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张秋香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她在棉花高额丰产竞赛中感人的事迹传遍关中
本报讯 记者王永报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养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正在当前社会主义竞赛中成长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秋香就是这样的人。这个普通的四十九岁的农村妇女,因为她掌握了一套植棉技术知识,创造了高额棉花纪录,被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但是,最可珍贵的,还是她并不把这些经验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把它当成人民的公共财产,在别人和自己竞赛中帮助别人赶上自己,为全国人民创造巨大的财富。
  学习张秋香赶上张秋香
今年春天,还在棉花播种以前,许多人就写信给她,许多农民特地从远道跑来访问她,向她学习植棉技术和经验。她也曾到高陵、富平、潼关、华阴等县去作现场传授。一个“学习张秋香,赶上张秋香”的竞赛在陕西全省展开了。各县先后涌现了三万三千多个“秋香务棉组”,四万多亩棉花丰产田都被命名为“秋香田”。
张秋香是陕西渭南县双王乡八里店农业社的副主任。她领导的植棉小组在过去三年中,曾连续获得平均亩产籽棉一千斤的高额丰产。今春,她在陕西省棉花生产会议上,向全省农民提出棉花丰产竞赛挑战。那时,她的棉花丰产田计划亩产籽棉一千五百斤,但是各地应战的,有的高额丰产田产量大大超过了张秋香的产量。华阴、潼关等县许多年轻姑娘下了很大决心,她们说,赶不上张秋香就不结婚。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为了赶上张秋香,把锅灶都搬到地里去了。
  别人赶自己就得快步跑
在这种形势下,张秋香领导的八里店农业社的社员们,有少数人感觉到害怕、怯场,他们抱怨过去不该出风头挑战。有些人还说:
“今年咱们关门闹吧!真金子不怕火炼,只要不给别人传授经验,谁也夺不了咱们的红旗。”但是张秋香和大多数人却认为:“别人赶,咱们就得快步跑呵!”张秋香感觉到过去几年,她们在搞棉花丰产试验时,好像一个人赛跑,走紧走慢都关系不大,懒懒缓缓,劲头不足。可是现在,许多人都来赶她,而且有些人都可能马上就超过她,这就使她的劲头比过去更大了。这是一种促使他们不断前进的力量。今春,他们重新研究了今年的棉花生产条件,千方百计地挖掘增产潜力,决定把今年的高额丰产田的棉花产量由亩产籽棉一千五百斤提高到三千斤。他们积极向别的社学习,又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棉花播种前后,张秋香经常出外传授经验,回来以后又忙于招待各地前来参观的人,耽误了一些工作日,有些社员就说:“主任哪!咱们鞋子里的响毛草还没有拔完呢,你可别只顾了别人。”有的看到附近农业社的丰产棉花,长得好,有超过他们的可能。又看到张秋香对这次竞赛中的对手一点也不戒备,反倒挺热心地帮助人家。于是,他们就在背地里叽咕:“人家养猫捉老鼠,咱们养猫咬鸡哩。”
 不帮助别人就是忘本
听到这些话以后,张秋香想,有些社员把当前社会主义竞赛的意义搞错了。她经常向社员们讲,现在的丰产竞赛运动,不是一亩、两亩,一社、两社的事,是要促进大家全面增产。一个社获得少数千斤高额丰产田,只不过增加一千斤棉花。现在是要全乡、全县、全省、全国所有棉花都获得高产,这样就能增产成千成万斤棉花。张秋香没有忘记自己的植棉经验是怎样来的。解放前,八里店村农民刘之辉、刘德义、苌月盛、苌月义是务棉的能手,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在当时,因为个体经济的限制,农民之间互相保密,生怕自己的技术被别人学去。那时,个别人的棉花产量,虽然也曾达到亩产籽棉三百斤以上,但这些经验始终没有在大面积上推广。全村的棉花平均产量只有一百二十多斤。刘锡民老汉为了提高棉花产量,有一次从临潼县“偷”回来一些产量较高的棉花品种,可惜因为他不了解这种棉花的特性及栽培技术,别人又不愿意与他合作,还是没有试种成功。解放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当张秋香开始学习植棉技术的时候,受到一些人的讽刺和打击,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励,而且随着合作化的进展,支持她的人愈来愈多了。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她,帮助解决棉花丰产田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问题,还派了技术干部帮助他们学技术。许多老农们也来帮助她,张秋香向大家说:“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经验是怎样来的?党扶植了我们,群众帮助了我们,我们不能‘过了河拆桥’,应该积极地帮助其他兄弟农业社。”
损人利己的人不配参加社会主义竞赛
一次,张秋香和乡上的棉花评比检查组,检查全乡的丰产棉花。当他们走到张田社妇女主任孙秀云务育的棉花地头时,大家都被这块出色的棉花吸住了:这块棉花长得特别高大,叶子绿汪汪的,又厚又密,像是一湖茂盛的莲叶。当时,许多人称赞这块棉花务的好,可是也有人不表示意见。有个叫刘长发的老汉似乎看出了这块棉花的毛病,而当别人问他时,他又微笑地摇摇头,不肯实说。张秋香看破了刘老汉的心事。她说:“怎么样?不愿意给别人指明缺点吗?社会主义是盼望人人好,不能光戳别人的‘黑窟窿’。指望靠别人的缺点取得胜利的人,就不配参加社会主义竞赛。”接着她直爽地说,这块棉花表面上长得很茂盛,实际上只长枝叶不孕花蕾,如果不立即动手打掐抑制疯长,那就会影响今年的棉花产量。当时,她详细地讲述了抑制棉花疯长的办法,并组织张田社社员立即加工。
张秋香积极地帮助一般的棉农,也积极地帮助那些技术较好可能超过自己的竞赛对手。双王乡的和平农业社有个青年妇女薛俊秀,聪明能干,她领导的务棉小组从去年开始学习张秋香的植棉技术,头一年达到的产量比张秋香只差三百多斤。有人就背地里议论说:“嗬!薛俊秀真厉害呀,照这样干法,不出两年,保险能压倒张秋香。”八里店农业社的社员们听到这些话,有点不自在,可是张秋香想,要是薛俊秀能赶上自己,更能够打破某些人的保守思想哩!那就说明双王乡的棉花产量还可以继续提高。至于说薛俊秀可能超过自己,她倒很欢迎。以她想:薛俊秀能干,我也不是吃白饭的,你能亩产两千八,我就给你来个亩产三千五。你想超过我,也得好好地出几身汗。这倒是好事情,你走快步,才能逼得我跑步哩!她积极地帮助薛俊秀来赶自己。5月初,薛俊秀的丰产棉花被地老虎咬死了大半,活着的棉花苗也稀稀拉拉,发着黄色,当地老农都认为无法挽救了。几个年轻姑娘急得哭了起来。当薛俊秀提出要去请教张秋香时,几个老头摇了摇头说:“她来也没办法,就是有办法,人家也不来。‘诸葛亮下东吴’,人家为的是啥呀!”薛俊秀想:张秋香要是真心帮助我,在这个关节眼上她不能袖手旁观!她还是去请教张秋香了,张秋香也真的来了。
  儿子有病是小事薛俊秀的棉花是群众的大事
半路上,忽然有个熟人说张秋香的儿子病了。张秋香迟疑了一下:究竟去不去看儿子呢?还是到薛俊秀棉田去呢?儿子有病,是家庭小事,薛俊秀的棉花是群众的大事啊!如果这亩丰产棉花试验失败,那双王乡的“老保守”们又该嚼舌头了,这对于国家和人民将是个很大的损失啊!想来想去,最后,她还是下决心跟着薛俊秀去了。她到现场查看了以后,便建议薛俊秀,组织社员迅速移苗,把所缺的苗全部补栽起来。她还亲自教给她们移苗的操作方法和移苗后的田间管理经验。后来,经过七八天的加工加肥,终于把这块棉花救活了。
帮助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
张秋香这种大公无私帮助别人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她帮助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附近农民对八里店农业社的棉花也很关心,经常打问张秋香的丰产棉花的生长情况,生怕出了什么岔子。有一次,八里店农业社的大面积丰产棉花发生了虫害,邻地的农业社社员一发现就跑来报告,组织他们联合防治。


第5版()
专栏:

  学习张秋香
  祖年
先进与落后、伟大与渺小,分界线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是如何对待公与私。公而忘私的人,在我们社会里,在劳动人民中,又何止万千呢?我国第一个女研究员张秋香在棉花高额丰产中,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把技术教给别人,让别人赶上自己,共同前进。这是典型的共产主义品质、鲜明的无产阶级思想。
有些抱有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的人,当他们成为研究员或者科学家的时候,就得意忘形,把技术作为私有财产,只能家传不能外传。在双反运动中,有这样一个研究员,他说:“技术在我手里,知识和经验在我脑子里,这是高尚的财产,不能像土改和公私合营一样受到‘侵犯’。”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在全民整风以后,它的市场缩小了,遇到了这种思想,人们都会掩鼻而过。把这种人的思想、品质和张秋香比起来,那有多么渺小,多么丑恶,多么肮脏!
在生产竞赛中,劳动人民中,也有一些具有本位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只看到本单位的利益,而看不到整体的利益;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深怕别人赶上自己。这些人不了解社会主义竞赛的目的和意义。社会主义竞赛不是为了一亩两亩田,一个社两个社的问题,而是为了促进大家全面增产。张秋香一针见血地说,指望靠别人的缺点取得胜利的人,就不配参加社会主义竞赛。
不愿帮助别人还有一怕,就是怕自己落后了,赶不上别人。张秋香却说:你快步走,我就得跑步哩!她又说,如果别人超过了,说明自己努力还不够,更要向前快走。张秋香总是向前看,看到有利的条件;她相信自己,也相信群众:她帮助了别人,别人也帮助她,大家共同前进。这就是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也是社会主义竞赛的目的。
张秋香,她把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都看作是整体利益的一部分,是党的领导和群众帮助的结果,因此只有为了大家,为了群众,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才能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这就是张秋香思想品质可贵的地方。
张秋香帮助别人赶上自己的生动事迹,值得每一个人认真地读一读,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克服保守思想、本位主义思想,树立帮助别人共同前进的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如果涌现出成千上万像张秋香式的人物,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是一日千里而将是一日万里地全面跃进。


第5版()
专栏:

  拜老农为师
  萧敏
“课堂不通,田间去看”。这是许多群众办的农业技术学校教学联系生产实际,学和做相结合的一条重要经验。许多在课堂上不易弄清楚,学生不易听懂的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到田间去看看,看农民实际操作一番,问题很容易地弄懂了。可见生产实际就是老师,农民也是老师。
群众总结的这条经验,一语道破了教学的根本原则,而对于破除办学的迷信,大办农业技术学校大有好处。做什么学什么,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师不拘一格,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的人能当教师,老农也能当教师,学生弄不懂的去看、去做,甚至连教师也弄不懂的就交给大家去讨论,集思广益,大家解决。这样一来,农业社能办农业技术学校了,农场更可以办农业技术学校了。一般说来,农场有些农业技术人员和富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农民,他们都可以担任某一方面的农业技术课或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湖南邵东县董家湾农场就是这样办起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他们以“办场办学,以场养校,以校扩场”,生产和教育,发展生产和培养技术力量,相互为用,相互促进。
有人可能会问:老农当教师行吗?答复是肯定的。农业技术科学来自生产,来自实践,是前人和今天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没有什么奥妙。今天,我国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创造了古今中外史无前例的高额产量,有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早稻,亩产七千多斤的小麦,亩产一万多斤的花生,等等。这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农业生产能有这样高的产量,其中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把这些客观规律找出来,加以总结提高,就是学问,就是科学。农民既然创造了高额产量的新纪录,有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他们为什么不能讲某方面的农业技术课呢?肯定地说是一定能的,而且也已有了这样的先例。山西陵川县老羊工宁华堂不是被聘为山西农学院畜牧系家畜教研组的教授,不是登上大学的讲台去讲他培育母羊产双胎的学问吗?董家湾农场农业技术学校有些教师不是由饲养员、嫁接员、种水稻和种西瓜的农民担任的吗?在这方面也要破除迷信,打破常规,不要以为只有什么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的人才能做教师。当然,有的农民是缺乏农业理论知识的,不可能把实际生产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讲,这是个缺陷。但是,董家湾农场农业技术学校却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把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际生产知识,把有实际生产经验而无书本知识的教师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丰富教学内容,把教学工作搞好。这条经验,对于创办农业技术学校而缺乏师资的地方是颇为有益的。


第5版()
专栏:

  教学上走群众路线 土洋教授互教互学 勤俭办学半工半读
  以场养校 以校扩场
  邵东农业技术学校创造办学好经验
本报讯 今年3月,湖南省邵东县采取“以场养校、以校扩场、办场与办学相结合”的办法,在董家湾县农场内办起一所农业技术学校,积累了很多办学的好经验。
这所学校由县委副书记李群任校长,县农场场长曾德勤任副校长。学校根据全县农业生产的需要,设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三个专业,共五个班。有男女学生二百四十一人,教师十二名。教师中除了五名是由县农业局调去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够得上“科班出身”外,其余都是农场里的饲养员、嫁接员、种水稻的和种西瓜的工人,都应该算“行伍出身”。同学们把“科班出身”的老师叫“洋教授”,把“行伍出身”的老师,叫“土教授”,讲课是“洋”“土”结合,课堂教学和田间实习相结合。四个月来,学生在文化、技术方面都学的很好。期中测验的结果,二百四十一名学生中,平均成绩在八十分以上的占40%,不及格的只占1.2%。对于学过的专业,一般都能说能做。
这批学生大都具有高小毕业程度,一般在农村参加过一年以上的生产劳动,因此他们不仅学习热情高,而且有很好的劳动习惯。到目前止,一般都做了四百多个劳动工分。农场的全部生产任务,包括五十五亩水稻、二百一十五亩旱土、三十七亩果园、七十亩果苗、四十一头乳牛、五十头猪、八十箱蜜蜂都由学生包起来,经营管理得很好。早稻比去年增产两倍,果园、旱土作物也可望丰收。
邵东县开办农业技术学校的基本经验,首先是政治挂帅,发动群众,来解决教学上所碰到的困难。在开学后的头两个月,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常常碰到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难题,老师们也无法解决,影响教学进度。有一次,经济作物班的学生在养蚕实习中,对于养蚕室的通风换气问题、饲料问题,发生争执,意见分歧。学校党支部和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决定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从辩论中找寻答案。于是开了一次课堂讨论会,一场辩论后,意见趋于一致,问题也解决了。他们在教学上逐步摸索出“课堂教学、生产实习、课堂讨论、总结提高”这样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先进教学方法。由于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经济作物班学习芽接时,七天实习中,每人每小时芽接五十多株,成活率在83%以上,赶上一般技工水平。老师们普遍反映:如果按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三年也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其次,洋土结合教学,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效果很好。不仅克服了过去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分子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目前,这个学校洋土教学结合的形式有三种:一、共同备课,相互充实教学内容。二、课堂教学上的协作,土教授为洋教授作技术操作表演,洋教授为土教授绘图、整理讲课提纲。三、在生产实习上,共同进行指导,总结经验。
第三,这个学校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方针也很好。一般学生都能做到生产自给。家长们很满意。
中共邵东县委最近总结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经验,决定在今年秋后扩大一倍,发展到五百人。


第5版()
专栏:

  农业中学       叶浅予


第5版()
专栏:

  就地开班 现场教学
  武汉水利学院帮助地方培养技术干部
本报讯 武汉水利学院最近派出教师到地方支援培训水利干部,以两周的时间,为孝感专区培训了一批水电站建设技术干部。
根据武汉市和孝感专区签订的城乡互助合同,这个学院担负了为孝感专区设计几十个小型水电站的任务。孝感全专区要建设的水电站达六百多个,如果地方的技术力量不培养起来,是不易完成任务的,这样便决定了开办“超短期”的训练班。
教师接到新的任务后,便制定教学计划,编写了通俗的教材七万字,并派出教师到各县实地踏勘,收集教学资料,他们夜以继日地干了七天便顺利完成了。开始时,教学上是存在不少困难的,学员来自各县,程度不齐,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大部分缺乏水利建设实际经验;加之期限短,对于这种新的训练方式没有现成经验,因而教师和学员信心都不很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精选了教材,以水能利用计算的基本理论、水轮机及电气设备的型式选择、小型厂房的布置设计和木制水轮机木制水管的设计制作知识为教学基本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边学边练、个别辅导与集体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贯彻了教书、教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一般是上午讲课,下午学员练习设计,全体教师出动辅导,个别帮助;晚上是集体答疑,系统地再将讲课内容讲解一遍。使学员们一面接受理论、一面实际运用、一面巩固消化。如教师孙文镜在辅导时,举最通俗的例子说明了“流量”的涵义,他用“口愈大,水流得越多”来说明流量与断面的关系,用茶壶倒水和开水桶出水的例子说明流量与坡降、流量与水头的关系,使得学员明白易懂。这样做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如来自嘉鱼县的学员周绪显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年龄较大,初来时信心不高,经过教师启发帮助,增强了信心,在考试时成绩很好,在没有仪器和摇摇幌幌的桌子上画出来的厂房图既准确又整洁。
这个训练班已结束,为孝感专区培养了三十一名水利技术干部,现在他们(除一人稍差外)都能自己掌握二百瓩以下农村小型水电站的从踏勘到设计以至于安装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知识了。学员们回县后都开始进行设计,有的还在设计中型水电站。(李育)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面向实际,面向群众
  ——16期“学习”杂志简介
“学习”杂志第十六期提前出版。这期以五分之四的篇幅报道了理论工作大跃进的一些情况。
在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广大的工农群众和基层干部学习理论的热情普遍高涨。“有的放矢,学习理论”一文,介绍了黑龙江省几百万工农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其他理论书刊的情况和初步经验。“汨罗乡干部是怎样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通过许多具体事例,说明乡干部如何打破迷信,学会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无锡市的工人、农民讲师团”一文说明,工人农民能作“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列主义报告”。
由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举办党校的范围大为扩大。现在不光是中央、省市委、地委、县委办党校,乡里也办党校了,有的乡甚至办起了支部学校。“清远县乡乡办党校”说明了乡办党校在满足广大农村党员的学习要求、迅速提高党员共产主义觉悟方面的作用。“一个乡支部学校”介绍了江西吉水县平湖乡试办农村支部学校的经验。这所学校实行政治、技术、文化三者合一、而以政治为主的方针,结合当前工作和生产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提高了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推动了生产和工作。“师生擂台”一文,介绍了江西省委中级党校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进行理论教育的生动景象。
理论战线上的另一个新气象,是红专学校遍地开花。这是一种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新型的学校。“河南大办红专学校”一文介绍了河南各地创办红专学校的情况和经验。河南省的经验是:举办红专学校必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同右倾保守思想作斗争;必须依靠群众,使办红专学校符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必须把学习同党的中心工作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必须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动手,抓思想抓组织,检查评比,互相促进。“驼子店乡红专大学”、“福建龙溪干部红专学校遍地开花”介绍了乡办红专学校的经验。(谷月)


第5版()
专栏:编后

  送上门
培训技术干部,同样要破除迷信、大胆创造。武汉水利学院的做法,就是一个范例。
为了贯彻阶级路线,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不少高等学校开办了老干部特别班,把学员“招进来”加以培养,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另外一种“送上门”的办法,根据某一地区或单位的特定需要和具体条件,由学校派出教师,就地开班,现场教学。这就是武汉水利学院的做法。
应该说,这是一种新办法。它的好处表现在“紧密结合实际、简易可行”。并且打破旧的框框,树立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新办法。由于教学内容是就地取材,学员接受快,容易运用,这就能够用速成办法培训干部,解救当前需要大量技术干部的燃眉之急。这种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方式灵活简易,只要几间房子、黑板和粉笔就能举办,不需要大量设备和教师,这都是十分可贵的。
培训大量技术干部,是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训的方法上同样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送上门”的做法,正是敢于突破学校“正规”、技术“神秘”等旧教育观念的直接结果,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思想解放,才会有所创造。


第5版()
专栏:暑期生活

  不怕天热太阳晒 杭州少年劳动欢
本报讯 今年暑期,杭州市七万五千多个少先队员,以劳动生产、公益劳动为中心,开展了割草、积肥,参加夏令营等有意义的暑期活动。
从6月30日起,全市少先队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红领巾一担草,支援农业大跃进”的割草积肥活动。早晨,当人们还在熟睡之中,队员们已分头在弥陀山等地割草了。虽然天气很热,少先队员们提出了“不怕天热太阳晒,定把青草割满篮”的战斗口号。没有镰刀就用剪刀剪,没有工具的人就用手拔。他们已割了七百多万斤青草。
今年暑假全市要举办二十多个区和队部的夏令营。下城区举办的劳动夏令营,和东清乡农业社挂上钩,参加夏令营的儿童,每天上午到农业社去劳动二小时。(黄客萍)


第5版()
专栏:暑期生活

  丰收
武汉水利学院全院二千多学生,投入了生产劳动,度过今年的暑假。
除水电站建筑系三年级学生,参加三门峡和新安江水利工程工地的生产实习外,其余二千学生分别投入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有的前往湖北省孝感专区和黄冈专区所属的几十个县,参加水库的测量工作,在他们的支援下,近百个水库将能够在今秋动工兴建;有的到湘江、清江、汉水和丹江口枢纽等水利工程工地上,以普通工人的姿态参加劳动操作;为了使武汉市新建的关山工业区早日建成,几百个学生也参加了义务劳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内参加基建工地和筹建各种工厂的体力劳动。
(李 育)


第5版()
专栏:暑期生活

  文化街和茶水站
上海市的小学生们在暑假里积极参加里弄扫盲工作。育婴路小学把学校附近一条街的文盲全部包下来,他们要把这条街变成文化街。
孩子们在公共汽车和电车站上设立了茶水站,把开水送给汽车、电车的售票员、司机和人民警察喝。


第5版()
专栏:

  上海少先队员们为郊区农业社劳动。新华社记者 张萍摄


第5版()
专栏:

辽宁营口市学生在军事野营中作无线电通话实习。 宁玺胜摄


第5版()
专栏:体育运动

  破除神秘观点后出现新气象
  上海重庆青年向劳卫制大进军
本报讯 上海广大青年批判了“劳卫制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认真、顽强地进行锻炼,劳卫制及格率大大跃进。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市有两万零三百十五人达到劳卫制标准,今年上半年,全市就已有四万多人通过了劳卫制各级标准。
华东政法学院四年级三班的二十九个同学经过四十八天的刻苦锻炼,全班有二十八人通过了劳卫制。同济大学速成中学的学生在6月份里组织了劳卫制单项比赛和各种竞赛一千次以上,经过突击、苦战、重点帮助,全校已有87%以上的学生通过劳卫制各级标准。
除去学校外,上海许多工厂、机关的青年,劳卫制及格率也大大跃进了。榆林区在今年4月以前,没有一个人通过劳卫制,而在5月到6月中的一个半月里,就有一千二百六十三人通过劳卫制各级标准。虹口区上半年已有六千人以上达到了劳卫制标准。
(庆良)
据新华社讯 重庆市一万多大学生投入了劳卫制锻炼活动。
今年,重庆市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广泛性和经常性都比往年高。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等校,除有病的学生以外,全部学生都参加了劳卫制锻炼,而过去一般学校最高也只有80%的学生参加。学生们每天早晨坚持锻炼十到三十分钟。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学院最近一两个月来,天天早晨和晚上都有劳卫制规定的运动项目单项比赛和测验。重庆大学三千多学生中已有一千四百多人达到了劳卫制标准。西南师范学院达到劳卫制标准的学生已达到50%。西南政法学院今年有二百多人达到劳卫制标准,这个数目相当于去年这个学校全年达到劳卫制标准的人数。
学生们由于坚持劳卫制锻炼,体育运动成绩提高得很快。重庆大学5月份以前只有十多个等级运动员,现在一下子就增加到二百多个。西南师范学院过去根本没有这个项目的等级运动员,现在就有二百七十人达到了等级运动员的标准。


第5版()
专栏:体育运动

  孙久远破铁饼50公尺大关
据新华社青岛13日电年轻的田径运动员孙久远,第一次使我国男子铁饼打破了五十公尺的大关,投掷距离达到了五○·一五公尺。跃进到了世界水平的行列。这个成绩是12日他在青岛全国中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大会的表演中创造的。五○·一五公尺的成绩只比去年世界青年友谊运动会第六名的成绩少五公分。
在同一天表演中,著名女子短跑选手姜玉民参加了四百公尺赛跑,她以五十七秒三的成绩打破了五十八秒二的全国纪录。


第5版()
专栏:体育运动

  爬山运动员的一个新的胜利
  集体登上七一冰川主峰
据新华社13日讯 我国新培养的四十五名登山运动员,8月10日集体而安全地登上了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南山山脉拔海五千一百公尺的七一冰川主峰。像这样四十五名登山队员集体地登上这样的高峰的事情,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而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登上主峰的四十五名队员中有四位女同志,她们为我国女子登山运动开创了新纪录。
这四十五名登山运动员,都是今年6月在北京香山举办的全国第一期登山运动员训练班的学员。训练班在香山经过了一个半月的训练,结束了训练班第一、第二阶段——体能锻炼与登山基本技术的训练以后,就分别去祁连山南山山脉的疏勒河及七一冰川开始了第三阶段(冰雪作业)的学习。
这一批登山队员来自祖国各地,其中有战士、军官、工人、职员、学生、教员和地质、测绘、地貌、气象等高山科学工作者。他们经过了两个月的学习,已较熟练地掌握了登山技术,成为开展群众性登山运动的骨干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