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你的“干劲”鼓“足”了吗?
  5月31日河北日报社论(摘要)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路线,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针,而且也正确地反映了当前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不是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都在贯彻执行着多快好省的方针,大家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但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任何事物都是主张进行具体分析的。我们说现在到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或者说是当前建设情况的主流。加以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干劲”,有的已鼓了十分,有的鼓了八分,有的则只鼓了五分、三分,甚至更少。这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先进、中间和落后的差别,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久的。看不到这种差别,看不到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就不能前进。看不到这种不平衡,就不能通过组织新的平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人的干劲还不足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不足。所谓“鼓足干劲”,正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估计不足,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干劲了。刘少奇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向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说:“要知道,机器是要人来创造和发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要经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事在人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动力。忽视这个伟大的动力,就会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
一般地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人还可能说:别人行,我不行;别的地方行,我们这里不行。这是一种自卑思想,是一种甘拜下风、甘居下游的思想。谁行谁不行,哪里行哪里不行,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仍然是主要决定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想敢说敢做,天不怕地不怕,对于一切困难都首先采取蔑视的态度,然后下决心去战胜它,谁就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很多不知名的普通工人农民,在工具改革当中的发明创造,竟是科学家们所不敢想像的,他们在技术革命当中争了上游。这些普通劳动者能够创造奇迹,凭的什么?他们不是凭的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了思想,干劲十足,敢作敢为。一年以前的徐水县,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县份,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现在,他们的成就震动了全国,各省都派人去参观。这是凭的什么?原来他们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是该县的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干劲十足,敢想敢作敢为。事情还不明白吗?打消自卑感,有充分的自信心,就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并不是只为某一部分人制定的,而是全党全民的行动纲领。并没有什么条件注定了只有某一部分人才能争得上游,另一部分人只能居于下游。居于上游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只看我们是否去“争”,去“力争”。
另外也有的人可能说:我的干劲已经鼓足了,不必再鼓了;我们已经处在上游了,不必再“争”了;我们的工作、生产已经合乎多快好省的要求了,没有问题了。这是一种静止的想法,会阻碍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社会主义的长河,是没有尽头的。你今天在上游,明天有人从中游上来了,超过了你,你就变成了中游,后天又有人从下游赶上来了,超过了你,你又变成了下游。这样的例子,过去是很多很多的,这种变化往往是很快的。今后,大家在总路线的鼓舞下,干劲更大了,先进者和后进者互换位置的情况会更加明显,这种变化会更快。谁不充分认识这一点,谁就会落后。因此,所谓鼓足干劲,并不是只鼓一下,而必须天天鼓,一鼓再鼓。至于紧张当中的休整,也应当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休整是为了再鼓干劲,鼓得更足。多快好省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你是多快好省,明天有人创造了更高的纪录,比你更多更快更好更省,你怎能满足于原有的成绩呢?至于说“没有问题了”,那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需要继续解决。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前进一步,前进的路程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革命”,不断前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4版()
专栏:

让总路线的灯塔照亮一切城乡
黑龙江省全面安排当前工作
辽宁市、地委书记会议决定组织检查团进行工作大检查
本报哈尔滨3日电 中共黑龙江省委2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本着“以虚带实”的原则,根据“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黑龙江省当前工作,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个灯塔,照耀到全省每一个城市和农村,照耀到全省每一个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深处,使这种政治思想力量立即像原子分裂一样产生伟大的物质力量。
会议决定从五个大的方面齐头并进,就是:全省更加广泛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大宣传、大学习,把整风进行到底;进行工农业以及各项工作大检查;大搞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适应大跃进形势进行组织机构的大调整;领导作风的大改进。
根据“以虚带实”的原则,会议决定首先在全省党的组织和全省人民中,大张旗鼓宣传“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动千军万马的宣传队伍,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工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来一个思想大解放,鼓足干劲,实现各项工作大跃进的奋斗目标。在大宣传大学习中,要求联系实际,检查工作,检查思想,总结经验。使人们思想上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这条总路线的伟大意义。在干部和群众中,并且要求抓住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大鸣大放大辩论,使总路线深入人心。
会议决定在全省党员和干部中,开展一个学习理论的高潮,特别是要求县委常委以上干部系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使大家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能有系统的理解,并决定全省培养和壮大马列主义理论队伍,创办理论刊物。
会议要求把全省整风运动进行到底,使总路线的大宣传、大学习和整风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重视整风第四阶段的领导。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检查反省,进一步克服“三风”、“五气”,提高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不取得整风运动的全胜,决不草率收兵。
会议决定对工农业以及各项工作进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路线的大检查,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效地克服某些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粗而不细、浮而不深、华而不实的现象。“这次大检查主要采取一方面由省、市、县领导机关组织检查团(同时也是总路线的宣传团和帮助基层单位的工作团)自上而下地进行检查;一方面采取县与县、乡与乡、社与社、厂与厂相互检查、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企业和本地区内部检查和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大检查的办法。”
会议还要求,适应大跃进形势,进行组织机构大调整,实行城乡结合,权力下放,继续精简省级机构,充实下层,充实基层。
最后,会议决定领导作风进行大改进,要求在整风第四阶段大大提高领导干部掌握唯物论辩证法的理论水平,同时总结检查执行试验田制度情况,对各项工作一年要进行四次检查评比,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实行一年下去四个月的制度,多接近群众,以锻炼思想,增长知识,更好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
本报沈阳3日电 中共辽宁省委在5月30日和31日召开的全省市、地委书记会议决定,结合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学习八大第二次会议的内容,组织检查团,在全省开展一个整风、生产和各方面工作的大检查,从而深入整风,推动生产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大跃进。
会议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要立即大张旗鼓、迅速普遍深入地宣传、学习、贯彻总路线和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精神,形成一个声势壮阔的群众运动,并且通过这一运动使全党、全体干部及全体人民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入整风,推动生产建设及各项工作跃进再跃进。会议着重指出,每一个党员都应把随时随地宣传总路线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必须使总路线为全党干部正确地领会与掌握,使总路线成为全省人民群众的共同思想、共同意识与共同行动的指针,使总路线成为指导全省各个方面工作前进的灯塔,使全省在总路线的照耀下出现一个思想大解放、工作大跃进的新局面。(附图片)
武汉市越剧团著名演员筱灵凤和金雅楼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演出他们新编的歌颂总路线的节目——“五好人家”。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第4版()
专栏:

  政治做统帅 省煤九成二
新华社记者 于逢源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推广马蹄形回风灶的教学现场上,来自陆海空军各部队的一百五十多名工程师、军需干部和炊事兵,都围着一个蹲在炉灶上的青年战士。他们一面随着他的指点仔细地观察着马蹄形回风灶的构造,一面听他介绍说:“使用这种炉灶,火苗先由锅底向后,再绕过锅底向前转,煤烟回游到炉灶的前边,从烟囱冒出去,这样,火苗就能烧遍全锅,煤的能量就被充分利用了……。”
这位青年战士,是解放军某部六连炊事班上等兵陈恩德。他改造的马蹄形回风灶,像奇迹一样地使全连炊事用煤由每人每天平均消耗二十八两骤减到二两三钱。各部队如能普遍降低到这个数目,一年就能为国家节省几十万吨煤。因此,各军种、兵种和各军区的代表们,都来向他学习经验。
去年冬天,六连炊事用煤平均每天每人烧二十八两,远远超过了供给标准。超支的煤要从伙食费中扣钱,伙食也就搞得很不好。士兵们意见很多,有人嘲笑炊事班是“病号班”。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连里把共青团员陈恩德等从战斗班调到炊事班做骨干。陈恩德等在炊事班里工作很积极,但是由于继续使用回风灶和旧的烧火方法,烧煤量仍然停留在二十八两左右,陈恩德只是干着急。正在这时候,军士教导连炊事班创造了一种马蹄式炉灶,每天每人只烧八两煤。在全团推广这种炉灶的现场会议上,陈恩德责问自己:“同样是炊事员,人家能想法改炉灶,我们为啥就不能?”
一回到班里,陈恩德就和团小组长李志才花了好大力气,把原来的回风灶改成了马蹄形回风灶。但是,生起火来一试验,煤总是烧不旺,烟都闷在炉膛里,把全连开饭时间也给耽误了。炊事班长气愤愤地说:“快别瞎搞啦!我当了这么多年炊事班长,也没见过这种灶。”
受了这一顿闷气,陈恩德有些灰心。但是他想起了团首长在现场会议上说的话:“什么事情开头总会遇到些困难,只要不灰心,就能办成功。”于是,他鼓起勇气,和李志才一起修改。反反复复改了好几次,还是没改好。炊事班长生气了,冲着陈恩德的脸叫起来:“改也是白搭,赶快拆掉!再不拆,耽误了开饭你们负责!”说着,他挽起袖子就要拆灶。陈恩德急得脸都涨红了,他对班长说:“改灶是首长交代的任务,你拆了你负责。如果在前方打仗,没完成任务能停止吗?”这一番话才把班长阻止住。
只有李志才继续跟陈恩德一起研究,帮助他烧火。为了不影响连里开饭,他们就在晚饭后连夜进行修改。接连三、四天,他们每天都搞到夜里十二点钟以后,睡不一会,到次晨两点半又起来做早饭。疲倦极了,陈恩德和李志才还是互相鼓励着一定要坚持下去。
正在这时候,连长、指导员到炊事班里来了。连首长鼓励他们继续修改,研究出失败的原因,并指定司务长来协助他们。连长还严肃地批评了炊事班长不该泼冷水。上级一支持,陈恩德的干劲更大了,当场又跳进灶膛里改起来。当天下午,陈恩德偶然发现锅子一提起来,火苗燃得很旺,他思想上豁然亮堂了。原来,马蹄砌得太高了,锅子压住了烟道,炉膛里空气少,所以煤燃烧不起来。他们马上把马蹄修改了一下,使烟路通畅,顿时煤焰就旺了,烧煤量也从二十八两降低到十二两。赶先进的思想使陈恩德和李志才并不满足现有成绩。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发现炉灶大了一点,火苗不集中,锅底和炉条的距离太远,小火苗不能直接烧到锅底上,他们把炉灶再次做了修改,烧煤量又降到九两。
这一初步成功,使全班的同志都心服口服了。炊事班长和王师傅在班务会上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全班的思想统一了,班务会马上变成了诸葛亮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又提出了把灶膛再改小些等等办法。陈恩德也想出一些既省引火柴又省煤的办法。结果,烧煤量又降到六两七钱,六连炊事班由全团最落后的单位一跃而成为最先进的单位。
在全团评比大会上,陈恩德和六连炊事班受到了表扬,他们的先进经验也被推广起来。团首长号召他们继续找窍门,为国家节约更多的煤。就在这时,自满情绪却像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办法都想尽了,再也不能节约了。”陈恩德心里这样想,嘴里还是向大家说:“团首长号召再少烧一些,你们看还有什么办法?”这一问,全班都哄嚷起来了,这个说:“不行啦,点子都出完了!”那个说:“再要减少,那就不要烧煤了!”谁也没有认真动脑筋钻研。
团首长发现六连炊事班停滞不前了,政治处薛主任就特地赶到炊事班里来,给他们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节省了煤,可以把钱用到伙食上,使全连的伙食搞得更好;一笔是政治账,他反复说明煤是工业的粮食,节约了煤就能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这些话像炮弹一样轰击着陈恩德和全班同志的心。薛主任看到大家兴奋起来了,就一语道破了大家思想上的病根子。他说:“你们可别自满啊!你们现在是先进单位,可是一停下来,人家就会走到你们头里去。”
接着,全班连续开了好几次诸葛亮会,进一步从烧煤方法上打主意,大家七凑八凑就想出了八、九样办法。譬如:压火煤用三分之一的煤渣、三分之二的黄土掺起来;压火后马上把冷水倒进锅里,利用锅的热度把水温热,下顿利用温水煮饭、烧菜;把大煤块打碎,用水泡过,第二天烧起来火苗很旺,煤能全部烧透;为了不浪费煤火,要勤看火苗、勤添煤、勤关炉门……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以后,烧煤量就直线下降到每人每天平均只用二两三钱,比改灶前节约了将近92%。
陈恩德只读过二年书,以后又过了三年放牛娃子的生活。他改炉节煤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技术不神秘、人人能革新的伟大真理。目前,他和他的炊事班已成为全军节约炊事用煤的旗帜。部队首长特地发出嘉奖命令,决定给予陈恩德晋级晋衔——由列兵晋升为副班级,由上等兵晋升为下士——的奖励,他的同伴李志才荣立一等功,六连炊事班立了集体二等功。


第4版()
专栏:

  宣传总路线 学习总路线 贯彻总路线
河南、江西省委发出指示
本报郑州电 中共河南省委员会2日向各地、市、县委发出关于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结合“八大”二次会议精神的传达,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个广泛深入的宣传运动。
指示说:要结合“八大”二次会议精神的传达,组织区乡以上全体干部立即学习“八大”二次会议的文件,并将这些文件列为整风第四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学习文件,进一步检查批判各种形式的右倾保守思想。
指示说:在广大群众中,要迅速开展宣传运动。各级党政负责干部和夏收夏种工作队要亲自向群众作报告,并迅速把干部、党员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千军万马的宣传队伍,进行深入的宣传讲解,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传达到每一乡、社、工厂、矿山、街道、学校和商店,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特别注意密切结合当前工作和生产,以总路线为武器,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检查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推广先进经验,批判不利于实现总路线的各种思想倾向,修订跃进规划。
本报南昌电 中共江西省委最近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大张旗鼓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传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动员和组织数以百万计的宣传大军,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地生动活泼地开展一个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宣传教育运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省人民团结在总路线的红旗下,沿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奋勇前进。
指示要求在各级领导人员和全体干部中,结合整风、结合检查工作,深入学习总路线;在广大群众中,结合生产和各项工作开展一个“为什么需要总路线?总路线有什么好处?依靠谁来实现总路线?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我们的任务是什么?”的全民大讨论。
省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7、8月间写出一篇生动活泼的学习总路线的心得和论文。


第4版()
专栏:

各国驻华商务代表等到我国各地旅行后回京
新华社讯 最近由对外贸易部组织到我国各地旅行的各国驻华商务代表、商务参赞等,已经在5月30日回到北京。
他们访问了我国洛阳、三门峡、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
参加这次旅行的计有: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越南、印度、瑞士、芬兰、挪威、南斯拉夫、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锡兰、英国和荷兰共十八个国家的驻华商务代表、商务参赞等人员。


第4版()
专栏:

日本东京都各界代表团离广州回国
据新华社广州4日电 日本东京都各界访华代表团今晨离开广州,取道香港回国。
代表团在回国前夕发表声明,谴责日本岸信介政府违背日本人民意志,采取了对中国人民不友好的行为。声明说,我们比从前更加深刻地感到加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联系的必要。声明表示,代表团还要为促进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为第四次中日贸易协定的实现,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交往,为增进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


第4版()
专栏:

  中挪签订贸易和支付协定
新华社4日讯 中国同挪威两国政府为在互利基础上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和加强两国间的经济关系,经过两国政府代表的商谈,于1958年6月4日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挪威王国贸易和支付协定。
协定规定了广泛的双方可供交换的商品,协定规定双方在关税和航运方面相互实行最惠国待遇。
代表中国政府在贸易协定上签字的是我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卢绪章,代表挪威政府在贸易协定上签字的是挪威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克洛格—亨生。
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哲人,挪威驻华大使馆秘书李德及使馆人员都出席了签字仪式。


第4版()
专栏:

  上海知识青年向往农村
一万二千多人到农村长期参加劳动
本报讯 记者刘人杰报道:5月16日下午,上海黄浦江边的十六铺码头上,立志把青春献给农业建设的九百多个青年愉快地向亲友们告别,登上轮船乘风破浪地向安徽驶去。这是志愿参加湖北、安徽农业建设的一万二千个上海知识青年中最后出发的一批。
向往农村 已成风气
经过整风运动的洗礼,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以前,上海青年中有不少人留恋城市生活,轻视农业劳动,而现在,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热爱劳动、向往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已先后有两万多知识青年参加了农业劳动。志愿到农村去的青年一次比一次多,去年8、9月报名参加上海市郊农业劳动的只有一千多人,今年2月报名参加江苏奉贤修海塘劳动的增至一万三千八百多人,而最近这一次报名支援湖北、安徽农业建设的,头三天内就有二万二千多人。
青年们把参加农业劳动看作最大的喜事,消息一传出就到处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在开始报名几天之前,全市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就贴满了知识青年的决心书和保证书。不少青年为了要填第一号报名单,在前一天晚上十一点钟就去排队等候了。姐妹争先、父母送儿的生动事例层出不穷。
不作娇花 要作松柏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时候,上海资本家的子女发出了不做资产阶级继承人的誓言,如今他们又提出口号,“不做暖房中的花朵,要做风霜中的松柏”,不害怕艰苦,不留恋享受,立志做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徐汇区有一个叫戚道赓的高中毕业生,她的父亲是友宁药厂的私方厂长,母亲是个医务工作者。她体弱多病,妈妈常常给她打补针,父母溺爱她,平时不放心她到外面去跑,总是让她在家里看书、下棋,连出去看一场电影也必须得到母亲的同意。近几个月来戚道赓参加了里弄整风工作,写大字报、做记录,挑土、种树,每天早出晚归。走出家门以后,戚道赓变得开朗起来,家里人看到她的身体反倒比以前健康多了,也都很高兴。这次她积极要求到农村去,起初妈妈有点放心不下,她去打听了几个不久前到市郊落户的青年,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堂妹,这些青年原来的身体也不大好,现在变得又黑又棒,精神很愉快。戚道赓的妈妈感慨地说:“以前我把孩子关在屋里,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对的,应该让她去锻炼,去劳动。”5月4日,戚道赓的爸爸妈妈一道到码头上来欢送他们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女儿,嘱咐她克服一切困难,好好锻炼自己。现在戚道赓已经到达湖北了。她为了到农村多做点事情,在临走以前还向妈妈学会了注射和急救的技术。
农村可爱 劳动愉快
前几批参加劳动的上海知识青年,经过几个月的劳动锻炼,不但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而且在思想感情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深深地爱上了农村。他们经常来信向亲友和同学报告自己劳动和生活的情况。这些信件不但给家长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而且也鼓舞着更多的青年走向农村。去年到安徽落户的资本家女儿吴秀华,给她的女友魏颂华的信上说:“一个半月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有苦有甜,苦的是劳动还不习惯,甜的是经过艰苦的劳动,我们有了很多收获。我的手上已经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了,但是有厚茧的手总比雪白粉嫩的手要好得多。晚上收工回来,饱览山上的一片苍绿,我忘记了一天的疲劳,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支我不知名的歌:我们努力的工作是为了幸福的生活……。”现在魏颂华也已经到安徽去了。几天前热情洋溢地写信向爸妈报告了自己的新生活。
现在,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还在等待着农村的再一次召唤。这次没有被批准的人,都一再跑到街道办事处和团区委去,要求下次一定批准他们。不少人已经准备好行装,有的还和已经下乡的同学谈好,托他请求当地的农业社准许自己去安家落户。(附图片)
  田郁文作


第4版()
专栏:

武汉市西郊农业社二大队妇女队副队长陈引弟是武汉市实验小学的高小毕业生。这个生长在城市的青年姑娘,在去年9月份参加了农业生产,现在已成为体格强壮、熟练的生产能手了。
陈引弟今年只有十九岁,到农村后很快的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连原来生产上熟练的农村妇女也比不过她。她的模范行动影响着青年,也受到社里普遍赞扬,被大家选为社里的人民代表。
左图 陈引弟(前右)带领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青年试验田里绑扎番茄架。
右图 陈引弟住在大队长艾华祥家里。艾华祥夫妇有五个孩子,卫生条件较差,但是陈引弟并不厌恶这些,相反地还帮助他们做家务事。这是陈引弟在帮助艾华祥家里洗衣服。 新华社记者 杨礼门摄


第4版()
专栏:

  爱上了山区 爱上了农业劳动
上海杭州一批青年在农村安家落户
本报讯 安徽省最近又迎接了上海市新来的一批青年。到本月上旬止,上海市已有三批青年共二千多人来安徽安家落户了。每当他们到达之前,各地农业社的社员们、农场的工人们,都像办喜事一样地忙着打扫房屋,准备床铺、用具,等待着他们到来。全省著名的茶叶生产模范社,社员们为新来的八个社员安排了舒适的住房,为他们准备了锄头、镰刀,添置了热水瓶、煤油灯、洗脚盆、洗澡盆,还送给每人一包茶叶。很多上海青年在社员的帮助下,已掌握了多种生产技术。在黟县迟辉社落户的六个上海青年,在一个月内就学会了车水、打夯等六种生产技术。在歙县山岔社落户的陈云萍,不到两个月就会做十三种农活。女青年罗荷英到黟县星火农业社落户也不过两三个月,由于她生产积极、思想进步,最近已被光荣地选为乡和县的人民代表。
这些知识青年在学习生产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知识传播给山区人民。他们一边向社员求教生产知识,一边教社员识字。在太平县里巷社落户的三个青年,就给社里办了一所民校。
很多上海青年已爱上了山区,爱上了农业劳动。他们有的写信给上海的朋友,动员他们也来山区安家生产,有的还打算把父母接来山区落户。
本报讯 杭州市二千八百多个社会青年安心在农村中安家落户,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工作。
今年到农村中去落户的这些社会青年,绝大部分是高小、初中、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从今年2月下旬起先后出发到天台、宁海、仙居、肖山和杭州市郊区去安家落户,他们在劳动中,热情很高。在杭州市郊三墩区落户的一千六百个社会青年,大多数都能和老社员同甘共苦,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初中毕业生吴绍南,参加农业生产的意志非常坚定,立志要和农民一起实现千斤社。下乡一个多月来从未缺过勤。群众反映,“像这种人来两千个我们也欢迎”。在市郊塘栖区獐山乡第二农业社参加劳动的九个小青年,在老社员的关怀帮助下,已经学会了车水、掘地、挖荸荠、拖河泥等各项农业生产技术。
这批在农村安家落户的青年,不但积极参加了劳动生产,同时还积极协助农业社做好各项社会工作。安溪乡上溪社不少新社员白天积极劳动,晚上成了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有的帮助搞选举工作直到通宵,有的跑遍全社搞统计、比高低,大部分知识青年以队为单位办起了民校。第一批到农业社落户的初中毕业生严艳秋,由于积极地把一同到农业社去落户的十多个知识青年组织起来,为农业社扫除文盲,因而被选为乡人民代表。


第4版()
专栏:

大家都变了
吴耘
  城市青年:不瞒你说,一年前,我是不想来农村的。
  农村青年:不瞒你说,一年前我也老想到城市去。


第4版()
专栏:

  上海姑娘当选黟县人民代表
  汪伟民
一个离开学校不久的十九岁的上海姑娘,在参加农业劳动中受到农民的爱戴,当选为黟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个上海姑娘叫罗荷英,是在今年1月从上海到安徽黟县星火农业社落户的。
罗荷英出身在一个职员的家里,是一个共青团员。她在去年高中毕业,因为没有考取大学,有一个时期非常苦闷。后来经过党和共青团的教育,确立了做一个新型农民的志愿。当安徽省农业社在上海招收知识青年的时候,她愉快地来到安徽,参加了农业生产。
罗荷英来到农业社的第一天,就投入了紧张的兴修水利运动。挑土筑塘的劳动,对刚跨出学校大门的女学生来说,是很艰难的。可是,她不辞劳苦,在这一天就挑了四十来担土。后来,因为天气寒冷,社里不让她下田修水利,她还是抢着去干。她还和社里的青年一道培养了棉花、小麦丰产田,利用晚上的时间为丰产田攒积肥料。起初,她挑二三十斤的担子也肩痛腰酸,后来挑七八十斤的担子也不怎样劳累了。她还学会了插秧、锄草、采茶和一部分的制茶技术。
罗荷英除了帮助农业社做扫盲工作以外,还协助农业社办了一所业余中学。她在业余中学教算术课时,不仅把课本上的算题讲解得很详细,还常常联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举一些常见的事例来解释算题,增加了农民学习算术的兴趣。她对农民做错了的算题,也总耐心地一一指出错处。为了教好算术,她往往备课到深夜一两点钟。这样,她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一些年纪比她大的农民都亲热地叫她罗老师。(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4版()
专栏:

小统计
整风以来各大城市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社会青年统计
北京市  2,069人
天津市  1,620人
沈阳市  8,500人
武汉市  8,000人
重庆市  5,400人
广州市  2,166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