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官气”是低级趣味
王文刀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白求恩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人能受到这样的评价,那是一种很高的奖赏。
有些人把“脱离低级趣味”看得很简单。他们以为,所谓低级趣味,似乎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腐烂不堪的生活方式。只要没有“吃、喝、嫖、赌、抽”等等嗜好,好像就算是很正派,人品高尚了。
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低级趣味所包涵的范围要广得多。比如“官气”就是一种。旧社会的官,是剥削阶级的奴仆,是由吸食人民的血汗的寄生虫的唾液来养活的,这是多么的丑陋和卑贱;但他们却装模作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且把这看作是无尚光荣,拿到人前夸耀,还有什么“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说。这岂不正是低级趣味到极点了么?
今天这一套被我们打倒了,一概成了不合法。官和民的区别本来已不存在。但是,一些实质上应是人民勤务员的干部,特别是知识分子出身的那些人,官气还是有的,例如对“老百姓”摆架子、看不起“受苦”人,“唯有读书高”。老子天下第一。把手插在裤兜里,“相公”一样的在群众面前摇来摆去。一年四季不肯到群众中去走走,只会坐在办公室里下命令、发指示。好为人师、教训别人、指挥别人,总想向上爬,别人批评不得,态度蛮横,好人奉承、抬举、好表现自己……总之处处表现出自己是什么什么干部、和一般人不同。不能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对于这些我们也一概叫作低级趣味,它其实是旧社会的官僚架子的余孽。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罢了。人民勤务员,这是一个光荣的身份,也是一种光荣的称号,但在一些人身上却被这些低级的风格歪扭得显不出它的光辉来。所以我们也要“一概打倒”,另去树立一种劳动人民的高尚风格。
打倒的办法有二,一是有官气的人自己和自己的官气实行彻底的决裂。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不管自己是作的什么工作,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在人民面前要以一个公民的姿态出现。在国家机关要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姿态出现。是党员要以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姿态出现。这样你就大体上脱离了那种“官”的低级趣味,上升到了人的高度了。二是我们一般人,对于有官气的人不管他是谁,给他来个一概抵制。不迷信官。不是真理就不服从他,不管我是工人、农民、普通工作人员、挑大粪的、扫街道的、说的、唱的,只要你用官气压人,我就斗争你。出大字报,和你辩论。这样就是有官气,也就成不了气候,有少数人,一时改不了,久之,也终于要灭绝的。


第8版()
专栏:

两社之间(小小说)
董尧
又是十天没下雨了。
一阵微风吹过,堤上就飞起了白雾般的沙土。稻田里干得已经裂开了缝,秧苗开始由绿变黄了。前进农业社的朱兆友主任看看这片秧田,心里十分难过,他紧紧的咬着下嘴唇,老半天才说:“天也绝人。”
和前进社连边的是跃进农业社,只是隔着一道堤,可是跃进社的稻田不仅有水,河道里还有一公尺多的积存,清澈透底,只要水车往上一架,立刻就会灌满前进社的稻田。跃进社没有打算这样做,前进社也丝毫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原来其中有这样一段瓜葛:
前进社在东,跃进社在西。跃进社的水要往前进社里流。单干时两下里的人就有纠纷,农业合作化以后也没有解。就说1956年吧,桃花浪刚到,两下里的人们就开始闹,经过双方县乡干部的调解,事情才算放下。到了秋天下大雨,前进社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在下游打了坝。跃进社的社员立刻对他们的主任王子明说了。王子明是个小伙子,浑身全是干劲,好显显自己;何况这次自己又“满有理”,他一吆喊就是一大帮人,带着工具去挖河。
堤筑高了,河也挖深了,纠纷又闹起来。闹呀!闹呀!直到水下去了,这场纠纷也就不了了之。可是堤留下了,河也没平。
1957年雨水小,纠纷还算没起。紧接着冬季生产大跃进就开始了。上级号召旱田改水田,增加生产。这两个社都决定把这块“是非”地改水田。大家整地呀,打渠呀,可是就没有动那道堤和那条河。
秧田整好后,前进社首先在田头上栽了一个大木牌,并且用红漆写上一段快板:
旱田改水田,每亩一千三;
那家不服气,咱们比比看。
这不明明对着跃进社来的吗?正在干劲冲天的时候,跃进社怎么能示弱?第二天,跃进社的田头上也出现了一块大木牌,两根木棍顶起来,又长又大,上边也有一段快板:
谁英雄谁好汉,
收下大米再见面;
每亩不收一千五,
死到黄泉心不甘。
这两块木牌一个成了挑战书,一个成了应战书。两下里都加起劲来了。
麦收前下了一场喜雨,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前进社虽然也有塘、也打了靠塘井,但是,总比不上跃进社的水源充裕。秧苗插下后,一直再没下雨,前进社的蓄水用光了。去找跃进社借水,朱兆友根本没有这个打算,大堤是自己打的,求人来扒,这像什么话。
第二天一早,前进社稻田头上的大木牌不见了。
跃进社的王子明到县里参加社会主义生产协作誓师大会,一去就是四、五天。回来以后没向社委传达会议精神,就奔稻田走去。
青青的秧苗,横竖成行地露在水面。随着微微滚动的水波,像跳舞一样地起伏着;架在河边的龙骨水车,木板还湿漉漉的,一看就知道是刚车水不久。王子明也像伴着秧苗跳舞一样地绕着田埂走去。
微风吹来飞沙,正飞入王子明眼里,他拿出手巾老半天擦呀,擦的,才算睁开眼。他顺着飞来沙土的方向看去,正是前进社的秧苗:枯萎的秧苗随风东倒西歪,好像在对着王子明求救。王子明立刻想起了誓师大会上的情形:他不是对县委表示过决心扛第一面社会主义协作大红旗吗?
王子明没有继续想协作的问题,他觉得这件事应该由前进社负责:堤是你们自己打的,本来就是想拦水吗?再说,又不是一个省,这也不能作为本社评比条件。
王子明跨上堤身,继续往前走;当他来到前进社秧田插木牌的地方时,心中一惊:木牌没有了。前进社把“战牌”免了,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他们甘心落后了吗?我们田里存着水,让兄弟社的秧苗干死,这叫社会主义思想吗?王子明的心跳了起来,他呆呆地站了半天,急忙回到社里喊了十几个社员,打开了“纠纷堤”,架起了水车,哗啦,哗啦的往前进社秧田送水。
朱兆友并不甘心就失败,他发动了一百五十多个劳动力,远道担水浇秧。当远水还没来到秧田的时候,田里已经灌了一层水,水车还在咕噜噜的响着,王子明像个老练的农民,在指挥着水的前进。朱兆友鞋也没脱,踏着水奔王子明跑去,他紧紧地抓住了王子明的手,老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前进社的社员也跑过去和跃进社的社员握手。
下午,前进社的大木牌又插上了,可是内容换啦。上面写着:
水稻一千三,今年准实现;
要问何措施,兄弟社里送水源。
跃进社的木牌第二天也换了内容,他们写着:
天上水地下泉,
协作用来改稻田;
亩亩都收千斤多,
北京去把主席见。


第8版()
专栏:

引人深思的数字
简言
5月31日,湖北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在一百二十四名有发明创造的人中:
文化程度:小学 八十人;文盲 二十四人;中学 二十人。
出身:工人 八十人;农民二十九人;学生 十四人;小业主一人。
年龄:二十五岁以下二十五人;二十五到四十岁 九十六人;四十岁以上三人。
数字表明:小学程度以下的占84%;工人和农民占88%;青壮年占97%。至于大学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则一个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上,文化程度高的反不如文化低的条件好,有经验的“专家”,反不如“外行”呢?我想,不是这样。文化、经验,任何时候都是发明创造上的有利条件。我想,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思想上的束缚。
很多专家学者,有知识,有学问,但很迷信。他们迷信外国人,不相信自己,外国未做成功的事,他们不敢做。他们也迷信自己,不相信群众,不向群众学习,不依靠群众,总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结果毕生精力白白浪费,一事无成。
他们有阅历有经验,但很保守。既不相信群众,也不相信新事物。脑子里长期存在的“科学特殊论”、“规格论”、“条件论”,总是不肯打破。听说有的鱼类专家,在研究青蛙是否吞食鱼苗的时候,总是按着“科学”老规矩,用解剖刀“四平八稳”地剖开蛙腹,慢慢观察,费时很长,结论很慢。有的农民,虽无经验,但他用手直接将蛙腿扯开,翻开蛙肚一看,便立见分晓。看来被科学家认为的“土方法”反而更见效。
他们有“声望”,有“名誉”,但很骄傲。不但根本瞧不起那些“无名人物”和工农群众,就是名人的经验,也不愿吸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认为是“小事”、不屑一做,想专门研究“高深理论”,但又眼高手低,无所成就。
而那些被认为是“普通人”“大老粗”和“青年小伙子”的人却很少有这些思想镣铐。他们勇敢直爽、大胆敢为,他们一旦打破对“专家”“学者”的迷信,砍掉自卑感,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生活在君子国里
陈北鸥
病了几天,不料一出家门,一切都变了样,街上打锣打鼓宣传总路线,到处演着不要票的街头剧。才上电车,有四五位青年看到我又咳嗽又气喘,就都争着让座位。我忘记了带手帕,咳嗽的满口是痰,正苦于没有办法,一位红领巾送给了我一个小纸袋,接着售票员递给了我画报,还问我要不要喝水。
进了医院,护士要我试体温表,我说:“病历还没有来呢?”她说:“不要紧,您咳嗽的怪难受,早点试早点看病。果然试完表,病历也来了,没有等,就看上了病。原来医院改了三班制,从早上七点直到下午七点都可以看病。真是处处为病人设想了。
第二天又去看病,这次我是骑自行车去的。当我看完病交三分钱取走车子的时候,又被请回去了。一位健壮的老人交回我一分钱,说存车只要二分钱了。
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我忽然想到好像生活在比“镜花缘”里的君子国更美好的国度里。


第8版()
专栏:

是谁安装的电扇?
天津第二铝品厂工人 王锡荣
上班前,轧片组的工人又堆到总务科去啦!刘科长正在搞卫生,他一见他们来啦,忙放下笤帚,对大家笑着半开玩笑的说:“哥儿几个,请里边坐吧。”爱开玩笑的小于笑着说:“嗬,科长真客气,看来大字报没白给你贴啊。”这句话惹的大家也都笑啦。轧片组的组长很正经的对刘科长说:“我们的电扇怎么样啦,大伙就是为这个事来的……。”“正在研究”刘科长笑着说。爱犯急躁脾气的老魏像要吵架似的对着刘科长的脸说:“又是正在研究,到底研究到么年头啊!天气越来越热啦,可别弄个临渴掘井啊!”刘科长笑着对老魏说:“你先别着急……”老宋在一旁插嘴说:“如果不快安装电扇,我们轧片组的6月份跃进计划很难完成,因为天气热,机器用不了两个小时就烫手,这就得晾一晾才能再轧片,你想一天晾上几次机器,跃进计划怎么去完成呢?……”。“不行再给他们写一张‘大字报’”,小于在一旁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刘科长听了说:“老宋说的问题前几天我就听你们组长给我说过,这确是个重要问题,我和厂长几次进行了研究,厂长是很支持给轧片组安装电扇的,不过就是‘钱’不好解决,咱们厂今年在轧片组、机器修理部……共需要安装六个电扇,这样就得需要一千多元呢?原来6月份有这个开支计划,但是因急需买原料给占用啦。所以安装电扇的问题要在7月份才能解决……”后来上班的预备铃响啦,大家很快的跑进了车间。这是在星期六早晨的事。
在星期一的早晨,上班铃一响,四台轧片机同时??的转动起来,不知从什么地方刮来一阵小凉风,随着机器的速度,风越来越大啦。老魏抬头向房顶子上一看,惊喜的喊了出来:“你们看,电扇安好啦”!其余的人一看,果然电扇安装好啦,人们都不由得乐啦。组长找到刘科长一问,刘科长却不知道这件事,他也怀着一种惊奇的心情跟组长来到轧片机前,对组长说:“我还正在为安电扇的事发愁呢?真想不到……”从车间出来,他找到厂长一问,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在星期六那天早晨,机器修理部的组长——崔师傅到总务科要东西时,把轧片组同志们和刘科长谈的关于安装电扇的事都听到啦,整整一个上午,他脑子里回绕着:“不安电扇轧片组完不成跃进计划;六个电扇一千多元;7月份才能安装。建设社会主义,要多快好省……”中午崔师傅饭也没顾的吃,就跑到了厂长室,他一五一十的把自己所想的和机器修理部安装好了一个用天轴来代动的自制电扇的经过以及给轧片组安装电扇的办法,都告诉了厂长,厂长对崔师傅的创举非常支持,并对崔师傅说:“你们需要什么?给什么,有什么困难首先给你们解决”。崔师傅吃完了午饭,在小组读完报的时候,把给轧片组安装电扇的打算向大家一说,大家都非常同意崔师傅的意见,星期日的上午,机器修理部的全体同志都投入了安装电扇的战斗。有的在废铁堆里找废料,有的裁废铝片,还有的找废皮带……厂里各个车间里都非常静,只有机器修理部传出一片铁锤和机器声。不到半天的时间,四个电扇就安装在四台轧片机的上空了。一算帐:除了用一小部分材料外,没花分文现钱。
当这件事在全厂传遍的时候,像雪片一样的大字报又从各小组飞来……。(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黄杨扁担
梁上泉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挑白米下涪州;人人都说白米好,白米出在山沟沟——今年荒坡改梯田,扁担挑走几座山;几座大山都挑走,出的白米运不完!千人出动往外搬,千条扁担一条线;今天白米挑进城,明天汽车开进山!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怎样制“蓝图”?
泥工
我们常在报上看到“建设蓝图”这几个字,什么叫蓝图呢?
通常造房子,或是造机器,都要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画好的图样进行操作。图样上画有建筑物、机器和它的构件的式样,注有详细的尺寸。如果建筑物或机器构造比较复杂,各种构件需要分工进行操作,同一张图样就需要好几份。比如造房子,有的在现场操作,有的在车间预制,泥工、木工、钢筋工……等有关的工种都要图纸,材料部门要根据图纸准备材料,布置现场,施工人员要按照图纸指导操作;建设单位也要图纸,并要分送有关单位审查。因此同样的图纸,需要复制好几份。复制的方法,普通都用“蓝晒”。先把图样画在半透明的描图纸上,底下放一张铁盐感光纸,放在玻璃框子里,在太阳光下曝晒二至二十分钟后,把感光纸抽出来放在清水里漂洗,就成为蓝底白线的负像图纸。因为图纸的颜色是蓝的,因此习惯上就把工程图纸叫做“蓝图”。
铁盐感光纸一般都是自己制造。方法很简便:用赤血盐四份,柠檬酸铁铵五份,加五到十倍清水拌匀,配成感光剂,把它涂刷在纸上(用纸质较好见水不化的重磅道林纸),即成为感光纸。(涂刷的时候,应在红色的灯光下进行,不使曝光。)因为铁盐见了光线后还原成亚铁盐,与赤血盐发生化学作用后起蓝色沉淀,即普通所谓普鲁士蓝。有黑线的地方因为透不过光线,不能还原,因此出现了白色的线条。这样就复制成和原图尺寸完全相符的图纸。用这种感光纸还可以晒照片,因为照片的底片是负像的,因此晒出来的照片是正像,如果曝光适宜,晒出的照片很清楚、好看。
蓝底白线的负像图,在使用上有个缺点,如果要在图纸上修改或批注文字,就不大看得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复制正像的图纸来弥补这个缺点。怎样晒正像蓝图呢?方法很简便,只要先用一张较薄的纸,涂上感光液,把它晒成一张负像蓝图,晒得深一些;然后在这张负像蓝图上涂上一层植物油,使成为半透明的图纸,用这张图纸来代替第一次画成的半透明的底图来晒图,就能晒成白底蓝线的正像蓝图。
使用铁盐感光纸晒图,都需要经过水洗的手续,复制成一张图纸,需要很多时间,不能适应跃进形势的需要。因此现在工程上复制图纸,大多改用重氮感光纸(即熏图纸)。用熏图纸在底图下曝晒感光后,不用水洗,把它放进一只木制的熏图箱里,底下放一碗氨水,氨水加热后放出氨气(即阿莫尼亚),图纸经氨气一熏,即得正像紫线图纸。像目前天气热,氨水不需加热,即能蒸发,熏制一张图纸,只要几分钟就行了。这种图纸虽然没有像蓝图那样清楚美丽,而且容易褪色,但由于熏制简便,出图迅速,因此已有代替蓝图的趋势。这种图纸带有浅紫色,线条呈深紫色,不过我们根据习惯,还是叫它做蓝图。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老共青团员”
常发同志著的“老共青团员”,是一部描写“九一八”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联军和党在城市的地下组织,在日寇严密统治下的东北,同敌人作英勇斗争的故事。作者是当年的共青团员,曾经长时期在敌后进行艰苦的斗争,因而他在本书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共青团员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朴素地塑造了主人公共青团员何有这个形象;叙述了一个普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党的培养和斗争的锻炼中,如何成长起来。(工)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锻炼”
祖农·哈迪尔是新疆维吾尔族老作家之一,他在解放前写的剧本“蕴倩姆”,喊出了广大劳动者心底的呼声,曾受到新疆人民的热烈欢迎。“锻炼”中收有他所写的四篇作品:“精疲力尽的时候”描绘了旧日维族一个农民在地主与官府的重重压榨下,由精疲力尽而走向死亡的惨状;“锻炼”叙述了维族一个游民在土改后的农业劳动中得到锻炼,参加了生产合作社而过着幸福美好日子的故事。此外还有“教员的信”和“慈爱的故事”两篇,它们生动而概括地反映了解放前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面貌。(文)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列宾评传”
苏联作家梁斯柯芙丝卡娅著的“列宾评传”,最近已由朝花美术出版社翻译出版。列宾是俄国伟大的画家、名画“伏尔加河纤夫”的作者,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遗产极其丰富。本书的特点,是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文艺手法把画家的创作、生平与思想贯串起来,加以介绍与评论,是了解与研究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曾荣获斯大林奖金。
(平)


第8版()
专栏:

山村的早晨(速写) 陈兴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