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嘉兴地委扩大会议用事实证明
只有思想丰收 才有生产丰收
“铁海盐”重视思想工作,条件虽差成了千斤县
“金平湖”忽视思想工作,条件虽好生产落了后
据浙江日报消息:中共浙江嘉兴地委会,根据早稻丰收后的新情况,及时召开了地委扩大会议,进行整风。这次整风会议以设置对立面的方法,采用摆产量、比高低、找原因的办法,总结了海盐、海宁、崇德、桐乡四个县早稻大丰收的领导经验,检查了平湖、嘉善、长兴三个县半年来工作跃进较慢、产量较低的原因,通过总结检查,得出经验教训,找到争取晚稻和晚秋作物更大丰收的具体道路。
今年,嘉兴地区的早稻获得了丰收。总产量预计可以超过十六亿斤,亩产量平均在七百斤左右。但是,这一产量是不平衡的。据8月5日统计,海宁县早稻的平均单位产量是一千零三十七斤,海盐县是一千零十八斤,崇德县是一千零五斤,桐乡县是九百一十三斤,平湖县、嘉善县是六百斤左右,长兴县是五百四十七斤。在嘉兴专区,一向有“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称呼,平湖和嘉善的生产条件要比海盐优越,但是,今年海盐县的早稻产量却比平湖、嘉善两县高得多;长兴县和安吉县连界,生产条件比安吉好,但是早稻产量却比安吉低(安吉的早稻单位产量是五百八十斤)。这个对比事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什么生产条件比较差的产量反而比较高,而生产条件比较好的产量反而比较低呢?显然,不能从客观条件上去找原因,只能从主观上去找原因。
在会上,海盐、平湖等七个县的负责同志和其他各县负责同志的发言一致认为,上半年的工作中最主要的一条经验教训是:哪里抓住以整风为纲,坚持使政治思想工作在一切工作中挂帅,哪里的工作就会出现生气勃勃不断跃进的局面。反之,凡是忽视整风、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地方,整个工作也就表现为生气不足,跃进缓慢,生产的成绩不够显著。海盐县和平湖县就是明显的对比。今年春天,海盐县委首先在县委内部抓紧整风,不断地以群众中出现的先进事例为教材,在县委内部反复地开展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同时严肃地批判了县委内部的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保证了县委思想统一,力量集中,破除了各种右倾保守思想,大胆领导群众搞千担肥、搞农具改革运动,大抓田间管理,因而取得千斤县的巨大成绩。在这个县的乡社基层组织中,也坚持通过整风整顿干部思想作风,整顿组织,插红旗,拔白旗。例如官塘乡原来是一个三类乡,连年减产闹事,通过整风撤换了四十多个有严重资本主义思想或者不称职的乡、社干部,发动群众鸣放辩论,所有乡社干部都种试验田,县委的指示一般都是通宵贯彻,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干部带头苦干,因此,这个乡今年成为千斤乡。平湖县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县委内部整风不彻底,部分成员暮气沉沉,劲头不大,对学先进赶先进缺乏应有的热情,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也不够坚决有力。在这个县的乡社组织中,也存在分散主义、阳奉阴违、自满松懈的现象,甚至在部分基层组织中,两条道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正因为如此,在生产上也就出现了和海盐县不同的结果。这两个县以及其他各县的经验都反复地证明了:生产的丰收是思想丰收的结果,忽视政治思想工作,必然影响生产的跃进。
会议强调要使革命干劲和群众路线密切结合起来。会议认为崇德县和桐乡县领导群众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革命竞赛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两个县在开展竞赛中,乡乡、社社、队队有对立面,甚至发展为田与田间的竞赛。群众在竞赛中互通情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力争上游,真正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革命热潮,而这种革命竞赛是促使这两个县工作生气勃勃,取得早稻高额丰收的重要原因。会议批判了平湖、嘉善两县在形式上挂钩竞赛,实际上和平相处的现象。号召所有的县,所有的区、乡、社都效法崇德和桐乡的做法,深入发动群众开展革命竞赛,使全年竞赛和季节竞赛、综合性竞赛和单项竞赛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崇德县和桐乡县把竞赛再深入推进一步,首先在晚稻破四关(抗旱、肥料、病虫害、倒伏)的斗争中树立群众性竞赛的榜样。会议认为,除了群众性的竞赛运动以外,其他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应坚持推行。
在这次会议结束以后,各县正紧接着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大会进行整风。


第7版()
专栏:

  既发动群众作宣传 又发动群众编材料
  安岳县翻身乡提高了宣传工作的质量
本报讯 中共四川省安岳县翻身乡总支发动群众自编宣传材料,解决了宣传材料供不应求的困难,大大提高了宣传工作的质量。
在生产大跃进中,中共翻身乡总支组织了一支五百多人的宣传队伍,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一开始就遇到宣传材料不足的问题。总支研究后,认为宣传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既要发动群众作宣传,又要发动群众编写宣传材料。并提出“就地取材,自编自用”的口号。最初一部分具有迷信思想的干部,强调群众文化水平低,编不出东西来,不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但是,一村支部书记林明轩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创作,群众很快就编出了二百多首顺口溜、花鼓和短剧,破除了没有文化就不能编写宣传材料的迷信。其他各村的干部和群众在事实面前解放了思想,也先后大胆创作起来。现在,不论在墙壁上、道路边、山头上、院落内、电杆上都写有标语口号、顺口溜,而且白天晚上都可以听到社员们根据自己切身体验编成的顺口溜、金钱板等。由于题材是本地的真人真事,形式又为群众喜闻乐见,因此教育鼓动的作用就更大。在种植堆堆苕时,社员戴学中一家三代都编了顺口溜:“开荒栽苕办法好,齐心合力加劲搞,每户增种万窝苕,有吃有烧有饲料。人畜兴旺日子甜,生活越过越逍遥。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好,千方百计实现四十条。”“地尽其力,荒坝翻身,大种堆堆苕,尤如拣黄金。”这个村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平均每户栽了八千五百窝堆堆苕,受到了县委、区委的表扬。在每项工作布置后,出现很多群众创作的宣传材料。六村在抗旱中编出:“不怕天高路遥远,不怕高山无水源,大家齐心跟党走,高坡也要变良田。能栽一窝都栽上,要将河凼〔凼(音塘),山沟低洼地积水之处。〕、水沟废塘、废埝齐栽完。无河无塘找浸水,挖出‘青龙’把水添。实在无水点旱谷,也要保证大增产。”


第7版()
专栏:

  厂穷志不穷 小厂干大事
  北京市人民代表汇报小厂创造的奇迹
本报讯 首都的许多小厂、穷厂跃进中大放光彩。在昨天(15日)继续举行的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全体大会上,这些工厂的代表和列席代表分别报告了本单位职工穷干苦干的经过和所获得的辉煌成就。它向人们提示:这些被人们通常称做小厂和穷厂的职工最富有革命性,它们在思想上一旦得到解放并在行动上认真地大干实干起来,就会产生出人们过去所不敢想像的奇迹。
“穷则思变”,是许多小厂、穷厂跃进的共同特点。西四化工厂1956年建厂时,旧铁槽和大铁锅是这个厂的主要设备,技术人员只有一个,生产的烧碱刚够成本,碳酸钙没有人要。这个厂的工会副主席李汉民代表在会上说:我们全厂职工不甘落后,决心打开出路。最初两个多月试用电解食盐生产漂水,不仅没有成功,还出了事故。但是工人们没有被失败吓倒,继续苦战,以后又制成了更高级的产品——金属钠,它的纯度达到99.9%,超过了日本一级试剂标准,日产量也从几克增加到现在的六十公斤,成本从每公斤一百四十元降低到八元。开始时没有厂房,就露天操作,下雪穿雨衣继续生产;没有干燥室,就用铁锅来炒。经过这样的艰苦奋斗,现在,这个白手起家的工厂已经发展到年产值一千万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厂了。
厂穷志不穷,小厂、穷厂的职工认真实干起来,就能干出大事。电机制造厂厂长、列席代表常雪增说,电机制造厂是电器安装、机器修理、喷漆、装订、毛笔等几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合并组成的,最初资金只有一百多元,工具只有刀子、钳子和锥子三大件,但是这个厂的职工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无数困难。现在这个厂不仅拥有二十八台车床和九十万元资金,而且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与国营沈阳变压器厂等并列为全国五个免试工厂之一。前身是暖气材料厂一个车间的北京钢厂,原先只生产一些铸钢件和加工一些铁末子,这个厂的车间主任齐国瑞说,在大跃进中,全厂职工发扬了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苦战三个月,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把工厂变成了一个年产二十万吨钢的钢厂。
小厂穷厂的职工在技术革命上也是急先锋。北京化工厂厂长冷林代表报告了这个厂从原来十四个人、十几间破房和一些玻璃瓶、搪瓷罐等设备发展到四千多人、产品大量出口的经过。他说:我们厂的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壮志凌云的诗歌:“原料缺自己找,设备缺自己搞,条件差志气高,洋土结合炼出宝”。厂里没有离心机,工人们就用水把原料放在面袋内用棍子压;没有蒸气热源用蜂窝煤炉代替。工人们就这样克服了各种困难,创造出奇迹。过去,我们总以为自己的产品不如外国,可是最近西德的一个有一百三十一年历史的有名化工厂——伊默克厂向我们工厂来订货了。现在,这个产品行销十个国家的工厂又提出一个伟大的向化学工业进军的目标:试剂产品增加到两千种,提前一年半达到国际水平。宗崇仁代表是西单金属修配厂的副厂长,这个厂的生产过程过去几年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但是现在工人们都自己动手做机器。宗崇仁在报告中说,开始根据轧线机的原理试制轧边机时,工人文化水平低,不会设计,不会画图,赶了六昼夜,做出轧边机不走直线,有人情绪低落下来,经过领导的大力支持,请老技工开“诸葛亮会”,当场研究改了八次,终于成功,大家高兴得跳起来。都说:“生产效率提高二十四倍的轧边机能做出来,别的工具一定也能做出来”。工人高荫皓不大识字,一只眼残废了,耳朵也聋了,但他却画出了十二张图纸。不久前试制成功的电动圆轮切铁机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八十五倍,过去四个技工一年都做不完的活,现在一个普通工人用机器一个月就完成了。
但是小厂、穷厂的大翻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首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保守思想的顽抗。合营时仅有九台皮带车床的民用灯具厂厂长王建志代表说:群众性的技术革命正迅速使我们厂摆脱了落后的手工操作。在五十天的苦战过程中,全厂成立了四十一个机械化战斗队,领导干部亲自挂帅,青壮老年一齐上阵,结果已制造了各种机器五十六台,较大的专用工具七十九件,全厂的机械化程度由29%一跃而为85%,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但是,当最初提出“实现机械化”的口号时,少数职工特别是某些技术干部却不以为然。他们主张要是实现机械化,唯一的道路是“向国家求援”,他们根本看不见广大职工群众的无穷智慧。在工人们作出了新机器时,他们不是欢迎,而是站在旁边指手划脚地加以挑剔,他们说:“五十天以后再说吧,看看究竟能搞出个什么名堂来。”他们由“伸手派”而转为“观潮派”了。党支部对这些促退派给予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并坚持了依靠群众穷干苦干自力更生的道路,终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给了促退派以有力的反击。
代表们以热烈的鼓掌来欢迎这些激动人心的发言。


第7版()
专栏:

  思想和条件之间
  华仁
要求得生产上的大丰收,必先求得思想上的大丰收。今天发表的嘉兴地委整风的报道,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在早稻丰收以后,嘉兴地委选择了两种典型,采用摆产量、比高低、找原因的方法,进行整风,具体地说明了思想丰收和生产丰收的关系。
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了正确的思想,就能产生力量,定出方向,制出指标,从而不断革命,不断跃进。一年多的整风经验说明,那里整风抓的紧,搞得透,那里群众的觉悟就空前提高,干劲就特别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上的大丰收。反之,那里没有把整风这个纲提起来,或者整风进行得不彻底,那里群众的干劲就不大,或者不够大。随之而来的,生产搞的就不很好,甚至很不好。
在嘉兴专区,向有“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称呼,在地名上面冠以“金”、“银”、“铁”等类字样,表示这几个县的不同。海盐县被比喻为“铁”,自然比金平湖、银嘉善差了,但是,由于海盐县委抓紧了整风这个纲,反复地开展反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同时严肃地批判了县委内部的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因而使广大干部思想解放,带动群众努力生产,终于获得了千斤县的荣誉称号。而素有“金平湖”之称的平湖县,由于县委的部分成员暮气沉沉,有的还抱着“金平湖拖着鞋子也能跟上”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提起整风这个纲,彻底扫清各种思想障碍,因而在生产上就远远落后于海盐县。
现在,嘉兴地委及时用整风的方法,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告诉人们:只要努力,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赶上条件好的地方;如果不努力,条件好的地方也会落后于条件差的地方。由此证明,条件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关键就在于人。愿一切“条件论”者,从这里受到正面的和反面的教育。


第7版()
专栏:

  青年妇女踏出了千斤路
陕西省渭北高原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土质瘠薄,产量不高。但是,就在这个地区,两个年轻的姑娘和一个青年妇女,却在澄城县赵庄乡齐放农业社插起一面红旗,创造了回茬小麦亩产一千零二十二斤的高额丰产纪录!
去年秋天,十八岁的雷惠芳完小毕业了。当时因为婆家缺少劳力(爱人在部队工作),她这个没过门的媳妇,就住在婆家劳动了。春天,社里开始整风,人人都在跃进,乡党委也号召团员们要带头搞试验田。雷惠芳积极响应党团的号召,和邻家两个团员汪秀娥和杨青芳,搞了三亩多丰产试验田。这一风声传出后,有些社员却把它当成了笑话。他们说:
“丢下笔杆子才几天,竟然也闹丰产了!”
该是追肥、春灌的时候了。社里还没动手,惠芳她们便拿上扁担、罐子到社员家里去掐水茅。天气热,水茅臭味大,连抬带浇,青芳和秀娥的心里发恶心。惠芳也一样,可是她咬紧牙关装硬汉。就这样,她们几乎把全队二十九家的水茅粪,都浇到丰产地里;接着又灌了一次水。
麦子起身了,她们三个整天钻在地里又锄麦,又拔草。社员们的意见也来了:这还行,要是都这样,社里的活要谁干!她们听到这话,心里的确不是味。后来一商量,先尽社里干,抽空再务丰产田。她们利用歇晌、吃饭的时间,先后锄麦五次,拔草三次。
麦子正成长时,忽然下了一次大霜,一两天,庄稼便半死不活地枯了一地。这简直是晴天一声雷。三个女青年心里凉了半截。在地里,秀娥和青芳先哭了起来,惠芳也站在一边掉眼泪。一些男青年看见了,还故意挖苦她们:“团员还没办法!每人拿一条花被子,也把霜防住了。”好心肠的老汉徐成子走过来,对她们说:“哭不顶啥,浇上一水还抵些事。”她们听了徐老汉的话,浇了一水,果然,麦子又欢实起来。再加上细心的经营管理,庄稼一天一个样子。
就这样,她们的试验田终于获得了丰收。三亩七分地,共打麦子三千七百六十多斤,超过全社小麦平均亩产量的十一倍。
(冯翊人)(附图片)
  肖林 赵志方插图


第7版()
专栏:

  小姑娘破除了大陋俗
杨桂莲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情,反来复去地给她奶奶讲喂养郎猪的好处,但她的奶奶始终不答应。最后一次,索性弄僵了,她的奶奶指着她的头说:“你要喂郎猪,就别姓杨!”
喂郎猪这件事,在河南鲁山赵村区一带,的确还是一件新事儿。很长的时期,在这里流传着:喂郎猪下贱,会使家里人口不旺。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却要喂郎猪,更是奇闻。
杨桂莲为这件事苦恼着。她想:强喂吧,自己一小就离开了亲娘,是跟奶奶长大的,不忍惹她老人家生气;不喂吧,自己是个共青团员,社里有八十多口母猪,连一口郎猪也没有。母猪交配时,却要跑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既影响了生产,也影响生猪的发展。一个青年人,一个团员,决不应当向旧习惯屈服!
杨桂莲买了一口小郎猪后,奶奶气的和她分居了。但她决心做出个样子,再去说服奶奶和教育群众。由于她没有喂猪经验,猪越喂越瘦,不久猪便死了。有些群众讽刺说:“桂莲的小郎猪驾云上天啦!”一次失败,并没有使她灰心。在党支部的帮助下,她又买了一口小郎猪,但没过几天,这口小郎猪又死了。有些群众更加讽刺地说:“死了一口不安心,再买一口又归阴,花了钱,背了工,我看小妮太张精(逞能的意思)。”这两次死猪事件,使杨桂莲流过不少眼泪。但在党的帮助和鼓励下,她经过几次挫折后,终于取得了胜利。由于她喂了郎猪,今年社里就可节省一百九十二个劳动日,少跑六千八百八十里路。在群众中,不仅再也听不到讽刺的话,而且人人都在佩服和夸奖这位姑娘。杨桂莲的家里也因此增加了收入,她和奶奶的关系也和好了。
(商通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