨县、万吨省,给今年的国庆节献礼。祝你们克尽全功!


第2版()
专栏:

抓住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重要环节
谭震林同志号召一个月内掀起群众运动
全国用绳索牵引机来深耕
力争在明年完成综合利用,再由人力带动提高到机力电力牵引,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新华社南京19日电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上赞誉绳索牵引机是深耕的有效武器,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他号召力争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把绳索牵引机推广到全国所有的社队,以适应当前秋种深翻的需要,并且力争在明年完成绳索牵引机的综合利用。
谭震林同志向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自治区、市的代表概述了工农业突飞猛进的形势。他说,今年农业战线上取得了十分伟大的胜利。全国的粮食可以增产60%到90%,或者更多一点。棉花有可能增产一倍以上。各种农作物,除了大豆、麻类增产幅度比较小以外,都是成倍、成几倍地增产。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农民觉悟的迅速提高,促使我国出现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出现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形势。
谭震林同志指出:绳索牵引机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有很大的意义。现在推广绳索牵引机,是为了深耕;再进一步使用它除草、播种、栽秧,一步一步地趋于完善。同时要使现有的人畜力带动的绳索牵引机,提高到由机力、电力牵引。只要大家抓紧这个环节,积极研究,大力推广,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就可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
谭震林同志接着谈到了农业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他说: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共产主义,要共产主义来得快,就要农业大发展。每亩不是收到几百斤,而是收到几千斤、一万斤,将来也可以达到三万斤、五万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步步前进的,如果每亩田产一万斤粮,一个人只要三分地就够了,六亿人只要一亿八千万亩田就够了。到那时,就可以拿出大量的土地,种植树木,把全国园林化。要实现这一条,首先要粮食高产,而要粮食高产,首先要土地深耕,深耕一尺、二尺、三尺。只有深耕,才能充分发挥足水足肥的作用,密植才有基础。完成秋种的深耕任务,是保证明年夏季更大丰收的关键。现在,秋收秋种即将到来,全民大搞钢铁的运动正在火热的开展,任务很重,劳力不足,他要求到会的同志尽最大的努力,在党的领导与支持下,发动群众,力争在一个月内把绳索牵引机推广到全国各社队。他说:“大家在会议结束以后,回去立即制造,一面制造,一面表演,每个省发给每个县一部,每个县再发到每个社,社立即掀起一个推广绳索牵引机的群众运动,就有可能顺利地完成秋种的深翻任务。”
谭震林同志的讲话,给到会代表极大的鼓舞,大家都表示有决心按期完成任务。出席会议的江苏省代表,表示坚决响应谭震林同志的号召、力争在9月20日左右实现全省的绳索牵引化。
据新华社南京19日电 今天结束的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决定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大搞绳索牵引机的运动。在一个月内,全国各社、队要普遍推广以人、畜力为主的绳索牵引机,以适应当前深翻土地的需要。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是由农业部召开的,出席二十七省、自治区、市的代表一百五十六人。代表们经过三天半的现场会议和讨论,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给当前深翻土地运动解决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是解决了深耕的动力问题。推广绳索牵引机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人力的绳索牵引机一般比人挖地提高劳动效率五倍以上。第二,解决了深耕犁问题。现场表演证明,江苏南汇县的双刀滑轮式深耕犁,确实可以耕得又深又稳,并能确保翻地质量。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各地群众创造中的一种最合要求的深耕犁。有了绳索牵引机,特别是南通的装有三层滚柱的绳索牵引机,加上南汇的深耕犁,就合成了一套在目前比较完整的深耕工具。会议决定由江苏突击赶制这一套工具,分发全国各省、区作样子,大量制造,迅即推广。
会议建议各级农业部门、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部门,立即着手研究,争取在明年完成绳索牵引机的综合利用。
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王一香在会上介绍了江苏推广牵引机的进度。到9月15日止,全省已推广牵引机十五万部。预计在9月底以前,全省可以推广六十万部,完成绳索牵引机化。
(附图片)
上图:江苏无锡县创造的电动绳索牵引深耕工具,可以牵引各种深耕犁,每小时耕三亩,深耕一尺以上。这是电动绳索牵引深耕工具在耕地的情形。新华社记者 丁峻摄


第2版()
专栏:

炼钢工人乘胜猛进
上钢三厂四天九创快速炼钢新纪录
大连钢厂又在世界前列迈出一大步
据新华社上海19日电 高举全国平炉高产红旗前进的上海第三钢铁厂平炉车间职工,在14日到16日又接连创造了六次快速炼钢新纪录,三天内平均每天每平方公尺炉底一昼夜的产钢量高达十七点一六二吨,比8月份的十四点二二五吨高出了二点九三七吨,继续在全国领先。18日一天内,这个车间的工人又连续创造了三个快速炼钢新纪录。利用系数高达二十一·二吨,比计划多生产了一百四十五吨钢。百尺竿头又进了一步。
当人民日报11日刊载这个车间高举炼钢高产红旗的消息传到炼钢炉前的时候,工人们非常激动。车间干部漏夜开会研究,决定采取扩大炉产量,保证煤气正常供应等六大措施,把红旗插上更高峰。第二天,每炉钢的产量立即从二十八吨提高到三十二吨。他们还打破了过去修炉以后炼五十炉钢才能提高热负荷的常规,从第四炉起,就胆大心细地加大了煤气量和空气量,缩短了炼钢时间。
这几天,快速炼钢优胜红旗在两座平炉之间飘来飘去。老将孙万银所在的小组,在14、15日连续创造三小时五十三分和三小时四十六分炼出一炉钢的新纪录。紧接着,魏贤荣和李佩盈两个小组,以更短的时间打破了孙万银小组的纪录,而以李佩盈小组所创造的三点三十分钟炼一炉钢的新纪录为最高。两座平炉三天内所创造的六次新纪录中,有四次都是在16日一天内出现的。这一天的利用系数,达到了十八点七零三吨。
只隔一天,这些纪录又被更高的纪录所代替了。一号平炉上的韩忻亮小组,昨天只花了三点三十八分钟就炼出了一炉钢,比他16日创造的纪录要高。二号平炉上,在8月份没有创造过新纪录的李佩盈小组,在16日以三点三十分钟的纪录超过另两个小组以后,昨天又把时间缩短到三点二十四分钟。昨天最高新纪录的创造者,又是炼钢老将孙万银所在的小组,时间是三小时十四分钟。全车间昨天平均每炉钢的冶炼时间是三小时五十七分,比这个月上旬平均缩短了一小时零三分。从13日两座平炉全部修好后,到18日为止,六天内这个车间比计划多生产了二百四十二吨钢。
本报旅大19日电 大连钢厂的炼钢工人在紧张的快速炼钢竞赛中,在17日又创造了电炉利用系数(电炉的变压器百万伏安一昼夜产钢的吨数)五十一点二的全国最高纪录,它在电炉炼钢的世界前列迈出了一大步。
大连钢厂7、8月份电炉利用系数居全国电炉炼钢厂的首位。报纸刊登了他们创全国最高纪录的消息,全体炼钢工人们感到很大的鼓舞,全厂开展9月为高产月的战斗,制订了一个“卫星作业计划”,决心把红旗插得更高。整个炼钢车间打破了炉与炉,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界限,工人们来回奔跑不停地挥汗,竭尽全力,支援别人。工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工程技术人员都通宵达旦,在灼热的炉旁和炼钢工人并肩苦战。结果,昨天创造的日产量最高纪录,比8月份平均日产量提高了79%,比9月上半月平均日产量提高了55.3%。


第2版()
专栏:编后

好上加好
平炉利用系数首屈一指的上海第三钢厂,又在四天中先后九次创造快速炼钢新纪录,电炉利用系数名列前茅的大连钢厂,也在17日再创全国最高纪录。真所谓好上加好。
曾经有这样一种论调: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再要提高就很困难。理由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各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先进,就没有多少潜力了。上钢三厂和大连钢厂红旗越举越高的事实,证明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生产落后的环节有潜力,生产先进的部分也有潜力。生产先进,技术熟练,组织严密,就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挖出过去不能挖出的潜力,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那么,为什么有些过去生产比较先进的企业确实跃进得不那么快呢?恐怕正是这种“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再要提高就很困难”的“理论”把他们束缚住了。先就斗志不高,当然进度不快,这就需要解放思想,像上钢三厂和大连钢厂一样,拿出革命的精神来,打了一个胜仗,再打一个胜仗。


第2版()
专栏:

了解战士感情 改进领导作风
解放军军官深入连队种试验田
新华社19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部队领导干部深入连队,遍开“试验田”之花,军官和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作、同娱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气。这些“试验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而且对密切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改进领导作风起了重要作用。
据北京、南京、广州等九个单位的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共种“试验田”六千七百七十处,其中南京等五个单位的两千七百九十六处“试验田”中,师以上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种的有八百九十八处,内容有军事训练、政治工作、政治文化教育、工程作业以及后勤工作、行政管理等,几乎包括了部队各项工作。
各部队广泛种“试验田”以后,部队各项工作出现了新的气象。某部政治部主任曹中南率领工作组到某坦克团一连种“试验田”时,通过调查摸底,发现了连队潜力很大,用事实打破了某些干部的保守思想,推动全团修订了跃进指标。某部领导干部谭发夫在“试验田”里,亲自带领一个班,爬登三丈二尺高的陡崖,创造了经验,使部队顺利地进行了通过绝壁的训练。兰州地区部队某炮兵部队工作组在七连种“试验田”时,发现二排七炮手王长友在排长包教下,用八个中午休息时间,学会了各个炮手的动作,成了“全能炮手”。他们立即总结了经验,在全部队开展了“全能炮手”运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全部队“全能炮手”达96%。
通过搞“试验田”,各部队的官兵关系密切无间。某部师政委何云峰、副师长张化民下连种“试验田”时,穿上士兵的服装,和士兵生活在一起。共同摸、爬、滚、打进行军事训练。高射炮某团政委邓贵宗、副团长张满清在“试验田”里,和士兵同吃、同住、同操作、同劳动、同娱乐,还有的后勤部长到食堂当炊事员。士兵们对领导干部这种优良作风非常感动,纷纷表示首长这样大年纪,和我们同甘共苦,我们更应该百倍苦干。通过种“试验田”,机关作风也大为改变,到处是“两多两少”(深入连队多,现场会议多,坐办公室的人少,发文件少),过去的无事不下连,现在成为无事不回机关了。


第2版()
专栏:

杨得志上将到连队当兵
新华社济南19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地区部队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将、干部部长陈美藻少将及领导机关部长、处长等十三人,18日出发到连队当兵。
出发时,他们都带了全副战士被服和装备,决心以一个普通士兵姿态出现,努力做好一个战士。事先他们对如何过好士兵生活,服从领导,使连队干部敢于大胆管理,如何帮助连队工作等问题作了研究。
济南地区部队从党代表大会闭幕以来,到连队当兵的干部有一百三十五名,其中有师长、副师长、炮兵司令员、政治部副主任和团的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等。他们现在有的已经当了炮手,有的当步兵和炊事员。连队士兵对下放干部非常欢迎,纷纷表示学习“新来的士兵”的冲天干劲,更好地完成战备和训练任务。


第2版()
专栏:

济南地区部队党代表大会决议
把干部下连队当兵定为制度
新华社济南19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地区部队,在最近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干部定期下连当兵和参加体力劳动的决议”,要求所属部队排以上干部(除身体条件不许可者)每年必须以一个月的时间下连当兵,并要求除有病和体弱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的干部以外,各级干部均应随同机关、连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部队的工农业生产,和士兵一起劳动。决议中说,干部定期下连当兵和参加体力劳动,是继承和发扬我军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改进领导作风,提高干部的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党代表大会上,济南地区部队党委第一书记、政治委员舒同作了报告,党委第二书记、司令员杨得志在讲话中说,干部下连当兵好处很多:可以打掉“五气”,加强干部思想意识的修养;可以反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当兵以后能亲身体验战士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了解下层干部对战士的管教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亲身体会提出更好的修改条令、教范的意见和更好的处理合理化建议,有助于克服教条主义;可以锻炼和增强干部的体质,可以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劳动观念,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他还说,他刚参加工农红军的时候,曾当过兵,但他觉得自己脱离士兵生活很久了,今后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下连当兵十分需要。到会代表热烈拥护这一决议,并表示坚决贯彻执行。
济南地区部队,半年来由于坚决贯彻了军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指示,执行了党的干部下放政策,采取了领导干部种试验田的方法,许多干部下连当兵或当连长、指导员,到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体验士兵生活,使部队面貌和干部作风起了很大变化,这一决议是使全体干部定期参加体力劳动和过士兵生活形成制度,并逐步使其巩固起来。


第2版()
专栏:

冒着敌人炮火运送炮弹日夜配合部队巡逻放哨
福建前线民兵英勇支前
新华社福建前线18日电 在对敌斗争中久经锻炼的福建前线地区广大民兵,英勇配合和支援解放军胜利作战。
前线各地民兵主动地同解放军部队加强了联防活动,并成立了担架、运输、救护、消防和警卫等各种支前组织。在漫长的海防线上,民兵们日日夜夜配合部队巡逻放哨。各个交通要道和村庄周围、工厂、码头和仓库旁边,都有手持武器的民兵警惕地守护着。有一个时期洪水冲垮了某地的公路和桥梁,附近的民兵立即出动日夜抢修。敌人的炮弹只要在公路、桥梁旁边一爆炸,民兵们便立即向爆炸点跑去,进行检查或修复,及时地保证前线运输线的畅通。某乡一支民兵队在半个月中,就抢修公路四十四段次,共有十五公里多长,修复桥梁十四座,并帮助部队运输了大批物资,修筑了许多工事。民兵何久宙、何明类等在抢修一段洪水冲坏的国防公路时,冒着暴雨,奋不顾身地跃入急流,用身体堵住缺口。有些地方的民兵还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帮助部队运送炮弹,充当“运弹手”,狠狠地打击敌人;他们在战斗的间隙,又和战士们一起加修工事,向战士们学习军事技术。
前线民兵在英勇支援前线的同时,也积极勤劳地生产。白天,他们在田边挖好防炮洞,坚持生产,夜里,他们借着蒙蒙的月光,下田劳动。他们还利用战斗和生产的空隙,开展敌前练兵运动,在部队官兵帮助下,迅速提高杀敌本领。
福建前线广大民兵已和解放军官兵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互相慰问、帮助。战士们把人民送来的慰问品转赠给民兵,民兵们也把政府发给他们的奖品送给战士。


第2版()
专栏:

师长政委当兵记
杨国星 章皆淳
今年春天,一件出人意外的消息传到了驻云南部队某师八连,说是师政治委员何云峰和副师长张化民要来他们连队当兵!
整个连队顿时轰动了:
“这样大的首长还来当兵?”
“要是真的来了怎样办哪?”
“不怕,只要好好照顾首长就可以啦。”
“政委、副师长到咱们这里当兵,咱们这个连队保险进步得更快。”
战士们把内务整了又整,衣服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们准备着要好好地迎接自己的“首长兵”。
黄昏,政委和师长带着几个干部来了,他们都穿着士兵的衣服。出人意外地师政委和副师长向正在办公的副连长张福财敬了礼,这表示,他们将真正成为连队的士兵。
指导员在队前宣布了命令:列兵何云峰到一班,张化民到四班。一班和四班的战士们热情地把这两位新兵拥到他们的营房去了。
何云峰到一班时,已是快熄灯的时候了,战士们正为他铺床。师政委问道:“同志们,谁是我的班长?”班长黄贵友拘拘束束地站了起来,回答说:“是我。”师政委说:“班长同志,请你好好地教我,大胆地管理我。”接着他又向全班的同志作了自我介绍,要大家以后都叫他何云峰。
第二天起床整理内务,何云峰没有能够把他那大被子搞得和战士们的一样。班长黄贵友整理好自己的被子走了过来说:“首长同志,叫我来整。”何云峰马上说:“班长同志,以后可不要叫首长,就叫我何云峰。”看来班长也没有办法能把这床大被子弄好。何云峰出操回来,就去换了床小被子。可到他吃完早饭一看,床上放着的还是那床大被子。他就问班长,班长严肃地说:“首长同志,你年纪大,不能盖薄被子,冻病了怎么行。”但何云峰却说:“来当兵就是要同士兵一致,不然还叫什么锻炼?”结果还是把小被子换了回来。
师政委和副师长来到班上没两天,他们的模范行动就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非常遵守纪律,不论是去开会或买包烟都要向班长请假;早上争着扫地;烟头总是丢在痰盂里。师政委总是开会开到深夜才回来,到班上,同志们早睡熟了。师政委一进来就一个床铺一个床铺地看一遍,没盖好被子的给盖上。此外他们还帮战士们看信、写信。
新战士王国富刚来部队,生活很不习惯,特别是怕走路。张化民副师长就很好地和他接近,从各方面帮助他。跑不动时,就扶着他走。王国富很受感动。他说:“我一想到首长干劲也大了。”他和副师长真是比家里人还亲,常常拉着副师长的手,摸摸副师长的肩,说长道短,家里的事,自己心中的事,大大小小都说给副师长听。
在野营战术训练中,副师长既当兵又当指挥员,他给战士们讲课,给战士们示范,同时还参加操作。战士走多少路,他走多少路;战士爬多高的山,他爬多高的山;战士休息的时候,他却在工作——勘察演习场地,编写教案。在“居民地”进攻演习中,他带头和战士们抬树木搭梯子,用一棵树搭成丈多高的墙梯。他第一个爬了上去,示范通过高墙障碍动作。战士们看到首长都过去了,就是有些胆怯的也都不再害怕了。
训练刚开始的几天,班里对师党委制定的训练指标作了讨论。从这次讨论会中,师政委看出了训练动员还是做得不很深入,他就深入地帮助战士们解决“为什么跃进?”“向那里跃进?”“如何跃进?”等问题。从此大家的干劲都更大了。在野营战术训练中,副师长除以模范行动影响战士外,还帮助连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政治鼓动工作,不仅激起了大家的劲头,也增加了训练科目的思想性。大大地推动了训练工作。八连在野营中仅八十四小时就完成了二百零六小时的训练任务,成绩达到了良好。
在单兵教学过程中,师政委、副师长和战士一起听排长张志福讲课。排长讲得很深,战士接受不了。他们两人商量后就由副师长去帮助排长备课。讲课前召开了战士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特点,备课中把战士们的土语、俗话和军事术语结合起来,并创造了各种形象化的教具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这样一来,排长讲的课战士们不但能懂,而且觉得很有趣味了。
师政委和副师长还经常和战士一起打球,和少数民族战士一道跳舞,和战士们谈心,战士有什么问题也喜欢找他们谈。班、排干部都觉得不但思想上受到教育,在工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说,许多具体工作,首长都帮我们做了,我们也学会了做具体工作了。在师政委和副师长的影响下,他们也和战士们拉家常,和战士的关系比过去更加亲密了。
何云峰政委和张化民副师长在连队当兵的日子里,广大官兵力争上游的干劲更大了,纷纷表示要学习首长们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七连副连长王金平同志自动搬到班里去住,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炮连干部自己扛着炮在泥里水里给战士作示范动作。后勤处也改变了过去“动口不动手”的作风,做到了“深入实际、亲自动手、随叫随到、随到随办,不来找就找着办”。兽医主任也搬到兽医所去住。财务主任把薪金送到连队、干部的门上。各级首长下连队当兵,各行各业下到基层做实际工作,已经成了这个部队的一种风气。
战士们说:“我们脑子一想啥,干部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的,真是自己的好同志,好兄弟,好上级。”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