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养牛的好方法——役乳两用
江苏经验证明:这方法能促进耕牛
繁殖,提高耕牛利用率和经济价值
本报讯 使现有的耕牛既能作耕又能产乳,在江苏省已被提到行动日程上来了。
江苏省现有耕牛一百九十万头,其中母牛有一百万头。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江苏省在今春就提出了“三年翻一番,五年五百万”的繁殖耕牛的规划。同时,根据调查分析,一头耕牛在一年时间内从事耕田等重农活的时间只有二、三个月,其余时间都干的轻活,甚至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是没有活干。发展役乳两用牛的措施,将大大促进耕牛的繁殖,提高耕牛的利用率和经济价值,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根据各地经验,母牛怀胎期并不影响使役。因为母牛是常年发情的,每三到四个星期就发情一次,为了不影响生产,可以根据当地农活对耕牛的需要情况,有计划地分批地进行配种。母牛怀胎期约九个半月,前七个月是轻窝期,因为胎儿不大,对劳役没有影响;七个月后是重窝期,在使用时要适当的加以照顾。根据盱眙县新华农业社和龙岗农业社的经验,采用“勤用勤歇”的办法,怀胎母牛不但在重窝期间不影响劳役,而且产期还能提前一个星期。
江苏省川沙县发展役乳两用牛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役乳两用牛二千三百多头,已有20%的农业社建立了集体牧场。
泗阳县黄圩牧场,五年来已在农村中推广乳用纯种公牛与本地牛配种,生产了一千五百余头役乳两用牛,很受农民们的欢迎。苏北农学院也进行了杂交牛产乳量的研究。从这些单位已经取得的经验来看,发展役乳两用牛对国家、集体和个人有五大好处。第一,发展役乳两用牛,将大大促进耕牛的繁殖。第二,这种杂交牛的拉力跟当地黄牛一样,产乳量很高。第三,提高了耕牛的经济价值,增加了农业社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川沙县顾东农业社一社,饲养了五十六头役乳两用牛,去年,不包括六头小牛的收益在内,单在牛乳方面的收入,就占农副业总收入的30%。杂交一代的役乳两用牛,产乳期一般为六至八个月,平均每日产乳量十五斤左右,计产乳二千七百到三千六百斤。以每斤二角钱计算,共为五百四十元到七百二十元。第四,役乳两用牛的发展,为地方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泗阳县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四个牛奶加工厂,在同期内全省将新建四百十五个中、小型乳品加工厂。第五、促进耕牛饲养管理的提高。
为了实现发展役乳两用牛的规划,根据川沙、泗阳两县已经取得的实践的经验,江苏省的农业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全省现有十七个乳牛场,年产四百到五百头荷兰纯种小公牛,从现在起全部保留,以便和本地母牛交配,培养成为适应性强、产乳量高、又能从事劳役的新的良种牛。同时,乡乡建立人工授精站,使纯种公牛能配更多的本地母牛,以扩大配种面。全省三万多个农业社,从1959年起,将社社建立乳公牛配种站。在目前尚无纯种公牛的地区,先用“土种交配”,改善饲养管理,提高产乳量。
(严锋明)


第2版()
专栏:

河南全面加强秋田管理
块块实现“六无”
本报郑州15日电 夏季收获二百三十二亿斤粮食的河南省农民,现正在一亿二千多万亩秋季作物的土地上开展一个以“六无”(无缺苗断垅、无水旱灾害、无瘦田薄地、无杂草、无病虫害、无三类作物)为中心的秋田管理检查评比运动,保证秋季全面大丰收。
当前河南全省四千五百万亩早秋,如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花生等已经开花结果;八千多万亩晚秋作物生长苗密、茁壮、青绿透人。全国著名烟产区许昌的早烟,苗儿高达五尺以上,叶大且肥。
今年河南秋收作物播种质量和生产条件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秋地普遍做到深耕细耙,过去犁地深度四至五寸,今年为六至七寸,全省深翻一尺以上耕地共有两千多万亩,彻底改变了历史上晚秋不灭茬耩白脸地的习惯。秋田施底肥量,由往年的每亩二、三千斤提高为三万斤左右,施肥总数达四万五千多亿斤,比去年增加十四倍。今年各地由于大力推行了良种、密植,各种作物的苗株数都成倍增加。过去棉花每亩两千株,今年增加到四、五千株,稻子由一万蔸改种为两万蔸,烟叶从每亩一千一百株增加一倍以上,红芋也在以往一千三百株的基础上提高为三千株。今年农业生产的另一个有利因素是,全省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小麦大丰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今秋全省有三十多万名干部亲自动手培植试验田一百多万亩,各种作物高额丰产的“卫星”到处都有。另外,各地对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如浇水、追肥、中耕锄草、防治病虫害也做得既早又好。
目前,河南省秋季生产第一关——即从播种到间苗、定苗的种好关,已经结束;秋田追肥、锄草、治虫、防止旱、涝灾害等中期管理关,已经展开。为了全面贯彻不同作物增产的技术措施,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最近除了特向各地发出关于加强秋田管理开展“六无”评比运动联合通知外,并组织了二百多人的检查评比团,出发到各地检查和帮助工作。各级党政现正召开不同作物生产的专业现场会议,通过参观、评比、讨论、大字报等方法,总结与交流经验,根据本地情况和各种秋收作物的习惯,提出不同的增产措施,如棉花无疯长、玉米无空株、高粱、大豆要摘掉低帽子。许多专区通过检查、评比,掀起了乡与乡、社与社的秋田管理生产大竞赛。全区一千四百多万亩棉田有70%—80%都提前做到了“五无”——即地无结板、无杂草、无病虫害、无缺苗断垅、无疯长。历年小麦产量跃居全省第一位的偃师县,现正集中力量管理秋作物,农民们在劳动中唱着:足蹬地球团团转,秋季产量坐火箭,力争实现“三双”斤(双百斤皮棉,双千斤粮,双万斤红薯)天安门上把礼献。
(曲明振)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十四天积肥量等于八年总和的三倍
据新华社福州14日电 福建人民赢得时间,在夏收大忙以前的十多天里积好了秋收作物需用的土杂肥料一百六十多亿担,全省平均每亩可施肥一千多担(每担一百斤),为秋季更大丰收打下可靠基础。
这次突击积肥运动到7月11日已基本结束。十四天的积肥量,差不多等于全省过去八年来积肥总和的三倍。为了和时间赛跑,力争第一,全省每天都有五、六百万人冒着酷暑,日夜在“屋外找,溪里掏,山上挖,海里捞,赶办工厂制肥料”。派往山上的积肥远征队,采取“田头造肥库,满山搭肥棚”的办法,就地积肥,就地施用。各地驻军、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和除了毕业班以外的全体师生,以及部分工人,都利用晚上和清晨的时间,每人积了一百多担肥料送给当地合作社。晋江、南靖等县苦战十昼夜的积肥量,达到每亩可施三千担。目前各地正在千军万马突击运肥,一些山区合作社架起空中索道和竹木滑道,进行空中运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宁化县利用竹筒铺设地下输肥管,和山上以及地头的肥库相通,比人工挑运效率提高一百多倍。
福建省这次突击积肥,为今后经常性源源增积肥料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这就是:政治挂帅,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次,各地都把积肥的具体工作提高到总路线的意义上来宣传,说明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抓不到肥料,就抓不到粮食,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明确多积肥多打粮,就是在生产战线上贯彻了总路线。


第2版()
专栏:

积肥民歌
积肥千万担,
运肥一条线;
庄稼长成林,
粮食堆成山。
积的肥料过山头,
喂的土地滚流油,
棉花长成莲花瓣,
地瓜赛过葫芦头。
(山东聊城)


第2版()
专栏:

初次考验
林中
去年一次下雨一百六十五公厘,积水成灾二万二千亩。今年一次下雨三百一十四公厘,没有水灾,而坑塘还没有蓄满水。河南鄢陵县马拦乡的这个前后对比,是多么显明啊!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河南全省,许多县的新修水利工程都经受了一次下雨三、四百公厘的考验,没有发生水灾。
我们热烈地欢呼这个伟大的胜利。
在伏天和雨季到来以前,有一些“观潮派”和“秋后算账派”一直在摇头,认为一冬一春修这么多的水利工程是无法保证质量的,认为新修的工程是经不起大雨大水考验的。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农民群众不但能够修得快,修得多,而且能够修得好!
“观潮派”也许还在找寻一些什么偶然的原因,来解释现在河南发生的事情,但这只是时间和心机的浪费。他们应当看到自己的致命弱点和根本错误,就是看不见“人”,看不见人是一种与其他存在性质不同的存在,他们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适合于人类的要求。
“观潮派”也许并不是一般的看不见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他们肯定是看不见普通劳动者的伟大力量和智慧。他们想,几千年来多少有识之士都没有解决得了的水旱灾害问题,难道能由没有知识的大老粗们来解决吗?而且是这样的快啊!
然而,历史却正是这样安排好了的:他注定这个扭转乾坤的伟大变革要由大老粗们来完成,而且只能由他们来完成。
“也许还有更大的雨在后面,这次考验不能算数!”——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不但是明年和以后,就是今年也还是可能有更大的雨。但后半句是不对的:这次的考验应当算数,每一次都应当算数,因为这是事实。将来有更大的雨也许可能成灾,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停止呼吸,停止劳动啊!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操作,他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地发展、前进,他们新的工程就可能管住更大的雨,使它不能危害人类。
有办法抗住三百公厘的雨,就应当也有办法抗住六百公厘、九百公厘以至更大的雨。问题终归决定于主观努力。已经是用自己的主观努力战胜了三、四百公厘的英雄的劳动人民,他们应当是更易于懂得这种道理的。


第2版()
专栏:

早稻珍闻
“早稻王”
福建晋江县龟湖乡新星社一丘试验田里出现一株特大的稻穗,穗长达九寸,比一般稻穗长三寸左右,结谷五百一十四粒,比一般稻穗结谷一百粒左右多三倍到四倍,稻秆十分粗壮。这丘试验田是采取的直播密植,施肥也比别的田多。一般每穗结谷都在三百粒左右。
“双穗稻”
浙江诸暨县檀溪乡有两丘田出现不少“双穗稻”。一丘有九分是乡干部的试验田;另一丘有四分是乡妇女干部的试验田。这两丘田都是用的“有芒早粳”种子密植,田间管理搞得好。
天目山下的浙江于潜县横岭农业社也在五亩田里发现了双穗稻。在钱塘江边的萧山县金坞农业社第十小队种的试验田里,每一丛稻禾中都有两根到三根双穗稻头。
“三穗稻”
诸暨县保安乡永宁农业社在一丘“有芒早粳”的田里,发现一株抽三个稻穗的稻子,每个稻穗有一百七十粒谷子。这丘田稻穗健壮,结谷累累,大丰收在望。社员有歌道:“稻出双穗自古少,社会主义产量高,今朝一稻抽三穗,奇迹之中又一宝”。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大破小麦高产怀疑论
陕西农民将急起直追
本报讯 记者刘斌、韩国英报道:陕西省开展大辩论打破对小麦高额丰产的怀疑论后,农民信心倍增,干劲冲天,积极准备放丰产卫星。
关中平原历来是我国小麦高产区,农民植麦经验丰富。今年河南、湖北等省小麦高额丰产的奇迹陆续出现对关中地区农民震动很大,许多人认为应克服以先进自居的思想,急起直追。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抱怀疑态度。有些人说,他们大概是想进北京见毛主席了,故意把小麦产量说得高一些,一个想把一个压下去。有的人听见高额丰产一个赛一个的消息直摇头,说,这是“风扬碌碡——胡吹哩!”管保他们连麦秆也称不下那样多!老少多少辈谁见过一亩麦子能打五千斤?还有人讲,他们的种麦经验是从陕西学去的,小麦品种也是从陕西用盆盆罐罐拿去的,我们也用的是这些方法和碧蚂一号,为了搞高产把眼都敖红了,连两千斤都还没有收到,他们就能打五千斤?有一部分农业科学人员对这件事也不相信。
为了打破怀疑论,陕西省在八百里秦川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展开了大辩论。长安、武功和西安等县、市组织农业社员到湖北、河南省进行参观。陕西省有关部门还请湖北、河南创造小麦高额丰产的农业社的社员带着他们的麦子前来给全省六十多个县、市的农业社代表介绍经验。有许多农业社在辩论中经过具体算账,拿湖北、河南农民增产小麦的措施和自己的对比,绝大部分农民都服气了,认为真要是贯彻了人家在生产中所采取的那些措施,完全可以打那样多小麦。湖北、河南有些农业社创造小麦高额丰产的共同规律是耕的深、施肥量大、密植的株数多。陕西农民在小麦增产中不能飞跃前进的缺点恰恰也就在这里。人家已经密植到一百二十万到二百四十万株,深耕的程度达到一点五尺到二尺,施肥量达到十万到二十万斤;而陕西省各地一般深耕的程度只有四、五寸深,施肥五、六千斤,密植三十多万株,高产地区也不过五、六十万株。农民们普遍认为像河南、湖北那样务弄庄稼,在关中也是可能的,问题在于有保守思想,过去没有敢于那样想那样作。
是不是祖祖辈辈就没有亩产几千斤粮的事呢?就在这一点上怀疑论也没站住脚。西北农学院和长安县人民委员会在组织大辩论时,当场翻阅了许多中国古代农学著作。据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当时就有用区田播种,每区收谷一斗,每亩收六十六石,收大豆十六石的高产纪录。汉代农学家氾胜之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上记载:汉朝在我国北方黄河中游也有用区田种小麦十亩,每亩打一百石,折合起来合现在平均每亩产五千六百斤的纪录。农民们对这感到很大兴趣,他们说前人没有作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何况前人已经作到了,现在的生产条件比封建社会好几百倍,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多的丰产纪录呢。这次大辩论为争取农业生产大跃进,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许多在过去慢慢吞吞的人也积极起来了。据六十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有一千多个农业社订出了在各种农作物中发射人造卫星的计划。
农业科学家的怀疑思想也破除了。西北农学院的教授听了湖北、河南农民高额丰产经验介绍后,承认他们的许多措施确实是很科学的。他们说,碧蚂一号是他们培育出来的,但没有收到两千斤,而湖北、河南的农民能产到五千斤,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要求这些代表把当地碧蚂一号种籽寄回来一些,供他们试验研究。西北农学院并和河南省来的农业社代表签订了联系合同。并派出讲师到河南双楼农业社去留学。


第2版()
专栏:

超“珍眉” 跨“龙井”
绿茶出现“奇峰”
著名“婺绿”茶区江西婺源县,今年出产了一种独创一格的绿茶,被誉为茶叶珍品。这种绿茶取名“奇峰”,细嫩多毫,叶底明亮,色泽异常翠绿,浸泡之后,汤色始终清澈悦目,香气鲜浓。经过茶叶生产和出口部门的审评鉴定,一致认为它的品质超过了目前外销最好的上级“珍眉”和内销的特级“龙井”。
这种茶叶是在“清明”前采摘的,总产量三百多斤。婺源山高气冷,历来习惯是“立夏”开始采茶,早的也要到“谷雨”。今年在生产大跃进的高潮中,由于茶树抚育工作做得好,茶树发芽普遍提早,“清明”前十天嫩叶初展时,茶农便采摘第一批新茶,全部一芽一叶;初制过程中,又根据不同产地茶叶的特点进行了精级的选配,因此,制出这样好的茶叶。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婺源春茶一季胜全年
广东创手摇炒茶器比人工提高效率八倍
新华社婺源15电 以出产绿茶著称的江西省婺源县,今年茶叶空前丰收。根据最近统计,全县仅春茶一季的产量即达二万三千多担,相当于去年全年产量的总和,连同现在采制的六千三百担夏茶,已超过去年总产量28%。许多高额丰产的茶园不断涌现出来。去年全年产量最高的一亩茶园只有三百斤,现在婺源茶场和渔潭、长溪等农业社一改茶叶低产的面貌,春夏两季共有二十二亩五分多茶园每亩产量突破了五百斤、六百斤、七百斤以至八百斤大关,其中婺源茶场的一亩五分六茶园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五十六斤。
今年茶叶丰收主要是中共婺源县委贯彻了“既抓千斤田,也抓茶叶山”的全面跃进的生产方针,经过茶区农民的艰苦努力获得的。婺源县地处山区,有五万多亩茶园分布在山上,茶叶在全县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水稻,为江西省的重点茶区之一。
本报讯 广东鹤山县乐安社有部巧妙的“手摇炒茶器”。它只需一个半劳动力操作,比原来人工炒茶提高效率八倍。因此,中共鹤山县委决定在全县推广。
这部炒茶器原来是乐安社的副业主任李潮章在1956年创造的。李潮章看见鹤山县有不少茶区的揉茶工作,已实现半机械化——用揉茶机揉茶,只有炒茶工作,还是用人工操作,而农村劳动力又不够,他于是想到要创制一种机器来炒茶的问题。他把这种想法在社委会提出来,在群众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后,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把炒茶器试制出来了。
这种“手摇炒茶器”,制造很简单。不用花一文钱,只要将两个铁锅并连在炉灶上面,贯上一条木制主轴,并且在主轴两头装上用杂木做成的穿孔轴承;在主轴的一端装上手摇曲柄,中间安上两排铁线弯耙指,作翻动茶叶用。另外,在锅边四周,用火砖加高二尺,一方面增加茶叶容量,一方面在旁边挖一个出茶口。操作时,只要一个全劳动力烧火和加生茶叶,一个半劳动力摇炒茶器炒茶,茶花炒好了,烧火的人便把活门打开,将手摇器倒摇,茶叶便从出口落进竹窝里。一天八小时能炒茶一百斤,可以节省出十个劳动力干其他工作。


第2版()
专栏:

集体农民的共产主义精神
——歌颂建设怀柔水库的六万民工
拦河大坝巍峨地屹立在两山之间,在怀柔水库青山环抱的人工湖中,现在已经是碧波荡漾。
“六万雄兵英雄胆,筑起大坝锁蛟龙”,经过一百多个昼夜的鏖战,广大民工即将实现他们的雄心大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建设捷报,这是集体农民插起的一杆共产主义红旗。
建设怀柔水库的六万民工来自十二个县、区的三千四百七十七个农业合作社,除了六个县、区直接或间接受到水库的效益以外,半数的县、区并不受益,而农民们却跋山涉水,自带一切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自搭工棚,不拿国家一个工钱,为集体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不分昼夜,不顾日晒雨淋,劳动起来比对待本乡本村本社以至个人的家业还更加热情充沛,干劲十足。
为了早日建成水库
距离怀柔约三百里与水库毫无关系的固安县,从很多自动报名者当中挑选出来的一千六百多名身强力壮的民工,徒步来到工地参加水库建设。其中有一位年已五十开外的老农民赵德仲,当民工们集中在县里检查身体时,害怕上级不批准他来工地,就躲在一辆大车的下面,避过检查,等到大队集中出发以后,他又悄悄地扛起铺盖溜进了队伍。赵德仲来到工地以后,不但劳动从不落在青年人后面,并且几天以后就荣获全中队第一面先进红旗,他把这面红旗插在自己装满沙土的小车上,每天在工地上推起小车来回飞驰,十分动人。香河县二十四岁的民工冯广明结婚第二天就进城报名参加水库建设工作,四个月来,他一直坚守岗位,他爱人也给他捎来亲手做成的新鞋袜,鼓励他当上水库建设的模范再回家。
在工地广大民工使用的小车、扁担和铁锨把上,到处可以看到写着这样的字样:火箭队、飞虎队、武松队、十二勇士……。几乎所有可以激发人心的名字,都被农民们拿来命名自己的突击队。工地上组织起来的大小突击队一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在六次全工地评奖中,更涌现了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广大民工的冲天干劲和奔放的劳动热情,真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香河大队一万多民工为了突击一项工程,曾经站在没膝的水里连续战斗三天三夜没有休息。蓟县青年民工侯怀等几个人,每逢休息就请中队长冯景山拿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逐章逐节地讲给他们听,以激励自己的劳动热情。
来自几千个合作社的农民,许多人都素不相识,但他们在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团结互助,相处有如兄弟。蓟县三中队民工李惠民收到家中寄来一双新鞋和一件夹袄,一直放在包袱里舍不得穿,但当他听到同队的李平鞋已穿破,又没有换身衣服的时候,李惠民立刻就把自己的鞋和衣服送给李平。李平开始时再三不肯要,李惠民却很庄重地说:“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早日修好水库。”
夜深了,在民工们的驻地,还常常看到盏盏油灯在闪闪发光,灯下坐着民工们的房东老大娘,她们正趁着民工熟睡的时候,为他们浆洗和缝补衣裳。水库小报上登过一位民工写下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人们之间这种动人的新关系:“千条线穿着万针孔,大娘的心意比线长。修不成水库不回家乡,答谢大娘一片好心肠。”民工裴风宝和民工中队长王梦熊,得了急病,为了挽救他们的生命,梁永长、晋国文、张连玉等三位民工和工地医生曲永太,立刻毫不犹豫地输出他们的鲜血,使得病人转危为安。工地上广为流传的两件舍己救人的壮举,更是成了人们团结互助的榜样。一次是民工杜忠甲看到一辆小车翻了车,两块约重四百斤的石块马上就要摔到四公尺深的叠水下面;另一次北京土建学校学生李振环看到一块三百斤重的石头正顺山滚下,这两位勇士都奋不顾身地扑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堵住,虽然他们自己都受了伤,却保证了在叠水下面和山腰间工作的民工们的安全。工地上有人曾写下这样两首诗:“拧成的绳子折不断,大家团结力如山。互相鼓舞搞竞赛,建成水库不费难。”“工棚连工棚,是个大家庭。昨天你我不相识,今天成了好弟兄。”这诗句形象地表达了六万人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结下的共产主义的团结互助关系,也道出了六万民工集体力量的泉源。
革新技术创造纪录
4月底5月初,有人曾经列举许多论据和已往修建水库的实例,一再证明如果不增加机器或者增加人,就不可能提高筑坝效率,大坝就会在汛期前半途而废。他认为如果这里创造出人工每天上坝两万方土的纪录就顶了天了。但是,就在这位同志离开工地以后,六万民工就凭着劳动的双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却使筑坝效率不断直线上升,不仅很快突破两万方,并且在一个多月以后,连续四天创造了每天人力上坝三万二千方的纪录。
全盘合作化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在他们身上日益增长的那种为公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每天都在水库的建设过程中闪耀着光辉。
三河县贫农张贺,把自己心爱的一辆自行车的后车轱辘拆下,赶制成一辆特大的独轮手推车,在工地上参加了以英雄黄继光命名的突击队,连续保持一天运料十三方、超过定额四点三倍的新纪录。工地上六次评选模范,他曾经荣获五次甲等模范和一次特等模范的称号。在一万六千多人的北京市通州区民工大队里,人们都把大力士朱永珍叫做“朱红眼”,不是他真的害眼病,而是因为天生热爱劳动,见活就“眼红”。来工地以前,这位从小给地主放猪的农民不知从哪儿找到的窍门,自己花钱买到一辆破旧摩托车的轮子,用它特制了一辆在全大队硕大无朋的手推车。他每次推料近千斤,曾经在长达三里的运输道上一天推车二十四趟(单程)。蓟县民工大队的青年突击队员许和禄,刚来工地不久,看到自己县里不少民工的推土效率有些落在其他县民工的后面,他就悄悄地同本村同来的六位民工私下商量,把他们从社里发给的路费中节省下来的七元钱,全部拿出来买了木料和铁钉,在他们的独轮小车前面加上活动挡板,把车斗加宽加高,一下子这七个人就创造了每天推土上坝十七方的新纪录,突破定额三倍。许和禄等人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立刻推动全县民工掀起了一个改革工具的运动,全县三千多辆小车全部改大改宽,每个民工推土上坝的平均效率在一个多月内就提高了四倍。
在三河县黄土庄中队的民工驻地,每天晚上都有一个人在仔细检查小车和各种工具的数量,发现丢失一定要想尽方法找到;每逢下雨,他还要冒雨走一里多路去到工地察看,生怕有的民工因急于避雨丢掉工具。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以为他是个细心负责的中队干部,其实这个人却是中队上专管烧水的民工石高生。石高生每天不但要烧好开水,不论日晒雨淋,都要往返几十次,跑几十里路把开水一担一担送到工地,保证民工不缺水喝;他并且还利用民工喝水的时间推车运料,每天保证要运料一方。石高生这种热爱国家财产、热爱集体、热爱水库工程的精神,使得全队民工十分感动,大家一致评选他作为工地上的甲等模范。
不全胜,不撤兵
当人们同洪水的斗争已进入最紧张阶段的时候,工地上也曾有极少数人经受不住考验,在困难面前动摇了。但他们的动摇并没有使工地涣散,反而更加激发起人们的建设热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固安县一个小商人出身的民工中队干部,一个去年才由城市回乡生产的中农,他们纠合另外两个不懂事的青年民工,迎合部分落后民工的情绪,在县人民委员会门前贴出了十张大字报,企图煽动民工散伙回家。他们公开声言,如果领导上不批准回家,他们就要“今天工地来睡觉,明天不作答复不上班”。他们说他们原来只答应来工地劳动三个月,到时间不让回家是水库指挥部“不讲信用”,“欺骗了他们”。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十张大字报却从反面烧起了一把烈火,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洪水的决心。自从这十张大字报贴出以后的一星期中,整个工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几万民工署名贴出了几千张大字报,给几名“逃兵”以坚决的回击。有的人在大字报上斥责他们是“闹撤兵,闹罢工,存心破坏大坝建设”,有的批驳他们是“反领导,闹对立,一心想把广大民工来欺骗”,有的干脆向那些懦弱者发出了自己钢铁般的誓言:“你们听一听,我们全体民工的决心多么坚硬:一定要把水库建成,仗要打不胜,绝对不撤兵!”经过这场风波,整个工地直到水库修成,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士气。
集体力量大
六万民工在怀柔水库战斗一百多天虽不拿一个工钱,但他们所在的三千多个农业合作社却要按照他们在工地上劳动的好坏,在当年合作社的收益中给他们分红,并且在修库期间还妥善地照顾他们的家庭生活,供应民工们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需要,保证农业社生产搞得更好。因此,六万民工实际上是十二个县、区全体农民派出的义务劳动的代表,水库的建成实际上是三千四百多个农业社的集体力量。
这是农业合作化的巨大优越性的又一光辉例证。今天,我们应该替一切为它出过力量的人写下颂歌,更应该向建设水库的主力军——六万民工欢呼,欢呼他们的辉煌战绩,欢呼他们的共产主义精神。
本报记者 袁木 邓子常(附图片)
怀柔水库工地夜景 新华社记者 李子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