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
安东小修理厂大造拖拉机
本报安东4日电 记者鲁蛮报道:地方国营安东机械厂的职工,发扬独创精神,克服技术、设备、原材料的重重困难,不怕别人的讥笑,打破了办重工业的神秘观点,试制成功了“鸭绿江一号”拖拉机。
这个工厂制造的“鸭绿江一号”拖拉机,现在正在首都全国农具展览会上展出。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个厂除了生产这种拖拉机外,正在试制另一种更精密的新型号的四十马力的拖拉机和大量煤气机和各种新式农具。
安东机械厂是在1952年抗美援朝时白手起家的,起初只是一个小修理厂。他们找了几间民房,安上四台已经磨损了齿轮的皮带牵引车床。全厂三十多人中,连一个见习技术员都没有。他们在“依靠党、依靠老工人,为农村服务”的办厂方针下,试制了许多新产品。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市工业局曾要他们试制“耕田不用牛”的机器来支援农业生产。当时,工厂一没有拖拉机仿照、二没有技术资料,要造拖拉机真是困难重重。领导干部组织了以老工人为骨干的“新产品试制小组”,他们一方面摸索着干,一方面翻刊物、查资料、派人出去找实物测绘。他们以匈牙利的拖拉机为蓝本,结合本厂设备和技术条件,决定试制单缸轮胎式拖拉机。在试制过程中,职工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没有设备、仪器的困难,解决了技术问题。没有材料他们就从废铁堆里找寻。同时在党和试制组同志的支持帮助下,冲破了思想障碍,顶住了冷潮热讽,经过一年多苦战,在1957年2月,一台“土拖拉机”就出世了。但那时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到今年春天的大跃进浪潮中才引起了重视。
“鸭绿江一号”,是三十马力单缸轮胎式拖拉机。经过耕地试验证明,它构造简单,操纵方便,耕地深,能带动三铧犁或四铧犁,每班(十小时)可翻地六十亩以上;不易出事故,出了事故也容易修理;可用普通钢材和生铁制造。除了耕地,它还能作为动力来运输、碾米、发电和排灌;不但可以用柴油,而且可以用重柴油和原油。
安东机械厂职工最近在技术革命运动中,全厂涌现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事迹,老工人谷维智、王安太等人创造的车煤气机机体的多头床子,提高效率十八倍;由于工人们改革了设备,采用了新的操作方法,赶制出大批煤气机,支援农民抗旱。
最近有关方面已经批准安东机械厂从今年下半年起成批生产这种拖拉机,在生产中将对现存缺点(如轮距、不能调整、不能中耕等)进行改进。(附图片)
安东机械厂正在生产的鸭绿江一号拖拉机。
郝永铨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开展“抗旱”运动 保证工业丰收
旅大向原材料困难进军
本报讯 为了用自力更生的办法战胜原材料不足的困难,旅大市展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工业战线上的“抗旱”运动。最近几天,全市各工厂的职工都在加紧修改设计,改进工艺规程,节约金属材料;并且在地上地下海边港口,挖掘和打捞废钢铁。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街道居民,也有许多人在收集和出售废铜烂铁,支援这个“抗旱”运动。
旅大市今年由于工业生产飞跃发展,原材料供应不足已经成为下半年工业生产中最突出的困难。例如,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厂去年实际产量为九十七台机车,今年增加到二百二十台,产量增加了一倍多,钢材缺少一万五千多吨。大连起重机厂今年计划产量也比去年增加一倍,由于钢材不足,个别车间曾经停工待料。
中共旅大市委抓住这个问题,要求各厂讨论解决办法。许多工厂讨论以后认为:现在全国工业都在大跃进,到处都需要钢材,如果仅仅伸手向上要,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来战胜困难。6月18日,中共旅大市委号召全市职工学习农民抗旱的精神,在工业战线上也来个群众性的“抗旱”运动,保证今年工业大丰收。全市二十多万职工立即响应这一号召,提出了“挖、捞、找、省、代”五种办法,向原材料困难进军。钢材供应最困难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厂的职工提出了一百九十五项措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补足今年所缺少的二万五千吨钢铁,并且要突破年产二百二十台机车的生产指标。大连钢厂、大连造船厂、大连工矿车辆厂、大连阀门厂和大连通用机器厂也提出措施,要在“抗旱”运动中,挖掘、回收和节约废钢铁十万吨以上。大连钢厂还决定利用废钢铁增产三万七千多吨钢锭。
现在看来,通过这个运动,全市各工厂除了极少数钢板和钢管需要国家调拨以外,绝大多数原材料都可以自力更生解决,今年的生产跃进计划也能胜利完成。
“抗旱”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人以为:年年节约,都要搞废料,那有这么多废料可找?但是运动开展几天,就挖掘和收集了废钢铁六千吨左右。大连机车车辆厂有两座“钢铁山”,是建厂四、五十年来堆放废料的地方,几年前就开始挖掘。这次,职工们用几天工夫,就在这两座“钢铁山”上挖出钢板、钢管和废钢铁一千四百多吨。大连造船厂成万名职工在6月22日到海边上、码头上,奋战了五小时,从海里、地下挖出废钢铁一千五百多吨,金州纺织厂和大连纺织厂的职工在厂内清理了一下,也找到上百吨废钢铁。
旅顺口从十九世纪以来,曾经一直是帝国主义者争夺的海港。在这港口附近海底沉没的船只,现在还有十几只没有打涝起来。北洋打涝队和旅顺打涝队为了支援旅大市工业“抗旱”运动,和当地驻军、渔民一道,都来打涝沉船。在社会上搜集破铜烂铁,也大有可为。全市机关、团体、学校和街道居民,很快就搜集出一百多吨废钢铁。
许多工厂积极修改产品设计,改进工艺规程和操作方法,利用代用材料,已经有显著成效。大连起重机厂职工几天功夫就找出二百多种办法,从设计、工艺和操作等方面减轻起重机自身重量,使得每台起重机可以少用钢材10%以上,预计到年底可以节省四千多吨钢材,因而解决了原材料不足的困难。大连柴油机厂通过修改设计,减轻二十马力柴油机的重量,使得每台柴油机体重从六百七十公斤降低到三百六十公斤,大大节省了钢铁。


第3版()
专栏:

让散存钢铁为大跃进出力
山东大收废钢铁
据大众日报报道 为了支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大力展开废金属收购工作。到5月底止,全省已收购废钢铁六千九百七十五万斤,杂铜七百四十六万斤。仅废钢铁一项,即可制造双铧犁三十九万部,或解放式水车三十万部,或者十马力煤气机十八万部。这些废金属已在源源供应城乡工业生产部门。
章丘县供销社批判了“废品年年收,越收越没有”的保守思想,在党委领导下,主任挂帅、采购站长一马当先,开展了废品收购突击月。职工们白天参加生产,夜里带货到社到队,边宣传,边收购,边供应。全县在6月份的十四天中,共收购铜十二万三千五百斤,废钢铁九十一万七千余斤,比去年全年收购量增长将近一倍。茌平县据不完全的统计,经常参加收购废品的有一千七百人,基层供销社的主任,炊事员、小商小贩,以及饮食业职工,都参加了这一工作。这个县在一个月内收购的废钢铁占全年计划的150.5%,锡占291.2%,铜占127.3%。肥城边院供销社组织了八个突击队,通过帮助十七处农业社的三千九百多户打扫卫生结合搜集废品,半月收购了废铜一千四百十二斤,废锡七百五十七斤,废钢铁两万零七百多斤。群众对这种办法很满意。


第3版()
专栏:

不怕冷风吹
千音
似乎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凡是有志于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人,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责难和阻挠,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古今中外的史料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在旧社会里,由于阶级的矛盾,由于发明创造直接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发明家、革新者,就要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性质的阻挠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当然不存在了,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同志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是,在人们的认识上还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而且人们的认识往往是落后于实际的,这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认识落后于实际的矛盾,往往就成为阻碍新事物迅速成长的阻力。
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这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是一种新生的、前进的力量,是任何人想阻拦也阻拦不住的。在技术革新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是采取热情支持的态度,为技术革新者创造条件呢?还是这也指责那也挑剔的给群众吹冷风泼冷水呢?这就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了。
当然,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革新的内容和项目,不少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时还下不了赞同或否定的决心。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应抱热情支持的态度,切忌冷嘲热讽,说这是空想,那是不切实际。
在另一方面,对技术革新的建议者来说,大胆创造,敢想敢干,不怕吹冷风,不怕泼冷水,这一点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扫掉自卑感。要有一种吓不倒、难不倒、冲不垮、打不烂的气派。别人支持更好,别人不支持,就说服争取他,说服不了,争取不来,再说服再争取,同时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别人。到最后,成功了,在事实面前,别人一定会信服的。同时,也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在实践中才能做到:有门就钻、是法就想、想到就做、做了再看、看了再改。
安东机械厂制造拖拉机的报道,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材料。开始,他们怕别人讥讽,连制造拖拉机这个旗帜都不敢扛出去,只是叫“柴油牵引机”。他们怕人家笑话。事实也有人在笑话他们,说他们是空想,不切实际。然而他们不怕泼冷水,不怕吹冷风,顶住了外来的冷嘲热讽,最后成功了。这样的事实告诉了人们:只有扫除自卑感不怕冷风吹的人,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第3版()
专栏:

南盘江急水流沙吓跑了工程师
架桥梁技术困难难不住有心人
华宁农民建起钢梁大桥
新华社昆明4日电 云南盘溪地方上千农民,在没有工程师和机械设备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盘江大桥。1日,当地农民举行通车式,欢庆自己的劳动成就。
这座钢梁大桥,跨径达五十公尺,桥墩高离水面近十五公尺。
南盘江是云南省主要河流之一。流经华宁县盘溪区时,河床宽达八十八公尺,水流湍急。江一边盛产甘蔗的十个乡,运输甘蔗到江另一边的糖厂,要绕道二百公里左右,历年都耗费很多劳动力。
这座大桥是农民打破迷信后建成的。今年2月,当中共华宁县委提出要修大桥,先后有两批工程师曾到现场踏勘,他们看到急水、流沙和工程艰巨,都被吓跑了。但是,县委书记潘建州既没有被工程师唬住,也没有被工程技术上的困难吓倒,他和上千农民和二十多个石匠,凭干劲和钻劲上阵,决心用双手修成大桥。他们边做边学,许多农民几天几夜不合眼,冒倾盆大雨和透骨冷风,夜以继日地干。他们采用坝心填沙土、草席代麻袋、浆泥糊坝埂等办法,顺利地完成围水工程。接着,他们又克服缺乏架桥机械设备的困难,采用土蜈蚣车拉钢梁,马车轴心当滑轮,用手代替起重机等办法,终于把二十八根每根重一吨的钢梁,一一架上桥墩。四个多月的苦战,创造了奇迹。而且这座大桥只用了八万一千元,原计划是要花七十万元。


第3版()
专栏:

一台机子同时织两匹绸
杭州制成“双胞胎织绸机”
据新华社杭州4日电 同时织出两匹绸缎的织绸机,已在浙江杭州市胜利丝织厂诞生。这是用原有的织绸机加以改装的,职工们叫它为“双胞胎织绸机”。杭州市纺织工业局在这个厂召开了现场会议,当场作出鉴定,认为这台织绸机织出来的产品质量完全合乎标准,这种方法不论在没有花纹的素机上和有简单花纹的花机上都可以推广。如果杭州市各丝绸厂可以改装的织绸机都加以改装,今年下半年就可增产绸缎十九万九千多匹。


第3版()
专栏:

天津又一棉纺厂试行织布不用梭
据新华社天津3日电 国营天津第六棉纺织厂的技术员刘振起和下放干部王泽滨等四人试制成功无梭织布机。这种织布机,既不用梭,也没有缠着纬纱的纱管,它只有一个体积很小、分量很轻的铁制导纬器,两头牵了纬纱,利用电磁的压力,来回于经纱之间,织成布匹。这种织布机是用旧有的牛田式织布机改装的,和有梭织布机比较,它的优点是减少噪音、不换梭、断头率减少、避免“飞梭伤人”的事故。同时,无梭织布机用的纬纱是大筒纱,可以大大减少装梭人工,布机的转数也可以比目前增加一倍到三倍。


第3版()
专栏:

集中土、洋焦炉的优点
鞍山制成新型小焦炉
这种炼焦炉的好处是:花钱少,收效快,出焦多,乡乡社社都能建,还能回收珍贵的化学原料。
新华社鞍山4日电 对促进地方焦化工业大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一种“土洋结合”的小型炼焦炉,最近在鞍山试造成功。这种炼焦炉投资少,收效快,每个乡、社都能建设。它不仅能够解决各地正在兴建的上万座中、小型高炉需要的炼焦设备问题,而且还能回收大量珍贵的化学原料。
这种小焦炉,是鞍山黑色冶金设计人员对大发展中的地方钢铁工业的新贡献。刚试验成功的这座小焦炉是示范性的,炼出的焦炭质量很好。现在设计人员正在赶制一万份图纸,供给各地发展焦化工业用。
新试验成功的小焦炉,吸收了土焦炉和现代化大焦炉的优点。它具有与土焦炉相同的投资少、装备简便、建设迅速的优点,但是由于它采用了大焦炉的利用自身发生的煤气密闭炼焦的方法,因而每百斤煤炼出的焦炭比土焦炉多十五到二十斤,焦炭的含硫量和灰分较低,这对增产生铁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它还能回收大量的副产品,每一座这样的小焦炉一年能回收十二吨粗苯和六十五吨焦油。苯是制造农药、人造纤维、染料的重要原料,焦油可以提炼出轻、重柴油等七、八十种产品。
一座这种年产一千五百吨的五孔小焦炉所出的焦炭,可以满足一个容积三立方公尺的小高炉炼铁需要。这样一座焦炉的建设资金是三千元,比土焦炉高一些,但是不到三个月,仅仅副产品的收入就能抵上。此外,这种焦炉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原材料和动力。它的炉身是用普通建筑用砖和粘土坯砌成的,钢材用的很少,如果钢材缺少,还能用砖、陶瓷管、废铁桶等来代替。在没有电的地方,小焦炉的鼓风机可以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来带动,焦炉用水只需开一个一般的土井就可以满足。焦炉的建筑技术也较简单,能盖民房的建筑工人用七、八天的时间就能建成一座。


第3版()
专栏:

娄山关隧道打通
新华社贵阳3日电 川黔铁路线上全长二千一百四十三公尺的娄山关隧道,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在6月30日打通。
娄山关隧道是川黔铁路线上的三大重点工程之一,从1956年7月开始施工,计划在今年年底打通。但是,隧道工人们经过整风和双反运动,提出了“6月打通、7月向党献礼、9月完工”的战斗口号,展开了劳动竞赛,不断创造开挖隧道的新纪录。例如6月份的月进导坑就由5月份的一百八十四公尺提高到二百八十公尺。
娄山关位于贵州省北部,拔海一千三百多公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在这里打败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并乘胜解放了遵义城。


第3版()
专栏:

“卑贱者”最聪明
石永伟 杨会义
大胆的设想
1955年,安东机械厂的职工曾经为工厂吃不饱而苦恼过。毛主席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发表以后,全国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这给在困难中的安东机械厂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安东机械厂为农村生产了大批耕种、排灌、运输等急需的农业机械。后来,人们又进一步想到:能不能让农民从牛背上跨到机器背上,耕地不用牛?
机械厂的领导和工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拖拉机。可是,又立刻意识到,像这样一个破烂厂子,怎么能够制造拖拉机?这个白手起家的工厂,起初只是瓦斯工厂的一个小修理部,在一条小胡同里找了十来间民房,扒了老土炕,安上破机器,做些零修零配的杂活;到1955年,虽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工厂的人员增加了十倍,但是设备仍然简陋得可怜:苇席和木板搭的厂房,许多车间在露天作业,三百来人操纵着三十多台老掉牙的皮带机床,没有一个工程师,连个正式技术员也没有。就这样一个技术低、设备差的小工厂,怎么敢想造出拖拉机!
干,还是不干?当时机械厂不仅从上到下都有激烈的争论,而且在每个人的内心,跃跃欲试的劲头跟自卑感也在作斗争。他们被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激动着,被农业机械化的前景鼓舞着,被当时工厂的生产情况逼迫着,终于壮着胆子决定试制拖拉机。
两次试制,两次奔波
试制拖拉机的任务,交给了新产品试制小组。
在我们国家里,有这样的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拖拉机(有的只是在电影上看过一眼),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决心造出拖拉机来。这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张连城,机械厂的副厂长,十二岁当童工,一天书也没念过,三十八年的辛勤劳动,磨练出一副好手艺。参加革命后,老工人特具的革命胆略,使他在四年间,白手起家,勤俭经营,办起了四座工厂。工人称他是“创家立业”的能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有人搬梯子,我就敢上天”的人。
常逢尧,三十多年工龄的八级工,只念了四年书,对于钳工活,件件拿得起、放得下。有台破开山机,安东市好多工厂不敢修理,拖到机械厂,常师傅把它修理好了。工人说他是修理破烂机器的“土专家”,是智慧的“万宝囊”,在生产上遇到困难,都愿意跟他商量。他们说:“不论干什么活,有常师傅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陈太年,这个二十六岁的小伙子,就爱钻研个新东西;人家说不行,他偏不信邪。作为三级工,有些技术复杂的活,本来做不了,他硬要试一试。这种干劲和钻劲,很得老师傅们的称赞,他成了老师傅们的得力助手。试制组原来没有他,他几次三番地要求参加了这一创造性的劳动。
还有老工人林辉生、于畔湖、杨延贵、刘德修,青年工人孙云峰。这些人,最多的只念过六年书,有的还没有上过学。在旧社会,被“高贵者”踩在脚底下,受凌辱、折磨和打击。解放了,他们成了工厂的主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劳动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就是这些旧时代的“卑贱者”,今天要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才智,创造奇迹!
制造拖拉机,一没有技术资料,二没有实际经验,从哪儿下手?直接领导拖拉机试制工作的张连城,昼夜苦思,也没有个头绪。一天,试制组的工人从废铁堆里发现了一台破旧的单缸柴油机。老工人提出:把柴油机安上四个轱辘,先叫它能走,再进一步叫它能拉犁,行不行?然而单缸柴油机的牵引能力怎么样,谁也没有数。核计了半天,大家认为,应该有门就钻,是法就想,想到就做,做了再看,看了再改,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门路,从实践中作出结论。试制开始了。废铁堆变成了“万宝囊”,几个工匠凑成了诸葛亮。经过几天紧张的修理和改装,一台牵引机拼凑起来了。他们把柴油机安置在一个旧车架上,添上齿轮和轴杠,安上四个汽车轮胎和操纵杆。一发动,果然能走了。
试制组的人们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难关,接着开始了第二次试制。他们又从废铁堆里,找到一台单缸卧式牵引机的后半部分,根据后半部分的结构,试制了前半部分的部件,打算制成一台二十马力的柴油牵引机。1956年5月的一天,工人驾驶这台牵引机,在工厂附近的土地上作了试验,牵引能力达到八马力,能拉动一台双轮双铧犁。缺点还很多,转动不灵敏,震动很大,效率不高。
第一次试制证明能走动,第二次试制证明能拉犁。这就给他们增强了信心,得出了结论:一定能够造出拖拉机。在这以前,他们怕人家笑话,总是说在试制“牵引车”,现在他们公开宣布:“我们要试制拖拉机!”
为了适应本厂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试制一种构造简单、成本低廉的拖拉机,他们到处找图样,查资料。在解放军画报上看到山东省的中匈友谊农场有一台正合他们想像的拖拉机,张连城马上派人前去测绘。不巧,人家正在农忙,机器不能拆卸供他们测绘。他们又打听到辽宁省北镇县拖拉机站也有这种匈牙利的拖拉机,张连城立刻带领老工人常逢尧、杨延贵和见习技术员岳德坤赶到北镇。拖拉机站的同志们听说他们要试制拖拉机,很高兴,拨出一台拖拉机专供他们测绘。他们在野地里搭起帐篷,抬筐上放一块木板当绘图板,木头墩子当椅子,没有测绘工具就用线来测量。他们不分昼夜,苦战了三个月,把一千多件部件全部测绘下来。
两次试制,两次奔波,终于找到了方向,获得了蓝本。拖拉机试制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土办法大显神通
按照常规,试制拖拉机部件,起码必须有磨床、镗床、电炉以及各种仪器。这个厂的试制组却只有两台车床、一台研床、一台牛头刨,而且都是陈旧的皮带车床,开动起来,像发疟子似地颠动摇摆。精密度竟差到这种程度:本来要车个圆形部件,往往车成了鸭蛋形。这些设备,充其量只能干些零修碎配的小活,现在他们却用来造拖拉机了。
有少数人,听说他们要试制拖拉机,不是热情欢迎,而是吹冷风、泼冷水,认为这是脱离实际,“不会爬,就想跑”,说张连城“空想”。有的人是什么事情都要找现成的“根据”,只相信已有的事物,不承认新生的事物,只相信“洋”的,不相信“土”的。他们非常自卑地认为:“咱们厂根本不可能造出拖拉机。”
在这样情况下,试制组的人们不得不一面抵制着冷风逆流的袭击,一面跟重重的困难作斗争。
变速齿轮,是拖拉机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必须里软外硬,既抗磨,又不脆裂,这就需要用电炉来进行热处理。但是他们连变速齿轮是什么成份的钢做的,都不知道。张连城认为变速齿轮跟汽车牙轮的功能差不多,便从破铁堆里找了个旧汽车牙轮,砸开来研究,照葫芦画瓢,做了个变速齿轮。没有电炉,他们想出了土办法,把变速齿轮放在化铜的坩锅加热。加热过程中,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火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这就需要用仪器来掌握渗炭程度。没有仪器也难不住他们,试制组找了几根铁棍作试验棒,跟齿轮放在一起渗炭,每隔一定时间拿出一根铁棍把它裂断,观察渗炭的程度。这样,他们终于做出了合乎技术要求的变速齿轮。
做燃油泵的喷油咀时,他们犯了难。喷油咀很细小,只有两、三根头发那么粗,是个非常精密的活,非用电火花设备钻孔不可。这东西买不着、借不到,大家急得直打转转。小陈跑去问常师傅:“你当初在航务局,油咀是怎么钻的?”这下提醒了常师傅,他跟大伙儿一起,把废锯条一破两开,磨成钢针一般细,当钻头用。钻出来的油咀,不但合乎规格,而且没有滴油的毛病。
做燃油泵,是个非常精密的活,必须用磨床磨。他们只有台破车床,林辉生用它费很大劲,做了七、八个燃油泵,都废了。小陈跑到制钉制针厂、鸭绿江造纸厂找磨床,足足找了一天也没找到。后来林辉生想出了个办法:“把吹风机上的小电滚拿下来,安上个小砂轮,架在车床上当磨床用,你看行不?”小陈一听,乐了:“这真是个好办法!张厂长说的对:不怕有难事,只怕心不专!”两个人照这个办法去做,磨出来的燃油泵,质量很好。
试制过程中,有的人一面干着,一面心里打问号:“这样干行么?有理论根据么?”张厂长回答得好:“别的国家能造出拖拉机,咱们造不出来?我就不相信!从书本上找不到根据,咱们搞成了,就是根据!”那些老工匠,更不信邪,从他们嘴里很难听到“不能”、“不行”这样的字眼,总是说“行!”“能干!”“试试看!”试制中间,需要进口的镍铬钢,他们用国产的普通钢代替;买不到刀具,自己动手做;有一种齿轮无法用机床加工,硬是用手工剔了出来;没有化验、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就用肉眼看、敲声听来作判断……。总之,他们的十八般武艺全使出来了。困难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困难越多,他们想出的办法越巧妙。
部件做出来了,装配、发动的困难又摆在面前。1957年2月,拖拉机装配起来以后,试制组的人连续干了三天三夜,机器仍没有发动起来。他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蹲在机器旁琢磨着、焦虑着,面孔消瘦了,眼睛里充满了血丝,直到大年三十晚上,还守在机器旁。党支部书记、厂长几次把他们撵回家去,他们又悄悄地不约而同地跑回来,一直干到大年初一。
在党、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工人们钢铁般的决心面前,一个一个的技术秘密被揭穿了,一个一个的困难被征服了;而每战胜一个困难,反过来更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和胆量,破除了迷信,甩掉了自卑感,顶住了冷风,抗住了逆流。拖拉机试制成功了!
最高的奖赏
1957年2月,“鸭绿江一号”诞生了!
没想到,这台拖拉机的命运竟这样不幸!刚一出生,又碰上一股“反冒进”的冷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承认它,没有批准他们投入生产;拖拉机被打入“冷宫”,关在仓库里,一年多没见天日。
新生事物是关不住的,是不可抗拒的!我们的党为它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1958年春天,像全国各地一样,在这座祖国边疆的英雄城市,掀起了澎湃的大跃进的巨浪,无情地卷走了一切冷风邪气,冲开了关闭新事物的大门,“鸭绿江一号”出头露面了!
今年“五一”劳动节,“鸭绿江一号”披上了绿色的盛装,由安东到北京,由它英雄的主人驾驶着,骄傲地驶过了天安门,接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安东机械厂职工制造拖拉机,获得了最高的奖赏。(附图片)
英雄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棚子里制出了拖拉机。 蒋少武摄
如果不是破除了迷信,谁敢用这样小的炉子倒成几百公斤重的机体和数种铸件。 蒋少武摄(辽宁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