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领袖和普通劳动者
葛德
报上登了周恩来总理同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的消息。周恩来总理对这些领导同志说:“在共同劳动中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等职务之分,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
“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这是多么纯朴而又崇高的语言。
有的人看法不同。记得,去年国务院发出一个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的时候,曾有一种人,嗤着鼻子笑着说:养猪本来是一件婆婆妈妈的事,堂堂的国务院竟要讨论这种事,还要以皇皇的命令下达,历史上都没有见过,可笑之极。在他们看来,堂堂的国务院总理,竟把自己的名字同“养猪”联系起来,自然也是失了“官体”的。如今,“堂堂的国务院总理”,不只是把自己的名字,而且是把自己的全身,都同土车联系起来了,如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在那些自以为“高贵”的人看来,不知这该是如何的等而下之的了。
但是,我们却愉快地说“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而且,还以能作这样的劳动者为光荣。
那种人所说的“官体”,翻成我们的话,大概就是“领导者的身份”。领导者丢掉自己的特殊身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态度自居,在我们认为是一种光荣,是难能可贵但又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在我们的各级领导者中,自以为是官的人,大概不会有的,但也还有非常爱惜“领导者”的羽毛的人,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份”,喜欢在普通人前摇来摆去,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我们叫这作“官气”,斥之为低级趣味,属于反对之列的。
什么是领袖?领袖同普通劳动者应是怎样一种关系?有的人是以权力、地位的大小来区分领袖的,在他们看来,领袖同群众的关系的实质,就是我管你们,你们被我管。因此,管的人越多,这领袖就越大,因而就应当离的群众越远,就要越神气。离群众越近,这领袖就越小,从上边跑下去接近群众,就是降低了身份,要是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一样呢?领袖的羽毛就等于被拔光了,一点领袖的气质也就没有了;因而,也就不成其为领袖了。
我们共产主义者的看法不同。领袖是以能不能集中和代表群众意志,率领群众前进为标志的。领袖同群众的关系,除了领导与被领导的一面以外,还有我为你们服务,你们是我的老师。因此,越能接近群众,这领袖的质量就越高,就越能名副其实。领袖能像一个普通劳动者一样处身于群众之中,这是一个完全的领袖。在我们国家里从上到下这样的领袖是很多的,而且日渐的更加多起来。
真正的领袖,必须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能够成为真理的代表,这是不能以职位论高低,更不能以“官气”分上下的。人们所跟随着前进的,是领袖所指引的真理,而不是领袖本人。领袖们自然各有自己的岗位,不能用一般的体力劳动来代替自己所负有的重任,但是从他的身份讲,的确也不过同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相等,大家都应该以平等地位相处的。
我们欢呼劳动者万岁的时候,我们更要欢呼:我们国家里,从上到下的数以万计的有名的和无名的领袖们万岁!


第8版()
专栏:

百花园中比花香
天马
“百花园中比花香,好人当中选好人”,“今年是生产大跃进,要选促进派,不选促退派”,这是全国基层选举中大家提出的鉴别代表候选人的标准,结果大批促进派当选人民代表。
百花园中花色不少,有香有臭,而促进派是百花园中最香的花,他们之当选为人民代表,正说明了群众是“慧眼识英雄”的。
建设社会主义最可靠的保证是人——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坚决的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做到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而促进派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当选人民代表,可以想像得到,这对促进和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会起多么大的作用!
同时,比花香的结果,我想这对促退派也该有些教育作用。因为名额限制,要好中选好,促进派不可能全都当选人民代表;但促退派之没有当选却不奇怪,因为在群众的心目中,他们是一株不香的花,他们的安居下游的思想,他们的种种奇怪论调,是不受欢迎和没有市场的,一比就比下去了!
因此,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作百花园中的香花,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呢,还是萎萎靡靡,不求上进作一个时代的落伍者,这就是目前摆在促退派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8版()
专栏:

伟大出于平凡
创造水星凌日计算法的人
王锡阐是我国清朝时候的青年天文学家。他年轻时就对天文学有兴趣。当时他没有观测仪器,每逢晴天的晚上,他就躺在屋顶上仰看星斗,把天象的变动情况记录下来不断地进行研究。他在三十五岁的那年便写成了一部天文学著作“晓庵历法”。在这部著作里,王锡阐详细地记载了水星凌日的计算方法。那时是十七世纪中,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进行了这样的研究。
通天塔是谁创制的?
清代创制通天塔(大的时辰钟)的吉坦然,是一个连简单数学也没有正式学过的人。但是当他看到一个西洋钟后,便造了一个“通天塔”(大的时辰钟)。这塔分三层,下层内安放铜轮二十多个,互相带动;中层前面开一门,内有一盘分十二段,写明十二个时辰。下层铜轮拨动后,中层内有一木制小孩按时跳出来表明时刻。上层有一口铜钟,每刻报一响。这是一方面接受我国自古以来以水或砂漏的遗制,同时又参照西洋钟内齿轮配置的方法而制成的。
修建太和殿的巧匠
现在我们在北京看到的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清代宫殿,都是当时的建筑工人精心修建的。其中营造工人梁九的功绩最大。清初凡皇宫内的宫殿建造都经过他手,康熙年间重建的太和殿,梁九的功绩更大。当时梁九制造木殿模型一座,总共面积只几平方尺大,但很细致,一切建筑上的关键都在模型上表示了出来。现在我们规划一个重要建筑也先做成模型,而梁九在当时已采用这个科学的方法了。梁九是一普通建筑工人,也是一个精通技术的建筑工程师。
牧童成了骨科专家
宋弼宸是清初著名的骨科专家,可是他并没有上过什么学校。因为家里贫苦,他从小就替人放羊。到他稍长大时,曾积蓄了一些钱,正想去做生意,不料却被人讹诈了。他没法生活,就逃到一个和尚庙里去。庙里的老和尚精通医道,宋弼宸就专心地跟着老和尚学习医理。由于他刻苦钻研,过了几年,便能独立行医了。第一次,他便遇见一个手臂跌伤了的妇人,他就用学到的本领,替这位妇人顺着经脉,按摩了一番,跌伤的手臂很快就好了。从此以后,他的经验愈来愈丰富,医道愈来愈高,甚至骨头碎了的,他也能医好。因为他自己出身穷苦,所以他替穷人医病不要钱。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畅想未来的戏剧
舒楠
我非常兴奋地在一星期中看到老戏剧家田汉同志的“关汉卿”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两出新戏的演出。特别是“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的演出,是作家和剧院在两星期内以战斗的姿态边写、边排出来的。田汉同志的剧作中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像。是什么使得作家如此激动?是什么推动了作家在“三五个不眠或少眠的晚上把最后一场写完了”?用田汉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修建十三陵水库四十万英雄人民所象征的中国人民无比的社会主义干劲。同时,观众也能感受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参加这出戏演出的导演、演员、美术设计和几位作曲家,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干劲,和要表现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劳动人民的热情。
修建十三陵水库的首都四十万个义务劳动者,不分昼夜、穿流不息地紧张劳动的宏伟场景。他们来自各个角落,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商业工作人员、文艺工作者、宗教徒和居民,还有可尊敬的国际友人,这些人中间出现了数不清、说不完的劳动模范和创造事迹。要怎样才能宽阔和深入地反映这个富有国际意义的重大题材,的确是引人关心的问题。作者通过一个文化参观团到工地的慰问活动,贯穿全剧,纵横宽广地描写了各路英雄人物的风貌。全剧触笔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三十多人,其中比较着重描写的是女劳模孙淑兰、老红军陈培元、参观团郭团长、历史家简教授、教授黄仲云,和那个脏透了灵魂的青年作家胡锦堂等形象。剧本透过十三陵水库工地这所社会主义劳动大学洪炉,反映了各种知识分子的本来面目。像简教授那样愿意在劳动中改造思想的历史家,就能从书堆史料中走出来联系实际,认识今天的劳动人民的伟大;而那个一心要拉儿子后腿、拒绝改造的黄仲云教授,二十年后仍不免落在时代的后面。作者用“秦香莲”和“陈世美”来比喻孙淑兰和胡锦堂,使他们成为新社会中具有高尚品格和腐朽堕落两种人的鲜明对比;剧中,作者只不过花了几笔,就把胡锦堂这样一个人类渣滓刻划出来了。郭团长热情充沛地在拦洪坝上朗诵的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诗篇,正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我特别喜欢二十年后拦洪坝上回忆修建水库情景这末一场戏。这场戏抒发了观众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想像。感谢美术设计者为观众所描绘出来的、二十年后拦洪坝上万紫千红的繁荣气象;人们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就能做出更加伟大的事业。全剧的背景采用了巨幅的中国山水画,也使整个戏的演出增添了工地的宏伟气氛。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是一出歌颂今天,畅想未来的戏剧。这出戏的演出,继承和发扬了话剧的战斗传统。剧作家这种创作热情,就像我们从剧中老红军陈培元身上所看到的永不衰退的革命热情。六十岁的陈培元,今天是银丝白发;二十年后白发却全变成乌头,这正显露了剧作家旺盛的生命力和向往共产主义的心情。


第8版()
专栏:

站起来的人们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车间主任 郭先红
那位某资本主义国家著名的老专家,物理学博士,在他归国的前夕,从上海给我们厂来一封很长的感谢信,其中有这样一段:
“请那位年轻的车间主任及各位辛勤劳动的工人原谅一个科学家,曾因赞扬那些精制的产品而怀疑了他们的双手,又怀疑了他们制出的那些精密的机床;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不礼貌行为。我再一次请求谅解,并愿将在中国的一切良好印象带给我祖国的人民。”
我在各式机床轰隆隆的响声中,看完了总工程师转来的信:一个月前,那位来厂参观的老专家,震惊的样子,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早晨,我习惯地来到了“冲片”小组,倒不是我这个车间主任偏心,也不是留恋自己使用过的床子,我总觉着“冲片”是电度表中最主要的零件之一,是电度表的心脏,所以每天我要不到这转游一趟,总不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办公室里。
就在这时候,总工程师陪着几位穿着西装的客人,迎面进来了。
和总工程师并排走着的,是一位虽然留着分发而秃了头顶的老年人,唇上还留着一撮小胡子。他手里拿着文明棍,肩上挂着照像机,我看到这个装扮,便猜度着:他是做什么的呢?大概不是什么“教授”,也一定是位专家。
总工程师向教授说:
“这位就是我们这个车间的主任。”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总工程师陪着到车间来的,都是早和厂部联系过的知名人士,我慌忙地伸出了欢迎的手。
对方知道我是这个车间的负责人,便慢慢地脱去了白色的手套,轻轻地和我一握,就缩回去了。他的手和他的钻石戒指一样,都是冷冰冰的。
“那来这么个教授?”我想:“他顶多也不过绕上三分钟就会走的。”
他并没像我想的那样很快走开。他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走着,一边走一边看,从来自布达佩斯、列宁格勒的各式机床边走过;到了中国国产的机床前面,动作更缓慢了,双目有神地注视着正在开动的工作母机。
形状极其复杂的“冲片”随着工人熟练的双手,以每秒冲击两次的速度进行着。教授的目光,也跟着工人的快速操作,而更加聚精会神了。
咦!难道教授对国产母机,对电度表的这个零件,特别感到兴趣。我正在这样想着,教授由站着看而弯下腰来细瞧了;文明棍也变了位置,不是拿着而是挟着了。
“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他不但会看门道,而且倾听起机床的运转声和“冲模”的冲击声。
“这样的,每班出二万五?”教授说,有些口吃,像上海,又像苏北口音。
“是这样。”我答,很佩服教授的估计。
“每套模子的总产量呢?”教授又问。
“平均八十万到一百万次。”
教授露出了满意的神情,顺手拿起一片刚冲下来的“冲片”,在四周轻轻地摸着。他是凭触觉(若不是有多年经验,是不会有这一手的!)来衡量毛刺大小和不平度的。根据他的一举一动,完全可以断定他是个老内行,你看他那“看”,“听”“摸”,可真不简单,无怪乎有那么大骄劲!
“下一道是什么?”教授放下“冲片”像考学生似地向我问。
“终铆。”我答着,但心里想:“就是有两套儿,也未免太骄傲了。”
“终铆,不清洗的?”
我说:“我们的工艺过程规定不清洗,因为清洗既麻烦又浪费汽油,只要保持清洁,部件总是不沾油污的。”
教授怀疑地摇了摇头说:“我看看你们的终铆件。”
我们一起来到了终铆工序机床旁,这时,太阳已经升得太高了。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得一些物件闪闪发光。还没等我介绍,教授伸手拿起一个刚铆好的“冲片组合件”,但他并没有立刻看;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放大镜,闭起一只眼睛,仔细地端相。我和总工程师的眼光不自觉的碰在了一起,见总工程师微笑的脸上,丝毫也没有带一些紧张的样子。教授一连看了几个之后,摘下了他的金边眼镜,很激动地握着总工程师的手说:“想不到,想不到,干的太好!”
“我们还有哪些严重缺点?”总工程师问。
“这机床,中国制的吗?”
教授这话说的很轻,但它像霹雷一样,贯进了我的耳朵。总工程师瞅我一眼,还没等他来回答,我便指着机床说:
“您没看见在这上面标写着,
‘中国,沈阳机床厂’的牌号吗?”
教授既没有再看牌号,也没表示什么,转身向我说:
“你们的电度表零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好,这机床的生产很好!”
“不,我们正在追赶美国的
‘西屋’,英国的‘弗兰梯’。”我说。
教授似乎对我说的话又有了新的怀疑,于是我便按着我的习惯,就地上用手划着怎样改进的示意图。教授听着,并不时地点头,大概是赞同了我讲的话。我刚说到十年,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方面就可以赶上英国的时候,他突然问我:
“你是工程师吗?”
我摇了摇头。
“那么,你是从哪个大学毕业的?”
“我没上过大学,是由工人提作车间主任工作的。”
我说的本来是句很平常的话,但惊得他呆呆地仔细地看了我好半天,仿佛我这个具体的人,一个不到三十岁的车间主任身上,有着不可思议的神秘……终于在教授那老绉而白净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谢谢,中国的工人,给我一次深刻的教育。”
说罢,又向总工程师很有礼貌地点点头,迈着阔步离开了车间,参观就这样结束了。
这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教授走后的第二天,我才从总工程师那里知道,他是国际上有名的仪表专家。二十年前,这位得到学位的专家,也曾以参观团成员的身份,来到过东北,他隐约地记得,在大街上,除了穿“国防”色军装的军人,穿华丽西装的商人,就是些衣服褴褛,面黄肌瘦,脏里脏气的人们。“不文明”“东亚病夫”,“只能依靠外国”,好像成为当时的天经地义;这回他又看到了我们的今天,那就难怪他有所怀疑了。
在仪表专家来信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
“毛泽东主席说的,是个事实,你们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
注解:“电度表”是一种记录用电量的仪表,分工业用与民用两种。“冲片”是用矽钢片材料利用冲模冲成,每台电度表用量很大。“冲模”是专门用于冲制冲片用的工具,将冲模固定在机床上每冲击一次即冲出一个活来。“毛刺”是指冲出的零件四周有飞刺,毛刺大质量就低,毛刺越小越好。“终铆”是将冲片最后铆在一起。
〔原载“北方”六月号,本刊编者在文字上略作删节〕
〔宗微插图〕(附图片)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锡剧“红色的种子”
这个戏写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的一个女干部如何在苏北敌战区发动农民向蒋匪帮斗争的故事。江苏省锡剧团演员,很能抓住观众。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演员们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不论正反面,都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心理状态十分丰富多采而又各具特色。例如正面人物都是立场鲜明、斗志旺盛的,但女干部华小凤的特色是机智大胆、沉着坚定,寡妇张素贞特色是勇敢暴烈、美丽多情,贫农王老二特色是忠厚老实、临刑不屈。又如反面人物,伪乡长从奸险、胡大队长从凶狠、商人钱福昌从刁猾等不同的个性里,显现出了狼豺虎豹的共性来。此外,演员们适当地运用了戏曲上一些传统的表演程式来表演这个现代剧,相当成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胡大队长撕标语一场,演员用了京剧净角的动作来表演胡大队长暴躁盛怒、杀气腾腾而又无可奈何的姿态,不仅使人毫不觉得生硬,而且感到似乎只有这样表演才最恰当。 (申)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保姆”
上海电影制片厂配音复制的苏联故事片“保姆”,是根据斯塔纽科维奇的同名小说改编摄制。它通过俄罗斯一个水兵——契克的生活片断,揭发了帝俄时代剥削阶级的丑恶、残酷的本性,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真理、向往自由的迫切心情。
善良正直的契克受伤后调作中校舰长家里的勤务兵,当了中校儿子苏拉的保姆。他的真挚的爱,感染了心灵纯洁的儿童苏拉,使他懂得爱憎;帮助了受尽凌辱、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仆安尤特卡,使她看到了未来;揭露了厨子伊凡狐假虎威、欺弱陷良的坏蛋行为,使他得到惩罚。契克不仅对苏拉尽到了保姆的责任,对于他周围的人也都起了保姆的作用。
最后,正如契克对苏拉说的“鸟儿是不喜欢笼子的,哪怕是一只金丝笼”,契克终于走了,走向了广阔自由的天地……。 (袁心)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银幕上的“十五贯”
彩色舞台纪录片“十五贯”,纪录下苏昆剧团名演员的精湛表演艺术。看了这部影片,重又为这剧本的人民性和它强烈的戏剧效果所感染。剧中“见都、疑鼠”等场面,导演都着意经营,再加上彩色的渲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8版()
专栏:

罂粟花(诗集“百花齐放”木刻插图)
刘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