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四川农村普遍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人民公社运动健康发展
本报讯 记者纪希晨报道:四川各地结合建立人民公社大规模开展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破除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思想工作做深做透的基础上,人民公社运动正迅速健康地发展。现在全省已建立一百多个人民公社,到9月底全省规划的四千个人民公社将基本建完。
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各地首先通过宣传总路线和农业生产大丰收、大跃进、大胜利的成绩,通过总结各地大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增产的先进经验和一年来乡社之间实行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经验,宣传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合一的优越性,这就使广大人民进一步从工农业大跃进看到光辉的未来,从而吸引千百万群众自觉自愿的参加到人民公社中来。中共蓬溪县蓬莱区委通过总结红旗农业社三年来实行乡社合一、大搞生产,把八千多亩瘠薄坡地改为良田,修建二个水电站,经营三十多种副业生产,扩大公共积累八十多万元的经验中,群众认清只有沿着人民公社的道路,才能走向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因之全区三万多户十四万多人全都报名参加入红旗人民公社。
在运动中,温江、南充、内江等地采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形式教育干部和群众以共产主义精神从集体利益和全局观点出发,处理并社建社中的若干经济问题,破除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由一百六十七个农业社合并成的温江县上游人民公社,建立公社时,大社与小社、富社与穷社之间,由于公共财富和生产基础存在着差别,开初个别富社怕吃亏不愿合并,少数干部因考虑个人得失怕并社后自己由“婆婆变为媳妇”,一度产生松劲情绪。针对这些思想情况,在群众中普遍以应拿什么态度对待公社?并社前私自分多分空浪费对不对?富社大社是怎样富裕起来的?党员干部如何为人民服务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经过辩论大家进一步认识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局部利益服从公社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由于划清了政策思想界限,提高了共产主义觉悟,大家不再斤斤计较小事了,还主动将各小社的公共财产和生产资料全部移交给公社,对社员个人的小家禽家畜、小林木和生活资料则一律不动,这样更加鼓舞群众的劲头,公社两天增加一千多头毛猪。
四川省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了依靠农业社中的贫农、下中农社员和团结上中农社员的阶级政策。各地在建社之前都首先召开贫农社员座谈会、谈心会交代政策、作法,统一思想认识,个个情绪高涨,成为建立公社工作中的骨干分子。郫县安靖乡在建社之前,专门训练了一支以贫农社员为主的宣传队伍,他们采用串连谈心、登门拜访等方式讲解政策,帮助一部分中农和富裕中农社员打消顾虑。温江县永兴乡有富裕中农三十二户,过去一直单干,最近在贫农、下中农社员的帮助教育下,经过算账对比,都报名参加上游人民公社。在建社过程中,以贫农社员为主的广大农民还狠狠地揭发和打击了不法地主、富农的造谣和破坏行为。由于贫农、下中农社员在建社中表现出的大公无私精神和积极作用,他们都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在公社的领导工作中树立了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


第7版()
专栏:

有哪些疑虑就辩论哪些问题
凤凰乡人人心情舒畅入公社
本报讯 广西僮族自治区来宾县凤凰乡,在建立人民公社运动中,开展大辩论,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发动工作,全乡五千六百多人,心情舒畅地加入了人民公社。
凤凰乡原有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农村整风和生产大跃进,社员的政治觉悟大为提高,纷纷要求建立人民公社。但是,在建社过程中,个别干部和社员由于对公社的性质、制度缺乏认识,还存在着一些疑虑。如:自然条件较好的社怕吃亏,有的富裕农民怕房屋归公。针对这些思想疑虑,在乡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各个社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
在辩论前,结合本乡本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算账对比,宣传人民公社的十大优越性。兴隆、周村两社的社员算了一笔割草的账:过去他们常年到山区的三陵、牛角等社去割草,一天一人割得两担,全年约用草八万六千四百担,需工四万三千二百个。建立公社后,大家协作,由三陵、牛角就近割草,全年只需六千工,兴隆、周村只要赶牛车去运,全年可省工二万四千个;用这些工来挖铁矿,一年可出矿石九千多吨。许多社员还从民族团结发展生产方面对比说明成立公社的好处。这个乡有60%的僮族,40%的汉族。原来各村、社之间都有插花地,全乡共计五千多亩。成立公社后,全乡土地统一调整,每年可省工七万个,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通过辩论,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公社的好处。
这两个社还着重辩论了建立公社条件好的社是否“吃亏”的问题。有些人提出:兴隆、周村是两个大社,可是合建水电站后,由于资金不足,电球电线所需的一万多元很久无法解决,并成人民公社后,这笔资金马上就解决了。这是“肥肉”挨别人分了,还是大家都得到了“肥肉”呢?老社员李和标高兴地说:“怕吃亏的人眼光太短了,我看成立公社要比现在强得多,电灯点上了,粮食丰收了,还有什么不好呢?”关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处理原则,都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和说明,人人心情愉快,个个要求加入公社。
凤凰人民公社于8月22日正式成立后,全公社迅速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高潮。
(黄绍进、刘运修)


第7版()
专栏:

战胜晋北极端贫瘠自然条件
左云粮食产量一年跃过黄河
本报讯 山西省左云县人民半年多以来,鼓起冲天干劲,向大自然展开了大规模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使这个向来极为贫瘠的低产区一跃而为高产区,单位面积产量跨过黄河。
由于年年受灾,这个县的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据典型调查,每年全境流失的泥土达一千六百四十四万立方公尺,农民辛勤劳动所翻耕起来的熟土和所施放的肥料,有时全部随水漂走。农民为应付这种局面所采取的办法,是耕荒压熟,广种薄收。几年来农业生产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平均亩产量只不过六、七十斤。灾害严重的1951年亩产低到二十二斤。因此群众生活极为贫困。县委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和大跃进的精神,首先摸清了本县的基本特点,总结了过去几年来的领导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土地和劳动的极大潜力和有利条件,在全民整风的基础上,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同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的斗争。首先是采取蓄水、分洪和水土保持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治水。全县灌溉面积由过去的二万二千亩增到十五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1%),比过去几百年兴修的水地多六倍。水土保持工作已完成五十七万亩,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全部数字的60%,连同过去治理的三十五万亩在内,总共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九十三万亩;占52%的坡地和荒坡沟壑控制了水土流失;三十三万亩坡耕地实现了梯田地埂化,基本上作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达到保水保肥保土的目的。全县造林十八万亩,相当于解放后十年完成的数字,数百个没有顶戴的黄土山坡现在变成了一片碧绿,县境内长达一百一十华里的长城和十里沟两岸也呈现了绿色。风沙在逐步减少。全县六百四十五处渠道和一百零九个水库在汛期除个别工程被水冲坏外,其它全部工程都经得住洪水考验。特别是在抗旱方面作用更大,按照几年来的规律,如果年雨量下降到三百五十公厘以下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灾害。今年降雨量只有二百七十八公厘,可是没有发生旱灾。
在耕作制度方面,左云县实行了基本农田制度。就是选择三十六万亩好地作为基本农田,集中加工加肥加水,留下四十万亩坏地逐年退耕。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粗放的耕作习惯。
从当前农作物生长情况看,估计今年粮食亩产可能达到五百斤,比亩产七十斤的去年增加六倍,总产量可达一亿八千万斤,比去年(四千八百万斤)增加四倍,相当于过去五年产量总和的80%。估计今年生产的粮食,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留足明年籽种和饲料外,按全县八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吃粮可达一千四百斤。不仅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粮食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会有很多粮食储备。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左云县的领导作风有显著转变。下放干部加强了第一线,工业、财贸部门拧成一股绳,各级领导人员都是政治挂帅,亲临阵地,指挥作战。全县农村中开展了以工具改革为主的技术改革,开展了乡与乡、社与社的大协作,充分发动了妇女,解决了劳力不足的困难。半年多以来,全县开展了十二次大型现场会议和大评比大检查,鼓励先进,督促落后,在各项工作上批判右倾保守主义。这一切都大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实现,使农村面貌大大改观。


第7版()
专栏:

低产区的一面红旗
田连阡
山西省左云县八万人民苦战一年,使这个粮食亩产量只有七十来斤的低产区,一跃而为亩产即将达到五百斤的高产区,不但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粮食增产指标,而且一下子就跨过黄河。这是低产区跃进的一面红旗。
地势高寒,气候干燥,水土流失十分厉害,自然灾害不断袭击,这就是左云县的自然条件。耕荒压熟,广种薄收,每亩粮食产量多则七十来斤,少则二十多斤,这就是左云县农业生产的基础。左云县就是在这样坏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之上,取得了农业生产的巨大胜利:一年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六倍,总产量增加了四倍;除去征购粮食、下年度种籽和饲料外,全县人口平均可有吃粮一千四百斤。这个事实说明,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国的土地上,没有农业生产不能跃进的地方。任何恶劣的条件,都不能挡住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北方有不少地方,例如晋西北、雁北、陕北等等地区,条件都跟左云县相类似。这些地区都应该从左云县的跃进得到启发,提高信心,坚决苦战,争取由低产区变为高产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又穷又白,这是谁都看得到的不利条件。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榜样,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条件,从正面看到反面:“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在这里,从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僵化,敢于踢破旧圈子来想,敢于打破陈规来干。敢与不敢,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主观的东西。但是,当这种主观的东西同客观的东西相结合,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的时候,它就能够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左云县的党组织正确地掌握了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也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批判了靠天吃饭的“条件论”,使人们改变了对待自然条件的态度——从消极的屈服转变为积极的斗争,同时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措施(如实行基本农田制),使人们的力气都用到了有用的地方,结果他们就获得了一年增产四倍的惊人的进展。他们在对自然作战中取得了光辉的胜利。
这里可以看到:在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的转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领导。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自然变化,但这是多少世纪的事情。只有党的领导和教育,能够使群众觉醒的过程(即认识自身力量的过程)大大地缩短,使由穷变富、由愚昧到文明、由落后到先进的历史进程大大地缩短。所有我们的党组织,都必须深刻地自觉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领导和教育群众的事业中更好地工作。党的这种自觉,是群众自我觉醒的前提。
(附图片)
丰收


第7版()
专栏:

越辩越明
本报记者
当黑龙江省桦川县东风人民公社8月中旬建立的时候,向荣农业生产合作社爆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论。
向荣社是组成东风人民公社二十四个小社中公共积累最多最富的一个,单是工业就有十二处,其中粮米加工厂一年就能收入一万五千元;一处大型牧养场,养七十多口母猪;两千六百四十亩稻田,今年亩产量能达到六百六十多斤。少数富裕中农就因为这个缘故,反对把公共积累全部转归公社。富裕中农社员史文举说:“苦干了这些年才把家底子打下了,现在这样一并,明摆着是吃亏,前几年的汗都白白干了。”中农社员孟兆贤干脆说:“要转人民公社,各社拿出财产清单,多的往外抽,少的补齐。”绝大多数社员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于是一场大辩论就展开了。
向荣社社主任徐德全首先算了个账,他说:“一个比一个,咱社是富些;可一个小社比一个公社,咱们就占了便宜。人家二十三个社,合起来有七、八十个工厂,土地、劳力不算,还有猪、羊、鸭、果树。咱们的粮米加工厂一年收入一万五,爱国社的修配厂一年还收入三万多呢!并到一起咱们就样样有分了。你说,到底是公社富还是咱们一个社富?入公社到底是吃亏,还是占了便宜?事情不明摆着吗!”
徐德全的一番话一下子就使大家想起了集体胜过个人,大集体胜过小集体的道理。大家紧接着辩论开了向荣社是怎么富起来的。合作化以前,向荣社是个穷地方,差不多年年要国家救济粮食过日子。全村七千五百多亩耕地,三分之一是洼地,年年受灾。但是单干、互助组时代,都没有力量改造自然,初级社也只有三十多户社员,仍然是心有余力不足。1955年冬全村建成一个高级社,苦战十五昼夜,挖出了一条十四里长的大渠,加上其他水利工程,两千六百多亩洼地改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1956年每亩水稻收了四百多斤粮食,向荣社就翻身了。细账算到这里,社员不禁想起,建高级社就有一部分人心疼自己那套车马,总觉得吃亏,要是这部分富裕中农为了怕吃亏不入高级社,这部分怕吃亏的人现在还吃不上大米吧!大家辩清了向荣社富裕的道路,群众的情绪很激动。五十八岁的老牟太太站起来,问孟兆贤:“咱们的家底子怎么攒起来的?要不是党领导着咱们走合作化的道路,那能有今天!咱们的日子好点,就嫌别人穷了!”
“单是公共积累多,底子厚是不是就能生产大跃进?”社员们在继续辩论中揭露出许多事实说明,不是有了财富就能做到一切,要有更大的集体和新的生产形式来满足生产大跃进的要求。一队队长刘春贵说:今年春天向荣社就要买三台拖拉机,吵吵了一春一夏也没有买来。钱是有,就是买了机器发挥不了效能。因为这个社三面靠山、一面临水,没有大片平地,买了拖拉机得半年没有活干。大家看,光有钱有什么用?
这场大辩论,使全社社员个个提高了觉悟,统一了认识,最后大家敲锣打鼓庆祝公社成立。


第7版()
专栏:

广东十万干部下乡办公社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正在组织一次有十万干部参加的,以办人民公社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大检查。
乡、社检查的时候,估计还将有一千万群众参加。
检查团将就地参加就地指挥办人民公社的工作。9月份检查的中心内容是各地怎样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怎样搭架子,怎样把办公社同搞好晚造田间管理扭在一起。同时抽出专人帮助办公社试点工作,创造经验,树立榜样。10月5日,省委将召开各路检查团负责干部汇报试点经验,加以总结,然后组织各地检查团,帮助各级党委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建立人民公社的工作。


第7版()
专栏:

人人夸公社
人民公社人人夸,青年说它顶呱呱,生活学习集体化,劳动生产劲更大。人民公社人人夸,妇女说它像朵花,不用烧饭不带娃,劳动生产无牵挂。人民公社人人夸,儿童老是笑哈哈,托儿所里抱“娃娃”,一天到晚咿呀呀。人民公社人人夸,老人说它是天堂,晚年生活赛砂糖,幸福不忘共产党。


第7版()
专栏:

半月农情
“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南方一些地区在这个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福建、浙江等省沿海一带在这次台风中由于防范和抗御工作进行得好,除少数县外,一般损害轻微。江西、广西、湖南等省、区的大部地区或部分地区已有秋旱出现。今年这里秋旱的特点是:点多,片小,分布插花。受秋旱威胁最大的是这一带正在抽穗灌浆或分蘖孕穗的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许多地区在向干旱斗争中已取得重大成绩。江西南昌专区到9月3日共抢救了受旱晚稻一百十八万亩,占总受旱面积的75.8%。
各地在这半个月里继续收获已经成熟的玉米、谷子、高粱等大秋作物。这些地区的夏播玉米、谷子和黄豆、花生等正进入生长后期。加强晚秋作物后期管理是这些地区的当前一项重要活动。
各棉区在收获初期普遍呈现丰收景象。多数棉区为了多结秋桃,争取更大丰收,同时进行收摘新棉和后期管理。不少生产单位还注意了选留优良棉种。
各冬麦区在“处暑”以后普遍开始了秋种准备工作,少数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翻地运动。许多县为秋种积聚了多于去年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肥料。河南永城县一百三十万亩麦田平均每亩已有底肥十二万斤。江苏不少地方已达到麦田亩施基肥五千担的指标。有些地区由于冬麦面积扩大和播种量的增多而产生种子不足的情况。
双季稻区的晚稻在“白露”以前分蘖完了。广东潮汕地区在抓晚稻分蘖中,创造了追肥结合“剪禾尾”促进有效分蘖的经验。许多晚稻田采用了这种办法以后,分蘖数增加两、三倍。各晚稻区在这个阶段里继“攻分蘖”之后,紧接着采取了追肥、除草、防治病虫等措施“攻穗”“攻粒”。
晚烟、甘蔗等经济作物多数入生长旺期。贵州、山东等地的晚烟株高叶多,预计每亩可收六百斤至千斤。不少烟区为了提高单位产量,今年对早烟都采取了留顶杈、留底杈的办法。
多数地区的甘蔗生长茂盛,植株一般比去年同一时期为高。这些地区的农业社、人民公社正在加强这项作物的田间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