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小榆乡的路子走得对
苦战五昼夜实现运输中耕土机械化,劳力不足变有余
据山西日报讯 在中共临汾县小榆乡委员会的领导下,全乡人民奋力苦战五个昼夜,全乡实现了车辆化、涂茎、中耕土机械化,从田间的运输直到棉花的除虫、锄草完全由土机械代替了。全乡缺乏劳力的困难迎刃而解。
随着生产的大跃进劳力显得十分缺乏。小榆乡是一个包括六个农业社,拥有近两千户的中型乡。全乡共有土地二万三千余亩,劳力三千五百多个,牲口九百六十三头。6月中旬,小麦急需收割;棉花正待间苗、定苗、除虫和锄草;复播、送肥也要结合进行。农业基本建设还要抽一千四百个工到“七一”渠上送砖、砸石、挖土方。这样,劳力就更不敷分配了。
这怎么办呢?中共小榆乡委员会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要找到解决“难题”的答案。
恰巧县里这时召开了党代会,会上提出了:开展群众性的献计献策,大力展开工具改革运动,这是保证粮棉增产的主要措施。中共小榆乡委员会掌握这个法宝后,随即于6月16日在工作组、乡、社干部会议上作了传达和贯彻。会上以解决当前出现的“生产大跃进的要求同劳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之间的矛盾”为主要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农具改革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妙计和上策。在发动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又发现和解决了社员群众的三怕(怕改革不好,不能用,别人笑话;怕误时、费料,没报酬;怕改革农具误生产。)和一迷信(只迷信铁木匠会做)的思想。于是,群众的智慧好像春花怒放,革命干劲冲天,一个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了。6月18日的一个夜晚,席坊兴华社二百余人改革了车子一百八十辆。西麻册五星社的苦战精神也很强,在6月22日的一夜间,一百三十二人完成车子一百零九辆;23日夜间十五人完成中耕器三十二件。
经过全乡人民五个昼夜的苦战,各社车辆化的喜报贴满了乡人民委员会的墙壁。据6月底止,全乡共改革农具四千六百八十件,其中:车子一千八百五十辆,中耕器五百二十部,涂茎器二千三百一十件。改制的最突出的要算中耕器,其花样有九种之多。效率提高二十四倍。现在全乡将所有的五百二十部中耕器全部运用起来,用五百二十个人力和五百二十个畜力,在一天内就可将全乡的八千二百九十亩棉花中耕一次;如果仍用过去手工业似的锄地法,一人一天以锄六分计,五百二十个人就得锄二十六天。前者和后者比,节省人工一万三千个。
农具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人的过程,中共小榆乡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打破迷信思想对于人们的束缚,打开科学技术的奥妙神秘之门,接着举办了农具改革展览会,召开了农具改革现场会。现在全乡工具改革运动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第6版()
专栏:

辽宁推广夏锄工具七十万件
省工三百多万个 铲趟工作快半月
据新华社讯 辽宁省各地农村已经推广各种夏锄改良农具五十多种,共七十八万三千多件。据计算,可以在夏锄生产中节省三百一十三万多个劳动日和一百二十一万个畜工。
这些改良农具有各种耘锄、铲趟机、喷雾器、追肥车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型多样,简单轻便,容易制造,易于操纵,使用效率高。
今年辽宁农村的夏锄生产进度普遍比往年快半个月到二十天,改良农具的推广和使用在这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建昌、凌源、义县、阜新、盖平、开原等十个县,今年夏锄生产中基本上实现农具改良化以后,铲趟普遍比去年增加一遍到两遍。劳动力历来不足的开原县,今年由于推广了一万四千多件工效很高的夏锄农具,不仅克服了夏锄生产劳力不足的困难,而且还能抽出一万多个劳动力进行常年水利基本建设。


第6版()
专栏:

山东推广深耕密植的好工具
双铧深耕犁·深耕步犁·五行条播密植耧
据新华社讯 山东省农具改革委员会最近决定在全省推广双铧深耕犁和步犁四十万部、五行条播密植耧三十万部,以应秋种深耕密植的需要。
自中共山东省委提出今年秋种中普遍推行密植、深耕经验的要求后,省农业厅、重工业厅、供销社、山东农学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济南农具厂即根据这一指示共同组织力量,着手进行改制深耕犁和密植耧的工作。经过综合省内外各式深耕犁的优点,设计成功了双铧深耕犁和步犁深耕犁;同时,根据山东省四十三个农业社的小麦密植丰产经验,吸取各社密植方法的精华,试制成功了一种五行条播密植耧。经过试验鉴定,这三种农具效果良好。步犁深耕犁可深耕八寸到一尺,用两头壮畜或三头一般的牲畜,每天可耕地四亩。双铧深耕犁耕深相同,用两头壮畜每天能耕四至五亩地。五行条播密植耧,可用于播种小麦、谷子、玉米、大豆、高粱等各种作物。用这种耧播种的作物,按收获时占地面积计算,土地利用率可达80%以上;并能一次完成筑畦、开沟、播种和复土等几项工作;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播种量和复土深度、播种行数,保证匀播。一头中等牲口拉耧,两人掌握,一天可筑畦、播种二十五亩至三十亩,工作效率比用旧耧播种和旧法筑畦提高两倍以上。


第6版()
专栏:

为大规模淡水养鱼创造了新条件
人工孵化鱼苗成功
本报讯 最近水产部南海水产研究所青年工作人员打破迷信,在短期内解决了历史上不能解决的鲢、鳙鱼人工控制产卵孵化问题。第一批孵化出来的三万多尾鱼苗,体质健康,比在河川中所张捞的鱼苗成长得快。
这次人工孵化鱼苗是采用创造外界环境与内在催青相结合的刺激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鲤鱼垂体、蛙垂体及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制成三种刺激素,对五岁以上的亲鱼进行腹腔注射,再以一定的流速增高鱼池水位和含氧量,使亲鱼获得在生理上的和外在的刺激,引起它们发情排卵与排精。6月3日利用这种办法,首先使215号雌鲢及013号雌鳙卵巢成熟,但当时由于雄鲢排精太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研究采用解剖雄鲢的方法,将精巢切成小片,以生理食盐水洗出精子,然后进行人工授精。一个半小时后检查,已发育到十六个细胞期。经过十七个小时,茁壮的鱼苗就陆续孵出。
人工控制产卵孵化鲢鳙鱼的方法,过去也曾多次被提出讨论,但是许多高级水产专家都认为困难很多,至少需经过十年的摸索才能成功。还有一些专家们强调必需花很多的钱,建造一个与大江河环境相类似的鱼池,才有可能完成人工控制产卵孵化工作。也有人认为,鲢、鳙鱼养殖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祖先长期内没有解决人工孵化的问题,现在世界各国也还没有这种经验,我们在短期内也做不成。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一些年轻的研究人员,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经过红专辩论,解放了思想,发挥了高度的革命干劲和大胆独创的精神,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揭穿了千年来未解决的秘密,打破了科学家专家们认为高不可攀的神秘观点,为我国水产养殖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南海水产研究所在试验当中,尽量使这个方法适应广大农村渔村的条件。它所需要的设备,只有一架倍数很小的显微镜和几个小型土池、一架木制的简单水车,投资既小,建设也容易。产卵的亲鱼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普通农村中鱼池养的鱼都可以利用。生产中的操作过程简单,只要学习一个多星期即能掌握。目前广西、云南等各省的渔(农)业合作社都派人前去参观学习。广东水产厅也开办了两期训练班。
青、草、鲢、鳙在目前我国淡水鱼生产中有较大的比重,水产生产大跃进的重要方面也是淡水养鱼。过去,因为完全依靠在几条大江中张捞天然鱼苗,不但人力财力耗费很多,而且运输途中死亡率也很惊人。鲢、鳙人工控制孵化成功,不但完全可以贯彻就地取材、就地放养的淡水养殖方针,而且也为淡水养鱼生产大跃进,创造了基础。
(刘项文)


第6版()
专栏:

从改革工具中找劳力
山西日报社论摘要
劳力不足,是当前各项工作齐跃进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做法。
一部分持“紧张论”的人,他们面对着农活多、劳力少的情况,不是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那里空喊“紧张”,要求外援;甚至主张减缩生产任务,降低农活的质量。这种人,当然不是大量的,但依照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全面大跃进。
有不少的地区,在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上,虽然也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如:组织农忙托儿所、农忙食堂,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所有这些,都是解决劳力困难的好办法,应继续坚持下去,但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那末,解决劳力不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什么呢?答曰:从改革工具中找劳力。临汾小榆乡苦战五昼夜实现运输、中耕、涂茎土机械化的消息,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小榆乡在农活和劳力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可以代表绝大多数地区的问题;这个乡在如何解决劳力不足问题上的争论,也带有相当的普遍性。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小榆乡的党组织,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报告启示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途径,并且获得巨大成果。
小榆乡的这个问题所以解决的好,这是因为:把农具改革工作放在广大群众的身上,使农具改革成为群众性的自觉的运动;把农具改革运动和当前的农事活动紧紧地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那里有生产,那里有劳动,那里就有技术革新的要求。但如何使这种要求带有自觉性,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启发、诱导群众,使群众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改革工具的重要意义。小榆乡的党组织,抓住了工作任务和劳力的矛盾,在群众中展开大鸣大放大辩论,摆出困难所在和解决困难的种种办法,结果使群众认识取得一致,思想统一,因而使工具改革运动,真正成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同时,在工具改革中,他们又紧紧结合了当前的中耕、除虫等等农事活动,使改制的工具,眼下就发生效益,这样,就更加启发和鼓舞了群众革新工具的积极性。结果,劳动效率提高了二十五倍,劳力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希望所有存在劳力不足,而又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地区,都应用小榆乡的经验,对照来检查一下自己地区的工具改革和推广工作;要检查当地的工具改革是否真正成为群众运动,所创造、改制的工具是否适用和已经大量推广……。只要把工具改革运动抓起来,什么劳力不足、劳力紧张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第6版()
专栏:

满足大生产对肥料的需要
广东大规模制造土化肥
本报讯 广东地区出现大规模制造土化肥的群众性运动。据合浦专区的统计,到6月底止即建成二千五百多座土化肥厂,已生产和正在生产的土化肥,可供该区三百五十万亩中稻、晚稻每亩下肥二十斤之用。比往年每亩施化肥二斤增加九倍。湛江专区徐闻县一千五百个生产队,最近仅仅用两三天时间,即建成土化肥厂一千七百多个。
广东省各地群众制造的土化肥多种多样,丰富多采。据统计全省各地制造的土化肥上千种之多,经过上级和技术部门化验、鉴定的五百六十五种土化肥中,证明能够推广的有各种土制氨肥、钾肥、硅酸钾肥、苦卤肥、氮磷钾混合肥等共一百七十六种。其中有些品种的质量很好,例如台山县群众用土法制成的氯化钾,其中含的氧化钾达到47% 51%。广东省这些地方制造土化肥的工作,一开始就依据依靠群众、土办法先上马、以小型为主、就地取材的方针办事。
现在,广东省早造丰收已成定局,正面临一次波涛更加壮阔的晚造生产高潮。许多地方提出密植、再密植的口号,要求每亩插秧从早造一两万科,增加到四万至七万科。广东省领导机关7月初决定:今年下半年全省生产土化肥一百万吨,磷矿石粉七十五万吨,海肥一千五百万吨。要求9月底以前至少完成上述任务的一半,同时,要求土化肥的肥效至少要等于洋化肥的25%以上。
为完成上述生产土化肥的任务,广东省7月初召开了土化肥会议,要求全省大办土化肥,办法是:(1)进一步破除迷信思想,继续针对“唯技术论”、“地区条件论”、“困难论”等等右倾保守思想进行斗争。(2)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和健全生产肥料的专业机构。(3)加强技术指导,专区要建立土化肥研究所,县也要建立略具规模的化验室。(4)积极找寻肥源,摸清资源情况,特别是矿质资源,以作长期打算。(5)进行制肥工具的改革,加速肥料生产。(6)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评比,推动各地群众性生产土化肥的运动。
(关锡霖、梁彬、杜琛)(附图片)
广东新会县五星社已建立了三十二个土化肥厂和尿肥厂。这是社员们在制造土化肥。 新华社记者 萧枫摄


第6版()
专栏:资料

淡水鱼苗
我国淡水鱼类约五百种,以鲤科为主,其次是鲶科和鳅科。解放前全国淡水鱼年产量是五十万吨,解放后逐步增长,1957年产量达一百一十七点六万吨。淡水鱼产量包括捕捞天然鱼类和人工养殖,过去一直是捕多于养;但自1957年以后已开始改变,今年养殖产量估计将超过捕捞的四倍。
发展淡水养鱼生产的关键是鱼苗供应工作。鱼苗来源有两方面:取自天然和实行人工孵化。我国江河纵横,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鱼苗资源极为丰富。鲤、鲫、鳊等鱼苗遍地均产,可以就地取材,就地放养。但青、草、鲢、鳙等优良鱼苗,仅产于长江、西江、湘江、汉水和赣江等大水域。
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鱼苗生产的重视,加强资源繁殖保护,改进鱼苗生产、运输和技术设备,1957年全国以上四种优良鱼苗产量较战前最高水平增长70%。今年截至7月份不完全统计已达二百一十五亿尾。
由于当前全国淡水养鱼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鱼苗需要数量日益增长,因此,如何解决以上优良鱼种的人工孵化问题,调剂天然鱼苗的不足,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鱼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6版()
专栏:小常识

养鱼是立体生产
农业生产仅限于土地表面,养鱼就不是只限于水的表层,而可以根据不同鱼类栖息层和食性,同时混合放养几种鱼。淡水鱼中的鲢、鳙栖息在水的较上层,草鱼、鳊鱼在水的中层,青鱼、鲤鱼、鲮鱼等生活在水的下层。湖泊池塘里同时放养这些鱼,不就成立体生产了吗!


第6版()
专栏:珍闻

一亩海蛎产肉三千一百斤
厦门市郊区前线农渔业生产合作社,在浅海里养殖的二十七亩一年生小牡蛎,最近收获完毕,共产肉八万三千七百斤,平均每亩产蛎肉三千一百斤,比不久前龙溪县溪墘渔业社养殖的大牡蛎亩产蛎肉二千七百斤的全国纪录又高出四百斤。这个社计划明年创造亩产蛎肉五千斤以上的丰产纪录。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移坟深葬扩地增粮
辽宁农民树立了真孝真慈的新观念
本报讯 记者胡枚正报道:辽宁省广大农民在全民整风和生产大跃进中,打破了沿习几千年的殡葬习俗,实行移坟深葬,扩大了耕地面积。据辽宁省农业大跃进办公室调查统计,全省五十一个市、县的农田中,共有八百多万座坟墓,占地近一百二十万亩,为总耕地面积的1.6%。盖平、安东、康平、义县等十五个县市已全部或基本迁平了农田中的坟墓,其它市县也迁平了20%左右。迁平坟墓近二百万座(占总坆数的25%)。起出的遗骨,根据墓主的自愿,绝大部分就地平埋深葬(五尺左右),一小部分迁移到由群众共同选定的公墓地里。全省因此扩大耕地三十三万亩,如按每亩最低生产粮食二百七十斤计算,共可增产八千九百多万斤粮食。同时,群众从几千年的旧习俗、旧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了“发展生产慰养老人于生前是真孝;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造福子孙万代为真慈”的新观念,以公墓代祖茔,以平埋深葬代浅埋起顶的新殡葬制度,已在全省各地开始形成新的风气。
辽宁省这种改革几千年来旧习的群众性运动,是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广大群众  特别是老年人,经受了去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教育、全民整风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高潮的推动,思想来了个大解放,照群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万念为一,一心相信党、为集体、奔社会主义”,别的什么都可丢开。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公布和辽宁省委提出的苦战三年,改变全省生产面貌的跃进规划的鼓舞下,很多地区农民在研究制定生产跃进规划时,都感到散布在田野上的坟丘妨碍机耕和发展生产,于是群众纷纷就改革殡葬制度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各地群众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移坟深葬,给拖拉机让道,扩地增粮”的口号。老年人则讲今论古地说明:埋坟立碑本是后人对前人的纪念,但是占地少打粮却不是前人心愿,人死如灯灭,什么也不知。许多老人并带头实行移坟深葬,对青壮年的教育和鼓舞很大。


第6版()
专栏:

没有材料群众捐 没有机器动手干
宾川县自建大型水利工程
本报讯 云南省宾川县群众打破迷信,自己建设灌溉水田二十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利工程。现在该县经常有两万多民工在工地战斗着。坝高二十八公尺,灌溉十六万亩的海哨水库已完成了大部分土方工程;一个坝高四十二公尺,灌溉十万亩的花桥水库也已完成了工程量的三分之一。这两个工程,一面修建,一面都已蓄水。
计划开凿隧道及渠道共一百二十公里的引洱海水的灌溉工程已进行打洞、挖竖井,预计到明年5月结束。完成这几项工程以后,宾川的灌溉面积可以扩大到五十万亩,等于去年的三倍半,等于解放前的十倍。
宾川县是云南的主要产棉区,土质很好,因为缺水,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旱灾,棉花产量极低,解放前平均每亩只有十多斤(皮棉)。近几年来,虽修了不少小型水利,使灌溉情况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免除干旱的威胁,1956年出现亩产棉花六十一斤的空前纪录;因为天旱,1957年又降为亩产三十斤。为争取一年实现棉花亩产一百斤,粮食翻一番的目标,全县人民就自己动手干起大型水库来了。
缺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在修建中处处遇到的矛盾。群众积极想办法克服这个困难。风钻不够,群众就用手锤打炮眼,开隧道。他们说:“机器来了学技术,机器不来用手工,宁肯勤动手,决不坐着等。”一个七十公尺长的隧道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开初有人曾认为国家不投资,就修不起大水库,据他们估算,修建两个大水库需投资一千万元以上。但在修建中,群众拿出大量木材、稻草、砖瓦,自砍竹子,自盖工棚,自造车子、工具及土炸药,今年修建大、中、小型共四百九十九件工程总共只花了八十多万元。
(陈渭庚)


第6版()
专栏:

开发洱海
据新华社昆明16日电 云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开发洱海的水利工程已经动工兴建。这个工程计划以二百天的时间全部完成,保证明年春耕灌溉。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拔海一千九百多公尺的洱海,面积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年平均蓄水量三十亿立方公尺,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可是沿湖的宾川、邓川、永建、巍山等县棉花、甘蔗和水稻产区,历年却缺水灌溉。现在沿湖四个县计划引用两亿五千万立方公尺洱海的水灌溉四十七万亩农田。


第6版()
专栏:

有凉棚休息 有凉茶止渴 有医疗队照护
温州田间劳动保护作得好
本报讯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林乎加最近到温州专区检查农业生产工作,发现有些地方在盛暑炎热季节里没有做好田间劳动保护工作,因而有一些农民害病、累倒。林乎加每到一县都和当地党委研究怎样做好劳动保护工作,要求党委领导重视社员们的健康。
目前这个专区十多个县的农业社大多订出了劳动保护制度,规定早晚多劳动,中午炎热大休息,推行午睡制。许多农业社还订出了妇女劳动保健制度。田边都搭起了凉棚,放着凉茶和其它解渴止暑的清凉饮料。许多乡、社还注意晚上尽量少开会,必要的会也尽量缩短时间。
在抢收抢种农忙期间,温州专区各县的商业部门也普遍送货下乡,大量供应猪肉、咸鱼、南货等副食品和毛巾、汗衫等,以便社员们适当增加营养和购买日用品。
各县医疗卫生部门也全力以赴地做好劳动保健工作。各地医务人员提出了“抢收抢种到哪里,医疗就到哪里”的口号,组织了几千人下乡巡回医疗,他们一面田间治疗,一面经常向群众讲解防止中暑和饮食、环境清洁等卫生常识。 (伊心恬)


第6版()
专栏:

明年要创造小麦的更高纪录
亩产小麦5467斤的谷城县新气象五社社主任 王家炳
亩产小麦五千四百六十七斤的成绩,是我社第一生产队队长关永德(共青团员)和社员关树华(女、共青团员)共同创造的。我因为分工负责领导一队的生产,也经常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种丰产田。他们两人种了一块一亩五分的试验田,原来提的指标是亩产三千斤。我们社的小麦在1957年一般亩产三百多斤,当他们提出自己的丰产指标十倍于一般产量的时候,许多人不相信,说他们是瞎吹。蒋三章老汉讽刺说:“我看你们是干腿抓拉皮,光是斤(筋)了!”
可是收获的结果呢,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大胆的理想。走到地里,人人都吵着没见过这么出奇的好麦子。那穗子长的密咋咋、齐唰唰的像案板一样,穗子顶长的有四寸二分,数数麦粒有一百二十多粒,粒粒饱满光亮。麦子长有五尺来高,矮一点的人,钻进去头都给埋住了。麦秆子真像蒜苔那么粗。因为水足粪肥,临成熟的时候,还是叶绿枝黄。人们站在地边上,麦子好像一堵墙,左看右看不露缝儿,真是密的撒土不漏。在收割前几天,大家抽方计算了麦棵,按穗计算了粒数,按粒算了斤数,估到亩产四千七百斤,但估得还是落后了。
往年割麦子,一个人一天能割一亩。但割这块麦的时候,七个壮劳力,整整割了一天一夜。一亩半地,扎了一千三百多捆。打场的时候,把一块三亩大的场园铺得满满的,碾场的人还嫌铺的过厚,怕碾不透。碾过之后,底下的麦粒连糠有寸把厚。
中共谷城县县委委员、庙滩乡党委第一书记陈学范、乡秘书蔡杰伦、县文教局干部龚奉先,都亲自参加了验收。过秤的时候,全社各队都派代表参加。第一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跑来看热闹。最后,一亩五分地共收小麦八千二百斤零八两。往年的小麦一斤有一万七千粒,今年这块地的小麦一万三千粒就有一斤。
亩产五千多斤给大家开了眼界,一些落后的人思想在事实面前也通了窍,都纷纷订出了先进的规划。
主要的耕作方法
共青团员关永德和关树华创造高产纪录的丰产田,在汉水边一个河套淤起来的沙洲上。近四年淤起的淤泥有八尺多深,土是乌黑色,土质肥沃,柔软疏松,这种地在我们那里群众称为“鸡屎土”的上好地。土地虽好,但往年人们却不太敢在这样的地里种小麦,怕种了小麦要倒伏减产。人常说:麦倒一把糠。但是这两个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大胆勇为,要在前人没有作过的事上创奇迹。
他们在耕作上的主要办法是:
(一)深耕炕垡,交叉整地。这块地直犁二次,横犁二次,耙二次,深耕达到一尺。头次犁后没有耙,大垡子悬在那里,好让7月的太阳晒透底下翻上来的发冷的湿土。半月后把垡子打碎,犁第二次。这次是横犁,深达六寸,犁后没耙,还是让太阳晒垡子,增加地温。又过了半个月,才打垡子,犁第三次。这次是先后用双铧犁,单铧犁直着犁,又用七寸步犁顺沟套犁,深达八、九寸。为了保墒播种,这次是随犁随耙。第四次是横着先后用双铧犁、单铧犁、七寸步犁套犁,深达一尺,随犁随耙。所以这样多犁少耙,多炕垡,是因为这块淤泥地湿度较大,地气寒,要多晒晒,去湿气,增加地温。(二)宽幅窄行匀播,增加播种量。这块地是五点五寸播幅,三寸行距,每亩播种量三十五斤半,较往年增加一倍多。为适应这种播幅,还特制了一种播种器。这块地在寒露后五天播种,很适时,避免了过去播种过早或过晚,影响麦苗分蘖生长的缺点。用的是南大“二四一九”良种,这种麦子在我们那里已经普遍推广。(三)层层有底肥,定期看苗施追肥。这块地有八尺深的淤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肥料。去年,种的玉米正在抽顶挂胡时,又全部被淤在地里,变成绿肥,估计每亩有六千斤。层层有了底肥,这就使青苗在各个生长阶段上都能吸收到肥料。农历11月初,麦苗在分蘖时期,看到有点发黄,就每亩施了六万斤河边的干淤泥块。这种淤泥像油泥一样,很肥,据群众说里边还含有硝气,可以帮助麦秆的发育,防止倒伏。为着把施在地里的干泥块破碎,用旧耙在地里耙了一次,也疏松了土壤。农历腊月初,为着防止麦苗受寒,又顺麦行子每亩施了四万斤淤泥块。随着又耙了一次,锄了一遍草,松了一下根。农历正月初,可能是天旱的原因(去冬我们那里没有下什么雪),下部的肥料没有吃上劲,苗子有些发黄,就每亩施了三十斤硫酸铵,不几天苗子就变过来了。正月底下了一场小雨,麦苗大长起来,可是叶子长得过旺,都沉得往下搭拉了。社里的“保守派”始终不相信我们的作法。我们要在地里施河泥,他们说:“这样的地,不施肥麦子都要倒伏,再施肥,麦子都要滚成片片呀!”见麦子有些发黄了,他们就嚷嚷:“种那么密,麦子长不起来,能不黄?”我们施了肥,叶长得过旺了,他们又笑:“看那麦子长成了刷子疙瘩,将来光长叶子不长穗,猫咬尿泡瞎喜欢!”他们的反对和嘲笑并不能影响我们的干劲,相反的,有时听听他们的话,还可以使我们提高警惕。我们听到说麦叶长的过旺了,就想办法调治,每亩用十斤过磷酸钙,采取根外施肥的办法,把它喷洒在麦苗上。这种肥料可以帮助秆茎的生长,我们想把它喷在麦苗上,就可以把叶子上的肥力追赶到秆子上去。用这办法施肥,果然生了效力,不几天,叶子就渐渐发硬直升起来了。农历2月中旬,正是麦苗含苞的时候,我们为了怕脱肥,每亩又施了硫酸铵二十五斤,麦苗一个劲长起来了。后来又发现麦叶有些过肥下搭,就又每亩喷洒了十斤过磷酸钙,并混合了农药1605,防虫杀虫。结果,麦子长得很好,根深,秆粗,穗大,粒饱,并战胜了倒伏。根据两次根外追施化肥的效果来看,确实对制止叶子猛长过肥和促使秆茎生长有一定作用,但所以未倒伏,和深耕、施肥、良种、密植等一系列的耕作方法都有密切关系。
带动了大面积增产
我们种高额丰产田,并非只是为了在小面积的土地上创新纪录,而是为了以高产作样子,带动低产;从小面积的丰产田吸取经验,而是为了普遍推广,提高大面积的产量。我们社里曾不断总结丰产经验,推广运用。例如深耕、交叉整地、改良土壤、多施肥、精选良种、宽幅条播等等经验,已普遍应用在大面积耕作上。我们社种的七百多亩小麦,在播种前,普遍作到四犁四耙,横竖交叉整地,深耕达一尺以上。为了改良土壤,曾在六百多亩的沙土地里铺上了一尺五寸厚的黄土和污泥。我们社里还开展了“六新”运动,把碾道、磨道、牛圈、猪圈、厕所、住房的肥土挖出一百多万担,上到地里。我们的口号是:想得人面桃花,就要把沙土地变成黑油沙。有了肥沃的土壤,再加耕作方法的改进,今年的小麦就和往年大不相同了。1957年,我们社的小麦平均亩产三百六十斤,今年我们共种小麦七百零三亩四分八厘,平均亩产一千零十七斤。高额丰产,在我社已不是少有的奇事,亩产二千斤以上的有十五亩一分,亩产三千斤以上的有七亩二分,亩产四千斤以上的有二亩四分,亩产五千斤以上的有二亩五分五。
今年的丰产经验告诉我们,土地还有无限的生产潜力,我们将进一步向我国五千年农业生产经验的宝库中学习,向全世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学习。我们所预定的1959年小麦高额亩产指标,将数倍于五千斤,我们全社小麦大面积的亩产指标,也要大大超过五千斤。明年,我们将以更高的成绩,向共产党、毛主席和全国人民报喜!(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四川宜宾县孔滩乡去冬兴修和扩建的塘堰,在抢栽晚稻中充分发挥灌溉作用。红旗社的社员们在水塘周围的丰收田里,紧张地犁耙和抢栽晚稻。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游云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