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梁大娘画壁画
  袁水拍
  碗不再是吃糠咽菜的碗,
  笔不再是卖儿画押的笔,
  蘸的是花红叶绿鹅儿黄,
  我要替老土地换新装。
  过去一辈子,
  磨台井台锅台转;
  再活一辈子,
  住进共产主义幸福院。
  谷满仓,
  画满墙,
  诗遍地,
  歌绕梁,
  锦绣山河文化乡,
  自己造天堂!
  注:江苏邳县车辐乡建华一社,有位七十二岁的梁大娘,在自家门口粉刷了一面墙,等人给画一张壁画,久候不来,她就自己画了一张玉米大丰收图。旁边的一位也是农民画家叫陈桂秋,她俩过去都是贫雇农。


第8版()
专栏:

  论中国大众画
  左海
有什么最恰当的名词来称呼目前大量涌现的工农群众的壁画呢?我以为最恰当的名称是:中国大众画。这里头有两层意思,就是说:它是中国画,又是大众画。
这些画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没有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它们的艺术形式一望而知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无论构图、用笔、勾勒、皴擦、设色等等,都符合于中国画的传统手法,而有了新的发展。它们突破了旧画家所设定的许多老规矩,随心所欲,不受束缚,因而在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手法方面有一种大胆的革新和创造。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画,它们给中国绘画史打开了光辉的新时代。
这些画是工农大众的自由创作。过去艺术创作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现在根本改变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许多图画,和旧时代的宫廷画、文人画、隐逸画、匠人画等等都不同。它们把什么画院气、山林气、书卷气、匠气以及其他各种气一扫而空。它们直接从工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是真正的大众艺术。工农大众从十来岁的小孩子到七十几岁的老大娘,人人敢想敢画,破除了对于绘画艺术和画家的迷信,画出了自己和广大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我们说这是典型的大众画难道有什么过分吗?
马克思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写道:“某些个人的艺术才能的特别集中的表现,和广大群众的艺术才能的遭受压抑,这是分工的结果。在某种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画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将没有特殊的画家,而只有从事绘画工作的人。”中国大众画现时发展的趋势,正在证明着马克思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工农大众的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一定会有千千万万,现在已经可以看见这个伟大的局面的端倪了。
中国大众画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为主题的,它们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所有这些画面上表现的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根据,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它们并不是机械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超越了现实生活所已经达到的境界,给客观事物的发展指出了远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大跃进中的我国工农大众,正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前进,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现实生活并不感到满足,他们有更高的理想,有更多的愿望,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要向前看,要看得更远;他们对于未来非常乐观,充满着信心。这一切反映到绘画上来,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想像和夸张。这就是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摆在我们面前的许多图画几乎无例外地都充满了这种色彩。中国大众画的最高艺术价值也就在这里。否则,生在现代的我们,只要照相就够了,何必还要有绘画呢!
关于这个问题要讲的话还很多,这里限于篇幅,先讲这一些。


第8版()
专栏:

  农民走上了画坛
  力群
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大时代,在思想解放的大时代走上画坛,是伟大的历史事件。我看了江苏邳县与河北束鹿农民画家的创作,有不少感想。
鲁迅在“苏联作家二十人集”的“前记”中,引了珂刚教授在“伟大的十年的文学”中说的一段话。其中指出十月革命后的“无产者文学是从生活出发,不是从文学性出发的”。而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他们却把文学的艺术性当作最终目的。当鲁迅读了“从文学到达了革命底实生活的‘同路人们’”和
“从革命底实生活到达了文学的无产阶级作家们”的作品时,颇有感慨的说:“我们看起作品来,总觉得前者虽写革命或建设,时时总显出旁观的神情,而后者一落笔,就无一不自己就在里边,都是自己们的事。”
这些话虽说的是十月革命后十年内的苏联文学,但也好像是在说我们中国目前的美术。
中国目前的美术界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一方面是少量的掌握了绘画技术的专家,一方面是大量的尚缺乏绘画技术的工人农民画家。新中国是从旧社会来的,曾经受过资产阶级美术教育的专家们,从政治上来说,很多人都不同于苏联当时的“同路人”。但从艺术道路上来说,他们却正是在走着从美术到革命底实生活去的路。有的走的较好,有的走的不好,有的还没有走。而工人画家和农民画家也很像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的作家们,他们是从革命底实生活到达了美术。如果我们把某些专家们的作品和邳县农民画家们的作品比较一下,难道能不像鲁迅似的感到“前者虽写革命或建设,时时总显出旁观的神情,而后者一落笔,就无一不自己就在里边,都是自己们的事。”岂只是“旁观的神情”呢,有的根本脱离实际,把庆丰收画成减产,而邳县农民的作品不管怎样的幼稚粗糙,却不仅“一落笔就无一不自己就在里边,都是自己们的事”,而且是那样的亲切、热烈、朴实动人,充满了自信和希望。他们的作品带来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时代气息,真正的歌颂了他们的奇迹般的丰收,展示了自己的今天和明天。这再一次说明了生活的重要性。农民画家对于生活既不是“体验”者,也不是“深入者”,他们就是“生活”的变革者,生活的主人。他们真正懂得生活,真正有生活斗争的热情,由于具有这些创作的智慧源泉,因而一落笔就画出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气息,一落笔就接触了生活的奥妙,而我们的专家却还有待于熟悉生活,改造思想感情,因此创作上的不同是显然的,如果在绘画技术上一定要说专家的作品是“大树”,农民画家的作品是“豆芽菜”,那么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深度和对生活所表现的感情和构思来说,某些专家的作品又未尝不是豆芽菜,而农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大树”呢!


第8版()
专栏:

  拜群众为师
  华君武
江苏邳县和河北束鹿的农民画了那么多画,其中有很多歌颂的漫画,我们看了真是觉得好极了,高兴得很。农民歌颂他们的生产,歌颂社会主义大跃进是这样的热情洋溢,精神充沛。七十个人半个晚上可以创作出五百幅画来。农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还要创作出这么多画,这不是革命干劲是什么?农民的这股劲不但表现在他们去作画,也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在农民笔下的这些图画,大胆夸张,大胆想像。画大玉米就遮住了东岳泰山;画大山芋就把装山芋的车轮陷在泥里,黄牛也拖不动了;描写稻谷丰产,就像山一般高的海浪一样,迎面压下,把观潮派也吓倒了;要画农村电气化,就把电线比作蜘蛛网,连蜘蛛也自叹勿如。只有有了冲天干劲和豪迈气概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有的漫画工作者由于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尽管技术比农民高超,但是在一些游戏笔墨里,永远也看不到这股动人的气势。
我们过去学漫画的,大都是以洋为师。有人就说漫画在中国没有传统。画的方法是从外国漫画里学来的。有的漫画工作者虽然也企图使漫画民族化。但是那股知识分子的洋腔调总是要流露出来。农民就看不懂那些洋里洋气的漫画。我们看了这些农民作的画,就像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一样,带着一股新鲜的泥土味,一股地地道道的民族气派。我也画过歌颂早稻丰产的漫画,就远不如农民画的从麦垛上看泰山的构思好。也有许多漫画歌颂农村大办工业,但是邳县农民就画得更巧妙。他们把化肥厂的火光变成了孙悟空扇不灭的火焰山。泰山之高,孙悟空神通之广大,不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吗?农民们毫不费力地把泰山、孙大圣拉进了他们的画里。因此这些画给人的感觉首先就是民族的,群众都能看懂这些画,也更加喜欢这些画。我们应该好好地从群众的作品里去学习他们那种有感情的创作干劲、民族气派的表现方法。口径对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漫画更好地为工农群众服务了。


第8版()
专栏:

  丰收卷倒观潮人(邳县张贴画)      吴士凡作


第8版()
专栏:

  姐姐嘴儿呶,这么大的红薯怎么煮(束鹿新城壁画)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玉米大王(壁画)
  梁大娘作画
左海配诗
  玉米身高势接天,腰枝轻拂火车烟;
  泰山俯首飞机避,七十大娘作画传。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孙悟空当作火焰山
  邳县张贴画
丁山配诗
  土法制肥有窍门,一回二百万余斤。
  冲天焰火惊行者,蕉扇安能救老孙!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大山芋
  邳县官湖镇张贴画
高密配诗
  往年运载几万千,今日偏逢一巨仙!
  压陷车轮泥沼里,老牛气喘汗涟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