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跨上火箭篇
  郭沫若
  建设遵循总路线,
  轰轰烈烈活鲜鲜。
  文化革命上骏马,
  技术革命箭离弦。
  政治挂帅党领导,
  自力更生学苏联。
  地大物博人口多,
  超美超英有何难。
  不见早稻三万六,
  又传中稻四万三;
  繁昌不愧叫繁昌,
  紧紧追赶麻城县。
  不闻钢铁千万二,
  再过几年一万万?
  牛郎织女无颜色,
  盘古女娲骇破胆。
  工农生产大跃进,
  算盘无法再计算。
  需要电子计算机,
  大家望着科学院。
  文艺也有试验田,
  卫星几时飞上天?
  工农文章遍天下,
  作家何得再留连?
  科学技术待跟上,
  文艺也还掉得远。
  坏事可能变好事,
  这儿有了对立面。
  破除迷信争独创,
  解放思想走尖端。
  揭下专家作家相,
  老年变作青少年。
  工农姿态来出现,
  参加劳动受锻炼。
  学得工农真本事,
  产量就能翻几番。
  不仅量多且质好,
  不仅透红且深专。
  基本粒子被冲破,
  交响乐章入云端。
  原子导弹造奇迹,
  一直飞出九重天。
  热核风镐显神通,
  要把地球也凿穿。
  长江三峡已发电,
  电光照亮东海边。
  天山冰雪化为水,
  灌溉戈壁成良田。
  全国都是运河网,
  北自黑龙南海南。
  汉水北流入黄河,
  黄海已成一片蓝。
  自然风物有改变,
  社会文化更鲜妍。
  顺风耳和千里眼,
  有色电视在面前。
  到处都是新李杜,
  到处都有新屈原。
  荷马但丁不稀罕,
  莎士比亚几万千。
  李冰蔡伦接联翩,
  建筑圣人赛鲁班。
  哥白尼同达尔文,
  牛顿居里肩并肩。
  血吸虫病成古典,
  恶性肿瘤已游仙。  
  人人都是多面手,
  人口十亿还有尖。
  人多粮多棉纱多,
  化学工业满山川。
  化学食品和纤维,
  要吃要穿用不完。
  人民内部有矛盾,
  随时展开大辩论。
  敢想敢说又敢作,
  矛盾促进大发展。
  力争上游争上上,
  鼓足干劲没边缘。
  尽多尽快尽好省,
  一天等于二十年。
  各尽所能取所需,
  将成老生之常谈。
  人间天国乌托邦,
  直是家常茶便饭。
  未来远景多灿烂?
  事在人为不虚玄。
  当前跃进是榜样,
  跨上火箭往前赶。


第8版()
专栏:

  颂苦学派
  林伊
白蚁专家李始美的事迹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为了找到除治白蚁的有效方法,三年里面遍读昆虫学和有关白蚁的文献,经过千百次试验总结,终于揭开了白蚁世界的秘密。提出了根治白蚁的办法,成为对人民有益的专家。就这种艰苦的钻研过程来说,是可以称之为苦学派的。不久前在北京有过一次惊人的演奏,舞台上出现了这样的艺术家:失去双手也能弹琴自如,只剩下一只手也能奏出悠扬的笛声……。演出者是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的课余演出队。当你知道他们曾是怎样地熬过生理的痛苦,绞出多少心血,今天才能给你演奏一支歌曲时,你能不为他们的成功流出欢欣的眼泪吗?又如早为大家熟知的高玉宝,本来只会写一百多个字,经过艰苦的奋斗和学习,写成了一部二三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类似的例子可以一直写下去。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可以称为苦学派的人物是举不胜举的。
苦学派的特点是:第一,有一个崇高的目的,就是要作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在他们心底燃烧的是共产主义的光辉的火焰,而不是个人主义的私欲;第二,他们不自卑,不迷信什么,不害怕什么。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人的力量。他们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有党和人民的支持,而他们是把这种支持看得高于一切的;第三,他们做事认真。无论干什么,总是全心全意。他们从长期的劳动中得出一条经验:困难最怕“认真”。只要你认真地去学,认真地去干,天下没有学不会和干不好的事情。在苦学派的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出我们伟大的民族性格。
苦学派在呕心沥血跟学习的敌人进行搏斗时,确是千辛万苦的。但他们并不炫耀这一点,也不把它看成是了不起的苦事。相反地,在他们心里充满着由于创造、斗争、战胜困难所激起的无限欢乐。苦学派跟那些由于迷信虚诞而变得蠢头呆脑的苦修主义者毫不相干,他们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他们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当李始美揭开白蚁王国的秘密,看到自己的劳动与千百万房宇和一栋一栋桥梁的安危联在一起的时候,还能有什么欢乐可以与此相比呢?把与困难作斗争视为乐事的人才能创造出人世的奇迹。
我歌颂苦学派。在今天,苦学派正在形成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充当着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急先锋,一往直前地去争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彻底胜利。


第8版()
专栏:

  北地牡丹越开越艳
牡丹江市四面环山,是一块小小的平原。然而,如果登上黄花岭(石油厂便在这里)一望,就会看到山环水抱的大块平原。离牡丹江市六十里的宁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水田很多,远山横黛,宛然江南风光。宁安县境内有个东京城镇,提起此镇来头大,这是公元700年到925年称雄于北方的渤海国的京城(渤海国有五个京城,此为东京)。渤海国全盛时疆域有多广?我没有作过考证,不便乱说。听人说,它不但奄有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而且远及西伯利亚的东部。但看唐朝的记载称它为“东荒之大国”,想来是很强盛的。我们只看今天的宁安一带山川之利这样丰饶,便会想到一千二百年前的靺鞨族何以能在这个地区建立一个强国了。当然,吸收了唐朝的文化,也有颇大的关系。东京城镇四面环山,牡丹江左右环绕,中间一块平原,局面开敞,气势雄壮;渤海国选它为上京,是有理由的。
但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来考古,我们应当看看今天的风流人物。那么,就来谈谈渤海乡的阿堡农业合作社,也就可见一斑了。
阿堡合作社共有三百零九户,一千四百四十三人(其中男劳动力三百一十二人,女劳动力一百六十六人),耕地五百八十六垧强,其中水田一百六十五垧。社有抽水站,正在有计划地把旱田改为水田,今年已改成一百垧,明年计划再改一百垧,到1962年可以全部改成水田,共四百二十垧。
土地平坦,一面靠江;土质肥沃,常年可打渔。这不是鱼米之乡么?并且这还是诗歌之乡。整风以来,这个社生产的诗歌也许有几千首,光看合作社办公室墙上贴的,层层相叠,数目就不少,而这还只是选出来的一部分。再加上“阿堡街头”、“阿堡青年”、“阿堡少年”这三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壁报所登载的(全是诗歌),数量那就更加可观了。对于这大量的诗歌,领导上正指定几个下放到该社的干部在做初步的编选工作。
路旁一溜房子,干净整齐,这是社员们的住宅;墙上就是“阿堡少年”的地盘。这个壁报有插图,也有诗歌,全是小学生的作品。我看到这样一首诗:
只因有了总路线,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进城积肥十日多,归来家乡认不得;麦苗出土遍地绿,野花开放满山坡。举目电线连成网,遍闻广播胜利歌;屯外山道通公路,宅旁林带似长蛇。远处惊闻流水响,近看方知人工河;机器马达声震天,新式农具把种播。
离社仅仅十日多,
如此变化却为何?
只因有了总路线,
建设速度快如梭。
这首诗,老成之气可掬,也许是加工的后果,但所纪却是事实。十天的变化就有这样多。可是,你如果看了这个社的“双反展览室”,就知道阿堡社虽然早在1956年就转为高级社,但到1957年,它在渤海乡还只是一个三类社,它的突变和跃进,是双反运动的结果,因而这首诗所写到的十天的变化还只是物质上的大收获,还没有写到思想上政治上的大收获,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灵魂。
“双反展览室”扼要而生动地告诉你,这个社曾经邪气当道、暮气沉沉,整风开始后,党抓紧思想领导,发动群众,展开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在大鸣大放中,社员们提了一万五千条意见,写了二百多张大字报,终于使得全社思想情况焕然一新。“展览”内容,图文(诗)并茂。揭露地富分子破坏活动和贪污行为的连环画,人物形象都很生动。作为说明的诗,大都简明有力。有些诗,就是群众在斗争会上当场编唱的。“展览”的结尾是一幅很大的图表,说明这个社今后五年的生产计划和跃进指标。这个“展览”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阿堡街头”是张贴街头诗的墙报,三天一换,相当于阿堡的一般性的刊物,而“阿堡青年”和“阿堡少年”则是青少年的刊物。这三种墙报都热情地宣传总路线。这个社办过一个总路线宣传学习会,参加学习的,共三十人。下放干部帮助了这个学习会的工作,例如讲解基本要点。
宣传塔是阿堡社进行总路线宣传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这是搭在广场中心的四方形的一个塔,塔顶插了一溜小红旗;塔正面称为“多快好省榜”,它的反面就是“少慢差费台”,左侧是“诸葛亮台”,右侧是“力争上游台”。每台(即塔的每一面)都贴着诗歌形式的对社员进行的表扬或批评。这都是随时更换的。群众很喜欢这个宣传形式,把它当作社的报纸。宣传台上的诗歌,大都是群众创作的。
“阿堡青年”上有团支书孙述仁写的一首四言诗(他是专写四言诗的)。只是四句,然而说出了今天农村青年的阔大的胸襟;现在我抄下这四句诗结束了这一篇报道罢。这四句是:
技术革新,
废铁变金;
手脑并用,
献出青春!(本节续完,全文未完)


第8版()
专栏:群众影评

  评“青春的脚步”
  拔掉电影创作里的白旗
听到名字是“青春的脚步”,猜想这一定是一部反映我们时代前进步伐、鼓舞人前进的影片。但是,看完之后,十分气愤!活见鬼。这是什么青春的脚步啊!它哪里是把观众往正路上引呢?哪里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蓬勃气概呢?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感浸透了这部电影,它有意卖弄资产阶级的撒娇无赖的低级趣味,把人们引到一种低沉缠绵的情调中去。影片描写的是知识分子,但却是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来描写的,闻不出一点社会主义的气息。不仅劳动人民不愿看它,就连我们愿意彻底改造自己的知识分子看了它也感到心中作呕!看来,导演在一些表现形式和技巧上花费了许多心血,特别是对于影片的女主人公——美兰,一个资产阶级的娇小姐和她那妖媚的低级趣味作了很多渲染,这也许是因为导演在这方面体验很深、颇有感触的缘故吧!但是,我们要向他大喝一声:这是资产阶级老调调!它表面上是谴责资产阶级道德败坏的行为,实际上却是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添油加醋。“青春的脚步”是电影创作里的一面白旗,今天,各个战线上都在拔白旗、插红旗,我们决不能让电影界中的这面白旗继续飘扬!电影界中的白旗,不仅要依靠电影工作者去拔,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广大群众去拔!
北京师范大学 孙永生 汪培庄


第8版()
专栏:群众影评

  严重地歪曲了现实生活
“青春的脚步”严重地歪曲了现实生活。彭珂和美兰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是存在一天,而是长时期的由秘密到公开,双双外出看电影,逛大街,夜不归宿,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的发展,一直是通行无阻,整个设计院没有一个人过问。在今天群众政治觉悟大大提高的情况下,这种坏人坏事,居然受不到一点批评,简直是一件怪事。更怪的是影片中被表现成唯一的代表组织的领导者高院长,也是一个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人物。他不仅对于他们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没有采取积极干预的态度,而且非常欣赏美兰的所谓“才华”。在评比美兰设计的华而不实的工人住宅立面图纸时,同志们在会上公开提出了批评,而彭珂则公开支持和维护美兰的观点,他也不是不知道,他不仅不纠正这种资产阶级设计思想,反而在挑选设计人员到青海去时偏偏把他们两人选拔上了。并当着彭珂的面将美兰大大夸奖一番说:“虽然她的征稿没有录用,可是她还是一位很聪明很有前途的女孩子呀!”试问,我们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对待被领导者的生活和工作么?就是这样毫无原则地迁就资产阶级的所谓“才华”么?不,这是导演的歪曲!
湖南长沙第一政治学校 钟维


第8版()
专栏:群众影评

  究竟要宣扬什么?
“青春的脚步”是一部丑恶的影片。
影片着重地描写了资产阶级高级流氓(彭珂)的阴险面目,但没有对他进行深刻的批判。
使人不解的是:那个看来似乎很有为的青年——萧平最后又去爱上了那个轻浮任性的女人——美兰。萧平爱她的究竟是什么?编导人员是否企图向广大青年证明“貌美”的魔力?编导人员是否企图使广大青年无条件地去拜倒在那些内心肮脏的“美女”的脚下?除了这一点,编导人员究竟还企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解放军某部战士 杨之化


第8版()
专栏:

  都江堰散歌
袁鹰
站在都江堰的索桥上,纵目西望,只见岷江像千万匹脱缰的怒马,从川西丛山中嘶叫着飞奔前来。江声浩荡,汹涌澎湃,霎时间就冲过索桥。江水撞击着桥柱,索桥上悠悠晃晃,使神经稍微衰弱些的人会目眩神摇。浪花卷着两岸的大鹅卵石,一路上溅起千堆万堆白雪。这千万匹怒马啊,谁会想像出,当它们逞着这股泼劲奔驰到平原上的时候,会发起多大的脾气,会给人民带来多少灾难?
然而,就在这里,都江堰挡住了它们的去路。江心的大堤,把岷江劈成两半,叫它们分成两路走,叫它们收拾起野性子,乖乖地按着人民指定的道路往前走,叫它们灌溉川西六百万亩的沃土。都江堰,两千多年了啊,你为人民立下多少丰功伟绩!都江堰,当四川人民自豪地把自己的乡土说成“天府之国”的时候,谁能忘得了你!
都江堰,你是四川劳动人民的骄傲,中国劳动人民的骄傲!
古往今来,许多封建文人,总爱在伟大的创造发明上乱涂上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不敢正视劳动人民的移山倒海的力量,只好装神弄鬼来愚惑人民。夏禹治水,他们就说那个领导群众疏凿江河的英雄怎样在夜里化作黄熊,借着神力治服洪水;愚公移山,在封建文人的笔下,最后也非得靠天兵天将的鼎力;江淹才思洋溢,是由于梦笔生花;巧匠鲁班,也被说得神秘莫测……然而,在都江堰的伟大工程面前,他们只好哑口无言了。纵有一些关于李冰的传说,也总是说他们父子怎样智取江神,降伏孽龙,表现了古代人民的豪迈气概,却不敢在那上面加上什么神仙鬼怪。试问:有什么样的天兵天将能凿开离堆让岷江流入川西平原?有什么样的神仙能把宝瓶口的水位计算得这么精确?又有什么样的奇人能设计出这样完整而又符合科学的水利系统?只有人民,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是智慧的海洋,力量的总汇。神仙鬼怪,只是文人笔下的妄诞的传说,只有劳动人民,才能用双手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过去是如此,今天社会主义时代更是如此。就像一首民歌里唱的:
群众团结力量大,
天大困难都不怕,
叫水倒流就倒流,
叫山搬家就搬家。
是的,我们不能不提到李冰。他的名字跟都江堰永世长存。然而,李冰难道有什么神力么?不,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伟大处,恐怕就在于依靠群众。史书记载:
“……害除,民大悦,踊跃用命于冰父子挑关筑堰者亿万人。”亿万人的数字当然有夸大处,但是,如果光凭李冰父子枯坐在太守衙内,他们又能从哪里去想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的规律?
在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内,不像一般我们常见的那些寺庙里有那么多没有生命的讴歌和神乎其神的描述。这里有一些独特的风格。在石壁和大殿上,都写着李冰的治水六字诀和治水三字经,在碑文上记载着都江堰建筑的过程。大殿上也还有一些过去的征收局长之类署名的楹联。征收局长未必真懂得李冰的业绩,他之所以歌颂李冰,无非是附慕风雅,借以扬名,另方面大约也是想借此消除些人民对他们穷征暴敛的憎恨。然而他们也不敢不说些实话。统治者纵使千方百计地想抹煞劳动人民的力量,它们是始终不敢否定都江堰的作用的。
二王庙如今来了一批新的治水英雄们。他们是机关干部、战士、民工和学生。他们要在李冰父子在两千多年前流过汗的地方,创造李冰父子所不能完成的业绩。他们是即将开工的都江鱼嘴水电站的建筑者。这水电站建成以后,将使都江堰的灌溉区再增加二百万亩。他们还要使岷江的滔滔急流,不仅灌溉,还要发出光和热。
年青人意气昂扬,何况这又是千古驰名的都江堰!他们向古人挑战,而且有信心大大地超越古人。一幅“学李冰智慧”的标语牌树立起来了。两千多年前只有一个李冰,两千多年后来了十万个李冰,一切恶滩险水,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李冰们眼里,都不在话下!
年青人要改造都江堰。他们也要在改造都江堰的过程里改造自己。他们说要把个人主义一起抛进岷江,让它随着江水东流入海,不再回头。
且听他们唱的歌吧:
岷江沸腾波浪高,
我们决心来改造,
让江水冲倒白旗,
乘着火箭上云霄。
一颗石头一颗心,
一颗心来一盏灯,
灯灯照着川西地,
心心向着灌县城。
宝瓶口旁的离堆上,有座亭子,名字很新奇,叫亭亭亭,大概是描写它亭亭玉立的意思。亭亭亭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直与峨嵋争秀色”,下联是:“还从灌口觅源头”。我没有到过峨嵋,不知上联说的是否确实。下一句有饮水思源的意思,要人们记住当年凿山治水的英雄。这句话今天也还适用,只是应该赋予新的内容。人们不仅应该记住两千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和当时的无数无名的治水英雄,也应该永远记住社会主义时代改造都江堰的千万个新的李冰们。


第8版()
专栏:

  往年姑娘不上山,
 如今姑娘不下山,
  山上姑娘盼下山,
 山下姑娘嫁上山。
  古元画
  王淑华(十四岁,小学四年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