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社社办工厂 人人学技术 限期推广新农具
宜良旧农具基本绝迹
大干五天休息一晚,大干十天演唱一次,生产有节奏,劳动效率高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云南省宜良县实现了运输工具半机械化与新式农具化,解决了今年农业高速度增产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宜良是云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八百斤的县,今年全县计划亩产二千八百斤。为了实现这个指标,需要投入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往年的劳动。如今年水利要增灌十万亩,等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灌面积的总和;去年平均每亩施肥四千市斤,今年增加为五万市斤。其他如改良土壤、深耕多犁、中耕夏锄等比往年增加的劳动量也很大。虽然农民干劲空前,但到秋收前全县还差一千五百万个劳动日,需要延长半年时间才能把活干完。中共宜良县委领导全县农民狠狠地抓住改良农具这一环。不到半年就推广了运输工具一百一十种共十万余件,木轨、铁轨、钢筋轨共五百二十里长,像蛛网一样四处密布,四万辆土火车、马车、牛车以及各式手推车穿梭似的运送着肥料和土壤。在山区,架设了二千条空中运输索道,河流沿岸增加了五百只木船,基本上在全县消灭了人背肩挑的落后运输方法。在耕作方面,全县推广了五千部划田耙、挖田机、播种机、双轮双铧犁和步犁以及一万多件中耕除草的工具,旧式农具在全县已基本绝迹。全县劳动效率平均提高了二至三倍,最高的达二十倍。农民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调节了劳动的节奏。现在农村普遍是大干五天休息一晚,十天大演大唱一次。
宜良县农具改革运动能猛烈开展,与领导亲自抓,事事有典型有很大关系。当运动开展之初,县委便号召全县农业社建立铁工厂、木工厂和肥料工厂,消灭人挑、人背、人挖、人下种、人割,给农具改革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县委又先后几次作出决议,限期推广各种新工具,对运动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对运动的具体领导,县、乡、社三级都成立了工具改革委员会或小组,由各级党委负责人亲自领导。县委还深入到工地和农村,根据生产中提出的课题培养典型,拿出样板,大力推广。今年年初水利工地的劳动力最紧张,县委就在一个水库工地试点,铺设铁、木轨,架索道飞兜,制造推车,改进夯压工具,五天便消灭了人背人挑和人夯压,工效提高了十二倍。县委马上组织全县十五个中型和较大小型水利工地的干部、技工和民工到现场参观,半个月后,这十五个工地就消灭了人挑人背人挖和人夯压。以后,县委发现改良土壤和积肥的劳动力也很紧张,又培养第二个典型推广,全县苦战十昼夜实现了农业运输的半机械化。
宜良农具改良运动迅速开展的第二个原因是社社有工厂,人人学技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来制造和改良农具。运动开始时,主要依靠县办的铁工厂和木工厂试制新农具,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后来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县委指示人人学技术,社社办工厂,建立农具制造基地。县办的工厂则协助农业社培养技术工人,供给农业社自己不能制造的某些配件。现在,全县九十九个农业社已办起二百余座铁木工厂,培养出二千多名技术工人。幸福社自办铁、木工厂后,制造成功了步犁、双铧犁、薅秧锄、翻身耙和播种机等新农具,有的新式农具可与大工厂的产品媲美。该社今年春耕中所用的新式农具全部是由社里工厂自制的。
宜良改良农具获得显著成效的第三个原因是及时发现和解决由于农具改革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使运动得以巩固和持久地发展。农具改革后,农业社既要管农业,又要管工业,原来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县委及时指示各农业社改变一揽子的组织形式,成立专门的工厂和专业组,各农业生产队内也建立专业的小组,分工担负各种技术性的劳动。随着新农具的普及,原有的定额已不合理,各农业社都及时作了修改,让使用新农具所得劳动报酬比使用旧农具所得报酬略高,使技术工比普通农业劳动的报酬略高,以刺激社员学习技术和使用新农具的积极性。为了便于使用新的农具和运输工具,全县各乡、社还对道路、土地、水渠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现在,许多乡、社已将道路和水渠取直,把田埂培厚加宽,铁、木轨道互相衔接,使各种车辆四通八达,直到田间。这样不仅便利了运输,也节省了耕地。许多小社因公共积累少,在大量推广新农具中感到资金困难,要求并社;县委根据群众要求,已帮助九乡两个小社合并成一个大社,并准备在秋收后将全县二百户以下的小社分别并成大社。此外,在农具改良运动中,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需要,全县计划立即进行扫除文盲的工作。
目前,全县农业社的工厂已开始制造秋收用的打谷机、收割机和切片机等,使秋收时人人使用新农具。(附图表)
农具改革统计表
农业部农具改革办公室1958年7月上旬统计


第6版()
专栏:

少奇同志视察河北山东
和老工人、先进生产者、工厂干部、农村干部、街道居民、学生等进行了座谈
新华社23日讯 刘少奇委员长于7日至21日在北京郊区和河北、山东两省视察工作。
刘少奇委员长首先到北京市通州区土桥乡,视察了青春农业生产合作社,看了这个社的沼气发电站、综合加工厂和新式农具。然后到河北省的香河县、武清县和天津市视察。刘少奇委员长参观了天津市工业生产大跃进展览会。访问了全体街道居民都已组织起来的天津市河北区鸿顺里。
14日以后刘少奇委员长在山东视察。他在济南视察了济南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和公私合营成记面粉厂,在聊城专区视察了寿张县的台前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唐县的宏伟农业生产合作社。
刘少奇委员长在天津、山东视察时,曾和老工人、先进生产者、工厂和农村的干部、街道居民、学生等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和视察中,他仔细询问了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干部、工人和农民的反映,赞扬和鼓励他们的革命干劲,并且就各方面的问题作了重要的指示。


第6版()
专栏:努力攀上科学技术的高峰

橡胶工业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
不用水胎制出了轮胎
牡丹江第一橡胶厂在7月2日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无水胎硫化的汽车轮胎。
水胎,是现在世界上用硫化罐生产的工厂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当轮胎装进模子里加温硫化的时候,它靠着水和蒸汽,在外胎里产生内压作用。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离了它,轮胎就不会印出花纹,物理性能就不会合乎标准。这个厂的工人们打破了这个世界各国长期遵循的老办法。用胶圈堵住胎口,把水和气直接打进了外胎内部,使它直接发生内压作用。7月1日利用废胎进行第一次试验。结果,除了水、气钻进胶孔鼓起一些气泡以外,其他方面完全合乎标准。党委书记、厂长、工程师都亲自参加了试验,并鼓励工人大胆地继续进行试验。工人们总结了第一次试验的经验和教训。第二天就消灭了气泡,试验成功了。无水胎硫化采用以后,三车间的水胎制造、修理、检查、装进、扒出等工艺过程可全部取消,节约劳动力四十多名。按年产百万套计算,一年可节约八十万元左右。
现在他们正在进行取消内胎、垫带的试验,并准备进行取消帘子线的试验。
(黄志樵)


第6版()
专栏:

我国第一架海流记录仪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和技工,继制造成功我国第一台(BM—M)型海流计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苦战七天,于15日制造成功我国第一架海流记录仪。这种仪器是世界上先进测流仪器中的一种,在目前还只有苏联海洋调查船“勇士号”有,所以又称为“勇士号”型海流记录仪,这项仪器原计划在10月1日前制造成功,现在已提前二个半月完成。制造这种仪器本来需要许多铸件及特殊材料,由于金工厂的技术工人开动脑筋,充分发挥钻劲,全部利用废物加工制成。这架仪器共分为流速、流向、自动记录等三个部分,由于仪器本身能连续自动记录,就不像过去测流时需两个人操作和每八分到十分钟要从海中提出观测一次,因此大大的节省了人力,使工作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电气工业上的创举车床车铝线
五三工厂技术人员与老工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猛钻和无数次的试验,用铝线代替铜线制造发电机线圈成功;并且创造了用一般车床车制铝线的方法。铝线代替铜线是我国电气工业中的一项重大的革命创举;而用车床车出铝线,则是世界各国科学技术领域里从来没有过的一项伟大的独创。 铝线代替电机铜线的试验成功,不仅可以给国家节约大量的铜,缓和铜的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由于铝线的温升比铜线低,每台铝线电机可比铜线电机的使用寿命多三十年到四十年,成本也大大降低。仅该厂年产两万三千台计算,一年可为国家节约一万多元。左图:用普通车床和车刀车出来的铝线。右图:车工李云超(左)和技术员韩长荣(右)正用普通的车床和弧形钻孔的车刀,车制铝线。 姜鸣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抓紧时机精心管理秋田
河北全面安排争取更大丰收的具体措施
本报天津23日电 中共河北省委积极贯彻在郑州举行的华北六省市农业协作会议的精神,在7月21日到22日召开地委书记会议。会上,各地都决定力争秋季大丰收,同时还安排了明年的生产计划,要求明年夏收作物获得更大丰收。
会议认为:由于全省已普降透雨,旱象解除,各种作物生长良好,特别是由于夏季丰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充分的信心,是实现今年大丰收极为有利的形势。因此,当前的重要问题就在于利用有利的形势,在目前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抓紧时机,认真、勤快、细心地加强大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并且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按块算账、按棵计粮、按产量定措施,加强精细管理。丰产田、一般田、三类苗一齐抓。反对厚此薄彼思想,开展“五赶一”运动,来一个十天突击,在十天内使所有三类社、三类地、三类块、三类苗、三类棵都赶上一类。
第二、大搞“三普”。各种作物要力争作到五肥七水八中耕,实现耕作园田化。对不同作物要加强特殊管理。棉花要精细整枝打杈、保好蕾铃,力促早熟;花生培垅压蔓;甘薯要手提蔓、灌缝追肥;玉米要培土,普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等等。
第三、普遍开展“四无”运动。社社发动,人人不闲,采取各种革命措施,除草、灭虫,预防病害,作到田里无虫、地里无草、作物无病棵。同时动员起青年、妇女、老年、儿童、民兵、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利用一切闲散地大量种植瓜菜、杂粮、饲草饲料、绿肥作物,作到社社无闲地。
为了保证实现以上措施,会议认为还必须作好:一、政治挂帅,以虚带实。以总路线为纲,以争取秋季大丰收为中心,发动群众开展大辩论,彻底批判右倾保守思想,“条件论”、“生产到底论”,痛击“怀疑派”“观潮派”“秋后算账派”,使大家认识秋季丰收的重大意义,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高举红旗,乘胜前进,力争秋季大丰收。二、划分战线,很好地组织劳动力,包干到底。省、专、县、乡、社要建立大搞秋季丰收的战线,专包县,县包乡,乡包社,社包块,社员包垅、包棵,坚决负责到底。三、推行六(送饭、喂奶、医生、修理工具、学习、辩论)到田,提高生产效率。四、普遍检查,分类排队,开展拔白旗插红旗运动。要组织全面检查,既要看好的,也要检查坏的。按作物分类排队,按地块、按棵进行管理,找漏洞,挖潜力,逐块逐棵定措施。
关于争取明年夏季更大的丰收,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为此,会议认为必须贯彻以下措施:第一、坚决深翻土地,合理组织劳动力,一面收割就一面深翻,要深翻一点五尺到三尺,使作物的根部得到充分发展,多吸收营养。第二、多施底肥,要求每亩达到三——五万斤,丰产田要达到十万斤。因而,要在全省范围内大搞积肥运动。第三、大搞水利建设,实现水利化、井化、园田化,以保证“春不下雨保全苗,年不下雨保丰收”。此外,对于选种和密植也要坚决贯彻执行,才能使丰收得到保证。
会议指出:要争取今年大秋丰收和明年夏季丰收,所需劳动力要增加一倍到两倍,解决的关键在于改工具。因此,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农具改革高潮,突出的抓住水利、深翻、密植和收获、加工工具的改革;并要使一切转动工具都滚珠轴承化,基本上实现半机械化,要求从现在开始,苦干实干,三个月基本改变农具落后的面貌,一秋一冬,基本消灭旧式农具。在秋前要改革农具一千万件以上,使秋收、秋种、秋耕完全用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代替旧式农具。
会议认为争取大丰收的中心问题,还在于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领导群众和干部,并且把突击的与经常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不断的组织高潮,领导群众前进。
目前,一个轰轰烈烈的争取更大的丰收运动已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展开。


第6版()
专栏:

拿到了
——揭开丰收的秘密——
陆木生画
(转载广西日报)


第6版()
专栏:

台湾人民在反抗
丁固
据台湾报刊透露,台湾人民日益强烈的反抗,使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烦恼重重。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蒋氏小王朝,美蒋在台湾采取了越来越恐怖、越来越残暴的统治手段。最近,蒋介石集团宣布合并镇压台湾人民的军警机构,正式成立“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把过去四个不同系统的军警单位置于统一指挥之下;同时各县市又增加了数千名警察。蒋介石集团除了把七百五十五个“安全室”的特务、秘密警察分布到台湾每一个角落以外,目前又要在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工矿等基层单位,再设立二百八十九个“安全室”的特务机构。据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张九如透露,在最近几年来,台湾发生的三十一万一千三百多件所谓“颠复”案中,美蒋当局共逮捕了一百三十多万人,台湾共九百多万人口,平均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多人遭到迫害。
许多事实表明,台湾人民和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基隆地区的几个居民因为憎恨蒋军强占大片谷田作军事用地,用土造地雷击毁了一辆军用汽车,炸死了上面的军官和士兵。在台湾也常常发现蒋家特务、警察和哨兵被人用铁棍和石块打死。美蒋人员的住宅内,有时也被投进了爆炸物。在新竹县新丰乡,有个姓李的国民党武装特务曾横行一时无恶不作,被当地愤怒的居民用菜刀杀死。不久以前,蒋家特务害死台北市山东籍居民张成奎的事件,也引起了台北市广大市民的极大愤怒,一千多市民在宪兵的枪口和刺刀下集会游行,并且发出油印的抗议书。在台湾不少地方还常常出现了这样的标语传单:“反对蒋介石卖国政权,美国侵略者滚出台湾去,我们坚决要为争取生存、民族独立和使台湾重新归到祖国而斗争。”
台湾人民同美国侵略者的斗争也接连不断。从去年“五·二四”反美大示威以来,台湾又发生了几十起反美事件,其中包括台湾人民痛打美军、反对美国在台湾建筑军事工程、反对美国扼杀台湾经济。去年10月下旬,被美国垄断资本“吞并”的殷加尔斯台湾造船公司,有一千多工人由于不满美国的掠夺和虐待而举行了罢工。不久以前,在台南、台中等地,美军由于要建造飞机场和扩大禁区,强迫许多地方的台湾居民拆迁房屋和让出田地,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据从台湾起义归来的蒋军人员谈:在蒋军部队中,也不断发生过集体骚动和反美示威。在台南安平港的蒋军海军士官学校中,有几十名学员酝酿过一次暴动,他们准备杀了美国顾问、蒋军军官、夺下武器,逃上阿里山去打游击。不幸事件败露,在预定暴动的前一天晚上,他们集体遭到血腥镇压。每月约有二百五十名官兵被秘密警察逮捕,押进集中营和监狱。
蒋军部队中反美反蒋情绪的不断增长,使蒋介石和美国顾问大伤脑筋。美国将军们的“妙计”是:要在蒋军所有部队中派美国人担任军官,由美国教官直接负责部队的训练,以便美国在蒋军部队中建立一套特务网。但是许多蒋军官兵在议论这些措施时都嘲笑说:美国如果用一个铁笼能把我们都关进去,就要比这便当得多。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甘薯可以窖藏一年
我是农民出身,种过二十余年地。我原籍是河北省唐县。本村人多地少,每年种植高产作物红薯(即甘薯)很多。经逐年摸索改进,我们贮藏红薯有这一些经验:
一、红薯最娇气,既怕受冷又怕伤热。所以收刨不宜过早,最好是过了农历的霜降,生长时间长,就有了抵抗冷热的能力,不致发生霉烂。我实际试验过,收刨晚的一般贮藏时间长。记得有一年收下的红薯吃到将要收下一年新红薯时还不见霉烂。
二、红薯又最讲“卫生”。收刨时要注意把留做捆红薯的那一节小短蔓上的干鲜叶摘干净,如果稍有一些大意,留下的干鲜叶进到地窖,也要引起红薯霉烂。
三、红薯收刨出来,不要马上入窖;要在地上存放三——五天,存放时不要让他见阳光。因刚从地里刨出来水分很大,先让消散水分,免得入窖遇到潮气腐烂。
四、红薯贮藏的好坏,与地窖深浅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地窖要深些、大些,红薯容易保存。
五、使用的地窖要是旧窖,红薯入窖前应先用镐、锨将里边周围的旧土刮下一层,让窖内旧土见新,然将铺上半指厚的沙土,再使红薯入窖。沙土干燥发凉,能吸收窖内的热和水分。
六、红薯入窖后,隔三——五天要下去详细检查,看看有没有发生出汗(好像水洗过)的薯块。如发现有的话,赶快移出,否则很快就会传染好薯块。
七、立春以后,气候变化很大,要经常倒焕红薯使空气流通。
根据以上办法去做的话,一般年份,红薯是不致霉烂的。
安银海


第6版()
专栏:大家出题目 大家来回答

红薯的新用途
制橡胶
用红薯制酒精,是红薯增产后的一个好出路。因为无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医药卫生和文化事业都需要酒精,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利用酒精生产合成橡胶。橡胶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物资,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就是酒精和碳黑,目前,四川隆昌的碳黑产量已经提高,如果能用红薯大量产制酒精,就可以建立合成橡胶厂,生产更多的合成橡胶,供应工业需要,对进一步加速工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合成工业上的人造丝、合成纤维,也离不了酒精作主要原料。
制柠檬酸
成都制药厂职工经过6月下旬夜以继日的试验,终于利用红薯粉制成的葡萄糖液精制成柠檬酸。
柠檬酸是一种化工原料,用途很广,是医药、饮料、糖果香料、精炼高级烟草、印染工程、晒蓝图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原料。过去一直用蔗糖发酵制柠檬酸,利用红薯粉制成柠檬酸后,就为红薯找到了新的用途,提高了红薯身价。现在,成都市准备兴建一个年产二百吨柠檬酸的工厂,每年需要的红薯就达一千四百多吨。
代替稻米制饴糖
内江专区糖酒工业科学研究室用红薯制饴糖试验成功,并用这种饴糖(10%)与蔗糖(90%)混合制成了糕糖和混合红糖。由于饴糖是酿造、机械翻砂、制药和制糕点等工业上不可缺少的原料,每年都要用大量的稻米和玉米来制饴糖。用红薯代替稻米和玉米制饴糖,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细粮,降低生产成本,也为红薯的大量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用红薯制饴糖是经过十四次连续试验试制成功的。这种糖经过鉴定,比用稻米制的饴糖甜味和香味都更浓。据试验证明,每一百斤鲜红薯,可产饴糖三十六斤十四两至三十八斤二两,还有七十五斤红薯渣,如将其经过固体发酵,还可产五十六度的白酒七斤半,余下的废渣可作饲料用。 (摘自四川日报)


第6版()
专栏:

甘薯综合利用价值很高
为及早做好利用甘薯的准备工作,我们最近经过典型调查后,认为:除了推销鲜薯、甘薯干和做好保管工作外,用鲜薯直接提取淀粉,用渣子酿酒提炼酒精,用酒糟喂猪的连续处理是最好的综合利用办法。
我们调查的是河北省平谷县大辛寨农业社。这个社共有耕地九百亩,今年有二百三十亩种了甘薯。按平均亩产五千斤计算,可产一百一十五万斤。按四斤甘薯折粮一斤计算,合二十九万斤粮食。其他粮食作物的产量也在三十五万斤以上。全社今年按每人消费六百斤(包括饲料)计算,还要富余二十六万斤;除去卖余粮六万斤给国家外,还富余二十万斤。这实际上就是富余八十万斤鲜薯。这样大量的鲜薯,如按往年的老办法挖窖鲜储,难免要发生霉烂;把甘薯切成片晒干也加工不完;加工了也吃不了,而甘薯干的保存也不能超过一年;拿出喂猪,又未免可惜。因此,调查的同志同社干部研究出了对甘薯综合利用、连续处理办法。
这个处理,将使甘薯的身价大大提高,对国家和农业社都有极大好处。按该社的八十万斤鲜薯计算:(一)可加工出淀粉十七万斤,淀粉可长期保管,可以同面粉掺和着吃。这样粗粮变细粮,对缓和粮食供应情况大有好处。(二)加工淀粉后下余的渣子,可酿酒十万斤,可用来提炼酒精五万斤,余下的酒糟可喂猪一千三百多头。(三)以上淀粉、酒精、肥猪三项的收入至少在十一万元以上,超过了该社的农业总产值。同时,国家也可以增加收入,仅酒税一项即达两千元,而这个社的农业税还不到两千元。
由于鲜薯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北方在四个月内就得处理完毕。所以在农村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最好整个加工过程(拌洗、粉碎、磨粉、过滤)都半机械化。这样投资并不用很多。大辛寨农业社最近从上海买到了改良石磨,从天津买到了洗涤机和切丝机,一共才花了一千二百元。陶瓷的简易的酒精蒸馏塔,第二商业部已试制成功,加上酿酒用的“烧锅”,也不过三百元就够了。至于加工操作,从社里抽调一些青年学生略加训练 即可。该社还准备用沼气和锅驼机作动力来源,再加上十五个劳动力,一天可以处理鲜薯十五万斤。
我们准备在盛产甘薯的地区推广他们的经验。如果农业社购置设备的投资有困难,商业部门还可以考虑用预购淀粉、酒精和肥猪的办法来帮助解决。
第二商业部


第6版()
专栏:

怎样用甘薯制淀粉?
甘薯所含淀粉很多(约30%左右),是制造粉条、粉丝、凉粉、粉皮,饴糖、打卤灌肠的原料,也是浆纱、提炼葡萄糖制药等工业用品,副产品(浆水、渣)还可以养猪。甘薯加工成淀粉,不但可以解决保管的困难,同时又可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我愿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制取淀粉的办法。
甘薯作淀粉的设备和操作过程非常简便:
一、洗涤:将甘薯上面粘附的泥土及杂物洗净。
二、轧碎:洗净的甘薯,倒入拉丝机上附设之木箱内轧碎。
三、磨粉:将轧碎的甘薯放入磨口,磨成淀粉乳。
四、沉淀:有两种办法:①用沉淀槽精制淀粉时,先将淀粉乳盛满槽内静置一夜,等淀粉完全沉降后,排去上部的清水,取出沉淀物
(粗淀粉),再反复水洗精制,即得精制淀粉。②用笕沟沉淀时,可设适当的细长笕沟,使它呈七十分之一—九十分之一之静稳倾斜。自笕沟上方稳静地倾入淀粉乳,则大粒淀粉先行沉淀,小粒淀粉流向下方沉淀,夹杂物与水共同自笕沟流出。将池内的湿淀粉铲出,放在一块四角兜起的布上(一般每个布包可盛五十多斤湿料),挂滤三—六小时,俟淀粉干固,表面没有水,但用手捏还很潮湿(含水量在50%左右),即可进行干燥。
五、晒粉:从布包中取出淀粉后,即分成小块放在盘内让太阳晒干。如因天气变化不易晾晒时,可将淀粉块放入木桶或陶缸内加水,使浸没淀粉一寸左右,俟天气好转时再晒。
(注:淀粉吊干后如不即用阳光晒,容易变色,影响质量)
杨继武


第6版()
专栏:

一项重要任务
田连阡
今年各地有计划地普遍扩大了甘薯种植面积。在大跃进中,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努力,精心栽培,甘薯生长十分良好,产量将空前提高和增加。甘薯大丰收后,怎样最好地保存和利用,就成为广大产薯地区农民一个很关心的问题了。
秋后算账派在增产事实面前虽已感到理屈词穷,却仍在大费苦心地为自己破产了的论调找防空洞,说什么甘薯水多、体积大、份量重、皮薄,不易保管,很难运输,容易染病,霉烂,一定要“丰收成灾”。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吧,这回等着你们的还是输账。在党的总路线照耀下,思想大解放了的广大农民,既然能够使甘薯大量增产,也就一定更有办法利用甘薯,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事实上人们已经找出了甘薯的多种用途,甘薯的秘密正在揭开。事情绝不会发生像秋后算账派说的“丰收成灾”的现象,在广大农民和整个国家说来却是丰收获宝。请看,这里是平谷县大辛寨农业社的计划,他们用甘薯制取淀粉,粉渣提炼酒精,酒糟再拿去喂猪,从头到脚从皮到里,整个的甘薯统统被利用起来了,没有一点一星的糟踏;还有成都制药厂的事实,该厂用甘薯制成了很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柠檬酸;而四川内江专区又用甘薯代替大米制成了饴糖。各种各样利用甘薯的方法已被创造出来,并且还在大量的创造着。“甘薯通身都有用,甘薯通身都是宝”,这就是广大农民给秋后算账派的响亮回答。甘薯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要辅助粮食,不仅仅是食品工业的一种重要原料,而且也是发展工业(酒精可生产合成橡胶、人造丝等)、交通运输、医药卫生事业一个很重要的原料了。现在,领导者的任务是,在领导广大农民争取甘薯大丰收的同时,如何帮助和指导群众把“通身都是宝”的甘薯贮藏和加工准备工作做好。在这方面,群众中蕴藏着很多保存甘薯的好经验,创造了许多利用甘薯的好办法,各级领导和有关的业务部门的责任是发现这些经验,研究群众的创造,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创造统统搜集起来,大力推广开去。不要以为距甘薯收获期还有两三个月时间,临渴掘井是不能解渴的,那里动手迟,安排晚,就真会出现秋后算账派所说的“丰收成灾”的局面。因此,作好甘薯的保存利用工作,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广大干部和群众一定要把这件大事作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