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广东早稻大放异彩
亩产量和丰产面积将创本省空前纪录
一百万亩干部试验田估计亩产八百斤到一千斤
本报广州7日电  记者张仕楷、郑世文报道:广东省三千三百多万亩早稻可望空前大丰收。季节较早的海南岛东部地区接近收割完毕;全省约六百万亩左右的早熟种已普遍黄熟,开始收割。预计到本月下旬全省各地即将全面进入夏收大忙。
目前,广东省各地绝大多数的禾稻都生长得非常繁茂。著名的两大粮产区——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禾稻,有效穗多,粒多实重,据估计,很可能出现本地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面积产量最高纪录。早稻每亩平均产量可达五百斤。珠江三角洲的早稻亩产量,差不多相当于去年全年三季的平均亩产量。历来受旱最严重的鉴江平原,虽然在今年早造期间和过去一样降雨极少、旱情不轻,但是田野上却是一片从没有过的好禾苗。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一百万亩干部试验田,有很多更长得出类拔萃。
根据目前已经收割的实绩和即将收割的稻田的实例看来,今年全省早稻的增产幅度是非常大的。在过去一向耕作比较落后的低产区海南岛,今年的早稻也放出了异彩。已经收割完毕的万宁县裕光社的八百八十多亩早稻每亩平均产量达六百四十斤,比去年早造每亩增产一百二十斤以上。在即将收割的珠江三角洲上,佛山专区南海县黄岐乡最近对全乡二万零五百二十多亩早稻进行田间鉴定的结果,估计产量在七百斤以上的有八千三百五十多亩,占40%;六百斤以上的有九千多亩,占45%;产量在四百五十斤左右的约三千一百多亩,仅占15%。预计全乡平均每亩可达六百一十斤以上,比去年同期增产将近八成。惠阳专区东莞县牛琦塘农业社已经收割的十亩种在土质最贫瘠的低洼积水田中的早熟稻,每亩平均产量也超过了五百斤。一向高产的潮汕平原,过去历年来只有个别地区可以达到早稻每亩平均收成五百斤,而今年全区预计早稻达到五百斤以上的几乎比比皆是。全国著名的千斤县潮安、澄海等县的情景更令人振奋:潮安县预计全县平均每亩可收成六百六十斤,比去年同期每亩增产达二百四十斤;澄海县苏南乡官陇社全社预计每亩可收割八百斤。全省一百万亩干部试验田中估计早稻每亩产量都将在八百斤以至一千斤以上。海南岛万宁县北坡乡万群社主任的两亩试验田,平均每亩实收一千二百斤,惠阳专区连平县新东社的三十亩丰产试验田每亩有二十四万九千多穗,每穗结谷多的达二百三十多粒,少的也有八十多粒。平均以一百粒计算,估计每亩可收成一千二百五十斤。澄海县苏南乡官陇社的一亩五分试验田,估计产量更可高达一千七百斤。
广东省今年的早稻生长空前良好,是和今年广大农民在农业大跃进中艰苦奋战和大胆改革耕作技术分不开的。去冬今春,全省农民连续苦战了四个多月,完成了将近十亿土方的水利工程,使受益面积扩大到二千七百多万亩;其中仅新增加的灌溉面积达一千一百多万亩,相当于广东省有史以来历年所修水利的受益面积的总和。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土质和积肥,其中仅积肥一项就达二百亿担,平均每亩积肥四百担。所有这些都为今年的早造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促成早稻大丰收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推行了早插和密植,特别是密植的缘故。今年提早春耕的好处是,今年虽然也遇到连续好几十天缺雨的春旱,但是各地能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引水抗旱插秧,不但不像往年那样因旱而延误农时,反而提早了一个农事季节,清明前后全省便基本完成了早稻的插秧工作。插秧时,又普遍改变了过去每亩插植不过一万科禾苗的老习惯,大面积地推广密植,基本上达到每亩插植二万科左右。由于广泛的实行密植,目前全省85%左右的早稻,每亩一般都结有十六万穗到二十万穗,比去年增加三万穗到四万穗。如果以每穗平均有五十粒谷,而每二万粒谷折合一市斤计算的话,则每亩将可比去年增产七十五斤到一百斤。
广东省今年早稻的田间管理工作也做得好,一般都做到三次到四次的中耕、追肥、除草和除虫,并想尽千方百计对生长不好的三类禾进行突击抢救。
目前,虽然已面临收获季节,但是第二代三化螟虫也正在盛放,稻热病也开始在部分地区出现,洪水、台风在这段期间也将会不时出现。为了确保今年早稻的大丰收,中共广东省委已一再指示各地,克服太平麻痹、坐待丰收的思想,继续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灌、防止倒伏和防治病虫害,并加强防洪、防风的准备,务求做到苦战的果实颗粒还家。


第1版()
专栏:

卫星社坐上了卫星五亩小麦亩产2105斤
在过去亩产一百多斤的低产区创造了丰产新纪录
新华社郑州7日电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今年有五亩小麦每亩平均实产两千一百零五斤,它比去年湖北省房县双河农业社创造的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纪录一千五百四十斤多五百六十五斤。这个奇绩是这个社中共党委副书记王丙寅等同志和第二生产大队二分队社员合作培育的丰产试验田里创造出来的。这个社亩产小麦二千斤以上的还有第二大队六分队的五亩零一厘丰产田。
最近,卫星农业社有三个生产大队在当地县乡党政领导同志的监督下,单收单打丰产小麦九十六亩七分九厘,总产量达十一万六千三百一十斤,平均每亩实产一千二百零一斤。除了十亩亩产两千斤以外,其中还有六亩平均亩产一千五百六十七斤,八亩平均亩产一千五百四十一斤四两,其余都在一千斤以上。这个县的县委副书记赵光在这个社里和农民一起搞的六亩一分三厘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小麦一千二百零四斤。
遂平县过去是河南省小麦低产地区,一般每亩平均产量只有一百多斤。卫星农业社今年创造的小麦高额丰产纪录,有力地打破了人们认为低产地区的小麦不能大跃进的错误看法。中共遂平县委会目前正在这个社召开小麦生产现场会议,认真总结这一经验。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并责成农业部门前往这个社帮助农民系统总结这一经验。
为了向全省人民迅速地传播这一大丰收的喜讯,河南日报今天还就此专门发出号外。(附图片)
上图:在河南省黄泛区平原上,西华县南陵农业社社员大面积收麦
右一:河南省西华拖拉机站夜间出动联合收割机帮助农民收麦
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摄
右二:河南省偃师县新新农业社连夜挑灯抢收小麦
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摄


第1版()
专栏:

  歌唱大丰收
麦浪
淮河两岸好风光,
田野里的麦子赛金黄;
风吹麦浪散芳香,
日照麦粒放光芒;
珍珠穗儿肥又大,
一亩能产千斤粮。
毛主席、共产党,
关心咱们像爹娘;
领导俺们修水利,
驯服淮河万民康;
过去的水浪变麦浪,
不毛之地变粮仓;
洪水永不欺侮俺,
男女老少喜洋洋。
   ——淮滨县 李荣
铲麦
今年麦子真正好,
一片黄金随风摇。
  姑娘来到地头上。
  您大个子没麦高。
  光油油铲杆八尺长,
  安张铲刀闪银光;
  姑娘挽袖把麦铲,
  双手一推丈把长。
  麦棵倒地一尺深,
  平地飞起黄灰尘,
  额上汗珠一串串,
  头顶赤日脚踩云。
   “前面大嫂快快铲,
  慢了小心脚后跟!”
  急得大嫂把话答:
  “咱可都得安好心;
  谁要心眼不安正,
  叫她找不到好爱人!”
   ——扶沟 张成美
拉麦
  麦车装得像金山,
  压得车辕打颤颤,
  三套红骡把车拉,
  累得浑身淌热汗,
  大伯哼着丰收歌,
  一路响鞭甩个欢。
    ——洛阳杜村乡 张石滚
扬场
  骡子卸下磙,
  日头落西山,
  社员来扬场,
  手里掂木?。
  晚风刮的欢,
  就像风车扇;
  麦糠遮红霞,
  麦籽似雨点。
  小伙赤着臂,
  姑娘把袖挽,
  木?上下飞,
  看谁干的欢!
  忘了脖子疼,
  忘了胳膊酸;
  眼看麦场上,
  金山长上天。
    ——洛阳杜村乡 张石滚


第1版()
专栏:

敢作敢为 后来居上
我国活性染料冠全球
新华社上海7日电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我国活性染料的品种已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登上了世界染料科学技术的高峰。
据上海染料工业试验室负责人说:上海各染料厂目前已经制成了三十二种活性染料,而英国只有二十一种;同时,在活性染料的理论研究、应用问题、制造方法和质量水平上,都已经同英国不相上下。
活性染料是世界上最新的染料。这种染料能与纺织品起一种化学作用,因此永不褪色,而且可以染一切纤维。原来,世界上只有英国、瑞士和西德能够制造,而以英国的品种较多;但是英国也是在去年才正式颁布国内专利权。今年1月初,上海润华染料厂青年技术员奚翔云,在工人蒋伯祺和钱伍捌的合作支持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种活性染料后,振奋了全国人民,但是,活性染料颜色的日晒牢度不及英国,而且品种单调,没有深色的染料。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和市化学工业局邀集全市各染料厂及有关科学研究机关的技术人员,成立了活性染料研究组。奚翔云把他已经试制成功的资料提交这个研究组以后,便由大家分析研究提高,并且发动各厂继续试制新品种。
在这场同英国较量的竞赛中,上海职工发挥了高度的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进行了精细的分工,及时交流经验,相互支援。中国科学院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所和华东化工学院,负责解剖分析活性染料的结构成份;有关的纺织研究部门收集资料;各染料厂试制新品种。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活性染料的日晒牢度,赶上了英国水平。之后,华东化工学院和上海染料厂等单位,又先后试制成功了深色活性染料。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有润华、宏兴、泰新等六个染料厂制成了三十二个品种。
活性染料的日晒牢度问题解决了,品种也增加了,可是制造活性染料某种比较重要的原料,却要从国外进口。
为了全面赶上英国,在自造原料问题上,染料厂的职工又表现了敢作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格。他们说:“外国能够做,我们也一定能够做!”他们运用简陋的设备苦干的结果,终于制造成功这种原料。(附图片)
上图:就在这个设备简单的试验室中,鼓足了革命干劲的奚翔云研究成功了九种活性染料
霍生联摄(新华社稿)(附图表)
  目前世界各国活性染料比较表
  注:染料日晒牢度,国际最高标准是八级;皂洗、摩擦和汗渍牢度,国际最高标准都是五级。


第1版()
专栏:

  思想大跃进 小麦加一翻
燎原社打破了“条件论”和“习惯论”
本报讯 据湖北日报消息:低产区能不能变成高产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湖北襄阳伙牌乡燎原合作社连年使夏收作物翻上加翻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请看燎原社的增产速度:解放前,这里一片荒凉,群众形容那时的情况说:“人背时,地发烧,不长庄稼长燎蒿,兔子成群都咬人,刺葛芽和麦子比低高。”土质也是顶坏的,“天干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劳力也很少,一个人合四亩多地。因而那时小麦产量很低。1956年小麦单产还只六十三斤,1957年小麦单产达到一百六十三斤,翻了一翻,今年小麦平均单产四百斤,最高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五十斤,麦、豆总产可达八百多万斤,一季比去年和前年两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还多一百万斤。
深耕是争取小麦丰收的关键性的措施。过去,这里的群众认为岗地不能深耕,深耕了翻黄(把死黄土翻起来),不长庄稼。经过前年试验,凡是深耕的小麦都增了产。如窑后的一块地犁了八寸深,掀起一层死垡子,可是经过炕地,又多施了肥料,去年一亩地就收了三百多斤,增产一倍多。去年夏收时,组织了群众性的参观,开展了大辩论。在事实面前,许多有保守思想的人都被说服了。连至今头上还留有个小辫子的李大成老汉的思想也通了。为了保证深耕的质量,除了拖拉机深耕的部分外,对没用机器耕种部分,都指定有技术的党、团员掌犁。没有深耕工具,他们就用套犁、无壁犁。结果,90%以上的地都由耕三寸深增加到耕五寸深以上。
另一个关键性的措施就是密植。过去群众认为岗地小麦种密了“坐蔸”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也是蜻蜓脑壳。可是经过去年的试验、参观、总结、辩论,也改变了群众的老习惯,下种量由六至十斤增加到二十多斤,由去年的平均每亩十三万株增加到今年的二十万株以上。过去群众种小麦是三个月种一个月收。去年由于准备早,在冬播前就做好了思想、技术、物资等一切准备,集中全力从寒露到霜降十天时间就把小麦全部播种下地了,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播种期,避免了因播种太迟或太早而减产。
此外,这个社在去年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积肥运动,使每亩底肥由去年的一车半增加到今年的六车,追肥由三车增加到十四车。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去年他们就注意了增加公共积累,添置和改进工具。现在全社已有汽车一部、拖拉机七台、胶轮马车十二辆、牛车一百五十九辆、人推车九百多部,还有抽水机、磨面机、轧花机等,犁耙锄头也进行了修整,部分换上了新式和改良农具。这样就提高劳动生产率四到五倍。
这个社准备创造更大奇迹,采取各项具体措施,争取明年小麦亩产一千斤,再来个翻一翻。现在,他们已经在积极准备冬播。
湖北日报为此发表了社论。社论认为:至今还有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障碍着低产地区的跃进,主要的就是“条件论”和“习惯论”。“条件论”片面强调低产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好,以此来安慰自己,满足现状。“习惯论”片面强调群众的固有耕作习惯,不敢大胆地实行技术改革。社论用燎原社的事实证明:只有低产思想,没有低产地区;只有不良的耕作制度,没有不良的土地。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然条件和耕作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条件论”和“习惯论”必须予以打破。
社论认为,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是变低产地区为高产地区的关键。因此,应当抓住夏季丰收这个有利时机,深入发现低产地区的高产典型,开展群众性的参观、评比、验收、总结,用事实教育人们,从上到下地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总结经验,找出每一个地区低产变高产的关键性措施,而加以大力推广。


第1版()
专栏:编辑的话

自然主宰者的威力
农业生产能不能高速度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什么巨大意义?读了今天发表的几条消息,难道还不能得出结论吗?
有一些害了右倾病症的人,在去冬今春大跃进中还没有得到教训,说是要“到秋后再同你们算账”。现在,还没有到秋后算总账的时候,但是第一次账是可以算了,而且他们已经注定算输了。我们希望这些同志提早认输吧,不要再站在旁边指手划脚了。认了输,就可以认识到革命的农民的伟大威力,就可以同大家一起,振作精神,鼓足干劲。
有一些安于做自然的奴隶的人,总是喜欢强调客观条件怎样不好呀!怎样没有办法呀!因此,人家在力争上游,他却安居中游,或者自甘下游。这些同志现在也该学到一点经验了。原来,不好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问题是在于:要有志气做大自然的主宰者,要真正懂得“事在人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动力”。


第1版()
专栏:

  有人怀疑农业生产究竟能不能迅速增长。他们曾经引经据典,证明农业的发展只能是慢慢的,并且是不能保证的。某些学者甚至断定,农业增长的速度还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他们认为,人口多了,消费就得多,积累就不能多,由此,他们对于我国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作出了悲观的结论。这种思想的本质是轻视我国组织起来了的革命的农民,因而不能不受到事实的反驳。今年我国农业的生产建设的大跃进,不但彻底推翻了他们的农业发展快不了的论断,而且彻底推翻了他们的人多了妨碍积累的论断。他们只看到人是消费者,人多消费要多,而不首先看到人是生产者,人多就有可能生产得更多,积累得更多。显然,这是一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