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6月初,我到东北走了一趟,首尾一个月,所见种种新气象、新人新事,数也数不完。返京后抽工夫陆续追记,深愧观察不深入,文采不足,有负于那样灿烂沸腾的现实。8月1日记。〕
一、长春南关行
7月5日的“长春日报”第三版,登载了黄广生同志的“南关行”,共五首,第五首题为“硫酸铜化工厂”。一看题目,你也许这样想:至少这是几千立方公尺的建筑,拥有一群技术人员和几百工人的吧。可是,请读原诗:
白木板,搭个棚,
当中竖起一烟筒。
拣来砖头砌炼炉,
就能生产硫酸铜。
硫酸铜,蓝莹莹,
好像宝石闪光明。
能作农业杀虫药,
还能给人治眼睛。
若问原料哪来的?
土中铜屑加水澄。
这首诗全部记实,没有一点夸张。我参观过这个化工厂。这样的厂,在长春市的南关区,不是两个三个,而是论百算。这就是大跃进中的民办工厂。正如“南关行”的弁言中所说:“白手起家、遍地开花的气象,正在祖国每一角落中蓬勃发展着,此仅一例”而已。
我到长春那一天,长春市真是喜气洋洋,干劲十足。所见所闻,都是振奋人心的。你看:一队队的红旗,锣鼓喧天,向“七一”献礼,原来是全市的工业、基建、商业、科学文化、医务等两千多名职工代表向党报告,他们在十天内已经共提合理化建议六十一万件,超额十一万件实现了市工会在6月19日的号召。你看:长春市各高等学校已经建立和准备建立的工厂共有一百六十多个。东北师范大学只用十天时间就建成大小型工厂和车间一百多,产品三百多种、一千多件。你看:1957年长春市工业和手工业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生产水平40.15%,比1952年提高80.85%,平均每年递增13.5%,而原计划是6%。你看:吉林省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15.7%,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43.9%提高到63.4%。你听呵,吉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栗又文省长的报告何等雄心勃勃!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吉林要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你听,吉林全省新建和整修农田灌溉工程已达十五万八千多处,共可灌溉农田六十六万公顷,比原订计划增加五倍。你看,长春市人民正在学习首都人民兴修十三陵水库的榜样,准备以义务劳动兴建一座大水库,这就是新立城水库,和十三陵水库一样大,它建成以后,可以基本上满足全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还有,你看,长春市煤气公司的技术员何树成在党的领导和支持和其他技术人员的帮助之下,敢想敢干苦钻研,经过二百四十多次的失败,终于成功地发明了“向煤灰要锗”的新方法,已经提炼出二百克的锗,雄辩地证明了它给我国提取锗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一发明,从废物中取宝,已经震动了技术界!
大跃进中的奇迹是说不完的。现在我只打算说说许多奇迹中间看来是最平凡然而意义却巨大的一桩奇迹。这就是长春市南关区的民办工业。
现在回过头去再看那个“硫酸铜化工厂”吧。木板棚不过两丈来长,丈把宽,四面通风,并无门窗;所谓“炼炉”,只是砖砌的煤灶,大小和我的家乡(嘉湖一带)通行的四眼灶仿佛,可只有两眼。原料是汽车厂的炉灰和垃圾(含铜屑)。用铲子把原料投入“炼炉”的第一眼,一小时后取出投入第二眼,又一小时取出放进大缸,缸里有水和硫酸,搅拌到水呈明蓝色,然后沉淀。前半的工序到此为止。在这些工序中,共用工人三名(或四名)。一位老大爷是司炉的,他掌握炉子里的热度,掌握原料加热的时间。一位老大娘管添料,也兼管搅拌。把加热后的原料放进大缸里加工的,是一位十几岁的姑娘,只她一人穿了件污旧的工作服。这是长背心式,好像是漆布之类的抗酸材料制的。如果我们称这个木板棚为车间,那么这个车间里的装备只是炉一座,大缸两只,这个车间里的工人只有三个。
后半的工序主要是蒸化。这在另一车间进行,这不是木板棚而是一排平屋,大概三、四丈长,五、六尺宽。我进去一看,这才知道这个体面的车间原来还兼作库房和办公室。所谓蒸化设备,那真妙绝。这是安在土灶上的一排瓦罐,而这些瓦罐原来是盛硫酸的,却敲掉它的细颈,改为蒸化罐。土灶对面,靠墙一溜木板桌,上面摊着的,就是蓝莹莹的透明结晶体硫酸铜了。这个车间兼库房兼办公室,大约有六、七个人在工作。
总而言之,这个化工厂的特点是:设备,因陋就简;原料,废物利用;工人,一二天就学会了操作的原来的街道居民。可是,它每天的生产量也有三、四百斤呢!
这三个特点,实在也是南关区民办工业的共同点。例如硼肥厂。这个厂在一个月内从二、三十人发展到一百多,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省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然而这个厂最初办的时候,跟上文讲过的硫酸铜化工厂一样;就是现在(这是指我参观的时候,即7月4日),它也是因陋就简的,几间平房,摆着锅灶,十几个大缸放在聊避风雨的临时搭成的木棚下。原料哪里来?也是废物利用,硼砂厂的废泥。门外路上就堆着这些赭色的硼泥。
又如至善街的“油脂化工厂”也是其貌不扬的。这个厂的车间在露天。砖砌的两个炉子、三个废铁桶和一套旧铁管,组成了全套干馏的设备。原料是向来当作燃料的松明。这套设备的置办的历史,值得大书特书。砌炉子的砖是从破房子挖来的,大铁桶和铁管是在废品收购站里找来的。作为仓库、化验室和办公室的两间平房也是利用废旧木料在三天之内盖起来的。技师是街道居民中间一个长期救济户。这个厂最初只有五个人,现在(7月初)有五十多。并且已经在原料出产地的敦化建立了十三座锅炉的分厂。产品有松焦油、松节油、大车油、毛必鲁油等七、八种。这个厂,天天在扩建,预计到7月底,日产量可达三千斤。
南关区在短短一个月内,实现了“街街办工厂、户户无闲人”,根本消灭失业和无职业现象。(本来不事生产的家庭妇女现在都办起工厂来了,6月底止,办工业的家庭妇女占总数70%)。截至6月30日止,全区已办工厂二百九十五个。街道面目,天天在改观;到处是一片新气象。街道工作也跟着发生大变化。从前,街道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很大一部分时间和力量用在解决居民的要吃、要穿、要工作、要救济和调解群众之间的纠纷;工作很忙乱,也很被动。现在可不同了。今后的街道工作主要是管理生产和文化教育,组织群众逐步实现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
南关区还有个新办的“综合化工实验厂”,我看就是组织群众实现技术革命的一个措施。这个厂是区办的,为民办工业培养技术人员,并试制新品种。这里分六班:一、感光材料;二、石油分析;三、塑料;四、尿素;五、硼砂、硼酸、硼肥、红矾;六、水泥。我去参观的时候,这个工厂有高中班五十八人,初中班四十人,全是十七、八乃至二十来岁的青年,女孩子占一半多。初中班一个半月毕业,高中班一个月;但据说,常常有提前毕业的,虽然这个工厂开办只有二十多天。学习期间,每人领公家补助每月十五元。因此,这个机构名为工厂,实在是训练班,是一种新式的以实习为主的技术学校,是为南关区民办工业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发展这些民办工业的,它可以说是南关区的“科学院”。
长春市南关区的新事业不过是全国各地的已办和正在办的同样新事业的一例而已。民办工业这朵花,是在总路线照耀之下在全国各地同时开放的,而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开放的。就长春南关区的民办工业而言,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过渡性质三种,其中大部分是集体所有制。党领导和支持,群众自己筹集资金,有人出人,有物出物,这样就办起来了。工资都没有定,群众说“只要有饭吃。”南关区长通街有一个旧布加工厂,完全是由妇女办起来的。她们从自己家里拿来了木板和席子,自己动手,就把一个废弃的牛棚改造为厂房;然后她们又“有啥出啥”,你出缸,我出锅,把厂装备起来,就开始工作。这一个例子是有典型意义的。
农业合作社办工业,街道居民也办工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果实之一。办化学工业的神秘观念完全被长春市南关区的普通的街道居民打破了。今天的事情都是一宿之间面目焕然一新的。我写这篇笔记的时候,离我参观的时间,将近一个月,这些由无到有的民办工业一定已经由小到大了。它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经济价值而外,政治意义也十分重大。首先是社会风气跃进到新阶段,街道居民间的关系跟过去大不相同了。街道居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普遍提高,发展生产的干劲蓬勃高涨,这是不能用金钱数字来计算的大收获!现在,街道工业还仅仅开始,却已经万花齐放,日新月异,将来的发展一定会超过我们最大胆的想像。
(7月28日)


第8版()
专栏:

  赞多面手
  石罗
最近,某报刊载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中的主人公是位工人,他既能砌墙、装窗,又能抹灰、粉刷,使旁边的一位过路人捉摸不清他到底是属何工种,瓦工?还是木工?或者是抹灰工,还是别的?最后当那位工人已把整座房子建筑就绪,转过身来,才看到他胸前挂着“万能工种”的大红字条。过路人和读者都恍然大悟,赞声不绝。
现在,这种誉为“万能工种”的工人已在各行各业中涌现。一个争取做“多面手”的运动已在各行各业中蓬勃展开。据报载,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在“尊师苦学争上游,精一兼数多面手”的口号下,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经过刻苦学习,两年来,全队已经先后学会了十二种技术,平均每人都会五、六种。石景山钢铁厂职工冲破了“通不能专,专不能通”的思想束缚,个个都在力争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各车间生产工人提出了“运转工钳工化,把中小修包下来”的共同口号。以前,运转工只管运转,不管修理,机器出一点事,就得打电话叫修理工,有的工段还设有专门的修理工人守在旁边。平时,他们没事白白呆着。一到有事,就形成“修理忙得团团转,运转工人旁边站”的局面。现在,运转工人已下定决心,把修理工作担当起来,消灭了这种人力上的浪费现象。
其实,多面手何尝只是工业部门有,只要你稍注意报纸,就能看到多面手的种子已经遍地开花,触目皆是。闻名于全国的北京天桥百货商场青年营业员,现在他们已不仅是营业的能手,而且还是修理商品和管理企业的能手了。北京鼓楼医院提出“精一通三”,人人争作多面手。现在,大夫当护士、护士做手术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例子实在太多了,要一一举出,恐怕这本“多面手专集”是永远写不完的。多面手是我国生产力飞跃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谁不做多面手,谁就会落后。
多面手愈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就愈快,质量就愈高。如果六亿人人人都做多面手,那么等于我国顿时就增加了好几倍的劳动力,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六亿双手将会以怎样的速度把我们的建设巨轮向前推进,那简直就不可想像了。


第8版()
专栏:

  谈青艺的“把一切献给党”
  禾风
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
“把一切献给党”,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也受到深刻的教育。
青艺二队在吴运铎同志亲自指导下,改编了吴运铎同志写的自传体报告文学“把一切献给党”,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党提出的插红旗拔白旗,肃清个人主义思想的号召。这出戏不仅丰富了剧场演出的剧目,对于投入社会主义改造的每一个人,更是起了很大的鼓舞教育作用。
剧本的改编是成功的,艺术概括相当集中,较突出地写出了吴运铎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成长。共产党员生活在群众之间,共产党员要以革命的献身精神才能完成党的革命事业。第一场老农家,第二场江岸,写出了新四军和人民的血肉关系。第五场医院,第八场阵地上,写出了当时新四军所处的战争环境,敌伪蒋美里应外合地包围破坏我江北抗日根据地,敌我军事力量悬殊极大,弹药供应是迫不及待的问题。制造弹药供应前线军需是全剧的最高任务,剧本集中地写了兵工厂怎样从无到有地恢复生产,怎样排除万难地克服技术上的问题,吴运铎是怎样刻苦地钻研,冒着生命危险作试验……是什么支持着吴运铎,鼓舞着吴运铎?剧本和演出非常生动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是党,是党的革命事业。江岸一场,罗克绳的就义,医院那场,吴运铎知道自己的伤将成残废,院长赠给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参谋长经常的关怀和启发,……从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物思想成长的脉络。第七场暗转以后的那场戏,也就十分自然地到达了高潮的顶点。
整个戏的艺术处理是令人满意的。拿景来说,只一面墙,可是却很好的完成了五场内景的任务。农家、医院,破庙改的兵工厂办公室,仅仅道具不同,观众相信了环境的真实。
剧本和演出也还有不足之处,如老农家前半场的戏松散,小顺子上下场多次,并未将战争气氛和环境烘托出来,使人感到不够真实。第八场前半场也感到有点拖。


第8版()
专栏:编后小语

  编后小语
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登茅盾同志所写的“跃进中的东北”,约五、六篇,内容是东北工农业大跃进的新气象。在今天这一篇里,作者热情地歌颂了长春街道居民办工业的冲天干劲。第二篇将是描写“塞外江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
我们十分欢迎作家们为副刊撰写通讯特写,及时地反映祖国各地建设的新面貌和新人新事。


第8版()
专栏:新人新风气

夜遇
十一点多从会场里出来,繁星满天,月亮还没有升起。夜风里,大叶白杨萧萧作响;星光下,三三五五的麦垛隐约可见。从会场到我们住的白家庄有半里多路程,中间除了一小段大路以外,大部分都是田间小道。麦子已经成熟了,这几天,老乡正忙着收割。走在地埂子上,可以闻到飘散在空中的麦子的清香。夜,静悄悄。草原,睡着了,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该都已进入梦乡。
快到白家庄的时候,我发现对面走来了一个人。是谁呢?我们越走越近。
“才回来?!”对方问。
我辨出了那是同院子白老二的声音。简单的三个字里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
“才回来”,我这样回答。
“快休息吧,明天早起还要劳动。”
“你呢?”我问。
“加夜班割麦子。”他高高兴兴地回答。
“快十二点了。”
“月亮还没有升起呢!”
我们交肩而过。
回到家,躺在炕上,我久久地不能入睡。
四点多,我被嘈杂的人声吵醒。什么事呢?我披衣出门,正好碰上从地里回来的白老二,从他那儿知道,他们才收工,人们正往回走。
“什么时候了?”他问。
“四点一刻”,我回答,“什么时候上工呢?”
“六点。”
“休息不嫌少吗?”
“没有什么。突击五天五夜割完麦子。”他满有信心地回答。说完,他就进屋去了。
院子里月光如水。院外,人声渐去渐远。一两个钟头以后,人们又将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在工地上。
当我再度躺下,我激动的怎么也睡不着了。
甘肃酒泉果园乡国营边湾农场 陈志明


第8版()
专栏:新人新风气

  红领巾路
浓荫笼罩,杨树成行,三里多长的黄土路像沥青路一样平坦。北端和南端各有一个牌子,牌子上是孩子们自己写的四个大红字——“红领巾路”,下边是“北京市大兴区鹿圈乡”。
在盛秋时节,这条路上每天都有拖拉机拖着装得满满的农产品的斗车,络绎不断地从这里经过。也有城里的汽车队载着机器或日用品从这里经过。
在这条路上设有饮水桶,是红领巾自己供应的。在水桶上写着:“同志,你辛苦了!请喝一杯红领巾的水吧!”
从这里经过的人们,往往都停下来畅饮两杯继续赶路。
这两排杨树也是红领巾们栽下的。为了更好地保护路基,孩子们用碡石经常碾压,就是在雨季里,这条路也不泥泞。
北京 王惠文


第8版()
专栏:

  鄂伦春人
  严辰白桦皮做成摇篮,马奶子当作乳浆,风儿为你唱催眠曲,冰雪锻炼得你十分坚强。童年在骏马背上度过,攀登绝壁就像平地飞行,冬夜里露宿冰上,怕什么零下五十度的寒冷!重重叠叠的深山,从来不会使你迷失方向,密密层层的原始林,原是你熟悉的家乡。花鹿逃不过你敏锐的眼光,大熊见到你也要颤栗,百步之外,猎枪举起,奔跑的野兽立即应声倒地。呵!鄂伦春民族,我们淳朴善良的兄弟,几百年来你受尽欺侮,敌人多少次想把你消灭。不,你们是勇敢顽强的,今天高山大河握在你们手里,跨上骏马,让四蹄腾空,从原始的生活飞跃向社会主义!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深切感人的记述
读了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北京第四中学学生陈嗣涛写的“一段甜蜜的回忆”,很受感动。这位同学根据他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同志对待他这样一个穷苦的孤儿,就像亲生父亲般慈祥和温暖。这篇文章写出我们国家领导人、解放军将领对人民热情关怀的高贵品质,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
湘潭纺织厂 陈 放
报道畜牧生产的跃进
人民日报经常报道各个生产战线上的跃进情况。畜牧业方面也有很多振奋人心的成就。据说河南省有许多县今年争取做到牲畜满怀县、丰产县,其中鲁山县缶村农业社,饲养牲畜已做到“八年无病疫,七年不掉膘,三年没空怀”。这类事例和好的经验,希望报纸加以介绍。
云南省新平畜牧场 李耀辉
欢迎“工厂史”
一口气读完了8月15日人民日报八版的“工厂史”专页,觉得好!这真是咱们工人的风格,工人的文风!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内容是那样深刻,每一篇作品,都闪耀着朴实、动人的光彩!我们工人读起来特别感到亲切。我赞美这些开自工人的心灵深处的文艺花朵。
“工厂史”专页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深受感动,特别是读了“小妮子的死”一文,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小妮子的父亲、这篇文章的作者赵立元同志说:“小妮子要是能活到今天该多好哇!”这是发自赵立元同志心坎上的声音。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工人对旧社会强烈的憎恨,对新社会深挚的热爱。
愿副刊多发表这样的作品。我们年轻人是多么迫切需要了解旧社会工人悲惨的充满血泪的生活,因为这对我们是深刻的阶级教育。
耀华玻璃厂装卸车间 樊发家
我们看到的一点进步
我是祖国边疆军垦农场的一个职工。从今年起我们几个人共同订阅了一份人民日报。几个月来我们感到人民日报在不少方面都有进步。比方说,很多文章跳出了光以城市人民为对象的狭小圈子,而能照顾到各方面的读者,有不少材料是以广大农民为对象的,农村的新人新事也报道得多了。这是我们体会到人民日报有进步的地方,编辑同志你认为我们这种感觉对吗?
新疆阿克苏胜利一场 葛泽民
把标题做得通俗些
我觉得人民日报有些标题还嫌不通俗。就拿8月4日第二版上的两个标题来说,一条新闻的标题是:“侯赛因自知山穷水尽,被迫扔掉伊约联邦破灵牌”,另有一条新闻的标题是:“意大利和西德垄断资本企图同美英在中东分脏,范范尼——阿登纳会谈公报对美英啧有烦言”。前者通俗明快,深入浅出;后者就不通俗,一些工人不懂“啧有烦言”是什么意思。报纸的读者最广泛,我觉得报纸的文字要力求通俗,特别是标题。
北京棉纺织联合厂 俞子平


第8版()
专栏:

大母猪 郭庭荣 王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