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两种紧张
孙晓村
读了刘少奇同志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批驳“提高建设速度,会使人们‘过于紧张’”的一段话,感到意味深长。不谈远的,只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九年中间,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人群众和劳动人民哪一天不紧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固然紧张,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又何尝不紧张;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固然紧张,丰收的年份也免不了有些地区遭受灾害,又何尝不紧张。
1950年、1951年我在中财委工作,记得当时中财委主任陈云同志每天早晨一定要看一张表,那就是由铁道部根据每天各路沿线下雨的情况制成的。有时我看陈云同志喜形于色,不问,就知道昨天、前天各地普降甘霖。令人担心的春旱季节过去后不久,汛期来到,那更是关系全年农业收成的紧要关头,必须密切注意着各大河流的水情。中央的负责同志这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完全同千百万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连结在一起的伟大精神,真使人感动。但我们能长期苟安于这种靠天吃饭的局面吗?不能。于是,淮河开始治理了,官厅水库修起来了,荆江分洪工程也搞成了,等等。九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领导中国人民奋勇劳动,以“愉快的紧张”把自己从“担心的紧张”中解放出来。
不错,我们今天还没有能完全改变报告中所指出的“可怕的紧张局面”,许多人还免不了要有“担心的紧张”!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建设速度,要“几万万人鼓起干劲,满怀信心地投入热烈的劳动和斗争中”,这是愉快的紧张,目的是为了摆脱那种令人担心的被动的局面。最近听了河南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崔希彦社长的报告,他讲到去冬修水利时,有一位青年手臂上冻裂了一道口子,血流得不少,崔社长劝他停止工作,那青年坚决不肯,大声地说:“宁可流血,不做灾民。”这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工人和农民的共同声音,他们宁愿紧张地劳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不愿再过担心的、落后的日子。
一听到多快好省,就感到会使人们“过于紧张”,实质上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吃剥削饭,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水旱灾荒,与己无关;或者虽然做了国家的工作人员,但脑子里还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挂帅,反正每月有工资可领,水灾旱灾临不到他的头上,因而对国家大事、人民生活漠不关心。这两类人,既没有为国家、为人民担心地紧张过,当然不会体会到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热烈地劳动和斗争是一种何等愉快的紧张!在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冲天干劲的带动下,这种人今天是愈来愈少了,但要提醒他们,再不“愉快的紧张”起来,自己同新事物、新气象的距离会愈来愈大,最后就免不了要尝到个人的“担心的紧张”的苦果了。


第8版()
专栏:

变化万千的今天
巴金
在这些日子,我翻读每天的报纸,或者听人们讲话,或者到各处去看看,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活在童话的世界里面一样,好像在做梦一样。我跟一些熟人谈起,他们也说有同感。我们平日常说“变化万千”,从前不过是一句空话,现在我才充分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我们的周围的确天天在变,时时在变,人在变,事在变,物也在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变。这样的变化何止万千,你要数也数不清,而且也无法数,因为连你自己也在变。
从大的讲起,像万座高炉平地起,一亩田收小麦五千多斤,在好些方面不要十五年,只要短短的几年功夫就赶上英国;像把水引上山,把山削平,把海填满……这样的事,过去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编童话的人也不敢想得太多。在童话里一个聚宝盆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今天有的聚宝盆岂止千千万万!“我们吹口气,滚滚江河沸翻;我们一举手,巍峨大山胆寒!”劳动人民的这种气魄岂是编童话的人所能想像的!至于几年以后,我们的祖国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在世界上出现,也不是编童话的人想像得到的。童话里的世界没有这样美,也没有这样富。在童话里,一个奇迹甚至十个奇迹就到了止境了,在今天的中国,每天都有上千上万的奇迹出现。所谓“奇迹”就是从前认为人力所办不到的。今天再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了。今天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偏偏要办到从前人们认为办不到的事。他们的确办到了,而且一个超过一个,比来比去,没有止境。集体的人的力量才开始在发挥,就已经产生了这么多的惊人的奇迹。要是古人能够活起来看一看今天的世界,他们一定会吓得逃跑,他们会以为遇到了神仙了。在他们脑子里今天的许多事情只有神仙才做得出来。
很多外国的绅士读到关于新中国建设上辉煌成就的报道不肯相信,他们还把今天的中国人当作从前的“东亚病夫”。他们一方面上了他们的“古人”的当,另一方面他们自己还在做着剥削的好梦,妄想年光倒流,过去的“好日子”重来。他们用他们的陈规来衡量新中国的飞跃的进步,闭上眼睛不肯承认摆在面前的事实,有时甚至痴心妄想,以为一阵叫嚣就可以抹煞六亿人民大国家的存在。其实并不要等多久的时间,他们就会发见自己远远地落在中国人的后面。他们做不到的事中国人做到了。他们费了大力才做到的事,中国人做得更多,更好。他们那些骗人的符咒不但吓不倒中国人民,也改变不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外国绅士们不认识站起来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力量,这是无足怪的;可怪的倒是有少数中国人到现在还迷信外国的陈规,不愿意承认自己同胞用两只手做出来的一切。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封号:“专家”。这些“专家”最大的本领就是不相信奇迹,也不愿意看见别人创造奇迹。他们始终认为过去不曾有过的事情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有。他们用过去的陈规造成了四面墙,把自己关在里面。他们看不见破除了迷信打破了陈规的劳动人民天天在创造奇迹。
最近上海广慈医院治疗了一个烫伤面积达84.5%的病人。按照外国的陈规,这个病人最多只能活三天。在会诊时候,第一流的外科专家根据外国的医学文献,断定他很快地就要死亡。但是经过医院的细心治疗,病人已经活了一个月,而且一天一天地好起来。这种医学上的奇迹在上海几个医院里就有好几件。这就说明只要破除了迷信打破了常规,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今天的中国人都能做到。
再从小的方面说,你踏上电车就会有人招呼你,替你抱小孩,拿书报给你看,你丢了东西,人民警察会挑着担子送上门来招领;你到医院看病,医生会把你当作朋友或亲人看待;你已经忘记了自己什么时候修理过钟表,店里却来信殷勤地询问钟表是否走得很好。……任何大大小小的事都使你感觉到新社会中人们彼此的关心,感觉到和睦家庭中的温暖,感觉到人与人的关系一天一天地密切。
人们天天见到这些大的、小的变化,而且越来越深地感觉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关系。这些大小的变化,这种新的关系不用说鼓舞了人们前进的勇气。一个人四周的一切都改变了,当然会促成他的改变。有些人变得慢,变得少,他们还习惯用旧脑筋看新事物,他们会觉得这一切都不可以理解。他们死抱着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去衡量一切,当然会处处碰壁。新社会里有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不为自己为大家。离开了众人的利益,哪里还有个人的利益呢?在一个一日千变万变的大时代中,一个人究竟能够做出什么事情?个人随时都会消灭,但是六亿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却要永远存在,而且兴盛繁荣。也有人迷信自己的那一点点“知识”,认为在今天还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在前面讲过广慈医院的事情,在那次会诊的时候就有一位大专家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我来了比用什么药都好。我断定病人要死,谁也就没有责任了。但是出乎专家意外的是病人偏偏不死。这就说明个人的知识跟群众的智慧比起来,实在算不得什么。
今天已经不是少数人独占知识的时代了。也不是知识分子摆资格拿架子的时代了。那一点点所谓“知识”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包袱。资格越老、架子越大的人背的包袱也越重。包袱背得越重,走起路来也就越慢。今天六亿人民都在跟时间赛跑。要参加这个长距离赛跑,就不能够背着重的包袱。所以我们知识分子在学习总路线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时代变化太大,自己跟不上;时代跑得太快,自己追不上。变又变不大,跑又跑不快,只好远远地落在后面。落了后还想用“甘居中游”的招牌来安慰自己。其实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可以让你“安居”的“中游”。因为时代不能因为你而停止前进,而且群众的力量还要推动时代跑得更快。今天的“中游”可能就是明天的“下游”,一旦落到“下游”就难免要被时代抛弃。不能怨时代无情,只能怪自己不求上进。知识分子跑不快的原因当然不止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背的包袱太重。只有把背上的包袱打开,将一件一件的肮脏东西完全丢光,才有可能跟着时代跑,永不掉队!


第8版()
专栏:

五羊重到五羊城 丁明诗 洞庭画
美丽的城有美丽的传说,
广州曾有仙人放牧五羊。
羊群过处彩色祥云起,
祥云过处遍地禾穗香。
今日雕刻家挥刀破石,
越秀山将矗立五羊雕像,
羊群惊诧地纵目四顾:
呵!这不像我到过的地方!
俯视烟囱的林梢飘起祥云,
仰望白云山上绣满嫩绿新秧,
从此羊群不愿再行离去,
证人似的,看着城市天天换新装。
〔广州街头诗画〕


第8版()
专栏:

新邮票
邮电部7月1日发行“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二个图案。第一图面值四分,紫红色,图案是马克思、恩格斯侧面像。第二图面值八分,蓝绿色,图案是以“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本为主题,下面以牡丹花作衬托,象征宣言给人类带来了和平与幸福。


第8版()
专栏:

电视是怎么回事?
高荣坤
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电视广播,已经在北京试播成功了。不少观众从电视接收机里欣赏了许多有趣的节目,同时,也有的人问道:“电视是怎么回事?”
总的说来,电视就是用电视摄像管将“光的图像”变成“电的图像”,然后再用电的方法去传送电视图像信号,最后由电视显影管把“电的图像”恢复成原来的“光的图像”。这中间是经过了十分复杂的电过程,但是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所以电视能够将现在发生的事情,立刻有声有色地传播到其他地方去。
要了解电视的基本原理,先要知道一些光电现象:例如有一些金属(铯、铷、钾等)在光线照射下,就会放出电子来,而且放出电子的数目和照在它上面的光的强弱成比例。
在电视科学技术里利用了这种光电现象。人们在一块很薄的云母片上,铺上数百万颗互相隔离的细银粒,然后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感光金属做成有数百万颗“光电元件”的感光嵌镶幕。将这块感光嵌镶幕放在真空玻璃管里,做成电视摄像管。在摄像管的前面,放一个类似照相机的镜头,感光嵌镶幕也就代替了照相用的胶片。  当演员站在镜头前面的时候,从演员身上各部分反映到感光嵌镶幕上的光线,不仅形成了明暗不同的光学图像,同时由于光电元件的电子反应,还构成了一幅“电的图像”。自然,这幅“电的图像”既是由数百万颗“光电元件”组成的,这就将一幅图像分析成数百万个点,也就是经过了“析像”。
将这幅“电的图像”变成“电视信号”还需要应用“扫描”的原理:利用一根电子射线束,在嵌镶幕上有规律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移动,“电的图像”也就有次序地变成了一连串的“电视信号”。一般说来,这样得到的“电视信号”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放大器”放大,然后再送到电视无线电发射机,变成电视无线电波,散布到宇宙空间去。而在接收的地方,把这些电视无线电波收下来,并且经过“放大器”放大,再用“检波器”把“电视信号”检出来。这样,在接收的地方便得到了发送地方的“电视信号”。
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要将接收到的“电视信号”恢复成原来的光学图像。这是利用发光的物质,例如金属锌、镉、钙等及非金属硅、氧的混合物。将它们涂在玻璃屏壁上,当高速度的电子轰击这些物质时,便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来。这块玻璃屏壁叫做“萤光屏”,做成电视接收管时,就叫做“电视显影管”。为了在显影管的屏幕上显出图像来,还需要应用“扫描”的方法。和电视摄像管里的电子束完全相同,这里也是利用一根电子射线束在显影管里来回移动,把接收到的电视信号,变成数十万、数百万颗明暗不同的亮点。由于电子束移动得非常迅速,发光点子又是如此之多,更重要的是因为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的特点,因此,人就在萤光屏幕上看到一幅清晰而柔和的图像。“电的图像”又重新恢复成“光的图像”了。
目前,北京地区有电视接收机的观众都能够在星期四和星期日的晚上看到电视节目。但是离北京很远的地区就不易收到,这就需要将电视广播台的电视天线,架在很高的地方,以便把电视无线电波传送到更远的地方去。此外还可以用无线电长途接力的方法,或者是用同轴电缆线将各大城市连接起来,然后进行转播。苏联科学家还曾提出用飞机做电视转播站的方法,使更多更远的地方也都能收到电视节目。最近,苏联科学家瓦尔瓦罗夫更指出:只要向三万五千八百公里的高空发射三个固定的人造地球卫星,装上波段很宽的电视接收和发射装置,就可以向全世界发送电视广播了。(附图片)
从电视接收机里可以看到电视台报告员在报告今晚节目。
〔化民 摄〕


第8版()
专栏:

值得重视的“水库上的歌声”
王云缦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艺术片“水库上的歌声”,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影片。它及时地反映了十三陵水库建设的景象,反映了建设中的新人新事。
这部影片具有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气派。这气派,就是我们劳动人民的一往直前、势如破竹的气派。它使我们感动,它有那么一股吸力吸引着我们。使人觉得这里的人和事,都那么美,都洋溢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不正是这样吗?影片“水库上的歌声”的故事听起来也许很简单:老农民谷大爷期望儿子能在春节回乡来结婚,儿子却和部队同志一起上十三陵修水库去了。谷大爷和儿媳妇高兰香一起来到了建设工地,他们在劳动上都作出了成绩;兰香和谷志强也终于在工地上结了婚。这样的故事,也许没有多大的艺术性,但是,这样的故事,却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本色,正是共产主义觉悟高涨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就看那年轻的媳妇高兰香吧:她头脑里哪有一点个人打算?建设事大,个人事小,在她来说,早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所以,当合作社主任对她说,让她上北京去结婚时,她一下子就冒了火,嚷起来:“这叫干啥?全社春节都不休息,为了千斤田,大跃进,我们妇女生产队正干的来劲,要自己负责打一口井,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这个妇女生产队长,团支书,上北京去结婚,你说新鲜不新鲜?”等到问明情由,原来是社里要她上十三陵工地去学技术,当“留学生”,才转怒为喜。这种气概,这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正是我们时代普遍而又典型的事情。对于高兰香来说,什么东西是最美、最有意义的呢?那就是劳动!那就是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影片“水库上的歌声”从头到尾,都在表现我们劳动人民的这样一股冲天干劲!影片决不故意将人物性格复杂化,高兰香的性格正是在单纯中显出了光彩。我们看到:她一到工地,谷大爷招呼她休息,等谷大爷一转身,她立刻就忍不住地跑到工地参加劳动去了。谷大爷和谷志强,在这点上和兰香也完全一样。谷大爷一心想见到儿子,对儿子没回乡结婚,开始是有些不满,但一跨入工地,却立刻干起活来,儿子也顾不上找了。真是赛过当年老黄忠!谷志强这个年青小伙子,经过领导再三说服,才答应离开工地去接父亲和爱人,可是一碰上要和民工队挑战,个人的事又早就看在脑后了。这样的戏剧情节,构成了一幅歌颂劳动的图景。这和我们有的影片,为了制造戏剧性,乱添一些庸俗的恋爱情节等等,简直无法相比。可以看到,影片创作者们的心,是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的脉搏合拍着的,因此,它才可能将我们劳动人民的这种共同的特点紧紧抓住,中心思想十分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面貌。
十三陵水库尚未最后完工,影片就已经拍成了,这本身就是一件新事,说明了电影创作工作也在跃进。拍得快的原因之一,我看与影片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来纪录真实生活的场景、人物有关。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建设工程结束了,再重新来布置拍摄,不仅费时费钱;而且,又如何可能像影片那样真实的再现这些宏伟壮观的劳动场景呢?正是影片中那些真实纪录下来的劳动场景,给了影片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像谷志强和战友们在工地劳动的场景,像高兰香去工地后的活动,都被安排在当时工地建设真实、辽阔的后景中,甚至一些著名人物如“九兰组”等,也直接出现在影片里。这些,要是后来补拍是有很大困难,甚至无法做到的。这种直接投身到建设洪流中去的做法,也必然会有力地感染和推动我们的创作工作者。就以影片的演员来说,如浦克、张桂兰等,确实要比他们最近演过的一些影片好得多。原因也在于演员们感受了这种紧张劳动的气氛。我们在影片中也可以觉察到:他们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是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对生活、对劳动的激情,这个创作上的变化,也是值得重视的。


第8版()
专栏:

抗旱战歌(外一首) 姜维朴
石板凿出山泉来,
条条天河山上开;
聚宝盆上龙吐水,
金花银树遍山栽。
不怕风吹土地干,
架起风车来抗旱,
大风小风要过山,
要它留下买路钱!
遍山水库遍地井,
江河湖泊都听命,
大旱三年保丰收,
要和龙王比神通!
十八姊妹赛诸葛
十八姊妹去浇田,
十八人分三班,
拉着水车旋风转,
坚决抗旱保丰产。
水车拉了整三天,
十八姊妹腰发酸,
趁着太阳落西山,
井崖上围了一圈圈。
要赛过龙王不靠天,
工具不改心不甘;
哪怕困难似座山,
十八双手把它掀!
十八颗心里想主张,
三十六只眼睛闪光芒;
前半夜斧头锯子响,
后半夜水车大改装。
天不亮人们跑来看,
水车变成“拨天转”;
(注)十八姊妹笑呵呵,十八人活儿四人干。“拨天转”装起好几盘,十天活儿两天完;十八姊妹赛诸葛,千人万人齐夸赞!
注:“拨天转”是一种经群众改进的水车,原需要三四个或五六个人拉的解放式水车,改成“拨天转”以后可以节省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的劳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