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求全和成全
陈泽群
在处理来自普通工人的革新创议时,常见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求全责备的“求全派”,一种是极力促成的“成全派”。
某些洋气十足的只靠书本吃饭的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着自己的“土”同胞所提的“土”法子,满心眼地不服和不屑一顾,但怎么办呢?既不敢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来拍拍拍地打一阵,也不能用古时判官的朱砂笔勾判一通,于是挑剔起来了,用的是一架无限倍数的显微镜。任何已成或未成的发明创造,只要是他认为“来路不正”的,就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据说是“跟科学开玩笑”的毛病来。
首先他向你要“计算数据”,然后问你有没有一份附图?如果没有,据说审理起来是“很不方便”的。而仅此两端,对于刚刚上文化夜校吃力地演算四则题的人来说,是很容易被“将军”的。偏偏老老实实的工人们又缺乏他们那种“口若悬河”的本事,被左盘右诘一通之后,勇气差一些的人,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那怕再有希望的方案,也会没顶于他们一阵哈哈的笑声中。
求全派的另一招儿就是要查证一番典籍,具体地说来,就是要翻查一下他早年在大学听课时的讲义和笔记,有的甚至什么都不必查,因为他很多东西都“记得”和“听说”过,例如你满腔热情等待他发表点意见,他却慢吞吞地把眉皱了:“记得”美国一位什么教授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听说”外国一个什么厂家也尝试失败而致关门——凭你们这些既无计算数据又无附图的建议,也想搞出啥名堂?还是“慎重”点,再回去想想(也许至少得十年八年吧),想“全面”了,“到时我们再研究吧”!
而好些“土”法子无须十年八年,仅十天半月就显示了它的成就,“求全派”惊惶之余,就急急地又把显微镜搬出来了,把这些无法抹煞的成就摆在无限倍数的镜头之下,一边看,一边念念有词,说是土炉子炼出的钢,“成分太杂乱”,土法子试制出来的汽车,“保不定那天会半路抛锚”;还有,昆虫有八十多万种,李始美只能治其中一种的白蚁,“不全面”!
正因为任何一份革新创议在起初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竟在挑剔的“求全派”也就总能找到点话说,如果这些创议在实践中碰到困难乃至于一时失败,求全派就更可以振振有词地说他预言在先了。这的确是我们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的阻力之一,使一些本可成功的创议流产或者夭折,使一些“土里土气”的人丧失了锐气。
令人感佩的,是另一种“成全派”,他们即或在技术上还被称为“外行”,但眼下许多发明创造就正是在他们的鼓励和协助下被成全了,实现了。他们满心欢迎来自群众的革新创议,他们耐心地倾听而不是吹毛求疵地盘诘,他们宁可在现场揣摸而不计较数据和附图,鼓励人们敢于在前人未曾留下足迹的地方跨步出去,敢于在洋人认过输的问题上,继续进行探索。他们给创议者提供实践的条件,替他们推荐助手和协作者,在尝试者遭受挫折、失败和重大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支持和力量。正是他们,使一些并不全面的创议全面了,使一些本来可以实现的事提前实现了,使一些暂时的失败得以挽救,土专家喜欢这样的“成全派”,把他们看作“知音”。
让事实多打几下“求全派”的耳光。
让我们有尽可能多的“成全派”。


第8版()
专栏:

维吾尔老人的心愿
欧琳 李魂
艾山老汉每天清早骑上小毛驴,和他的小孙子不声不响地离开家。直到傍晚,他们才回来。艾山老汉的儿子、前进农业社的主任克里木,曾经问过父亲和儿子多少次,总问不出个究竟。这一天,他豁出一上午不下地,悄悄尾随着父亲,才解破了这个谜。
刚开春,新疆传开了一件大事情,兰新铁路马上要进新疆了,今年秋天就通车到哈密。艾山老汉听到这事乐得一夜没閤眼。第二天他就和小孙儿骑上毛驴到铁路工地上去了。工程队的人领着艾山老汉走了一圈。艾山一面走着,一面想:这些年轻的孩子们,离开爹妈,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咱哈密县,既不为金,又不为银,一心为了咱新疆五百万人民,真是毛主席的好孩子。咱新疆人该用什么来迎接这些筑路工人呢?这戈壁滩可不是好惹的啊!一到夏天就像烤馕(维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面饼)的火炉子,连个遮荫的地方都没处找。要是能吃上咱哈密又甜又香的瓜果,那可……。老汉拿定了主意,急急忙忙赶回家。他拉住自己的儿子:
“我说克里木,你这个社主任想到没有,该给他们种些瓜啊!”
“谁?”
“修路的小伙子们。”
克里木眉开眼笑地:“咳,社管会早讨论啦,扩种二十亩瓜田。”
“那好,算我一个。”
“你?”克里木惊奇了。“爸爸,今年你七十二啦!”
“怎么?怎么?”说着老汉就要动手掰儿子的手腕。“山鹰还能老吗?”
“……不管谁种的,秋天能把瓜送到他们手里不就行啦!”克里木往后退着,好言好语地劝道。“再说,人都派定啦,还能换?”克里木撒了个谎。
老汉狠狠瞪了儿子一眼,他知道再求也没用。原因只有一个:爸爸老了。
艾山生气地离开儿子,他开始去找那些一起在树荫下聊天,打“库尔的”(朴克牌),或是铺开夹袷袢(大衣)睡觉的老伙伴。他们都是像老橡树一样壮实的老汉,而且也都是在“不安心”地度着晚年的人。艾山的提议受到热烈欢迎。他们骑上小毛驴,带上砍土曼(铁锹)出发了。经过几天的勘测、讨论,确定了离村七里路的一块近水的荒地作为瓜田,后来又分别凑足了瓜种。于是,一块农业社主任不知道的新瓜园诞生了。老汉们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引起许多人怀疑,但他们信守着自己的诺言:谁也不告诉。
现在,克里木一直跟踪到瓜田里,了解到这个秘密,他感动得什么也说不出。看到这些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们像是比以前年青了。看到绿油油的瓜秧,眼前仿佛映现出了筑路工人们津津有味的吃着瓜的情景。……


第8版()
专栏:

宣誓(二首)
戈壁舟
宣誓
我们举起手,
要叫高山排队走!
我们举起手,
要叫大河倒着流!
我们举起手,
要去参加大战斗!
向田地要粮,
向高山要油,
向柴火要棉,
向野草要酒。
一个天大的决心,
只要听党的话,
还有甚么不能够!
5月2日返蓉之夜
带着计划下去
我跟春风春雨,
带着计划下去!
一把锄头,
一件行李;
还有满腔热血,
坚强毅力。
要在金色的秋天,
带回胜利!
5月14日成都


第8版()
专栏:大地的秘密

地质学从哪里来?
石工
在总路线的照耀下,全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自然进军、向地球开战!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这个时候,了解一些地质学知识是有好处的。因为地质学正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成分、构造和历史。不过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主要限于研究地下十到二十公里的地方。同时对今天的海洋、生物、大气的研究都另有专门学科,不在地质学的范围。但是地球历史上的海洋、生物和气候等问题,还得由地质学来研究。我们研究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产,而地质学也正是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同志都可以来丰富发展地质科学。我们只要看一看地质学从哪里来,就可以更加明白。
谈到地质学,很容易使人感到神秘。地上能知地下事,找出矿产,把荒山变成宝山,这不真是有点“神通”么?因此有的人便觉得搞地质只能是专家的事。其实说穿了一点也不神秘,也许你已经掌握了不少地质知识自己还不知道。
地质学成为一门近代的科学,不过是近二百年的事,可是人类对地下资源的利用,可以查考出来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在周朝时,金、银、铜、铁、铅、锡、汞等矿产已有开采,朝廷中并设有
“矿人”的职位。在生产中,劳动人民积累了许多地质知识,摸索出找矿的规律。在“管子”一书中记载了不少,其中像“上有赭者,其下有铁”,是很合乎地质学原理的。可见我国在春秋时代,就有很丰富的地质知识了。以后几千年,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开采了无数的矿产,那时可是一个“地质专家”也没有呢。在水利工程上,由于农业的需要,我国很早就知道利用地下水。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约在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秦国在陕西修建了三百余里长的“郑国渠”。这条渠不仅能灌田二百多万亩,还使地下水得到宣泄,降低了地下水位,因而改良了大部分盐碱地。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钻凿深井的国家,四川因离海远,在钻井取盐的同时,还得到了天然气。
钻井、采矿、开渠、修运河,都需要解决许多地质问题,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出色地完成了这些任务,可见地质并不神秘。地质学不过是把这些从生产中得到的知识系统化罢了。只是因为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一方面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地质学的要求,才有地质学的出现。
在苏联,采矿事业的发展也很早,在十三——十六世纪就有了专门找矿的人。特别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时期,矿业进一步发达,地质理论逐渐萌芽,科学院也出版刊载地质论文的杂志了。在欧洲,从德国地质学的奠基人魏尔纳的身上也可以看出地质学是从生产实践而来。魏尔纳的祖先从事铁业已有三百年,在魏尔纳出世的时候,采矿事业更变得特别重要了。他在这种环境下,第一个在德国讲授了地质学这门新课。至于称为英国地质学之父的施密斯,本来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只念过村塾,他的地质理论主要是在他担任修建运河的工程时积累下来的。运河的开凿,供给他以大量的岩石和化石,使他在地层问题上提出了科学的理论。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地质学不是“专家”的“天才”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中所得知识的积累。群众才是地质学的真正创造者,这门科学,没有什么神秘。就是在今天,我国许多劳动人民有的地质知识,有些专家还没有。比如在江西,有的地层分层问题,地质人员搞很久才能识别,可是有的老矿工,用手一摸就知道了,可以断定出这一层下面有没有煤。因此,不仅是群众要学习地质知识,以便于全民办工业、全民办地质;专家也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使地质学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第8版()
专栏:

推荐现代题材戏曲剧目
“演员日记”有普遍教育意义
向苏
从剧名上看,沪剧“演员日记”好像说的只是演员的生活、思想和斗争,对广大观众的教育意义似乎有限;其实不然,我去看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演出以后,深感这出戏的教育意义大大超出它的剧名,它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真危险,不改造可不得了!
“演员日记”是描写一个剧团里的反右派斗争。戏里突出地描写了女演员刘玉蓉严重的骄傲情绪和个人名利思想,如何被右派分子利用和拉拢,一直发展到快要堕落成为右派的地步。戏中以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人们:个人主义思想是最容易被敌人钻的空子。你骄傲闹不团结,或个人主义得不到满足而对党有些不满,敌人就来挑拨离间,火上加油;你争名夺利,敌人就乘机投你所好,捧你拉你,引诱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刘玉蓉的思想发展规律,大大启发了人们改造个人主义思想的自觉性。这就是最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一点。此外,戏中还描写了另一个女演员陈芝华在斗争中受到锻炼,从迷茫到觉醒的过程;描写了右派分子和坏分子结合在一起;描写了右派分子欺骗和腐蚀青年等,都能使人从中受到阶级教育。还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剧中能够体现党在反右派斗争中的政策,增强了这出戏的思想性。
这出反映两条道路斗争,也很有意思。它通过前台正在演戏、后台却在进行激烈的斗争等场面,巧妙地让观众领悟到: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两条道路的斗争之外,只有自觉地参加这一斗争,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在这出戏中扮演陈芝华的丁是娥、扮演刘玉蓉的石筱英、扮演右派分子司空德的解洪元,演得很好,他们把三种不同人物的面貌清晰地刻划出来了,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我感到这出戏还有一些缺点。有些正面人物的形象刻划得不够生动,如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党员编剧鲁兵和积极分子刘小蓉等,给人的印象不深。另外,第四、五场间衔接不紧,看了第四场,许多观众都以为戏到此演完了。最后一场刘玉蓉害怕戴上右派帽子的心情表现得过多,如能着重表现她经过教育,觉悟到个人主义思想的危害性,下决心改造自己,岂不更好?


第8版()
专栏:

读“人民文学”上八篇特写
朱清
作为“人民文学”一个长期读者,我对7月号这一期刊物是感到相当满意。这种满意的心情实际上是和最近几期“人民文学”给我的印象分不开的。从今年1月说起,“人民文学”愈来愈鲜明地改变着面貌。那就是,一反过去修正主义者宣扬的所谓“揭露生活阴暗面”、“干预生活”的谬论。现在,热情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群众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作品多起来了;一反过去修正主义者对所谓“配合政治任务”的厌恶和抗拒。现在,迅速反映现实,反映生产大跃进,反映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多起来了;一反过去修正主义者对文艺普及工作和群众创作的轻视。现在,由劳动人民亲自创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多起来了。这个根本变化,在这一期里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这一期发表了不少很有特色的作品,如五篇短小精练的短篇小说、优秀的湖南花鼓戏“战鼓催春”、四篇别具风格的散文、郭沫若同志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抗战回忆录——“洪波曲”等等,都值得一读,不过这里我只准备谈谈这一期发表的几篇特写。
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期刊物里特写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这些特写,在题材、表现手法和风格方面是各有特点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从不同的方面生动地表现了当前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大跃进的面貌。锺灵是我们熟悉的漫画家,在他的那篇散文诗式的特写“光荣啊!十三陵水库”里,热情洋溢地描绘了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和党中央各位首长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动人的场景。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生动的画面,同时也仿佛可以听到所有十三陵的劳动者对领袖的热情的欢呼。诗人郭小川写的“钢铁青年突击队”,歌颂的却是十三陵水库工地上一群普通的劳动者。诗人的这篇特写比较长,和画家的短小的篇章恰成一个对照,它细致地介绍了一个劳动突击队。诗人在特写里是面对青年朋友们讲话的,但是难道他的那些并不年青的朋友能不为这篇叙事诗所激动吗?
我们看到了人们在北京、在陆地上的“战斗”,而在一位海员同志写的特写“劳动号油轮”里,又看到人们在南方、在水上的“战斗”。这是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的战斗,是赶上英国,灭帝国主义者威风的战斗!这里写的是我们的一艘不过二千吨的小油轮和一艘“华丽耀眼的”英国巨轮在技术上的较量,胜利的一方是属于我们这艘小油轮的。“老阿弟!看起来它的外表够吓人,其实它是辆破马车”,这是一位海员对英国巨轮的评价。我们的海员正是凭了这种大胆蔑视敌人的无产阶级的气魄和他们的冲天干劲使得英国绅士甘拜下风的。特写里面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记李始美”、“科学行列里的新人”、“地下水道的故事”这三篇特写写的是技术革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劳动人民当中的公输般和诸葛亮。“记李始美”和“科学行列里的新人”这两篇特写,都以政论式的热情,分别介绍了全国闻名的“白蚁专家”李始美和发明手摇自动推土机的农民贺亭。几篇特写里都写到了技术问题,但可贵的是它们都透过技术细节,着力歌颂了这些“土专家”敢想敢干、百折不回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不久以前向首都人民贡献了他们精采的艺术节目。这次演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战士们的肉体残废了,但他们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坚毅精神却屹立不倒,在艺术方面闪放出异彩。“能”这篇特写就深刻地表现了这个主题。
青年作者林斤澜写的“赶天桥”是一篇反映商业工作者大跃进的特写。特写写的是大跃进当中出现的“奇迹”之一:落后分子变成先进人物;事情是比较简单的,但写得却相当生动,既有情节,又有人物,绘声绘影,读来如同一篇小说。
我们读过的不过八篇特写,可是在其中可以看到多么丰富、多么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啊!这些特写有的容或写得比较粗糙,能够看得出作者匆忙执笔的痕迹,但那些事迹、那些人物对我们该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很明显,这种把生活中刚刚发生的热气腾腾的事件迅速表现出来的本领,是特写这种文学样式所独具的。我们不禁要说:让我们的报刊上能发表更多更好的特写吧!把几千几万篇这样的特写汇集起来,不就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部宏伟的历史吗?


第8版()
专栏:

奇妙的事实
△一张伞棕的叶子底下,能蔽二十个成人。
△菜虫能拖得动重于本身二十五倍的东西。
△浣熊就食时,总要先把饲料浸在水中洗濯一下。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舞台与银幕
连台本现代京戏
北京新兴京剧团一向是以演连台本戏为主的。最近,该团以跃进的姿态,演出了根据袁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新儿女英雄传”连台本现代京戏。现在演出的是从人民游击队敌后抗战,到抓汉奸何世雄这一段。演出朴实,较好的表现了敌后人民抗战的决心。
这是一个根据该团演出特点很好的尝试。
(珉)
洛阳豫剧一团也有现代戏
爱好豫剧的观众,大多熟悉洛阳豫剧一团马金凤等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剧。
这次,该团来京演出,除上面所提的这些博得首都观众好评的传统剧目外,还带来了“母亲”等现代剧目;它将使豫剧观众,通过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受到现代题材更有益的教育。 (明)
“静静的世界”
这是一部法国科学纪录片。影片创作人员帮助观众探索了海洋深处的秘密。看了那种种海底奇景和我们从未见过的生物,不由得让人们联想起大自然的无限丰富和它探索不尽的奇迹。影片色彩优美音乐也很动人,这更增加了这部影片的诗意成分。 (江)
有前途的蒲剧青年队伍
最近,山西临汾人民蒲剧团在北京参加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年的演出。这个剧团除几位老艺人外,大多是解放后党所培养起来的青年演员。他们在前辈的细心教导下,有了一定的艺术水平,能做到作戏真挚、声音嘹亮、吐字清晰。
这是一支年轻有前途的蒲剧队伍,他们的演出很值得一看。(民)


第8版()
专栏:

敢做敢为
周永杰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