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新的题目等着回答
本报6月25日提出建立“大家出题目,大家来回答”栏目以来,十多天内,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些来信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是表示赞成和拥护本报这种作法的。这类来信最多,限于报纸篇幅,不准备在报上发表了。希望同志们今后热烈参加这一栏目的工作,多提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题目,多作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章。另一类是回答关于养鸭方法、经验的,今天本报发表的就是其中一部分。第三类是提出题目,请求各地读者“作文章”的。这些题目有几十个,包括的方面非常广泛,如有人提出如何大量发展人造雨问题,有人提出使树上结豆子、长粮食等科学研究题目,但最大量最集中的还是当前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经过我们综合整理,主要有下面几个:
一、今年各地大量种植了薯类,薯类的产量势必大大增加,怎样利用和储藏薯类,这是个大问题。许多读者来信问:薯类收获后怎样保存,才不致发生霉烂现象?怎样处理才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希望介绍一些加工利用的经验和方法;还有人要求推荐效率高的新式切片(或切丝)加工工具。
二、在大跃进中,水稻大都实行了密植,长的很壮,但根据各地的经验,水稻在吐穗扬花后,常常容易发生倒伏现象。怎样才能防止倒伏?从选种到种植、田间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三、我国是个盛产水果的国家,怎样使水果长得更好,结得更多,从而增加出口物资和改善人民生活。怎样才能叫果树年年都是“大年”,都是丰收?
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都很好,都很重要,希望各地读者——农业社员、干部、科学技术人员以及有经验的工人、城市居民都来热烈地参加这些问题的讨论,都能就这些题目作文章,把每个人的有益经验和知识变成全民的财富。
编 者


第2版()
专栏:

养鸭经验介绍
编者按:6月25日,本报发表了冯新同志“希望介绍养鸭经验”的来信之后,很多读者来信介绍他们自己的养鸭经验。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在这里刊出。同时应该指出:这一地区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另一个地区的情况,而且其中大都是直接从实际饲养中得出的经验和办法,有些经验还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去丰富它发展它,希望各地在采用这些经验时不要“死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经验,一定要从本地的情况出发。至于一般的饲养经验和方法,最好请参阅有关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如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出版的“饲养群鸭的经验”、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鸭饲养法”等书,都有参考的价值。
我过去曾养鸭维持生活。去年在长沙野牲饲养场任临时孵化技工。在实际劳动中体会到一些养鸭常识,写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要使鸭繁殖率高,生长期快,真正合乎发展生产的多、快、好、省,第一要选种。选种标准是:眼珠光大明朗,羽毛油软,紧贴体上的,体重,胫长,精神饱满的。
不合乎饲养标准的有以下几种:大肚子,跛足,指脚小,瞎眼,短嘴。
小鸭出壳二十四小时后,开始喂饭,用白饭洗凉,净口嚼碎喂养,锻练小鸭吃食。在喂完第一次约四小时后,再喂二次,然后用手一只只检查看吃了饭没有,免得饿死小鸭。教齐了口,每天可喂饱三餐就够了。饲料应有调剂:隔天喂青萍一次,饱食后可喂点切碎的青水细丝草。五天或十天,每支鸭可喂些新鲜的切碎的黄鳝。
鸭棚宜坐北朝南阴凉通风。棚内宜每二十——三十只用篾围隔开,以免天冷成堆压死,天热聚拢发烧。每当白天十一时至下午二时,天气炎热,水温上涨时,要注意避暑。
小鸭初次下水,应注意下列几点:要找水不超三寸深的活流地方。在未下水之前,安排好来回的道路和旗竹,培养它们能听从旗竹指导和熟悉出归路径。
初下田宜大丘田,泥宜烂水宜浅,田中含水丝虫鱼的为最适合。
王立台


第2版()
专栏:

饲养蛋鸭要细心
如何饲养好出蛋鸭,这里只简单谈一下饲养管理中须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一、鸭棚地点选择要适当,最好靠河流和水塘,便于放水。鸭棚最好坐北朝南,并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这是保证产卵多的重要条件之一。二、饲料要搭配得适当,做到多样化,真是有干有青,有精有粗,有荤有素。鸭在产卵期对荤食需要量较大,要多喂荤食,才能提高产蛋量。另外,水草、菜皮和食盐等饲料,产蛋鸭也非常需要。三、要经常做好鸭棚的清洁卫生。鸭棚潮湿是产蛋鸭的敌人。不但使产蛋下降,而且容易造成鸭体消瘦,引起烂毛,以致生病死亡。所以,对鸭棚要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四、鸭子胆小,对外界的反映很敏感,如打雷、闪电、狂风暴雨,改变环境及换生人管理等,都能影响鸭的产卵量。所以,在放鸭时都要注意这些问题,特别是鸭棚内要保持安静、不许喧哗和吵闹。晚上进入棚内加添食料、饮水和检查时,要十分细致,动作要轻,以免鸭子受惊。此外,对于鸭子的日常生活要安排得好,如放水,吃食等都要规定一定的制度,严格遵守。 丁三


第2版()
专栏:

要注意雏鸭的体温
饲养雏鸭应该特别注意温度。小鸭体温比人稍高,但不能高得太多。鸭棚应注意干燥清洁,通风有阳光照射。小鸭睡觉时最喜欢堆在一起,如果小鸭很多,可堆到近尺高。这样容易使它们体温过高。鸭子受热,一来出汗易病,二来难于发育。受热的象征是毛发火红色,不滋润。如已发热应多喂蛆虫,并让它们多在水中活动。但鸭子也不能受凉,天气凉时应注意保温,出外游水时,不要让雷雨淋。受凉的象征是“打喷嚏”,发出怪音,常用足趾抓鼻孔。如遇这种现象,应多加狗肉羊肉等暖性食物。
大概一月以后,它们就要长出大毛,我们称为“出红毛”。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不要受凉,也不能让它们沾染带有瘟疫性的东西。这时“红毛瘟”是重大的威胁。
过了出红毛这阶段以后,问题就不大了。
我七岁开始放鸭,本文所写皆为感性知识,且有地方(江苏)局限性,仅供参考。
李有发(附图片)
河北安新县大张庄和平农渔社饲养了六千多只鸭子。这是他们放牧在白洋淀上的鸭群。 袁克栻摄(河北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福建群众通力协作大改农具
出题目——目标集中,方向明确 做文章——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本报讯 中共福建省委在农具改革运动中指示各地领导机关经常地把群众的创造发明,进行排队、对照,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未解决,然后发动群众出题目、出主意,组织群众创造发明,做文章,并依靠群众鉴定、推广新式农具后,全省的农具改革运动,顿时出现了主攻方向明确、群众智慧汹涌澎湃的局面。至5月底统计,全省群众改良、创造成功的新式农具共达四百八十四种,同时推广了三十七万多件,平均每天改良、创造十几件,推广七千多件。
福建在农具改革运动中的“出题目、做文章”办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通过当地党报,组织群众“出题目”,群众“做文章”。如福建日报连续刊登了农业劳动模范黄宝洛、徐泽川、王茂玉要求创造插秧机、切草机、收割机的公开信,并发表了短评,号召“题目要大家来出,文章要大家来做”,把群众的智慧,引导到几件主要农具上,集中精力攻破它。随后报道长汀县制成木质插秧机、永安县发展为牛拉自动分秧插秧机,罗源县创造手推收割机、省农具试验厂再创快速收割器等“应征文章”,推动全省群众仿制、推广。
第二种是通过展览会、观摩会,组织群众当面“出题目”,回去“做文章”。5月1日在福州市举办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全国劳动模范郑依牳要求工人帮助他想办法用机器晒谷子。福州农具厂工人当场把这一“题目”包下来,回去发动群众“大作文章”,终于由该厂工程师蔡镇根据鼓风机的原理,设计一架人工踏动的烘干机,只要两人操作,每小时可烘干麦子三百六十斤。该厂工人把这种烘干机制成后,又通过报纸介绍图样,说明原理,向群众推广。
第三种是由农业社、工厂等基层生产单位的领导,按照各个时期的群众主要要求,向本单位群众“出题目”,同时组织本单位群众人人动手“做文章”。如早稻插秧时,各地农业社普遍提出仿制插秧船、密植划行器;插秧以后,提出改良旧式耙,创造新式中耕器;夏收前又提出改造打谷桶和推广精打细收工具等“题目”,要求社员“会做文章的做文章,不会做文章的抄文章”,把重点和一般、创造和仿制、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形成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福建省采用“出题目、做文章”的办法,不但组织领导群众重点解决了当前迫切需要的农具问题,而且生动具体地向全省人民进行了一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教育。每当报上登出群众新出的“题目”后,编辑部就收到一批读者来信,反映他们为了作此“文章”,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并寄各种草图。永安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的周炳鉴给编辑部写信,说他不懂机械原理,又无制图工具,但他却画了插秧机各部件草图二十多幅寄给编辑部,希望自己能对农业大跃进有点微薄贡献。每当报上发表了新农具试制成功的消息后,很多人就去信祝贺并把自己研究的独到意见,寄给创造者参考、改进。在“出题目、做文章”的农具改革运动中,人们之间,到处焕发着大公无私、通力协作的共产主义风格。 (福建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田间管理破除陈旧经验
安国县流村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夏庄稼长得匀整壮茁
本报讯 河北省安国县流村农民在农作物夏季管理中,解放思想,破除个体生产时陈旧经验和习惯的迷信,根据新的生产条件大胆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全村三千多亩庄稼长得空前匀整茁壮。
安国县流村农民去冬今春曾积极修打机井,增加积肥和深翻土地,为今年的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春季播种时,又推广了早播、密植等先进生产技术。但由于对大跃进带来的新的有利条件认识不足,许多农民在思想上仍受着旧经验、老习惯的束缚。在夏季农作物田间管理当中,还有些人想按过去的老经验、旧习惯办事。为了彻底解放农民思想,作好农作物的夏季管理,中共流村党组织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夏季管理开始前,中共流村党支部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管委会即结合着修订生产指标包工包产,组织了一次广泛的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农民算水账、算肥账、算出工,并和往年作比较,让农民认识夏季管理当中工多、水足、肥大的新情况。同时还讨论了充分运用新的生产条件保证增产的技术措施。这样,过去个体农民因为缺肥、短水、劳力不足不得不旱苗蹲苗的陈旧经验,便被从认识上打破了。今年这个社的玉米苗出土后,曾发生壮弱不齐的现象。当时许多农民都认为这是自然现象,从来就没法补救。党社组织便总结了社员王中奎过去弱苗补肥的经验,让王中奎向群众介绍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在田里作表演,帮助农民解放了思想。全社的玉米、棉花、甘薯都结合着浇水进行了一次弱棵补肥,保证了庄稼苗的匀整茁壮。在棉苗幼期推行适当深锄时,许多人根据旧经验认为深锄伤苗。党支部就责成主管棉花的书记先作试验,并组织生产队长到现场参观,刨土检查棉根,同时讲解适当深锄后土松容易提高地温,棉苗适长的道理,打破对旧经验的迷信思想。这村在甘薯施肥时,有些人曾根据老经验说集中施肥烧苗,党组织即在试验田里作了集中施肥和普面撒肥的对比,结果由于机井灌溉浇水充足,集中施肥的甘薯蔓长叶大生长茁壮,有力地破除了人们对老经验的迷信。流村党组织主办的红专学校,曾吸收四十多名青壮年系统学习栽培棉、麦、玉米等作物的基本知识。许多农民懂得了农作物生产的规律和条件,便不再迷信陈旧的经验。根据目前统计,全社四十二个生产队长当中,破除迷信按新的条件管理庄稼的,已由两个月前的三十三人增加到三十九人。今年,这村的春庄稼都没有蹲苗,比往年提前半个多月浇水追肥,管理的很及时。现在,玉米、棉花、高粱、甘薯等作物已分别浇了两三次水,追了一两次肥。各种作物都空前茁壮肥硕。玉米茎高秸粗,已开始吐天穗。棉花果枝比往年出的早长的多,已提前半个多月出蕾。多穗高粱平均分蘖七棵多,也是少见的现象。
(张华)


第2版()
专栏:

社员思想上插了红旗 苍梧县早稻产量核实
广西日报讯 半个多月来,苍梧县开展反对瞒产的思想教育,提高了群众觉悟,查出今年瞒产稻谷五十多万斤,使全县今年已收割的七万多亩早稻实产量由每亩三百零一斤(湿谷以下同)提高到了四百二十八斤。
芒种以后,苍梧县早稻陆续收割,但是,各地报来的产量极低,特别是许多历来产量高,自然条件、耕作技术、禾势都比较好的地区,产量反比不上条件差的地区。石桥乡是全县著名的低产地区,今年的耕作技术并不好,但亩产也有四百多斤,而著名的高产社——胜州社,亩产只有三百多斤。江南产量高的九个乡,都比江北各乡的产量低。这个反常现象,引起了县委的注意。县委在6月16日指示各乡领导深入去检查原因。河头乡党委书记亲自试割两丘田,一丘四分田,收四百四十斤,亩产一千一百斤,另一丘亩产九百四十斤。但该乡一般亩产量当时只有二百多斤。再深入检查原因,发现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采用多报田亩、搞乱账目、老秤报新秤、干谷报湿谷等办法来瞒报产量,一般瞒产10%左右,严重的瞒产40%以上。
于是,县委先后召开了两次乡党委书记会议,和两次一万四千多人的队干部会议(分乡进行)。在会上,对比地区与地区,今年的和去年的技术措施、气候和年景、禾势等,肯定今年的产量低是不正常现象。同时用已经揭发出来的瞒产事实教育干部,就瞒产的危害性开展大辩论,提高了干部的认识。接着在群众中进行同样的教育,开展群众性的大辩论、大字报运动和向党交心等活动。群众觉悟提高以后,揭发出很多瞒产集团。
广西日报评论员为此事发表文章说:杜绝瞒产私分现象,是夏收预支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等事情发生之后,才去设法补救;而要在事前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防止。根本的办法,是在社员思想中插上红旗,使人人自觉地维护集体利益,这就必须教育社员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树立爱社、爱集体、先公后私的社会主义思想,把瞒产私分的资本主义思想行为彻底搞臭,使每个社员都认识瞒产私分是一种损人利己、破坏集体利益的可耻行为,使它成为人人厌恶、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样,它就没有市场了。在这一基础上,再辅之以各种制度,严格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手续,人人加以监督,堵塞大大小小的漏洞,就可彻底消灭瞒产现象了。


第2版()
专栏:

要不断地破和立
程浦
农业合作化以后,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就开始了一个破和立的过程:破产生于个体经济条件下的落后的生产习惯和耕作方法,立适于大生产条件的能够加快增产速度的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在农业大跃进中,新的生产技术正在日益广大的范围内代替陈旧的生产技术,先进的增产措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和运用。但是,破和立的过程并没有完结。因为即使在先进的地区,个体经营时期残留下来的陈规陋习仍然还有一定的约束力,为了给农业生产的跃进扫清障碍,需要继续破旧立新,才能把一套新的适于大生产条件的耕作制度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河北省安国县流村党组织领导农民在夏季田间管理中大破陈旧经验的做法,是很值得重视的。
破除旧的耕作方法和生产习惯的关键,在于使群众充分认识大跃进以来生产条件的巨大变化,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安国县流村农民中曾经流行过的“五月旱吃饱饭”、“肥大烧苗”等等旧时的生产经验,这些都反映了个体经营时期缺水缺肥缺劳力的条件下农民对于田间管理无能为力的状况。今天的生产条件完全变了:水利灌溉能力大大提高了,积肥数量大大增加了,田间加工的能力大为提高了。新的生产条件要求有新的更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安国县流村在组织群众大辩论之后,就已经破除了旱苗、蹲苗等五项陈旧的生产习惯,推行了早浇水、巧施肥等十几项新的管理技术。
好的客观条件如果人们不善于利用,也还是不能发挥大作用。假若流村的党组织不去发动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实行新办法,那么,尽管今天有“水足、肥大、工多”的好条件,田间管理还将是老样子,庄稼还是长不好。由此看来,只有破除了迷信,敢想敢干的人们,才是真正尊重客观条件的。“唯条件论者”,其实是最不尊重客观条件,他们只是闭着眼睛躺在早已不存在了的旧的客观条件上谈客观条件,看不见客观条件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变化,他们更不能足够地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敢破也不敢立,这样,他们就不能运用真正的条件去取得本来可能取得的成就。
客观条件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破和立也将不断地进行下去。今天的水、肥、土等生产条件比小农经济时代大大改善了,要求破除陈旧的耕作习惯,实行新的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随着水利建设、改良土壤和积肥造肥运动的发展,又会出现更好的生产条件,又要求相应地改变生产技术和增加新的增产措施。而这两方面的每一个变化,都将促进农业生产新的跃进。


第2版()
专栏:

全配 全准 全产 全活
大力繁殖良种马
镇赉县社办人工授精站经验将普遍推广
据新华社长春9日电 农业部在吉林省镇赉和农安两县召开全国马匹繁殖改良现场会议,决定大力开展“全配、全准、全产、全活”的马匹增殖运动,在农村中大搞社办人工授精站,做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马匹数量增加一倍,改良杂种马和本国良种马匹占到三分之一。
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学习和研究了镇赉县依靠农业社发展马匹人工授精站的经验,和农安县高速度发展养马业的经验。会议认为,这两个县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主要是党委重视,充分运用了“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方法,认真挑选人材,提高技术,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了配种站的工作等。在讨论中,代表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县的经验彻底粉碎了对人工授精技术和繁殖良种马匹的神秘观点,从而也推翻了马匹繁殖改良速度不能跃进的陈旧观点。会议认为,高速度地繁殖和改良马匹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初期,对马匹需要不是减少而是大量增加;即使我国农业全盘机械化以后,马匹的作用仍很重要。根据这一精神,到会代表纷纷修订了各地马匹繁殖改良的指标。会议强调指出:今年各地除继续抓紧配种工作外,应该为明年养马事业大发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这次现场会议从6月28日召开到7月7日结束。


第2版()
专栏:

同心县回民深翻土地
本报讯 宁夏地区同心县,今年回族农民普遍开展深翻地活动。全县已深翻耕地达到十五万亩,深度一般都在一尺以上。根据深翻耕地以后种植的禾苗生长情况估计,比没有深翻耕地每亩可增产20%。
同心县是一个地广人稀,广种薄收的回族人民聚居的县,过去耕种一般只犁表土不到五寸,再深耕土质就很生硬,群众称为“生土”不翻,因此土壤不疏松,作物生根不深,产量很低。今年春天这个县贺家口子农业社提倡用铁锨深翻地,开始遭到很多社员的反对,有的人说劳力不足,有的人说这样做太费力。但是在社干部带头深翻过的几亩地里,种上的禾苗生长茁壮,社员们才相信深翻地的好处。社里经过劳力算账,认为深翻地可以省出耕犁的劳力,同时这种活简单易做,男女老少都可以上阵,并不影响其他方面的生产。这样全社每天抽出二百三十多个男女劳动力,深翻地七、八十亩,十几天的时间里就深翻地七百多亩。
中共同心县委发现这个社深翻地很好,立即在全县的生产会议上作了布置,号召普遍深翻地,这样很多社都很快行动起来。现在这个县决定今年秋天再深翻地二十万亩,明年深翻五十万亩,到1960年把全县一百二十万亩耕地全部深翻一遍。
另外,金积、灵武、保忠等县市也决定大力推广深翻地,今年把川地都深翻一遍。
(马玉平)


第2版()
专栏:

太平社一亩多早稻亩产2521斤
据新华社长沙8日电 湖南省平江县国福乡太平社青年试验队的一亩一分四厘早稻田在5日收割。经乡的党委书记向聪敏率领乡、社干部和老农四十四人实地验收,晒干过秤,共收干谷二千八百七十五斤十一两,平均亩产二千五百二十一斤十两。收割这天,周围农业社的社员纷纷前来参观。八十二岁的老社员邓满生说:山难秤,水难量,不是共产党领导好,那有这样的好庄稼!


第2版()
专栏:

佧佤山和小凉山大种水稻
据新华社昆明9日电 摆脱了原始生活状态的云南省佧佤族农民,和解放了的小凉山彝族奴隶们,已经在今年新开垦的十一万亩水田里第一次栽下了稻谷。
今年春天,佧佤山也和云南省内地一样,久旱不雨。从来没有抗旱习惯的佧佤族农民,在同干旱作斗争中,按节令栽下了五万多亩水稻。在抗旱栽插中,沧源县的佧佤族农民破天荒地实行了村寨之间以及乡、社、互助组、单干户之间的大协作,解决了劳动力、耕牛、秧苗不足的困难,加快了栽秧进度。目前,佧佤山农民已经转入中耕夏锄。
解放了的宁蒗县小凉山彝族农民,已栽上六万多亩稻谷,其中大部分也是今年新开的水田。许多年来,居住在小凉山上的奴隶们,都是靠洋芋、燕麦等杂粮为生,大多数彝族人民不但没有种过水稻,连大米也很少吃过。去冬今春农业大跃进以来,当地农民第一次在拔海二千五百公尺到二千八百公尺的高山上开了水田,栽下了六万多亩秧。在栽种中,他们在外来干部和汉族农民的帮助下,很快地学会了拔秧、捆秧、栽秧的技术。目前小凉山上稻田一片油绿,人们个个喜笑颜开。


第2版()
专栏:

“红薯堆”——占地少增产多
广西日报讯 广西兴安县八万劳动力人人动手大搞“红薯堆”,保证今年超额丰产。
这种“红薯堆”,是随便在一块向阳的空闲地上,挖下约一尺深的坑(地硬也可以不挖),然后用生土堆成一二公尺见方、一公尺高的圆形或方形堆。每堆分七层放下牛栏粪、土皮灰、木叶等肥料六百至八百斤,逐层按行株距4×5、4×6的规格插下薯苗二百五十株。以每株结薯二斤计,每堆可产红薯五百斤,折谷一百二十五斤。据县委计划,全县农村所有的劳动力加机关学校干部学生等共八万人,每人保证搞四堆,总共可以增产四千万斤谷,增产的粮食足够全县二十万人民吃五个月。
县委首先利用空地做出了三十五个“红薯堆”,并组织乡社干部群众参观。于6月27日全县普遍行动起来,到7月2日止,全县就搞成了二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堆。除有部分占用岭边地之外,全部堆在田边、屋角、大路旁、小河边,甚至江心的沙洲等从未种过作物的空闲地或荒地上。现在各地村前、村后,旷野荒郊到处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红薯堆”。以每亩土地做三十至四十堆计,二十五万多堆就节省了约七千亩田地。
根据“红薯堆”的特点,群众总结出六大好处:(一)不占土地,可以随处大发展;(二)种植、管理、收获都方便,一般劳动力一天可以搞三堆;因省劳力可以抢上季节;(三)红薯收了之后,大堆泥和肥都变成优质沤肥,可以肥田;(四)高堆代替了深耕;(五)土松,红薯容易生长;(六)产量高。
群众在种红薯堆中,智慧也越来越丰富地发挥出来了。譬如有些人很快就发现:突出地面一公尺高的“红薯堆”,西南方背阳的一面薯苗生长较差,他们动动脑筋立即想出办法:把背阳一面的坡度放大(约四十度),相对地减少了向阳一面的坡度(约三十度)。这样解决了日照问题又不扩大面积,大家更有信心保证超额增产了。
直放红薯藤→
牛栏粪→
挖松本土层深七寸→
←施放压藤肥泥一寸五
←施放肥泥一寸五
←施放杂草两寸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你想叫玉米穗大粒满吗?
请抓紧时机,实行玉米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据各地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每亩可增产7%—10%,如果按每亩可以多收二、三十斤计算,全国二亿五千多万亩玉米,就可以增产粮食五十亿斤以上。
为什么实行人工辅助授粉能使玉米增产呢?玉米是雌雄同株而异花授粉的作物,雄花生长在茎秆的顶端,雌花生长在半腰的叶腋里。同株玉米的开花时间,雌花一般比雄花迟三至五天。在玉米开花期间,常会遇到一些不良的气候,如气温高、暴雨、霪雨、大风等,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授粉,造成常见的缺粒、秃尖等情况,降低了产量。人工辅助授粉,就能保证更好地使雄花的花粉授给雌花。同时,它还能使玉米雌花在获得更多的花粉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的来受精。玉米雌花受精好,玉米的籽粒就可以饱满。
有的人认为实行玉米人工辅助授粉复杂,费工。实际上并不复杂。人工辅助授粉的具体作法是:用旧草帽、小簸箕等用具(里面糊纸)或纸盘来采集雄花花粉,然后把采集的花粉混合起来倒在授粉器中,逐棵地授给花丝。授粉器是用硬纸做成的喇叭筒(竹筒也行),筒的尖端安装可以使花粉漏下的细纱箩底。用授粉器向花丝授粉的时候,要使花粉均匀的落在花丝上面。授粉一般宜进行二、三次,每次约间隔三、四天。授粉的时间应当选择在晴天的上午。
进行玉米人工辅助授粉,一般每人半天可授粉一、二亩。如果分工适当,再加改进授粉技术,劳动效率还可大大提高。山西省长治专区中苏友好集体农庄曾把花粉盛在不导热的容器内,用软毛刷或小毛帚粘上花粉,按株授给花丝,效率比用授粉器高一倍。(北京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防治玉米的大敌——玉米螟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一种最主要的杂谷害虫。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玉米蛀茎虫、栗野螟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它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害玉米株穗的是玉米螟幼虫。玉米螟幼虫在孵化后就逐步在心叶表面、叶的中肋、茎秆、雄花柄、雄穗等部蛀食,一直为害到玉米穗成熟前后。
玉米螟对作物的为害究竟有多大呢?茎秆被害以后容易折断;蛀断雄穗,降低雌穗受粉率;蛀入茎秆,破坏输导组织,断绝营养和水分的输送;直接破坏部分籽粒。根据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玉米茎秆有虫一点二条,一般减产一、二成;每株有虫二十条以上,就可能减产80%,甚至失收。
玉米螟是杂食性害虫,它的为害对象有:玉米、高粱、谷子(粟)、麦类、芸豆、棉花、麻类作物等。
玉米螟在茎秆内有六到八个月的潜藏越冬期,所以处理越冬寄主,把玉米螟消灭在越冬时期,是根绝玉米螟有力办法。在玉米螟发生时期,可以用药剂防治和摘除卵块。用“六六六”溶液(6%的可湿性六六六的六百到八百倍水溶液),在玉米临近抽雄花前灌心叶是防治玉米螟幼虫的一个有效办法。这样防治,一斤水溶液可灌四、五十株玉米。在玉米抽雌穗的时候,用0.5%六六六粉,向穗头、穗柄扑撒,也是一种方法。
玉米螟成虫多在叶子背面等处产卵。在玉米螟大量产卵的时候,可以发动妇女、儿童摘除。
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就是第一代幼虫末期和第二代幼虫初期之间),有一种在田间很活动的小茧蜂可以把玉米螟第一代幼虫寄生到半数以上。8月间还有一种卵寄生蜂,寄生在玉米螟卵里,使虫卵变成黑色。玉米螟的天敌对抑制玉米螟发生是有一定作用的。(附图片)
玉米螟
幼虫
成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