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十三个民族满怀信心向社会主义大道迈进
新疆各项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在过去的八年中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十三个民族的广大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迈进。
目前,新疆社会中变化最深刻且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是,在天山南北广大农村和牧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了统治地位,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生产成了生产中的主要形式。到1957年,全区97.6%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牧区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今春基本完成。广大农村和牧区到处呈现一片建设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
在生产关系逐步改变的同时,新疆各族人民在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生产力飞跃提高。八年来,各族人民在几乎毫无工业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石油、煤炭、机械、电力、化学、纺织、面粉加工等现代化工厂、矿山共四百多个。我国最大油田之一的克拉玛依也正在加紧建设中。1957年现代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了六十五倍多,已经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27.7%。现代工业的建立,不仅改变了新疆历史上完全依靠外地供应工业品的状况,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农牧业的发展,而且使包括各民族的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八年来,在新疆辽阔的土地上修筑和整修了一万多公里公路,而解放前新疆只有三千多里公路,绝大部分因年久失修不能畅通。公路网联结起平原上所有的城市后,现在正向着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偏远地区延伸。全区已有98%以上的乡通了邮路,四百多个区、乡通了电话。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六条航线也已经开辟。
由于在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的冰山雪峰下修筑了灌溉系统,使终年少雨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绿洲上的农业生产,获得巨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扩建和新建渠道六万多公里。1949年的灌溉面积只有一千五百多万亩,而1957年就达到了两千五百七十多万亩。1957年全区粮食产量较1950年增加了一倍。每个农民平均占有的粮食已由1949年的四百四十七斤,增加到1957年的七百三十三斤。1957年全区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已经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六十斤的指标。几年来新疆棉花大批外运,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建设。农业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进的技术为各族农民普遍采用,古老粗陋的“二牛抬杠”式农具,已基本上为成千上万的新式畜力农具和农业机械所代替。
在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农业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1957年,各种牲畜头数已达到两千多万头,比解放初期增加了70%以上,超过历史上最高纪录五百多万头。牲畜质量也在提高,新疆羊等优良畜种正在各个牧场广泛推广。已在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基本胜利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塔吉克族牧民,正在天山、帕米尔、阿尔泰山的草原上,为改变原始的逐水草游牧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而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的生活,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改善。1957年全区的社会购买力比1952年增加了一点二五倍。
到1957年,新疆大、中、小学校的总数已增加到二千六百五十七所,比1949年增加了159.66%。这些学校的学生共有五十七万一千九百人,占全自治区人口的10.3%,比解放初期增加了160%以上。最近五年来,新建了矿业、石油、农牧、卫生等中等专业学校十一所,高等学校除原有的新疆学院外,还建立了八一农学院、语文学院、医学院和师范学院。目前,全区医疗机构比解放前增加了八倍,病床总数相当于解放前的五倍。其他文化艺术、出版、体育等事业也有了迅速发展。这一切成就改变了新疆的面貌,并为新疆各项建设事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达到新的高峰奠定了良好基础。   (汪波清)
(附图片)
新疆八年来建设成就


第4版()
专栏: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新疆各民族干部迅速成长
目前着重加强教育,使干部逐步共产主义化
本报乌鲁木齐电 记者王安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民族干部队伍,正在各级党委大力培养下飞速成长起来,目前,自治区及所属自治州、县已经提拔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全自治区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满、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锡伯等民族干部六万二千多名,占新疆干部总数的53.64%,其中县级以上干部有一千三百多名。中共各级党委委员中,民族干部占将近52%,县长、副县长中民族干部占了将近70%,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和州长、专员、市长等政权机关主要负责人,65%以上都是本地民族干部。
新疆民族干部是解放以后才迅速成长起来的。解放初期民族干部约有一万二千多人,还不到目前人数的五分之一。1953年农村进行土地改革中涌现的各族农民积极分子一万多人都被提拔为干部,其中不少人今天已担负了县以上的领导职务。特别是自治区成立后1956年一年中,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民族干部就增加了70%以上,许多民族干部都是破格、越级提拔,近两年来提拔县级以上民族干部五百七十七名,越级提拔的就有一百九十九名。
民族干部的飞跃成长,是新疆各级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的重大成就。首先,各级党委重视经常向干部进行民族政策、干部团结的教育,检查和批判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1952年新疆第二届党代表会议及会议以后,在新疆从上而下系统地、深入地检查和批判了大汉族主义思想,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培养民族干部打下了基础。其次,各级党委从新疆具体情况出发掌握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对民族干部采取了放手提拔、使用的办法,有相当部分具备了一定条件的民族干部是在被提拔新职后,在党委帮助下才逐渐熟悉和胜任工作业务的。第三是各级党委抓紧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和训练民族干部。解放后,民族干部进各级党校、干部学校学习的达八万一千多人(次),各级党委并在干部中普遍进行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重视下放干部参加基层工作的培养和锻炼,每年都有上万名民族干部深入基层去参加中心工作,逐步提高了民族干部的理论、政策思想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党的大力培养下,经过各次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锻炼飞跃成长起来的民族干部,绝大多数人的社会主义觉悟都有迅速的提高,一般都能胜任本身所担负的职务,能密切联系各族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指示,领导和组织各族人民群众胜利完成了各项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任务。乌鲁木齐市人事局副局长别肯(哈萨克族),商业局副局长纳曼(维吾尔族)等人,同极端地方民族主义者、阶级异己分子前市长阿·赛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阿·赛德的多方刁难和打击下,坚决反对并揭发了阿·赛德反对党委领导、排挤汉族、任意提拔和安置坏分子等一系列的反党反人民阴谋活动,维护了党的利益。但是,由于新疆的历史条件,解放以来在干部中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较多,阶级教育较少,大量飞跃成长起来的民族干部由于受党的教育时间短,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也还不够,相当一部分人的马列主义阶级观点和政策思想水平还不能完全赶上新疆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党委针对这一情况,已加强对干部着重进行阶级教育和马列主义民族观点的教育,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干部民族化的良好基础上,大力培养和提高干部逐步达到共产主义化。
(附图片)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工人不足五百人,这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已发展到十五万人。刚从中学毕业的海尼莎(右)参加了乌鲁木齐苇湖县发电厂工作。这是她正在乔应平(左)的帮助下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新疆医学院是解放后新建的一所近代化的高等学校。这里培养着新疆各民族青年,他们在汉族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医疗知识。这是该院医疗系一年级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锡伯等民族学生在汉族教师齐明三(穿白衣者)的教导下进行解剖实验。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族干部、职工普遍掀起互相学习语言的热潮。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文,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文、汉语。这是六道湾煤矿的少数民族职工们,在业余时间互相学习汉文。  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第4版()
专栏:

纪念苏联对新疆石油工业的援助
克拉玛依建立中苏友谊馆
新华社克拉玛依电 为纪念苏联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巨大援助而在克拉玛依兴建的中苏友谊馆23日下午隆重举行开馆典礼。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达巴申,以及帮助新疆发展石油工业的苏联专家,都前来参加开馆典礼。
中苏友谊馆是克拉玛依最宏伟的一座建筑物。馆内有能容纳一千二百人的俱乐部,一楼和二楼设有职工游艺室和阅览室,三楼是陈列苏联专家七年来帮助新疆发展石油工业事迹的展览馆。在过去七年中,新疆用苏联供应我国的二十四万多吨设备和器材,装备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和炼油部门。苏联还先后派来五百多名专家,帮助新疆石油职工在天山南北找到了一百二十多个储油构造,发现了克拉玛依大油田,并培养了九百多名技术干部,一千多名技术工人。苏联政府和人民对我国这种真诚无私的援助,使新疆石油工业建设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4版()
专栏:歌唱新疆

英雄们踏遍准噶尔新疆好,新疆好,新疆有个无价宝。浩浩荡荡准噶尔,金银财宝真不少。金银财宝不算好,石油才是宝中宝。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沙滩戈壁风险多。英雄们踏遍准噶尔,英雄们气壮吞山河。要把盆地变油海,叫输油管线像长江像黄河,看黑色的石油后浪追前浪,输送到北京,输送向全国。
(刘萧无)


第4版()
专栏:歌唱新疆

我的爱情
天山,天山啊!
是我们的锤钎把你唤醒;
从古至今,是我们
第一次给你留下了脚印。
天山,天山啊!
我爱你的山水风景,
爱你的矿石、森林。
更爱那长长的公路,
玉带般的盘在你的腰间。
天山,天山啊!
党给了我们新的使命,
我们要去开拓塔里木处女地,
我们要把公路
从帕米尔高原修到昆仑山巅。
(王步奇)


第4版()
专栏:歌唱新疆

新疆农民跃进歌
大战五十天,
引水下天山;
苦战八个月,
三万五千亩戈壁变良田。
天热热不过我们的热情,
风大大不过我们的干劲,
石头硬硬不过我们的决心。
武松赛武松,
英雄赛英雄。
看谁是好汉,
看谁是模范。
(民歌)


第4版()
专栏:

人民战士的汗珠洒遍天山南北
生产建设兵团贡献巨大
新疆各族人民用鱼和水、血和肉形容同解放军的友谊
本报讯 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在支援自治区各项生产中,不断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几年来,人民战士以英雄的忘我劳动,大力发展了部队农牧业,加工副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事业。他们在和平解放新疆以后,立即投入生产战线上去。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三百多万亩荒野变成了绿洲,建立了四十四个现代化机械化大农场和十六个牧场,历年生产的粮食累计为十一亿九千八百多万斤,棉花(籽棉)两亿一千二百六十多万斤,部队的畜牧业也发展到八十一万多头。他们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兴建了拖拉机修配厂、发电厂、煤矿、油料、粮食和棉花加工厂,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厂一百一十四个。他们在拔海四千多公尺的天山上,破冰凿山、修筑公路,在风雪运输线上,在酷热的戈壁滩上,一年四季不停地运输各族人民生活上和自治区各项建设上所需要的物资。到去年年底,部队工农业总产值已占到自治区总产值的10%以上。其中棉花占自治区总产量29%,工业产值占自治区国营和地方国营工业总产值的36.7%,运输周转量占自治区的40%以上。
从1956年起,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每年利润总额都在三千五百万元以上。今年,部队更提出了各项建设大跃进的计划,开荒造田三百五十万亩到四百万亩。兴建一批新农场,力争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增强自治区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同时,要求各单位、各行业开展一个多为各族人民做一件好事的运动。
农业生产部队机械化耕作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于新疆各族农牧民日益起着深刻的影响。部队几年来不断地创造了小麦、棉花、玉米大面积丰产和高额丰产纪录。这些大面积丰产田一般高出当地农民一倍到几倍。大大地鼓舞了各族农民增产的信心。特别是玛纳斯垦区大面积棉花连年丰产,为各族农民植棉技术改革,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每年,部队农场都接待远近成百上千的各族农民来参观访问,交流经验。1956年,有两千多名各族农民,在部队农场实习了半年之久。从灌溉、犁地到各种作物种籽处理和田间管理,凡人民战士掌握的一切农业先进技术,都教给了各族农民。
为了支援自治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曾经有几千名军官和技术力量,转业到自治区各项战线上去。此外,生产建设部队各个垦区,每年还指派专人常驻垦区附近农业社,帮助各族农民发展生产。1953年到1957年,农业生产部队派遣了两千多名专职干部,在自治区二十五个县内,帮助五百四十九个各民族农业社建社和发展生产。为农业社代耕、代收的土地有二十多万亩,为农业社培养的农具手、植保员、水利员等技术人员达四千八百多名。在部队帮助的农业社中,各种农作物连年丰收。一般增产都在40%到60%。不少的农业社因此被评为模范社,部队驻社干部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农业生产部队在“既要搞好自己的生产,又要搞好群众生产”的口号下,几年来,曾经让出了六十五万多亩开垦的土地给各族农民,支援和调剂给各族农民良种六百三十多万斤。支援各种农具一万八千多件。帮助各族农民建立家务。农业生产部队又“以多换少、以优换劣”和各族农民调剂了土地。在农民搬家以前,部队给农民盖好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居住。此外,生产部队还帮助新疆各族人民发展文化和卫生事业,兴修医院和学校。部队的医生也经常为各族人民治病。
几乎所有自治区重大的建设事业上都曾经得到生产建设部队的援助,人民战士辛勤劳动的汗珠,洒遍天山南北各地。新疆各族人民常用鱼和水、血和肉来形容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的友谊。每年春节,开斋节和库尔班节,解放军和各族人民,都互相拜节,载歌载舞,亲如家人共同欢度快乐的日子。
人民解放军支援各族人民的大量事实,深深感动了各族农牧民,他们把这些事迹编了歌儿到处传播。塔里木南缘和阗阿依迈来村留传着这样一首歌儿,歌颂解放军为他们修水渠的事迹。歌词说:
“百年前这里有一位姑娘,
没有别的女人比她更漂亮。
她发下誓言要嫁一位英雄:
他能把河水引到自己的家乡。
这姑娘活了一百年,守着死在这块土地上。
如今,清水从姑娘门前流过,
美如金河和银河。
让我们的百灵鸟也唱会这支歌,
飞到各地去传播解放军的恩德。”
(克现)
(附图片)
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场分布图
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二十三团农场场部全景。过去这里是一片苇湖,现在变成了美丽的田园。    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第4版()
专栏:

各族人民的亲人
“合理闸”
岳普湖是终年缺雨的喀什噶尔河流域最干旱的县份。维吾尔农民用“眼泪浇地”来形容他们解放前种地缺水的困难。因为得不到活命的水,解放前全县有成百上千户农民流离失所,逃亡外地。剩下五万多个不愿离开家乡的农民,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二百斤粮食,过着半饥饿的生活。
解放后,汉族干部苏老泉被派到这里担任副县长,他深深感到办水利的重要,一年四季带领水利干部东奔西走,勘查水源、设计工程,然后又和农民一起,挽起裤角、修渠抬土、安闸放水。有时因疾病和体弱昏倒了,他只喝些水,又支持着起来工作。就这样,短短五、六年时间,岳普湖县水浇地从十万亩扩大到二十多万亩,根本改变了干旱的面貌。
水源有了,合理分水就成了重要问题。解放前这里因为水利纠纷连年发生械斗,不知道死伤了多少人。因此,在苏老泉的支持下,岳普湖县又动工修建一座向各区农民分水的分水闸。这期间,苏老泉一连在工地上住了两个月,他根据各区渠长渠短、土地多少、土壤渗漏状况,细心设计分水闸。闸口没有全部修成,他晚上睡觉也不安宁。
一天深夜,苏老泉忽然听见河水怒吼,连忙披衣奔向闸口。用手电筒一照,坏了!山洪下来了。当时如果不立即抽掉退水闸木板。眼看洪水就会把几十天辛苦修筑的分水闸冲坏。更严重的是下游成千上万亩农田将遭受水灾。这时,苏老泉不顾生命危险,一下跳进急湍的洪水中,闸板抽下了,他自己也被洪水卷走了。人们把他救了出来,他还不放心水闸。直到亲眼看见洪水从退水闸驯服地排走,他才松了一口气。
从此全县农民都感到各区用水再公平不过了,因此给这个闸起名叫“合理闸。”
“让我们也见见这位汉族姑娘”
在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各个车间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维吾尔、哈萨克、回、锡伯等少数民族女工在熟练地工作着。他们是新疆第一批少数民族现代化纺织女工。四年多以前,这些女工绝大部分还是农村姑娘,不仅没有见过纺织机器,甚至有些人连应用机器织布的事也没有听过。她们来到工厂后,由最早从山东来的汉族女工一个个手把手教给了她们掌握技术。维吾尔族女工枣然木是去年9月才从绥定农村来的姑娘,现在已能单独看四百四十个纬纱纱锭。枣然木经常亲热地称呼汉族女工李早慧“亲姐姐”,这个女工就是枣然木进工厂时,工厂指定教她的女师傅。李早慧从枣然木进厂时起,就手把手地教了她近两个月。为了让枣然木尽早掌握技术,李早慧和所有帮助少数民族的汉族女工一样,除了在机器旁边指导外,每天还利用休息时间到枣然木的宿舍里同她谈话,校正当天车间操作过程中做错的地方。李早慧就这样教到枣然木能完全独立工作。
枣然木把这一切写信告诉了妈妈和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哥哥。回信来了,信中充满了对汉族姑娘的感激。并说我们新疆过去从来没有纺织工厂,现在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起工厂,又专门派来汉族工人培养我们少数民族工人。叮咛她像听自己姐姐的话一样听李早慧的话,努力向李早慧学习。并再三嘱咐枣然木寄一张她和李早慧的合影来,“让我们也见见这位汉族姑娘。”
“你的家就是我的家”
且末县阿昌区昆仑山上的维也拉克牧场上,居住着一户维吾尔族牧民。去年7月这个牧民的妻子产后流血不止,附近又没有一个邻居,这个牧民着了慌,骑马赶到区卫生所要求急救。医士黄钰全马上带着药品和维吾尔族青年助手艾沙一同前往。当他们到达以后,产妇由于出血过多已昏迷不醒。黄钰全进行了一两天的细心治疗,使她的病情逐渐好转。牧民便又要求黄钰全再住几天,一面替他护理病人,一面代他照管三个孩子,好让他抽出身把放牧在后山里的羊群赶回来。当时黄钰全满口答应说:“你放心去吧,你的家就是我的家”。过了四、五天后,牧民从后山把羊群赶回来,黄钰全才离开牧场。这个牧民感激不尽,一直送了他一天的路程。为什么牧民会这样信托汉族干部呢?原来这个贫民出身的共产党员黄钰全,早已成为这个区近一千户维吾尔族牧民最敬爱的亲人。从1953年到现在,他经常背着药包,骑着马巡回医疗,走遍了这个东西长达一千五百多里的牧区。为了抢救病人,他曾经深夜徒步翻过了大雪没膝的冰大板,也曾经彻夜蹲在冰冷的石洞里过夜。凡是经他治疗的病人,他总是一直守到病人没有任何危险时才离开。离开前,他总要再三叮咛主人,如何护理病人;同时还把自己要去的地方也告诉给主人,以防万一病情发生变化好去找他。他不仅关怀病人,每到一个地方还帮着当地的老乡打柴、担水和解决其他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牧民们只要一听见黄钰全快到他们的牧场来了,就老早打扫好帐篷、煮好肉等着他。
(附图片)
张孝友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