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略谈“形势逼人”
任君默
今天,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感到时代的力量,所谓形势逼人。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形势发展之快,变化之速,社会潮流之激宕,任何角落都逃不脱它的冲击。但据说,有的人认为这完全是人们自己在制造紧张,这是破坏生活秩序,违反社会发展规律云云。这和那些讥讽我们“好大喜功,现在办将来的事”的论调,可以说是一路货色,只不过多了一条“秩序”“规律”的尾巴,把自己装扮得更像一个“学者”而已。
对于那些习惯于迈四方步的人,安于常规生活的人,眼前的形势,的确是破坏了他们的“秩序”,违反了他们的“常规”;使他们大有形势之紧,如“芒刺在背”之感。生活的秩序被打乱了,动也得动,不动也得动,天天动,时时变,一刻也停不下来,实在紧张得够呛的。
然而我们说,这正是一种新的常规,新的秩序,正如刘少奇同志在“八大”工作报告中说的“这是我们应当双手欢迎的一种革命的常规”。
这完全用不着奇怪,我们不是学过一点唯物主义辩证法吗?辩证法不是告诉我们:“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吗?今天,我们的“客观”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六亿多人长期处在贫穷和缺少文化的状况下,用很大的努力才能勉强维持很低的生活水平,不能有效地抵抗自然灾害,不能迅速地制止可能的外来侵略”(刘少奇同志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这样的客观形势又怎能不逼人抛弃陈规陋习,建立革命的常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呢?这完全是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人不会也不可能凭空制造得出来的。
毛主席早在1949年就警告过我们:“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毛主席这几句话,真是一语道破社会发展规律的。妙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句话,客观形势就是要“强迫”人的。
现在我们国家的客观形势,是人民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按照客观的规律同时又是自己的愿望去改造生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这个激宕的洪流里,要么就是急流勇进,力争上游;要么就是顺流而下,被冲没到下游泥底。想慢慢来,不好不坏,安于中游,那是不可能的。


第8版()
专栏:

钢桥
顾工

公路局长和工程师一起站在一块险峻的石岩上,脚下是白沫喷溅的涧水,对面是一块突兀的悬崖。
“你看,桥什么时候能够搭起来?”局长问。
“三个月”,工程师咬着嘴唇,狠了狠心说。
“不能再快点吗?”局长逼视着问。
“这是钢桥啊!这不是浮桥,”工程师总觉得这位领导同志把一切问题看得太简单。
“我搭过浮桥,我当工兵的时候,搭一道半华里长的浮桥,只用了三分钟!”
“可是钢桥究竟是钢桥啊!”
“正因为是钢桥,所以我才给你三天的时间。”
“三天?!”若不是站在这块险峻的石岩上,工程师真会跳起脚来的。
“三天”,局长的话,像刀切似地,似乎一秒钟也不能再多给。
“可是没有铆钉啊!铆钉从内地运到这里,起码就得三个星期。”
工程师紧挤着眉头,提出了不可克服的难题。
局长沉吟了一下——他的思考过程总是很快的:一堆乱麻,在他的脑子里,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缕成了绳子。他回答:“明天,明天我就把铆钉交给你!”
明天?!工程师呆住了。咳!这简直比草船借箭还神奇。

局长回到他的老部队来了。这个工兵团里的军官,他差不多都能叫出名字来。他还能记住谁是在那年参军的;谁在那年打过一个漂亮仗;谁在那年闹过情绪。……他当过他们的政委。现在,他穿着一身深一块、浅一块的蓝布衣服,站在他们中间。
军官们的情绪都沸腾起来——老首长突然来到了。
局长坐在帐篷边的风箱上,意趣横生地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我现在不是来下达命令,我是来提出一点请求,看看能不能办到?”
“能!”站在他边上的团长响亮地回答。
在局长当团长的时候,这位团长是出色的尖刀连连长。无论交代他一个什么艰险的任务,他总是先回答了这个“能”字,然后再去考虑——他不同于有些人,先考虑好了,再来回答。
这个熟悉的回答,使局长更加高兴:“你们谁会打铁?”
“我!”军官们就像回答口令一样,大声地喊着。
“谁在冷却部工作过?”
“我!”又有几个连、排长振奋地答应。
“谁当过铆工?”
“我!”只剩下一个高亢的声音了——是一位精精壮壮的指导员。
其实,局长这些话都有些明知故问,他对这些老部下的出身、成份、来龙去脉是很清楚的。
“好,我现在就聘请你作我们的技术顾问。”
局长对指导员说完这句话,又站到团长的面前,团长几乎屏住了气息——他知道这位老首长的习惯,在交代一个艰巨的任务的时候,他总是喜欢靠近你,站到你的面前。
“谢谢你,再来打个突击战吧!请你马上集合部队,照我刚才对你们说过的话,再对战士们说一遍——叫当过铆工的同志站出来:向前一步走!”……

这天夜里,整个山谷都是明晃晃的,整个天空都是红艳艳的。到处都是拉风箱的声音,叮叮当当的打铁的声音。总之,这个旷古无人的深山野岭,今夜真是热闹非凡。
第二天,天上一两片薄云刚刚被阳光染红,局长就来拍打工程师住的帐篷了。工程师揉开眼睛,就见一颗一颗才出炉的铆钉,一堆一堆晶晶亮亮的铆钉,放到他的床头了,弄得这位工程师张口结舌,实在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共青团员在钢梁上爬上爬下,共产党员在半空中喷着电焊的火花,所有的军官、战士和公路局的技工,没有一秒钟的偷闲,没有一小时的睡眠,一口气干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四天的早晨,一座钢桥,就横跨在湍急的涧水上面,就平卧在巉岩和悬崖的中间。在这里滞留已久的车队,一辆接着一辆平稳地行驶过去了。
公路局长又站到那块险峻的岩石上,出神地望着在脚跟前川流不息的车队。片刻,他又斜过脸来对工程师说:
“我看以后架这样的钢桥,还可以再提前十二个小时!”
这回,工程师的心里虽然还有不少的问号和惊叹号,可是在口头上却什么道理都讲不出来了。


第8版()
专栏:

参加十三陵水库完工典礼的颂歌
陈毅

远望水坝半天横,近看斜壁数十寻。
四十万人能速决,巨工五月便期成。

水库揭幕发辉光,参加劳动姓字香。
为问谁是建设者,答言工农兵学商。

部队参加修水库,学习能武又能文。
人民个个尽入伍,入伍个个为人民。

人民定都傍燕云,八载建设真辛勤。
接连水库排班至,官厅怀柔到明陵。

星月淡淡上工地,赤日炎炎午不回。
万众突然齐呐喊,中央同志劳动来。

全国各项皆并举,百花齐放大争鸣。
政治务虚已卓绝,劳动锻炼最惠人。

外宾成群来劳动,各国使节亦留芳。
对我同情应申谢,一分劳动一分光。

从此京郊水归漕,一劳永逸无旱涝。
处处农田能排灌,多快好省看新苗。

几处起伏布战云,我以建设奠和平。
任何局势可扭转,掌握命运在人民。

水利开发大中小,洋土结合到处闻。
期年水利遍中国,岂独浸润十三陵。
十一
天上星月正交辉,地面红灯夜不吹。
此是庆功欢乐夜,百万歌舞不须归。
十二
风吹水动生云气,四面峰峦罩落霞。
江山信美真吾土,遍地开花看中华。
十三
六亿人口世无俦,打败强敌已风流。
而今对准自然界,入地上天逍遥游。
(一九五八年七月)


第8版()
专栏:

千里送删镰
丁凡
经过几天烈日的曝晒,麦子已经成熟了。满田满野,都是金黄的一片。
在安陆县光明社的麦田里,县兵役局下放干部张德胜和社主任张齐尧,正在紧张地收割。天气很热,他们闷着头割了好半天,伸起腰来一看,才只割了不多大一块。张德胜同志心想:“像这样割下去该要割到什么时候呀!”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家乡——安徽省的删镰。用删镰割麦,一个人一天至少要割上十亩田,和这里用的月镰比较起来,效率要快四、五倍。于是,他就和社主任商量,决定仿制。
但是,由于没有样子,自己又记不准,试制失败了。怎么办呢?他拿出了自己积存的十块钱,写了一封家信,托父亲在家里买两把长铁镰寄来,自己再安装镰柄和竹网。
张德胜同志的家乡在安徽省太和县,离安陆县有上千里路。父亲名叫张春材,是一个农业社员。他接到儿子的信以后,马上买了两把上好的长铁镰,准备即刻寄去。但是,他转念一想:“儿子信上不是说自己装没有装成功吗?要是把删镰寄去他又装不好,岂不误了那边老乡们的大事!还是亲自装好了送去稳当些。”就这样,老人家就走了上千里路,把两把装好的删镰送到安陆来了。
第二天,光明社的麦田里出现一种新的割麦工具——删镰。只见张德胜同志,直着身子,一手握住镰柄,一手带着牵绳,删镰在麦浪里挥舞,一镰下去割一片,不一会,一斗田的麦子就割光了。
随着删镰的挥舞,麦田里围拢来一大群人,个个啧啧称赞道:“老张,哪里弄来的这个宝?”当社主任向大家说明了来历,他们就连忙问老张:“你父亲在哪里?”张德胜同志说:“他们社里活忙,他只住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就回去了”。大家听了都埋怨他说:“怎么不把他老人家多留两天呢?!”


第8版()
专栏:

黑板放在田岸旁
莳田时节生产忙,
黑板放在田岸旁,
休息时间来识字,
做啥学啥不易忘。
〔江西永新〕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二十四史
默希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是一句老话。据说文天祥被元朝俘虏送到北京以后,元朝的丞相孛罗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自从盘古以来,一共有几帝几王?”意思是要他投降元朝。文天祥回答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这样把孛罗的话顶了回去。原来宋朝明令规定的,只有十七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后明代监本,又加上宋辽金元四史,称为二十一史。1739年
(乾隆四年)明史修成,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合成二十四史。文天祥是人民群众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他的名言也变成了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用来表示问题的复杂性。并且把十七史改成二十四史。
一部二十四史究竟有多少?它的总卷数是二千二百四十卷,字数在二千七百万以上。现在比较通行的本子是在弘历(乾隆)的命令下刊刻的武英殿本,简称“殿本”。
解放前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就是以“殿本”二十四史影印,加上柯绍忞的“新元史”。商务印书馆曾搜集各史较早较好的本子,汇印一起,因为包括宋元明清各本,所以叫做“百衲本”。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它记载了五帝到汉代的事实,是通史的性质,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五种体裁。本纪是帝王的事迹;世家是写诸侯或贵族的生平;列传包括一些官僚士大夫和司马迁所欣赏的人物(如游侠列传),以及一部分少数民族的事实;书,专门记载政治、经济、地理的状况和各项典章制度;表,是用表格形式来总纳和说明问题的全貌,如
“三代世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都是。书、表和纪、传、世家是相辅而成的,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后来写史的人,学司马迁的先例,减去世家,把书改叫志,称为“表志纪传体”。班固的“汉书”,就是这样的。汉书里增加了艺文志,对前代至当时的著述,开了一个清单,说明学术源流,给后来各史开了先例(有的史不叫艺文志,叫经籍志)。从汉书起的各史,都是记载一代的史实,所以又叫做断代史,以区别于不限一代的通史。
整部二十四史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事迹,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曲折反映了阶级斗争和历代人民一部分真实的生活;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为什么要说曲折地反映呢?因为从六世纪杨坚(隋文帝)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纂成了道地的官书。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的宰相监修,那些史臣们必须战战兢兢秉承皇上的意旨,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讲正统,论史法,一句话说,就是用修史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权。因此,二十四史里虽含有丰富的史料,但这些材料是被挑选过的,也经过很大的歪曲,在利用之时要经过批判分析。反之,如果掌握了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许多材料可以从腐朽变为神奇,可以发生正面的或反面的教育作用。
这部浩瀚的史料总集,在今天主要是供人翻查的,除专家以外,没有必要逐篇去细读。按人查事,有开明书店所编“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和梁启雄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可供利用。近两年来商务印书馆把各史的经籍艺文志辑录出来,附加二十四史以外的资料,并且另编了书名、作者索引,检查起来方便多了。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历代各族传记汇编”,汇集二十四史内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这种资料汇编的方法,为研究工作者节省了许多查书的时间和精力。
二十四史中也有许多写得很精彩的文章,不仅是史料,也可作为文学作品去阅读。像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一个例子,这就是有名的剧目“将相和”的最早的蓝本。对青年读者来说,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重点的选读一些,也还有些好处。从前有人把二十四史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其实只是欺人之谈。我们要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态度来处理文化遗产,对二十四史也不例外。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大家都来改善态度
安徽蚌埠市邮电局 吴昭仁
目前,全国的商业部门、邮电部门、公共汽车、医院、饭馆子……一切凡是与人民群众接触的单位,都在开展着服务良好运动,工作面貌焕然一新,颇受群众的赞扬。
在我们这些被亲切称呼为“顾客”“用户”“病员”……的人当中,至今还有一些人不太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我曾亲眼看见有一个人在百货公司里挑这样看那样地盘问了十五分钟,嘴里还不干不净的骂着,结果什么也没买就扬长而去,忙得营业员收拾了半天。一个列车员,怕乘客坐过站,好心好意地推醒一位睡着的旅客,客客气气地问他在哪儿下车,而那位旅客却骂道,“你不知道我在睡觉吗?到了地方我不知道下车?还要你来问!”
尊重别人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新人的美德。我希望我们这些被称作“顾客、用户、病员……”的人,也与商业、公用事业、服务性行业的职工们一样,大家都来改善一下自己的态度。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大跃进民歌选一百首”
诗刊社最近编印一本“大跃进民歌选一百首”。这一百首民歌都是短小精粹的作品,它们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气概和劳动热忱。它们是农民群众在田间的政治鼓动诗,又是生产斗争的颂歌。很值得做为人手一册的读物。
诗刊社还将编印“工人诗歌选一百首”和“战士诗歌选一百首”。
(燕麦)
“白洋淀纪事”
这本短篇集共收集了孙犁的五十四个短篇。这些短篇写的大多是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平原上的人和事。这些作品描绘了不少人民的英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一兵)
“幼雏集”
这是菡子的一本散文集,包括二十九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这些散文描述了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和新人物崇高的品质;刻画了社会主义祖国教养出来的孩子们的优良品质;歌颂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光辉事绩。作品热情洋溢,诗意横生,鼓舞人们在新的生活中奋勇前进。   (毕方)
“雪与山谷”
这是郭小川的一本抒情叙事诗集,包括长诗“白雪的赞歌”和“深深的山谷”两首。在“白雪的赞歌”中,作者热烈地歌颂了一对革命夫妇忠于革命、忠于爱情的高尚品德。他们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失散了。当他们在胜利中再度重逢的时候,他们彼此都以在政治上和爱情上像白雪一样的纯洁而无愧于心。“深深的山谷”抒写了另外一个女共产党员对待革命和爱情的严肃态度,当她发现自己的爱人在战斗中是一个懦夫和叛徒,她就毅然对他割断了思念。在这两首长诗中,作者以鲜明的爱憎,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的崇高品质,鞭挞了懦夫叛徒的丑恶灵魂。  (林蒙)
“第二次考试”
这是一本内容新颖的散文集,包括何为近两年来所写散文十余篇。这些短小精炼的散文,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以及青年一代共产主义品质的成长。
从这些散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饱满的热情,因此他就能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现新鲜事物的萌芽,并且从中看出它与我国先进社会制度的联系。
(燕麦)
〔以上各书都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8版()
专栏:

田间学校(套色木刻) 
  阿涛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