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用今年丰产经验推动明年大跃进
上纪落乡就实论虚,打好高速度增产的思想基础
  中共山西洪赵县委会
洪赵县上纪落乡今年平均亩产小麦五百五十斤,比1957年每亩平均增产37%,可以算一个跃进。但是,今后能不能以更高的速度继续前进呢?再如雄火社1957年全社每亩平均产量四百六十斤,高额丰产纪录八百斤;1958年则全部土地(八百零二亩)亩产达到八百零二斤,又出现了十二点五二亩两千到三千余斤的高额丰产纪录。那么,明年是否能把两千到三千斤的高额纪录再普及为全社的平均水平,并且出现五千斤、一万斤的新的高额纪录呢?这是每一个社员思想上应该立即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个乡在县委直接领导下,组织乡、社、队干部、小麦土专家、社员积极分子和山西农学院教授谢孟明参加的小麦生产跃进辩论会,会议贯彻了“就实论虚”的方针,每一个人都就小麦丰产的实际经验,纵谈唯物辩证法。在充满敢想、敢说、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辩清了各种观点的真伪,奠定了快速度跃进的思想基础。
高谈阔论小麦丰产前景
一亩地究竟可以产到多少小麦?这是人们最有兴趣的问题。按照既有科学道理,又要有海阔天空的精神,大家对于小麦丰产前景展开了高谈阔论,不但谈古论今,而且从中国到外国进行了对比。每一个参加辩论的人都对自己和各个兄弟农业社创造的单位产量三千斤、四千斤、五千斤、七千斤的纪录,感到骄傲。所以纵谈小麦丰产新纪元的兴趣越来越浓。雄火社根据历年生产经验,特别是今年一亩二分地亩产三千一百五十三斤四两的经验认为:每一平方寸土地长八个株穗,株距一分二厘五,每株平均达到一百个麦粒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深耕一尺五寸以上,每亩下种一百余斤,每粒籽种控制分蘖二到三株,每亩四百八十万株穗,可产三万六千斤。这一方案并不是遥遥无期的空想,而是1959年各个生产队的高额丰产目标。那么,三万六千斤是不是到了顶呢?不,雄火社第十生产队张青顺说:我们可以改良小麦的习性,比如使它和谷子嫁接,让每个麦穗有八寸到一尺长,每穗结籽五百粒,每亩如果是二百五十万株,还可以产到八万九千斤,再如果把小麦改良成一株多穗,或麦粒像石榴籽那样的大,产量就无法计量。这种设想虽然在目前还不是现实,但是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农民,有了这种海阔天空的想像,再加上冲天的干劲,这些理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
由于小麦全面丰收和高额丰产纪录的大量出现,以及全国生产发展形势的促进,社员们已经提出了平均亩产二千斤、三千斤,试验田亩产五千斤、一万斤、三万斤的丰产指标。这些指标促进着人们开动脑筋,认真总结古今中外的先进增产经验,从而提出一套新的生产措施和生产方法,建立一套新的生产规程。
小麦生产跃进的中心点
要想建立一套小麦丰产的新规格,就必须首先研究各种农作物丰产的共性,找出农作物丰产的各项基本因素。讨论中一致认为:实现水利化,及时供水;饱施肥料,使作物有充足的营养;深耕和改良土壤,使作物有健壮的根须;选用优种剔除杂劣;实行密植、增加穗数;搞好田间管理,及时除虫锄草等,是保证丰产的六项基本条件。但是,从历年的小麦生长实践中,大家又找到一项特殊规律,即:凡突不破五十万株穗的田,每亩产量就很难突破一千斤;凡突不破百万株穗的田,每亩产量就很难突破三千斤。问题恰恰在这里。上纪落乡达到五十万株的田,不到全部麦田的一半,达到一百万株的田不到全部麦田的10%,而二十万株以下的田,还占相当大的数量。这是造成最高单产三千斤、最低单产不满百斤的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上述六项措施,应该以密植为统帅,实行以最高度的密植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只有跨上密植这一跃进马,突破百万株的关,才能激起社员的增产积极性,逼使其它各项措施提高到更高的限度。不敢跨上密植的马,也就不会带动其它各项丰产措施飞马跃进。因而,既要了解水、肥、土、种、密、管这六项措施是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的,又要肯定密植是保证小麦生产飞跃的中心点。
密植增产的辩证法
要建立以密植为中心的新的生产规程,就必然引起一场新与旧的、先进与保守的斗争。以辛堡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和社主任为代表的保守派就反对密植,他们认为“密植一把草”,密植有“两坏”,即:穗小粒少、秆细易倒。煜辉社管理委员李玉杯,还抓住雄火社部分小麦倒伏的缺点讽刺地说:建议县委认真推广我们的稀植经验。并且摆出1956年某些社密植以后减了产的事例,反对实行高度的密植。
密植是否真正有两坏呢?且以事实做证。雄火社第三生产队一亩二分试验田,每亩下籽二十五斤,有百余万株穗,每穗有籽八十粒到一百粒,最少的四十粒,产量三千一百三十五点四斤。全社小麦八百零二亩,全部用密植耧下种,一般都达到五十万株穗,平均亩产八百零二斤,最低亩产四百斤。辛堡农业社七百五十亩麦田,用七寸行距老耧下种。突破二十万株穗的有三百五十亩,二十万株以下的四百亩,其中十三万株穗的有六十亩,每穗籽粒多者达五十粒,一般的只有二十粒。全社平均亩产三百八十斤,其中百余亩亩产不足百斤。
“相隔三里地,产量不一般,一个亩产八百多,一个只有三百三”。难道说辛堡农业社是因为过分密植而使产量低于雄火社的吗?不,辛堡农业社就根本不敢跨上密植的马,他们害怕密植以后会引起“过分紧张”。正因为不紧张,其它措施也就没有迎头赶上。如第七生产队共有一百二十亩麦田,深耕不过五寸,四十亩没有上粪,近地好地施肥也不过万斤。而雄火社不但深耕八寸到一尺,亩施肥料两万余斤,而且组织了小麦丰产研究组、坏地丰产管理组,认真加强了田间管理。这才是同样条件,产量悬殊的真正原因。
密植了是否注定要倒伏呢?认为密植易倒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因为实行密植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和阳光,科学的密植还可以防止倒伏。因此,辩论中对于防止倒伏也有两种不同的路线。一种是消极的怕倒伏,而不敢密植,少浇水;一种是积极的去加强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因为倒伏问题必须从各项生产因素中去找,雄火社检查小麦倒伏的原因是:深耕不足,底肥少,春季追氮肥太多,灌溉不合理,因而小麦根系发育不够健壮,春季分蘖太多,麦茎的组织疏松。明年要做到深耕尺五,合理配肥,饱施底肥(每亩五万到十万斤),追足冬肥,使麦苗在冬季一次分蘖完毕,严格控制春季分蘖,实行小畦浅浇等。这样,倒伏问题就可以防止。
“密植元帅要升帐,必须依托众‘先行’”,说明了以密植为中心的各项丰产措施相互之间的辩证观点。有的人提出了“合理密植”,这也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让密植的标准,符合于生产大跃进前的其它各项生产措施的实施水平,这是保守派的理解。一种是以高度密植的水平,带动起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大革新,这是革命派的理解。上纪落乡关于密植的辩论,革命派战胜了保守派,一致认为:要“跨上密植跃进马,突破百万株穗关,六项措施齐跃进,不获高产不由天。”
事实出道理大破机械论
建立一套以密植为中心的新的生产规程,永远保持小麦生产的高速度有没有可能呢?绝大多数人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怀疑派也是存在的。这些怀疑派人数虽少,却满口条件论、速度递减论、平均速度论、偶然论和悲观论。所有这些论点都是机械论。当这种观点笼罩着人们的时候,总是谨小慎微,不敢相信自己的力量。因此,辩论会就“以实论虚”,大破机械论。
条件论有两种,一种认为人家条件好可以跃进,我们条件坏只能慢进;一种认为生产水平低的社可以跃进,生产水平高的社潜力枯竭、生产到顶,只能慢进,不能跃进。
事实出道理,雄火社的增产速度可以彻底驳倒上述两种论点。这个社1957年平均亩产小麦四百六十斤,是全县生产水平最高的社。今年仍然增产了75%。明年则要在亩产八百斤的基础上,单位产量再翻两番。该社第十生产队有二十亩七等地,去年每亩只产小麦六十斤。社员们为了彻底消灭百斤以下的田,提出“让七等地和一等地同样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结果平均亩产六百余斤。其中有二点三亩历年捉不住苗的地,每亩产量达到二千三百九十一斤五两。这个跃进四十倍的速度,充分说明“事在人为,地在人种”,“只有坏作物,没有坏条件”。任何条件都不但可以跃进,而且可以飞进。我们主张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主张乐观主义的条件论:条件坏则潜力大,可以有四十倍或更高的增产速度;条件好则基础好,更容易发挥增产潜力,也可以创造数倍到数十倍的增产速度。
偶然论的主要理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个别容易普及难”。这是看不见全国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事业飞速跃进的新形势的表现。与平均速度论一样,都是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们虽然满口规律,但是他们只是罗列了一些表面现象,拼凑了几个个体经济时期农业增产速度的百分比,就以为找到了生产发展的规律。这种观点只不过说明思想的僵化而已,其错处在于静止地看问题。悲观论更是一种懦弱、自卑的表现。什么积肥没有肥源,深耕虽好牲口太弱,人能累死呀等等,总是困难重重,压得不能抬头。
一场激烈的辩论,使人们明确了:机械论者永远是大自然的奴隶,我们则要做大自然的统治者和主人。事实正是如此:大自然专门与懦夫和懒汉做对,你越怕它,它越吝啬,你越敢压迫它,它就会以成百倍的报酬效劳你。因此,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出发,农业增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能动性则是开发增产潜力的钥匙。机械论者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解放了的农民所具有的、改造自然的宏伟能力。
树立共产主义的风格
与农业生产上的各种机械论的斗争,归结起来是生产发展速度的快慢之争。而这种快慢之争,仍然体现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辛堡农业社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在社内领导干部中占了上风,所以不去认真挖掘增产潜力,争取农业生产高速度前进,而是不服从国家计划管理,什么作物卖钱多经营什么,私开作坊、偷税走私、隐瞒产量。他们曾经自我夸耀地说:比产量我们社最低,比劳动日的报酬价值我们社最高呀!因此,参加辩论会的人一致认为:任何问题都必须社会主义思想“挂帅”,横扫资本主义的思想残余。辛堡农业社与雄火农业社的人口、土地数量和生产条件都相同,而产量和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却相差一倍。1957年雄火社实交售的公粮和余粮二十四万七千斤,辛堡社只有十二万二千斤。完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干劲和风格。因此,到会干部不但提出拔白旗、插红旗,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而且要比增产、比干劲、比贡献,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的思想风格。
总结丰产经验的新方法
上纪落乡,大胆地用“就实论虚”的方法总结小麦丰产经验,从而把生产斗争中的实际经验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为争取明年小麦生产的飞跃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总结丰产经验的新方法,使我们取得以下教益:
(1)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剔除了具体生产经验中的糟粕,提取了其精华,从而使小麦丰产经验初步达到了系统化,为建立一套农业生产技术的新规格打下了基础。
(2)正因为采用了“比比、算算”和“谈谈、论论”相结合的方法,就避免了单纯地罗列技术问题,使提高技术与解放思想结合了起来。因而,这是农业社红专学校从劳动群众中培养又红又专人材的重要方法。
(3)此次辩论会证明:哲学并不神秘,唯物论辩证法并非深不可测。农民可以学哲学,可以纵谈辩证唯物论。并且,他们是实际生产经验的创造者,因而比起某些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来是更容易掌握理论的。


第3版()
专栏:

  寿张经验——翻地先翻心
连年翻地,连年增产 再干一冬春,土地大翻身
本报济南24日电 山东寿张县三十一万人民,三年来付出了一千二百八十三万多个劳动日,使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多亩土地翻了身,对全县生产全面跃进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寿张县大秋作物生长的特别茂盛,只要人们一踏入这个县境,一幅丰收的图景就会展现在眼前:秸高齐脑、穗长尺许的谷子,已呈一片金黄色;玉米长到使高个子的人伸手都摸不着它的头顶,玉米棒早已大过牛角;地瓜(甘薯)的叶子长的有巴掌大,手指粗的秧蔓已经遮盖了土地,由于地瓜的良好发育使得表土裂开了深缝。寿张县的大秋作物为什么长的这样整齐旺盛呢?这除了水大肥多,管理细致等条件外,重要的原因是深翻土地发挥了作用。
几年以前,全县八十二万亩耕地,多属土质很坏的飞沙、死淤和二合土(沙和淤)地,单位产量很低,一般常年亩产粮食一百多斤,有的仅四十来斤。寿张县的党政领导部门根据群众发展生产的要求,从1955年合作化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翻地运动。
但是,这一运动的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碰到许多思想障碍,如深翻地究竟有多大作用?为了解决这个思想疑虑,寿张县委一面领导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一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了洪峰社改造飞沙地常年亩产量由六十斤提高到三百五十至四百斤,台前社把“死淤头地”改造为“蒙金地”后亩产量由一百五十斤提高到三百斤以上的经验。通过这些典型调查和认真分析,大家都认识到翻地是增产的重要关键。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着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翻地任务大,力量不足。有些人总觉得全县八十二万亩耕地中,除了十五万亩河床地不宜改造外,其余六十七万亩耕地都需深翻改良,任务这么大何时能完成?而且翻地时多处于寒冷季节,不易施工,困难很大。可是事情并不是像他们想的那样,经过深入的思想发动、辩论,一个规模巨大的翻地运动很快展开了。全县出现了白天红旗遍地,夜晚灯火闪耀的新景象,不管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是十几岁的儿童,都参加了这一运动。
寿张县全党全民经过几个冬春的苦干猛干,使全县适宜改良的六十七万亩耕地中已有三十八万多亩得到深翻改良。这些地一般都深翻三尺至六尺,浅翻的也在一尺半到二尺以上。因此,在受灾的1957年,这个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仍然提高到三百零三斤,全县平均每人占有粮近八百斤,历来缺粮的情况从此得到改变。为了争取明年更大增产,现在这个县已确定在秋种前再掀起一个千军万马的翻地运动。将全县计划种植的六十五万亩麦田,60%以上普遍深翻一遍(包括一部分轮翻),其中有二十万亩小麦高额丰产田要求深翻三至五尺,一般的也要深翻二尺以上。今冬明春再深翻十多万亩,这样,全县适宜深翻改良的土地就可以全部翻身了。 (曹学璞)(附图片)
  甘肃张掖县梁家七敦乡先锋社社员为了实现明年小麦生产更大的跃进,正在深翻土地。 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第3版()
专栏:

  在实践中提高的道路
  田连阡
认识发源于实践,实践可以把人们的认识提高,这是一条真理。所谓“经一事长一智”。
但是,同样都在实践之中,认识提高的速度却不是所有的人都一样,有的提高得快点,有的提高得慢点。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是从实践到认识有一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思考、找出内在发展规律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总结经验。勤于总结,善于总结,认识的提高就快点。反之,就慢点。
总结工作是句老话,但好多人都不大喜欢总结工作,原因是怕总结不好。山西洪赵县上纪落乡“就实论虚”的做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总结经验的道路,就是发动群众大家来总结,让生产者来当研究者,让体力劳动者来进行脑力劳动。上纪落乡的事实说明,这样做可以使经验总结得生动,丰富,而且深刻,有实践的意义。
一亩小麦究竟能收多少?这里面有实际问题,也有思想和理论问题。在人们思想没有解放的时候,亩产七千斤也许是个不敢想像的数字。而现在,人们一方面把七千斤看成与若干具体措施直接相连的东西;另方面把七千斤也只看作起点。他们想的是三万六甚至更多。而这并不是空想,他们有具体的计算:深耕一尺五以上,株距一分二厘五,每亩四百八十万株,一穗结一百粒……。还有人设想怎样使麦穗长到一尺长,一穗五百粒,麦粒像石榴籽一般大……。人们从生产大跃进的实践中看到了事物发展永无止境,这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财富。这种思想财富必然会在将来变成物质的财富。
从前人们把许多增产措施看成互不相关的平列的东西。现在他们发现了各种措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发现了密植是中心点。而所谓密植,并不是消极地适应既有的条件,而是积极地用高度密植来带动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大革新,促进新条件的创造。这好像有点“玄”,事实却恰好如此:跨上了密植的马,其他措施也跟了上来。不跨上去,其他措施也就迟迟不进。
辩证法、机械论、形而上学……许多的哲学概念,过去看来是那么深奥,高不可攀;现在,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中观察,事情是多么简单明白而亲切!这不是把哲学的意义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如果所有的乡社对所有的农作物都能这样来个“就实论虚”,一方面找出切实的增产经验,一方面高瞻远瞩,海阔天空地谈谈,让亿万劳动者的思想都驰骋起来,把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集于一身,敢想敢干,勇猛创造,我们就肯定会不断地创出当今世界上最光辉的范例。


第3版()
专栏:

  割去尾巴耳朵甲状腺
生猪一天长肉十四斤
据新湖南报消息:中共湖南华容县委决定从现在起到9月份内在全县实现生猪“三割”催肥化。
三割催肥法是华容县畜牧水产经理部生猪仓库郭玉、严国璋、彭根汉等同志试验成功的。
7月下旬他们开始采取了割除生猪甲状腺、割(剪)耳、割尾的办法,两头生猪平均每日长肉四斤左右,其中最高的一天长八斤。后来由于割除技术的熟练和饲养管理等同时改进,被施行了割除手术的生猪长肉情况也随之不断上升。7月22日他们选择了一头重一百七十三斤的生猪,作“三割”手术试验,到26日,五天中增长四十二斤半,平均每天长八斤半,突出的一天长十一斤五两;到8月14日,已达二百四十八斤,在这十九天中平均每天长一斤十二两弱,现在该猪生长正常,无退肥现象。8月7日他们又以原重一百零一斤的生猪进行试验,8月15日宰杀重达一百四十八斤,8天之内共长四十七斤,平均每日长约六斤,其中最高的一天,增长十四斤半,创生猪长肉最高纪录,发射了生猪催肥的第一颗“卫星”。该仓库为了测验这种猪肉的质量,宰了一头完全没有经过催肥的生猪,对比两种猪肉是否有不同之处,结果味道毫无异处。
据新华社讯 实行生猪切尾,每头猪每天可以长肉二斤多。这是太原市食品公司兽医朱培德最近试验成功的。
朱培德根据农村流传的切尾治病后生猪长肉快,和尾尖距心脏远,血液循环慢的原理,开始作切尾试验。第一次切去一市寸,以后,每隔十天到二十天续切一次,共切四五次。每次切尾长度不过一到二公分,流血不过四百西西。并且用7%的碘酒消毒,防止腐烂。这样连续给六十六头猪试验,由于把猪尾切除后放出少量含有废料废气的陈血,能够引起猪的血液畅通,促进红骨髓造血机能制造大量新鲜血液,增加抗生能力,增加吸收机能,使饲料中的养分充分吸收,这样便加速生猪生长。每头猪每天长肉二斤三两,而且肉的质量也很高。(附图片)
  第一颗生猪催肥“卫星”     周令谟作


第3版()
专栏:

  光荣榜
伊图里河林业局油锯手孙成,在他的助手密切协作下,减少锯条空运转,创造了八小时伐木六百二十点三立方公尺,夺取了油锯采伐的冠军。伊图里河局手锯采伐工人董同福、白福云、李云才采用三人协作和多锯采伐法,创造了手锯日产量四百零八立方公尺的新纪录。
伊图里河局银阿林场拖拉机手根山(蒙族),把装、运、卸改为三套捆木索循环作业法,在平均距离一百五十公尺的山场上,十一小时二十分钟完成集材八一五点二七立方公尺,大大超过了目前所有的机械日集材纪录。
好里堡局森林铁路小火车司机张瑞臣和他的助手,挂了一零四节台车,在三十二公里距离内,一小时二十三分一次运材一一零一点二五立方公尺,夺得了森林铁路运材的冠军。
伊图里河局汽车司机马育福,采用列车式运材法,带了十三节拖车,一次运材三六一点八四立方公尺,创造了汽车运材的最高纪录。
在造林方面,阿尔山局白狼林场马奎有青年突击组,采用苏联郭伦索夫式移苗锹移植,每人每日平均植树一万一千四百多棵,超过定额十倍,获得了植树造林的冠军。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小统计

  一笔账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兴安岭林区如将加工剩下的板皮、木头、枝桠、梢头木加工利用,能生产出三十六万吨纤维板,可代替一百四十万立方公尺原木。如将树皮全剥下来制烤胶,可制出五万吨烤胶。如将全部锯末进行化学处理,可以收到九千吨以上的工业用酒精。


第3版()
专栏:

  造林多于采伐 用材必须合理
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大兴安岭林业生产方针
据新华社牙克石24日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从7日到20日在这里召开的林区工作会议,确定了大兴安岭林业生产的基本方针。
会议用以虚带实的方法,首先根据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森林发展规律的要求,检查了过去大兴安岭的林业生产工作。会议认为:大兴安岭的林业工作,采伐成绩很大,超额4.3%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又提前超额完成了今年的原订计划。护林防火工作也有成绩,基本上保护了现有森林的安全。但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采伐的迹地只更新10%强,远远落在采伐的后面;几年来山场上丢弃了许多伐倒木,每年林区作燃料用的木材也不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此外,对枝桠、树皮、锯末、碎木等未能加以充分的合理的利用,致使木材利用率仅达60%—70%。另一方面,由于运材道路等基本建设跟不上采伐量猛增的需要,形成采伐过于集中,不利于森林更新和水土保持的现象。
会议针对上述情况,批判了重视采伐忽视森林更新,以及忽视合理用材与节约木材等错误倾向。会议决定了更新与采伐同时并举,造多于砍,大力恢复与发展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方针。
为了保证这一方针的实现,会议提出了以下具体部署:第一,坚决贯彻执行采伐与更新同时并举。第二,加强森林保护工作,保证森林的迅速恢复与发展。第三,综合利用木材和大力节约木材,把木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第四,加速林区基本建设,首先是道路的修建。第五,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内蒙古全党全民办林业,实行农村、林区大协作,加速建设大兴安岭。
目前,林区已掀起更新高潮。二十五个林业局每天有六七千以至上万名由职工与家属组成的森林更新大军,活跃在各个林场上。现在全林区已经完成人工移苗和播种造林两千四百多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近四万公顷,完成了全年落叶松和樟子松森林更新计划的75%。


第3版()
专栏:

  怎样办好农村食堂?
农业社办公共食堂,集体吃饭,这是今天农村中一件很有意义的新事。它是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一项重大的改革。因为是新事情,所以在试办中不免要遇到许多的问题。群众对于公共食堂,也可能有一些人会有这样那样的疑虑。最近我们收到不少读者来信,都提出一些疑虑。集中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农民的生活在目前来说还是不富裕的。他们一家老老少少,终年要根据粮食多少、农活忙闲、干活的人与不干活的人等不同情况,灵活地安排饭食。如平常吃些瓜菜之类的东西以节约粮食;农闲或阴雨天就吃点稀的;活重时就吃好些。这种习惯是祖代传下来的,对节约粮食有很大作用。但一办起食堂,这种安排就很难办到。农民会认为这是吃大锅饭,反正得管饱,会丢掉节约习惯,会像干部在食堂吃饭那样,把口粮交食堂,食堂就得管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二、人们口味不同,一家人中,老人、小孩、病人也需要不同的照顾。办起大食堂,把各家各户大大小小集中起来,这问题怎样解决?
三、合作社收益分配,包括粮食和现金,是总的扣下来拨归食堂呢?还是发给社员,由社员根据情况交呢?有许多社几乎常年不给社员分现金,社员零用钱,是卖点自留地的菜、瓜果,干点副业分点红,卖个鸡蛋、肥猪等来解决。社里不分给社员,又向社员要是困难的。如食堂由社开支,这是个不小的担子。
四、现在农业社的开支账目有许多是不够清的,特别是队的账目。管理人员也缺乏。而这一点是办好食堂的重要一关。这问题如何解决?
五、社干部管事太多,很可能事事管不好。忙了生产,照顾不了生活,更抓不了思想。现在如果再把社员吃饭问题一总包下来,是否负担太重了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大家来讨论,已经举办了公共食堂并且取得了经验的地区,应当很快地根据实践的经验,写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办法。这是对别的地区的帮助。只有使广大群众都明白了公共食堂的做法、好处,消除了他们的疑虑,这个对发展生产大有好处的办法才能逐步推广。反之,群众的疑问不予解答,做法和好处都不讲明,简单从事,就也能使好事办坏,产生不良的结果。这点各地都应当密切注意。现在,我们希望各地首先针对这里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讨论。
另外,已经有不少读者写来了一些公共食堂的做法和经验,今天特选刊几件,供各地参考。谁如果认为某些办法不妥,也可以提出意见。
编者
全民食堂最受欢迎
河南沁阳县农村中举办的食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具有不同特点,大体可分为四种形式:
(一)全民食堂。所有人口全部参加食堂吃饭,全家全民集体生活。这种形式可以使妇女完全摆脱作饭方面的家务劳动,挖出全部劳力潜力,投入生产,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且能节约粮食。
(二)半食堂。一种是各家做馍在一块喝汤;一种是在一块吃一顿或两顿,晚上各吃各。这样食堂是简单易办,但还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劳动力的作用。家庭事务未能全部摆脱,各家仍要有人做饭、磨面。
(三)专业队食堂。就是某一专业队的生产人员在一块临时起火吃饭,这和第二种形式基本相同。
(四)单身汉食堂。
以上四种形式以第一种全民食堂为最好,较之其它优越。其它几种形式虽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不能充分挖掘劳力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而且粮食有浪费,不易掌握。因此,目前其它形式的食堂,有些已转为全民食堂,正在筹建的也喜欢一下搞全民食堂。全民食堂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食堂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处理得恰当与否,是办好食堂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几种办法:第一、按以人定量标准发给每人粮票,吃多少,买多少,交多少粮票,钱算钱,粮食算粮食。第二、不发给个人粮食,只宣布各家的标准,实行饭票制度,以饭票代替粮食,吃多吃少不限量,但每天或几天核算一次,公布各户吃超过或节约情况评比表。通过评比形式,使各户自行掌握标准,厉行节约。第三、按人口大小年龄以人定量,这样就产生有的不够吃,有的吃不了。第四、按人对粮食起火,吃多少对多少。第五、没有限制,想吃多少吃多少,这样浪费较大。上述几种办法,以第一、二种为最好,既保证了每人都可以吃饱又节约粮食,群众满意,应大力推广。
中共沁阳县委
  算细账、大辩论、解除顾虑
河北省张北县经过全民整风,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了。为了适应生产大跃进,群众迫切要求变分散吃饭为集体吃饭。因此,当县委一提出建立集体食堂时,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当然,在酝酿建立食堂时,也遇到了一些思想障碍。主要是在部分较富裕的社员中存在“三愁”、“四怕”、“一大顾虑”。“三愁”是:一愁站队买饭麻烦;二愁来客没法招待;三愁雨天无法吃饭。“四怕”是:一怕吃不饱;二怕不如在家吃的好;三怕小孩吃不上零食;四怕因集体吃饭加强劳动强度,没有休息时间。“一大顾虑”是:顾虑粮食入大堆,跟上缺粮户挨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县委先发动群众鸣放辩论,算清四笔账:第一笔账是:建立食堂,节省劳力,有利生产;第二笔账是:各户省去做饭时间,适当增加休息时间;第三笔账是:集体吃饭省米面,省柴炭、省油盐;第四笔账是:集体吃饭,时间统一行动统一,多生产实现大跃进。同时并向社员说明:办食堂,只是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吃大锅饭”,吃多吃好多出粮多出钱,吃少吃孬少出粮少出钱;节余归自己,并不影响按劳取酬,也不影响“以人定量”粮食分配原则。对社员的生活资料,仍属社员个人所有。通过算细账,交代政策,辩明了是非,解除了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
群众的思想顾虑,部分又是由于一些实际问题而引起的。因此,县委在积极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经过群众的充分酝酿和讨论,建立了一些必要的食堂管理制度。
     中共张家口地委办公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