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沼气给新农村带来光明
访问威县所见
农家新事
7月22日夜晚,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访问河北威县西王村妇女王志修,在她家两间北房的西墙根,放着一个储存满沼气的大油桶,桶上端的一边放着个用胶泥自制的沼气炉,一条输气带把沼气炉和沼气桶连接了起来,另一边是起水压作用的水漏斗。王志修为我们这伙参观者作了好几次表演,效果很好。烧水时,把锅放在沼气炉上,只要把输气带上的开关一扭,再用火柴点燃沼气炉,即可发出红蓝色的三四寸高的火光。这个家庭已经使用沼气作饭、烧水十次之多。王志修说,它二十分钟左右可烧好一壶水,个把钟头作一顿饭,时间比旧灶快,又没味又没烟,不怕刮风更不怕雨天,屋里、个人都卫生。沼气炉又比旧灶节省。王志修这样算了一笔账:按一天三顿饭省一角左右的柴钱,一个月可节省三元左右,一年就是三十多元。
老人的结论
我们在另一个家庭里参观沼气灯的时候,七十多岁的老人翟其太满面带笑地对我们说:“同志,可不能嫌耀眼呀!”说着他把储存沼气桶上的水压漏斗上了水,又把挂在屋子当中纱罩是用“冷布”涂抹牙膏制成的沼气灯开关扭开,用火柴一点,在哧哧的声音里,耀眼的光亮照得两间屋通明。人们的眼睛猛地被这灯光一照,几乎都眯成一条线。手里正在作针线活的老太太说,过去点煤油灯,自己眼不行,轻易也不在夜里作活;这会掉个针也能拾得起来,有点活白天没空夜里就作了。接着翟其太老大爷滔滔不绝的也讲了起来,怎么个方便、干净,怎么个省钱,越说越带劲,又引导着我们去看他在院子里计划挖的沼气堆,最后才像总结似的说:“使用沼气就是明、省、便、净四个字。”
本报记者 李朴 文英(附图片)
威县雪塔乡刚里村共青团员王淑秀创造了从水坑的污泥中提取沼气的新办法:用一个盆子倒扣在水中,盆子顶部钻一小洞,安上气门封闭好,连接上储气带,用两脚不停地在污泥中踩蹬,污泥中的沼气即随着白泡升到盆子中储入带内。这是共青团员王淑秀(左)和雪塔村共青团支书项焕亭在水坑中提取沼气。 新华社记者 盛 果摄
  上图:威县沼气发电厂试验组的同志经过钻研,使沼气带动内燃机安全发电了。右下角:雪塔村有了沼气发电厂,少先队员从此可以在电灯下学习。
新华社记者 盛 果摄


第2版()
专栏:

  臭水坑变成沼气能源厂
  威县乡乡设厂 社社有站 户户放光明
本报讯 河北省威县利用坑塘里臭水污泥制取沼气,为农村多快好省地实现电气化开辟了新途径。
过去人们大都用粪便制取沼气,威县北里村女共青团员王淑秀却从坑塘污池中找到了新的能源。
王淑秀按照从外地参观时学来的制取沼气的技术,在中共村支部的支持下,联合了青年伙伴王之彬等大胆地在村边的污水坑里进行了取沼气的试验,他们经过几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污水坑的水面上,放出了一尺多长的火花,多年来被人讨厌的臭水坑,变成了可以大放光明的沼气能源厂。
县委立即开展了现场技术训练,一个大搞沼气的群众性的运动就在威县展开了。很多合作社都派人到北里村参观王淑秀等人在污水坑里取沼气的表演,许多村庄80%的青年男女都掌握了在坑塘里提取沼气的技术,沼气专业突击队大批组织起来。各社还根据不同条件和需要,继续创造了用胶泥代替水泥修建卧式、立式、气压、水压式和阴阳地等多种沼气池,用来带动机器和照明作饭。为了缩短发酵时间,有些社还创造了在污水中拌料和用麦糠水作发酵头,以及日晒夜闭或加温水、石灰、苏打等快速发酵法;创造了多种搅拌机。在有了沼气之后,群众又用苇子、麻秸秆、竹竿、鸡、鸭肠子等代替胶皮管输送沼气,用胶泥制沼气灯嘴和沼气炉。
到7月下旬,全县已建起能带动机器的沼气发电厂五百二十一个,沼气站二千六百八十三个,便利社员照明作饭的沼气堆六万零一百六十个,达到了乡乡有厂,社社有站,户户有堆,到处燃起了沼气的火花(全县已有一万八千多户人家点上了沼气灯或用沼气炉作饭)。按照这个县已经搞成的沼气厂、站的效能计算,这些厂、站发出的沼气用于带动机器灌溉,每天可浇地九万六千亩,节省劳力三千二百个;代替畜力六万多头。当前这个县开展运动的第一个目标是用沼气点灯作饭。据估计,全县每年可以节省煤油九十三万斤,煤炭一亿六千万斤。(文英、李朴)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沼气
沼气又叫甲烷气体,通常是用粪便、垃圾、杂草等废弃物经过密闭发酵而发生的。沼气是一种易燃气体,燃烧后可以发生大量热能。
我国一些地区利用沼气逐渐广泛,目前除了直接用于点灯照明、烧水煮饭外,已有不少地区开始用它抽水、发电和代替汽油试开汽车。贵阳市工业局沼气研究组,并试验成功了用沼气代乙炔焊接金属。


第2版()
专栏:

  南方也能养绵羊
  南方各省决定高速度发展养羊生产
据新华社杭州11日电 南方养羊现场会议8月5日至9日在浙江省崇德县举行。会议通过参观、访问、经验交流和鸣放辩论,破除了所谓平原农业区不能养羊、南方不能养绵羊的迷信思想和保守思想,一致认为:全国所有地区不仅可以养山羊,也可以养绵羊;不仅可以养粗毛羊,也可以养细毛羊。会上强调南方各省(区)市应大力发展养羊生产,以集体饲养为主,同时积极帮助家庭养羊。
这个会议是由农业部和第二商业部联合召开的。到会的有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上海等十个南方省(区)市的农业、商业部门的负责人和干部,四川、贵州、青海、内蒙、黑龙江等地区的有关部门也派人参加这个会议。
根据这个会议的讨论,南方十个省市发展养羊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一年四季常青,羊繁殖快,收益大,广大农业社社员有发展养羊生产的迫切要求,又有了发展养羊生产的先进经验和高速度发展的榜样。据统计,这十个省(区)市1957年有羊八百万头,比解放的1949年增加178%,其中除六百三十多万头山羊外,还有一百六十多万头绵羊,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养羊基础薄弱,羊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当前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南方十个省市养羊的总头数尚不及全国养羊总头数的10%,以这些地区两亿五千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三十个人才有一头羊,而且羊分布很不平衡。江苏、浙江养羊较多,约占这些地区的半数以上;养羊最少的江西省只有四万多头羊。在一个省内也是如此,浙江省70%的羊分布在嘉兴专区。
在这些地区,有些干部和农民存在右倾保守思想和迷信思想,有的认为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不适于绵羊生长,不能养绵羊;有的认为农业区没有草场,不能养羊;有的认为养山羊经济价值低。这些思想严重地阻碍了养羊事业的发展。
在这次现场会议上,代表们听取了养羊有显著成绩的浙江省嘉兴专区崇德、海宁、吴兴三个县高速度发展养羊生产的情况和经验介绍,又到崇德县虎啸乡第六农业社、海宁县石井乡建一农业社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这三个县目前已养羊六十三万头,平均每户二点三头,出现了二十多个万羊乡。代表们所到的地方,看到社社养,户户养,人人养,五保户养,小孩子也养,养羊生产已经成了群众性的运动。由于养羊多,积肥多,对今年稻谷大丰收起了很大作用。海宁、崇德两县的早稻都在亩产一千斤以上,而且由于养羊,增产了皮、毛、肉等畜产品,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出口物资。这三个县都属于太湖以南的杭嘉湖平原地区,具有南方的气候特点,也没有大面积的草原,但这里的湖羊、绵羊生长的特别好,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为什么崇德、海宁、吴兴三县的养羊生产能够这样蓬勃发展呢?这次现场会议认为主要经验有:首先是党政领导部门,在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中,加强了对养羊生产的领导,采取了发展养羊生产和增加群众收益相结合的办法,发动和扶持群众养羊。第二、大力繁殖,多留少宰,扩大母畜群。第三、正确执行了有利发展生产的价格政策。第四、注意多方开辟饲料来源。
会议强调南方各省市养羊生产应以高速度发展,在大量发展数量的同时,积极提高质量。在绵羊方面,大力发展湖羊;在山羊方面,一面发展肉用羊,一面发展奶山羊。发展养羊生产的主要措施是:一、大力繁殖,在已有养羊基础的地区建立繁殖基地;在羊少的地区以自力更生为主,迅速做到自繁自养;同时,提倡地区之间发挥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互相调剂。二、多留少宰,扩大母羊在羊群中的比重,继续建立国营的和集体的种羊场。三、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四、加强购销工作。


第2版()
专栏:

  “万能人”和新时代
  林中
湖北鄂城旭光一社目前正在蓬勃地开展着“万能人”运动,要每个社员学会好些种生产技术。这和工业上的“多面手”运动很相像。
前些时我们曾经提倡过“专业队”,比如在一个农业合作社里有若干专业的基建队,副业生产队和农业生产队,等等。现在又提倡一人多技,亦工亦农,这是不是矛盾呢?从外表看去,专业和多技是矛盾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统一的,可以互相补充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联合成为集体的合作经济这个历史性的变革,使得农民群众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行较细的分工,各献所长,人尽其才,这是合作经济的重要优越性之一。因为分工越细,生产的技术越容易发展,劳动生产率也就越容易提高。所以,社会分工的粗细,也就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但是,即使是在最进步的社会里,专业的分工也绝不排斥一人多技的必要性。开汽车的工人如果同时也会修理汽车,那就不至于在半路遇到事故、汽车零件损坏时束手无策。种庄稼的农民如果还懂得一些制造农具方面的技术,那他在农事的闲暇中就可以为农业社做出更多的贡献。饲养牲畜的农民如果有点兽医知识,那他在牲畜突然发病时就不致于因为兽医一时赶不到而损失牲畜。农场的工人在农忙季节忙得不可开交,农忙季节过了却又闲着没事做。如果他们学会工业和副业方面的一些技术和业务,那就对农场经济的发展有利得多。
另外还必须估计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专业技术往往会失去用处。铁路车站上的扳道岔工人在扳道岔自动化以后,他们就必须去干另外的事情。将来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发达起来,原来蒸汽机车里的一些专管添煤的工人就不能不转而从事其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种情形也会越来越多。在农业方面,机耕发展起来,原来一些长于犁地的农民就不能不学习别的,一些制犁的铁业工人也不能不转而制造别的。这种发展变化正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样,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在旧社会,不少的老农民,他们也都会几种手艺。这是因为那时他们的生活很困难,既雇不起工人帮他们修房起灶,也没钱去购买某些简单易作的生产生活资料,这就逼使自己不得不都学会一些农业生产以外的简单手艺。
在新社会,人们从生活的奴隶变成了生活的主人,学习多种本领的重要性,已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学习多种本领,是为了更好地向自然作斗争,更多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既为着自身,也为着整个社会。在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在所有的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的条件下,任何人都决不可能仅仅会开汽车,或仅仅会种地,或仅仅会制造几种农具,以此度过自己的一生。旭光农业社的“万能人”运动能够迅速开展起来,就预示着“新人”在成长,新的社会在成长,新的时代——共产主义的时代,正像朝日一样开始在发射出红光。


第2版()
专栏:

  支援外省种晚秋
  内蒙古运出大批荞麦种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1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已将二百六十万斤晚秋作物种籽——荞麦运出,支援河北、山东省部分地区农业生产。


第2版()
专栏:

  多种晚秋争取额外丰收
  贵州日报发表评论批判轻视晚秋作物观点
本报讯 贵州日报8月2日发表评论,号召用革命的风格种晚秋作物。评论说:现在临到晚秋作物播种的时间了,我们必须及时地、尽可能地多播下晚秋作物的种子,争取在秋熟作物丰收之后再来一个丰收。
评论指出,现在有些人认为将要收获的秋熟作物长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大丰收是不成问题的,只要抱住这个“西瓜”就行了,何必去花功夫拣“芝麻”(种晚秋作物)呢?
不要轻看晚秋作物。正安县前进乡打算播种的晚秋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其收入价值,如果折成粮食,全乡每户可合三千斤。从贵州全省来看,如果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也能达到耕地面积的40%,那至少是六百万亩以上。如果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一半,即三百万亩,以每亩平均产粮五百斤计,共可产粮十五亿斤,这还不算其他三百万亩面积的非粮食的晚秋作物收入。单说这十五亿斤粮食,能说是不值得重视的“芝麻”吗?显然不能。多收十五亿斤粮食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晚秋作物(洋芋、秋荞、蔬菜等),生长期都要比水稻、包谷等短得多。以秋荞来说,从播种到收获只要个把多月的时间,生长期短,这对于我们节省时间。节省田间管理的人力、物力来说,是很有利的,而收入却又相当可观,因此,晚秋作物是值得大种的。满足于大季作物可望丰收,就不想再种一季晚秋作物,再收一季晚秋作物,这种思想和革命的风格是不相容的。只要有增产的余地,就要争取增产。
评论说,播种晚秋作物当然会有困难的。今年各地的满播满插工作做得比较好,剩下的空地很少,而且夏季生产也比较繁重,需要的劳力也比较多,增种晚秋作物势必增加很多活路,有些地区会因此而发生劳力不足问题;另外,现有的肥料,又要用作将要成熟的秋熟作物的追肥,又要用作秋种的底肥,本来就有些紧张了,再增种晚秋作物,更成问题。困难确实存在。但是重要的问题是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困难。有一些人主张不种晚秋作物,有一些人主张少种晚秋作物。我们反对这种态度,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态度。我们提倡用革命的风格去对待这些困难,我们觉得为了争取增产,这些困难是必须克服的,同时也是可以克服的。空地少的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从间作套种上想办法呢?哪种作物土里间作哪种作物合适?哪种作物土里套种哪种作物合适?只要深入访问老农,或者耐心地与群众商量,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劳力不足的问题,只要不嫌麻烦和不畏艰苦,改善劳动组织,改革和推广新工具,进行必要的苦战,也是可以解决的。缺乏肥料,只要下狠心来个突击,也容易解决。最根本的就是要有革命的风格——在困难面前敢想、敢做的风格。


第2版()
专栏:编后

  大放光明的人
河北威县群众利用沼气搞了五百多个发电厂,搞了成千成万的沼气站,沼气堆,农民作饭照明都用上了沼气。
威县办沼气事业没有什么特殊条件。请大家看看照片上两个姑娘制取沼气的办法吧,请大家看看他们用苇子、竹竿甚至鸡鸭肠子来代替胶皮管的办法吧,他们一无优厚的物质条件,二无精湛的技术条件,但是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办特办,使农村大放光明。这是智慧发出的光辉,是干劲带来的能源!我们农村的读者看了威县的样子就动起手来吧,我们都是大放光明的人!


第2版()
专栏:

  高产样样有 纪录日日新
宣和社亩产葫麻647斤
据新华社银川11日电 宁夏地区的中卫县宣和乡宣和农业社第四生产队,由乡党总支委员詹凤栖、生产队长何吉德等五人培植的三亩零一分九厘葫麻试验田,7月31日经过中卫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驻社工作组干部参加实打过秤后,总产一千九百五十四斤,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四十七斤。
另外,这个社所在的宣和乡的福堂社,也有二亩八厘葫麻高额丰产试验田,经过实打过秤,共产葫麻一千二百三十四斤九两,平均亩产五百九十三斤。
宁夏是盛产葫麻的地区,今年种植葫麻近万亩。去年,葫麻平均亩产一百斤左右,山区只有七十多斤。过去人们把葫麻当作低产作物,种植葫麻不选好地,不施肥,不锄草。今年各地农民在大跃进中,解放了思想,在种植葫麻中实行了选好地,早播种,多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取得了高额产量。


第2版()
专栏:

玉奎堡社亩产蚕豆1335斤
本报讯 山西左云纸坊头乡玉奎堡农业社,今年种的五亩一分蚕豆,总产六千八百多斤,平均亩产一千三百三十五斤。参加验收的有中共左云县委第一书记关毅、农建局局长王建都等同志。
(左云跃进办公室)


第2版()
专栏:

和平社玉米亩产3621斤
据新华社讯 陕西省渭南县和平农业社社主任刘述贤领导的高额丰产作物小组种的一点六零四亩一年两熟玉米地,由于加强了田间后期管理,仅第一料(即第一熟,下同)就收了七千二百六十斤玉米,折合亩产四千五百二十六斤,折合干玉米亩产三千六百二十一斤。收割时,陕西农业厅技术处、渭南县人民委员会和双王乡人民委员会派人参加核产和验收。


第2版()
专栏:

  水稻大面积高产社黄公咀社
本报讯 湖南沅江县黄公咀社早稻平均亩产三千八百三十二斤。
该社今年共插早稻四十一亩,收割晒干后,共产干谷十五万七千多斤,平均亩产三千八百三十二斤,比去年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增产八倍多。收割过程中,有县乡派出的联合验收组实地参加了收割验收,收割以后,中共沅江县委委员陈杰又南竹山乡乡长王宏照等就到该社进行了复查,证明产量面积完全属实。 (唐文亮)


第2版()
专栏:

桐圩社
据新华社讯 安徽省桐城县桐圩社全社一千五百亩早稻,共收干谷四百九十五万三千斤,平均亩产三千三百零二斤,比去年早稻的亩产量增加七倍多。其中有二点四亩早稻,平均亩产八千九百五十斤。


第2版()
专栏:

长风社
据新华社武汉11日电 湖北省孝感县长风农业社,全社一千零五十亩早稻,经过县、区、乡三级联合验收组的验收,平均亩产达到二千八百一十斤,比去年平均亩产七百斤增产了三倍多,相当于原来规划亩产一千二百斤指标的两倍多。


第2版()
专栏:

  水不下山 土不出川
  山东治山工程发挥作用
山东省治山工程经过首次大雨考验,证明威力巨大。拦蓄了洪水,减少了径流,又为今后抗旱创造了有利条件。
入汛以来,山东省山陵地区,除莱阳专区外,都普降大雨,平均降雨量在二百二十公厘以上;最大日雨量达到四百公厘。这次降雨的特点是雨量大、来势猛、降雨集中。但由于各项治山工程发挥了作用,雨虽大,而水不大,雨虽急,而水不急,基本上达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要求。
从去冬到今年汛期到来之前,山东省山区人民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大搞治山工程,共完成鱼鳞坑、水平沟整地五百二十三万亩,修渠梯田九百二十七万亩,闸谷坊六百八十余座,修蓄水池三千五百余个,挖水窖一万个,修水库塘坝近八万个。据初步计算,这些治山工程约可蓄水三十七亿方,占山区总径流量的44%。
治山工程的效益,更加鼓舞了山区群众的治山积极性。现在各地正在组织力量,在汛期继续大搞治山工程,彻底摘掉“穷山恶水”的帽子。 (摘自大众日报)


第2版()
专栏:

  山顶花园
在四川西充县城附近的一座高高的磨盘山上,有一个美丽的山顶花园。花园中有两座石牌坊。一座牌坊的横额上刻着七个红字:“社会主义到来了”!两旁是一副对联:“大跃进战鼓动天地,众英雄决心震山河。”另一座牌坊的横额是:“河山锦绣”,对联是:“青山流绿水,瘠土变肥田。”正中间一个大花坛,盛开着西番莲、杂色菊、鸡冠花。四周新栽了许多花草和树苗。旁边还摆着石凳石桌,供游人歇息、下棋。凡是到过这里的人,没有不为这新鲜的创造和美丽的景色感动的。
今年3月,中共南充地委提出了“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农村面貌”的号召,激起了晋新乡鹤鸣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社员向自然进军的雄心。他们说:“从前大自然把我们难住了,现在要叫它听我们的话。”经过他们几个月的努力,原来高低不平的小路,现在修成宽一公尺半长达七里的平坦大道,车子可以直达田边地畔。文军山、打锣山、麻沟山、鹤鸣庵山、蛮洞山、磨盘山等六座高山,原来都是红山秃岭,变成了肥沃的梯地,遍山的棉株和苕藤长得特别茂盛。五十二个蓄水池和“跃进山塘”,碧波荡漾,游鱼嬉戏其中。原来分散在十多处的破房茅屋,变成了两排新建的楼房。还办起集体食堂,全体社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到食堂吃饭。新修了一座十二瓩的发电站,入夜家家电灯通明,社员过着新的幸福生活。
为了纪念建设山区的胜利,他们就在磨盘山上修建了一座山顶花园。


第2版()
专栏:

  山地苹果亩产万斤
山东威海市郊光明生产合作社的苹果虽然栽在七到二十度的山坡上,土层只有七、八寸深,但是单位产量却高得出奇。这个社有一点三亩丰产园产果一万四千零二十斤,每亩平均一万零七百七十七斤,比全国平均产量高八倍。
这个农业社,为了种好苹果,不但整修了梯田,挖了贮水坑,而且开山劈石,引水上山。
为了提高产量,他们在果园里,每亩施人屎尿等七千斤,草木灰二百多斤和一百八十多斤化学肥料。这个社在施肥方法、种植密度、整行、修剪和打药防治病虫等方面,也都很讲究。


第2版()
专栏:

  苗豆上山
广西僮族自治区靖西县是一个偏远的石山地区,大部分乡是七分石头三分土,合作化后,该县根据石山区的特点,深入总结山区人民种植苗豆的历史经验,确定推广苗豆上山的办法。1956年全县共种苗豆九千多亩,1957年扩大到十三万多亩,今年又比去年扩大363.1%。
苗豆是一种豆科作物,易生易种。惊蛰种、立冬收,产量高,用途大,凡是有一点土的石山崖就可种。苗豆的豆粒、豆荚、豆叶都是养猪的好饲料。豆粒煮熟用水漂过人也能食用。一般每亩收豆粒二百斤左右,最高可收六百斤以上。
现在靖西满山遍野已长出油绿的苗豆,各地正在积极做好保苗工作,争取苗豆大丰收。
(覃教兴)


第2版()
专栏:

  “江华木”源源运出山区
全国著名的“江华木”木材产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今年木材生产已提前一百七十天以超额八十五立方公尺的成绩完成国家的生产任务。
这里的林业工人是采用了提前采伐,加快运输和木材验收等工作,而取得这项成绩的。目前,这里的职工已经开始作1959年的木材生产准备工作。下图是“江华木”正通过河道运到各地去。
                新华社记者 王平摄


第2版()
专栏:

  甘南藏民吹号擂鼓换新衣
  欢庆青稞大丰收
据新华社兰州11日电 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得到破天荒的大丰收。今年全州播种的二十三万九千多亩青稞,平均每亩产量在去年二百斤的基础上猛增一倍多,并出现了许多高产纪录。临潭县八个乡的平均亩产量达到九百零七斤,这个县先锋农业社的一亩试验田,收了一千四百八十一斤,亩产量超过往年十五倍。
甘南青稞大丰收的事实有力地打破了“青稞低产论”。青稞是一种类似大麦的作物,适宜于高寒地带种植,有耐寒抗旱等特性。青稞炒熟后再磨成粉,用浓茶水和酥油拌揉,便制成“糌粑”,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主食品。过去由于耕作粗放,广大藏区青稞的产量一直很低。
自治州今年全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掀起了“学汉族,赶汉族”的热潮,各族农民大修水利和大闹农具改革,改变原始的耕作方法。
目前,自治州各族农民正燃烧松烟、吹号擂鼓,换新衣、尝新粮,欢欣鼓舞地喜庆丰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