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寿张来信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编者按: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派赴山东寿张县了解情况的同志写回来的信。这封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大跃进的形势,提出了一些足以启发思想的问题,特把它介绍给读者。
这次寿张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寿张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三千斤”。但实际在搞全县范围的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根本没人提了。这里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气魄大。
他们的庄稼也真长得好,一片黑呼呼的要压塌地。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则是有把握的。
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这样高产量,从措施来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种、密等几条,但在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中就有许多新东西值得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们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让作物吃饱喝足,不给什么限制,不怕作物闹“胃病”。看来,农作物的肚子大得很。这里的单季玉米、谷子丰产亩,一般是八水、八肥,用水量都达到三百至五百公方;用肥是:粗肥在二、三十万斤,化肥
(主要是土化肥)在二百斤左右,少数地达到五百斤,是否已经吃饱喝足还难说,但决不过分。过去不少人认为一亩旱作物只需要一、二百方水,化肥用多了就要烧死庄稼,损害土壤,这种看法,很显然是有片面性的。这里干部的看法是,只要有足够的水和一定的有机质肥料相配合,一亩地(仅指一季作物)用它五、六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化肥不但没危险,并且完全必要。同时,水随肥涨,施的肥料愈多,用水量愈大,足水足肥是首要的关键。足水、足肥还必须和深翻相配合,这一点在寿张特别突出,也是他们能够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展开万斤运动的决定环节。根据寿张的经验,要搞万斤粮,不掘地三尺是不行的。土质不好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固然要这样作,土质很好不要改良、单是松土的土地也要这样作。他们的丰产田一般都深翻三尺,一般田也深翻尺半左右,他们认为不超过一尺是不行的。
在足水、足肥、深翻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手密植。这一点在谷子的种植上表现得特别清楚。过去种谷子一步三安苗,一丛丛的,每亩只留苗三万多株。现在他们的谷子种得像麦子似的密,基本不间留,一般在十万株左右,丰产田二十万株到二十六万株,而穗子决不比过去小。很明显,没有深耕和足够的水和肥是作不到这一点的。
足水足肥加深耕,在此基础上放手密植(当然要有限度)再加上他们的“田间管理如绣花”,亩产万斤就成一个现实的事物了。万斤运动能否普遍推广而不局限于小块土地试验,在水利已基本解决的条件下,看来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肥料;二是劳力。他们解决肥料,除大搞土化肥外(有些社已生产到每亩五十斤),主要靠拆破房、刮地皮,肥料中土肥占80%。而土肥主要是靠劳力换来的,所以中心还是劳力问题。
到底一万斤粮食要多少劳动日?到底一个全劳力使用手工工具一年能生产多少粮食?我们粗粗算了几笔账,很难答复,原因是弹性大得很。这个问题一方面和亩产多少有关系,比如许多社原来计划亩产双千斤,每亩需用三十个工(单算田间和积肥用工,不包括基本建设。以前亩产二、三百斤时,一亩十五个工左右),现在指标增到万斤,使用原来的工具,每亩地也不过六、七十个工。就是说,产量增四倍,用的劳力不过增一倍;单产愈高,用的劳动量愈相对的少。这是一种情况。另一方面,还决定干劲的大小和工具的优劣。据对几个社的了解,亩产指标万斤粮(一季玉米和谷子),主要措施是:深翻二尺,施肥二十五万斤,管理如绣花。一亩地需用的劳动工,以正常的劳动强度,使用原来的工具(铁轮车加木轮手推车、畜力水车)计算,至少要七十个工;如果对工具加以改良,实现滚珠化,有五十个工就够了;如果鼓足干劲加上夜战,工具改革的彻底些,还用不了三十个工呢!说来说去,是不怕指标高、措施大,就怕没干劲和不改良工具。寿张每人平均二点六亩地,每个劳力平均六亩地,单算劳力账,要大搞万斤亩是绝对办不到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办到了。他们的钢铁姑娘或钢铁姐妹,住到田间,专管高额丰产田,每人平均还需要管二亩地呢!他们今年的计划实现了,平均每人就能生产六、七万斤粮食。看来,只要干劲鼓得足足的,加上积极改良工具,普遍搞万斤运动(如果需要的话)不是办不到的事。
关于工具改革,从这里看,当前主要是运输和深耕的问题。现在的深耕只能搞一尺多,而且要很多很强的牲畜,在目前畜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深耕工具还是个大问题。对运输问题,我们也算了一笔账:亩产万斤粮,如果需用七十四个劳动日的话,其中翻整土地和浇水各占6.6%,田间管理占10.8%,收获入仓占12%,而运肥、施肥就要占64%,后两项费工大主要是运输用工多。解决了运输问题,劳动用工省不了一半,也要省20%—30%。实现了滚珠化将解决很大问题。不过目前铁轮大车对道路破坏得很厉害,道路不好,使改良了的运输工具大为减色。现在高唐县有的社用旧胶皮和破鞋底代替铁皮改装大车,既减轻车的重量,又保护了道路,还腾出很多的铁(一辆铁轮车的铁皮约百余斤),一举三得,值得重视。我们想,如果全华北能在短期彻底消灭了铁轮大车,作到所有道路公路化,不但能减省劳力,对改变整个农村面貌都是有作用的。
今年寿张一个大功绩,是要摘掉大豆和谷子的低产帽子。根据他们的经验,在同样条件下,谷子要比玉米产量高,主要原因是谷子和稻谷一样,更便于密植。从现有条件看,一亩谷子密植到四、五十万株,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一棵谷穗一两谷,一亩就是三万斤。玉米就不同,太密了,不透风、不见阳光,就要影响生长。现在每亩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每株二穗,一穗一斤,才一万多斤,而作到这样,还很不容易。谷子产量既高,还有便于保管和收割较早、有利于及时种小麦等好处。对玉米和谷子的身价,应该重新评评。他们的大豆产量也很高,估计亩产二千斤的很普遍,万斤卫星也可能出现。多种一些大豆,可以增加食油,也是解决肥料不足的一个好出路。这里过去种植谷子、大豆很不少,近两年来因扩大玉米和地瓜,被挤掉不少。这里的地瓜和小麦矛盾也不小,地瓜种植面积占耕地45%,今年小麦播种面积要占90%,80%的地瓜茬要种麦子,小麦地要普遍深翻,地瓜要就地切片晒干,这两项重活挤在一起,安排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从这些方面看,合理安排明年作物种植,是个必须及早注意的问题。
目前下面对争取秋季大丰收的劲头是很大的,但对收获后如何保管,普遍没有准备。我们问乡社干部和群众时,最初他们都是“粮食多了还怕没办法?”“那由国家买吧!”经过算细账才大吃一惊,才觉得粮食多了也有问题。特别在寿张,光红薯一项大约每人平均要收四、五万斤,该县大部地区是滞洪区,房子很小,以往的一点点粮食还都是放在院子里囤起来,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亏不可。这一点,我们已向县委讲了。    刘西瑞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谷子跃过万斤
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
据新华社济南26日电 山东省寿张县城关乡北台农业社放出一颗谷子大“卫星”,亩产干谷一万零五百四十六斤十五两。这对一向被称为低产作物的谷子恢复了名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今后增种这种既富营养又易储存的谷子树立了旗帜。
这块谷子是寿张县人民委员会的机关干部和北台社第一生产队的社员集体种的试验田。8月22日收割,参加验收的有该县县长司振东、副县长郭贤斋、刘登九,北台社主任高士云等十多人。验收人员丈量了土地证实试验田的面积是一亩零七厘,根据谷子脱粒过秤计算,共收干谷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五斤四两,折合亩产一万零五百四十六斤十五两。在验收中,技术员程云功用尺子量了谷棵,高达六尺,最高的达七尺。穗子一般的都在八寸左右;最长的达一尺以上,而且谷粒饱满,经过脱粒过秤,大小穗平均每个折干谷一两整。谷子(粟)
谷子是我国北方地区栽培的主要杂粮作物的一种。今年全国播种的一亿亩左右谷子,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在北方,谷子分春谷、夏谷,前者居多。
谷子过去的单位产量一般是不太高的,去年全国平均亩产量为一百三十七斤,较大面积的丰产田有产六百多斤的,最高产量是一千四百四十一斤。
谷子茎叶散发水量很少,调节力大,因此耐旱性很强。谷子的籽实(指带皮的)比其他粮食耐储藏。小米营养丰富,有特殊风味,北方许多地区把它列为粮食中的珍品。
谷子秸秆(即谷草)养分也多于类似作物的秸秆,是一种价值较高的饲草。


第3版()
专栏:

  试验田与大面积高产
  新华日报二十三日社论摘要
江苏省早秋作物取得了大面积高额丰产。全省二百六十万亩早稻平均亩产一千零十四斤,比去年增产一点四倍。苏州专区六十二万八千多亩早稻,亩产一千一百七十六斤。旱谷早秋作物也不甘示弱,淮安县十七万亩玉米,亩产达到一千二百零三斤。
早稻大面积丰收和中晚秋大面积丰收趋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各级各部门干部大种试验田,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干部大种试验田,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最有效地打掉了三风五气,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激发了群众的干劲。干部种试验田,通过劳动实践,很快学会领导生产的本领,同时,大多数试验田在各项技术措施上一马当先,起着先锋和旗帜的作用。
种试验田,实行领导作风上的革命;种试验田,发展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种试验田,学习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力争成为各种行业的无产阶级的专家,这是当前各级干部种试验田的主流。但是,在主流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有些人片面地夸大了试验田放“卫星”的作用,把放“卫星”看成是种试验田的最终目的。影响所及,就使得有些人对放小面积高产“卫星”很注意鼓气,而对千百万群众所创造的大面积高产的奇迹却没有以更大的热情去歌颂;有少数人只注意了试验田的田间加工管理,而没有注意用更多的精力去发动群众争取大面积高产。
试验田中放出了高产“卫星”,应当热烈欢呼。因为它正是领导干部同技术人员和农民紧密结合,辛勤劳动,刻苦钻研技术的一项可喜可爱的果实。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以试验田的高产带动大面积的高产,试验田的高产是很可贵的,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大面积高产。因为绝大多数试验田的产量虽然比较高,但面积终究很小,只有使粮食元帅升帐,带领棉花、油料、蚕桑、生猪、水产等大将一齐出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各地都应该力争大面积高产,力争得“总分第一”,这是衡量各级领导是否鼓足了干劲的主要标志。同时,也要力争在试验田上创造优异的成绩。
干部种试验田,固然应该力争驾“火箭”、放“卫星”。但是,不应当强求干部试验田必须放出当地最高最大的“卫星”。人们都知道,干部和群众比较起来,干部毕竟是少数,而群众是多数。“众人是圣人”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那种认为只有干部试验田才能放出高产卫星的看法,事实上暴露了这是少数人迷信自己,不相信群众的表现。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大面积高产,群众所种的大田中必然会放出更多更大的“卫星”,由于这种“卫星”是从大面积高产中出现的,它的措施更带有普遍性,更易于推动大面积高产。干部的责任,就是要在大面积跃进的基础上,发现与推广群众中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带动更广大的面。
试验田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也就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试验田:一种是带有大面积高产示范性质的,一种是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我们不论对那种试验田都应该抱着无限的革命热情,发扬大胆的独创精神,同时,也必须抱着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否则,就会损伤它应有的风格,使试验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今后三个月,是赢得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全面胜利的决定性时期,又是准备来年生产更大跃进的紧要时刻。各地必须进一步明确试验田与大面积高产的关系,鼓足干劲,英勇奋战,保证大面积高产的实现。


第3版()
专栏:

  向日葵异军突起
种植面积猛增 预产量比去年大三倍
据新华社讯 油料生产战线上最近传来了一个新的喜讯,全国向日葵大丰收已成定局。
目前,各地向日葵的花盘大部已经垂了头,再有一个月就将收获。黑龙江省早熟油用品种向日葵最近即将开镰收割。据各地到山西省定襄县参加全国向日葵现场会议的代表反映,今年各地向日葵普遍是杆粗盘大籽满,生长情况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陕西等省的向日葵花盘直径一般在二十公分左右,比去年大四、五公分。山西省一般都有二十三、二十四公分,有相当数量的花盘达到了三十公分。定襄县最近在和平农业社发现了一部分特大葵花,花盘直径达到了三十六公分,这些大花盘每个可以产籽一斤左右,相当于一般花盘产量两倍左右。根据全国向日葵现场会议统计,今年全国向日葵总产量估计可比去年增加三倍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估计可达一百五十斤,比去年翻了一番多。去年辽宁省平均亩产一百零三斤,是全国最高的纪录,今年全国所有种植向日葵的省都将超过这个指标。
向日葵过去一向没有受到重视,成片地大量发展向日葵生产是从今年开始的。不少地区为了使粮、棉、油齐头并进,把扩大种植向日葵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各地除了利用盐碱地扩大向日葵面积外,北方地区并开展了群众性的零星种向日葵运动。因此,今年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片种植达到了三百万亩;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利用房前宅后院内路旁地边等空地总共种了五十亿株向日葵。
今年各地种的向日葵普遍是布置早、准备快,同时实行早播,增加密度,开展人工辅助授粉,加强田间管理等工作,因而保证了生长旺盛。
据新华社讯 来自全国的八十多个代表最近在山西省定襄县举行了全国向日葵现场会议,总结向日葵丰产和综合利用的经验。
这次会议是农业部、轻工业部联合召开的。
过去我国向日葵种植面积很小。今年农业大跃进,各地在粮、棉、油齐头并进的方针鼓舞下,向日葵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会议为了促进各地加强向日葵田间后期管理实现大丰收,并为明年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准备工作,首先通过现场参观,讨论并总结了定襄县向日葵生产大跃进的经验(定襄县几年来很重视油料生产,1953年利用重碱地试种向日葵三百亩,今年已发展到五万亩)。会议并邀请山西农学院杜竹铭教授结合参观中发现的向日葵花期受涝死苗以及病害等问题,从生物学特性作了向日葵栽培报告。
会议提出,随着粮食作物大跃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食油问题就愈来愈显得迫切。向日葵耐盐、耐碱、耐旱、耐涝,适应范围较广,发展前途很大,今年各地的实践证明向日葵是高产油料作物,而且还能继续提高。因此,会议要求各地进一步贯彻粮、棉、油齐跃进的方针,大力宣传种植向日葵的好处,提高向日葵的身价,从现在作准备,明年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双管齐下。


第3版()
专栏:

  向日葵一身都是宝
我国第一座综合利用厂在定襄建成
据新华社讯 我国第一座向日葵综合利用工厂最近在山西省定襄县基本建成。这个厂包括榨油、糖醛、肥皂、酱油、猪饲料、味精、活性炭七个车间。由于采取了边设计边建厂边试验边生产的方法,到现在已经试制出二十多种产品。向日葵收获后各个车间都将陆续投入正式生产。
这个工厂还建设了一套试验设备,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向日葵综合利用的试验研究工作。


第3版()
专栏:编后

  狠狠地抓油料
随着粮食问题的解决,油料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了。其实,解决油料问题并不困难,关键在于领导是不是去抓,有没有狠狠地抓。
向日葵增产就是一个例子,今年由于领导重视,开始了大面积种植,总产量就要比去年增产三倍。其它油料作物的情况也不例外,福建为什么能够放出花生高产“卫星”?甘肃为什么会放出油菜籽“卫星”?还不是由于加强了领导。
现在加强领导的关键,就在于认真加强油料作物的后期田间管理,全面推广高产“卫星”的丰收经验,保证油料生产和粮棉齐头跃进。


第3版()
专栏:

  为水稻更高产准备条件
蒋少芳培育出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的三个新稻种
农民黄道圆、黄迨嵩培育的稻种穗穗四百多粒
据新华社讯 二十一岁的共青团员蒋少芳,利用有性杂交连续培育出三种新的水稻良种,否定了农业科学界认为“远缘杂交”难于成功的看法。蒋少芳是广西僮族自治区玉林县师范学校植物园青年管理员。
1955年他用水稻“矮仔粘”和高粱进行有性杂交培育出一种株高茎粗的新的水稻良种。1956年他又拿这个新品种和水稻“保太粘”再杂交,又培育出现在的第三代“玉师一号”和第四代“玉师二号”新品种。同时,他又在“矮仔粘”和高粱杂交的杂种里,选出多胚种进行培育,得到现在的第五代“玉师三号”。这三个新品种,已经把亲本遗传下来的优良性状基本固定下来,并且产生了穗长粒多,生长期缩短等为其亲本所未曾有过的性状。这个事实,进一步破除了对杂交品种不易继续保持其亲本优良性状的论据的迷信。
据蒋少芳介绍,新品种的优良特性是:第一,生长期较短。玉师一号只需一百一十天,玉师二、三号是一百一十五天至一百二十天,比其亲本矮仔粘和保太粘,缩短了十天到三十天。这就给一年种三造稻创造了条件。第二是能抗旱,不易倒伏。三个新品种的根部宽夸,特别是玉师二号和三号,在培育过程中经常处于干旱的环境下,所以抗旱力很强。由于新品种有从高粱承继下来的支持根,所以不易倒伏。此外,还有抗病、耐瘦、适应性强、抽穗整齐等优点。
玉师一号的植株,有四尺七寸高,茎粗如笔杆,叶宽又长,叶梢硬厚。平均每蔸(二至三株苗)有十一点一个穗。在一尺长的稻穗上谷粒密集,最多的一穗有五百三十四粒,平均每穗有二百零一粒。比它的亲本矮仔粘多一倍,并且粒粒肥实。玉师二、三号也有同样的特征。收割后经过验收,零点四二亩的玉师一号共得稻谷一千零四斤,玉师二号和三号的产量比一号高二成。而玉师三号是多胚种,一个稻壳里有三至七粒谷子。
蒋少芳说,这三个新品种的性状虽已基本固定,但由于复合杂种潜存的遗传可塑性很大,今后如果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继续进行定向培育,还可能育出多种不同的新品种。现在他又进一步用玉师一、二、三号和野生稻进行有性杂交,(野生稻穗大粒多,一般每穗都有一千粒以上,植株高大,不倒伏,耐寒耐旱,抵抗力强等性能)来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新杂交品种。他要在明年内就实现这理想。
在这三个新品种收割之前,广西僮族自治区内外有一万多人前去参观。观众对新品种颇感兴趣,自治区的农业科学专家、教授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等人认为,蒋少芳大胆创造,破除对理论权威的迷信,开辟了培育良种的新途径。
据新华社讯 广东揭阳县白塔乡玉塔社青年社员黄道圆和黄迨嵩,经过五年努力,培育出一种粒数特多的早造水稻良种。这个良种是用水稻“南特十六号”和“稗子”杂交的。每穗最多有四百七十五粒,一般也有四百粒左右,比当地的南特种多四至六倍。经过两年大田栽植的考验,证明这个品种相当稳定。
汕头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揭阳县农业科、良种公司,都曾派人前往观察、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品种,叶扁茎粗,生长快,抗病抗虫力强,具有南特和稗子的各种优点。
今年晚造,他们还准备继续进行多种杂交,争取每穗结谷七百粒以上。


第3版()
专栏:

  蒋少芳培育稻种二三事
蒋少芳培育良种的过程,说明了每一个科学成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他的每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经过了积极的艰苦努力的结果。例如他培育“玉米水稻”良种,是经过六十三次试验才成功的。过去一般人认为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没有形成层,不能嫁接。他怀疑这种说法,一定要在实践中来加以证实。可是一连嫁接了六十二次,还是砧木枯萎,接穗死去。在这过程中,曾经有人讥笑他作无用的尝试,他也曾动摇过。但他想别的植物可以嫁接,难道玉米水稻就真的不能嫁接吗?他说,人的知识与经验,总是像蜜蜂采蜜那样的点滴积累起来的。于是他振作起来继续研究,同时,中共党支部书记也不断地鼓励他,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勇气。他总结了历次失败的经验,翻阅了很多农业科学书籍,常常阅读到深夜。然后细心地研究水稻的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稻茎结构、分蘖程序等问题,想不通的问题再向书本、学校的教师和老农请教。这样,他终于找出了一条新途径,把水稻秧苗由原来嫁接在玉米的生长点上,改为嫁接在基部茎节处,终于在第六十三次嫁接成功,获得了第一代“玉米水稻”杂交新品种。创造了单子叶植物嫁接和应用“远缘杂交”培育良种的经验。
蒋少芳在研究过程中克服了没有仪器设备的困难。起初他在进行有性杂交时,需要用毛笔来传授花粉,但他无钱买毛笔,好几天没能进行工作。有一次,正当他在观察水稻生长的特性时,看见风吹动了水稻,突然联想到可以利用风力来传粉,他就试用一根水稻秆,一头蘸花粉,用嘴在另一头吹,这样就把花粉送到雌花柱头上了。在这个实验的同时需要计算时间,但他没有时钟,在犹豫之中听到学校的钟声响。这钟声启发了他,学校上下课之间的休息时间是十分钟,正符合他试验的要求,于是就利用上下课之间的十分钟来计算试验的时间,解决了缺钟的困难。
蒋少芳现在正将他的育种经验,写成一本书。他试验的植物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已发展到二百多种,其中除水稻良种外,有“高粱玉米”、“多穗玉米”、温带蓖麻和热带蓖麻杂交的蓖麻等。
(新华社记者施峥尧)(附图片)
左图 蒋少芳在除去稻花里雄蕊上的花药。这是在杂交过程中一项最细致的工作。
上图 三种新品种水稻和母本矮子粘水稻对比图:自左至右:矮子粘、玉师一号、玉师二号、玉师三号。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第3版()
专栏:

  徐水人民公社颂
  三、“四化”齐来万众欢
  本报特约记者 康濯
人民公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徐水县每个村子里都能见到的头戴白布帽罩和身系白布围裙的人们,就是人民公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的标志。
这些戴白帽罩和系白围裙的人们,尽管每个村子的服装样式不完全一致,他们的工作却都是一样。他们都是食堂的炊事员。
毛主席到过的大寺各庄,是个一百二十四户的村子,共有四个公共食堂。两个生产连队各一个,幼儿园和幸福院一个,机器、工业、丰产、大车四个直属排共一个。过去一户一人做饭,如今四个食堂共用二十人。外加幼儿园的保育员三人,缝纫工厂四个工人和粮食加工厂七个工人,这四项就解放了八十八个劳动力。大寺各庄只有一百七十四个男女劳力,他们的机井任务早已完成,但出外修水库的和在本村搞工业的竟也占去了二十三人。现在,他们却有二百六十六人上地。并且,过去是吃百家饭,集合费时;现在统一开饭,再加行动军事化,每人每天就要增加三个钟头的劳动。这么精打细算,现在比过去解放和提高劳动力一倍还多。
那末,食堂办的怎么样?毛主席曾在大寺各庄看过那里的饭菜价目表,那张表的内容如下:
馒头每斤七分,包子每斤八分,稠粥每碗一分,稀粥每碗半分,菜汤面条每碗二分,豆角汤每碗一分,西红柿汤每碗一分五,炒豆角、西葫芦、茄子每盘各二分,咸菜、小葱每盘各半分。
这并不是大寺各庄公共食堂的全部饭菜。他们每星期六下午还要吃一顿炸油条。大寺各庄的食堂也不是办得最好的,仁里村的食堂就要好一些。那里设有小灶,有大米、鸡蛋供给客人和病号。不过,在我吃过的食堂里边,大寺各庄的水平比较普遍。现在全县所有乡社干部、下乡干部和市镇上的工、商、邮电人员,都全部去人民公社食堂吃饭,这个办法促使得所有的干部都正在想方设计提高食堂的水平。最近已经出现了每月保持五元上下而又吃得很好的食堂,县里正准备召开第二次现场会议来推广经验。
第二次现场会议,这就是说,已经开过一次。是的,谁也不能幻想刚一办食堂就到处都办的很好。大寺各庄在刚吃食堂的时候,就出现过一个从外地回娘家探亲的闺女没吃上饭的事件。有的食堂刚办的几天,开一顿饭就得三个钟头。7月雨水淋淋,有的妇女打了饭路上一滑,饭菜碗罐摔满地。还有管理制度,是按生产单位吃饭,还是按户吃饭?是定量供应,还是让人敞口吃?到底要怎么记账?有的是发饭票菜票,这么作好不好?仅仅一个饭票菜票问题,有一个村使用了几天,村支部书记就对我说:
“这不行!哪个农民像你们干部那样,屁股兜里带个小皮匣?咱们出两身汗,票票给沤烂了!下一场雨,票票湿了!做活的工夫小布衫往地边一扔,吃饭了,一掏小布衫,票票又丢了的!”
不仅有着数不清的问题,个别食堂还发生过少数人闹退出的事。什么人闹?一查,富裕中农。他们说,饭菜不好。果真如此么?不,他们是看到食堂一办,粮食将要分不到家,而这就又挖出了他们存粮积宝的一条资本主义根子。于是,开现场会议,传播先进经验,鸣放辩论,食堂就又巩固地前进。也有个别地富反坏分子闹过一两起放毒和偷盗案件,已由人民公社的政法公安部门处理。这些问题倒提高了社员们的警惕,从反面推动了食堂和公社制度的发展。
的确是谁也推不倒食堂。徐水全县三十一万八千多人,已经有三十一万二千多人吃食堂。全县一千五百五十四个食堂,六千八百八十二人做饭,按户计算,仅仅做饭的就节省五万五千人,这便是一股巩固食堂的巨大力量。
现在每个食堂都经营了菜园和喂了肥猪,有的已在安排八月中秋的饭食。一切制度都走上了正轨,并且取消了粮食的定量供应。一个百多人的食堂,头一天敞口吃饭,要超过四五十斤粮食;第二天超过一二十斤,第三天就不再超过,老小平均核算,还得节约粮食。双营村一百四十八人在十六天中就节约一百二十斤。建立人民公社以来,按人口定量计算,全县食堂就节约了二十万零五千斤粮食。每个人节约的粮食,都作为各人的储备,自己可以自由动用。由于毛主席视察的时候参观了食堂,现在全县六千多白衣白帽的人都正在努力把食堂办的更好。许多食堂都正在安装小灶和添置炒瓢。
我这里只谈到了食堂。还应该加上幼儿园、缝纫机和米面加工的动力化的全面推行,这才是徐水人民公社在人们生活方式变革上的“四化”。并且,每一“化”都全是意味无穷。大寺各庄见过毛主席的缝纫工张爱芝,连夜就做完存活,以后还在吃饭的工夫下连队去缝补破衣裤。此外,鞋厂、澡堂和理发员也在逐步推广。我记得公社社员们在辩论食堂优越性时候,许多妇女所诉说的过去家务劳动的繁重和艰苦。我也记得大寺各庄管理发电机的那个短头发姑娘说过的话。她说,她是家庭大学毕业;又说:
“还要咱们回到那‘四台’边去?办不到啦!”
徐水人民公社的“四化”使得妇女从碾、磨、锅、炕四台边彻底解放出来,徐水的“四化”使得万民欢乐。 (本段完,全文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