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山西建立一支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他们是:
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工业建设中的预备工
保卫国家的基干民兵
本报太原14日电 记者马明报道:山西省农村正在建立一支由三百六十六万多人组成的“亦工亦农亦兵”的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
这支劳动大军,是由全省十六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男女农民组成的,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他们根据“生活战斗化、劳动军事化”的原则,将带动农村一切男女全劳力、半劳力、辅助劳力,把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支三百多万人的劳动大军中,挑选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的人为预备工,全省共约九十万人(等于全省农村劳力的15%)。其中十六周岁到二十五周岁的人(包括20%至30%女性)为基干预备工,他们将根据相对固定、分批轮换的原则到县营以上的工矿交通企业中参加劳动。二十六周岁到四十五周岁的人为普通预备工,他们将根据需要到工矿交通企业和大型水库等建设工地中担任临时工。在上述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的青壮年中,挑选十六周岁至四十周岁的男女青壮年参加民兵,其中十八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男青年为基干民兵,他们同时又是国家的预备兵。这支劳动大军的组织系统是指挥部(县)、大队(乡)、中队(社)、小队。
这支劳动大军的建立,受到山西省广大农民的欢迎。目前,全省参加劳动的农民已有一百九十万七千多人,建立劳动大军的全部宣传动员、组织工作将在8月底完成。建立较早的劳动大军在工农业生产中已经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忻县东风城乡参加建设水库的一个“野战团”(大队),不仅完成了民兵训练的任务,而且劳动效率比一般劳动提高一倍。五十天内即完成了原计划三百七十天修建水库的计划。原计划十天建成的阳曲县泥屯乡水库,经过一支由三百人组成的“劳动大军”五天苦战,便完成了这个水库的建设任务。沁县由五千农民参加的“工农兵师”,是以复员军人和民兵为主组成的。这个“工农兵师”组成以后,已经开赴漳源、月岭山、徐阳等四个水库工地,开始紧张地劳动。在这支劳动部队的工地上,设有图书馆、俱乐部、洗澡塘、小医院、体育场,还有红专、扫盲、军事学校等,保证了劳动大军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供应。榆次专区除从已经组成的劳动大军中,调出一万七千多名“预备工”,支援工厂、矿山和铁路建筑工地以外,这个专区的清徐、交城两县还派出两千多人组成的“野战团”(大队)远程参加汾河水库工程的建设。
这支劳动大军,是根据满足飞跃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劳动力的需要,满足国防建设中发展民兵的需要和发扬民兵的“劳武结合”的光荣传统建立的。按照目前全省工农业生产全面跃进计划的需要,共缺乏劳动力一百五十万个。为解决这个工农业大跃进中出现的新问题,各地开展了工具改革和技术革新群众运动,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时利用率,建立集体食堂和托儿所解放妇女劳动力;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但是劳动力的紧张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根据榆次专区的试验,组织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劳动效率比一般劳动者提高30%左右。这支劳动大军不仅在平时担负着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等艰巨的突击性的生产任务,而且在必要时,可以抽出一部分壮劳力,突破社界、乡界、县界,甚至省界去支援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共产主义的劳力大协作。这支劳动大军建立以后,农村里十六周岁到二十五周岁的人,都是基干预备工。他们将根据相对固定、分批轮换的原则,到县营以上的工矿交通企业中参加劳动。这样就可以使今年下半年动员三十八万多人支援工业交通建设的任务有保证,使许多地方出现的工农业生产互争劳动力的现象得到解决。这个办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全能人才。这不仅可以使凡具备预备条件的农民,乘轮流到工矿交通企业劳动的机会,受到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锻炼,学到现代工业的先进技术,成为既能务农又能务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而且当他们把工人阶级的思想、工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到农村以后,还可以为农业战线上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和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人才,从而加速农村的技术革命的实现。同时劳动大军也是向青壮年男女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军事教育的一种良好组织形式。
山西省这次组织的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是在过去民兵工作、兵役工作和建立预备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全省的民兵工作有坚强的基础,十八周岁至四十周岁的民兵,约有一百一十万人,其中十八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基干民兵约有五十五万人。全省的预备工制度,自今年5月开始,也已有一定的基础。各地在这次组织劳动大军的时候,都在原有的不同的基础上,根据“亦工亦农亦兵”的方针和“劳武结合”的新精神,有的是建立,有的是加强,有的是调整。(附图片)
  亦农亦工亦兵         苗 地


第2版()
专栏: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山西日报社论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农村中建立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的决定,全省各地正在迅速地贯彻执行。一支三百六十多万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已初步建立起来。这是个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这项制度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非常重大的深远意义。因为有了这一支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将大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力量,迅速地改变着整个劳动战线的面貌,同时将促进共产主义因素的滋长。
劳动力不足,是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以来所出现的一个愈来愈加严重的问题。只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按全省工农业生产全面跃进计划的需要,全省即缺短劳动力一百五十万个。很显然,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保证工业和农业同时大跃进的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但劳动力紧张,是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中的困难,它本身就包括着许多克服困难的积极因素。最近半年多以来,各地已经创造出许多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成功经验,诸如开展工具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时利用率,实行家庭劳动社会化,解放妇女劳动力,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等等,而建立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则是解决劳力不足问题的一个极为有力的办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建立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就把农村中最强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具有组织性、纪律性、战斗性的队伍,对提高劳动效率作用非常之大。榆次地区的经验已经证明,把这样的劳动大军投入农业生产,即使是担负最艰巨的任务,他们的劳动效率比一般劳动者还可以提高30%左右。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劳动力的节省,而大批的节省劳动力,自然对克服劳动力不足就大有帮助。榆次北田乡大伽南火光农业社在组织起亦工亦农亦兵的“野战部队”以后,劳动效率比生产定额提高了45%,劳动力紧张现象迅速得到改变的事实,就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二,因为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是按照工农业生产统筹兼顾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它就可以超越县、乡、社以至省的范围,去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协作。这对于解决劳动力不足,同样是一个有力的措施。今年以来,由于劳动力紧张,在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工农业生产互争劳动力的现象。有了工农兵结合的劳动大军,这个问题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农村里十六周岁到二十五周岁的人,都将成为基干预备工,他们将根据相对固定、分批轮换的原则,到县营以上的工矿交通企业中参加劳动。这就把工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储藏在农业生产之中,使工业建设劳动力的供应,获得了根本保证,又可以避免在工矿企业停工或减产时,发生窝工浪费现象。这样科学的组织与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做到既保证农业生产大跃进,也保证工业生产大跃进。
建立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不独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也是缩小工农差别、滋长共产主义因素的一个途径。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我们“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人,特别是需要全能的人。有了预备工制度,全省数百万农民都有了轮流到工矿交通企业劳动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普遍得到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锻炼,学到现代工业的先进技术,成为既能务农又能务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而且当他们把工人阶级的思想、工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农村以后,还可以为农业战线上培养出许许多多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和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人材,从而加速农村的技术革命的实现。这样,在若干年以后,全省就会有大量的、亦工亦农亦兵的、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劳动者,成为工农战线上一支骨干力量。而工人与农民的本质差别,也就越来越缩小了。
建立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又是推行“劳武结合”的民兵制度的好办法。大家知道,“劳武结合”是我们民兵工作中一项优良的传统制度。在以往的战争年月里,它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中,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加紧扩军备战,美英帝国主义已经向中东发动侵略,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的形势下,加强这一制度,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建立起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大军以后,全省五十五万基干民兵,都将成为劳动大军中的骨干,这不仅便于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先锋带头作用,也有助于帮助他们迅速提高生产技术。而且是向青壮年男女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许多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基干民兵们参加了劳动大军,一边生产,一边练武,在预备役训练工作上,都作出了多快好省的优良成绩,比过去脱离生产的、老一套的训练办法好得多。我们的民兵工作是以“劳武结合”为中心的,当“劳武结合”的制度,通过建立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得到大大加强以后,民兵工作无疑要呈现一个大跃进的新局面,这样,我们的国防后备与地方治安力量,就会得到大大的增强。


第2版()
专栏:

  湖南甘肃广西宁夏等九个省区
  年内将实现滚珠轴承化
新华社13日讯 全国又有九个省区的千百万能工巧匠,在党的领导下掀起制造滚珠轴承的热潮。据河北、湖北、山东、湖南、甘肃、云南、贵州七省和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最近统计,已有四百零五个县市学会制造各种滚珠轴承。仅河北一省,就在十天中制造了五十九万七千多套。连工业基础较差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等边远地区,都已制造出滚珠轴承。
参加这一运动的,包括农业社社员,工厂、修配厂、手工业社工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下放干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等各族人民。他们根据党委提出的充分采取大厂与小厂相结合、工厂与农业社相结合、会制造的社与不会制造的社相结合的办法,并且运用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推广方针,创造了生铁、熟铁、木制、玻璃等多种多样的滚珠轴承。例如,河北阜城县铁工厂工人把原来以熟铁为原料改成以生铁为原料,用翻砂铸件,把产量提高了四百多倍。贵阳市乌当区四个农具厂一无车床、二无动力、三无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又缺乏钢铁,但工人坚持用土法上马,用手工代替机器,用木材代替钢材制成滚珠轴承。宁夏银川市郊区民乐社只有一把老虎钳、一把锉、一个砂轮就制成两种滚珠。
运转工具和农具安上滚珠轴承后,工效立即提高。山东省已有十二万九千多件农具安装上了滚珠轴承。宁夏地区过去打一场麦子,要用五个滚子、十匹牲口、五个劳动力;现在在滚子上安了滚珠轴承后,只用两个劳动力,四匹牲口,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过去一辆小车推三百斤重,安上滚珠轴承后能推六百斤,速度比过去提高一倍。有些社员说:“有了小车子,推着有力气,实现滚珠化,再重也不怕”。安上滚珠轴承的效果,在云南杞麓县春季抗旱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个县使用的九十部滚珠轴承风力水车,二百七十部滚珠马拉水车、四百部滚珠大水车,不仅及时地发挥了抗旱作用,而且节省了八千六百多个工。
目前,上述地区的党委纷纷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创造发明,并组织厂、社结合,分工协作,保证了制造滚珠轴承运动的蓬勃发展。据上述各省区的运动进展情况看,8月底前,河北、山东两省能在运转工具上实现滚珠轴承化,9月底前,湖北、湖南、贵州、甘肃,10月底前,云南,年底之前广西、宁夏都能实现半机械化。


第2版()
专栏:编后

  要画“多星高照”
“三星高照”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吉利话。在旧社会,“三星”是指福星、禄星和寿星,所谓“三星高照”,就是说人们希望得到延年益寿和富贵荣华的生活。
今天,我们发表了一张庆丰收的画,题目是“三星高照”。这张画上所指的“三星”是小麦、水稻和玉米,这里所说的“三星高照”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大丰收,将给人民带来幸福生活。因此,在这里“三星高照”有了全新的意义。但是,从今年农业生产的情况来看,各种农作物都有高产“卫星”。因此,希望画家们赶紧画“多星高照”来庆丰收。


第2版()
专栏:

  半月农情
  “大暑”(7月23日)——“立秋”(8月8日)
到“立秋”以前,大部地区的棉花已进入结铃盛期。甘肃著名棉花产区敦煌县的棉花,到7月底,每株现蕾三十个左右,平均已结铃十个。
许多棉区在批判棉花“立秋定局论”的同时,加强了后期管理。江苏不少棉区推广了泗阳县各级干部田头搭篷,住篷指挥生产的经验。防治棉田后期虫害,也是棉区当前重要任务。从这个阶段的情况看,今年棉花结铃盛期的到来略有提早,但不显著。个别地区放絮期比去年早一个月左右。
南方大部地区在“立秋”前已结束晚稻插秧,开始插秧后的田间管理。广东组织了全省规模的大检查。四川省各地把防治螟虫作为争取丰收的一关,准备把三化螟消灭在盛孵期。干部深入田间,对加强管理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福建晋江专区在五级干部深入田间以后,乡乡社社都掀起了田间管理插红旗运动。
8月初早中稻已进入生长后期,少数地区已经成熟。种植晚中稻地区,在这半个月里正集中力量追施胎肥或穗肥。
北方地区的农业社、蔬菜社抓紧在“大暑”到“立秋”这半个月里播种秋菜。多数地区在“立秋”前把大部秋菜种到田里。不少地区今年都采取了增加复种的办法扩大秋菜播种面积。黑龙江、吉林、辽宁比较普遍地在收获春麦以后的地里种上秋菜。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套种办法扩种秋菜。今年北方各地区播种秋菜劲头很大,但普遍缺乏白菜种子。
北方杂粮地区的大部玉米、高粱将要抽穗或已经抽穗,早播的玉米、高粱、谷子等接近成熟,“处暑”前后就可收获。加强秋季杂粮作物的后期管理,仍是这一地区的重要农事活动之一。北方不少地区的“立秋”挂锄的习惯,今年被普遍否定了。北方一些一年一熟地区今年在收春麦以后增种了一茬荞麦等早熟杂粮,争取一年双收。(附图片)
  转载四川日报


第2版()
专栏:

  “野战排”起了重大作用
  ——介绍火光社组织亦工亦农亦兵劳动大军的经验
  李文珊
榆次北田乡大伽南火光农业社,一百二十七户社员,二百二十四个男女全半劳动力,耕种着三千八百多亩土地,往常年,就不断发生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今年,这个社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就更加严重了。一方面是本社的生产任务加大;另一方面,今年,调动劳动力去支援外地工农业建设的任务也加大了。6月以来,全社先后被调往工厂、矿山和外乡、外县水利建设工地上的社员,已达三十三个,而且都是身强力壮的全劳力。
劳动力减少以后,生产上也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一千零二十亩小麦收割以后,只粗粗地打了头场,结果,一连几天连阴雨,没有打净的小麦,全都生了芽子。收麦那两天,收麦、复播、锄苗等许多营生都挤在一起,各个生产队都是顾了这顾不了那;社里原计划麦田收割后要全部复播,因为人手少,顾不过来,有三百多亩就没有种上。同时,有很多大秋作物也不得不迟锄十来天。
社干部们想到:今后,农业生产要跃进再跃进,工业生产也还会不断地从农村抽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于是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建立一支突击力量,让他们负责突击本社的重要工作,并主动应付外调劳力的任务。全社干部、社员的思想达到统一,夏收以后,便立即着手改进劳动力的组织工作。
全社原来分为五个生产队。社里决定,这五个队仍然保持,以产定工的制度也依然不变。只是从这五个队里抽出一百六十六个青壮年男女劳动力,组织起两支突击队伍。其中一支叫“野战排”,共有六十六人参加,它包括十八岁到四十五岁的男劳力和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身强力壮而且没有拖累的女劳力。这是突击力量中的骨干和“野战军”。社里要求他们完成两方面的任务:第一,担负本社最艰巨的工作;第二,随时准备,到外地去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另一支叫“地方排”,共有一百人参加,它包括了十六岁到十七岁、四十六岁到五十岁的男劳力,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的女劳力。这是社里的“地方部队”。社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本社的一般田间劳动;在一般情况下,仍然以队为单位工作,必要时,也组织全排大突击。除过这两支突击队伍,剩下,就是半辅劳动力和老弱残废、小孩子,社里也把他们组织起来,叫做“后勤部队”,分配他们担任各种轻微的劳动。
“野战排”同时也是一个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力组织。在建立这支队伍的时候,社里就明确提出:参加“野战排”的五十八个青壮年男劳力,都是本年度的“预备工”对象,上级调动多少,就走多少,该谁去,谁就去。为了保证能按时给工矿企业输送劳动力,“野战排”的全体成员,以民主评议的办法,确定庞四毛、王五货等八个青年为第一批“预备工”。这八个人都具有思想进步、粗通文字和身体健康等条件,八个人中,还有四个是共青团员。第一批“预备工”的具体对象确定之后,社里又提出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是“预备工”便不安心农业生产;如果谁不安心在社里劳动,就取消他的“预备工”资格。在“野战排”里,除六个女青年外,都是基干民兵和一般民兵,所以,它又是一个军事化的组织。在排之下,建立了三个班,排、班的干部,都由原来的民兵基干队的干部担任。他们的制度是,不论在本社劳动或是到社外劳动,都必须保持“三化”,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这两支突击力量正式形成并按照社里的分配投入生产以后,火光社劳力不足的困难,很快便得到了克服。“地方排”的人们“分兵把口”包起了各队的日常营生,干劲十足的“野战排”,担负起全社的突击任务。秋苗上头次追肥的时候,社里肥料不足,“野战排”就突击积肥;他们白日在村里、地里积,夜晚还要点起汽灯打粪窖。整整苦战四天四夜,积肥两万多担,还打成了五个人造粪窖子,每十天就可以造肥四千担。肥料不足的现象,很快就改变了。社里打算引洪灌溉庄稼,但渠道没有修起,便又组织“野战排”去完成这件工作。“野战排”的人们,一连干了七天七夜,挖水渠八条,三千亩土地引洪灌溉的问题,一举便得到了解决。据7月份一个月的统计,“野战排”的劳动效率,比生产定额提高了45%,平均每人每天都能挣到十四分工,最高的一天可以挣到十七分六。过去拉下的许多营生,都已经赶上去,有一些营生,并且已经赶到了其它社的前面。两千亩大秋作物上二锄,原计划在二十天内完成,尚缺二百八十多人工。由于“野战排”的大力突击,加上“地方排”的大力配合,结果,只用了十八天半的时间,这个任务就完成了。
“野战排”的诞生,为大力贯彻“劳武结合”的方针,更快地提高基干民兵和一般民兵的军事素养,也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每天凌晨四时,“野战排”的起床号便吹响了,接着,居住在一起的基干民兵及“野战排”的其他成员,就迅速集合在一起,先跑步三十分钟,然后就以战斗的姿态,去完成社里所给予他们的突击任务。在全村各处墙壁上,基干民兵们画了八十多个街头靶,要求每个民兵基干队员饭前饭后瞄三枪。每天上地,都要带上武器和活靶。走路练步法,地头练转法,休息下,就支起活靶练习瞄准和各种射击姿势。夜晚,还要分成四个小组学习文化和军事常识。他们的口号是:“练武卫国当英雄,改造自然当尖兵,劳武结合满堂红,亩产千斤有保证。”一个多月来,全体基干民兵在劳动、练武两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基干民兵们结合生产举行过两次实弹射击,结果是全部及格,并有94.7%的人达到优秀、良好的标准。基干民兵常铁林,白天劳动能挣十七分工,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给民兵们做了七枝木枪、二十个三角架、八个手榴弹。他家养猪五口,每天从地回来时,还要捎着挖一筐野菜。
(原载山西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多穗高粱”产量高
本报讯 河北省许多地区的多穗高粱普遍生长良好,大部正在灌浆晒米,丰收在望。唐山专区抚宁县今年的多穗高粱生长优于往年,从现在情况估算,平均亩产可以达到千斤,少数丰产田可到三千斤以上。
一颗多穗高粱的“卫星”正在这个省衡水县曙光农业社里加工培植中。这个社的二亩多穗高粱试验田,平均亩种五千株,每株有穗五个,每穗可收籽实十二两。如果这块田的实际产量符合现在的这个估产数字,每亩可收高粱一万八千斤。
河北省唐山专区一些种植多穗高粱的农业社都作了试验蓄留再生高粱的准备,计划从再生高梁上多收几百斤粮食。据河北省农业部门熟悉这方面情况的人员说,多穗高粱再有十天就可收获,在这种地里蓄留再生高粱,加上足够的水分、大量的肥料,多收一季是可能的。这个新的试验能否成功,有待实践证明。
河北省许多专区今年都扩种多穗高粱,只唐山、邯郸、天津三个专区就种植了一百一十五万多亩。
本报讯 河南省商丘专区今年试种多穗高梁五千八百二十八亩,生产情况很好。目前早熟的高粱已经开始收割,半日内即将全部收割完毕,预计亩产量将达一千至一千五百斤。鹿邑县高口乡有六十亩多穗高粱,估产每亩可达二万斤。
商丘专区种多穗高粱是由鹿邑县开始的。该县高口乡转业军人赵中亮1955年从辽宁带来的种子,当年即试种一分地,实收高粱五十斤。这件事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兴趣,于是县农业局对多穗高粱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且组织群众到现场参观。1957年,鹿邑县种植多穗高粱的面积即扩大到九十亩,平均亩产八百斤左右。这个县高口乡种多穗高粱已达一千亩,其中有六十亩,今年春天专区在鹿邑召开了现场会议后,全区开始了试种工作,但是在鹿邑县已经普遍推广。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多穗高粱
“多穗高粱”又叫“多头高粱”“八棵杈”“杈子高粱”“九头鸟”“五龙头”等。因为它具有一般高粱所没有的优良特性,所以很受各地农民欢迎,目前东北、华北地区多数省份都有栽培。河北、河南等省今年都扩种了这个高粱品种,河北省总面积有二百万亩左右。宁夏今年也试种了。
“多穗高粱”这个品种是哪里来的呢?据农业科学部门资料记载,它原产南非,美国中南部和欧洲各地都有种植。1947年由外国引进,在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种;1950年起先后在济南、沧县、唐山、公主岭等地试种。通过一些地区的试种和少数农场较大面积的栽培,“多穗高粱”的种子才开始传播。
“多穗高粱”的优良特性很多,概括起来是:①根系强大,分蘖力强(一般有效分蘖三至五个,多的十个左右),对旱、涝、轻碱也有一定抵抗性。②秆矮、穗紧,抗风力强,抗高粱黑穗病、蚜虫的性能也不弱。③成熟早(一般生长期一百天到一百二十天),有利倒茬。
有高度丰产潜力,也是这个品种突出的特性。在辽宁朝阳和河北抚宁试种的“多穗高粱”,去、前两年亩产量就达到五百到七百斤,少数可产千斤以上。1957年全国高粱最高纪录——十六亩面积,平均亩产一千四百六十五斤,创造单位河北省静海县大邀铺社。在黑龙江绥化县,“多穗高粱”的单位产量也比当地一般高粱高三倍以上。
“多穗高粱”属甜茎型,米、饲料兼用种。它的籽实的出米率82%,糙米红色,精米灰白,粉质略粘,营养成分较高(含蛋白质15.4%);茎叶在成熟期多汁并含有一定糖分,饲料价值很大。“多穗高梁”籽实成熟以后,茎叶还没有干枯,因此可以在收获籽实的同时青贮秸秆。(附图片)
      多穗高粱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