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论“土专家”之“土”
  何明
“土”对“洋”而言。老早以前就有“洋包子”、“土包子”的称呼。“土包子”的称呼含有卑薄之意;而“土包子”本人也有点自卑。现在又有所谓“土专家”(当然也即有“洋专家”了),发明防治白蚁的新方法的李始美,报上就称呼他是“土专家”。我想,这个称呼是没有卑薄的意思了,至少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是这样。但是,我觉得对“土专家”之“土”,还有议论一番的必要。
“专家”而名之曰“土”是什么意思呢?
是因为他有发明创造,但没有进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进过研究院、没有什么学位,而称之曰“土专家”吗?有这样一种理解:没有进过大学、没有留过洋……土里土气,所以要在“专家”之上加一个“土”字。承认其为“专”为“家”,然而却“土”,“专”而“土气”,“家”而“家乡气”(未见过大世面也);这还是卑薄的意思。像李始美这样的“土专家”没有进过大学,没有留过洋……,这是客观事实。然而,我以为这不是“土专家”的本质特征;也不应该把这当作“土专家”和“洋专家”的本质区别。
“土专家”是一个光荣称呼。“土”者,针对洋里洋气不懂中国实际的“洋专家”而言也。“土专家”之“土”,在于他生根于“土”。木材、棉花、粮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金、银、铜、铁、锡……是从土里刨出来的。他就是从这等土事里边钻出来的学问,而且就是为这些土事服务的。怎么不“土”?所以理应叫作“土专家”。如果没有这么一点“土”气还行?这里,我丝毫也没有卑薄留过洋的“专家”的意思。科学知识没有什么洋的、土的?留过洋,系统的学习了科学知识,这还不是好事?回来,把根生在中国的土壤上,根据中国的条件为生产服务,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有什么洋气?如果留过洋,或者是没有留过洋,但是只记住了洋书本上的洋公式、洋教条,不问中国实际,单读洋书,甚至没有洋设备连试验也不能做,那是大可悲哀的。在这种人身上大抵只剩下了洋气,“专”呢?因为“英雄不肯用武”,久而久之也锈了;至于原本就只洋而不专者,就更不用说了。
李始美发明防治白蚁的新方法,据说超过了国际水平——至少他的方法特别有效,是没有疑义的吧!——这件事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思索的。李始美书本知识不多,而作了这样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发明,主要地就在于他没有洋气,而有土气,把根生在了中国的土壤上。外国人,在我们看来是“洋人”;外国的专家在我们看来是“洋专家”。其实,真正有发明创造的“洋专家”,他们也是有他们本国的一些土气的,他们的根也是生在土上的。
我并非轻视书本知识。缺乏书本知识的“土专家”也是需要补习科学理论知识的。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必要学洋气,去土气。“土专家”的“土气”是极大的优点。“土气”还不多的“专家”,倒是需要多学点“土气”,把根结结实实地扎在生产实践的土上。“洋气”非得去掉不可。“土专家”不要因为“土”而自卑,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证明:“土专家”万岁!


第8版()
专栏:

向科学技术进军 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宣传画〕 吕小鹏作


第8版()
专栏:

  农民办工厂 生产大变样
农民办工厂
农民办工厂,
简单又便当;
闲时当工人,
忙时把地上;
本钱自己积,
原料不出乡;
工具十来样,
古庙做厂坊;
为了钻技术,
进城跑一趟;
学习三五天,
白把变内行;
颗肥能自造,
农具会改装;
土产自加工,
还能烧硫磺;
钢磨碾米面,
机器缝衣裳;
天黑喇叭响,
电灯明晃晃;
农民办工厂,
生产大变样!
    (山西晋城,马国良辑)
提前实现机械化
你投资,我献房,
大家协作建工厂。
挖铁矿,炼成钢,
造成机器都都响;
提前实现机械化,
你看排场不排场!
   (河南登封)
小工厂,作用大,
能造水车修犁耙,
从今不再跑城里,
农具缺损全不怕。
   (河北东光)
一家一木一块砖,
千家万户堆成山,
废砖闲料盖工厂,
社里生产翻几翻。
   (河北东光)
处处机轮声
社社办工厂,
处处机轮声。
推磨不用牛,
家家安电灯。
农村像城市,
街道宽又明。
行人惊相问:
“此处是天津?”
(河北东光)
前天在会上,
谈论办工厂;
昨天午饭前,
厂牌挂门上;
今晚月正南,
地里水车响。
(河北东光)
  山窝窝里建工厂
山窝窝里建工厂,
过去想也不敢想,
昨夜开会刚策划,
今早机器运到乡。
千人万人争着扛,
扛到祠堂去安装,
千年大事一朝办,
机声跟着笑声响。
(福建福安)
平地一声春雷响,
枫堂要建造纸厂,
每日造纸四万担,
孩子听了速拍掌,
老人听了把话讲:
山角里头造工厂,
那能这么便当?
不用十五年,
也得十年长。
老人话音还未落,
汽车呜呜开进山。
车门一开人群下,
一来就是几百个,
都是工人老大哥。
  他们身强力又壮,
  七手八脚力量多,
  破庙里头安机器,
  机器轰轰光唱歌。
  歌声一起响十湾,
  吓得老虎连夜逃荒坡,
  响得枫堂人民笑呵呵。
  高山角里办工厂,
  金银财宝山区多!
   (浙江庆元)
  拖拉机出了厂
  拖拉机,新生号,
4月20日出了厂;
  拖拉机,身子小,
  拐弯抹角真灵巧;
  拖拉机,是件宝,
  耕地运输都能搞;
  拖拉机,真正好,
  带动电滚如飞跑。
  新生厂的干劲高,
  群众努力党领导,
  大胆试制拖拉机,
  大部零件自己造,
  只用三十零八天,
  安装完毕田间跑。
   (辽宁复县)
小型发电站
  一轮红日照九州,
  有穿有吃没有愁。
  有了小型发电站,
  节省劳力节省油,
  自动磨儿团团转,
  夜来电灯照四周。
    (四川重庆倪天保)
  化学工厂办起来,
  农民兄弟笑颜开;
  兜兜禾苗雷钵人,
  谷子沉沉垂下来。
   (福建泰宁)


第8版()
专栏:

  工业花朵满山开
  金近
第一盏电灯
我们乡里第一盏电灯发光了!这是全乡电气化的一个花苞,像春天里最早开放的一朵鲜花,接着还要开出千千万万朵这样的鲜花来。
这第一盏电灯开头发光的时候,像一颗香烟火,暗淡的,红得有点发黑,照不亮。负责管工业的乡总支副书记亲自动手找原因,和几个木工同志把木头机器和皮带重新拆下来,细细的研究,忙了一个夜晚,第二天再装上去,把十只已经买到的十五支光的灯泡,都点得雪亮雪亮了!就像城里的电灯一样明亮。
农业社里每个社员都想看一看,他们一批一批的来参观,有的老太太从来没有见过电灯是个什么样子的,也叫小孙子扶着她来看。小学生高兴的是晚上做功课不要再点油灯了,社长想到的是利用水力发电,可以办个麦粉加工厂,他还想到这个月能不能开工。
不过,乡里订的一架发电机还没有到,现在用的一架是从县里借来的,还有电线,电灯泡都要大量的买起来,要是全社家家户户都装上电灯,麦粉加工厂正式开工,还要半个把月日子呢。等半个月日子,平时算不得什么,可是现在等起来比等半年还急。乡总支书记早就打电话去催过了,回答说是有好多乡订了发电机,一下子都送来有困难,反正到时候一定送到。
这个水力发电站的构造很简单,有一条小溪流冲到水椎里来,社员们平时就到这所通溪流的小屋子里去椎米。现在几个木工同志做了一套木头机器,有轴头,有叶子板,转动起来可以加强水的力量,他们做了这套机器,还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名字呢,因为木工同志自己设计创造出来的,有的说,就叫它水轮机吧。这个不去管它,要紧的是能不能发出电来,现在亲眼看到发电了,他们就像生下第一个孩子那样的高兴。县委派一个工程师来看看,说是能装七十盏电灯,还能带动机器磨麦粉。过去一个人磨几十斤麦子,就要一天的时间,等装好机器,机关一扳,磨几百斤也要不了一天的时间了。
在乡里办工业的计划表上,还要办四个水力发电站,其中有一个是大的,发出来的电一直可以通到县里去,到那时候,县里那个火力发电站就可以改办别的工厂了。
食堂变了工厂
我们乡里有一个社,原来想办个食堂,那天县委副书记刚下放到这个社里,他去看了一下,就决定不办食堂,要改办一个工厂啦。
社长觉得有点奇怪,他问:
“黄书记啊,食堂里只有两口大铁锅,一座炉灶,没有机器,也没有工人,好办工厂?我倒有点不大相信。”
县委副书记笑了笑,不慌不忙地说:
“就是只要两口大铁锅,一座炉灶。工人么,你可以当,我也可以当。”
那末到底要办一所什么工厂呢?县委副书记说,要办一所提炼松节油的工厂。说是松节油可以做药料,从前是外国来的,现在我们自己要多做。一两松节油要六毛钱,原料就是松针,在我们山区里到处都是,过去是当柴烧的,现在要变成宝贝啦,一百斤松针可以炼六两松节油,两口大铁锅一天能炼三十六两。
县委副书记和社长说好,十天里面一定办起来,社长把工人也派好了,叫原来要在食堂里烧饭的阿土伯管锅炉、提油,另外再找个工人上山摘松针,技术不懂可以学的。县委副书记写了个字条给社长,他说:
“你叫阿土伯到乡里去领六斤米票,到新登去参观,新登前天就办起来啦。”
阿土伯背了个简单的背包,还有一把雨伞,跨着急步去了。
社长陪着县委副书记到会计室里,他们跟会计算了一笔细账,决定再办一所造纸厂,原料就是稻草和竹山上的枯竹。他们从社员当中挑选了几个造纸工人,就去找厂房,准备下个月开工。
甜酥糖和肥田粉
乡总支俞支书从县里参加县乡干部大会回来,跟四个农业社的社长说,有个乡用毛竹里劈下来的黄篾磨成粉,做出糕饼来又香又甜。我们乡里也可办个食品工场,别的工厂也可以办起来,不过一定要利用废物,社长都回去想办法去了。
第三天早上,乡总支管工业的余副支书带来两包样品来,他把其中一包摊开,是黄色的粉末,叫大家抓一些尝尝味道,这是杨岭社做的。大家的舌头舔着嘴唇,都说甜甜的很好吃。他叫大家猜猜看,是用什么做的,有的说是用糙米做的,有的说是用黄豆做的。余副支书摇摇头,他说,是花生壳磨了粉做的,再改进一些,就可以做酥糖了。这多么有趣,花生壳也能吃啦。
还有一包,是金宙社做的肥田粉,他们这个化学肥料厂开办起来还不到两天,样品就出来了。肥田粉的原料是人粪、盐、白矾、土硝、石膏和骨粉。这一小包肥田粉的样品很好,白白的细粉末,还有像水晶一样透明的细末子闪着银光,这跟供销社里买来的肥田粉没有什么两样。总支副书记还有点不放心,自己送到县里去化验了,不过他很有信心,这个厂是一定办得成的。


第8版()
专栏:祝你健康

  “别来无恙否?”
  赵素
古人在相见或通信的时候,常常关切地问候对方道:“别来无恙否?”无恙,是没忧没病的意思。
但是,恙字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解释,即一种虫,叫恙虫。
恙虫又叫沙虱,属昆虫类,喜欢栖息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在山谷、丛林、草莽、河流、洪水过后的地区很多。它在夏天生长繁殖,卵、蛹、成虫都能独立生活,只有幼虫过着寄生生活。成虫长六厘左右,小的成球形状态,大的成椭圆形,颜色橙黄,全身有四对毛拉拉的脚和一对火红的复眼(是十只单眼组成的),靠吸取植物的汁为生。幼虫只长四厘,成囊形,像疥虫,颜色红白都有,脚只有三对,靠吸吮动物的液体为生。幼虫常常寄生在各种鼠类雀类的耳壳、肛门周围、尾巴上,会咬人,咬的时候使人觉不出一点痛来,但是可能引起恙虫病(又叫沙虱热、河流热、洪水热)。
恙虫病是一种热性传染病,在我国晋代、明代的医书中也描述过这病,以后直到十九世纪,才有外国医学家来进一步研究。这病在6月到9月间流行;在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菲律宾、锡兰等地方,都曾发生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一度流行在驻印、缅地区的英美驻军中;我国的台湾、两广、湖北以及昆明、兰州,也曾出现过,1951年还在福建小流行过。这病有四天至二十天的潜伏期,期内没有什么显著症状。一到发病期,病状突然而来,来势又急又凶,常常是:发冷发烧到摄氏四十度以上,剧烈头痛,肚子和周身有时也疼,恶心呕吐,全身淋巴腺和脾脏肿大,皮肤被咬处(大都在腋窝、腹股沟、肛门、阴部)产生丘疹,上面有焦痂,痂下在溃烂。这段时期大约要三个星期,才进入恢复期。从前这病的死亡率很高,最高达到50%。现在采用氯霉素,金霉素治疗,死亡的很少了。而预防这病的有效药剂,至今没有研究出来。
不过,恙虫只是传染这病的媒介,不是病原体。病原体是一种叫做“东方立克次氏体”的病菌,比一般细菌小而比滤过性病毒大,容易在恙虫身上繁殖生长。因为恙虫是传染恙虫病的唯一媒介昆虫,所以不管它是否带有这种病菌,都应该扑灭。


第8版()
专栏:

伟大战斗的纪录
  ——写在“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上映之前
  王?西
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人民都积极响应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号召,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首先是五亿多的农民和工人,半年多来,他们已经以排山倒海之势,投入了伟大的战斗,他们要:江河让路,高山低头;他们要革新革新再革新,创造创造再创造!他们已经使半年超过三千年,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群众的智慧解放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原子爆炸”了。这真是一场空前的剧烈的战斗!伟大勇猛的战斗!
最近上映的影片“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就是这个伟大的战斗的真实纪录。五个短片正以代表性的事实,深刻具体说明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无限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力量。“万马奔腾”、“劈山引水”、“麦香千里喜丰收”是从农业战线上来的战报,“力争上游”、“一个多快好省的工厂”是从工业战线上来的战报。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从江南、中原到西北的农民,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形成不可抵御的力量,改造自然,抵抗和防止自然灾害,要农产丰收,要天服从人,要自然服从人,他们,农民们,要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自然的主宰,要山变、要地变、要江河变、要农田变,变成为他们所驯服的仆役。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到从上海到重庆的工人,他们都在“十五年赶上英国”、“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的口号下,发挥潜力,勤俭节约,发明创造。在上海就有二十五种产品超过英国;在重庆有些生产产量增加数十倍。他们,工人们,要改变机器设备,改革技术,改善产品质量,要使在工业方面还很落后的祖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超过资本主义的英国。影片说明了: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了,变了。变成了更勇敢的人们,更有智慧的人们,更有无限力量的人们了。他们有高尚的风格、远大的理想和果敢的行动。因此,从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得到力量,得到鼓舞,得到行动的引导。
这些影片都是比较成功的,其中包涵着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工人、农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创造了这个时代,也创造了影片,而我们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只是忠实地纪录下了这个伟大的时代的一部分。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在纪录工作中作出了很多的贡献,特别是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尽量突出表现人们的力量和思想活动,在编辑过程中尽量明确主题思想,结构爽朗、流畅,在解说中也尝试选用了一部分民歌,这些都是企图创造新闻纪录电影的新风格所作的努力。以后还要继续前进,在实践中去大胆尝试。


第8版()
专栏: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包括如下五部短片:
“力争上游”是上海工人阶级在大跃进中创造出的无数奇迹的纪实。上海工人阶级正以实际行动响应着党的“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号召:不少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和工人们一起钻研,攻破了技术堡垒;工人们在技术方面的大胆革新使产量翻了几翻。到处是英雄的人物,英雄的事迹!
“一个多快好省的工厂”这是成都量具刃具工厂。这个厂的车间里有最近代化的设备,可是厂的管理机构的建筑却非常简陋,只是一些矮小的茅屋,厂长不仅坚持了勤俭办企业,而且他自己也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他把全厂仅有的几座楼房宿舍给了工人同志住,自己却住在两间草房里。影片也表现了这个厂在跃进中间的一些先进创举。
“劈山引水”甘肃省武山县到处都是高大的黄土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彻底解决水的问题,为了把穷山变富山,党领导着武山县的人民做了一件前人从来没做过的事
“劈山开渠、引水上山。”
仅管困难千万,人们有党的领导,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敢精神,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终于把水引上了山,把十几万亩干旱的土地变成了水田。
“万马奔腾”在祖国飞跃的年代里,常熟县就像全国各地一样,涌现出千千万万的英雄。
中共常熟县委书记隋性初同志在万人誓师大会上向全县人民提出了“棉花超麻城,稻麦超孝感,机关搬下乡,领导学红安”的响亮号召。
经过了一场苦战,常熟县车干的河道有一万多里长,挖出河泥一亿四千多万担强;三类麦也按照人们的意志,变成了一类麦。
“麦香千里喜丰收”湖北省襄阳专区是多丘陵和山区地带,在历史上是著名的人少地多的粮食低产区。但是在农业大跃进的号角声中,这里却创造了大面积小麦高额丰产的奇迹。连谷城县东升社的一位老社员看到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时,也禁不住乐得唱起山歌,赞美合作化,颂扬党的领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