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家庭病床”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创举
医生和病人亲如一家人
卫生部在天津召开现场会议总结医院工作改革中的好经验
本报讯 记者朱泽民报道:卫生部在天津召开全国医院工作改革和“家庭病床”现场会议,着重研究了在工农业生产高潮的形势下医疗卫生工作如何贯彻总路线的问题。会议确定在全国医院中继续进行各项改革,遍插红旗,使卫生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跃进。
这次会议是6月24日到28日举行的,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二十四个省辖市、一百一十所医院的负责人。
会议总结了半年来医院工作大跃进中的各项经验。各地代表对天津市医院实行“家庭病床”的经验介绍感到极大兴趣,一致认为这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又一项创举,是体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从4月初到现在,天津市已经有八十多个基层门诊部和联合诊所不花国家一文钱开设了一千多张“家庭病床”。这种“家庭病床”有很多好处。把医药送上门,大大改善了医院和群众的关系,医务人员深入病人家庭,改变了过去“只懂病情,不懂人情”,不了解群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状况,这对医务人员的思想改造有很大作用。从天津市的经验来看,推广“家庭病床”必须是在实行划区医疗的基础上,发动所有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按地段负责,这样可以减少医务人员走路时间,不会过多地增加他们的负担。另外,“家庭病床”收容病人的对象也要根据具体条件,一般以慢性病、有特效疗法的急性病、恢复期的疾病和某些传染病作为对象。
会议围绕着总结“家庭病床”经验,同时肯定了医院工作改革中的其他重要经验。会议认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改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首要一环。目前,随着医院实行三班门诊制、简易病床以后,改进服务态度已经扩大到医院的各个方面。天津市许多医院提出使住院病人有三温暖:入院、住院、出院温暖。病人入院有大夫迎接;手术进行中给病人听收音机,减轻痛苦;病房里有文娱活动、工休联欢会、时事学习和卫生教育;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送到门口,亲属不在的病人还要负责送到家。北京很多医院也出现了代病人挂号取药等新风尚。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医务人员还把办公室腾出来成立“病友之家”,为儿童病人举办“儿童乐园”,小儿科为轻病儿童补习功课,讲故事。
许多省市在会上介绍的情况都证明,打破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推动医疗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各地医院不但在挂号、取药、收费、住院、出院、饮食、治疗等方面改革了不合理制度,而且许多地方已经做到打开医院大门,医务人员深入到工农中去,送医送药上门。天津市约有五百名医护人员经常下厂、下乡、下地段街道进行医疗预防工作。另外,在打破了一些妨碍勤俭办医院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后,在不增加国家开支的原则下,降低了收费标准,减轻了病人负担。宁波市第二医院在不影响医疗效果的情况下实行了缩短住院天数、合理使用贵重药品等办法,平均一个胆囊炎胆石症的病人医药费可降低51%多,扁桃体手术病人医药费可降低49%。天津市各医院由于降低门诊费用,全市病人在一年内就可以减少一百二十万元的负担。
会议强调指出,要实行上述医疗制度上的改革,决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政治挂帅,解放思想,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改造。会议批判了阻碍卫生工作发展的六大迷信。第一、迷信外国;第二、迷信专家,忽视群众,压抑新生力量;第三、迷信技术,忽视政治,把科学技术神秘化起来;第四,迷信规章制度,也不敢打破;第五,迷信公文,文牍主义;第六,迷信正规,形式主义。医院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追求正规化,只看到大型的、国家举办的卫生事业,忽视中等的、基层的、群众自办的卫生事业。会议还指出,两年来中西医合作,中医进医院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从总的情况来看还作的很不够,今后必须大力贯彻中医政策,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


第7版()
专栏:

北京市将普及小学和初中
今年招收新生增加近一倍
初中新生升学考试和小学毕业考试一次举行
本报讯 北京市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今年将招收十一万多名新生,约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左右。小学的招生数将由去年的九万多名增加到十五万名。这样,北京市的学龄儿童和高小毕业生将可全部进入小学和初中;作到普及小学和普及初中。
今年,北京市普通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办法,在本月7日开始报名。报考的学生可以同时填写六个志愿学校。这次招收新生纠正过去只重业务、轻视政治的偏向。各校将综合考虑考生的政治表现、学业成绩和健康状况这三方面的条件,决定录取与否。个别学校一次招生不足,用征求志愿的办法,补足新生名额。为了切实地贯彻阶级路线,各校优先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并且使各校新生中有一定的骨干力量,将保送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免试升学。
今年为了简化招生工作,北京市将初中新生的升学考试和小学毕业考试合为一次举行,考试题是由北京市教育局统一规定的,因此取得高小毕业生资格的学生,都可免试升入初中。此外,北京市所属的高小毕业生补习班的学生,以及往年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力的考生,也可以在所在地区小学参加考试。十五万名学龄儿童,根据就近入学的办法,报名后即可入学。
(朱继功)


第7版()
专栏:

江西五百多名工农学生
免试升入高等学校
本报讯 今年江西省又有二百八十名工农家庭出身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二百二十四名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免试升入了全国三十三所高等学校。
这些学生不仅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特别是思想品行优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曾经多次荣获过“三好”学生和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在党所领导的各项重大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中,他们都是忠实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工农速成中学免试升入高等学校的二百二十四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原来是产业工人。在旧社会他们连吃饭都顾不上,读大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梦想,而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却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次免试升入高等学校的很多是劳动生产中的能手,其中有全省特等模范教师袁凤娥等。解放后,由于党的培养,今年已经读完了中学,并光荣的分别被保送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


第7版()
专栏:

诗歌胜地——背荫坡
本报记者 于长钦
有这样一个村庄,家家有诗人,事事出诗歌。这个村在中岳蒿山脚下,河南省登封县东金店乡,名叫背荫坡。六月中旬的一天,我们访问了这个村。一踏进村,就感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村头,一群妇女正走向田间,肩扛锄头,手持书卷,边走边读。村里用白灰粉饰过的土墙上,到处是彩色艳丽的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的画。有一幅画着一个儿童用车子推着一个大鲜红桃子;有的画着儿童们登梯剥玉米棒。家家户户的门墙上,都有一块小黑板,块块黑板上都用粉笔写着富有深意的诗歌,有的是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有的结合当前送粪、翻地、打麦等,激发人们力争上游。
这个老老少少总共不过一千一百一十三口人的小村,在扫除文盲后的三个月里,已经写出了一万四千多篇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诗歌。这些诗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相当真实、形象具体、气势豪爽、生动感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这个村的许多黑板上都登载着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赞歌。有一首写道:“夏季里来鲜花开,总路线喜讯传下来,总路线光芒高万丈,照得人心亮堂堂,照得思想大解放,右倾思想连根拔!”
用诗歌来表扬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鼓励大家学先进,赶先进,是这个村的主要宣传鼓动形式之一。有一首夸奖一个年轻姑娘的诗写道:“有个姑娘年十八,红红脸蛋油黑发,个子不高体不大,担起水桶劲儿大,半天担水十五担,红薯模范就是她!”用诗歌赞扬先进,也用它批评落后,抓两头,带中间。王金保在修水库的时候,劳动不起劲,有人当场给他编了一个歌:“王金保三十多,就是干活不咋着,手拿镢头懒得举,筐里装土也不多,别人干的满起劲,你暮气沉沉像睡着,赶快鼓起一股劲,修好水库打粮多。”
在这个村中的任何一个家庭里,都有几块小黑板,这些黑板是家庭成员的学习园地,也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园地。在“母亲摘掉文盲帽”的诗中说:“母亲年高五十八,劳动生产人人夸,针线活儿也不错,就是从前没文化;毛主席号召扫文盲,母亲苦心学文化,半年识字一千八,书信她会写,报纸她看懂啦!”老农麻有库在扫盲学习班毕业后,就不再上学了。他的儿子麻德坡就在家中小黑板上留诗一首:“叫一声父亲听我言,今天把学习谈一谈,扫盲你刚毕了业,坐在家中书不看,这样再有半年整,你所学的全忘完,现在快把高小上,生产学习都争先。”老头子看到儿子的批评诗后,就一声不响地拿起书本,到高小班报了名。
诗歌还鼓励人们向文化进军,向技术进军,向大自然进军。在麻有上作的“决心”诗中说:“山高不过脚面,文化学习虽困难,千难万难,难不住背荫坡学员!”白景跃在“人定胜过大自然”的诗里唱道:“百花之中看谁鲜,生产战线比模范;水利建设成就大,嵩山也要受人管,洪水听话山听调,人定能胜大自然!”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横扫自卑感
唯是
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骄傲了,便会头脑发胀,主观片面,妄自尊大,脱离群众;自满保守,不求进步。谦虚的人却知道:客观存在是不断地发展的,今天所达到的新水平,如果不加以提高,到明天就会变成旧水平。所以,是骄傲还是谦虚,这一般可以从落后了还是进步了,从对社会起了促退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得到反证。
我们提倡谦虚,力戒骄傲。但是,我们要的是真谦虚、实事求是的谦虚,可不是假谦虚、庸俗的谦虚。我国有六亿多人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暂时还落后。我们承认我国在人口上是大国,在工业上还是小国。这是真谦虚、合乎实际情况的谦虚;这种谦虚正在激励我们六亿多人口的每一个,同心协力,把祖国从工业小国改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才不辜负我国人口众多这个得天独厚的特点。事实上,我国六亿多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不仅在政治觉悟的水平方面,而且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速度方面,不是正在把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又一个地抛到后面去了吗?如果我们看不见六亿多人口的伟大力量,以为我们赶不上外国,只能一辈子,甚至子子孙孙住在工业小国里,那就是妄自菲薄,失于自卑了。
在社会主义革命已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之下,解放了的广大人民改变祖国面貌的那种移山倒海的英雄气魄,正在横扫种种迷信、恐惧和自卑感。迷信、恐惧、自卑,似乎比别人矮了一个头、似乎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这是一百多年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几千年封建枷锁遗留在不少人的精神状态中的痕迹。必须彻底解除这种精神束缚,才能成长出大批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革新创造,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来。
没有解除或者没有彻底解除精神束缚的人,总是顾虑重重,勇气不足,因而站不起来,不敢想没有人想过的,不敢说没有人说过的,不敢做没有人做过的事。因此,纵使是好事,也会被他们看成清规戒律。谦虚本来是美德,但是落到精神有束缚的人的脑子里,往往被庸俗化了。他们像讲究服装那样讲究谦虚的仪表、谦虚的风度,而不问谦虚的实质、谦虚的作用。他们该想的问题不想,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该辨的是非不辨,该插的红旗不插。因此,他们宁为思想懒汉,不愿独立思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前怕虎、后怕狼,不敢为真理冲锋陷阵。他们把谦虚低级趣味化了,而且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丧失了革命的志气和勇气。
有志气、勇敢、自信心,这不是骄傲,迷信、恐惧、自卑感,这不是谦虚。自信与骄傲,自卑与谦虚,两者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信和谦虚,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而骄傲和自卑,则由于看高或看低,估高或估低了自己。我们将提前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我们将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这是自信而不是骄傲;这种自信,是建立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基础上的,而这条总路线是多年来人民斗争的实际经验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发展的结果。要是看不见由于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所开辟的广阔天地,要是低估了在我们这样大国内由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所推动的社会生产力的跃进,该设想而不敢设想大大提高建设速度,该提出而不敢提出赶上和超过外国的措施,那便不是谦虚而是自卑了。
有自卑感的人总是怕这怕那。不消除精神上残存的各种各样恐惧,就不能铲掉自卑感的根。我国过去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因此有人怕比外国,把世界水平看成中国永远不能摘到的天上星星。其实,不必远搬五千年的历史,就拿去冬今春半年间全国扩大了灌溉面积三亿五千万亩这一件事来说,它的规模和速度难道不是世界水平?我国过去读书的人比较少,因此有人怕多读几本书的人,有人怕读书,好像只有教授、专家、权威才能读通书,才有学问,才能创造发明。其实,只要肯挤出时间读书,没有什么读不通的天书;而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由于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相结合,读起书来,比以读书为业的人收效大得多。最近在全国各地农村中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新式农具和运输工具,它们的创造发明者,不是什么教授、专家、权威,绝大多数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农民,这不正好证明没有文化的人不必怕有学问的人么?我国过去科学和工业不发达,因此有人怕科学和工业,似乎它们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神秘东西。然而,在科学和工业部门中运用党的群众路线以后,它们便成为可以自由地掌握和高速度发展的东西了。
自卑感形形色色,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找到精神恐惧的来源,对症下药,自卑感是不难连根拔掉的。有自卑感的人怕这怕那,无非是由于:计较个人得失;看不见或者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没有领会客观事物按照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道理。
真理之所以有不可抵挡的力量,是因为它反映客观存在的发展,还因为有革命志士不怕掷头颅、洒鲜血,引导广大群众,为它的实现而奋斗。他们甘愿为真理粉身碎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所畏惧,因而也不会发生自卑感。无所畏惧,没有自卑感,才能坚持不懈地、勇气充沛地进行插红旗的战斗。有一种不敢为天下先的人,非到疑难的问题将近解决时候不敢发言,非到道路上的荆棘被披除之后不敢举步,外表很稳重,内心很怯懦、自卑。这种人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以真理的得失为轻,所插的是灰旗而不是红旗。
不敢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身为大地的一粒土,身为大海的一滴水,但脱离了本源,看不见或者低估了大地、大海——人民群众的力量。1957年反对所谓“冒进”的保守思想的出现,不就是因为看不见或者低估了六亿多人口所潜存的无穷力量,而对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发生了怀疑么?三年来生产战线上马鞍形发展的事实,使许多人得到了教训,打消了疑虑,提高了信心。现在人民群众所表现的空前旺盛、高昂、奋发的斗志、信心、干劲,使怀疑、恐惧、畏缩、自卑感等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没有藏身之地。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地方工业的遍地开花,民办学校的大量发展,打破了由于见物不见人而产生的种种悲观论调和自卑心理。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照耀下,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更加蓬勃发展。但是,如果不体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那么,在遇到具体的困难和波折的时候,仍然会产生怀疑和自卑感的。拿地方工业来说,在解决了资金、厂房、工人等等困难之后,又会发生原料、销路、协作等等困难。许多困难,只要走群众路线就能迎刃而解。毛泽东同志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就是再一次教导我们: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对于中国人口多、又穷又白,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有自卑感的人从这里得出了人太多不好和中国太落后了、难于迅速前进的悲观论。毛泽东同志则以辩证唯物论的分析,指出中国六亿人口的一穷二白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这个辩证的分析,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去进行不断革命,去建设最新最美的社会主义国家,去创造最新最美的共产主义风格。有自卑感的人把事物看成固定不变,以旧的眼光看新的中国;辩证唯物论者则认为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旧的东西总要被新的东西所代替,后来总要居上。在旧中国,苍蝇与人争食是常见的现象;经过除四害运动,现在在中国几乎不见苍蝇的踪迹,这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一个奇迹。旧中国被看做任凭外国侵略者宰割的一盘散沙;而现在,中国人民经过不断革命的锻炼,以共产党为核心,结成坚固的磐石,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觉悟,连敌人也无法否认了。
跃进再跃进的形势在横扫形形色色的迷信、恐惧、自卑感。党号召我们促进这个扫荡工作的完成,迅速同这些腐朽的精神状态决裂。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迷信、恐惧、自卑感的精神状态,必将为相信真理、依靠群众、对任何权威都无所畏惧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所代替。


第7版()
专栏:

捕鼠能手
苗族老人李材科
七年捕六万多只老鼠
新华社昆明3日电 六十七岁的苗族老人李材科,对老鼠的习性和活动规律具有丰富的知识,他从1951年下半年起大力从事灭鼠工作,七年来共灭鼠六万五千多只,平均每天灭鼠二十五只。
李材科是云南省永平县松坡农业社的社员,也是一个苗族民间医生。农业社分配他放猪,他就利用劳动之余来灭鼠。每天出外,他总是带着两三百件捕鼠工具,晚上放,第二天早上收,每次都要捉二、三十只。
在长期的实践中,针对着各种不同的情况,他先后创造了扣子、弩子、浏子等十多种轻巧而省钱的捕鼠工具,并且用药草配制了毒鼠药。他能根据一些细微的迹象,准确地判断鼠洞和洞内老鼠的情况,或挖掘,或放工具,或施毒药,不论老鼠多么狡猾,都跑不出他的手。


第7版()
专栏:

旅大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妇产科
制成“电气吸吮流产器”
本报讯 据旅大日报报道:旅大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妇产科,最近试制成功了“电气吸吮流产器”。这一创举,已赶上国际水平,对我国医学作了新的贡献。
一年前,这个科的医师王家光就提议试验这种方法,并作出了具体计划,但由于人们的思想没有解放,计划没有得到实现。自从深入学习总路线之后,人人打掉自卑感,树立了敢想敢干的新风气,王家光又重新提出这个建议。他在全科人员的帮助下,没花一文钱,制成一个“电气吸吮流产器”。经过试验鉴定,这个“电气吸吮流产器”有以下一些好处:大大减轻患者在手术中的痛苦;减少了子宫穿孔的危险;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较少;减少了手术后遗症;方法简便,容易操作;不需要特殊设备。这一创举,不仅在国内是独创,还赶上了国际水平。


第7版()
专栏:

有趣的乐器鉴定会
本报讯 最近天津市举行了一个饶有风趣的乐器现场鉴定会。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夏之秋,当场用被鉴定的三音小号演奏了“萧邦E大调钢琴练习曲”的第一段,感到非常满意。他说:衡量乐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音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活塞的灵巧度很好,手指轻轻一触就自然开关了。由于小提琴选材适当、涂漆得法、做工精细,因而发声相当均匀,当四弦转换的时候,毫无突然的变异,时而清亮时而沉浊,几乎接近人声。音乐工作者们对手风琴等乐器也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这些国产的西式乐器已经完全具备了演奏家们所需要的水平。
(尹崇敬)


第7版()
专栏:

旅大建立第一所农村医院
本报讯 据旅大日报报道:旅大市金县亮甲店镇最近建成了一所具有内、外、小儿、妇产、皮肤、五官、牙、针灸和X线等九个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所医院是旅大市建立的第一所农村医院。
金县亮甲店原来有一所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卫生所,只能医治一般的疾病,遇到较复杂的和疑难的病症,只好作转院处理。最近这个卫生所破除了过去认为没有完善的医疗设施不可能进行手术的迷信思想,在大连医学院下放的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一间民房作为手术室,把一个旧的太阳灯罩改成手术灯,用风匣拉火烧煤的灭菌器代替电气设备,再加上一些外援,手术室就建立起来了。最近这个简易手术室不但施行了若干简易手术,还做了胃穿孔缝合、胃切除、子宫外孕、剖腹等较大的手术。目前,在部队医院和大连医学院的物质支援下,加上周围群众的支持,这个医院一切已安排就绪,开始收容通常住院病人,床位由过去三、四张增至二十五、六张,门诊由过去一百五、六十人增至二百多人。(附图片)
天津市有十个医院分别组织了农村医疗队,由高级医务人员及专家带头到郊区为农民诊病。这是皮肤科专家卞学鉴在北郊区农民家里为七十四岁的老农刘德明诊病。 新华社记者 梁一丁摄


第7版()
专栏:

是学生也是农业技术员
如皋勇敢乡农业中学发挥技术核心作用
本报讯 江苏省如皋县勇敢乡农业中学发挥传播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核心作用,初步显示了农业中学的优越性。
勇敢乡农业中学自3月15日建校上第一课以来,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从农业技术课到政治、语文、算术都是密切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进行的,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农民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农业中学采取政治课和农业知识课双管齐下的办法,传播新技术。如学校开始提出“实习田”内的产量指标要超过全乡每亩二百三十斤皮棉的指标时,人人怀疑,没有信心,学校就通过农业知识课系统地学习了棉花从种子处理到栽培中的一连串的技术措施,并算了采取新技术的增产账,使学生信心很足。当时,乡里不少社员对本乡生产跃进指标也有怀疑,学生们回家把贯彻棉花增产措施保证能增产的事传播开了,引起了社员们的兴趣,许多家长和干部都自动到学校来听技术课。
勇敢乡农业中学在校内建立了三亩“丰产实习田”,每项新的技术措施都在“实习田”里先行示范,并从学校实习田推广到社外实习田,从而推广普及全乡,形成在乡党委领导下出现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一条龙”。平时,只要同学到了社队,社员们就要问长问短,请他们教技术,看泥料干湿,称他们为“社里的农业技术员”。
(史越峨)


第7版()
专栏:答读者

关于高等学校招生问题
教育部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
问:今年高等学校招生仍分三类考试,为什么允许考生跨类报考?
答:根据高等学校教学上的不同要求,并且为了减轻考生温课备考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按照高等学校所设专业的不同性质,仍分三类考试。考生一般的应当报考同一类考试科目的各专业,但是考虑到有些考生的升学志愿较广,既想报考理工类,又想报考医农类或者文史类,如果按照往年的报考办法,则只能报考某一类的专业,以致使考生的升学志愿受到一定限制。今年高等学校招生仍分三类考试,但可以允许考生跨类报考(只可报考两类),这样作,既可以更好地照顾考生的升学志愿,又可以使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时有较多的选择机会。考生跨类报考所填的志愿学校和专业数目,同不跨类考生所填的志愿学校和专业数目相等,同时,跨类考生必须参加所跨两类之间不同科目的考试。例如:跨考理工、农医两类的考生,应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数学、物理、化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外国语等科目;跨考医农、文史两类的考生,应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物理、化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历史、地理、外国语等科目;跨考文史、理工两类的考生,应考试本国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等科目。此外,在报考志愿专业中遇有规定的加试科目,不论是第几志愿,还应参加加试科目的考试。
问:今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为什么考试外国语?哪些考生可以申请免试?
答:为了逐步提高高等学校学生的外国语水平,提高高等学校培养干部的质量,高等学校招生应该考试外国语。今年规定,本年高中毕业生必须考试外国语(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学过外国语的本年高中毕业生除外),外国语考试分俄语和英语两种,由考生根据所学任选一种。对于没有学过外国语的考生,可以在报考时申请免试。
问: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怎样解释?
答:招生规定中所说的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是指没有在高中正式毕业,但是经过自修或补习确实具备了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或者就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某一类学科知识来说,已经具备了相当于高中毕业的程度。
问: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私立学校)能否报考?
答:关于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私立学校)能否报考高等学校以及报考的专业范围等问题,由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自行规定。
问:业余高等学校(函授和夜校)的在校学生能否报考?
答:业余高等学校不同于临时性质的补习班,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学校基本相同。因此,业余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一般不得报考,个别经所在工作单位和学校批准同意的除外。
(完)


第7版()
专栏:

懂病情,又懂人情
——记天津实行“家庭病床”的革命创举
本报记者 朱泽民 洪敏生
第一张“家庭病床”
三个多月前,天津唐家口门诊部来了个患肺结核的女病人赵翠兰。她连着几天发高烧,不思饮食,已经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每天需要注射链霉素。这种情况当然最好是住院治疗,但是医院没有空床位了。她的丈夫不得不每天请两次假,背她到门诊部来打针。她穿着棉袄,还蒙着厚棉被,伏在丈夫身上,一到门诊部,就累得喘不过气来。打完针她的丈夫又背着回家,她躺在床上几个钟头都不能动弹,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用赵翠兰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只比死人多一口气。”
赵翠兰就这样每天由丈夫背来背去,连着半个月,她不但病情毫无起色,还添了病。
病人的这种困难和痛苦,门诊部的医生和护士都看到了。当时他们正讨论着在病人家里开设病床的事情,可是很多人不同意。有的说,唐家口街有两万多居民,门诊部的四个医生怎么忙得过来;有的怕技术低,管不好病床;有的怕累,风雨无阻地到病人家去,吃不消;有的干脆说:“这简直是胡闹。”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看到赵翠兰的具体情况,思想里展开了斗争,内心受到了责备。正像门诊部主任冯武功所说的:“为病人解除痛苦本是医生的应尽职责,难道我们就不能想办法为赵翠兰解除痛苦吗?”经过大家算细账,认为在现有人力条件下,开设十张“家庭病床”没问题,门诊部技术低也可以请区级医院协助指导。于是很多人提议:“就在赵翠兰家开设第一张‘家庭病床’,试一试!”
从此,赵翠兰再也不用丈夫背来背去,每天医生和护士到她家去试表、打针、查病房,有时候还帮她买东西做饭。赵翠兰在家里又安心,又能养病,病情很快好转,食欲也逐渐增加,一个多月病就好了。当她“出院”的时候,体重竟增加了十市斤!
“家庭病床”的好处多
我们从访问的不同的病人口中,听到了“家庭病床”给病人带来的各种好处。
当我们一走进患淋巴结核、脊椎结核病人刘孟海家的时候,就有一种整洁、美观的感觉。这个“病房”从设备上可能比医院的病房简单些,但是这对病人的治病并没有什么妨碍。在他的“病房”中间放着一张木床,这就是病床,洁白的床单上铺着凉席,痰盂用盖子盖着,屋子里一尘不染,连桌上的药水瓶都是干干净净的。原来这是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使病人和家属了解了卫生和护理知识,把“病房”收拾得整整齐齐,连刘孟海的孩子都做了卡介苗检查,这样,病人在家养病几乎同在医院里一样。
结核病人江姣卿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她有五个孩子,前些时她本来住在医院里治病,可是心里总是惦记着家里的五个孩子,睡不着觉,也吃不好饭,只好又回到家里。现在她住进“家庭病床”,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又可以随自己口味做点可口的菜,有时还可以做点轻微的家务事,她满意地说:“家庭病床实在太好了。”
家庭病床既能治好病,又花费很少,每天只花三角钱的“住院”费,比住在医院里要节省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同时也可以免去病人去医院时在路上所受的痛苦和麻烦。住在“家庭病床”里有亲属照顾,这对病人来说是最需要的事情。病人李思琪就说:“即使医院对病人十分体贴,但医院是一个护士照顾许多病人,而在家里是全家照顾我一个人,有了家庭病床,说什么我也不住医院了。”
改造思想的课题
医生主动上门来找病人,这对大部分医务人员来说,生平还是第一次。唐家口门诊部主任冯武功第一次提着医包去叩病人的大门的时候,就觉得很蹩扭,放不下架子。可是两个多月后,由于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病人的疾苦,在他的思想感情和服务态度上也就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感觉到病人家去治病、查病房是什么面子上不好看的事情,而是非去不可了,医生和病人也不仅是医患之间的关系,而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深入病家,了解了病人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使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以前那种只管治病不顾病人的困难和痛苦、单纯从医院角度出发而制订的一些规章制度是多么不近人情。冯武功大夫谈到了前后发生在他的门诊部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例子:去年夏天有一个两腿严重烫伤的病人的家属,到门诊部来请他去家里为病人动手术,他拒绝了。他说,一个医生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处理严重烫伤怎么能离开手术室到病人家里去进行呢?结果病人家属气愤地说:“见急不救,你们执行制度太死了。”而最近又发生了一件事:天津针织厂女工翟惠兰产后体弱,又患了乳腺炎,左乳已经发炎化脓,必须动手术。医生们就认为应该千方百计地挽救病人,不能在规章制度的幌子下拒绝给病人治病,就收她住进了“家庭病床”。冯武功大夫和他的助手在病人的一间小住屋里进行了乳房深部排脓手术。医生和护士每天去为她看病,他们见到翟惠兰家里没人照顾她,就帮助扫地、倒脏水,有时还帮她做饭。翟惠兰的丈夫感动地说:“你们不但为我爱人治好了病,还替我管家,处处替病人着想,要是全国的医生都有你们这样的服务精神就太好了。”
“家庭病床”的创立,也是一些医务人员思想的转变的过程。难怪有的医生说:“‘家庭病床’成了改造我们思想的课题。”在创办许许多多“家庭病床”中,我们看到了一切为了病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正在医务人员思想里生根开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