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吴滤
先讲一座土高炉的故事。
四川省壁山县阴阳沟铁厂根据县委的指示建了一座土高炉,经过两天多的试验,没有炼出一点铁来,许多人泄了气。县委书记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同大家分析原因,鼓励大家继续再干。于是,厂里又修了一座土高炉,但这次还是不出铁,许多人又泄气了。县委书记听到消息,又赶忙跑来同大家找原因,鼓干劲。如此反复了几次,阴阳沟铁厂的土高炉终于出铁了。
这件事说明一个问题:工作,要抓就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抓比不抓好,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而且任何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虽然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主要的矛盾影响着次要的矛盾,但次要的矛盾总还是一个客观存在,决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把工作做好,就要把工作抓紧。所谓要抓就要抓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贯彻始终,抓到底,解决了旧的矛盾,还要注意新的矛盾,一刻也不放松。一是要目光四射,抓得透,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还要注意那方面的问题,一环也不放松。若是抓而不紧,例如虎头蛇尾,时冷时热,或者抓了这头,丢了那头,总不免功亏一篑。就拿土高炉不出铁这件事情来说吧!有思想问题,也有技术问题;解决了建造中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如果中共壁山县委书记抓阴阳沟铁厂的土高炉不是抓得那么紧,思想工作、技术工作样样抓,一回不成再来二回;而是抓了这一面,丢了那一面,有了第一回,没有第二回,那么,阴阳沟铁厂的土高炉还是不会出铁的。虽然抓了,但不出铁,这抓而不紧,不是等于不抓吗?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而且抓而不紧同不抓比起来,还多了一层保护色。一件工作没有抓,有时还会感到内疚,“心里总有一件事”,睡不着觉。一件工作抓了一下,开过一次会,做过一次动员报告,却也能使人心安理得。我们有些同志不就是这样的吗?他们也抓钢铁,也到现场,但都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回来之后也就松下劲来,好像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要这些同志把工作抓紧,一是要解决领导作风的问题,二是要解决思想方法的问题。抓而不紧,常常不只是领导作风的问题,也是思想方法的问题:对于客观事物的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把事情简单化了。
抓钢铁,这是大家都已注意了的。现在要提醒的是,要抓就要抓紧,只有抓紧才能抓到一千零七十万吨钢。


第6版()
专栏:

  技术送到炉边去
冶金部组织万人技术大军协助各省多出钢铁
本报讯 冶金工业部为了完成党中央提出把今年钢产量翻一番,完成年产钢一千零七十万吨的伟大政治任务,正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目前,这个部正在抽调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派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去,上山下厂,到高炉、平炉、转炉旁去,以便同广大职工群众在一起,作到“一炉出铁,万炉出铁”,“一炉出钢,万炉出钢”。
9月份以来,冶金部已经把今年毕业的大、专、中等技术学校学生一万多名分配到各地去。同时,又从北京的设计院、研究院、干部学校等单位抽调了一千名技术人员组成了千人技术团,派赴各省钢铁前线,去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在有关省、市的帮助下,冶金部还从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重庆大学、太原工业学校、重庆钢校、上海冶金机械工业学校等十三所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有关冶金专业的三、四年级学生中,抽调了将近五千八百人,借调给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和五个冶金部直属企业工作半年,以支援钢铁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工作。一些重点省借调到的这批学生,各有四百多名。上述院、校的党、政领导方面,为了全力支援各地大办钢铁工业,还将继续抽调一批教师和学生开赴钢铁前线。
冶金部在8月下旬召开了各院、校负责人会议,目前各院、校抽调人员的工作已经大部分完毕,9月中旬以前即可先后分赴各地。
这次学生上山下厂,也体现了劳动与技术相结合、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冶金专业的学生对于参加当前这一伟大政治任务,都感到十分光荣。他们纷纷表示要立即上山下厂,协助各地尽快出铁、出钢。


第6版()
专栏:

  出征之歌
  北京钢铁学院 王永镖
  跨出校门赴征途,
  高炉面前来比武;
  打开高炉闷葫芦,
  喝令高炉把铁吐!
  千军万马齐奔腾,
  指标驾雾又腾云;
  万座钢厂平地起,
  遍地钢水遍地金!


第6版()
专栏:

  层层抓协作 炉炉早出铁
宁德县大办母子炉、姐妹厂、协作炉
据新华社福州9日电 福建省宁德县在土铁生产大跃进中,大量创办“母子炉”、“姐妹厂”和“协作炉”,通过炉与炉、厂与厂的大协作,克服了炼铁技术、设备和原料、燃料等困难,带动全县土高炉迅速投入生产。
宁德县是一个没有任何炼铁基础的县份。最近全县建成土高炉一百一十一座,约有80%以上的乡有了自建自办的炼铁厂。开始的时候,由于协作没有搞好,曾出现建炉多、炼铁少,群众干劲高,而技术经验落后于生产等的现象。中共宁德县委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了以协作代替单干,以联合经营代替分散经营的办法。他们把全县划分为六个协作区,以协作区的重点厂为核心组成土铁生产指导小组,把协作区内所有厂、炉组成一个整体,分别采用三种形式纳入协作区的指导范围以内。第一种形式是在一个厂内建立“母子炉”,通过“母炉”创造经验,指导“子炉”生产。第二种形式是在厂际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叫做“姐妹厂”。各先进厂对落后厂负有保教、包学、包生产的任务。还有一种形式是社与社、乡与乡合办“协作炉”、“协作厂”,根据技术设备条件和原料、燃料分布情况,由协作区内各乡社分别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设备不足或原料、燃料供不应求的土高炉装备起来。
这种大搞“母子炉”、“姐妹厂”、“协作炉”的大规模协作方法,对于指导分散的土高炉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全县土铁总产量由8月21日的三十五吨增加到29日的八十九点九六吨,八天增加一倍半。
据县委在七都协作区获得的经验,搞好“母子炉”、“姐妹厂”,就可以由“一炉带一厂,一厂带数厂”,层层带动,最后使所有的炉和厂都能迈上先进的行列。目前,全县已建成的一百一十一座土高炉中,社与社合营的协作炉有七十三座,乡与社合营的九座,县、乡、社合办的五座。这三种“协作炉”的共同特长是:第一,高度集中了群众人力、物力、财力,积小资办大事。第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动力。宁德县创办“协作炉”以后,所有的抽水机、水轮机都被利用起来。有燃料没有炉,有铁砂没有炉的地区,也都分别组织到炼铁的行列中来了。


第6版()
专栏:

  老传统创造新速度
十四天建成小石钢
本报讯 石景山钢铁厂职工以快速建设转炉车间和提早出钢的实际行动,拥护周总理的声明,回击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战争挑衅。
这个厂建设一座年产十万吨钢的转炉炼钢车间,前后只有十四天,从8月24日正式动工,经过职工十四昼夜的苦战,已经在7日建成,并在八日早晨一时二十六分试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这个炼钢车间,是石景山钢铁厂职工响应中央关于增产钢的号召而兴建的。工厂党委会决定以平地起家和分秒必争的战斗精神,来建设这个炼钢车间,从设备制造到土建、安装,全部由自己包下,并大胆订出了半月内建成和投入生产的计划。计划确定以后,只经过一天的时间,就选好了厂地,做好了施工设备和材料准备工作。全厂职工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高度的大协作精神,都以为这个车间早日出钢贡献一切力量为最大的光荣。他们不分日夜地到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工地上始终响彻着与时间争钢的口号。
当工人们听到周恩来总理的声明时,心情更为振奋,纷纷表示加速出钢,来回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安装二号转炉的钳工工长李秉钧说:“解放台湾需要炮弹,钢铁就是炮弹,我们要早日使钢铁生产出来。”这个钳工组,6日晚上干了一个彻夜,保证新建的转炉早日投入生产。现在,全体建设职工又提出新的任务:在国庆节前,把这个炼钢车间能力扩建成为年产二十五万吨钢,更厉害地打击美国战争贩子。
  (附图片)
石景山钢铁厂“小石钢”的职工试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杨正彦摄


第6版()
专栏:编后

题解
编后而名之曰“题解”,意思是给这条新闻的标题作个注解。
有人说石景山钢铁厂用十四天建成炼钢车间的做法有些“游击习气”,意在“贬”。现在我们来写翻案文章,变“贬”为“褒”。
有些人所“贬”的“游击习气”是什么呢?就是领导和群众一条心,同甘共苦,一起上前线,说干就干的领导作风。其实这种作风好得很。这是地地道道的经过千锤百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由于我们的党从上到下认真地贯彻这种领导作风,才能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夺得了全国的胜利。在工业生产和建设战线,我们的党委书记、厂长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生产和建设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跃前进。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工作部门,都不应丢掉这种老传统,而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第6版()
专栏:

  多出钢快出钢打击美国狼
上海钢铁工人连创新纪录
据新华社上海9日电 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扩大侵略和接连派遣军舰侵犯我国领海的挑衅行为,一次再次地激怒了上海的钢铁工人。连日来,上海钢铁工人已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纪录。
在上海第一钢铁厂第一转炉车间里,6日傍晚三座炼钢炉正在熊熊地喷着火焰,广播喇叭里传来了周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和美帝国主义要在台湾海峡扩大侵略的消息。炼钢工人的血液顿时像钢水一样沸腾起来。他们一致发出豪语:“吹炼快,出钢快,铁水倒的快,钢锭运的快,行车跑的快,支援解放金门、马祖,解放台湾。”当天深夜,他们创造了日产八百三十六吨钢的新纪录,比过去最高日产量还多六吨。7日,全市二百五十万人上街示威游行,这个车间的炼钢工人们又创造了日产八百四十八吨的最高纪录。
上海第三钢铁厂平炉车间的工人,这几天打破了过去两个炉门进料的常规,冒着三个炉门冲出来的火焰,用三四十分钟时间,就把近二十吨冷料投入了平炉,比往常快了一半。7日的丙班和甲班工人快要交接班的时候,一炉钢开始进料了。甲班工人提早上班,帮助丙班进料,丙班工人迟下班帮助甲班,共同创造了十六分钟完成进料的新成绩,使这炉钢的冶炼时间缩短了半小时。新沪钢铁厂三分厂乙班在6日深夜十二点班产量达到三十五点五七七吨,超过跃进指标4.6%,创造了这个厂扩建以来的高产新纪录。一分厂青年班工人7日早晨一上班就作好合理分工,把换轧辊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超额32%完成了这一班的跃进计划。
第一钢铁厂高炉工地上和第三钢铁厂的新转炉车间工地上,参加建设的解放军战士和建筑工人们,也坚决表示要提前完工,支援钢铁工业的生产,打击美国侵略者。三厂工地上工人们打破了过去黑夜不能进行高空作业的常规,6日夜里连夜把第三座转炉上最高的一座烟囱吊装完毕,速度从第一座的八天缩短到三天。


第6版()
专栏:

  一场大战 三重收获
一万多位大、专、中等冶金技术学校的同学上山下厂,到高炉、平炉、转炉旁去,和广大职工群众在一起,为钢铁而战,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这一万多位同学参加的是一场钢铁大战,但却将有三重收获。第一是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各地建设新炉子,帮助建设起来的炉子正常出钢出铁,为今年完成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第二是增长自己的感性知识。光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这种知识就不完全。现在到高炉、平炉、转炉旁边去,到生产实际中,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可以变不完全的知识为完全的知识。第三是可以向工人阶级学习,不仅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而且学习他们的工人阶级的高尚风格,改造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感情,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我们祝这批同学在这场大战中凯旋而归!


第6版()
专栏:

  夺钢记
  本报记者 赵慎应
8月22日晚间,中共石景山钢铁厂党委会决定立即建立一个年产十万吨钢的转炉炼钢车间的时候,计划中的厂地上还长着一片玉米和豆子。
仅仅用了十四天,在这片土地上,炼钢炉里已经奔出了钢水。
可贵的“游击习气”
8月22日晚上,工厂党委会关于争夺钢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十一点钟。开罢会,党委书记和厂长们,连夜就去查看了工地。23日一早,全厂又召开了一个干部紧急会议,战斗命令立即下达到了全厂:一天内,把队伍组织好,急需的材料和施工设备都运到工地,设计科去冶金工业出版社买好图纸,晚上二十四点钟前修改完毕,下一点,各有关单位都到设计科里要图纸,限期赶制出转炉设备;24日开工,半个月内投入生产。
开罢会,党委书记、副书记、厂长、副厂长,又都来到工地,他们前面走,临时划定厂地,平土机就在后面跟着开过来,电线网就在后面跟着拉过来,运送材料和施工设备的汽车、马车,也在后面跟着轰轰隆隆开过来,工地上一时车水马龙,人声沸腾。
大批农业社员,一早也都带着镰刀来了,他们情绪饱满,志气昂扬,两小时内就砍完了工厂需要作为厂地的玉米和豆子,他们兴奋地说:多出几万吨钢吧!几万吨钢比我们这一点玉米值钱得多。工厂领导上丈量了一下厂地,又看了看设计图纸,厂地还是不够用,有些农业社员一听说厂地还不够,就又立即自动地拔了一片庄稼。
工地上,两小时内通水,一小时半通了电,铁路线也迅速地铺到了工地。
这种情景,使人回忆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军民团结一条心,指挥员战斗员一起上前线的情景。有人说:这有些“游击习气”,可是,正是由于这个工厂有了这种“游击习气”,在极短时间内,在一场争夺钢的战斗中赢得了胜利。
谁都想挨上一份
谁都知道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谁都想参加这场为争夺钢的战斗。可是扩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职工和各生产车间以及其他部门的职工,有几万人,他们怎么能都到这个工地上来呢?这里只能根据需要,由基本建设的六个工程处和有关生产车间抽出一部分人力,参加这一项建设任务。
可是,第二工程处把任务刚交给回收工段,高炉、焦炉两个工段的职工说:那不行,我们三班倒着干,大家都得参加。结果,每个工段都抽出了一个混合生产队。第三工程处把任务给了第三工段,第一、二工段职工说:三工段需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在支援的名义下,第一、二工段也参加了许多人。
工地上不断接到各车间的电话,要求给任务。25日晚间十二点钟了,热力车间负责人给工地上来电话说:“我们下班后要去二十个人,请给我们准备任务。”结果,他们分到了修筑下水道工程的任务。于是,他们每天后半夜就来参加义务劳动了。
医院里派人来工地挂了两次号,没有挂上。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巡回医疗队来到工地上。各个食堂的职工没有被批准参加工地上的劳动,就每天给送馒头和油饼。工地上有炸带鱼、醺鸡、面包、蛋糕……,他们提出为节省工人们的每一分钟而服务。工厂所有职工,都抽空到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开工第一天——24日,负责浇灌混凝土的第二工程处主任带着大队人马一大早就来了,看见还没条件灌混凝土,就拿起铁锨挖起土方来。听说西面三工程负责的一个小桥需要加固,要走十五吨的坦克吊,就跳进水沟里修起桥来。
分秒必争
走进工厂,使人浑身鼓起一股劲,胳膊、腿都感到结实有力。
夜里和白天一样,电灯光把工地照得通明,红旗在屋架上飘扬。马达声、指挥哨声、广播声,混成一个大合唱。浇灌混凝土的工人推着车不是在走,而是在飞跑。这边挖土方,那边就灌混凝土,上面搭着屋架子,在砌着烟筒,下面就安装起转炉。
乍看起来,好像有点紊乱,仔细看起来,工作却是在按着一定的规律发展着。这里只是打破了一切不必要的死板的程序和规章,而进行着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
没有设计图纸,就不能施工,施工不能跑在设计的前面。但是,这里却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23日上午——开工的前一天,设计科的人正在按照党委指示,要在午夜前修改好设计图纸的时候,六工程处派来的一个老工人跑到了办公室里,急着要图纸。为了分秒必争,工人决心要在开工前一天开工。但是图纸不能一下绘出来。怎么办呢?于是,这个有经验的老工人亲自动手了,他掏出笔来,一面看设计人员绘图纸,一面也“照葫芦画瓢”地画起来。一会,他就带着自己描好的钢梁“图纸”跑回了工地。等到下午五点钟,设计人员提前把图纸送到工地时,钢梁已经在提前制造了。
27日——开工第四天的晚上,下了一夜大雨。职工们喊出了“小雨不停大雨干”的口号。雨越下越大,史文礼砌砖小组的工人们说:“不管雨怎样下,我们也要干个通宵。”这一夜,他们提前五小时完成了砌砖任务,工作效率比平常提高了一倍。
雨水从单象起铆工小组工人们的衣服上和脖子里往下直流,他们也一直干了九个钟头。这九个钟头干的活,等于前一天晚上十二个钟点干的活的两倍。
工人们不光是凭干劲,赢得时间,他们进行了许多技术革新,使时间成十倍、几十倍地缩短了。单象起铆工小组创造油压固定找圆法,九十八分钟组立了四个转炉帽子,工作效率提高了六十倍。
一年能建成多少转炉
工地上成立了指挥部,指挥部里挂着“指挥员值夜班”的名单。一个党委副书记和三个副厂长担任着工地指挥员。他们和工人一样,日夜在这里战斗着,饭也在工地上吃。两个馒头夹上两块咸菜或者两个油饼,就是一顿饭。我在工地上两天,都难以和指挥员们坐下来谈一次话,几次看到了他们,不是他们忙着和职工们解决问题,就是一转眼又不见了。后来,我就和党委副书记谷受民在工地上走了一整圈,他去转炉旁搬动着舵轮,检查转炉的运转情形后,又爬到另一个转炉上向工人们问着砌炉衬的情况,接着又手攀着绳子,脚登着脚手架,上到高高的烟筒上去了解烟筒砌筑的情况。
一天中午,工人们都在吃午餐,我在指挥部里和李杰副厂长作了短时间的谈话,他的安全帽放在桌上,两个油饼放在安全帽上,看样子他还没吃午餐,正和一个技术人员谈着工程的问题。他是更多地负责指挥这个工程的指挥员,他在过去的十天中,只回工厂办公室开了两个半天的会议。谈到工程问题,他说:“想一想吧!十四天建起几座年产十万吨钢的转炉,照这样的速度,一年建成的转炉就能年产将及二百多万吨钢。”
这句话,颇令人深思。分秒必争,力争高速度,每个钢铁工地上都能这样抓住一分一秒,我们国家的钢将会像长起翅膀的长鹰一样向上直飞。
  (附图片)
  石景山钢铁厂职工在安装转炉的情景 杜海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