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卫生工作的启发
  武德
这两天,随卫生检查团看了某市郊区几个乡的卫生情况。除了在一个乡的一个村庄发现卫生工作搞的不好以外,其他各个乡的卫生工作都很好,这说明群众性的卫生运动,的确已经产生了巨大作用。这里且不谈这一般的成绩,我只谈谈从两个不同的典型对比中,谈一谈我个人受到的一点启发。
在一个卫生工作搞得很好的乡里,四害不见了,厕所里连一个蛆也没有。每个角落都扫得一干二净。这里的人们,身体都很健康。检查团一到,男女老少都出来欢迎,个个腰板挺直,精神焕发。一群有趣的孩子彼此唱着:
“我爱你,没鼻涕……”。有五十多位老大娘,自封为小脚英雄队,也敲起锣鼓,扭起秧歌,唱着“社会主义好,……”。健康欢乐的人群和明净新鲜的事物,令人顿觉眼目清亮,神清气爽。同他们谈起话来,才知道这个乡不仅卫生搞得好,其他工作,如农业生产、办工业、扫盲、农具改革等也都搞得很好。这个乡全面跃进,首先自然是由于群众发动的充分,但是这个乡的领导者看问题全面,样样事情都能全面规划统一安排,也有很大关系。比如他们把生产看作中心,但并不忽视卫生工作,认为卫生搞得好也能促进生产。事实也是这样,男女老少个个都欢龙活虎也似的,生产又怎能搞不好呢?
那个卫生工作不好的乡里,情况就不同。这里的领导同志,对生产抓的很紧,这当然也是想力争上游;但他们却把生产和卫生工作对立起来,老是怕搞卫生影响了生产,开初,卫生工作也曾搞了一下,但并没有下决心彻底搞,过后更是完全丢掉了卫生工作。我们去看的时候,那里的苍蝇还不少,村边路上的臭水沟也没有填平,群众的精神也没有前面那个乡那样健旺。这个乡的生产,也不如前面那个乡搞的好,例如,这个乡有一个生产队,一百多男劳动力中,因为饮食不洁净,有二十八个人得了痢疾,影响了出勤,生产自然也就落后了。检查团的人,向这个乡的领导人介绍了那个先进乡的情况,他们也承认自己的看法不对,向检查团保证,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三天中把卫生工作认真搞一下,欢迎检查团再来检查。
我想,坏事能变好事,这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卫生工作搞的不好,人害了病,影响了生产,这当然都是坏事,但由于受到了事实的教训,领导者和群众都有了深刻的感受,转变一定也比较彻底,今后的卫生,反倒会更容易搞好和坚持下去。不过我以为,好处还不只这些,它给人们思想上的启发,要远比对卫生工作的推动大得多。
它使我们再一次明白地看到,许多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认识到这种联系和制约关系,在处理它们的时候,既抓住中心,又能作全面规划,统一安排,结果就是彼此促进,全面跃进。如果不认识这种关系,而是把许多事物都孤立起来看,处理它们的时候,把它们互相对立起来又只是单打一,有此无彼,或有彼无此,只抓了中心而抛掉其它,结果其它便来拉这中心的腿,彼此纠缠阻碍,都不能前进了。后边这个乡的领导同志,何尝不是想搞好生产,但他们却不承认卫生是同生产有联系的,结果是卫生拉了生产的后腿,反倒使他们全面落后了。生产和卫生是这样,其他一切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前者的看法是辩证唯物的;后者的看法是机械唯物论。这又可见哲学这东西实在是同一切实际生活离不开,而在一切生活领域里都有着哲学思想的对立,这是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结合实践加以学习的。


第4版()
专栏:

  朱翊钧的“地下宫殿”
  郑振铎
封建社会里的最大的地主和最高的统治者就是帝王。他是以“天下”为他自己的家产的。他在生前享尽了“以天下养一人”的“福气”,到死后还要继续地装阔气,要把生前所享用的东西也都带到地下去享受。因之,从他一登基做皇帝开始,就经营着他的“葬身之地”,即坟墓的建筑。他的坟墓建筑得十分弘伟,简直是一座大宫殿,甚至比地面上所建筑的大宫殿还要考究得多。地上的宫殿,多半是砖木建筑,但地下宫殿则都是巨大石块大理石面和大砖所建成的。他要使他的“地下宫殿”和他自己的身体永远地不朽。
明代的皇帝,第一代朱元璋埋葬在“南京”。第二代建文帝朱允炆则身死不明,不知葬身何地。从第三代永乐帝朱棣起,便都埋葬北京的天寿山一带,共有十三座王陵,那个地方就号称为“十三陵”。只有景帝朱祁钰另葬他处,朱棣死于1424年7月,死后即葬于长陵,那是十三陵里规模最大的一座。
在明代各帝里享国最久是朱翊钧。他从隆庆6年6月做了皇帝起
(第二年改元为万历元年)到万历48年7月他身死为止,整整地做了48年的皇帝(1573—1620年。)这朱翊钧在位期间,正逢着关外有努尔哈赤的兴起,播州又有杨应龙的起来,以及其他各地的农民起义之举,络绎不绝。官僚地主们侈奢无比剥削益甚,各树党羽,彼此相攻。阶级矛盾,尖锐到了极点。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变动的前夕。在他那时代,不仅“民穷”,即国库也十分地空虚。我们读他的管理财政的大臣毕自严的度支奏议,就可以知道他那时代的如何竭力地搜括富源,以横征暴敛来剥削人民的情况了。但是他的墓室的建筑却显得相当弘伟。
在这个皇帝的“地下宫殿”里,我们发现了不少的最精致的艺术品。
首先,宫殿的建筑是很弘大美好的。一共有三层大门,每扇门都是用整块白色大理石雕刻出来的。屋顶是穹形的,它和四壁全用大石块砌成,工程很不简单。那两间长长的耳室,也全都是白大理石的大门,石砌的穹形屋顶和四壁。大门的横楣是用铜铸成的。把石门推开时,会发出咚咚的悦耳的响声。
中间的一个大殿,大概是享殿,陈列着三张白大理石雕大椅,那些龙盘屈着身体,把龙头伸出大石椅的靠背上,显得很有神气。每张石椅之前都摆设着一套“五供”,都是黄色的琉璃窑烧成的,上面插着的蜡烛和香把都还很完好。又有三个大青花磁缸,盛满了油。原来是燃点着的长明灯吧,但不知在何时熄灭了,油还是剩着大半缸。这三个大青花缸,很名贵,上面有“大明嘉靖年制”的款识。嘉靖(1522—1566年)时代的那末大的青花缸是十分罕见的宝物。
再走进去,便是那最后一间摆放着三具朱漆木棺的正殿了。
被我们首先发现的一顶“凤冠”,乃是十六世纪末,或十七世纪初的十分精美的制作。全是点翠的金凤和花朵做成,那鲜艳的翠色还完全没有剥落掉。金工的冶铸、雕镂与镶嵌是杰出之作。还有一大批的金制的爵杯、脸盆、盘、碗、酒壶,和许多锡制的日常饮食用具等等。这些三百多年的王宫里的日用品是足以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手工艺工人们的精工的制作的成就的。
在朱翊钧大棺的两侧,我们清理出了不少精美的磁器,还有若干金元宝、银元宝、一把镶嵌了宝石的宝剑和黄金铸成的一身盔甲。那些金、银、珠宝是远远地超出其本身的“金”“银”价值的。有绝对年代可考的金、银元宝和三百多年前的一个皇帝所使用的宝剑和盔甲,那惹人注目和可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的价值是很难估计得出来的。
在两个皇后的棺旁,堆放着几只已朽坏了的皮箱,箱里倒看出来有些冠凤一类的东西。朱翊钧的大棺两旁,也堆放着些“梅瓶”一类的东西。正墓室的两旁,有两间大耳室。我们在汉墓的发掘里,往往发现其耳室堆满了殉葬品,但这里却没有。据说,这两间耳室是预备停放在他前后死去的嫔妃的棺木的。但不知何故,一个嫔妃的棺木也不曾埋葬进去。
在墓室的石台边上和壁角上,堆了不少木雕的小文官俑和小马俑,有许多还比较地完好。那些都是气魄很小,制作粗陋的木俑,固然比不上长沙楚墓和汉墓出土的木俑,比不上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俑,甚至也比不上“南唐二主陵”出土的许多黑色的陶俑。还有若干的锡制的小仪仗,那些,也只是“具体而微”的“应有尽有”的殉葬小物件而已。
最后,我们进行清理三具木棺里的东西。棺木都已腐朽了,逐渐地一张张地剥下朱红色的厚漆皮,然后很容易地便把棺盖打开,全神贯注地在对朱翊钧的棺内的殉葬品作极为慎重、细致的绘画、拍照等等工作。一打开棺来,我们便看见棺内有发亮的白玉雕刻的一只爵杯和一只碗。那只碗,下有金托,上有金盖,盖上还嵌着鲜红的珊瑚做的把手。在尸体的头边,有一个盒子,也已朽败了,盒内盛的却是一顶朱翊钧所戴的“金冠”。那是十分精致而美丽的金工的制作,所雕镂成的或编织成的花纹图案,至今还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来。玉带有好几条,雕刻得也很精美。尸身四周的空隙里,全都塞满了金红色相间的一匹匹的织锦。一时发现了那末多的明代织锦,乃是空前的消息,这对于我们研究明代织锦工业,有很大的帮助。
朱翊钧的“哀册”是木制的,他和他的两个妻子的“尊号”玺印,也都是木制的。
还有不少的文物也都可供我们作研究、参考之用。
这就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好例子。把深深地埋藏在地下的“宫殿”,使之重见天日,把几百年前很精美的许多手工艺品、日常品再行和我们见了面,这不仅是供给了研究历史的专家们的最可靠的“实物史料”,而且也是使广大人民了解古代艺术品的精美和从前劳动人民的成就,并能从之而对制作现代新工艺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帮助。
化无用为有用。让“地下宫殿”和其藏品来为今天的人民服务,那就是我们发掘朱翊钧的“定陵”的意义和作用。(附图片)
  〔后殿全景〕〔中殿大椅〕


第4版()
专栏:好书

“在毛主席周围”
1947年3月18日上午,延安的人们听到从王家坪左边的山坡上传来了大炮声。那是国民党对延安的最后进攻。我们的军队作了战略的撤退,薄暮后,延安的最后一批老乡和机关干部也离开了,但是,毛主席还没动咧!
夜里,有个窑洞还点着灯火,周围显得那么安静,毛主席在那里镇静如常地工作,他对来劝他早点出发的人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怕什么!”
直到深夜,毛主席才慢慢从窑洞走出来,在夜色中,他深情地凝视着这座寂静的空城,又问了老乡和干部们是否都走完了以后,才最后一个离开了延安。
延安,这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摇篮,当时有谁离开它不从心里喊着:延安,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感谢“在毛主席的周围”的作者蒋秦峰同志,他因一直跟随毛主席作警卫工作,为我们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这些动人的场景,写下了人民的这种珍贵的感情和领袖对于人民的爱!
书中“毛主席给老乡们贺寿”、“毛主席没过黄河”等节,看了都令人十分感动。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4版()
专栏:好书

燕妮·马克思
燕妮·马克思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一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生活上的熬煎,他们夫妇俩把有限的钱财全用在工人运动事业上了。贫穷和流亡生活,使她失去了自己三个可爱的孩子,她一生中习惯了跑当铺、卖家具、到处求借和向房东、债主们周旋,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仰和对马克思的无限信任,她始终是马克思最亲密的同志和妻子。
燕妮出身德国贵族,是位伯爵的小姐,然而她勇敢地背叛了她的阶级,在马克思的帮助下,燕妮很快地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工人运动的战士。在长久的地下活动斗争中,她成了一个出色的宣传者。她永远支持马克思,为他做了许多工作,甚至牺牲自己,分担了繁琐的家务劳动。正像恩格斯说的:“如果曾有一个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她自己最高的幸福,那就是她。”这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小书。
(沙波译,三联书店出版)


第4版()
专栏:展览会

  下放干部锻炼收获展览
“北京市下放干部劳动锻炼收获展览会”正在中山公园内中山堂展出。通过展出的大量照片、图片、连环画、模型和实物,向全市人民汇报了首都下放到农业、工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以及服务性行业的五万多名干部在思想等各方面的丰收。
会上的大部分讲解员,都是从劳动战线上回来的下放干部。他们解说起来,特别生动。
展览会每天上午八时半到下午五时开放,凭票入场。集体参观可由机关开介绍信取票,个人参观凭工作证在展览会门口领票。


第4版()
专栏:展览会

  水彩画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水彩画展”正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展出。会上的二百件作品是从上海、广东、四川、内蒙和新疆等二十个省市一百多位画家的数百件作品中选出来的佳作。
画家们热情地描绘了祖国的优美风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图景,以及在大跃进中各个生产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
展览会预计在画舫斋展览至9月3日结束后,9月14日起继续在颐和园展出。 (凤岗)


第4版()
专栏:展览会

  珍宝馆里珍宝多
北京故宫外东路的珍宝馆里,正陈列着清宫旧藏的金、银、珠、玉、宝石等器物。有水晶如意、琥珀山、鱼骨剑、珊瑚狮像、珍珠马鞍、金玉餐具、黄金宝塔和金瓶、玉叶、珍珠果的瓶花等大小八百多件珍贵器物。其中最惹人注意的是用一万三千多两黄金作成的十六个黄钟(古乐器)。清朝统治被推翻后,溥仪曾把这套黄钟偷出去押给盐业银行。直到1954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接收后拨交给故宫博物院。
这些东西,都是经过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们积极搜集、整理,才得以重新放出光彩的。
珍宝馆的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八时半至下午五时半;下午四时半停止售票。门票每张两角。(附图片)
金双环耳瓶 本报记者 陈志摄


第4版()
专栏:展览会

  精彩的古代雕塑
故宫博物院今天起在奉先殿展出古代雕塑艺术品。
这里陈列了商代奴隶主坟墓上装饰的石虎头和周代鸭形尊与铜兽;战国时代的木马、俑,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像;北魏时期云岗、龙门等地的造像;唐代的陶马、陶俑和昭陵六骏中的四骏,和明清两代的木雕、泥塑。(曹振卿)(附图片)
  〔商代白石枭鸟〕


第4版()
专栏:展览会

  反对美英干涉 中东图片展览
昨天起,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始展出“反对美国英国武装干涉黎巴嫩、约旦、伊拉克人民内政”的图片,这个展览重点介绍伊拉克、黎巴嫩、约旦人民的反帝斗争情况及美国英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海盗行为,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正义的人民支援阿拉伯人民斗争的情况。


第4版()
专栏:

  四害余生四海逃
  郭沫若诗 华君武画
  1、苍蝇逃向英国
  远从中国逃来,
  真是十分愉快。
  在此建立王国,
  传之子孙万代。
  中文虽叫苍蝇,
  英文是叫“福来”。
   (注)
  可见英国绅士,
  表示忠诚拥戴。
  英国害过中国,
  欠下鸦片旧债。
  苍蝇帮助霍乱,
  也曾为过大害。
  中国人民憎恨,
  那是理所应该。
  英国绅士欢迎,
  这是同类相爱。
  (注)Fly的音译
  2、麻雀逃向美国
  我们真是自由,
  到了北部美洲。
  麦克、艾克、杰克,个个都是朋友。
  要吃就有粮吃,
  要游就可园游。
  吃成便便大腹,
  散步华尔街头。
  人说超额利润,
  带着血的腥臭。
  有奶便是亲娘,
  血腥于我何有?
  三十九亿美援,
  有些政府领受。
  比起某位总统,
  麻雀不算下流。
  3、蚊子逃向日本
  蚊子虽然微藐,
  本领却是不小。
  任你英雄好汉,
  都可把他病倒。
  疟疾、脑炎、黄热,千村万落人少。
  我们就是瘟神,
  结队成群乱搞。
  中国不准再呆,
  如今逃往三岛。
  三岛岸姓政府,
  不打中国交道。
  镇压日本人民,
  专向美帝投靠。
  咱们同气相求,
  吸血总要吸饱。
  4、老鼠逃向西德
  老鼠别号高客,
  惯在梁上横行。
  传播鼠疫细菌,
  猛烈不亚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
  都是德国兴兵。
  如今西部德国,
  衣钵犹然继承。
  人有战争贩子,
  鼠是瘟疫大神。
  自然同声相应,
  不辞远道投奔。
  西德如果不收,
  美帝一定欢迎。
  英雄能识英雄,
  惺惺惯惜惺惺。(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