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大小齐加油,一切为生产
  黎少岑
上海的“小厂志气大”,一个只有三百多工人的汽车装配厂,今年要生产一千五百辆吉普车和三轮汽车。四川邛崃有个“小社员大跃进”:十三岁的刘中全,做起活来却想赛过大人。沈阳等地的机械工人决心要用小机床造大机器,东北机器制造厂已经用这个办法制成了我国第一台重达一百八十二吨的大型化肥机器设备。武汉动力二厂用“小机器做大活”,加工一个部件重五吨的轧钢机,所用的九部改装了的机器,合起来都只抵这轧钢机的重量十三分之一。
工人们把这些情形比做“小蚂蚁啃大骨头”或者“小母鸡下大蛋”是很有意思的。小母鸡有时下大蛋,大母鸡也有时下小蛋;既然小母鸡都能下大蛋,大母鸡又为什么不能下更大的蛋呢?偏偏就有这样奇事:本来是能够下更大的蛋的大母鸡,生下的却是小蛋。
一个刘中全再跃进些,所做的活也是有限的;但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在成千上万的大人面前这样大干而特干,那意义却是不小。
小有小的好处。小和大的对比是鲜明的;小的不服小,偏要干大事,越是自觉其小,也越是希望自己能大起来。自满于小的事总是很少有的;因此从小到大的发展,就很少受到自满情绪的消极影响。
从大发展到更大便不同了。一满足于自己之大,大与更大之间的差别便模糊起来,更进一步的要求也就不是那么迫切了。但当小的日益迎头赶上的时候,大的一自觉到有被超越的危险,就再也不会自满了。
小厂能有大志气,大厂呢?自然应该有更大的志气。小机器能干大活,大机器呢?自然应该干更大更多的活。小孩子能大跃进,大人呢?更不消说。这也是逼人的形势,逼得大的不得不鼓起更大的干劲来。
在大、中、小并举时,“小母鸡下大蛋”这一作用是很大的。小的一跃进,大、中的也不得不再跃进;小钱能办大事,小家伙能干大活,大的也就不得不重新来算个账了。
当然,这并非说大的永远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积极地起带头作用。地方办工业是靠大厂来扶持的,小孩子做活也是由大人教出来的;大的带动小的,小的反过来又促进大的,这样所有大、中、小前进的步伐就更快了。
决不能忽视“小母鸡下大蛋”的意义,认为个把小母鸡就是下大蛋也顶不了什么事,几个小机器操作,也赶不上大机器一下,那是错误的;要认识到“小母鸡下大蛋”是在对大母鸡提出一个课题,要大母鸡认识自己还有潜力可挖,还得向更大迈进。
小的不满足于干小事,大的不满足于干目前所能干的事,大家都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而发挥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高呼一切为了生产的口号!大干特干起来吧!


第8版()
专栏:

  人民公社是万人欢乐的大花园
  唐飞霄
我把访问河南省遂平县的卫星公社,当作一种幸福。社里到处都是热烈欢乐的景象。社员们个个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在旭日的照耀下,昂首阔步地向着共产主义迈进。
这里值得歌颂的事是不胜枚举的,我只能提供见闻点滴,以新读者耳目。
这个社是一个由二十七个农业社合并而成,包括四万多人的公社。
农业社变成公社以后,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组织了。它的职能要比农业社多得多。真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面面俱全。从组织机构看,它也活像个小小“国家”,比如它有工业部、农业技术部、财经部、文教卫生部、军事保卫部、还有林业部、水利部、饲养部、交通部等等,一共是十几个部,甚至它还有“外交部”和驻外社的“大使”,是专门来负责同社外联络加强协作交流经验的。
卫星公社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在夏收时放射了小麦高产“卫星”。今年夏季,公社一共收了四千多万斤粮食。全社充满着一片丰收的喜悦,党委书记陈丙寅同志自麦收以来,乐得没有睡过好觉,见了人总是喜笑颜开的。在过去,人们麦收以后吃不了多久,可是今年,白面吃不清。社员们反映,现在发愁的,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多得没有地方放。可不是吗?社里第二十大队,就因为粮食把食堂占了,一时连吃饭也没有一个固定地方。
丰收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今年小麦丰收的基础上,有的社员把明年的小麦亩产计划提高到一万斤以上;有的社员把今年的水稻亩产量,由一万斤提高到五万斤;有的社员把红薯的亩产量由四十万斤提高到六十万斤。在一块红薯地里,社员们深翻了一丈二尺,他们翻一尺深,铺一层肥,再翻一尺,再铺一层。这样长出来的庄稼,怎能不创造奇迹呢?
公社建立以后,劳动组织更加健全和强化了。一天早晨,我去参观公社的田野,碰见一列队伍,扛着耙,唱着歌,很整齐地向着一块绿油油的稻田前进。我走近一打听,原来是卫星公社的一个“水稻营”。“水稻营”的前身就是水稻专业队。社员们自己说这叫“军事化”,它比专业队更加行动迅速、生活紧张、精神愉快、生产效率高,所以这种制度很快的发展了。现在卫星公社一共建立了二十七个生产团,八十七个专业营,有两万多名生产战士,他们在生产上起着先锋、突击的作用。如果在过去,有人总觉得农民“散漫”“落后”,现在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的新型农民,已经是有组织守纪律的生产战斗部队了。
卫星公社的社员们,差不多已全部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公共食堂本来是由农忙季节成立的农忙食堂发展起来的。这种带临时性的农忙食堂,经过今年夏收夏种时期的试办,大家尝到了甜头,社员们把它的好处编成了小快板:“食堂真是好,粮柴用的少,吃的饱又好,花钱却很少;简化家务活,劳力出勤多;下地快又齐,提高生产率”。尤其是妇女社员,因为从厨房里解放出来以后,可以参加生产,对食堂更是赞不绝口。因此,社员们要求把食堂经常化起来。大体计算一下,建立公共食堂以后节省出来的人工,等于给全社增添了四千多个常年劳动力!
卫星公社秋收以后的粮食,将不再按劳动日分配,而是按人口分配,每个社员都可以按自己的定量分得粮食。秋收以后,社里将实行工资制。社员除了按定量分得粮食以外,还根据每个社员的劳力强弱、生产技术的高低和劳动态度的好坏等条件,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工资。现在社员们都日夜盼望着实现工资制。他们认为实行了工资制以后,社员们就可以逐渐变成工人阶级了。
秋收以后,社里将实行公费医疗和养老制度。那时候,有病可以免费医疗,年老没有劳动力的“五保”户,可以进养老院养老。这样一来,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了。
我和卫星公社主席钟清德同志闲聊,问起他们社里现在最需要什么,他说:“我们公社现在什么也不缺,就是缺一样:拖拉机。”的确是这样。说粮食,公社打的粮食自己吃不清,说猪肉,每人一年平均二百斤,怎么也吃不完,到明年,每人还可以有二十四斤植物油,三十斤糖,一百尺布,每天一斤水果,公社还作了一个规划,要盖社员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大楼、俱乐部、学校、托儿所、电影院……,要把公社建成一个大花园。
秋收以后,对于卫星公社的社员们来说,将是个充满了欢乐和幸福的日子。社员们正在以无比奋发的精神,紧张的劳动,来迎接这个幸福的时期到来。我也衷心地向全体社员们祝贺。


第8版()
专栏:

  干将的后裔
  ——记苏州第一座小高炉的诞生
  方纪
小高炉的大量出现,是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后。“大中小型工业同时并举”,于是土的、洋的、土洋兼施的、各式各样的小高炉,一座座到处树立起来了。
江苏省的苏州,便是最早着手建设小高炉的地方。但是,读者知道苏州的第一座小高炉是如何出现的吗?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全国人人知晓。苏州有座虎丘山,更是天下一等名胜。加以在虎丘山上,从来就有“剑池”、“试剑石”,这样一些带有传奇性的遗迹名胜。这些古迹,都与古代名冶匠干将铸剑的传说有关,很可以供游览的人对那位古代的冶金专家生出无限的想像。
据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铸剑”里的描述,干将的冶炼技术,确是非常之高的。
现在苏州留下来的,有一条巷子,叫做“干将坊”,据说当时干将同他的妻子莫邪便住在那里。走出“干将坊”对直向西,有一座城门原叫“匠门”——以后被叫讹了,或者被有意地改成了“相门”。而在“相门”外面不上十里路有干将的墓,还有一个“匠门塘”,便是干将铸剑的所在。
解放以后,在这里曾经发现过古代炼铁的炉渣。苏州市重工业局的负责同志也证实,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群众还是在搜罗一些古代的炉底或矿石,从中炼出各种金属来。
照这样看来,干将铸剑的事,还是有线索可寻的。
但是,二千四五百年过去了。
1956年冬季,生铁的供应有些紧张。苏州农业机器厂生产任务不足,工人机器,大半闲起来,很是着急。
苏州农业机器厂有个工人叫朱纪发,年纪不过三十刚过。有一天,他和另一个工人周宝玉到虎丘来玩,他们在“试剑石”旁边站住了。好端端的一块石头,方圆也有丈来大,中间齐斩斩地裂了一条缝。导游的人说,这是干将铸好了剑,吴王阖闾在这块石头上试剑的。于是他们心里想,好锋利的剑呵!
又走到“剑池”旁边,是一泓深邃碧绿的水,深不见底。导游的人又对他们说,这是干将铸剑时,淬火的池子。
这时,朱纪发忽然想道:
“既然远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能在这里铸剑,我们便连生铁也炼不出来么?”
他这一想,不要紧,立刻在他心里生出了一种雄心勃勃的念头——炼铁!对,炼铁!
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同伴周宝玉。周宝玉也立刻为他的这种新鲜念头吸引住了。两个人顾不得游山玩水,立刻跑回去,到处打听哪里有铁矿。
铁矿是有的,就在苏州西南不远的阳山。但是炼铁,用什么方法能把矿石炼成铁呢?
生铁供应紧张,江苏省委也早感觉到了。于是省委在听说了四川峨边民间还有土法炼铁存在以后,便决定组成一个参观团去看看。
朱纪发被派参加了这个参观团。但领导这个参观团的一个姓潘的工程师,却根本不相信什么土法炼铁的事。跋山涉水,到了四川峨边。看看这些炼铁炉,确是非常“土”,非常简单。就是一座座的用砖和粘土砌成的小炉子,建筑在山坡上;利用山的斜坡,搭一块跳板,往炉里送料。
就这样,他们炼出来生铁。至于这样的炼铁方法,连他们也不知道已经流传了多少年代。
不用说,姓潘的工程师根本不赞成这种方法,第一不科学,第二太危险……
但是在朱纪发心里,却产生了不同的反应:炼铁,原来就这样!
他心里有了底。
看到了土法炼铁,这还不算;在这里还发现了另外一桩奇迹,这使得朱纪发的信心更加增强了。
原来他看到峨边的人民,不但用土法炼铁,还用土法炼钢。就是把他们自己炼出的铁块,烧红了,放在铁砧上,千锤百炼地锻打,直到成为一种硬度极高的纯钢。
这种钢名字,就叫做“苏钢”。
“苏钢?”朱纪发非常奇怪的想:“为什么叫苏钢?”
人们回答他:因为这种炼钢方法,是在古代由苏州传来的。
朱纪发简直是喜出望外——原来他从干将那里得到的启发,不仅是在传说里,而且也在现实生活之中!
这一切在工人朱纪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深刻感动的事,成了促进工人阶级进行劳动创造的一种动力。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那个姓潘的工程师,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参观回来之后,他否定土法炼铁的价值,并且不准许苏州农业机器厂按照四川的方法炼铁。
当然朱纪发并没有听他的话,也不会听他的话,朱纪发回到苏州,给领导汇报以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要求立即动手建一座土高炉,这座高炉很小,小到只有零点九立方公尺。领导上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大力加以支持。
于是1957年1月,第一座小高炉,在苏州农业机器厂建立起来了。
这座小高炉是在过去厂里化铁炉的基础上建立的,壳子是汽油筒,里面连砖也没有,只糊了一层厚厚的粘土。
就这样,苏州近代历史上的第一炉铁炼出来了。
但是同时,炉子也烧化了。
第二次,他们使用了耐火砖砌炉。由于没有经验,砌得不好,四处冒火,炼了一炉,又停了。
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但他们就在这样一步一步试验的基础上,最后建成了一座八立方公尺的高炉。这座高炉每三小时出一炉铁,每炉可出铁十二吨。
他们意想不到地接待了许多来参观的人。其中包括像鞍钢这样大、这样有名的钢铁基地派来的参观团。
现在,最初的那座小高炉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它旁边,站着一座八立方公尺的、两座十五立公尺的小高炉。高炉正在出铁,厂长说,为了应付来参观的人,他们打算把第一座小高炉恢复起来;但只是做为一个模型。他们现在的兴趣在更大的高炉和新的平炉上。他说,“苏州应该有重工业。为什么不能有呢?我们有矿,有工人……既然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炼出苏钢,铸成名闻天下的宝剑!我们要胜过古人,胜过我们的祖先,才称得起是干将的子孙。”


第8版()
专栏:新人新风气

  小英雄宣传队
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首届党代大会开幕的前夕,街头上出现了一支由七十三个孩子组成的宣传队,这些孩子60%是五岁到七岁的没有上过学的孩子,领导这个宣传队的是一位四十五岁的家庭妇女杨纯章,她眼有点花,做起活来要带上花镜,家务事非常繁忙。但是由于她热爱新社会的一切新事物,几年来她在鸡西南岗地区作了许多的社会工作,受到了这里家属们的爱戴和拥护。
党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后,杨纯章不顾疲劳,朝夕奔忙于左邻右舍,组织了没有上过学的孩子,成立了一支坚强的小英雄宣传队,
以短小的快板、朗诵诗等向职工家属进行宣传,尤其是在美英帝国主义侵略黎巴嫩和约旦时,这支英雄的宣传队跑到街头上进行宣传。在杨大娘领导下,他们编了不少快板,现在南岗地区的孩子们都会唱了,下面是快板:“我是一个土专家天不怕来地不怕,种下万年常青树,开了四季不败花,年年丰收季季红,金银财宝满天下。”
      黑龙江省鸡西市 王邻安


第8版()
专栏:

  银河曲
  田间诗 王叔晖画
  和白族的一首民歌。白族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
  跃进山歌飞上天,
  山歌飞到银河边,
  请得牛郎下凡来,
  看看铁牛在犁田。
  银河好比银笛,
  挂在牛郎身边;
  牛郎赶着铁牛,
  织女把银笛吹。
  牛郎牵上铁牛,
  和织女来团圆;
  银河里有泉水,
  在天上来种田。
  机器在空中响,
  卫星在天上飞;
  总路线的红旗,
  插到天宫门前!


第8版()
专栏:

  教授和工人
  刘人春
我们工厂里来了一位大学教授。第一次出马下车间,他硬说,我们厂小,不可能制造弹子轴承。工人们努力设法,他说是“徒劳”。现实必竟是无情的,弹子轴承在我厂试制成功了。可是这位教授却说,这是“偶然的”、“人工的”,要机械化还有困难。
教授要订作一种精密量具,说非到哈尔滨量具厂不能作,我厂工人制造了,送给教授去看看。教授惊讶地说:“呵?哈尔滨量具厂这样快就替我们制造出来啦!?到底是大厂先进。”工人哈哈大笑说:“不,上面明明写着是我们厂的产品!没有送到哈尔滨去,太远了!”教授更惊讶了:“嘿啊!这不可能,我们设备不足!”工人说:“设备不足,人力可还不错哩!”


第8版()
专栏:

  好对
登封县十里铺村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王芬,是个五保户,过去不识字,经过了扫盲,摘掉文盲帽子才几个月,她就在自家大门上,提笔写了一副自撰的对联:
趁星光积肥送粪,
借月亮写字读书。横额是:睁开眼了。
(草)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拔掉影院中的一面灰旗
放映电影的过程中,每当“断片”、“失声”、“走影”等事故时,不少观众总要呼喊、鼓掌,个别观众,竟像流氓似地打着“口哨”,轰得影场秩序大乱。
影片里的故事,正节节把观众的情绪引向高潮,突然出了事故,观众败兴是会有的。但是,这时放映同志好受吗?不!他们就像生产工人在生产上发生事故一样难受。既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会体谅人而哄闹起来呢?观众一哄场,他们的心会更慌更急,不利于他们尽快找出毛病消灭事故。吃亏的还是观众。况且,放映电影过程中,尤其是放映一些旧片子,放映同志再精心,事故还是难免的。事故既然发生了,哄闹有什么用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批评啊!即使是好心的批评,这种“批评”也太不文明了!
影场里哄闹的现象是不好的。是一股歪风,是一面灰旗。应该大伙齐心拔掉它,插上红旗!让影场秩序自始至终保持良好。
   旅大市大连化工厂 李昌炽


第8版()
专栏:

  干劲真是大
  1=G 2/4(中速坚实有力)
  马可曲说明:(一)这是一首号子,可在劳动中唱,也可作为歌咏团的表演节目。
(二)平时唱时,需改成齐唱谱。改的办法是:将上谱中合唱(帮腔)的部分删掉,保留领唱部分曲谱便成。齐唱调也可分二部隔一小节轮唱,轮唱时第二部最后二小节作:
   (三)全曲节奏强烈,唱时要充满热情、力量,表达出劳动者移山倒海的英雄气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