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到了徐水
本报特约记者 康濯
8月4日,毛主席来到了河北徐水。
这是徐水人民幸福的一天。
下午四点半钟,毛主席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陪同,首先到了南梨园乡的大寺各庄农业社。毛主席精力充沛,满脸红光,宽阔的前额在雨后刚晴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毛主席穿着灰裤子,白衬衫。一到大寺各庄,就大步跨进社里的俱乐部。俱乐部里满墙光彩夺目的各种奖旗,立即引起了主席的注意。他沿着北墙,看了几面奖旗,并且问了问每一次得奖的经过。然后,在长桌旁边坐下来。村妇联主任和共青团支书给主席倒茶,主席连忙欠起身子,笑着说道:“谢谢!谢谢!”主席在进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这个乡的党委书记詹登科,社里的支书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现在,又让写了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每个名字都念了一遍。接着就抬起头来问他们: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主席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支书阎玉如答道:“七百五十四斤!”
毛主席笑着“啊”了一声,赞叹地说道:“不少呀!”随后又问大秋作物的预计产量;问了社里的,又问全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主席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主席听过以后,不觉睁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毛主席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十一亿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时都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答道:
“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主席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主席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毛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不觉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
“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主席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毛主席亲切而很有风趣地笑着,一边就站了起来,要到村子里去看看。
这时候,阳光灿烂,四外一片安静。毛主席来了的消息早已传遍了全村,人们是多么想着跑来看看毛主席啊!可是,不少的人活儿正紧,都丢不开手。于是,毛主席差不多走遍了全村,去看大家。
毛主席先去了粮食加工厂。那里一台锅驼机带动钢磨在磨大麦面。毛主席同管钢磨的郑德祥谈了一阵话,问了问生产情况。后来,看到机器旁边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身上油渍斑斑,可都高兴得有点儿慌乱地直盯着他;主席忙问他们:
“你两个是开机器的吗?”
他们回答说,是的。毛主席问清了女青年叫田金花,十八岁,男青年叫郑德生,十五岁;就连忙夸赞他们道:
“了不起呀!这么小就会开机器呀!”
两个小青年更加高兴得手足无措。看他们的神态,是多么想跟毛主席握握手啊!可是,他们满手油污,又赶紧把手缩回去了。
毛主席笑嘻嘻地招着手,离开了他们。又去跟筛面的四个妇女说话。这都是壮老年妇女。她们披着满身白雾,热切地笑着同主席握手。有个叫郑秀芳的一把抓住主席的胳膊说:“毛主席!你老人家身子结实吧!”毛主席笑道:“我很好,你们都好吧!”几个妇女都激动得哆嗦着嘴唇说:“我们好,毛主席!毛主席……”
毛主席走到了街上。附近做活的人都一伙伙地张着笑脸,使劲儿盯着毛主席,高呼着:
“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就一边走,一边招着手,向大家点着头,有时还停下来跟大家握手。然后,毛主席看了农业社的供销部,看了社里的医院和正在扎针的医生与病人,又看了猪场,看了缝纫工厂;并跟那几个地方的社员谈了话。在缝纫工厂,毛主席坐了一会儿,又站起来说:“你们做活吧!”并且摸了摸缝纫机上的布料,看着女社员们做了会活儿。啊!那个叫张爱芝的熟练缝纫工,怎么拿着线好半天还穿不进针眼!毛主席亲切地笑着,直看到张爱芝穿上了针,做开了活儿,这才挥着手跟她们告别。
一队身系白围裙,头戴白布罩的社员,站得整整齐齐地在街里欢迎毛主席。这是社里三个食堂的炊事员。他们大多是妇女。他们又鼓掌,又欢呼。毛主席跟他们打过招呼,在社干部的带领下,先去看了幼儿园。几十个小孩都很干净,背心和短裤也大多是新的。他们鼓掌欢迎毛主席,喊着共产党毛主席万岁;站在最前面的女孩崔小玉又领着大家唱歌,唱了一个
“歌唱总路线”,又唱了一个“一条小手绢”毛主席摸摸这个女孩,又摸摸那个男孩,一直笑呵呵地听他们唱完歌子,还跟保育员阎凤贞去看了看小孩们的宿舍。这里是“全托”,小孩黑夜白天都不回家;小孩的花销也不用家长负担,而由社里统一供给。在小孩们住的隔壁那个院里,住着也是由社里统一给养的已经失掉了劳力的老人们,那是社里的“幸福院”;毛主席也去那里看了看。那里炕头上坐着的几个老大娘,都对着毛主席高兴地喊着口号;地下站着的八十多岁的老汉田老举,一劲儿抖着白胡子对毛主席说:
“咱们这真是享福了啦!有了毛主席,咱们可享了福啦!享了幸福啦!”
毛主席笑着同老人们握手告别。然后,去两个食堂的厨房看了看,亲自拿起社员们吃的大麦面馒头摸了摸,问道:
“这里边有没有山药面?”
“没有。”支书阎玉如回答。
毛主席又左右环顾地笑着和大家点头,他老人家显然是对社员们的生活感到满意。他还特意去看了看墙上贴的食堂规则和饭菜价目表,并且还一句一句地念了一遍呢!
从食堂出来,向地里走去。场里地里的社员都鼓掌欢呼,毛主席又接连不断地挥手点头,同大家打招呼。毛主席大概是看到地里做活的妇女很多,一边又对陪同的人们说:
“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
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告诉主席,说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台、碾台这四台。主席就说:
“是呀!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又看了看张国忠说:“这个县是十一万多劳力,抽出了四万多搞水利、打机井、办工业,只有七万多人搞农业嘛!”随后又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他们这又解放妇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九十多个团,两百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
毛主席微微地笑着,看来是对这里战斗化的干劲很感兴趣。你看,毛主席对张国忠介绍的情况记得多清楚啊!
走到了一块半人多高的棉花地边。毛主席仔细看了看棉花生长情况,很高兴地赞美着这块经济作物,一边就分开密密挤挤的棉枝向地里走去。只走了几步,就停下来说:
“我钻不进去了啦!”又问道:“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一千斤皮棉。”社主任李江生说。
“那就是三千斤籽棉罗!”
毛主席说。一边高兴地从棉花地里走出来,又往前看庄稼,看到一块长的很好的黍子,就停了下来。李江生告诉主席,说这块黍子地是一年四作三熟;主席就详细问了问是怎么样的四作三熟,问清以后就连连点头称赞。这时候,主席已经连续一个多钟头没有休息,肩膀上的衬衫都已经汗透了,可是还一定要接着看;并且一直满脸是笑,不断跟地里的农业社员握手和打招呼,看见什么都要亲昵地问一问。西斜的太阳照着主席魁伟的身子,人人都看到我们的主席是那样健康,那样精神饱满,浑身上下都放射着光芒。
毛主席又看了玉米和谷子,看了粪堆形的山药和每条道栽四行秧子、八行秧子以及十二行秧子的几种山药。在每一块不同的地里,都要问每亩栽多少棵秧子,施多少底肥,追肥怎么上,亩产多少斤。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竟计划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问道:
“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
大家都说好,都听得很高兴。有人告诉主席,说这个社已经办起了共产主义的红专大学;主席又惊喜地“啊”了一声,笑着直点头。跟着就走上大道,同大寺各庄农业社告别。
毛主席和乡、社干部一再握手,并说:“耽误了你们不少的工夫!”毛主席十分亲切而慈祥地直看着每一个社干部的眼睛,说道:“祝你们丰收!秋后我要有时间的话,再来看你们。”
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更快更早地向共产主义迈进!”这些口号,发自和毛主席心连着心的人们的心坎上、心尖上。这里平原一望无际,墨绿的庄稼给阵阵的东风吹得一浪一浪地滚滚向西。大寺各庄农业社员们的口号声和欢呼声,也带着整个村子里永不平静的激动的心,一浪一浪地紧跟着毛主席告别的手臂,回旋不已。
毛主席离开大寺各庄以后,又在徐水城看了县里的细菌肥料厂和铁工厂。毛主席在两个工厂里都走遍了所有的车间。对肥料厂出产的固氮菌,从化验室的显微镜看起,一直一步一步地看到成品的出现,并且听了只在保定学了很短几天技术的谢玉和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介绍。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年轻的、初中毕业不久的谢玉和研究了一阵。又走到院里,让几十个女工把他包围起来,跟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在铁工厂,四百多工人高呼共产党毛主席万岁的声音,以及欢笑声和鼓掌声,更是始终跟随和簇拥着毛主席。毛主席出了翻砂间,看了一台元车和两个年轻姑娘操纵的一台刨车,也看了发电车间和这里出产的十马力煤气机。并在火热通红的小高炉旁边来回走过,还跑上去和炼铁工人丁喜握手。丁喜满身煤迹,兴奋和激动得连连直嚷:
“哎呀呀!毛主席!毛主席!他老人家跑,跑过来跟我握,握手!我,哎呀……”
整个徐水城关的人,好像都涌到了铁工厂门外,拥到了从铁工厂到县委会的路上。人们兴奋得跳起来,兴奋得心神无主地南北跑动。人们欢呼领袖,向领袖伸过手来。我们伟大的领袖走出铁工厂以后,不时地站住,不停地呵呵笑着,他那集中了上下古今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眼睛看着大家,他那大山般魁伟的身躯和海洋般宽阔的额头,发出万道光彩,照射到每一个徐水人的火焰熊熊的心上。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毛主席问了问河北省其它地区庄稼的情况,又了解了一下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今年抗旱的情况。最后,指示徐水县委要早抓明年的粮食规划,要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最后说道:
“下边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又笑着对大家说:“北京就不出什么东西。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
“北京出政治领导,”张国忠说,“出党的总路线!”
毛主席又嘻嘻笑着,不断点头。
七点半钟,毛主席走了。毛主席脸上焕发的容光,把西边地平线上金黄鲜艳的彩云照得花团锦簇。徐水城关附近的人们,奔走相告,对根本不认识的人,也要叫他赶快去看看毛主席。自然有些人没能见着领袖的面,但是,没见着的虽然惋惜不止,却也和见了领袖的人一样地兴奋如狂。大家都说,毛主席没有离开徐水;你看,咱们每个人不是都干劲更足了么?毛主席还一直在咱们面前鼓舞咱们的干劲呢!
黑夜,县委召开了全县的电话会议。乡乡社社都在电话会议上向党和毛主席宣誓,保证今年粮食亩产超过两千斤,保证工业的百花也要在全县处处争奇斗艳,保证整风和思想也一定要丰收,保证各个战线上都有无数卫星发射上天,要把天上的星星都遮没。
黑夜,细菌肥料厂和铁工厂开会提高各自的生产指标。早晨还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十几个钟头以后就不仅办到,而且被超过。大寺各庄早已酝酿的公社,也在这天黑夜正式成立。树木全部归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郑大中的母亲献出全部一千斤存粮,献煤的、献几百斤上好面酱的,多得很,并且立即就送到食堂里去。腿肿了的田老忠坚决不入幸福院,他说:
“我歇不住!我要赶英美!我见了毛主席,看见毛主席那么健康,我的腿早好啦!”
8月4日,有多少徐水人在黑夜没有睡觉!有多少人流着又酸又甜的眼泪,想起了他们黑暗的过去和美好的今天!有多少母亲非要去幼儿园看看自己多日不见的孩子,才肯回去,而人们回去以后,可又偷偷上了地,……这是一个不黑的白夜,这一夜,毛主席的智慧、思想和声音笑貌走遍了整个的徐水,把徐水的全面大跃进推上了更高的上游。


第2版()
专栏:

  一人多技 亦农亦工
  旭光社个个学做“万能人”
  男女社员分别学会铁木工、开动力机、修理农具、饲养、会计等十项本领
本报讯 湖北省鄂城县杜山乡旭光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万能人”运动,几个月来已培养了一百一十个既会农业全套技术,又会工业几项技术的“万能人”,解决了农业社在工农业同时并举中劳动力不足和技术缺乏的困难,掀起了群众性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高潮。
旭光一社从今年3月开始兴办工业,当时的最大困难是劳动力不足,缺乏技术。许多农具和工具坏了,不会修理;加工厂的人不会开动力机;木工制出了安全喷雾车,不会上螺丝;……如果按照专业专人来计算,颗粒肥料厂、农具制造修配厂、农产品联合加工厂和沼气发电站等共需要二百零九个人。可是全社总共只有六百七十六个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还要搞农业生产,到哪里去找这么多技术工人来办工厂呢?这时有人主张要求县农具厂派几个技术工人来,有人主张把社里在外面当工人的抽回来。党支部研究后,认为这都不是好办法,只有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当时,他们曾经这样考虑:“萧功梓
(支部委员、社副主任)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铁工、木工、钳工、绘图设计……等多种技术,被群众誉为‘万能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学成萧功梓,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党支部提出了向萧功梓学习,开展“万能人”运动的号召。怎样才算“万能人”呢?群众讨论后订出了“万能人”的标准:男社员要学会农业生产全套技术、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开动力机、修理、设计、饲养、航行等十项;女社员要学会农业生产全套技术、勤俭持家、针线活、开动力机、用牛、修理、设计、饲养、会计、演员等十项。为了鼓励大家学习多种技术,社内决定学会五项的就授给“万能人”的光荣称号,并发给奖状。
开始提出“万能人”标准的时候,曾经引起了一部分社员的反对,老社员林世德说:“当了一辈子庄稼汉,现在又去学手艺,一个个要闹成文不文,武不武。”富裕中农谢生米说:“这也能,那也能,门门通,门门松,样样难学会,一事都不成。”在他们看来,社员生来就是庄稼汉,其他技术是高不可攀的事。党支部便及时提出了“门门学、行行钻、样样会、件件通”,号召“人人学技术,个个成内行”。支部书记胡昌璧、副书记胡风英带头学习,抓住会前、会后的空隙,抓住下雨天和夜晚时间,到工厂里学锯木料、打铁。其他支部委员也都积极带头。不久,九个支部委员就有七个学成了“万能人”。在书记带头和影响下,许多社员都订了学习规划,抽出休息时间到工厂去学技术,全社很快就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学技术高潮。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技术,党支部号召技术水平较高的社员带徒弟;帮助大家订立合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党支部还号召每个社员要树立敢说、敢想、敢作的风格,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这样一来,社员们学技术的劲头更大了。同时,社里还根据社员们学技术、文化的迫切要求,办起了文化技术夜校和农业试验大学。人人学技术,个个争万能,在旭光一社便形成了风气。
一人能干多样活,事情就好办了,人力也节省了。社里举办的各种厂、站,只用了六十七个人,比原计划节省了一百多人。过去农具坏了都得拿到樊口镇上去修理,既花钱,又耽误功夫,现在很多人都能自己动手修理了。
两三个月中,全社共制造和修理了农具八百多件,制造颗粒肥料十七万多斤。党支部委员萧功又,这个二十多岁的出纳员,每次到各生产队或田间找社员们查对、清理账目或发钱的时候,帆布口袋里不但有账簿表册,还装满了弹子、皮线、螺丝、胶水、橡皮等材料,还有修理工具的老虎钳、扳手和起子,碰见谁用的胶轮板车坏了马上就地修补。社员们向他支钱或清理工分账的时候,叫他“出纳”、“会计”,找他修理车子的时候,又亲热地喊他“胶轮车专家”。
目前,“万能人”运动正在旭光一社的所在乡——杜山乡蓬蓬勃勃的开展着,并且正在向鄂城全县推展。


第2版()
专栏:编后

  全新的人
当工矿企业正在开展多面手运动的时候,湖北鄂城旭光一社也开展了“万能人”运动,三个月来,培养了一百多个既会全套农业技术,又会几项工业技术的“万能人”,因而解决了农业社办工业中缺乏劳力和不会技术的困难。
“万能人”,这是新社会培育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人,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工人。“万能人”的出现,不仅对农业社依靠谁办工业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如何消灭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别指出了途径。


第2版()
专栏:

  吉林抗旱保收运动声势浩大
  不战胜干旱决不收兵
据吉林日报讯 为了争取今年农业的大丰收,中共吉林省委决定继续掀起一个更大规模的抗旱保收运动,大力发动群众与干旱斗争到底。8月4日晚上,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电话会议,农村工作部张士英部长代表省委在会议上做了指示。
目前吉林全省已掀起了一个全民性的声势浩大的抗旱运动高潮,据8月1日统计,全省参加抗旱人数达五百一十五万九千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22%,打井四十余万眼,挖泉、挖河底七万七千余处,浇田一百五十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5.3%。但是目前除通化、延边等部分地区降雨,已解除旱田旱象外,其它各县仍在继续与干旱搏斗。旱象最严重的公主岭地区、省直属市县以及白城地区,已经浇过的地又有50%—60%呈现干旱,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此,省委决定继续大力发动群众进行抗旱斗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省委要求每一个党的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经得住这一考验。
为了加强抗旱的领导,省委决定:凡是旱象没有消除的地方,其它会议都应推迟,集中全力领导抗旱;省、专、县机关,除留少数人维持机关办公外,应一律下乡参加和领导群众进行抗旱斗争。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抓好秋粮田间管理”的指示,在8、9、10三个月内,省、地、县、区、乡、社六级干部会师,一律深入田间,不战胜干旱,不实现全面大丰收,决不离开田间。


第2版()
专栏:

  为了晚秋作物更大的丰收  李力夫作
                 转载四川日报


第2版()
专栏:

  发射早稻高产“卫星”目击记
  冒茀君 石正章 檀英和
到了安徽省枞阳县高丰社以后,一股办喜事的气氛强烈地感染着我们。在一个不大的庄子里,停放着许多汽车、社员们笑容满面地接待远方的来客。客人中有上海来的,有四川来的,有贵州来的,有辽宁来的,也有从安徽省各地来的。这个社的一块早稻丰产试验田就要收割了。不论主人和客人,个个都怀着喜悦期待而又激动的心情,要看这颗早稻高产“卫星”究竟有多大。
当我们走到这块“卫星”田的时候,都禁不住惊叫起来:“好家伙,长得这么好的一块稻!”这块田呈长方形,共一亩零四厘二毫,田里长的稻子就像堆的稻场似的,足足有二尺多厚,最厚的地方有三尺以上,一眼望去,田面上铺着一片金黄色的稻穗,挤得满满的,很少看见叶子,因为叶子都压到稻穗底下去了。我们用手拨开表面的一层稻穗,看到下面还有一层一层像平铺的稻穗。有个同志用手插进去,惊喜地说:“啊呀,好像插在稻箩里了。”我们又随手摘下几个稻穗数了一下,最多一穗是三百四十粒,一穗是二百九十七粒,最少的一穗是二百零六粒。这块田是采用2×3寸密植的,每亩约有十一万蔸,二百四十万穗。用力拔起一株稻来看,叶子有四五分宽,稻秆非常坚硬,有筷子那样粗。稻秆几乎一根挨着一根,密密的挤在一起了,约成四十多度的角度一边倾斜着。一个社员告诉我们说:
“在抽穗成熟以前,每株稻都笔直的立着,约有中等身材的人一般高。抽穗灌浆以后,稻穗沉沉下垂,压弯了腰,就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位社员又说:“稻株没有倒伏,栽得密是原因之一,一根紧靠一根,要倒伏也倒不下来。”这时很多参观的人在田边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农业科学工作者正在采集标本,摄影记者和摄影师正在寻找异乎寻常的稻穗。上海、四川、贵州等地参观团的同志,想从田中间挖出一平方尺全蔸水稻,进行科学研究。可是他们没有办法走进田去,只好在田两角挖了两块。我们详细地观察这块早稻,想起前几天在一个农业社里,有个社员曾经形容他们的早稻说:“我们的早稻长得连一个鸡蛋放在稻面上也滚不下去。”现在看了这块田早稻以后,我们可以毫不夸大的说:在这块田平铺着的两三尺厚的稻面上,就是放上个西瓜也不会掉下地去。
收割这块早稻田的社员,不管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没有经验。7日上午,社里动员六十多人来收割,从十一时开镰,到十二时只割了一尺多宽。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閔传荣在田里看到人不够,急的直喊:“怎么只来这几个人挑稻呀,赶快增加人。”后来增加到三百多人,从下午二时起边割、边打、边运,经过曝晒以后过秤。这样一直干到下午六点半钟,才将这块早稻全部割完。初打一遍,但稻秸上的稻粒仍未打净,第二天又打了半天多,直到下午四点才最后打完。割稻的时候,田里站满了人,放着十五个禾桶,前面的人把稻割下,后面的人随着拿起就打,一面打,一面就有人把稻秸和稻谷运走。因为稻子又密又壮,割打都十分费力,割一会就要另换镰刀。一个社员说:“真是怪事,今年割稻真是遇仙了,越割越多。往年收打一亩田稻,三五个人一天就行了,今年三百多人一天还对付不了。”
社员们在割稻的时候,人人喜气洋洋,个个眉开颜笑。姑娘们穿着花衣服来割稻,区委书记用喇叭在田边高声喊着:“加油啊!加油啊!”稻田里不断地发出一片欢呼声和笑声。许多人过一会就问:“已经打多少了?”社员唐庆胜原来不相信这块田能达到五千斤的指标。这天他也参加收割,他不断的问乡社干部已经打了多少。当收了还没有一半,据说已经打到几千斤的时候,他服气了,他说:“真的打这么多啊,我的思想太保守了!”不但社员人人兴高采烈;参观的人也都浸沉在丰收的喜悦中。虽然赤日炎炎,暑气迫人,但参加边收边打的同志仍然非常认真的忙着量田、监收、监打、监运、过秤。我们走到过秤小组工作的地方,看到桌上放着两把算盘。一个同志满头大汗正在掌秤,两个同志同时用算盘计算,工作井井有条。
在收打过程中,最紧张的时候是8日下午。这时每个人都急切的想知道最后定下来的产量。过秤的地方挤满了人,很多眼睛注视着两把算盘。“一万四了”,“一万五了”,“一万六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人们的情绪就像潮水一样不断的高涨着。
庆祝会开始了,当计算小组公布最后计算出来的产量是亩产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七斤十三两的时候,全场都沸腾起来了,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一个社员扛着一面巨大的红旗,爬上一座像小山的稻堆顶,这时摄影师把这一个动人的镜头拍摄下来。庆祝会上,很多参观团的负责人致贺词、献旗,他们欢呼这个伟大的胜利,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旅大海带高产
  亩产一万七千六百公斤
本报讯 旅大水产养殖场的职工,今年提高了养殖技术,在人工浮筏养殖上创造了亩产一万七千六百公斤的世界纪录。每棵海带的长度达六至七公尺,宽五十公分。最重的一棵海带有七斤重。今年旅大地区养殖海带的产量,竟达到了三十年来的总产量,为国家创造了一笔巨大财富。
还记得十年前,日本人离开旅大时说:“我们走了,中国的海带养殖就完蛋了”。这个狂言乱语早已破产,今年我国海带养殖技术,已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劳动人民顽强的学习,摸索,驳倒了“听天由命论”的错误思想,他们创造了“倒绳养殖”法,使海带在立体的水域里,普遍受光,均衡生长,提高了海带的产量和质量;发明了削尖法,消除了日本专家认为不可抗拒的海带的白烂病和线烂病;并试验成功了人工施肥,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扩大了养殖面积,使海带在瘦区里也能长得又肥又大。
今年旅大水产养殖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又创造了“顺流下筏,横流垂平”养殖法,可使成本降低一半,并提高了产量二倍以上。去年冬天,还试验成功水下养殖法,解决了世界海带养殖史上所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 (赵鸿恩)


第2版()
专栏:

  华容水产养殖场
  制成鱼苗自动分野器
本报讯 湖南省华容县国营水产养殖场技工张桂其、廖云清,根据家野鱼活动的惯性,创造了“鱼苗自动分野器”,使鱼苗分野工效提高二十五倍。(注:把小鱼苗中具有肉食性的凶残的鱼如鰔、鲢、桂鱼等,从鱼群中分离出去,避免以后伤害其他鱼类,这个工作叫着“分野”)
根据该场经验,用旧法在池子里分野鱼苗,每人每天只能分鱼十六万六千多尾。按该场今年生产四千万尾家鱼苗,以八个技工来算,需要分野时间一个月。但利用鱼苗自动分野器每次即可以分鱼苗一百万尾。由于分野时间缩短了,相应地降低了鱼苗的死亡率。


第2版()
专栏:

  沙市鱼种场鱼种远运
本报讯 湖北省沙市鱼种场职工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已经取得了鱼种翻三番的优异成绩。
该场职工由于解放了思想,破陈立新,在饲养、除野、运输、施饵各方面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养殖了大批的优良鱼种。截至7月底止,已销售三千八百六十万尾鱼种,超过1957年年产量55%,现在场内还存三千五百万尾。这些鱼种远销四川、广东、湖南、河南等四省,和本省的建始、宜城、公安、南漳、京山、锺祥等县,大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
今年这些鱼种膘壮体健,品种优良,大部都是农民群众所喜悦的草鱼、连鱼、里鱼和鳙鱼。
(李国环)


第2版()
专栏:

  黄骅渔民发现活牡蛎山
河北省黄骅县渔民最近在海里找到一座活牡蛎山(一种海蛤蜊),估计约有一亿斤。
这种贝类喜欢群居,产卵于壳外,长大后即连生在一起。每个牡蛎上有一块牛舌样的肉,味鲜美,加工成干品后,还可以出口。它的贝壳含氮、钙和盐质,可以做饲料或肥料。


第2版()
专栏:

  神木县沙漠区兴建鱼场
本报讯 陕西省正在神木县沙漠区的红碱淖兴建养鱼场。预计这个养鱼场建成后五年,每年的鱼产量可达六十六万到八十八万余斤。
经中央营林调查队和陕西省农业勘察队先后调查后,认为红碱海子的经济价值很大,海的面积有五万四千多亩,水中已发现有鲤鱼和鲫鱼,生长情况很好,鱼的蕴藏量约有十一万到十六万市斤。
为了尽快的把海子开发和利用起来,早日投入生产,目前该场采用边生产、边筹建的方法进行建场。他们一面组织小规模的捕鱼生产,一面进一步了解海子的情况,修建一些必要房屋、鱼池和购置少量船网工具等设备,给冬季冰下捕鱼创造条件。(附图片)
  盛产墨鱼的嵊山一角 新华社记者 张申明摄


第2版()
专栏:

  抗旱民歌
掏尽天下水一颗水珠一滴汗,水珠要用汗珠换;用力掏尽天下水,哪怕汗水漂起舰。车得稻田水汪汪,水晶宫里闹大旱。(饮马河)
河干底朝天桶里装水满又满,挑了千担又万担;霎时河干底朝天,挑走河水灌良田。 (牛云祥)
禾苗长上天抗旱大军意志坚,刨得岩石冒青烟;热汗引出干井水,浇得禾苗长上天。(胡永龙)
扁担软溜溜一条扁担软溜溜,担上清水田里走;禾苗爱我清清水,我爱禾苗绿油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