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郭沫若
今天我们纪念我国伟大剧作家关汉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也都或先或后地在为他举行纪念。我们纪念他,是因为在七百年前他的戏剧创作,对于进步的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一位民间戏剧家。他也是拿着艺术武器向封建社会猛攻的杰出的战士。
关汉卿的时代,蒙古、女真和汉族的统治阶级,在中国境内连续不断地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在战火中,原有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死亡,或者被俘为奴隶。关汉卿在他的名剧“拜月亭”中就对统治者们的战伐,作了深刻的谴责。他通过女主人翁王瑞兰的控诉,用“龙斗鱼伤”来概括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
关汉卿的时代,中国处在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特权阶级横行,贪官污吏作恶,人民不仅受着最残酷的剥削,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各项人权。在那个社会中,没有公理,没有正义。因此,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红巾军旗帜,插遍了中国的山头。正是在这个时候,关汉卿用着杂剧这种艺术形式作武器,勇敢的、无情的抨击着罪恶的统治阶级。上至皇帝和皇亲国戚,下至地主恶霸,只要是欺压善良的,都是他抨击的对象。但关汉卿的目光,没有停滞于某些恶人身上,他深刻的观察力,使他在作品中触及十三世纪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他在许多剧本中,实质上反对了封建制度的各个方面。横暴的家长制度和惨无人道的娼妓制度,就是他经常攻击的目标,关汉卿在他有名的悲剧“窦娥冤”中,猛烈的谴责了王法不能保护善良和正义,官吏只是贪赃枉法的糊涂虫,连封建社会最尊奉的天地神祗,也被蒙冤的年轻寡妇窦娥斥为没有眼睛。关汉卿反对封建罪恶统治的彻底性和猛烈程度,在古典作家中是少见的。
关汉卿是一位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伟大战士。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封建制度的抨击上面,更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所同情、所歌颂的都是被压迫的地位低微的人物,特别是受着重重压迫的妇女。例如,婢女、乳娘、妓女、再嫁的寡妇,更是他剧作中重要的正面人物,有时还被写成为英雄人物。他尽情的歌颂着这些被统治阶级歧视的小人物的机智、勇敢、善良、泼辣、顽强的品格。不问斗争是多么复杂、艰辛,不问封建压迫多么强大,关汉卿总是描写出这些不幸者的乐观和信心,总是让他们在最后获得胜利。在出色的喜剧“救风尘”、“望江亭”中,他令人信服的描写了这些被压迫的妇女,竟然翻手掌握了恶霸们的命运。他对受苦受难的不幸者有无限的同情,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寻求到美好的出路。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关汉卿身上是统一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在关汉卿作品中也是统一的。
在那黑暗的时代,法律明文规定,妄撰词曲,犯上恶言,是要被判杀头或流放的。但是,为了同情被压迫人民,关汉卿却保持了艺术家的高贵的良心,毫无畏惧地把笔锋插入了封建统治者的胸膛中去。
杂剧是我国最有深远影响的早期戏剧形式。这种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经过了关汉卿和他的书会朋友们如杨显之等一批进步剧作家的渲染提高,在我国戏剧史乃至文学史中便占有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当时,从事这项艺术工作的人,是被歧视的,他们的名字竟“不得和名士并列”。但关汉卿和他的书会朋友们,却宁肯为人民服务,以毕生精力从事民间艺术活动,关汉卿的不朽剧作,大都是在他的书会朋友们互相讨论修改下写出来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关汉卿,应当说,同时也是在纪念七百年前以关汉卿为首的一批进步戏剧家们。
在过去,关汉卿的成就是被低贬的。例如,明代的皇族戏剧批评家朱权就说他是“可上可下之材”。关汉卿的剧本在旧社会中,很少有上演机会,他写了六十六个剧本,只保存下来十八部原本。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像关汉卿这样做人民的灵魂、人民的心脏、人民的喉舌、人民的手足,为人民作斗争、为人民寻求美满生活道路的艺术大师和他所作出的贡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作了国家的主人,以前只为少数专家用作案头供奉的关汉卿的现存作品,不仅在舞台上十分活跃,而且有好几个剧本经过改编后已拍成电影。今天晚上,中国至少有一百种不同的戏剧形式,一千五百个职业剧团,都在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这是亘古未有的盛况。再就关于关汉卿的研究方面来说,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的一年中,我国报刊上所发表的研究关汉卿的论文数量,不仅超过了解放前四十年的总数,而且超过了七百年来的总数。这样的事实证明,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我国,对于富有人民性的、进步的艺术遗产是在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和发扬的。
关汉卿的创作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企及的一个高峰。其所以不可企及,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他却尽善地把那个时代反映了出来,铸造了一群旧时代的纪念碑。关汉卿的不可企及也就如莎士比亚的不可企及一样,而他却又更早几百年。我们以有关汉卿这样的戏剧家而骄傲,但关汉卿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不应当专为中国人民所有的。关汉卿不但是中国的关汉卿,而是全人类的关汉卿。我们非常高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朋友们都在纪念他,并把他最宝贵的艺术介绍给世界人民。我们非常高兴,我国戏剧大师关汉卿的劳动创造已经逐步成为世界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了。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时代,我们纪念关汉卿,就应该学习他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和人民紧密联系,为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而顽强战斗。目前的国际形势又是怎样呢?大家都知道,全世界的人民要求和平共处,立即禁止大量毁灭性的武器,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势力,却正在千方百计的策划新战争,他们要奴役人类,用原子弹、氢弹来进行讹诈。但我们相信,帝国主义者是在自己挖掘自己的坟墓,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历史发展的车轮是谁也不能使它逆转的。请看帝国主义集团的美、英、法等国不是早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下拼命挣扎吗?当我们在这里纪念着关汉卿的时候,重量一千三百二十七公斤的苏联第三颗人造卫星,悠悠然,日日夜夜地在天上运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的优越性。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大解放,一切事业都在以超音速的速度飞跃前进。和平的力量是必然战胜战争的!
让我们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世界的持久和平,让我们在各个岗位上,全心全意地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永远地跃进,大跃进!


第7版()
专栏:

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关汉卿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田汉

中国人民是热爱戏剧的。萌芽状态的戏剧在中国起源甚早,到隋唐时代已经可以找到显著的发展脉络;由唐到宋以语言动作为主的戏剧形式和歌舞形式都有所丰富与提高;到了元代终于开出科(动作)、白(语言)、唱(歌舞)相结合的灿烂的戏剧花朵——元杂剧。从这之后,中国才有较完备的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才奠定了现实主义戏剧文学传统,而关汉卿正是这一伟大传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关于关汉卿的记载,流传下来的是如此之少,像他这样一位大剧作家,你不能从元史文苑传找到他的名字,甚至元史艺文志也没有理会到“杂剧”这一代表元代的辉煌的文艺形式。这充分说明了封建士大夫虽也爱看戏剧,却十分轻视这种文体和它的作者与艺人的。这样,我们对于关汉卿生卒年月至今有不同的估计。他大约生于十三世纪的二十年代。死在这个世纪的末年或十四世纪初年,可能他是很长寿的。他的创作活动的旺盛期约从距今七百年前开始,就是忽必烈汗灭了南宋,建立元朝统治的初期,直到元成宗元贞、大德之间。他是大都(北京)人,初期杂剧的作家有十九位是大都人,可知北京曾经是杂剧艺术的发祥之地。他是由山西解州流寓大都的,据传在河北省安国县住过一些时候。元代河北、山东、山西称为“腹里”,交通频繁,这完全是可能的。
据“录鬼簿”等的记载,他跟同代优秀的杂剧家杨显之是莫逆的朋友,互相评改作品。剧作家费君祥和梁进之也是他的好友,梁进之是名医,跟关汉卿世交,关汉卿可能也是一位医生,虽说他在“窦娥冤”里还诮皮过医生,说:“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王实甫也可能是他的同时人,传说他们共同创作了“西厢记”。读过“乐府群珠”所载关汉卿咏“崔张十六事”的,会发现它从“普救因缘”到“夫妇团圆”十六首中有很多句子是跟“西厢记”的曲词相同的,就可知此说不是没有根据。
元代杂剧演员主要是教坊歌妓,朱廉秀“以一女子众艺兼并”,表演杂剧为当时“独步”,关汉卿曾和她相友好是很自然的。(他赠过朱廉秀〔南吕一枝花〕。)
关汉卿在南宋亡后不久到过杭州,咏过“杭州景”,此外他还到过开封,洛阳等地。
关汉卿“写怀”的词有“庄生遇此也宜嗟,感时思结发,兀坐似僧家”的句子,可知他的妻死得较早。
我们所能了解的关于他的生平踪迹大致如此。
关汉卿虽不见重于封建士大夫,但他深入当时被压迫作践的社会下层,特别是教坊,勾阑(戏园子)。他是一位声望很高的“书会才人”,贾仲名称他为“梨园领袖”,“编修(指编改剧本)帅首”,“杂剧班头”。元杂剧不会是他一个人创造的,但无疑地他是把杂剧艺术推进到较高阶段的最有力的先驱者。

在关汉卿留下的许多杂剧中,不管是悲剧也好,喜剧也好,无例外地可以听到他和当时黑暗势力兵铁相击的声音。关汉卿总是站在被压迫的人民一边,向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开火。他不是什么希求王公们“品题照顾,适合他们的需要和指示”的文士,他恰恰是蒙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严峻的批评者、揭发者、抗议者!
首先,他向残酷地屠杀人民,破坏人民经济文化的不义的反动的战争开火。蒙古奴隶主贵族发动的侵略战争除了对世界文化交流,商业交通有若干促进作用外,它破坏被侵略民族的生产和文化,危害人民生活安全,摧残了广大人民生命。金宋两国原达一万万的人口到了元朝屠杀得只剩五千万。那真是关汉卿在“闺怨佳人拜月亭”剧里慨叹的“白骨中原如乱麻”!关汉卿在这个剧里还深刻地写出了当时人民在蒙古贵族铁蹄下所经历的乱离流亡之苦。如第一折:“分明是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凄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
这个剧本虽主要写王瑞兰和蒋世隆的恋爱,实际上充满对不义战争的有力控诉。“龙斗来鱼伤”是多么痛切的形象的比喻啊!
蒙古奴隶主贵族侵入中原后,在中国封建制上建立残暴落后的奴隶制、半奴隶制的统治,法律规定奴婢打骂主人或杀伤奸犯主人处死刑;奴婢告主人有罪。反之,主人对奴婢有生杀全权。关汉卿对此不可能无所感受。关汉卿狠狠地抓住了封建社会两个阶级的不调和的对立来进行控诉。在“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他突出了所谓“权豪势要之家”与劳动人民的对立。所谓“权豪势要之家”是蒙古王朝那些“杀人不偿命”的特权阶级的代名词,他们当然是地主,但权势之大又远远超过一般地主。这戏虽以北宋做背景,实际指的元朝。
关汉卿还不止善于揭发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善于极力鼓舞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对于一切敢于跟敌人斗争的他都加以歌颂;对于向敌人屈服的他都加以讽刺。一句话,他总是长被压迫者的意气,灭压迫者的威风!
看一看“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吧。在这个戏里,他也写了一个跟鲁斋郎一样的“权豪势要之家”叫葛彪,他又是被称为“皇亲”的,其权势可想了。他自称“我打死人不偿命”。王老汉撞了他的马头就把他给打死了。按元代规矩,受害者的家属也只能“忍气吞声吧。”但是关汉卿让王婆婆领着三个儿子在长街上遇着葛彪,争吵之下,三个儿子也把葛彪给打死了。这祸闯得不小!但王婆婆愤怒地指着葛彪尸首说:
“想当时,你可也不三思。这一还一报从来是,想皇天报应不容私。则道你长街上装好汉,谁想你血泊内也停尸,正是将军着痛箭,还似射人时!”
这位刚毅的母亲看起来也不怎么后悔,她鼓励她儿子们说:
“不想这场祸从天至。你又打得来血泊停尸。你为亲爷雪恨合当是。便当刑死赴阴司,也落得个孝顺名儿。”
“想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止不过罪若当刑奏过圣旨,不过是一人处死,须断不了王家宗祀,且不致灭门绝户了俺一家儿。”
剧作家为了鼓舞“还手”精神,岂止没有让王家“灭门绝户”,甚至还让包待制把当刑的小王三也还给她了。
关汉卿就是这样替敢于还手,敢于“为亲爷雪恨”的人喝彩!尽管对手是“权豪势要之家”,而且是“国戚皇亲,金枝玉叶。”
关汉卿也不止是鼓舞被压迫者斗争,对屈服者加以讽刺,他还进一步指出斗争不屈便一定会得到胜利。他不只是空口地叫嚷,他是深刻地告诉我们,只要你不被敌人唬倒,你会发现再强大的敌人也存在弱点,也可以打倒,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恰恰是在被压迫者这一边。因而最终胜利也在被压迫者这一边。
就看看“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吧。郑州周同知的儿子周舍是一位“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的惯家。赵盼儿发心要去郑州从周舍手里救出挨打受骂的宋引章。宋引章的娘有些担心。但赵盼儿相信自己力量,说:“不是我说大口,怎出我烟花手?”由于她聪明机智掌握了敌人的弱点,又做了周到的准备,终于达到了目的,而她自己没有受牵累。
再看“望江亭中秋切鱠旦”吧。同一“权豪势要”的杨衙内,由于他的挟私诬告,从皇帝那里取得金牌虎符来标长沙太守白士中的首级,夺取美丽的谭记儿为妾,结果这位出身寒微而才智纵横的谭记儿竟敢扮做渔妇,在中秋月夜,到望江亭以卖鲤鱼为名去会见那杨衙内。
由于她看透了压迫者是那样卑鄙无能,谭记儿在“望江亭”上把杨衙内尽情播弄,胜利地骗得了金牌虎符,粉碎了杨衙内的阴谋毒计。
关汉卿也不能制止他对贪污制度的愤怒。元代官吏起先不给薪俸,就是任他们剥削人民。所以“窦娥冤”里的檮杌太守向告状的叩头,说:“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关汉卿在“窦娥冤”第四折,提出了“把滥官污吏都杀坏,……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的口号。
剧作者在“状元堂陈母教子”剧中也接触了这个问题,陈母教三个儿子都大魁天下。第三子良佐回家路经四川锦州,当地父老送了他一匹“孩儿锦”,价值千贯,良佐送给他的娘做衣服穿。陈母大怒说:“辱子未曾为官,可早先受民财”,叫她小儿子躺下受杖,直打的她状元儿子“金鱼落地”。当时贪污满朝,陈母的拐杖是打在每一个滥官污吏的身上的。
关汉卿也反对过童养媳制度,高利贷剥削,以及家长制等等。他在“窦娥冤”中甚至借那位不幸的青年寡妇的嘴里,控诉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天地。她说:
“……有德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也,做得个怕硬欺软,不想天地也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在关汉卿的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很好的结合。他的窦娥临刑的时候立下三个誓愿:一要刀过头落,血上素旗,一滴也不要沾地;二要六月下雪,掩盖她的尸体;三要“这楚州亢旱三年”,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作者让这些不可能的事桩桩都实现了。不屈的窦娥就在做了鬼以后仍然不饶过她的敌人。她“每日哭啼啼守着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直待她遇到了并说服了她父亲窦天章,她才算报仇雪恨了。“窦娥冤”里这些不可能的情节是代表着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愿望的。
关汉卿的浪漫主义也表现在他前面提过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这个戏也曾经被我们史家粗心地和马致远的“黄梁梦”、岳伯川的“李铁拐”一道,归入“表现厌世情绪和宣传道教的”作品之列。(见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五二四页)实则包待制的“蝴蝶梦”和庄周的“蝴蝶梦”毫无相同之处。也没有丝毫厌世思想和道教的宣传。关汉卿写这位人民理想的清官在审案后忽然身体困倦,伏在公案上歇息,在盹睡中他做了这样一个梦:
百花烂熳,春景融和,亭子上结一个蜘蛛罗网,花间飞将一个蝴蝶儿来,正打在罗网中;包拯暗暗伤怀,蝴蝶曾打飞来;休道人无生死,草虫也有非灾。呀!……飞将一个大蝴蝶来,救出这蝴蝶去了。呀,又飞了一个蝴蝶打在罗网中,那大蝴蝶必定来救它。好奇怪啊!那大蝴蝶两次三番,只在花丛上飞,不救那小蝴蝶,佯常飞去了。圣人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不救;等我救!
包待制梦醒之后,就碰上中牟县送来王氏三兄弟为父报仇打死葛彪一案。经过几度勘问,十分友爱的他们兄弟三个争着认罪,但抵命的只要一人,包拯叫王大偿命,王母说:“我大儿子孝顺,杀了他谁人养活我?”叫王二偿命,王母又说:“第二个孩子会做生意……”于是王三自带枷,说:“大哥二哥都不偿命,眼见得是我了,不如早做个人情。”包公向王母说:“叫王三偿命中么?”王母说:“可不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就叫他偿命吧”。包公一想:“这老大老二准是她亲生的,而老三许是乞养过房、螟蛉之子,所以她一点也不心疼。”再责问那王母时,谁知恰恰相反,这王三倒是她亲生的。她说“若叫前房的儿子偿命,岂不显得做继母的心毒?”包拯听了此话深为感动,他想起梦中之事说:“三个草虫伤蛛丝,便和那子母官司都一等。三番继母弃亲儿,正应着午时一枕蝴蝶梦。”于是他终于设法让赵顽驴代替了王三,让一个活的王三回到这位贤母的怀抱。
在这个剧中关汉卿把那位被称为铁面无私、一笑则黄河清的包待制描写成对一只打在蜘蛛网中的小蝴蝶都如此不忍的多情的老年人,因此他完全可能帮助被“权豪势要之家”欺压的善良的王家母子摆脱悲运。有的人说这里有“宿命论”,有什么“宿命论”呢?人民的幻想倒是有的。善良的幻想就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毛泽东同志总结全部文学历史的经验,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我以为在戏剧文学方面,关汉卿的许多作品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很好的范例。

就像人们称杜甫为“诗史”一样,人们也从关汉卿的作品看出元代的社会。尽管关汉卿不直接写元代的社会。明代韩邦奇(字苑洛,正德进士)就曾经把关汉卿和史家司马迁相比,这是很恰当的,关汉卿就是当时元代政治社会的一面好镜子。他以司马迁同样的抑郁磊落的情怀反映了当时的黑暗、污滥,也表现了被压迫的汉人南人在与黑暗滥污斗争中所表现的高贵品德。元朝中叶以后的剧作家偏重文字技巧,而轻视作为其灵魂的新锐的思想内容,所以元曲就渐渐失去初期的光彩。
杂剧这样的新事物,由其是从人民中间产生,代表了人民的愤怒,所以受到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的热烈欢迎,但追从统治阶级的士大夫们总是对它估计不足的。直到明代以后,甚至直到清末,它的惊才绝艳才被一些较有见解的学者们加以较高估价。但元曲显然不只是“最自然的文学”,也是“最民主的文学”,“最富于人民性的文学”,这一种战斗的文学和其作家的真价值只有在人民时代才可能被真正认识。七百年前不被士大夫重视,并不断遭受统治者压迫的关汉卿在七百年后的今天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尊仰,甚至全世界进步人民都把他当作有贡献的文化名人来纪念,他的作品的极大部分由一千多个职业剧团,以昆剧、京剧、地方戏、话剧、新歌剧的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同时演出,这是中国戏剧家亘古未有的光辉遭遇。这真值得关汉卿和所有元代杂剧家们九泉含笑的,倘使他们有知的话。
同时这也真值得我们骄傲,远在七个世纪以前,我们就有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跟人民一道,跟艺人一道,细心学习,大胆创造;他推陈出新,薄古厚今;他巧妙地勇敢地通过历史剧、悲剧、喜剧的多样形式的艺术创造为当时被压迫人民服务。他开辟了高度政治思想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辉煌道路!
他在七百年前已经吹起了反对侵略战争、保卫和平的响亮号角!
跟我们大会相前后,全世界进步人民以同样的热情在纪念关汉卿,在重新估价他的创作活动对于人类的贡献。像苏联那样还演出了他的杰作“窦娥冤”。这具体说明关汉卿不止属于中国人民,他属于全体进步人类。而作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我们有义务像欧洲的“莎士比亚学”一样,建立起自己的“关学”。可以说对于关汉卿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们还在开始阶段,我们应该彻底肃清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治学方法,更正确更细致地研究关汉卿,让这位七百年前伟大剧作家以及他的同代优秀作家的潜德幽光得到更大的发挥,以贡献于中国人民,贡献于全世界。
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光照下,踏着关汉卿的巨大足迹前进吧。让伟大的人民中国出现远远超过元剧时代的卓越的戏剧文学,让无比壮阔的中国人民剧坛,出现无数的关汉卿,为人民的利益,培养出无边招展的更新更美的戏剧花朵吧!
(附图片)
关汉卿画像 李斛


第7版()
专栏:

让戏曲更多更好地反映现代生活
本报评论员
在社会主义大跃进中,各地出现了许多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戏曲。这些戏曲,既表现了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干劲,又继承和发展了戏曲的传统,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次的创作活动范围很广,许多剧种和剧团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鼓舞之下,大胆地进行了创造。多少年来戏曲改革工作上所不断努力以求达到的目标,现在初步实现了。在许多戏曲舞台上比较成功地表现了现代生活;成功地创造了共产党员、干部、和正面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表演方法来表现现代的人物;音乐上做到了又有创造又不脱离传统等等。这些成绩,当然和戏改工作多年的努力分不开,但这次在大跃进中戏曲工作者的高度热情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实在是直接的促进力量。
文化部为了使这个运动更加普及,并且及时交流先进的经验,让创作水平能更加提高一步,召集了全国性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座谈会,并调来了几个在表现现代生活上历史较长、经验较多,在这次大跃进中有较成功的新创作的剧团来京,结合北京各戏曲剧团的新节目进行联合公演,以作观摩。这次的座谈会和联合公演是很必要的,也是很及时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历史不能算短,从辛亥革命以来,每一次革命运动中总是掀起一个高潮,这些过去的高潮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很好地继续下去,但每次都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自从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特别是解放以后,成功的经验尤其多,但也仍然没有进行认真的总结。以致它的历史虽然长,经验虽然多,却仍旧在点点滴滴、不成系统的状态中间,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使得戏曲在表现现代生活的方面,有时不免重犯以前犯过的毛病,或者重去摸索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使得应当前进得快些的工作步调反而慢了。这次的座谈会和公演无疑地能在总结和交流经验上得到很多成绩,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起促进的作用。
但是现在也还有些人对它缺乏信心,认为现代戏在艺术水平上总不及传统剧目,不能吸引观众;又认为现代戏现在虽然很轰动,但这是在运动高潮之中,当高潮一过去,它又要不吃香了等等。这些看法是很表面的,很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戏曲在表现现代生活的发展上,也和别的任何运动一样,不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有巩固提高的阶段的。解放以来,曾经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看见解放之初现代戏在观众中很受欢迎,就以为传统剧目没有用了,只想上演百分之百的新剧目,这就形成了粗制滥造,大大损伤了观众对于现代戏的热情,反而影响运动的进展。如果我们懂得了运动的这种规律,能够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及时地、适当地做好巩固与提高的工作,戏曲舞台上是会不断涌现为观众所欢迎的现代新剧目,并会逐渐积累成批保留剧目。
这是不是说我们应当少搞些普及,多搞些提高呢?不是。我们必须多多下乡上山,将新的剧目送到工厂农村中去,并且多多协助那些工厂农村的业余戏曲活动。不仅仅帮助它们成长,而且从他们的创作中间吸取养料,这样,我们专业戏曲团体的创作才会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力。重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中间所产生的文艺,并且把它们和我们的专业创作互相交流,学习它们,提高它们,这是保证我们新戏曲永不脱离观众,永远创作力充沛的不二法门。
另外一点是:承认传统,不只是承认传统剧目在上演剧目中的一定比例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必须从传统出发的问题。不从传统出发,就是违背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就是脱离群众。但既然是“出发”,就得往前走去,如果认为一步也不能离开传统,那就无法表现那些过去没有,只有今天才有的新人新事,这同样也是脱离群众。
在大跃进中,戏曲反映了多方面的新生活,也创造了多种多样反映新生活的手法。我们应该十分重视这种被解放了的创造力,大大加以发扬,从而使我们的戏曲艺术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


第7版()
专栏:

全国各地纪念关汉卿
北京今天举行盛大纪念会
各地剧团演出关汉卿剧本
本报讯 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的活动,今天开始在首都和全国各地广泛热烈地进行。将有一千五百多个剧团用一百多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作。
今天,北京将举行盛大的纪念会,大会由郭沫若主持,郑振铎、田汉报告关汉卿的生平及其创作。此外,还有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北京的纪念演出周今天起由十七个戏剧团体参加演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市京剧四团分别用话剧和京剧演出田汉的“关汉卿”;此外,河南省洛阳豫剧团、江苏省锡剧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等演出“窦娥冤”“救风尘”“五侯宴”等。北京市各影院将公映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湘剧摄制的舞台戏曲艺术片“拜月记”。
上海市也将在今天举行纪念大会,纪念演出周中有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越剧院的“关汉卿”,上海京剧院的“单刀会”,上海市人民评弹团的“蝴蝶梦”等。此外,湖北、四川、广东、陕西、吉林、山西等地都将由当地的戏剧团体演出关汉卿的名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电台也在播送纪念关汉卿的广播节目。
文艺报、戏剧报、剧本月刊、文学研究、戏曲研究、戏剧论丛和各地文艺刊物都刊登了纪念论文。
又讯 为纪念我国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等五单位从今天起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楼上举办了展览会。时间为十八天。


第7版()
专栏: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形成主流
广大戏曲艺人热情洋溢,争编争演现代戏
本报讯 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浪潮,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以来,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已形成巨大的主流。剧坛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和政治运动的大量优秀剧目,这些剧目使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闪耀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光辉,成为推动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力量。
今年,全国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热情地投入了现代戏的演出,包括历史悠久的汉剧、京剧、川剧等剧种。京剧“白毛女”的成功尝试,彻底打破了那种认为戏曲不能表现现代生活的保守思想。北京京剧界继“白毛女”之后,又演出了“智擒惯匪座山雕”等现代剧。上海京剧院也正在排演“红色风暴”和“赵一曼”。上海戏曲界今年已演出了三百多个现代剧。各地的民间职业剧团也都积极地演出了许多现代剧目。
广大戏曲艺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热情地投入创作活动,大家动手,现编现演,集体创作,改变了由少数编导人员慢腾腾进行戏曲改革的作法,迅速出现了群众性的创作热潮,产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批现代剧目。有短小精悍的街头剧,有大型的多幕剧,有幻想神话剧,有喜剧,还有传统歌舞开打等多种形式。湖南省在6月5日的“创作跃进日”里,一天就创作出大小剧本一百多个。
今年演出的现代剧目绝大部分都是表现当前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杭州市越剧团最早演出的“一日千里”、“关不住的姑娘”等短小的街头剧曾轰动了北京城,随之,各地戏曲界都陆续出现了宣传工农业大跃进、除四害讲卫生、扫盲等活泼精悍的小戏。
几年来戏曲艺人政治思想的提高及对继承传统的重视,使今年现代戏的演出质量有了飞跃的进步。许多著名演员都积极认真的参加表演现代戏。有些剧团更在长期深入工厂农村演出中,获得对实际生活的感受,因而在舞台上成功地创造了各种现代人物的形象。刚从农村演出归来的河南豫剧三团,他们表演刘胡兰的革命英雄气概,比一般剧团演出的“刘胡兰”更为出色。许多剧团在演出现代戏时,还在艺术上进行了革新与创造,如有的剧目吸收了话剧、歌剧表演上的优点,却仍能很好的保持着传统戏曲的特长。
几年来,戏曲表演现代生活的舞台实践和不断的摸索研究,使目前我国的戏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正在北京举行的现代戏曲座谈会观摩演出的几十个现代剧,正是全国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7版()
专栏:小资料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传统
全国各地许多戏曲工作者解放了思想,鼓足干劲,在大跃进中创作和演出了不少优秀的反映当前现实斗争生活的新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但至今仍有少数人对戏曲表现现代题材抱着保留态度;他们好心地担心这样会丢掉戏曲传统。但从这次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中,不仅证明了现代戏已经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并有了新的发展。而且,现代戏本身也是有它自己的传统的。这里先不说全国解放后,九年来演出现代戏所获得的经验,只简单地就下列几个剧种,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便可证明。
豫剧(即河南梆子)是河南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形式,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剧种。大家都知道豫剧有很多优秀的古典传统剧目,但它在辛亥革命前后,即已开始演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齐寡妇造反”、“杀七口”、“剖腹验花”等剧。大革命前后也曾演出“蔡锷离婚”、“枪杀蔡公时”、“南满路”等剧,这些剧目虽然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爱憎,但也有宣扬了统治阶级“德政”的错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豫北地区演出的“老包铡日本”等,更是反映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抗日情绪。
沪剧是流行于苏南杭州、嘉兴、芜湖一带的地方戏。在沪剧传统剧目中的“庵堂相会”“陆雅臣”等便是采取当时当地的实事编写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因为有一大批搞文明戏的人参加到沪剧界,带去了一批剧目,其中如“血路”等就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生活,起来反抗剥削的戏。此外,如“离婚案”“黄慧如与陆根荣”等剧也是采取当时的社会新闻编写的。
闽剧三百年前才发源于福州语系地区。它是混合了明末到清中叶的“儒林”“江湖”“平讲”等形成的。辛亥革命前夕,福州人民在孙道仁的号召下起义,一战打垮了清军,结束了清朝统治。这个时事便曾被“三下响”艺人编成“孙道(仁)打(清)将军”演出。辛亥革命以来,闽剧艺人编演了许多时事戏,其中如“林则徐”“蔡松坡”等都是。
楚剧原名花鼓戏,发源于湖北农村,是劳动人民耕余时,在田间歌唱的山歌小调发展形成的。因此,它的内容多是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和希望,形式活泼。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曾编演“费公智”“南归”“中秋画饼”等暴露旧社会腐朽生活的现实剧目。1932年因演出“乡巴佬”揭露国民党的腐朽政治,曾被迫停演。抗日战争时期,楚剧界一部分人在郭沫若、田汉等的领导下,组成宣传队演出抗日小戏,如“有力出力”“湘北大捷”等,给与观众很大鼓舞。
湖南花鼓戏和楚剧一样,同是地方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适于反映现实生活。传统剧目中如“扯萝卜菜”“讨学钱”“保正催粮”等都是及时反映解放前人民生活和斗争的。    (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