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作技术革命中的突击手敬爱的党和毛主席:
我们这批一百三十多名煤矿工人出身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了。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万分激动和无比愉快的心情,衷心地感谢党、感谢敬爱的领袖毛主席。
饮水思源,我们永远记得,从我们的祖先开始,所度过来的所谓矿工的日子——牛马不如的生活。“臭煤黑子”就是那些统治者们给我们安排的名字。
自解放那天起,我们才舒开了多少年来伸不直的腰板,开始过着真正人的生活,由“臭煤黑子”一跃成为国家领导者、矿山的主人。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党的事业,出色地发展祖国的煤矿事业,有力地建设社会主义,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服务;党为我们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校、技术学校,以至送我们到大学学习。我们就是第一次成批毕业的煤矿工人大学生。
进入大学,对我们这些刚刚放下生产工具就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煤矿工人来说,确是一个难题。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没有屈服。我们知道,我们不能为阶级兄弟丢脸,为党丢脸,一定要学下去!基础差,阻止不住我们学习的决心。同时,党和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优秀的教师给我们讲课和加强辅导,帮助我们总结学习经验和订立学习计划。就这样,四年来如一日的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与一般同学相比较,并不比他们差。“优秀生”“三好生”按比例数字来说也不比一般同学少。
必须听党的话,沿着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们这批即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煤矿工人,一定要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来大力发展地方煤炭工业。
亲爱的党,亲爱的毛主席,我们宣誓:我们坚决忠实于党,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了使煤炭工业力争超过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决心到地方煤炭工业企业中去,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中去。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坚决做到戒骄戒躁,作技术革命中的尖兵,作一名生产上的突击手,永远做党的驯服工具。祝主席身体永远健康!
北京矿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全体煤矿工人同学
1958年8月


第7版()
专栏: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北京矿业学院二百多名工农学生将走上生产战线
本报讯 二百多名工农学生(其中煤矿产业工人一百三十多人)即将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
这批工农出身的大学生在解放前都是深受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压榨与剥削,生活极端痛苦,绝大部分都是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
解放后他们的生活面貌起了根本的变化,昔日的奴隶成了今天的主人,党和政府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怀,将他们送进了识字班、工农速成中学,直到北京矿业学院学习。在短短的八年中,他们已经成为既掌握现代煤矿技术又懂得科学理论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在八年的学习过程中,要学完普通学校中十六年的课程,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困难就更加重。他们不向困难低头,勤学苦钻,为了不至于掉队,他们用上了所有休息时间来进行复习。他们在北京四年了,但有的学生甚至连故宫、北海都还未去过,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要比游息更为宝贵。这样,他们终于攻下了科学堡垒。绝大多数的工农学生考试成绩都很好,甚至有的从进大学以来各门课程都是五分。
今年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已不再像往年那样“纸上谈兵”,而是
“真刀真枪”进行生产设计。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承包了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九百万吨的矿井生产设计任务。在全院十三个设计室及巡回生产设计队中,除个别的外,他们都担任了设计室室长及生产队长的职务,起着组织与骨干作用。不论在设计思想上、方案探讨上,以及在技术革新上都反映出他们能密切结合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并且敢于向落后保守的思想作斗争。例如在竹壁一矿的设计室里,矿工出身的周志第和寿本富打破了书本上所规定的、教师们一向奉为清规戒律的、在井下送电不能超过五百公尺的保守与迷信。在设计过程中,井下送电的距离远远超过了五百公尺,而达到了将近一千公尺。若按指导教师的方案,必定得在井上装置一套升压设备,井下再装一套降压设备。敢于向落后与保守思想作斗争的周志第与寿本富仔细分析了情况,并进行了实际计算得出了结论,认为井下距离超过五百公尺的低压输电完全可以,关键问题在于只要输电电缆选择适当,这个新的方案不但技术合理,维护管理方便,而且也安全,最大的特点是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单是所省下的变电设备就值二万多元。但是当这方案提出后,当即受到指导老师的反对,认为书上没有这么讲,老师亦没有这么讲过,但是经过方案的答辩、技术比较,在事实面前指导老师终于同意了。
在设计过程中,工农学生由于对现场情况熟悉,因此充分利用了当地所产的青砖、土坯、料石等建筑材料,给国家节省大量的水泥及混凝土,使设计的总投资比河北省工业厅要求的降低43%,每吨煤的成本降低34%,并使整个矿井提前一个半月移交生产,给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初期投资,因此指导教师对他们的评语是:“设计成果完全可以保证现场施工,设计质量完全达到了院设计室的要求”。
在毕业前夕,这批工农出身的大学生,内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无限感激与温暖,当有些同志问到他们毕业后愿意分配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雨林、袁怡成)(附图片)
  北京矿业学院的矿工大学生们正在设计室进行毕业设计。
彭应禄摄(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摆脱世世代代文盲状态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大跃进
据新华社28日讯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文化教育大跃进的局面。有许多少数民族已经摆脱了世世代代的文盲状态,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儿童还热情地学习汉文汉语。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进入整县整市扫除文盲和普及小学教育的新阶段,无论草原、农村和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识字牌、文化站和文化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据六十个县、市的统计,两个月来已建立农业中学五百四十六所,超过全区原有初中数的四点七倍,并有十七个县市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广西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的柳州、邕宁、百色三个专区,新入学的儿童有三十九万多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已有三十多个县基本上普及了中学教育。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适龄儿童有90%进了学校。
早在去年就普及小学教育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现在又实现了乡乡有大学的宏伟计划。
为了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民族地区的群众,迫切要求学校除了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外,还要教汉文汉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早已在各级学校开设了汉语课。最近几年来,初中和高中都有一部分时间用汉族语文教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三千七百多所小学,十万多土家族、苗族学生几乎人人都能说汉话,大部分还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西藏地区的小学生对学习汉族语文也有很大兴趣,拉萨第一、第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不需要翻译就能听懂汉语讲课。


第7版()
专栏:

  向文化科学进军的闯将
  ——访矿工出身的大学毕业生
  本报记者 朱继功
在旧社会被称为“臭煤黑子”的一百三十多名煤矿工人,最近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了。煤矿工人成批地从高等学校毕业,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在挂着“设计室”字样的屋子里,一群年轻人有的在紧张地摆弄丁字尺和画板;有的在拉计算尺,像是在核算工程上什么复杂的问题。如果不看他们胸襟上挂着的校徽,人们还以为是设计院的设计师呢。这学期,北京矿业学院结合学生们的勤工俭学毕业设计,承包了煤炭工业部几个煤矿的设计任务。其中由煤矿工人出身的大学生们设计的两个煤矿的开采方案,已被工业部门采纳,开始施工了。对于这个学校来说,还没有跨出学校大门的应届毕业生就能够真刀真枪地做出设计,也是个首创哩!
这批大学生来自大同、抚顺、开滦、贾汪各个煤矿。谁能想到七、八年前,他们还只有初小文化程度呢。有位同学意味深长地说:“八年前的今天,斗大的字识不到一担!现在,我们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程。”
这段艰难的路程是怎样走过来的?
1950年,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在秦皇岛成立了。党和政府从全国各地煤矿抽调了一批优秀的煤矿工人到那里去学习。刚放下洋镐、铁锹,拿起书本、笔杆,就不是一股味儿。许多学习上的困难如排山倒海般地向他们冲上来。贫农家庭出身的吴怀起,祖祖辈辈没有进过学堂,幼年间只念过“千字文”什么的。当时,速成中学根据算术程度的高低,把他编在程度最低的一班。其它班的同学参加文娱活动去了,吴怀起和他的同学们还在补课。慢慢地,这些不知困难的人们又改进学习方法,开展找窍门运动,找关键,突破难关。化学名词和原子价记起来挺费劲,教师就和他们一起用“歌唱二郎山”的调子编成“原子价歌”,饭前饭后就这样唱起来:
氢钾钠氯银溴,它们是一价,
氧铜铅锌汞钙镁,它们是二价,
铝三价来磷五价……
白天黑夜,紧追紧赶,终于把所有初、高中的课程学完了。吴怀起说:“学文化也没有什么秘密,越难越惶恐,越糟。只有一个劲儿地攻、钻,没有不能克服的。”
可是克服了一段困难,更大的困难又在等待着他们。1954年夏天,这个速成中学绝大多数矿工考上了北京矿业学院,分配在采煤、矿山机电、矿山机械、矿山建筑等系里学习。大学头一年,是最难过的一年。“高等数学”、“物理”都是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他们感到净是些抽象的“概念”,摸不到、抓不住,脑子转不过弯来啊。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吓唬住。他们想:从中学毕业出来的同学,虽然基础比较好,学起来不大困难。但是咱们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学习的目的性比他们明确,学习的动力也足;其次,对矿上生产情况比较熟悉……更何况还有党组织亲切的关怀呢!
十二岁就在矿上做工的许耀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开始学习“理论力学”的时候,总觉得这玩意儿有点“玄乎”,什么垂直力啊,磨擦力啊,老是纠缠不清。后来,他仔细一想,矿上不是有这种情况:当他在井下推煤斗车的时候,不是就有磨擦作用么?他又分析了他在推车时上下、前后几种受力的情况。这样一联系实际,“理论力学”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东西了。魏汉章原来是抚顺矿上的采煤工,第一学期他的“理论力学”没学好,捞到个“二分”,但是他没有泄气,他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利用整个寒假期间,把“理论力学”反反复复学了几遍,以后补考得了个“五分”。
矿工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挫折,曾有个别教师不相信他们会学好,因而采取了冷嘲热讽的错误态度。吴怀起说,有一次某辅导教师说:“这班矿工学生都是笨脑袋,连讲了好几遍,还是不懂!”矿工学生们听说以后,都很气愤。但是光气愤不行,他们就暗地使劲,决心非把功课学好不可。学校领导上及时注意到这个问题,为矿工学生单独编成了工农班,选派比较优秀的教师,允许他们免修俄文……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他们的学习质量,不及格的现象逐渐消灭了。
学完了一、二年级基础课,学起专业课就容易得多了。魏汉章给记者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教师讲课中讲到“冒顶”时,矿工学生一听说就知道是指矿上的“顶板塌落”,可是一般高中毕业同学只以为是“铆钉”,怎么也听不懂。
这种情况在生产实习中就更加明显,一般高中学生初次下矿,心里就慌得不行,更甭提实际操作了。可是,这批从煤矿来的小伙子钻到矿井里,就像回到娘家一样,闹得可欢腾呢。打眼放炮,推小车,搬木料,干什么都挺利索。矿上一些老工人一看到他们熟练的“把式”,就知道是“行家”,也就放心地让他们干,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加丰富了。
这学年,也是毕业的最后一年。这些矿工学生们担负了河北省竹边二矿和下花园矿的设计任务。这两个矿的地质资料很少,他们经过多次讨论,然后给每个矿作出了几种比较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多是康拜因、截煤机等新式的机械化设备,但是这两个矿都用不上。他们就根据自己的经验,用土办法进行设计。这中间大伙发挥了敢想、敢做的创造性。例如按照常规开采一个矿,施工是一套,生产又是一套,矿工学生却把施工同生产联结起来,这样可以减少一半技术管理人员,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投资。他们还为矿上设计了木轨小铁道、半自动斗车。矿工学生们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根据多快好省的方针设计成的方案,已经为河北省工业厅正式采纳,并已开始施工。这次实践,考验了他们,也使他们提高了一步。
临别母校,学生们都感到依恋不舍。他们都已制定了红专规划,向党保证要在二、三年内达到助理工程师的水平,并且决心在生产岗位上继续作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闯将”。(附图片)
  (邓家驹插图)


第7版()
专栏:

  为祖国争光
  惠萱
今年暑期,北京矿业学院有二百多名工农出身的大学生毕业了。工农学生成批的毕业,这还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高等教育面向工农和贯彻阶级路线的教育方针的胜利。
不久以前还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的工人,在短短的八年中居然学完了普通学校十六年的课程,将成为生产战线上优秀的技术人材和专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些资产阶级的教授、专家认为:培养工农出身的大学生是“浪费”。所谓“浪费”,无非是这两个意思:一是工农根本没有资格学;二是即使勉勉强强让他们进了学校,也不能学好。事实作了有力的回答。工农不仅应当学、能学,而且学得很好。工农出身的学生有很高的自觉,他们把攻克文化、技术关,看成同生产任务一样重要,领导上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他们懂得为什么学习,懂得不是为了个人往上爬,而是为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他们有无比顽强的学习热情。
至于说工农学生学不好,这是看不起实际知识的人所嚷嚷的无根据的谰言。其实,工农学生有丰富的生产知识,只要把生产知识和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随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就能够在学习中有所创造。这批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一例。他们破除迷信,打破书本上规定的井下送电五百公尺的常规,创造了井下送电一千公尺的奇迹。
资产阶级的专家教授们轻视劳动人民、轻视实际知识,因而他们只能是真理的盲人,也就是谚语所说的“有眼不识泰山”。毛主席曾经说过,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当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我们奉劝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谦虚一些,接受思想改造,赶上工农出身的新知识分子。
现在北京矿业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的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又用理论武装起来的大学生,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榜样,也是工农群众知识化的开始。他们是新型的知识分子,也是普通的劳动者,我们可以预期,这批新知识分子将在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中,为祖国争光。


第7版()
专栏:

  怎样充分利用薯类?
  ——访农业科学家刘春安
  本报记者 朱学科
今年全国薯类将普告丰收。如何充分利用即将大量收获的薯类?最近,记者特就这一问题,访问农业科学家刘春安。
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
刘春安说,目前我国提出安排即将大丰收的薯类的利用问题,是极其重要而适时的。他说,在我国种植的薯类种类很多,如甘薯、马铃薯、芋头、豆薯、木薯等。甘薯的主要产地为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流域,马铃薯的主要产地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各地。近二十多年来,它们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地扩大。据材料记载,1931年,全国种植薯类的面积仅有三千多万亩,解放几年来,1949年为一亿零五百多万亩,今年则为二亿三千多万亩。
甘薯和马铃薯虽都是高产作物,但是由于过去耕作粗放,亩产量多在一、二千斤,亩产三、四千斤的就算是不错了。近几年来,由于改进耕作技术和改良品种,亩产量迅速地上升,现在亩产一、二万斤的已是常事,亩产二、三十万斤的也将出现,还有培育亩产百万斤以上的高产“卫星”田。种植的面积这样大,产量又这样高,全国收获了大量薯类以后如何充分地利用?这就变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同时,由于薯类含水份多,不耐低温,薯块经受摄氏九度以下温度时,就容易腐烂变坏。因此,在收获季节到来之前,安排好处理和利用薯类的问题,也显得很迫切。
人们生活中的宝
刘春安说,薯类的确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宝,它们含有大量的淀粉,还含有一定分量的糖份、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它可以食用、做牲畜的饲料,也可以做工业原料。在目前,为了进一步改善粮食消费状况,薯类在首先满足人吃为主以外,其次才是用作饲料、发展副业和工业的原料。在食用方面,甘薯和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高,风味优美。甘薯向来是我国农村广大劳动人民的重要粮食,特别是南方山区和黄淮流域一带人民,过去都依赖甘薯为主要食粮,流传有“一季甘薯半年粮”的说法;不少地方劳动人民也都习惯于以马铃薯作菜作饭。薯类在食用方面的价值大,一方面由于它富有营养成份,另一方面,又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饭菜。在营养成份方面,根据科学界已有的分析,同量的甘薯(鲜薯)和稻米比较(见表一),除钙和维生素甲、乙、丙以外,其他成份甘薯虽不及稻米,但以两种食物相等发热量计算,则除蛋白质稍稍不及稻米外,其余都超过它,特别是维生素甲、丙,稻米根本没有。所以在我国有些农村以甘薯作食粮,同时也兼作蔬菜。马铃薯所含的各种营养成份与甘薯差不多,它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在北方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地方,马铃薯是维生素丙的主要来源。它的发热量超过一般蔬菜。
在食物制作品种方面,各地广大人民向有以鲜薯生吃、煮吃、蒸吃、烤吃,把鲜薯切片、切丝晒干、磨粉或煮食等习惯。近年来,由于对利用薯类作食用的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制作技术有不断的改进,很多地方都以薯类为主掺入分量不等的其他粮食,作出各种南、北方人民爱吃的主食。有的地方还加工制作出高级宴席和各种可口的糕点。如广东佛山、河北东光所制作的薯类食品就达几百种。过去有些人因为没有了解到薯类的营养价值,说薯类作食品有其缺点和局限性;实际上,这是由于这些人存在看不起薯类的偏见,没有很好提高制作技术。
良好的饲料
薯类的根、茎和叶,都是牲畜的好饲料。如以甘薯的茎和叶所含的养分与牧草三叶草比较(见表二),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甘薯的茎和叶的纤维素含量虽稍低于三叶草,但是其茎、叶干草在蛋白质含量方面,几乎与三叶草相等,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的含量超过三叶草。如用甘薯块作饲料,其营养则更丰富。
用甘薯的蔓、叶作牲畜的饲料,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它的产量高。甘薯的蔓、叶的产量差不多与根块的重量成一比一。把它与玉米秸等混合制造青贮,其饲用价值也比一般饲草高。因此,薯类的大丰收,也为牲畜提供了大量饲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食品工业的万能原料
除去食用和作饲料以外,薯类也是轻工业的原料。有人说薯类是食品工业的万能原料,事实的确是这样,由于它含有15%到27%的淀粉,可以制作淀粉、糖、酱、酒和醋各种食品和饮料。除此以外,它还可以作为制作汽车轮胎、套鞋、电影胶片、用以涂染潜水艇和飞机的特别有价值的漆、人造丝、香水、药物以及各种塑料制品等的原料。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各地已注意用薯类作为制酒和制饴糖的原料。根据各地的情况,每百斤鲜甘薯、马铃薯可制作糖七十八度到八十度水度的糖十五斤到三十斤,出六十二度白酒十五斤到十八斤,每百斤薯干可出白酒率在72%到75%,出酒精率为54%。由于各地对于酒的需要量有一定的限度。从目前的趋势看,随着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用薯类制造酒精特别是燃料酒精,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出路。这也是当前酿酒业的跃进方向。为了在工业方面充分利用薯类,除去普遍推广制造淀粉、糖和酿酒等门路以外,还应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寻找其他更多的门路。
要提倡综合利用
刘春安谈了关于薯类的广大用途以后,又说,目前,我国广大人民要充分的利用薯类,关键在于要提倡综合利用。只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法,才能够做到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薯类。如上面所说,过去群众也已想出了制淀粉、糖、酒,作饲料等各种利用办法,但是那样的办法还不够系统全面,不能达到充分的利用的目的。例如,鲜薯类都含有15%到27%的淀粉,糖分1.5%到5%,蛋白质1.1%到2%,脂肪0.2%上下,无机盐1%上下,纤维0.7%上下,还有一些其它成分和水分。所以对它所含的淀粉质利用来说,如果注意综合利用,在制造出薯类的淀粉以后,就可以用淀粉渣子做糖稀或结晶葡萄糖,糖渣子可以做酒,酒渣子可以制醋或作饲料。如果不做淀粉也不制醋,就可以先做糖,后做酒,用酒糟子作饲料。所以需要采取这样综合利用的过程,是因为薯类的淀粉不是经过一次处理就能把它提炼干净;就是经过若干次处理以后,还有残存。同时,它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虽有一部分随糖流出,但还有一部分凝固留存。同时,由于纤维经过发酵等处理以后,牲畜吃了容易消化,因而仍有肥牲畜的价值。目前,如果能在综合利用其淀粉的过程中,再能想出办法,把其他的如蛋白质、脂肪等也利用起来,就更好了。各地如果能发动群众想办法,一定也能解决问题。
科学研究工作的新课题
最后,刘春安联系科学研究工作对于综合利用薯类问题发表意见说,过去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如何求得薯类丰产上,没有注意到研究薯类与人们的关系问题。根据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方面仍然需要与广大农民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薯类的产量,改进薯类的品质,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更增加人们对它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必须增加新的课题,把综合利用薯类的问题列入规划。(附图表)
  鲜甘薯与稻米(机米)营养价值比较(附表一)
  营养素含量
每100克 每100卡
甘薯 稻米 甘薯 稻米
  热量(卡) 120 354 100 100
  蛋白(克) 2 8 1.7 2.2
  糖(克) 26 76 22 21
  钙(毫克) 33 10 27.5 2.8
  维生素(微克)4,000 0 3,330 0
  乙1(微克) 100 170 83 48
  乙2(微克) 50 30 42 8.5
  丙(毫克) 30 0 25 0
  尼克酸 0.5 1.4 0.42 0.39
  干甘薯茎叶与干三叶草的化学成分比较(%)(附表二)
  作物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 灰分
  三叶草 14.5 3.9 45.0 29.3 7.3
  甘薯 12.5 4.9 55.7 18.2 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