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个启示
  黄昌禄
自然界的秘密,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部揭开的。且不谈人们至今尚未占领的若干科学领域,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东西我们接触过百次、千次,看来十分熟悉,其实对它也未必完全了解。对玉米的利用就是这样。
多少年前,玉米就走进了我们生活的领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可是,过去人们仅仅把它作为粮食来利用。至于玉米秆,玉米芯,不是用来喂牲口喂猪,就是晒干了当柴烧。有些地方甚至把它们当成废物,任其散失在地旁路边。现在,曲靖县第二商业局的同志,经过研究,证明这些几千年来不被重视的玉米秆和玉米芯里,含有人类生活必需的许多原料:一亩地的玉米秆和玉米芯就可以产一百零八斤酒,四十斤糖,二十斤醋和若干人造棉。价值至少超过一亩地所产玉米本身的三倍。
过去,成千上万种对人类生活有用的植物长在深山旷野,未被注意。去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它们开始登堂入室,变成人们生活中的食品,衣物,鞋袜,等等。但是,并不只是许多野生植物的价值历来没有被人认识,就是家生植物,也还未被充分利用起来。有许多东西,我们只用其一,未用其二。有一些东西我们甚至还未利用它的主要之处。谁能够算出这方面的潜力还有多大!云南省今年种植了一千二百多万亩玉米,如果都像曲靖县那样综合利用,就可多出产十三亿斤酒、四亿八千万斤糖和二亿四千万斤醋。如果全国种植的玉米都这样综合利用,玉米将给我国人民带来多大的财富!我国许多种甘蔗和甜菜的土地如果改种其它作物,也一样有糖吃。许多地方用来酿酒制醋的粮食都节约下来,作别的用途,我们也一样会有酒和醋。这真是一笔令人兴奋的快活账!
我国五亿农民为了建设幸福的生活,正在英勇地向自然界进军。曲靖县综合利用玉米这件事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只要在党的指引下,勇敢地想,勇敢地干,自然界的任何秘密都是可以揭开的,每年向自然索取成倍增加的财富也是可能的。


第3版()
专栏:

  利用玉米秆制糖造酒
曲靖县研究证明:经济价值超过玉米三倍
本报昆明28日电 云南省曲靖县开辟了综合利用玉米的道路。试验证明,玉米秆可以提取糖、酒和人造棉,玉米芯可以酿酒、制醋和喂猪,现在全县正在大力推广。
玉米是曲靖山区的主要农作物,全县今年种植了三十六万多亩。往年收了玉米以后,农民除用一部分嫩玉米秆喂猪以外,其它都任其弃置,玉米芯也不加利用。今年,曲靖县委为了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扩大工业原料的泉源,决定综合利用玉米全身的资源。县第二商业局的职工根据县委指示,8月份在小后所、城关镇、潭家营等地加工厂进行了用玉米秆榨糖、烤酒的试验。先把玉米秆截短,榨出了含糖15%的汁,利用糖汁熬成了饴糖。这种糖味甜,很像蜂蜜,除食用外,还可用来培养酵母和作酒母醪等。利用榨过糖的玉米秆破碎,拌入2%的酒药,经过糖化和密封发酵等过程,酿出了浓度达五十三度的白酒,这种白酒还可以制成酒精。酿酒剩下的玉米秆渣,含的纤维还很多,可以用来加工成人造棉。
第二商业局所属白酒厂试验用玉米芯酿酒、制醋也很成功。他们将玉米芯破碎成粉末状,蒸熟以后,拌入2%的酒药,经过糖化、酒糟、发酵,酿成了白酒。剩下的酒尾,加入一定的食盐,装入坛内,经过三个月至半年便成为酸醋。最后剩下的渣,可用来喂猪。
多次试验结果,一百斤玉米秆最少可出四斤酒,最多出到十三斤多,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可保证出酒十斤,还可出四斤糖。一百斤玉米芯可出八斤酒和二十斤醋。预计今年平均每亩玉米地至少可收一千斤玉米秆和一百斤玉米芯,可以生产一百零八斤酒,四十斤糖和二十斤醋,还有人造棉。这些产品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一亩地所产玉米本身的价值。
目前,全县正在积极进行综合利用玉米的各种准备工作。第二商业局在8月下旬开办了短期的酿酒训练班,为各农业社培养了一百多名掌握酿酒的技术人员,他们经过现场参观操作和不断钻研,总结出了用土灶、木甑酿酒的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操作容易,每个农业社、每个生产队都可自行生产。现全县已建立土灶三百七十一座,预计到8月底可建成一千五百座,达到每个生产队有灶。一种用玉米秆榨糖的土机器已研究成功,每天可榨七千斤至八千斤玉米秆;人造棉加工厂也在各乡、社纷纷建立起来。曲靖县委已作出规划,今年至少要把种植面积一半的玉米加以综合利用,仅酿酒一项,今年可生产白酒一千八百万斤,按当地价格计算,值五百四十万元,全县三十六万人口,平均每人可增加十五元的收入。 (黄昌禄)(附图片)
  为了力争秋玉米大丰收,山西农学院农学系学生正在太谷县任村乡帮助农业社给玉米授粉。    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摄
  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增长表
  年  总面积(万市亩) 平均产量(亩市斤)
  1952  18,848.5  178.8
  1957  22,414.8  191.3
  1958  25,800.0  ——


第3版()
专栏:

  充分利用太阳光增产
定县推广甘薯搭架的方法
本报天津21日电 定县各农业生产合作社正用甘薯搭架的方法,将甘薯蔓从地皮上架起来,利用日光促进甘薯增产。
据最近统计,全县各社已将九千多亩高额丰产田的架搭好,并将薯蔓架起来。现在,各社正在大量准备物料,继续推行这项增产措施。
根据定县县委的调查分析,甘薯搭架后的好处是:一、日照增强,通风透光,茎叶茂盛。搭架甘薯(搭架二十天后)平均每株生长绿叶一百一十三个,不搭架的只有七十八个叶。搭架甘薯的烂蔓率是三十分之一,不搭架甘薯的烂蔓率是十五分之一,多过搭架甘薯一倍。二、薯蔓爬到架上后,减少了地面的复被,薯田地面日照增强,地温增高适于甘薯生长。三、甘薯搭架后叶的光合作用增强,地下水份蒸发加剧,还可以控制薯秧徒长。这县猪场的丰产甘薯,不搭架前光长茎叶,不结薯块,搭架后,这种疯秧现象很快就转变过来。四、甘薯搭架能节省劳力。根据当地情况,甘薯提蔓凉埂等工活,每亩约需用工六个左右,用三四个工搭架后,薯蔓往架上爬,提蔓凉埂等工活就被代替了。这样,每亩甘薯便可节约两三个工。
这个县的西建阳等一些先进的农业社,从1956年开始就作搭架管理的试验,并创造了搭架增产的经验。今年,全县的七十万甘薯苗长得特别密茂,许多较好的甘薯,茎叶密集,封盖住地面,影响了通风透光,妨碍着甘薯生长。有些薯田,甚至发生烂蔓烂叶和疯秧现象。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定县县委便确定大力推广甘薯搭架增加日照的管理措施。


第3版()
专栏:

玉米插签不要拔出
新华社更正:22日发“山坝社介绍玉米插签的具体办法”稿(见23日本报四版)中的第三个办法:竹签“插后要拔出”应是“插后不要拔出”。


第3版()
专栏:

  彻底消灭水旱灾害 全面开发水利资源
河南平原要实现河网化
本报讯 河南日报曾以“水利建设的新措施”为题发表社论说:最近,商丘专区和信阳专区的遂平县先后提出了实现河网化的初步规划;新乡专区决定大搞蓄水工程,要求动员八十万劳力,在秋收前后实现水库坑塘化、河网化,长垣等县人民已开始行动起来。这是新形势下的新措施。它给我们提出了平原地区根本改变自然面貌,根治水旱灾害,全面开发水利资源的正确方向。
社论说:平原地区为实现河网化而斗争,是我省水利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的新措施。实现了河网化,不是二百公厘或三百公厘不成灾,而是五百公厘甚至一千公厘不成灾;不是百日无雨保丰收,而是一年无雨保丰收。我们在水利建设中,充分开发水利资源的办法,是把天上水蓄起来,地下水挖出来,河水利用起来,实现河网化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河网化不但能充分地蓄水,把平原地区全部径流蓄起来,随时可以取用,在遇到特大降雨时,还可以排泄。过去内涝成灾的主要原因,是内外水顶托,外水较高,内水出不来。实现了河网化,沟沟相通,河河相连,就是最大的雨量,在超过蓄水能力时,也可从容不迫地予以处理。新开河道都挖至地下水位下二至三公尺,并在河底下泉,结合机井化,可以全面开发地下水,在任何干旱情况下,也有充分水源进行灌溉。由于河河相通,也就能够合理利用河水。因此,河网化是汇总“三水”综合利用的完善办法,是平原地区根治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
水利建设的新阶段,意味着水利建设不仅为农业服务,而且要让水为工业、交通、发电各方面服务。水是国家的无穷财富,降在地面上的每一滴水,不是要利用一次,而是要多次的利用,多方面的利用。开挖河道修建闸坝,不仅有利于蓄水,不仅可以解决工农业生产用水,而且可以利用水位高差修建发电站。实现河网化,河河相通,还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工农业大跃进中迫切急需解决的交通运输问题。河网化将使乡乡社社通木船,县县通轮船,大大减少农村运输的劳力。因之,实现河网化,给工农业大跃进解决交通、电力问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可以很好地为钢铁、粮食、机电三大“元帅”服务。
据河南日报消息 为了彻底消灭水旱灾害,争取明年实现粮食亩产双千斤专区,中共河南商丘地委最近连续召开了会议,对水利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全专区的河网化的初步规划——尽快尽早地实现灌溉自流化、旱田水稻化、水力电气化、水利机械化、库塘水产化、沟河航运化。
会议确定了河网化规划的轮廓是:引黄河水南下,调沙河水北上,地上、地下水一齐开发,东西南北互济,开挖运河三千里,纵横贯通七大河流,兴建五十处枢纽工程(每处五座工程),兴建大型水库,配合中型工程实现河网化,奠定“六化”基础。办法是对大、中、小河、沟和干、支、斗渠都要全面开发,阶梯治理,综合利用。将河、沟、渠道挖深加大,纵横交织,串连各个坑塘水库,并在沟河渠道上节节兴建枢纽工程和各式各样的控制工程,组成一个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通过它,既能蓄水除旱防涝,又能输水自流灌溉和航运、发电,并能改良土壤。除治理现有河道、沟、渠外,并以七大河流为骨干,新开挖五条运河。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规划,会议还制定九项具体的措施。


第3版()
专栏:编后

  要作自然的主人
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永远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今天本报发表的定县农民充分发挥阳光的作用,保证甘薯增产的事迹,就是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例。
我们要依靠自然生存,但我们并不是自然的奴隶。而要利用它,改造它,使它为人类造福。我们的祖先早就这样作了,如像兴修水利,除治水患,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等等都是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措施。定县农民用搭架的办法,充分利用阳光增产,是继水、肥、土、种籽、密植之后,又一项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据检查,采取这项措施后,已获得很好的效果:地温高,落叶少,结薯早,薯块大;同时还可以节省人工,因而是一件很值得推广的事。
大自然是无尽的宝藏,只要我们敢想、敢作、敢于大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增产的途径是无穷无尽的。


第3版()
专栏:

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资源丰富,除能充分发展工业、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以外,还可以更好地发展各种副业。  (天津美术出版社供稿)


第3版()
专栏:

  半月农情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
秋种季节就要来到了,许多地区正在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如深耕、积肥、调种等。不少地区的农业社今年播麦面积都比去年有所扩大,增产指标也普遍提高。
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秋翻地,不少专区、县正在积极准备各种深翻工具。河北省天津专区二十一个拖拉机站计划在种麦以前把现在只能耕三十公分深的五百多部普通犁,改装成能耕五十到九十公分的深耕犁。承德专区也准备在8月底以前生产出深耕犁五千部。
“立秋”以后,北方地区普遍开始了储备牲畜冬草的活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经常有几千人紧张地打草储草。今年内蒙古许多地区打草都采用了机器,减轻了人们的繁重劳动。据锡盟试验,每台打草机每天可打草一万斤,效率比人工打草高二十倍。
在这半个月里,许多地区继续把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作为保证秋季丰收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大规模防治病虫害当中,土农药的使用比以前更广泛了。广东很多农业社普遍地利用羊角扭、岗松、巴豆等除治为害晚稻的三化螟。湖北宜都、洪湖两县的群众在围剿秋虫时制成一百多种土农药,有十多种效果好的农药被群众称为“一扫光”。
广西贵县在十万块田头上放置了制土农药的缸,作到随制随用,用多少制多少。
北方地区广大农业社在加强大秋作物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地进行了制造和改进秋收工具工作。今年各地薯类作物普遍生长良好,丰收在望。薯类集中产区的农业社有些已研究了今年收获甘薯、马铃薯的具体措施。河北徐水、山东阳谷等地都研究出来用犁收刨甘薯的办法,以适应今年甘薯大丰收的收获需要。阳谷县建华社制造的地瓜收刨犁,用两个牲口拉,每天可收刨十六亩,效率比人刨高很多。也有许多生产单位,为了增加薯类的干藏量,还积极购置或制造了切片、刨丝等工具。


第3版()
专栏:几种窖藏甘薯的办法

  浙江大量贮藏甘薯的经验
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徐国光
解决甘薯的贮藏问题,是甘薯增产保产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出长方形浅窖贮藏法和地面堆藏法。有效地保证地下水位高和低洼地区的甘薯贮藏安全。
长方形浅窖贮藏法
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贮藏条件,保证大量贮藏安全,具体做法是:
选择地势高燥、土壤坚实、排水良好、避风向阳及运输管理方便之处,按照每立方尺贮藏薯块四十一斤到四十三斤的标准计算容积挖坑。贮藏甘薯一万斤,约需长十二尺,宽五尺,深三点五尺(市尺,下同)的窖坑。
在窖坑两头,筑成三角形土墙,墙高二点五尺,墙面留一、二个通气孔,墙上搁置毛竹或木杆梁椽五根,中部设置人字形叉架,窖顶上盖草一层,复土一至一点三尺厚,并在窖顶两边各装置窖门和测温筒一个。这样厚的窖顶,即使气温低到零下十度,还可保持窖温在十度以上。窖顶盖好后,随即在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窖内。
甘薯贮藏期间薯块的生理变化不同,在管理要求上也就不一样,因此,应分期进行管理:
前期管理:从下窖到封窖定为前期。这一时期,薯块呼吸旺盛,窖温高,在管理方面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促使伤口愈合快。但也不可把窖门和通气孔长期打开,以免引起干腐现象。这一期间窖温,应控制在十八度以下。
中期管理:从封窖到大寒定为中期。当窖温经常低到十四度以下,就可以封窖。封窖方法,在窖的两头,各距二尺左右打一排木桩,内围稻草,培土打实。在封窖时,如果薯块有干缩情况,可酌喷为甘薯重量0.5%的温水,以提高甘薯堆内湿度。封窖之后,如窖温一时上升到十八度以上,应把测温孔打开,散发部分热气,等到窖温正常,再把测温孔闭塞。落雪时,要及时扫除窖顶积雪,防止雪水渗入。整个中期窖温,应保持十到十六度,防止经常低于九度以下。
后期管理:从立春到开窖定为后期。这一时期,气温窖温上升,应隔三、五天打开测温孔一次,降低窖温。
在贮藏期间,还应重视检查工作。前期注意观察伤口愈合程度,凡伤口结成白色硬疤的,表示贮藏良好。如果伤口有黑点,多为通风换气不良所引起,应立即改善通风条件。薯皮鲜润,为湿度适当的象征。皮色干白,个别薯块头尾有干缩现象的,证明湿度太低,要进行喷水补湿,中后期的薯块,如果有皮色暗淡,皮部变色,浆水少的情况,证明受过冷害,应从速拣出这一类的坏薯块,加厚盖草,提高窖温,尤其在1月间天气严寒,早晨日出前,应检查窖外有无湿土和冒热气之处,如有,要及时堵塞打结,保持窖温。这一贮藏方法,从1954年起,先后在余杭、吴兴、杭县、金华、加兴等地推广,表现良好,一般贮藏腐烂率不超过1%。
地面堆藏法
这一贮藏方法,省工、省料、省地皮。具体做法如下:
选择排水良好,避风向阳之处,挖一长方形浅坑,长十二尺,宽十尺,深一尺,可以堆藏甘薯一万斤。坑底和四边铺一层稻草。
把选好的薯块放满长方形浅坑,然后用长大薯块砌边,逐步向内缩进,迭成梯形堆。顶宽二尺。堆的坡度,迎西北风一面为四十五到五十角度,这样容易多培土,更好地保温。背风的一面,可以陡一点。堆高三至三点五尺,不宜过高,以免培土保温困难。
堆好当天或第二天,在堆外面薄盖一层稻草,培细土四、五寸厚。高度达堆高三分之二,空留三分之一不培土,便于通风换气。堆顶盖稻草或麦草,厚度以不漏雨水为原则。过五、六天进行第二次培土,在第一次培土基础上,继续培细土到顶,这样容易保持湿度。顶上不培土。此时堆坡上部厚三、四寸,下部厚七至八寸。堆顶放纵横草把或盖草帘,外再盖稻草或麦草防雨。堆边装置测温筒(同长方形浅窖),通过堆内,以便测量堆温。当堆温经常在十四至十六度时,就要去掉堆顶上纵横草把或草帘,另盖一层稻草。等到堆温经常低于十四度,开始在堆顶上培土。第一次培一至二寸厚。后来堆温再下降,就继续加厚,经常保持堆温十至十六度。如果低到九度以下,再加厚堆边培土并竭力打实。实践证明,堆边培土一点三至一点五尺厚,外面盖稻草五至六寸厚,即使气温低到零下十度,还可保持堆温在十度以上,保证甘薯不会受冻。开春之后,气温堆温升高,应分批削减堆顶培土和盖草,以降低堆温。堆藏甘薯,也要重视检查工作。检查要点,同长方形浅窖贮藏法。这一贮藏方法,从1955年起先后在肖山、瑞安、金华等地推广,腐烂率一般不超过1%。(附图片)
  长方形浅窖剖示图
  地面堆藏剖示图


第3版()
专栏:几种窖藏甘薯的办法

简易的室内贮存法
有些地区形势低洼,地下水多不能挖窖时,可以采用室内围砖堆存办法来贮藏甘薯。首先选好地势高又比较干燥的房间,用砖砌成长方形的围墙、墙的阔度高度可根据需要贮藏的数量多少来决定。地面上铺一层一寸以上厚的干燥草木灰或炭灰,灰上放甘薯;以后每放一层甘薯就盖一层灰,堆至顶端再盖一层较厚的灰封闭,上面再加盖稻草,以防冷气袭击。堆存时破烂损伤的薯块均不得堆入。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地窖贮得久,但比较简单易行,也可以保持3——6个月不会霉坏。
王笃成


第3版()
专栏:几种窖藏甘薯的办法

  人造闷井不坏甘薯
抗战期间我在回家调查甘薯储存法时,人人都说天然闷井(意思是井窖内闷气窒息)不会坏红薯。为了进行人造闷井试验,我曾在河南清丰县束翟湾村翟朝选家的四个井窖内留一个井窖,在储存的甘薯发汗之后,放进一脸盆木炭点着然后封井口,封时只留一个小窟窿。意思是增加窖内的二氧化碳叫它变成闷井,其余三个井窖照常法储存。取用甘薯时先取用后三个井窖的。等到后三个井窖的甘薯都坏了,揭开第一个井窖一看,不止甘薯没有坏,而且在薯块上还长出了不少疙瘩,当时即认为这是因为人造闷井息窒的缘故。可是开井之后没有像以前初储存时封井封的那末严,也没有继续放入点着的木炭,隔了不久甘薯又坏了。反复推求致坏的原因,始恍然大悟,闷井之所以不坏甘薯,不是因为闷气窒息,而是井内点着木炭,窖内温度提高的缘故。等到开井之后井口不封那末严,空气流通了,窖内气温降低了,所以甘薯又坏了。认清这个原理之后,西翟湾村农民利用这个原理在取用甘薯时,每次都带着一把麦秸,点着麦秸然后出井封井口,这样那里已经十几年不坏甘薯了。后来阅读北京农研所和山东农研所的杂志,它们都试验证明甘薯的黑斑病菌在摄氏十度以上是不会发育繁殖的,这更证明我在乡间的人造闷井试验是有道理的。  陈笃之


第3版()
专栏:

  徐水人民公社颂
  四、朝露和晚香
  本报特约记者 康濯
在毛主席视察徐水以后,我由于抑制不住的兴奋,曾经写了几首不成形的旧体诗,记载当时那极不平常的事件。其中写到主席关怀和视察这里儿童与老人生活情景的两句是这样:
托儿所里夸朝露,
幸福园中送晚香。
诗句根本值不得一提。不过,我要写写这里人民公社的儿童和老人,却依然感到只有用朝露和晚香来形容才最为恰当。
托儿所,幼儿园,老人们养老的幸福院,都是这儿人民公社里的鲜花。这些机构还在人民公社建成以前就开始出现,这些机构和徐水农村的军事化、食堂化等一样,都是建立人民公社的先声;但人民公社的建成,又使得这些鲜花开得更香更美。
盛放的鲜花
请看看遂城人民公社里谢坊村的幼儿园吧!一百七十三个三周岁到七周岁的小孩,单独占了一座前后两进的粉白高房大院。大都在园内住宿,一条炕上睡十五个,男孩一律是蓝短裤和白地红字的背心,女孩一律是白地彩花的连衣裙。一人一个洗脸盆,一块写了号码的方毛巾。每天四吨饭,中午不是烙饼、咸菜和鸡蛋汤,就是大米饭和炒茄子。玩具有二百多件,布娃娃、和平鸽、小熊、小鸡、青蛙、蝉、汽车、口琴、小鼓、木刀和皮球,谁也数不清有多少种类。村里还有个幼儿公园,在村南头的一个树林子里,树林绿叶成荫;间或也有枝干稀疏之处,把太阳光织成花纹,像地毯一样铺在十分干净的沙土地上。小孩们便在花纹的沙土地毯上拍皮球,过家家,创造各自的童话世界。然后,教养员领他们去地里拔草,去学习劳动。然后就领他们回去。小孩们回去以后,就作游戏,画画,大孩子还识字。最多的课程是学唱歌。
这些小孩的确都把幼儿园当作家,他们也不想家,即使有了病,村里也有医生和卫生所给优先诊治。日常都还要检查身体。他们都是那样漂亮和清洁。唱歌的时候,各有各的表情和性格。他们真是自由自在地茂盛生长,任何人到了幼儿园里都不能不一见倾心。幼儿园的小孩们见了任何客人,也是高兴的活蹦乱跳。同客人握手,叫叔叔阿姨,客人们要走了,又纷纷握手再见,并且要送到外院。生活在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人民公社里的儿童,实在都如早晨的露珠那样发亮闪光;古往今来一切理想着人民的天堂生活的好心人物,要到这儿看看,都准会欢愉得眼里冒出露珠般的泪水。
在徐水,并不是只有谢坊的幼儿园办得好。毛主席到过的大寺各庄和其它许多村子,都同样把儿童们安排成了红花绿叶上的朝露珠儿。全县三百八十六个幼儿园和一千九百一十八个托儿所,共有小孩四万八千三百二十五名;除了少数托儿所还不很正规,其余的都像盛放的鲜花,都在不断提高,在引导少数不很正规的托儿所快步赶上。
这里必须提起幼儿园的教养员同志,她们是办好幼儿园的决定力量之一。全县的教养员一律都是年轻的姑娘、媳妇,大多是高小程度,政治积极,有一定的卫生知识。教养员还轮流上县里受训,学政治和保育知识,学儿童歌、舞和游戏,甚至还学点儿童心理学;她们的方向是又红又专。
当然,幼儿园办得好的根本力量之一,还是由于人民公社和全体社员对于自己后代的最大的爱护和关怀。徐水大多数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吃、用乃至部分衣服的花销,都由公社统一包干。这是社员们自己的决定。有人问道:
“这么办行吗?这不是没儿女的和儿女少的要吃亏吗?”
“什么吃亏占便宜啊!”公社社员们辩论这个问题时说:“没儿女的和儿女少的,等他们老了,没人供养的时候,他们不是能够优先进幸福院么?要算细账的话,到那时候,有儿有女有供养的进不了幸福院,你可能说又是他们吃亏了么?”
还有人说,小孩们的吃用主要都由公社负担,会鼓励大家多生子女。社员们却说,如今的青年都在尽量推迟结婚的年岁,结了婚又懂得节育和计划生育的好处的,哪里还会发生那些问题!又说,现在是搞人民公社,是向共产主义迈进;对于建设共产主义的后代,若没有点儿共产主义思想和风格,那还叫什么人民公社哩!
幸福的晚年
供养失掉劳力的老人们的幸福院,也同样执行着坚定的阶级路线。这里还是写写谢坊村的幸福院。院内有八位老大爷和四位老大娘,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和没依没靠的穷人。他们院子里的内外院墙上到处都是画幅,院子里外种着十盆花。三位老大娘自己做饭,早晚是面条、稠粥和干粮,中午是烙饼或包子,并且总有一菜一汤。王世昌老两口和朱老翠老两口都同住幸福院,他们每一对各占一个单间,每间房里都有电灯,有崭新的茶壶茶碗。王世昌八十二岁,识字,炕上摆着“徐水报”;但他耳朵不大好。
八十二岁的张老孝,给地主赶了一辈子车,如今要甚没甚,还给折磨得腿脚肿的发亮。他现在住在幸福院里,见了人就忍不住眼泪汪汪;吴老芝大爷总是给客人解释道:
“他这是高兴的呀!要不是这共产主义的年头,不用说天天白面鸡蛋的,他连要饭吃都会赶不上门口呢!
这个县里像张老孝这样的老汉还多得很。全县有一百一十七个幸福院,供养着两千七百零三个老人。他们见了参观者,都会要拄着拐杖站起来,领着客人参观他们的全部生活,并且向人说着数不尽的苦辣酸甜,甚至还会一边说一边泪水直流,就像毛主席的诗句描写的那样:“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里的“伏虎”,指的当然是千万年来的一切旧的生活,都已经开始了最后总崩溃的必然的命运。
不过,徐水的老人都并不安于坐享幸福。毛主席视察大寺各庄以后,那儿就有几个老汉离开了幸福院而去参加劳动;所有住在幸福院的,也都要出去管管菜园,当当农事顾问,行动困难的至少也要给食堂捡捡菜。他们只有这样才心情舒畅,才感到真正的晚香。他们是谁也不能阻挡地非要参加劳动。谢坊幸福院门口的红字诗句写道:
虎老雄心在,人老心不老。
填海海能平,搬山山能倒。
谁要不服气,咱就赛赛跑。
为啥干劲足,党的领导好。
这儿的雄心,正是老人们幸福和晚香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说,今天幼儿园里朝露般的儿童,是我国建设共产主义的第一辈后代的话;那末,幸福院里晚香的人物就是我国第一辈看到共产主义的老人。徐水人民公社的社员也都和对待幼儿园一样,为这些老人而自豪地夸说着:“这就是咱们的共产主义!”这些老人的雄心和幸福,更在时时推动着徐水人民迈向共产主义的步伐如飞。  (本段完,全文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