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武钢一号焦炉提前出焦
  这座现代化焦炉每隔九分多钟出一炉焦,连续生产三十年不要大修
新华社武汉13日电 新建武钢一号焦炉在12日夜十一点五十分钟炼出了第一炉焦炭,到13日上午八点,已出了十三炉。当生产调整正常后,这座现代化焦炉就将每隔九分多钟出一炉焦,连续生产三十年都不要大修。
这座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大焦炉,是从11日开始装煤炼焦的。运煤的火车开到卸煤地点,摇篮形状的翻车机便箝住车皮翻个滚儿,将煤倒入十多公尺深的地下煤仓。接着,这些煤便通过地下和空中的皮带通廊,被送去粗破碎,再送入十四个巨大的圆柱形配煤罐。在这里,来自各地的性能不同的煤,由配煤盘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好,又送去粉碎,并通过长长的高空皮带通廊,送到焦炉上的四十多公尺高的贮煤塔。在这数里长的供煤系统中,包括运输和操作,全由电力控制,只有少数工人在旁边招呼机器正常运行。贮煤塔里的煤由装煤车送进焦炉后,经过十五小时的烧炼,便结成了质量优良的焦炭。
12日晚上,当第一炉焦出焦的时刻到来时,炉上的哨声一响,炉前的推焦机便将焦炭推出炉外,倒入消火车,冒着火光的焦炭顿时映红了半个天空。消火车载着焦炭迅速开到消火塔下,地下水便像暴雨般喷射下来,塔顶上也立即冒起一阵浓烈的白色烟雾,焦炭的火焰便被扑灭。这时,工人们拣出几块焦炭来,准备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向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报喜。
武钢一号焦炉提前投入生产,不仅为武钢一号高炉提前在10月1日出铁创造了条件,而且还能将一部分焦炭供应附近的小型高炉。这座焦炉原计划在今年年底建成,后来武钢为了提前出铁,又决定这个工程在9月1日竣工生产。当时,到武钢工地采访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在9月1日出焦,认为他们说大话。但是,八千名焦炉建设者自动提出“苦战百天,焦炉冒烟”的行动口号,同风雨搏斗,同烈日搏斗,并设法克服了各种技术困难,使许多个工程项目都提前完成。6月1日,当焦炉开始烘炉时,没有煤气用,必须用人工加煤烘烤。这时正遇上武汉的暑季,炉旁温度达摄氏五、六十度。但烘炉工人们提出“天气热,热不过焦炉;焦炉再热,热不过我们工人的火热的心”。他们就在暑天里穿着铜钱厚的帆布衣服,一连在炉边坚持了七十天,使炉内温度上升到九百五十度,达到了炼焦的要求。由于职工们的这种冲天干劲,终于使一号焦炉比跃进计划提前了十九天投入生产。(附图片)
  武钢一号焦炉外景 新华社记者 杨礼门摄
  (石版招贴画)       陈晓南


第3版()
专栏:

  训练冶炼人员 推广白煤炼铁
  遵义解决炼铁中的新矛盾
据贵州日报报道 贵州省遵义县的全民炼铁运动已经跨入一个新阶段,在全面超额完成高炉基建任务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大抓生产。
截至7月底止,全县已建成一千一百八十九座高炉,超出原计划一百多座;已投入生产的有二百七十七座,目前的问题是:新炉投入生产还较少,只占全县高炉总数的23%;已投入生产的高炉,按照它们的生产能力,日产量应达到六百吨左右,而目前一般都没有达到这个生产水平。目前组织生产的主要矛盾,一是燃料困难,二是冶炼技术不足。他们算了一笔细账,如果用木炭炼铁,不到一年就会把全县材林消耗光;从砍伐木材到烧成木炭,要占用数万劳动力,而且木炭成本高。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大部分高炉建好后不敢开工生产。在技术力量方面,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全县虽已建立起二千人的技术大军,但他们多数只学会了基建技术,还没有掌握冶炼技术。老炉师一般也只善长木炭炼铁,不懂无烟煤炼铁。
针对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全县从7月底开始大力进行以下两项工作:第一,抓住全面推广无烟煤炼铁来一箭双雕,突破燃料、技术两大难关。中共遵义县委在地委帮助下,早从6月份起就在尚稽区建立了无烟煤炼铁“试验田”,最近已告全胜,生产正常。三合、山盆两区也已试验成功。县委决定在尚稽、三合、山盆等三个地方分别开办现场训练班,分别不同工种,训练千余名冶炼技工。为了保证燃料供应,全县大部分区都建立了煤炭基地,有的区开展了“全民突击备煤日”等活动。
第二,以提高高炉产量,节约劳力,提高工效为中心,大搞技术革新。根据无烟煤炼铁的要求,全县正大力解决鼓风问题和去硫问题。7月下旬,县有关部门在团溪区召集全县三十八个铁木手工业社开现场会议,推广了团溪区制造脚踏木制鼓风机等经验。同时,县委已总结了三合区炉外去硫的经验,并向县推广。


第3版()
专栏:

  应朝炼铁经验在广东开花结果
本报讯 山西应朝铁业社创造的用无烟煤冷风冶冻生铁的方法,最近在广东江村钢铁厂开花结果。
江村钢铁厂这座用无烟煤冷风炼铁的土高炉,有效容积为一点五立方公尺,日产生铁二吨。这座土高炉只花了五天时间便已建成。8月6日下午四时正式投入生产,晚上十二时开始出铁,每隔四十分钟便出一次铁水,每次出铁五十公斤左右,四十小时共出铁两吨多,目前炼出来的是白生铁,可供炼钢;如果改进配料成分,还可炼出灰生铁,可供铸造之用。
江村钢铁厂土高炉的建造成功,主要是学习山西省阳城县无烟煤炼铁的先进经验,并且得到阳城县应朝铁业社给予兄弟般的支援,派出该社老技工范裕良,刘骏前来广州帮助建炉炼铁。


第3版()
专栏:

  土中能出洋
  文英
现代的车床,从来就是用钢铁做的,这是一件不需要丝毫加以怀疑的事。可是事情并非绝对如此。昨天,本报发表了西安、重庆等地用水泥来制造车床主件的消息,这对于一些信洋不信土的人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启发。在一些信洋不信土的人看来,这不有点开玩笑吗?现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呵!可是今天的中国确实有这种机床,而且用这种土中出洋的机床可以生产许多机械设备。
为什么有些人很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主要是他们不懂土办法是从实际出发的群众路线的好办法,运用土办法就能发挥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目前生产中的一些困难。比如眼前许多地方钢铁不够,大机床没有而机床的需要又很迫切,怎么办?或者是一月复一月等待下去,等钢铁生产多了重型机床多了再来发展机械工业。其结果只能是低速度而不会有高速度。或者相信群众的创造力,用土办法解决问题,其结果一定是又快又好。二者必取其一。眼睛亮一些的人,当然是选择后者。重庆、西安等地机械厂的同志们,就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有了出色的创造。
信洋不信土的人,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土”就是“土”,
“洋”就是“洋”,用土法一定落后,用“洋”法就一定先进。总之,一切都是死的,不会和不能改变的。其实客观规律并不是这样。我们提倡用土办法,但并不排斥洋办法。我们当然愿意使唤那些钢铁造的、现代化的机床,这种机床越多越好。可是我们并不是脚不落地的幻想家,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现代机床时,我们不想一步上天。而土办法却可以帮助我们上天。土办法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先进的,它能够代替洋办法,土中可以出洋,甚至比洋办法还要好。像水泥机床又便宜、又省料、又实用,还能造出洋机床,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用土办法呢?
请那些怀疑土办法的同志再去好好想一想吧。


第3版()
专栏:

  支持农具改革做好收购供应工作
  河南开展商业大检查
据新华社郑州13日电 河南省商业部门为了更好地支持农业全面大丰收和工业大发展,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大检查、大评比运动。
现在,商丘、许昌、南阳、洛阳、开封、新乡、信阳等七个专区和郑州、开封等九个市已组织了八个检查评比参观团,各个县也都成立了分团,参加检查的商业职工有一万多人,11日已经开始出发。各级党委对这次财贸工作的检查评比都非常重视,各个地委和县委负责财经工作的书记,都亲自领导参观团工作,中共河南省委也专门成立了河南省财贸工作检查评比委员会。
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突击完成当前的农具改革任务,做好今冬明春各种水利工具改革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要求全省在8月份突击完成商业部门本身的加工、装卸、运输等各种工具的改革,实现半机械化。其次是根据今年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大丰收的情况,做好农产品采购、加工、运输、保管工作,并且通过农产品的加工,把乡乡社社的地方工业带动起来。第三,通过检查评比要促进各地做好旺季市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交通运输力量不足,是今年农业大丰收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检查评比,8月份全省要突击完成运输工具滚珠轴承化。
各地参观团将采取边参观、边学习、边检查、边评比、边总结、边推广的办法,在全省商业工作中树立旗帜,迅速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服务的高潮。


第3版()
专栏:编后

  豪言壮语成现实
外国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看惯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蜗牛爬行和“摇摆舞”,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乘飞机,坐火箭”般的发展速度是难以理解的。
当武钢职工提出要把一号焦炉出焦时间由今年年底提前到9月1日的时候,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说:这是说大话。但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武钢一号焦炉出焦的日子不但没有脱期,反而提前了十九天!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看到这个消息,不知作何感想?
我们在这里不妨也说句“大话”: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移山倒海的无比力量。我们想干什么就一定能够办到,我们的豪言壮语无一不能兑现!不相信的人,就让他们继续在事实面前碰壁吧!


第3版()
专栏:祖国到处有宝藏

  全国最大的油母页岩矿
黑龙江省北部的北安地区发现一个总面积达二千平方公里的巨大的油母页岩矿。据黑龙江省地质局嫩江地质队普查证明:这个矿的蕴藏量估计有一千二百亿吨。矿体厚度有三十公尺左右,含油率一般在6%,有的高达8%至10%。如果建成一个年产一百万吨的炼油联合企业,就可以开采三千三百年。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油母页岩矿。
这个油母页岩矿由于具有地表薄、矿层厚的特点,适宜于露天开采,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同时,由于滨(哈尔滨)齐(齐齐哈尔)铁路横贯这个地区,交通方便,开采和生产都具有良好条件。


第3版()
专栏:祖国到处有宝藏

  湘乡有白云岩矿
湖南省地质局地质人员,在湘乡谷水镇东北五华里的小万罗山,踏勘了一个白云岩矿床,储量达一亿吨,质量达到二级品的要求。
这个矿区在湘黔铁路旁边,交通便利;矿山也能露天开采,条件十分优越。
白云岩是非金属矿产,可供钢铁工业上做熔剂以及做耐火材料之用。
(黄镜友)


第3版()
专栏:祖国到处有宝藏

  钦北磷矿储量达15亿吨
广东钦北僮族自治县最近发现规模很大的含磷地层:长十余公里,宽一公里,含磷层厚度约有五百公尺,矿层厚度还待工作证明,但地表采样化验结果,含五氧化二磷7%到12%,品位较低,估计在广泛的矿区内,会有富集块段,初步估计可能有远景储量在十五亿吨以上。
这个大磷矿,是广州地质学校学生勤工俭学地质队,根据群众提供的报矿线索进行普查以后发现的。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两条县办小铁路
营口县兴建的由大石桥至高坎的一条九十多里长的小型铁路,已于7月间建成通车。
营口县西部水源、沟沿、大沟、高坎等九个乡道路凹凸不平,每当下雨天一片泥泞,自行车都不能通行,秋后运粮很成问题。这条小型铁路建成后,可担当起营口县西部九个乡农副产品的输出和农村需用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输入任务,并可担当客运。每天载货量可达三百六十吨左右,可代替大车七百辆。(耿万常)
河北省第一条县办铁路——邢台到西河口铁路邢台市到南大郭炼铁厂六华里段,在8月初正式通车。这条通往邢台西部太行山区的铁路全长六十华里,预计今年年底全部修通。到那时,邢台县西河口附近的铁矿石,就可以全部变大车运输为火车运输。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乌江航运新消息
贵州省第一座造船厂——思南造船厂,已于7月下旬在乌江下游思南县建成并投入生产。这个厂是利用旧有的房屋和设备建设起来的,它将生产木壳机动拖轮、木驳船、囤船和大铁壳客货轮。乌江航线船只小、载重少,不能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思南造船厂建成后,乌江航运事业就将开始新的一页。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繁忙的运河航运 新华社记者 吕厚民摄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程贯胜机智勇敢救客车
8月2日下午,新建铁路六局三段五工区的线路工人程贯胜,经过一周的劳动后,照例从滋间往白湾走回家去休息。
是什么东西哗啦一声响?在他行走的前边不远的地方,发现一个约一点五公尺宽,零点八公尺深的大洞。泥土夹杂着石碴还在哗啦哗啦的往下流。啊!路基塌方啦!程贯胜不由得惊叫了一声。这个洞的位置不偏不依,正在陇海线7091公里处超高80m/m弯道的内侧下面。要是有火车经过,一定会翻车。他一面在观察洞口,一面这样想:他感到一定要赶快通知车站才行,他放弃回家的念头。正在这一刹那间,忽然一声长鸣。呜!火车的气笛在叫。糟了!他一看表正是五点多钟。这是兰州开往上海的四十四次快车通过这里。“是客车”,这还了得!程贯胜想到千百个旅客和整个列车的安全,便不顾一切地向火车开来的方向急急跑去。他一面跑,一面用手上下左右的摆动,通知司机立即停车,但司机好像没有发现他似的,列车依然飞奔驶来。程贯胜一看火车不停,便急中生智,马上跳到钢轨上,阻挡机车前进,任凭司机怎样拉笛,他总是不让路,直到列车驶近,司机停下车来,他才松了一口气。(马震东)陈志插画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八面风”船逆水也能快行
中共湖南省委7月下旬在沅江县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八面风”船。
沅江县的“八面风”船,能够利用各种风向,使航行速度提高一倍半以上,逆水也能跑得很快。沅江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在7月份内经过十五个昼夜的苦战,实行了全社“八面风”船普遍化,在不增加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可以使运力翻一番。这种“八面风”船适合在滨湖和大河中航行。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竹木结构的客车
成都交通机械厂制造了一辆竹木结构的客拖车。这辆客拖车可容三十名乘客和这些乘客的全部行李,外观漂亮,墙板、避震弹簧、乘客坐椅是用楠竹做的,顶棚是用竹席做的,大梁和车身骨架部分是用杂木做的。


第3版()
专栏:四通八达

  电动驾驶灵巧轻便
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第五保养场保养车间工人们改装成功了第一辆能够自动离合、挂档的公共汽车。目前在前门到西郊公园间进行了一次试车,效果良好。
它是由车间工人和工程师、下放干部联合组成的自动化研究小组,苦战十天,在匈牙利出产的依卡路斯307号车上,边设计边改装成功的。司机驾驶这种汽车、停车、开动和调整快慢、换牌档时,不必再用手拉脚踩,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按电钮就行了,这就大大简化了驾驶汽车的复杂操作,减轻了司机的劳动强度,加强了控制车辆的效率。(按一辆公共汽车在市区行驶,每天从早到晚,司机要手拉变速杆及脚踩离合器一千五百次左右。)
(方浩然)


第3版()
专栏:

  第二课
  本报记者 周静宇 郭龙春
在全民大跃进的日子里,遵义县的党组织和干部们第一次领导全县群众办了成百上千的工厂矿山,学习了一套新的本领——办工业。现在,“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已是党委的日常工作;定规划,筹资金,建厂矿……这一套学问已经基本入门。可以说,他们已经学完了办工业的第一课,开始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
既要会建又要会管
大批厂矿建成以后,提到领导议事日程上来的第一个突出的课题,就是:怎样管理好新建厂矿,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
要管好新建厂矿,首先要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遵义县这些新厂矿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农业社。他们参加工业建设的热情一般都很高,但是对工业生产还不习惯。有的人在进厂的时候,还抱着不符合实际的小打算:进工厂比在农村安逸,当工人比当农民舒服。可是进厂一看,才知道工业劳动并不轻松。于是,有的人思想动摇了,个别人甚至开了小差。劳动纪律比较松弛。少数厂矿的管理干部因为生活条件差,工作中困难多,情绪也不够稳定。
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决定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一个爱厂、爱护公共财物、爱劳动的“三爱运动”。
爱厂——通过勤俭建国、艰苦朴素的教育和远景教育,号召职工忍受一时的不便,克服眼前的困难,树立以厂为家的思想,苦战三年,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爱护公共财物——说明新厂矿的工具设备等都来之不易,要树立集体观念,自觉地爱护公共财产。
爱劳动——主要是加强集体劳动的教育,反对自由散漫,号召紧密团结,遵守纪律,努力生产。
“三爱运动”的目标,是要促使新建地方国营厂矿的工人迅速完成由农民向工人阶级的思想转变,推动全体职工早日树立无产阶级思想。
在职工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县委领导各厂矿加强了生产管理。开始着重建立和健全劳动组织,然后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组织生产竞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最近,各厂矿推广了“五定”、“四有”的管理方法。“五定”是:定时,定员,定量,定质,定料;“四有”是:人人有定额,个个有指标,月月有布置,旬旬有检查。
县委会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松林区脱氟磷肥厂生产走上正轨的过程。这个厂的情况可看作新建厂矿生产管理工作发展的典型。
这个厂从开始兴建到投入生产,基建工人也就是生产工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工厂,一看是一片荒山,吃、住都不方便,有人情绪就有些低落。加以开始的时候,劳动组织不健全,有的人便在工作时间睡大觉,甚至干脆跑回家去了。厂的领导人员过去没有办过工业,开始也感觉很伤脑筋。后来,这个厂在区委会的领导下,开展了政治思想教育,进行了编队分组,建立了检查、评比等制度,开展了劳动竞赛。厂的领导人员也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依靠群众,加强领导。工人情绪很快安定下来了。随着生产的增长,工人们看到“荒山变成万宝山”,“矿石一冒烟就变成人民币”,生产热情越来越高。他们还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把挖矿改为爆炸,把人挑改为木车运输,把手工装窑改为使用土法升降机……。每人的平均日采矿效率,很快就由一点五吨增加到二点五吨。
这个厂的事实说明:只要抓紧政治思想工作,依靠群众及时加强生产管理,新建厂矿很快就可以走上正轨。当然,现在遵义县地方工业的管理工作还不是尽如人意;但是我们相信,从遵义县各级党组织和办工业的干部的钻研精神看来,不用多长时间,他们就可以娴熟地掌握管理工业的本领。
向科学技术进军
学习科学技术,是这个县干部和工人的共同课题。
这个县过去连个技术员都没有。开始办工业的时候,不少人还弄不清什么是发电机、什么叫马达,有人还不懂得一吨是两千斤;定购设备的时候,买了鼓风机忘掉要马达,或者干脆只能说要“全套”……。经过摸索,经过发掘当地的技术力量,同时依靠上级和兄弟城市的帮助,这些困难已经克服了不少。但是,要保证大量新建工厂正常生产,要把一部分机器生产的骨干工厂办起来,就需要有大批的人掌握科学技术。
怎么办?上级支援少数高级技术人员是必要的。但是,主要的办法还是自力更生。这就提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问题。
遵义县领导方面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开辟了一条正确的“进军”道路。这条道路有人把它比作“速成识字法”。特点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他们派到贵阳、贵定、重庆、上海、长沙等地有关工厂学习的,已经有三百五十人;有些人已经回来参加生产,并且用现场会的办法向更多的人传播了学来的技术。在本县老厂和试验厂训练的有八百多人。县里举办的一所半工半读的技术学校,六十名学员正在一个铁厂里学习冶炼等技术;以后县里还要办类似的化工、缫丝等技术学校。在厂的工人便通过师傅带徒弟、现场参观学习等办法,结合技术革新运动,提高技术水平。
干部们也很重视学技术。他们表示不仅要在政治思想上挂帅,还要在技术上挂帅。
厂矿干部一般每个月都参加生产半个月以上。许多原来不懂技术的人,经过苦心钻研,开始变成了内行。水浸铁厂厂长喻世昌掌握的技术,已经超过了一般炉师的水平。
县委会和县人民委员会的一些管工业的同志,也在结合实际工作向科学技术进军。县委分工管工业的刘绍乾同志早已读完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业基础知识”和“怎样认识矿物”等读物。
他们学习技术的主要方法是搞“试验田”。县委工业交通部和县工业局的干部,一般都是每个月拿出一半的时间下厂矿去搞“试验田”,一面研究工作,一面学习科学技术。
县委最近办的无烟煤炼铁“试验田”,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这个县先后已经建起一千一百多座土高炉。但是由于本县木柴少,木炭生产数量不足,普遍存在燃料缺乏的困难。许多新建成的高炉不能及时投入生产。刘绍乾同志和工人一起日夜苦战,试验用无烟煤炼铁成功。县委“试验田”和其他几个高炉的经验正在向全县传播,8月中旬就能基本上全面采用无烟煤炼铁。
显然,紧密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加上艰苦的努力,不用太长的时间攻下科学技术堡垒,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
到那时候,遵义县的同志们将会熟练而且深入地领导厂矿的生产建设。“外行”也就变成又红又专的“内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