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
七十五岁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吐鲁木,日夜想念毛主席的事,几年来一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阗县五区流传着。
库尔班·吐鲁木往昔的悲惨遭遇,是昆仑山下维吾尔族农民旧社会的生活缩影。他从小就生长在大地主依斯木的牛圈里。地主的残酷压榨,使他在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变成了依斯木的奴隶。接着,他给富农塔拉阿洪·塔斯吐姆当了十六年长工,后来又在地租的压榨下过了十多年。炎热的夏天,他被迫到密聚蚊子的苇湖地带,饮着池里的死水,啃着干硬的包谷饷,日日夜夜给地主割芦苇。冬季,白天在戈壁滩上给地主挖红柳柴取暖,夜里自己却只能绻曲在戈壁滩上的土壕里露宿。直到解放时,库尔班·吐鲁木全家除了一条被毡子、一把破铜壶外,便是一身沉重的债务。
想亲眼看看毛主席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获得了新生。1952年土地改革时,他在大会上斗争了地主,分得十四亩耕地和一所房子。他知道这些幸福都是共产党、毛主席赐给他的,开始产生了想亲眼看一看毛主席的念头。无论见到那一个干部,他总是说:“让我亲眼看看毛主席,我这一辈子就心满意足了”。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包谷丰收了,他就拣几个最大的留下;甜瓜熟了,他又摘两个最好的保存起来,准备随时带上去看毛主席。“替我给毛主席写封信,问候问候毛主席吧!”库尔班·吐鲁木老人常常这样请求别人,人们劝阻说:“毛主席太忙了,不要打扰他老人家。”但库尔班·吐鲁木还是先后寄出七封信,还给毛主席寄了杏干和桃干。
要骑着毛驴上北京
互助合作的道路,使他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他想见毛主席的心愿也越来越强烈了。1955年秋季丰收后,库尔班·吐鲁木作了近百斤饷,打定主意骑着毛驴上北京去见毛主席。县上的干部和乡亲们再三告诉他:北京离新疆很远,骑毛驴去不了。才劝住了他。骑毛驴去不成,怎么办呢?库尔班·吐鲁木就几次背上干粮到公路上拦挡汽车,要求司机把他带到北京,司机们也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差不多每个巴扎(集市)天,他总要骑上毛驴到县里探望县委书记,向他打听毛主席的情况。只要听到汉族首长和外地的汉族干部到了于阗,他总是想尽办法把这些“毛主席派来的人”请到自己家里,煮上鸡蛋染红了请他们吃,领着他们参观,倾吐自己渴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195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等同志到了于阗。当王恩茂同志听到这位老人再三要见见他们时,在百忙中和同行的人到了库尔班·吐鲁木家里。王恩茂亲切地鼓励他好好生产,并对他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设法让你到北京去一次”。
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库尔班·吐鲁木的愿望虽然还没有实现,但毛主席和中央办公厅曾经先后给他来了四封信,并寄来毛主席的照片,再加上各级干部的关心,使库尔班·吐鲁木受到极大的鼓励。他想着:一定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劳动。几年来,他勤勤恳恳地劳动着。每当劳累了的时候,便拿出毛主席寄来的照片看一看,立时感到浑身有了一股热劲。在大雪盖地、寒风刺骨的日子里,他也背着口袋到一、二十里外的戈壁上去拾肥。1955年和1956年,他曾两次被选为乡、社积肥模范,在改变当地种地不多施肥的习惯上,他是一面红旗。去年他在社里共得了一千三百零五个工分,另外还积了十五万斤粪肥,又被评为县的积肥模范。去年社里的小麦黄熟了,为了使丰收的麦子不受损失,他带头日夜抢收,在收麦期间他一个人就割了近二十亩。
库尔班·吐鲁木带头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在乡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3年,老人不但积极参加了互助组,并且还用自己劳动得来的钱买了十二个犁铧,送给全乡的互助组。1954年成立常年互助组,他又买了一头牛交给组里无偿的使用,接着他又加入了合作社。从1953年到1957年的五年中,他一共卖出的余粮就有四千九百多斤。
北京寄北京的航空信
库尔班·吐鲁木多年来要当模范到北京亲眼看看毛主席的心愿,终于实现。今年6月间,和阗专区组织优秀的农业社主任、技术员和劳动模范去北京参观农具展览会,他也荣幸地参加了。当喜信传来的时候,老人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礼物:桃干、杏干、杏仁、葡萄干、葵花籽和大布,第一个来到县里,他恨不得插翅飞到北京,飞到毛主席的面前。一路上,他总是和同行的人叨念着:“这次可一定得见见毛主席”。火车每到一站,他就问:“这里离毛主席住的地方还有多远?”
在北京参观的日子,库尔班·吐鲁木天天盼望毛主席接见他们的消息,眼看参观就要完了,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答复。老人焦虑得接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别人以为他病了,他自己说:“我的病,见见毛主席就好了”。在北京,他还请人替他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怎样寄信最快呢?”他问邮局的人,人家说航空信最快,果真他就寄了航空信给毛主席,要求毛主席一定抽空见见他。
见到了毛主席
6月28日,库尔班·吐鲁木最幸福的一天来到了。他和全体代表坐上汽车去中南海。他的心激动得就要跳出来。当脸带笑容的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出现在眼前时,他高兴得忘掉了一切,全神贯注地望着毛主席。就在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坐下来和全体人员合影时,他也只顾扭过头去看,这张照片上只有老人的头扭向毛主席坐的那边。合影完了,毛主席亲切地走在他的面前和他握手,并向他问好。老人用双手紧握着毛主席的手,很久也舍不得放开。他当场给毛主席献了礼物,又一次幸福地和毛主席握了手,摄影记者就在这时候拍了一张照片。他在向我们说这件事时,不断拿起这张照片来,仔细地端详着。库尔班·吐鲁木激动地说:接见后的第二天,毛主席还专门派人来看我,送给了我十公尺条绒。
老人见到了毛主席后,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一连四个夜晚都没有睡着觉。毛主席接见他们的情景像电影一样,不断出现在眼前。他觉得自己更年青了,力气更大了,回去后,要把这一切告诉给每个乡亲,要鼓足更大的干劲来搞生产,要作更多的事来报答毛主席。
本报记者 丁文、王立忱(附图片)
  库尔班·吐鲁木和毛主席握了两次手还舍不得离开 侯 波摄


第6版()
专栏:编后

  开展竞赛 互补短长
河北省在“学河南,赶河南,争上游,争第一”;河南省也在“向英雄的河北人民学习,和英雄的河北人民竞赛”。
在祖国大跃进中,河北、河南两省都做出了突出成绩。两省人民创造性的劳动,结出了无数丰硕的果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下马”松一口气,而是干劲鼓得更足,树雄心,立大志,学先进,赶先进,力争上游,力争第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种不断革命的精神、共产主义的风格和英雄的气魄,是极为宝贵的。
两个省的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会是雷同的。河北省在这一方面成就大、经验好,而河南省在另一方面也许做得更突出。这样通过开展革命的友谊竞赛,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互补短长,势必促使两省各方面工作在已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现在,河北全省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学河南、赶河南运动;河南省也制定了新的战斗任务。我们预祝两省人民在竞赛中,共同携手向前,跃进再跃进!


第6版()
专栏:

  组织合作社 全面大跃进 家家搞生产 户户无闲人
椿树胡同高插居民工作红旗
本报讯 北京宣武区椿树胡同居民组织的红旗居民合作社,以生产为中心,推动街道工作全面大跃进。
在这个居民区的管界内,共有二千一百二十九个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是干部家属。她们经过半年多的整风运动,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迫切地要求参加社会活动。在当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人参加了十几种劳动生产。她们现在已经办起装订厂、儿童玩具厂、毛掸厂和糊纸口袋、缝纫等四十一个生产组,十七个幼儿班,二个幼儿园,一个儿童乐园,三个托儿组,一个哺乳室,五个食堂和一个淋浴室,还为四个国营商店及一个银行储蓄所代办了业务。
另外,还改造了七户小商贩,将一个私营的联合诊所改造成了居民医院。所有这些都是群众苦干、穷干、白手起家办起来的,没花国家一分钱。在开始提出街道搞生产时,居民个个干劲冲天,本着穷干、苦干、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精神,有些人腾出自己多余的房子,有的居民还把自己的寝室改为“车间”,有一百多人听说搞工厂,冒着大雨整修好了一所破庙作了厂房。办工厂没有钱,居民就大搞义务劳动,砌墙修房子;没材料大家就把自己家中的砖瓦木料拿出修厂房;缺少资金,每个社员就自愿拿出一块钱,作为入社基金;这样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办起了三个能容纳二百多人的工厂。居民参加生产以后,给国家创造和积累了财富,支援了工业建设。
居民参加生产有了收入,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大多数居民一般在下半月才开始投入生产、基本上还没有摆脱家务劳动、技术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就得到加工费四千余元。组织居民成立居民合作社后,不仅支援了工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街道上也开始出现了人人搞生产、户户无闲人的新气象。
这个红旗社在生产搞起来以后,为了减轻家庭妇女的家务劳动,采取了组织集体生活的办法,大办服务事业,使家务劳动逐步社会化。办的幼儿班收了一千二百多个三至七岁的孩子。棉花头条胡同一个幼儿班,共有孩子三十九人,其中有三十三个妈妈,因为托了孩子,分别参加了生产。
为了使当地的商业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这个社为这片地区的三个副食品商店,一个百货店,经办和代销商品。这四个商店共吸收了三十三名社员参加工作,仍有六名老店员。这些商店都座落在胡同里,商品多是油、盐、酱、醋、蔬菜、肉类等同居民生活非常密切的日用品。
参加社会劳动后,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在增长,人和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居民之间指桑骂槐,打架吵嘴的很多,现在团结互助已经开始成为社会风气。原来全管界有一百多个打“罗圈架”的大院,有的甚至十年、八年争吵不休,现在基本上改变成团结院了。总之,现在街道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个“人人爱劳动,户户读书声,家家皆五好,院院讲卫生”的新局面。(附图片)
北京儿童玩具厂的技术人员宋丙尧,在教居民张秀娟彩绘娃娃头像。 徐国兴摄


第6版()
专栏:

  既当先生 又当学生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红专大学大量培养红色多面手
一机部第四设计院贯彻群众路线取得成功经验
本报讯 记者郑启民报道: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在大跃进中,各项工作经常出现新的不平衡。该院为了不断解决这个矛盾,把每个工作人员都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多面手,于7月中旬创办了一所红专大学。这所适应新形势创办的干部的红专学府,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到目前为止,全院八百多人中已有一半以上参加了学习,许多人自愿担任了义务讲师和教授。各系科学员们自办的实习工厂也陆续投入生产。
这个学校与一般大学和机关的业余学校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没有专门的讲师和教授,而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谁擅长什么就讲什么。当他走上讲台讲课时,就是先生;当他走下讲台,听别人讲课的时候,又成了学生。如该院设计师邬平钰,义务担任了热管件设计专业的教授,而他又是锅炉和通风设备等设计专业的学生。该院党委书记马得骏任大学理论政治课教授,同时又是大学特别班的学员。因此这是个互教互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学校。
这个大学也没有专门的教本和教材,而是做啥学啥,学了就用。如该院卫生动力设计科,于7月下旬突然接到一项紧急设计任务,而这项设计业务全科只有一个人熟悉。这时,红专大学卫生动力系就聘请这位同志讲课,课后把这项新设计任务当作习题分给学员去作。结果不仅按时完成了设计任务,而且使很多学员多学了一门专业。
这个大学的理论政治课的教法也和一般大学不一样。他们除了讲马列主义的书本知识外,还按照每个时期党所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在学员中收集各种思想反应,找出普遍性的思想问题,由党委书记或院长在课堂上“抛纲”,让学员大鸣大放,重点开展争辩,然后再由讲课人做出总结。如8月初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要采用土洋结合的方针”这一课,就是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的,效果很好。
为了使学员们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设计与施工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学员们经过半个多月来的苦战,还先后建立了炼焦和化铁炉、无线电装配、建筑材料试制和水暖设备安装等十几个实习用的车间。在这些车间里,还出现了几十种发明和创造,其中有三项已达到国际水平。
目前,该校所设的系和科还在继续扩大。除已设立的卫生动力、机械、电机等六个专业系外,还专门为老干部和党群干部开设了特别班。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一面参加文化学习,一面正在筹备设立行政系,下设烹饪、修理等专业,争取人人成为多面手。
这所红专大学的设立,把该院全体工作人员参加技术和文化革命的劲头都鼓了起来,并向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跃进。这个目标,就是要使每个设计人员的设计定额,在平均已比去年提高十倍左右的基础上,再向前大大跃进一步,争取今年“十一”前,完成该院原订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全部设计任务,并为国家再节约黄金十万两,作为国庆节的献礼。


第6版()
专栏:

  机关干部的红专大道
  舒文
革命形势着着逼人,每一个人都要当几个以至几十个人用。我们的干部虽然不能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至少也要一件精通多件粗通,也就是说必须把自己从一面手培养成多面手。如何培养?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使干部脱离工作岗位,专门进行学习。这一种方法当然好,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和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革命形势,完全不相适应。另一种方法就是发动群众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样,不用几年,只用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可以使很多干部从一面手变成多面手。第一机械部第四设计院所办的红专大学,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机关中有多种业务,也有很多熟悉自己业务的能手。按照能者为师的原则,机关中不仅多数干部应成为学习多面手的学生,而且不少干部还可以作培养多面手的先生。有些干部在这门业务上是学生,在另外一门业务上就是先生。办红专大学正是充分发挥机关的这一特点,充分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
这种红专大学的又一特点是从机关的工作出发、为机关工作服务。作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业务课如此,政治课也如此。学习促进了工作的改进,工作巩固了学习的成果。真正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在这里有了最和谐的统一。
对这种红专大学,有人是看不上眼的,他们说这是“急功近利”,说这样解决不了红透专深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正好相反。这是“急功近利”,但这急的是迅速培养多面手的“功”,近的是迅速促使机关工作大跃进的“利”,此“功”此“利”,有什么不好?当然,学无止境,我们不应该满足已经学到的东西,要继续提高,不断深造。第四设计院的同志提得好,他们说:我们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好高骛近”。“高”当然好,不能不“好”,但我们是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从提高着眼,普及着手。离开了这些,空谈红透专深,那是幻想家的事。
红专大学是机关干部通向红透专深的一条广阔的路,这一点必须肯定。


第6版()
专栏:

  热情高似黄河浪 并肩向前大跃进
河南河北展开友谊竞赛
本报讯 一个轰轰烈烈、规模壮阔的革命友谊竞赛运动,正在河南和河北两个相邻的省份展开。
这场竞赛,开始是由两省相邻的临漳、安阳两县掀起的。1957年,河北省临漳县青春社的小麦和河南安阳县的产量虽然差不多,但棉花产量却比安阳县低了很多:安阳县每亩产皮棉一百多斤,青春社只产六十多斤。青春社的干部和社员对这样一个现状很不满意,决心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提出了“学河南,赶河南”的豪迈口号,同安阳县丰乐镇等几个农业社展开了革命竞赛。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今年的小麦生产中创造了奇迹,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今年小麦平均产量比去年提高近四倍,最高的亩产达到三千六百多斤。他们还在棉花生产上继续和丰乐镇的农业社开展竞赛。
青春社这种敢于同先进的兄弟省的农业社开展竞赛,力争上游,力争第一的革命气魄,引起了中共河北省委的重视,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河南,赶河南”的革命竞赛运动。河北日报也以“树雄心,立大志,力争上游,力争第一”为题发表了社论,以后又开辟了“学河南,赶河南,争上游,争第一”的专栏,连续报道了河北石家庄、保定、邯郸、承德、张家口、唐山、天津等专区轰轰烈烈地“学河南,赶河南”的情况。
为迎接河北人民的挑战,目前,在河南省又掀起了一个“向英雄的河北人民学习,和英雄的河北人民竞赛”的运动。河南人民又提出了新的战斗任务:要力争上游,力争第一,要加速钢铁生产;加强秋田管理,消灭三类苗,确保秋季大丰收;要全歼“四害”,争取得到全国第一面“四无红旗”等等。
8月15日,河南日报以一版整版的地位报道了河南、河北展开竞赛的消息,并发表了“向英雄的河北人民学习,和英雄的河北人民竞赛”的社论,鼓舞河南人民的战斗意志。


第6版()
专栏:

  平潭岛渔民捞回蒋机残骸
新华社福州18日电 福建省平潭岛渔民捞回本月14日被我空军击落的美制F86型蒋机残骸。
本月14日上午,平潭岛和其他各小岛的渔民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海滩、渔村和渔船上,亲眼看到人民空军机群击落两架、击伤一架美制蒋机的情形。当一架蒋机一头栽入平潭岛东面的海里,击起冲天水柱时,二千四百多青壮年渔民,便争先驾起渔船向平潭岛东面海面急驰。平潭岛国采乡白沙村林生兴等渔民驾驶的渔船行驶得特别迅速,他们边行边聚精会神地向海面搜索,当他们发现前面不远的水面上一件黑色东西在顺流漂浮,大家马上直追上去,把它捞起。原来是被击落的美制F86型蒋机上一只轮胎,上面有清楚的U·S·A英文字。“蒋机被打得粉碎了,连轮胎也被打脱掉,上面还有英文呢!”大家顿时高兴得大叫起来,并立即把它带回送到有关部门。


第6版()
专栏:

  使敌机有来无回
照尧作(人民空军社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