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热轧造齿轮 功效大十倍
天津等地用土办法掌握了世界新技术
本报讯 一种世界新技术——用热轧的办法生产齿轮,已经被我国的许多工厂用土办法掌握了。第一机械工业部最近在天津第一机床厂召开现场会议,推广这种热轧齿轮的新技术。
齿轮是机器传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差不多所有的机器都要有齿轮。由于它在机械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常常用齿轮的图案作为机械工业的标志。齿轮的生产通常都采用切削加工的方法,用铣床慢慢地铣,生产效率很低。大跃进以来,机械工业的任务加重,要生产更多的机器就要生产更多的齿轮,要生产更多的齿轮就需要更多的齿轮加工机床。而目前我国的机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采用新的技术,用少量的机床生产大量的产品。
热轧齿轮是用压力加工的方法代替切削加工的方法制造齿轮的一种新技术。采用热轧齿轮的办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十倍至四十倍,因而能够解决机床不足的困难,用很少的机床生产大批的齿轮,并节约切削工具和动力的消耗。而且,由于齿轮是直接轧出来的,金属纤维没有被切断,表面层较细密,机械性能大大提高,相应的提高了齿轮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不需经过切削加工,还可以节约金属材料。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从事热轧齿轮的研究工作。1957年我国机械工业锻压协调会议也决定把热轧齿轮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但由于当时思想没有解放,总以为像这样的新技术只能由少数专家去研究,因而进展缓慢。大跃进以后,提高齿轮生产效率迫不容缓。沈阳黎明机器厂、天津第一机床厂、天津拖拉机厂、太原矿山机器厂、大连机床厂、上海机床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等单位纷纷发动群众研究热轧齿轮,相继取得成功。其中天津拖拉机厂仅用五天时间便轧出合格的齿轮。
热轧齿轮是世界新技术,是“洋”办法。过去人们总认为非有专用设备、非用高频加热不可。可是,我们的工厂根据实际情况,用土办法掌握了洋技术。从设备来看,除少数工厂有专用设备外,许多厂是采用车床、磨床等普通机床改装的。从加热方法来看,除少数厂采用高频加热外,许多工厂都采用火焰加热,接触加热等简单的办法。这就使得这种世界上的新技术在我国有了普遍推广的条件。
热轧齿轮试轧成功,对整个机械工业的技术革命有重大意义。用铸、锻等热加工的方法来代替冷加工(切削加工)的方法,从而缩短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是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热轧齿轮试轧成功,说明机械工业上的其他许多零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第2版()
专栏:

  土高炉组织起来产量飞升
中共无锡市委采取“四定”办法加强炼铁领导
本报讯 记者张竞报道:中共无锡市委采取定型、定群、定人、定量的办法,把全市分散的土高炉组织起来,集中进行生产与技术领导。全市出铁量迅速直线上升。
两个月来,无锡市已建起五千多土高炉,但是能够正常出铁的却很少,每天出铁只有两、三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土炉子分散建立以后,炉型各异,操作不一,各打各的锣鼓,不易进行技术经验的交流。市委针对这情况,采取了“四定”的措施。把分散的炉子组织起来集中进行领导。
首先是定型。把全市已建的炉子进行排队,找出其中经过实践证明能够正常出铁的先进炉子,按各单位自己的特点进行定型,一共定出查桥式、民丰式、王元吉式、山西式等十种类型,并总结他们的技术操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有些不合规格的不能出铁的炉子,坚决拆掉按已定的型号重建,质量不好的也按相似的型号修建或改建。第二是定群。在定型以后,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土炉群,同一种型号的组成一群,一个好炉子周围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炉子,结成联合企业的形式。如南长区把出铁最好的单位和炉型分成三群,王元吉群,就围建了一百三十九只炉子,还有赓裕群,生达式炉群等。组织土炉群的好处是便于生产领导,便于交流经验,有经验的带没经验的,好的带坏的,这就便于更快的培养技术力量,而且在原材料的供应和设备使用上也更便于掌握和调度。第三是定人。全市每一只炉子,每一个炉群,每一个企业、机关单位都有专人负责钢铁生产的领导。做到炉有长,人有证,分成三班,连续生产。全市各机关抽出十分之二的干部,短期轮流脱产搞钢铁。每一群炉子也编成许多小队、中队。各企业、机关、学校,凡是建土高炉的都设立指挥部或大队、中队。由领导的第一把手亲自挂帅,负责领导,市委则第一书记亲自掌握,并组成由书记、常委和委员十一人的领导小组和钢铁总指挥部。从上到下,层层有人负责,哪一个炉子出了毛病,立即就能发现并且很快给予治疗。
第四是定量。按总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各指挥部、各大队、中队、小队,直到每个炉子每日每月都有具体的产量指标,现已确定全市土炉子争取日产量为一百吨。指挥部每天检查指标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深入现场解决。
采取了这个“四定”措施以后,全市铁的产量扶摇直上。21日从三吨上升到七吨,22日又上升到十五吨,23日达到十八吨。(附图片)
  顾祝君(天津美术出版社稿)


第2版()
专栏:

  工业大发展 化验紧跟上
青海地质局土洋并举及时化验矿样
本报西宁29日电 记者李瑛报道:青海省地质局采取土洋并举的办法突破化验工作的落后局面,促进钢铁等工业大发展。
今年青海省地质局的勘探普查任务比去年增加几倍。当各个地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展开工作以后,送来的矿样一天比一天多,化验人员连夜加班也赶不完,仅5、6月份就积压了三万多个矿样。在“形势逼人”的情况下,实验室人员个个动脑筋找窍门,大搞技术革命。
开始时,他们感到碎样是最薄弱的一环。用粉碎机磨矿样,每天只能磨二、三十个,而每天送来的矿样有一千多个。他们研究用中药铺里使用的药碾槽和铁臼来粉碎矿样。试验结果,效果和粉碎机磨的完全一样,而且效率更高。碎样工效提高以后,晒样工作就大大跟不上了。晒样工人们便改变了过去只在晴天晒矿样的作法,在夜间用火炉加温,同时把矿样敲碎,使它尽快干燥。这样一来,晒样工作便由过去每人每天最多晒五十个提高到一人一天晒一百二十个。晒样、碎样工作效率提高以后,原来力量较大的化验人员便显得忙碌不堪了。工程师、实验室主任朱新德根据化验硼砂的规律,提出化验硼砂用“甲醇火焰半定量淘汰法”,量不高、没有开采价值的部分先淘汰掉,有用部分作详细化验。采用了这一办法以后,不仅工效提高了六、七倍,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费用。
在劳动组织等方面,他们也作了改进。因此,他们7月份完成的任务,比今年上半年还多,相当于去年全年任务的一点四倍。每个指数的成本也比去年降低了六分之一左右。为了使化验工作遍地开花,他们正举办训练班,为各州、县训练化验人员,并培养地质人员掌握快速化验技术。


第2版()
专栏:

  铁水奔流像长江
  心脏要有血液养,
  工业要有铁和钢,
  三更半夜找矿藏,
  张张红脸映炉旁。
  闪的是一片火光,
  炼的是一团希望,
  铁水奔流来势旺,
  霎眼汇成一长江。
          (沙飞)


第2版()
专栏:

  支持机械工业和钢铁工业快马飞奔
鞍钢各轧钢厂狠狠增产钢材
据新华社鞍山29日电 鞍钢十多个轧钢厂的职工正在大干苦干,力争今年钢材生产大获全胜,支援全国工业特别是机械和钢铁工业实现跃进指标。
目前增加钢材产量、实现跃进计划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大大提高初轧能力。初轧厂的职工针对生产中的各种薄弱环节,制定了二十一项提高轧制能力的重大措施,并且责成专人负责,限期完成。前几天轧钢工段乙班工人革新了轧制技术,把原来轧一块钢锭由轧十三次缩短为十一次。这一新的改进在三个班推广后,每月可增产钢坯四千吨。
担负着供应全国铁路和基本建设等部门大型钢材任务的大型轧钢厂职工,也在千方百计地争取完成增产十五万吨大型钢材的跃进计划。设备系统的职工根据设备不足的情况,自己动手用土办法制造了一台热切锯,不久就可以安装。加热炉上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合作,改进了通风和加热的角度,使一座八小时只能加热一百二十根钢坯的炉子多烧了一百根。
从今年1月到7月完成跃进计划较好的无缝钢管厂,由于8月份有两套正在生产的小型轧管机拿出支援西南地区,完成今年跃进计划有些困难;但是职工们决定大搞小型设备、改进工艺过程,保证在减少设备的情况下完成今年的跃进计划。目前他们正在收集废旧材料,准备再突击试制两套小型轧管机。


第2版()
专栏:

  组织产生力量
  吴滤
在中共无锡市委具体领导钢铁生产的新闻中,我们看到一个奇迹:昨天生铁的产量只三吨,今天就增加到七吨,第二天又增加到十五吨,第三天继续增加到十八吨。记者用了一句成语:“扶摇直上”,真是一点也不假。
为什么无锡的生铁产量能够扶摇直上、步步高升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把全市分散的土高炉组织起来,实行集中领导。组织起来,五百座土高炉还是五百座土高炉,数量并没有增加,但先进的土高炉带动了一般的土高炉,一般土高炉的生产水平很快提高到先进土高炉的水平,产量翻了几倍。这就是组织产生的力量。
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少数先进的生产水平变成全社会的生产水平的过程。不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过程是自流的,因而也是非常缓慢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虽然比较快,但由于生产关系的束缚,少数先进的生产水平变成全社会的生产水平,不但仍然是个自流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被竞争和垄断所阻拦,因而少数先进的生产水平变成全社会的生产水平,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有的还被垄断资本所扼杀了。社会主义社会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底下解放出来,使少数先进的生产水平,有可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度变为全社会的生产水平。
然而,可能毕竟只是可能。要把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去做组织工作。如果不去组织,少数先进的生产水平变成全社会的生产水平,也还是一个自流的过程。自流的过程,是决不会产生高速度的。就拿土高炉来说吧:全国已经建成了几万座,其中有高产的、长寿的,也有生产不正常的。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土高炉组织起来,集中它们的优点,普遍推广,那么,尽管高产炉、长寿炉的经验已经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但是要让全国几万座土高炉都走上这条道路,都攀上先进土高炉的水平,也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反之,像中共无锡市委那样,把土高炉组织起来,用“四定”等措施,把少数先进的生产水平变成全社会的生产水平的过程,组织成一个自觉的过程,结果必然是产量扶摇直上,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的可能变成现实。
我们是促进派。促进派同促退派固然势不两立,同放任自流的现象也不相容。一切前进的事情,我们都要去促进;听其自流,不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加速事物发展的进程,对于促进派说来,永远是失职的行为。现在,钢铁大战如火如荼,这一场大战是国民经济大跃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之一,而土高炉则是钢铁大战中举足轻重的一条重要战线。各个地方都有一批产量高、寿命长的土高炉,只要大家都去做组织起来的工作,把先进的土高炉的生产水平,尽快地变成全社会土高炉的生产水平,全国生铁的产量也就不难扶摇直上。


第2版()
专栏:编后

土办法的威力
热轧齿轮试制成功,土办法的威力又一次得到证明。
有些人以为土办法总是落后的,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措施,终久会被洋办法代替。用土办法热轧齿轮成功,对这些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什么叫土办法?一切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产生的办法都是土办法。在这些土办法中,有些单从技术上看确是比较落后的;有些即便在技术上也是先进的(如热轧齿轮、李始美治白蚁)。当然,随着国家经济情况、技术发展情况的变化,这些土办法也还会继续发展变化和提高。有些是提高了,有些会淘汰;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提高了的,也还是土办法,还是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的。
一切洋办法不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土专家要从洋办法中吸取养料,丰富土办法,用土办法掌握世界新技术。洋专家要面向中国的具体情况,把洋办法栽培在中国的土壤里。


第2版()
专栏:创制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杭州制成高级玻璃丝 大连生产万能耕耘机
△杭州玻璃厂新产品试制小组,在最近试制无碱高级玻璃纤维成功。这种玻璃纤维细度达到五微米,经浙江纺织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商品检验局的科学鉴定,质量优良。这种玻璃纤维的抗张力极强,比人造丝大八倍左右,比尼龙大四倍左右,比优质钢丝还大二倍左右。
这种纤维由于含碱度极低,不怕酸、碱和其他化学腐蚀,也不吸收水分和不怕霉烂,并具有绝缘、防潮、耐热与隔音等特性。
这种玻璃纤维可以制成玻璃布,玻璃带、玻璃钢等。
(志礼、亚中等)
△大连机械五厂在最近制成一种命名为“铁牛牌”的万能耕耘机。
这种耕耘机操纵灵便,耗油量低,每小时只需汽油零点三公斤。用它耕耘,土地不起块,并且可以把垅同时合出来,不仅能够达到深耕细作的目的(耕幅五百五十至七百公厘,耕深十八公分),还能节省翻地后的碎土、耥垅的时间。此外,它还能作灌溉、排涝、发电、粉碎、脱壳、运输之用。现在这个厂已经开始成批生产,年内计划生产二百台。       (程天敏)
△广西梧州市工业局工业试验所试制成功脲醛塑料。这种塑料是宿合聚合塑氨基塑料的一种,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颜色,表面光洁度极好,透明或半透明,有较好的耐热性和强度。用途很广,可以制无线电和电话机零件,制造飞机、拖拉机、汽车和坦克所用的磁电机零
件,伞柄、文具盒、笔杆、茶杯和各种日用品及仪器盒等。
         (郑本雄)
  小型万能耕耘机
  小型万能耕耘机,
  轻巧玲珑又经济;
  能耕能耘能合垅,
  还会耥田和铲地。
  拖起挂车奔上道,
  一天能跑几百里。
     (大连机械五厂工人)(附图片)
  铁牛牌万能耕耘机


第2版()
专栏:创制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小型万能耕耘机
  小型万能耕耘机,
  轻巧玲珑又经济;
  能耕能耘能合垅,
  还会耥田和铲地。
  拖起挂车奔上道,
  一天能跑几百里。
     (大连机械五厂工人)


第2版()
专栏:

  无畏与奇迹
  本报记者 徐家柱
在煤铁之城本溪,有一座不满七百人的地方国营小工厂——本溪合金厂,最近有两万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一连串罕见的奇迹。
这座工厂在1950年起家时,只有一口大锅、两把勺子、三个模子和四个不太懂技术的工人,今天已经自力更生地壮大成为我国有数的有色金属合金工厂。现在,它能够炼出铜、铅、铝、锡、镍等贵重合金共二百七十多种,成为我国一千二百多个重要企业不可缺少的助手。它生产的不少种合金,质量已达到了国际水平,运销到了朝鲜、越南、英国、新西兰、埃及、南非和东南亚各地。
一种贵重的矽铝合金,在世界各国,都是用新式的电炉,或者精巧的小坩埚炼成的。本溪合金厂却从古老的八卦炉里炼出来。
事情开始是这样的:青年工人刘万成在天津一家私营工厂里,看到一种炼铜用的八卦炉,这是中国古老的土炉子。他想,如果能把修建八卦炉的本领学回来,就可以用来试炼矽铝合金。他征得技师苏新军的同意,就一起到了天津一家私营工厂。
那家私营工厂的资本家生怕本溪合金厂也修筑八卦炉用来炼铜,会敲掉他赚钱的买卖。他答应他们“参观”一下,可是提出了“约法三章”:一不准画图样,二不准照相,三不准走到八卦炉近旁,只准远远的站着看。
苏新军和刘万成发了愁,他们商定了主意,决定不理会资本家的这套把戏。第二天,他们来到车间,发现有一座八卦炉已经停了火,准备检修。刘万成一打量,看见周围没有人,就想从炉门的加煤口,钻到炉膛里去。苏新军一摸炉子的外壁很烫,知道炉膛里可能会热得窒死人。他马上一把拉住刘万成的后襟,把刘万成从炉门口拖出来。
“别拉住我。”刘万成说,“我钻进去量炉内的尺寸,你在外边记下来。”
苏新军只好松开手。他站在外边,听到刘万成在炉膛里报尺寸,就记录下来。突然,他听见刘万成在炉膛里直喘了几声,就没有一点声音了。他一想不妙,马上钻进炉子,把烤得昏迷过去的刘万成拖了出来。刘万成一醒过来,就想钻进去。苏新军又一把拖住了他,自己却钻进了炉膛。两个人轮流着进进出出,边量边记。这时候,他们浑身上下都沾着煤屑,变成两个灰人儿了。车间主任看着他们,直摇头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人会钻进炉膛里去参观的!”
他们从工人那里打听到,厂里有一位老瓦匠范师傅,是修建八卦炉的能手。他们想找到他,又怕资本家阻挡,就在厂门外守候着。范师傅下了班,一走出厂门,就被他们拦住了。范师傅正饿得慌,急忙想回家吃饭。他们费了好多口舌,才把范师傅拉进了小饭馆,大家喝着酒,谈得很投机。范师傅把八卦炉的“秘密”全部告诉了他们。
两个人回到本溪,立刻带领工人参考八卦炉的筑法,修起了一座生产量超过八卦炉的十一卦炉。刘万成和工段长王怀顺商量,怎样在十一卦炉上炼矽铝合金。王怀顺也是复员军人,他原来只有初小毕业的文化程度,到合金厂后勤学苦钻,已经能看懂许多俄文原版的技术书籍,还翻译了一些技术资料。他根据技术理论,支持刘万成的创议。他们在夜班生产时,在十一卦炉上摸索,炼出了矽铝合金,然后才向厂部汇报。可是,有的工程师不知道合金已经试制出来,还以为只是一项建议,就引经据典,认为八卦炉和矽铝合金,这两个概念是无论如何不能联系起来的。
这番“盖棺论定”的话刚刚说完,工人就把完全合格的矽铝合金,放在工程师的面前。这才使得工程师哑口无言,满面羞惭。
去年,苏联冶金专家伊斯特林在合金厂,看到十一卦炉里炼出了矽铝合金,大为惊讶。他立刻询问这种土办法的创造者具有什么文化程度。
“他们是山沟大学毕业的。”厂长笑着介绍说。
伊斯特林一下听不懂,当他知道创造者过去都是山沟里的农民时,兴奋地说:“好,你们有志气!”
本溪合金厂决定冶炼精铜。这个任务,又落在苏新军身上。冶炼精铜,必须修筑反射炉。可是,工厂没有一个会砌炉的瓦匠,没有一台磨砖的机器,没有一点修炉的经验。工厂仍决定大胆尝试。
苏新军到劳动局去,挑选了十五个结实的小伙子,带回工厂,对他们说:
“今天开始,我要教你们学习冶炼。我考一考你们,啥叫冶炼?”
“不明白!”
苏新军知道讲是讲不清楚的。第二天,他领着十五个年青人,到本溪钢铁公司去,看了高炉炼铁,又参观了人家用机器在磨耐火砖。
“这就叫做冶炼。”苏新军告诉他们说。在现场结束了这堂“启蒙教育”,他立刻动员大家磨耐火砖,开始修建反射炉。
“没有机器,怎么磨砖呢?”一个工人问道。
“谁说我们没有机器?”苏新军反问道。
“我们一个人有十个手指头,这就是机器!我们没有铁机器,就凭咱们这两只手也要磨出来!”他和大家一起磨了十天,手上都长出了一个个大血泡。有的人叫苦了,不愿意再磨下去了。苏新军鼓舞大家说:“当初,贺龙同志闹革命,也是赤手空拳的。他用菜刀起家,发动老百姓,到底打出了一大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咱们也要走他踏出来的路子!现在大伙儿手上磨出了大血泡,很痛,这不假!可是跟革命先烈闹革命比起来,还差得多呢!大伙儿手上磨出血泡,是因为功夫还没有到家。将来,两只手越磨越结实,磨出了大茧子,就不会再长出血泡了嘛!”工人们听了他的话,又信心百倍地干下去了。
这时候,从其他工厂来了厂长和工程师两个人。他们在参观时,看到苏新军领着一批刚刚放下锄头的年青人,用最原始的办法,在修建反射炉,不禁哈哈大笑。
“你们也想修反射炉,那还要工程师干什么呢?”厂长说。
“是啊,”工程师冷冷地讽刺说。“你们把技术看得太简易,太容易了吧?”
“你们是专门来给人泄气的?”苏军新发火了。
“你们说几句拜年的话,不行吗?”
厂长和工程师笑得更加厉害了:“你们能够炼出铜水,我就喝了它!”
大家一点也不泄气。他们一赌气,索性把铺盖搬到炉子旁边,垫上破草袋,晚上就躺在那里打盹。他们连续半个多月,不分昼夜,砌了拆,拆了又砌。他们身上都生出了大虱子,最后砌成了反射炉。
第一炉下完料,熔化成铜水,开始出炉了。他们一凿开炉门,因为炉门太低,炉内铜水猛的一下都倾泻出来。铜水洒开来,碰到地上的积水,四处乱蹦,乱溅,满屋子冒起水雾,对面不见人影。年青工人们没有经验,一时弄慌了,有的夺门而逃,有的跳出窗子,把玻璃也撞碎了。苏新军在屋子里拼命喊他们回来,想抢着把炉门堵住,可是谁也听不见。等到四、五吨铜水淌完了,人也都回来了。
他们又炼了第二炉。快出炉的时候,苏新军对工人说:
“大伙儿要沉着,别害怕!不过,咱们工人的生命是无价之宝。一有危险,该跑就得跑,别死拼!”他当场采取了“安全措施”: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当作“太平门”。谁跳那扇窗,谁走这扇门,都划分了清楚。他说:“我一看不妙。喝一声:‘跑!’你们拔脚就跑,当心别栽了跟斗。”
总算还好,第二炉只跑掉一半铜水。年青工人一个也没有慌张。他们连夜想出主意,干了一整夜,重新改砌了炉门,把炉门修得高一点,使炉子顺利地淌出了铜水。当反射炉源源不断地炼出铜水的时候,大家不禁想起来外厂的厂长和工程师说过的怪话。大家商量结果,决定把他们请来,受一次“教育”。一路上,工程师洋洋得意,他们走进了车间。苏新军马上到炉子背后躲藏起来。工人们一拥而上,把他们两个人围住在炉子前。一打开炉门,工人指给他们看鲜红、发亮的铜水,正在炉子里沸腾着,冒起了炽烈的火焰。
“来人哪,舀一勺铜水来,让他们喝下去!”一个工人大声喊道。
“对,喝下去……说了话要算数,就得喝下去……”
苏新军从炉子背后出来说:“上一回,他们想喝铜水,因为不知道铜水是烫的嘛!别让他们喝了,要喝,也等凉了再喝吧!”车间里响起了不息的笑声。
“谁笑得最后,才笑得最好”。让本溪合金厂的故事,就在工人阶级自豪的笑声中结束吧!这座工厂已被人们确当地称呼为“英雄工厂”。(附图片)
  (李化吉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