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提前准备今冬水利建设
襄阳专区早规划早动手的做法值得提倡
本报讯 湖北省襄阳专区打破了常规,从四月下旬起即开始了今冬明春大兴水利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全专区投入这一工作的已有好几万人,从专区到各县以及许多乡、社,都建立了专门机构以加强领导。
襄阳专区去冬今春在水利建设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从完成的土石方量和受益的土地面积来看,都居湖北省五个专区之冠,并远远超过了全专区原订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的指标。
为了给明年全专区农业继续大跃进创造条件,中共襄阳地委在四月下旬水利运动基本结束时,即抓住时机在县委书记会上对水利建设作了安排和部署,要求在今冬明春使全专区基本消灭水旱灾害。据初步规划,在上述时期内,全专区将继续新修和整修水利工程达十万处以上,土石方任务将比去冬今春增加40%,要完成土、石方七亿公方,使已经形成的西瓜秧式的水利灌溉网继续扩大。这些工程完成后,全专区水田将由现在的七百万亩增加到一千万亩,水浇地由现有的二百万亩增加到约四百万亩,使原有的一千七百万亩耕地80%以上都成为水田和水浇地;原有水田和水浇地的抗旱能力也将随着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将兴建上万个水力加工工程和几百个小型水电站。为了使明春的备耕工作能够及早地进行,不致因水利工程占用劳动力过多而受到影响,地委要求各县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要在今冬全部完成,旱地改水田应坚决贯彻“边修水利边改田”的方针,在今冬要完成改田计划的75%。因此,对水利工程必须早准备、早兴工。
5月以来从专区到各县都先后建立了以地委书记、县委书记或县长为首的专门机构,来领导大兴水利的准备工作。到目前为止,各县的勘测设计和制订施工计划的工作已经普遍开始,县县都建立了专门的勘测设计队伍,有一部分工程已经完成勘测,正着手进行设计。在施工器材方面,除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和在不影响质量的条件下采用代用品外,各县都将建立大批的低标号小型水泥厂,其中绝大部分县现已开始着手建立。此外,各县还在积极筹建火药厂和继续推广先进的改革水利工具的经验,以适应大规模施工的需要。各县还普遍建立了常年施工队。这种施工队正把一些受工作面小的限制而需时较长的工作,像清理基础、开石方和整修运输线路等,从现在起就提前开始施工。有关培训技术力量,安排大规模施工的劳动力,以及划分工段和组织协作等工作,也将在不久后陆续开始。预计到八月份,大部分工程即可开工,部分工程在7月份就可开工。
襄阳专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大兴水利的准备工作都极为重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很高。“不打无准备的仗”就是他们的口号。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时,各地都注意了通过总结、参观、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克服保守思想,树立胜利信心。
(方堤、罗重璋)


第2版()
专栏:编后

谈早
襄阳专区安排今冬明春兴修水利的消息,反映了一个新鲜的思想,就是抓得早。只有抓得早,才会抓得好。
对于“早”这一概念,人们的理解还是有不同的。有一些人想到去年各地修水利都是秋后准备,10月以后开工,而襄阳专区在4月下旬就准备起来,似乎太早了,无此必要。因此,他们对于“早”是抱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是我们说“早”,却是指抓得适时,是赞扬的意思,支持的意思。
对一个“早”字的理解会有这样的分歧,原因就在于有些人往往靠经验办事,不管事情的一切条件,单纯和过去比较——比也没有坏处,但他们一旦看到别人的作法与往年有了不同,便觉得好像违背了什么传统,从而采取不积极的态度。其实,这是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以襄阳的事来说吧,今年兴修水利任务比去年增加了40%,还要兴修上万个水力加工工程和几百个小型水电站,任务比去年复杂得多。同时,冬季水利工程能否按时完成,还直接影响春耕准备工作。足见,这里谈的早作准备的问题,不是人们毫无根据地胡想出来的,而是决定于客观事情的本身的需要,所以,襄阳专区的做法,是在大跃进新形势下处理工作的新方法——抓时机。这个领导方法,应该在一切工作中广泛运用。


第2版()
专栏:在技术革命中创造奇迹

王凤歧——技术革新的能手
一个多月创造了七种新农具
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县山区,最近出现了一件轰动人心的奇迹:一个年轻人在一个多月里接连创造出七种新农具。这些新农具的创造者,不是技术人员,也不是富有经验的木匠,而是一个只念过三个月私塾的黎明农业社社员、二十四岁的共青团员王凤歧。
不久以前,王凤歧用木料做模型,没有锯、钻等工具,便烧红了铁条烫。由于当地木匠的帮助,他终于制成了一台手摇水车。这水车一天能浇五亩半地,不但比解放式水车节省两个人力,还多浇三亩半地。
王凤歧没有为这个成功骄傲自满,又开始研究创造快磨。在领导的支持和社员们的协作下,在旧磨的基础上,利用社里的废物废料,东拼西凑,一台快速畜力牵引磨又诞生了,它比旧磨的效率提高了五倍。接着,这位年轻人又创制出脚踏水车、跃进水车、简易洋井、压水机、大豆旋窝犁等五种工具。他制成的这些新农具,给社里解决了不少困难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制造这批工具只花了社里五元钱。目前,王凤歧还在继续研究创制出粪机、新的夏锄和间苗工具。
王凤歧敢想、敢做、敢创造的动人事迹,很快地传遍了内蒙古各地。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授予王凤歧以“青年技术革新能手”的称号。


第2版()
专栏:在技术革命中创造奇迹

运材汽车列车化
载运纪录日日新
大兴安岭林区运输木材的汽车司机们,采用先进的列车式运输法,最近连续创造了汽车运材量和汽车列车载运量的新纪录。
6月8日,西尼气林业局司机杨振起拖带三个四轴十六轮重型拖车,创造了一次运原木一百零五点六三立方公尺(每立方公尺约重一吨)的新纪录。随后,图里河林业局司机赵经国急起猛追,在14日拖带七个双轴八轮拖车,一次运原木一百一十点六二立方公尺,赶过了杨振起。西尼气林业局司机杨德忠也不甘示弱,他苦战一昼夜,在19日拖带四个四轴十六轮重型拖车,一次运原木一百四十三点七六立方公尺,又赶过了赵经国。
这些新纪录,都是采用捷克斯洛伐克产的塔脱拉大汽车创造的。塔脱拉汽车的最大功率为一百七十五马力,它的牵引能力很大,但是过去未能充分发挥,原因是主管部门规定这种汽车只能带一个拖车,牵引载重量为二十二吨,因此司机们不敢多拉。但是职工们在总路线的鼓舞下解放思想以后,把保守的指标冲破了。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在不过多增加汽车及拖车载重量和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带拖车,使汽车列车化。(附图片)


第2版()
专栏:在技术革命中创造奇迹

渔船有了“好助手”
博贺港创帆布鱼艇
广东省博贺港海面上,最近出现了一种用帆布做的万能钓鱼艇。这是博贺镇的党委书记、渔业技术干部和博贺渔业社的社员们在上月下旬的一次“诸葛亮会”上共同研究创制出来的。
这种钓鱼艇的做法,是将帆布上油后制成钓鱼艇形式,另做一副木架,使用时就用螺丝钉将帆布钉在木架上,这就变成了钓鱼艇。这种艇是拖风船出海时的好助手。拖风船带上它,无风就用它放下海钓鱼,有风就收起;下雨时还可以用它来装载淡水,便于延长拖风船的出海时间。由于这种艇轻便省力,一对拖风船可以带十只到十五只出海,因此,鱼获量也随着大量增加。这种艇不但行驶快捷、耐用,而且价钱便宜,做一只只需八十元,比买一只木舢板要少花五十元左右。这个社准备在这个季度内安装三百只,目前正在赶制中。


第2版()
专栏:在技术革命中创造奇迹

割稻船
福建海澄各乡正在普遍推广一种能够避免稻子落粒,确保颗粒还家和提高收割效率的夏收农具——割稻船。该县通过推广这一农具后,全县十六万亩早稻,就可以避免落粒损失三百二十万斤。
割稻船是海澄黎明社干部把插秧船改制成功的,这种农具可作插秧、收割两用。用以收割有三大好处:一、避免落粒掉穗的损失,每亩可以减少损失二十斤左右;二、割稻船可以用来运稻子,比过去用人力挑稻提高效率二倍;三、避免稻子沾水发芽并能缩短晒谷时间。中共海澄县委认为这一农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决定在夏收前赶制一万五千只,做到在大部分的稻田使用这一农具。上图是黎明社社员带着割稻船在收割早稻。(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赶紧加强棉田管理
争取今年棉花丰收
据新华社27日讯 全国棉田大部分已经开始现蕾,争取今年棉花大丰收的斗争进入了极端重要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发言人向新华社记者说:棉花大丰收在此一举。当前最迫切的是发动和组织足够的力量,不间断地加强对棉田的中期和后期管理。
农业部发言人说:今年棉花种植面积九千万亩左右,和1956年差不多,比去年只增加三百多万亩,因此争取棉花产量大跃进主要依靠普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目前棉田管理和棉苗生长情况看,集中棉区好些,分散棉区差些;但是,分散棉区在全部棉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接着发言人介绍了全国棉田苗期管理情况。他说:今年棉花普遍种得早和种得好,而且大量增施了基肥,棉苗出土整齐而且茁壮。北方棉区在5月10日左右遭了一场风冻灾害,长江流域棉区4月下旬到5月中旬阴雨连绵,北方南方都因地温低棉苗生长缓慢,并且发生了一些病害。但在夏收以前,全国棉田的苗期管理基本上是好的,各地都对受害棉田进行了查苗和移补,保证了全苗。接着各地都抓紧了间苗、锄草、治蚜、追肥等工作。夏收到来后由于劳力紧张,部分地区(主要是分散棉区)发生了草荒、土壤板结的现象。蚜虫为害还未完全过去,主要产棉县如河南偃师、灵宝,陕西渭南,有些农业社蚜虫为害严重;有些地方如关中、豫北棉区,棉花中后期的害虫红蜘蛛、盲椿象、棉铃虫等又发生了。更严重的是定苗和当前的旱象两个问题。由于苗期气温低病害多,今年有很大一部分棉田定苗一般比往年为迟。目前河南南阳地区和豫北、河北北部和东南部、山东、江苏部分地区旱象严重。河北、山东部分在麦田中间种的棉苗有死苗的现象。如不及时定苗、抗旱、治虫、锄草和追肥,就将影响今年棉花的跃进增产。
关于当前的棉田管理,发言人说:首先要吸取苗期管理的经验,继续加强党对棉花生产工作的领导,组织力量,提出措施和要求,并组织参观评比,迅速把棉田管好。农业社要具体安排劳力,专人负责抓棉田管理工作。现在,湖北和河南都已分别在棉区开了棉田管理会议,河南提出了“大干五十天、突击半个月”的口号,提出了彻底消灭草荒与土壤板结、消灭病虫害、消灭三类苗、无旱无涝和没有赘芽、疯杈现象的要求。这在全国棉区都应该贯彻推行。
发言人说:抓棉田管理也要抓两头。抓千斤籽棉田、百斤皮棉田和抓消灭三类苗的工作。丰产棉田应按田订具体的管理措施,通过抓两头和评比来推动广大棉田的管理。
发言人说:治虫、中耕和追肥是棉花丰产的三个关键。如能彻底治虫,棉花就能增产30%—40%。希望各地利用现有药械结合土法土药,尽量作到普遍治、及时治和彻底治,一刻也不要放松对虫情的警惕。棉花是需要多锄的作物,农民说“棉花锄八遍,结桃如蒜辫”,要尽可能组织劳力多锄,保证没有草荒和土壤板结现象。往年一般锄四、五次,今年要求作到六、七次甚至八、九次。在施肥方面,湖北提出的“五施两补”是好的。所谓五施是一次基肥,一次播种时的种肥,和现蕾前、现蕾时、开花时三次追肥;两补是苗期较弱的棉苗补两次追肥。三次追肥对棉花丰产的关系很重大,希望各地努力作到。至于去赘芽、整枝打杈等技术措施,也须作得及时。此外各地还应注意在雨季来临以前做好棉田的排涝设施。
发言人最后说:今年棉花种得好,苗期管理一般也好,只要我们努力及时贯彻棉田的中后期管理措施,一定能够丰收,也一定能够创造惊人的高产纪录。
(附图片)
柯明作(原载新华日报)


第2版()
专栏:

潮汕平原早稻丰收见闻
本报记者
报喜
这几天,潮汕平原沉浸在早稻空前大丰收的喜悦里。金浦乡是潮汕平原南端潮阳县的一个普通乡村。18日记者到金浦乡南门社第十七队耕作区的时候,队长郑桃溪正在刚收获的稻子旁边忙着过秤,统计员拨弄着算盘。队里的一块田,去年亩产不过五百八十斤,今年早造也只估产六百五十斤。现在郑桃溪和郑允怡却说它亩产八百四十七斤。一个队员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等队长吩咐,撒腿向田里奔去,对收割稻子的人高声宣布这个喜讯。全个生产队禁不住欢呼大笑。郑银波骄傲地说:“等着瞧吧!更高的产量还在后头哩!”
社干部告诉记者说:郑桃溪队是这样兴高彩烈,别的队也一样。全乡一万亩早稻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五十六斤,比去年增产二成,都创造了历史纪录呢!
坟地上的收成
潮汕地区去冬今春进行了土地平整运动。坟地的稻子收成好吗?记者为了替读者找寻答案,19日赶到平整土地的发源地——澄海县冠山农业社。冠山社平整土地的时候,在西畔洋这三百三十四亩土地上下的功夫最多。现在这里稻田一片,排灌渠道整整齐齐,道路宽坦笔直,非常壮观;社员们正在抢收早稻。社员们说,这一片早稻每亩可收六百多斤,比未平整的东畔洋每亩多收一百多斤,共给农业社增加了二十万斤稻谷的收入。
几个月前,记者到冠山社西畔洋的时候,这里边坟墓林立,土堆凸凹。土堆和坟墓间隙的土地,农民把它叫做“咸园”、“盐场”,甘薯长得像豆子大,水稻根本长不出来。但经过社员们苦战了两个多月,付出十二万个劳动日,把这里一万三千多个坟墓移上山,搬掉六千多个土堆,在每亩耕地覆盖上一千一百担塘泥后,才使这些“咸园”、“盐场”换来了一个“丰产洋”的美名。可是,现在社主任周秋波又对记者说:“晚造社员们还决心进一步把这块‘丰产洋’改变为‘高产洋’”。
省委书记与农民
在揭阳县云光社的稻田里,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率领省委生产检查团的一些人员正和农民在一起割稻。骄阳当空,镰刀挥动处,时而“一”字儿排开地前进,时而中间突破成为“人”字形。陶铸同志和老农——全国丰产模范林炎城并肩地操作着,旁边还有社里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大伙干的欢,转眼间金黄的稻子收割了一大片。
打谷机达达响在割稻的人们背后。跟着,陶铸同志转过身来参加打谷。林炎城笑眼眯眯地赞美省委书记的好劳动。
陶铸同志身上的短袖线衣被汗水湿透了,但他像一个勤快惯了的老农一样,打谷刚停手,又随手拣起零落的谷穗来。
数谷穗的故事
前两天,澄海县滨海的军民友谊社,把解放军派来帮助割稻的三十多个官兵,带到围仔那一大片田里。真怪,副指导员冯德富脱下鞋子,就到田里弯下腰细数谷粒。刚入伍的战士莫名其妙。老战士向他们叙述了副指导员数谷粒的来历。
今年春天,也是这个副指导员冯德富,带领了一百一十多个战士日日夜夜在这里平整土地,亲手把原来横在田中间的大土坝搬走,填平了原来的大泥坑,还修了一条一百五十公尺长的大水沟。多少战士在这里滴过汗刈破过手脚。现在,副指导员和老战士,带着平整土地时曾经磨过血泡的那双手又来了,不过,这回是来收获血汗的果实。副指导员自然要数谷粒了。新战士听了,割禾的劲头更大了。
夜间营业
踏进潮安县庵埠镇,很多商店关上门,店门口贴着一张张纸条,上写“下乡割稻去了”等字样,镇里的人说,为了支援夏收,市场的秩序作了重新安排,白天下乡收割,夜里才开市。学校也放假了,医生分别到了农业社。
在郭垅农业社的稻田里,记者碰见庵埠镇商店的一群干部,他们割得虽然不够熟练,可是干劲很大。他们说,晚间回到镇上,就留一二人开店,其余的挑起货担到社员家里售卖。社员要什么,临时没有的,就登记起来明天送去。他们说,支援了夏收,也锻炼了自己。
傍晚,记者沿着潮汕公路回汕头,只见公路上挤着人,原来都是汕头的工人、市民、干部、学生、店员,他们也都是下乡帮助农业社割稻回家的人。


第2版()
专栏:

潮汕平原早稻产量刷新纪录
八个县市平均亩产五百斤以上
本报讯 我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广东省潮汕平原的一百九十九万多亩早稻,已经收割完毕,根据已经初步核实的产量计算,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五百斤以上,创造了我国早造水稻大面积的历史最高产量纪录。
潮汕平原在1955年开始出现潮安、澄海、潮阳三个粮食千斤县,1956年,这个平原的揭阳、普宁、南澳、汕头、潮州五个县(市)的粮食平均每亩产量也突破了一千斤。至此潮汕平原成了远近闻名的千斤丰产平原。1956年的早造,潮安县就以平均亩产四百二十三斤创造了这个平原的早稻大面积最高产量纪录。这个相当于该县解放前早稻产量的两倍的纪录,几年来一直未被突破。因此有人开始认为:潮汕平原已经很高的水稻产量不可能再大大提高了,今后要是能够保持住这个产量纪录不下降,或者略为突破一点,就是很了不起了。但是今年早造的事实却有力地粉碎了观潮派的这个论调。现在,整个平原的八个县(市)中,就有六个县的早稻平均每亩增产一百斤以上。其中原来产量较高的潮安县,平均每亩产量比去年早造增产一百三十多斤,即达到五百五十七斤。此外,还有许多农业社出现了千斤亩。
(张山丁 蔡永祥)


第2版()
专栏:

到处潺潺流水声
——谈襄阳专区的西瓜秧式自流灌溉网
本报记者 方堤 罗重璋
南方地区水利工作会议的与会者在参观襄阳专区的水利建设的时候,对那里建立起来的西瓜秧式自流灌溉网很感兴趣。人们普遍地认为这是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创造性的措施,是山区和丘陵区进行水利建设的方向。
什么是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呢?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以利用河水为主,“远处引水,近处灌田”,“闲时蓄水,忙时灌田”的灌溉网。建立这种灌溉网的方法是:经过全面勘测,统一规划后,发动群众节节拦河筑坝,盘山开渠,在渠道周围修建塘、堰、水库,并使它们相连结起来,以便引河水灌渠,引渠水灌塘、堰、水库,引塘水、堰水、库水灌田。因为这种灌溉网是用自流的方法灌田的,而外形又很像结有大量西瓜的西瓜秧——拦水坝好比“瓜根”,引水渠好比“瓜秧”,塘、堰、库好比结的“西瓜”,所以人们就叫它是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
这种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在襄阳专区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而且它们还在不断地向着更完善的阶段发展着。可以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沿着均县官山河,现在已经建起纵横交错的十四条渠,它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塘、堰、水库,而这些塘、堰、水库又通过许多小渠与干渠和田连在一起,已形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网了。但人们还在加渠、加塘、加堰、加库,使网继续扩大。人们用“秧爬全乡,瓜结满地”来形容这个网的规模。各地群众对这种灌溉网很感兴趣,曾作了大量的诗来歌颂、赞扬它。均县花栗树乡火花社的社员们歌唱道:“库连渠,渠连塘,水田改到荒坡上;移河道,筑堤岸,千年河滩变良田。”随县尚市乡农民的诗歌中有这样一首:“大破眼界大革新,百年旱灾一扫清;渠道如龙横遍野,到处潺潺流水声。”
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的最大特色是:由于它把渠道和河结合了起来,把塘、堰、水库、渠道结合起来,因而能作到有水源、有调节、有很高的利用率。以往,这里也有相当数量的塘、堰、水库,但它们是彼此孤立的,没有可靠的水源,往往在天旱时,田里水干了不几天,塘里、堰里、水库里也很快就没有水了。西瓜秧式的灌溉网却完全避免了这种缺点,因为:它可以用常流的河水灌塘、灌堰、灌库,而下了雨时,承雨面积里的径流同样还可以灌塘、灌堰、灌库;同时,由于渠和塘、堰等是彼此相通的,还可扩大承雨面积。这样,它就可以把用不完的水蓄起来,作到“闲时蓄水忙时用”,使小型塘、堰、库能发挥大作用。
这种新型的灌溉网还有一个重大特色是,它的施工简便,技术简单,投资少,建起来也很快。因为所谓拦河筑坝,除了很少的较大河流外,绝大多数都是很容易办的,有些水位较高的溪流,甚至可以不必筑坝就能从河边开渠引水。而修渠道和小型塘、堰、水库等,这也是简单易行的;特别是渠道,非常省工,几天就可挖一条,渠挖到哪里,水就可流到哪里。同时,有了这样的网后,原有的废塘、废堰,也可以略加整修后加以利用。至于勘测、设计,除了一些较大的渠道和河坝外,一般也是比较容易的。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建立西瓜秧式的灌溉网,完全可以作到多、快、好、省。而这个专区去冬今春的事实是可以充分地证实这点的。据统计,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专区,在上述这段时间内共完成了大小工程十三万多处,其中渠道的总长度共达十三万华里,有十几条长江那样长。全区已在几百条大小不等的河上建起了众多的拦水坝;两岸的渠道密如蛛网;而各种塘、堰、水库,像是满天星斗。正是由于这些工程效益大,才使得这个专区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使水田由原来的三百多万亩增加到七百多万亩,还扩大了水浇地一百六十万亩;而这些水田和水浇地,几个月以前还是一些产量很低的山坡地、河滩地和无人耕种的荒地。除了这些新增的水田和水浇地外,全区还有二百七十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无论是从完成的工程量或受益面积来看,去冬今春都比前冬去春增加了许多倍,但投资却比前冬去春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有许多工程,只用了几角钱到几块钱的灯油费就建起来了。
襄阳专区的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是这个专区各级领导抓住了群众的增产要求和实现增产的关键,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运动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个专区的各级领导生动地贯彻执行了“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的产物。无数的事实证明:建立起这样的水利灌溉网,只有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才有可能;而只有抓住了群众的增产要求和实现增产的关键,同时又采取了易为群众所接受的“三主”方针,才能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
襄阳是个低产区,解放前全区的粮食产量平均每亩只二百多斤,大山区还只有百多斤。那时,群众生活很苦,“半年糠菜半年粮”;有些地区还是“八个月红薯,四个月南瓜”。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去年达到了平均每亩三百多斤了。但是,和省内大多数专区比较起来,还是低产的。主要是因为旱地多水田少。全区原有耕地一千五百万亩中,解放时只有水田二百多万亩,而且大部还是不保收的;经过几年的扩充,到去年也只三百多万亩。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把旱地改成水田后,产量可以提高一倍半以上,群众说是“一水顶三旱”。改水田,这是增产的关键性措施,而改水田的关键,是兴修水利。就是这样,襄阳专区的领导方面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关键,发动群众大兴水利,又认真地贯彻了“三主”方针;采用参观评比的办法大力推广了群众在贯彻这个方针中出现的经验和创造,批判了保守思想。于是,一个大规模的水利运动开展起来了。而西瓜秧式的灌溉网,正是根据运动中群众的创造总结出来和在全区推广的。


第2版()
专栏:农业高产志

辰溪木洲农业社
亩产柑桔13650斤
湖南省辰溪县木洲农业社在沅江上游的一个洲上。这个社1957年收获柑桔五十九万八千八百多斤,比1956年增产111.8%,每亩平均产四千七百一十八斤;最高的三亩半每亩平均一万三千六百五十斤。这个社获得增产的因素,首先是在施肥上掌握了“分季施肥”的原则,全年施肥四次。其次,在80%的桔园中种植了绿肥,用来补助肥料的不足。他们对桔园病虫害的防治和桔园的中耕也都作得很好。


第2版()
专栏:半月农情

“芒种”(6月6日)——“夏至”(6月22日)
“芒种”到“夏至”间,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大部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旱象持续。由于干旱的影响,这些地区继续在这半个月里抢种晚秋作物和抢插水稻。河南在全省规模的抗旱播种运动中,每天以播种二百万亩的速度前进。许多新开稻区的抗旱插种也很紧张。安徽阜阳、蚌埠两个专区每天有五百七十万人抗旱抢种水稻、甘薯等。
这些干旱地区在抗旱抢种、抢插的同时,还付出足够的力量进行抗旱保苗。“旱象不低头,灌田不停留”“人人鼓干劲,天旱苗不旱”,已成了抗旱地区广大农业社员的行动口号。
“夏至”以前,长江流域等地的早稻部分开始抽穗,少数开镰收割。积极做好收获早稻,插栽晚稻的准备,是这些省份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早稻生长好、晚稻面积大、农活质量要求高,是南方稻区的普遍情况。许多农业社都根据今年这一新的情况,安排了劳力并准备了工具,以及提前制订了夏收夏种的具体计划。
福建、江西等省的一些季节较早的地区,继广东、广西以后,也在6月中旬开始收割早稻。从这些已开镰的地区看,今年早稻的单位产量普遍比去年高出很多。福建省龙溪专区根据早收地区收成的估计,全专区早稻平均亩产量可以超过五百斤。
北方地区的杂粮作物一般生长良好,早播的玉米、高粱已有半人多高。不少地区都抓紧这些作物生长旺季进行中耕、除虫、追肥等田间管理。结合夏锄普遍追肥是今年杂粮作物田间管理的新气象。改良工具也在追肥工作中开花结果了。许多地区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追肥车、追肥器等。以辽宁省铁岭地区说,在夏锄初期就创制了不下三十种追肥工具。比较大范围的使用工具追肥,也是往年少有的现象。
华北平原一些早种的马铃薯在6月中、下旬成熟。从少数收割的情况看,今年这项作物的收成也优于往年。
在这半个月里,大部地区的棉苗已有五、六个真叶,部分棉株逐渐现蕾。一些田间管理好的棉田现蕾期比去年早十天左右。由于今年夏收夏种工作量的增加,有些棉区推迟了棉田的间苗、定苗的时间。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棉区的干旱,在这个期间仍没有解除。许多棉区为了加强棉田管理,已经注意了全面安排劳力问题。江苏南通棉区合理组织劳力、安排农活以后,棉田管理进展转快。“夏至”以前全区三百五十万亩棉田松土、锄草二次以上,并结合抗旱追了肥。


第2版()
专栏:丰产榜

新星社
山西闻喜县东镇乡新星社第六队二亩回茬麦,平均亩产一千六百七十二斤。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乡党委书记芦敏学和工作组干部亲自丈量麦地、监打和过秤,证明完全属实。


第2版()
专栏:丰产榜

石门宋社
山东阳谷县石门宋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十亩丰产小麦,平均单产一千一百一十斤零八两,有一亩八分单产二千一百九十三斤十二两。


第2版()
专栏:丰产榜

建锋社
湖北襄阳县太平乡建锋农业社的小麦,今年曾获得了大丰收,该社今年播种九百三十六亩小麦,平均每亩单产一千零六十六斤多,其中有六十五亩单产一千六百八十八斤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