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乔迁之喜
沙汀
一天下午,我们五六个人,一同到成都市西郊友谊农业社的第一个新建的居民点去,向那些新搬进去的社员祝贺乔迁之喜。
这个居民点叫跃进村,一共有二十一幢砖砌楼房,已经迁入社员一百八十三户。是今年春节开始,经过八十多天的紧张劳动,最近修建成的。走出茶店子不远,就可以望见那一排排高耸在竹林树丛间的楼房,青瓦红墙,四面全是一片连着一片的碧绿的稻田。
我们既没有介绍信,也不认识任何一个社员,但是,跨过村口那条小溪,我们便开始活动起来,见了人就握手祝贺。出乎意外,对于我们这批不速之客,主人们招待得比我们想像的还热烈。这几天正忙着栽中稻,凡是能够栽插的人,都到田里去了,留下来的几乎全是小孩和老人,因此我们可以随便问东问西,不致妨碍生产。
在街道中一个花坛旁边,我们碰见一个胡须花白的老人,叫锺清荣,已经七十岁了。他告诉我们:“3月间周总理到我们社里来,我向他说,‘早几年就在闹楼上楼下,我想,我土巴都埋到下巴了,没有这个福啊!那里想到现在就干起来了!’你看,到处都亮堂堂的!”扶着叶子烟竿,他打了一个转身,瞧瞧前前后后的楼房。“你们还没看到我那些孙娃子啊!”他接着说:“上楼下楼,总是把楼梯踏得冬冬冬响,跟下操一样!本来也是,从前住的房子,你就爬上屋顶,也望不到这么远呀!”
很快,这个老人就成了我们的向导,领我们去看副社长张锡荣。副社长不在家,他又四面八方去找,结果找来了一个生产队长,叫谢惠礼,精干瘦削,只有二十多岁。这个生产队长向我们介绍了全社的修建计划,以及跃进村修建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情况。这个社一共有一千四百多户,除开跃进村外,他们还准备再建三个更大的居民点,明年秋前完成,全部集中起来居住。
这个生产队长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四个居民点建成后,全社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一千二百多亩,每年增产粮食二百一十六万市斤。他还向我们介绍这个创举带来的其他许多好处,说道:“原来到处都是院子,拖拉机开起来只顾倒拐,怕把房子撞倒。现在好了,可以笔直开过去了!”这中间锺清荣插嘴道:“这个对开会也好呀!原早么,晚上开它个会,不把你的喉咙吼破!老听见在答应‘来了!’老是人影子也不见!……”
在谈到经费来源时,生产队长一气说了不少动人的故事。他们是严格按照“自筹自建”的原则办事的,一不向国家贷款,二不动用社的公共积累,完全依靠社员投资。而为了投资,不少社员,把平日毫不在意的破铜烂铁,都从床脚下、灰堆里掏出来卖了。而且,所有的社员都自动把全年的布票交到社上,准备不要添制衣服,把钱节约起来投资。“当然啊!”生产队长接下去道,“没有各方面的支援,也不成的,就连那边一个经神病院,都动员了一些轻病号帮我们搬过木料!……”
我们全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旁边两三个小孩子,也跟着笑起来;但是,他们笑的原因,显然和我们多少有点不同。因为接着他们就乒乒乓乓,一起大踏步上楼去了。正跟锺大爷形容他的孙娃那样,像在下操。而当他们同样乒乒乓乓走下来时,生产队长正在告诉我们,他们怎样在一夜之间修成一条便于卡车运砖的公路。“生产的劲头更加大啊!”他接着道,“去年二十亩双季稻,队员都叫唤忙不过来,你看怪吧,今年一搞就八十亩,还是搞下去了!……”
因为听说队上正在剪接苕藤,我们就告别了出来,请锺大爷领我们再找几家看看。但是,好些社员全家人都不在,下田去了,红漆的小门上挂着洋锁。透过玻璃窗子,可以看见洗刷得透亮的木器、像片框和五彩图画。每每走过一家,那个老年人总要为我们介绍一番这家人过去的居住情况。他形容它们说,“屋檐边栽窝南瓜,都得担心从房顶上漏下来啊!”
最后,我们到了冯光华家里。冯光华本人下田去了,只有他妈一个人在家。这是个五十多岁的寡妇,人很瘦小,患着严重支气管炎,正在一株洋槐下面补连衣服。除开灶屋,她有两间楼房。才一说明来意,她就亮着眼睛,站起来笑嚷道,“好呀!请到楼上坐吧!”一面忙着收捡衣服,一面忙着张罗我们,把我们领上楼了。一路不住喘气。
她几乎很少停嘴。但是她的话语有点零乱,显然她想说的话太多了,而又来不及理出一个头绪。她一时要我们坐下来,一时又一头奔到窗子边去,笑道,“你们看吧,这要望多远呀!”接着却又回过头来,指着那些破旧家具诉苦,“就是这些东西摆在这屋里太不称了!”
锺大爷插进来笑道,“你们还没有看过她从前住的房子啊,在我们这一带要考头名!”这个提示很好,接着我们就得到冯大娘的同意,一道去看她的老屋。这座老屋在个竹林盘里,一共五间,的确破烂得有些吓人!东倒西歪的,周围撑的树料比柱子多。
冯大娘照样忙个不停地张罗我们,“同志!这根柱头还是用铁丝拉住的啊!”我们顺着她的手势望去:一根歪斜得最厉害的柱子上面,紧紧绕着两股铁丝,一头套在屋外一根苦莲树上。
这真有些不可想像,冯家已经在这个屋子里住了三代人了!
“你问过去我们怎么住下来的?”因为有人问起这个,老太婆笑嘻嘻回答道,“一吹大风就往竹林里边跑呀,解放后好多了,还有钱多撑几根树子,解放前么,晚上起一点风,总是觉得睡不着啊!”
“现在好了!”我的一个同伴笑道,“晚上可以安安心心睡了!”
冯大娘笑着叹了口气:“这两天还是睡不好啊!……”
锺大爷打趣道:“这是太高兴了!”
“就是这个话啊!一想到会住那么亮堂堂的房子,哪里还有啥瞌睡呀!……”
冯大娘一面满口承认,一面畅快地笑起来,好像一下变年青了。
其实,这天我们碰见的每一个人,精神都很振奋。晚上回去,就连我也激动得没有睡好,反复思索着友谊农业社这个大胆创举的深刻历史意义。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要提倡这种做法
湖南株洲市 宋谦
看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演出,可说是饱享眼福,同时与看了其它文艺团体演出后有相异的一点感受:全总文工团真是开始按着他们说的那样来做了——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带动起职工的文娱活动。
当幕间休息时,司幕同志没按惯例讲一声:“同志们,现在休息十分钟。”而是说:“同志们,刚才我们看了台上的演出,现在让我们大家来演唱一个歌好吗?”台下哗然了,我用惊异的眼光望着台上信心十足的司幕同志,我倒真为她捏把汗。可是观众却喊出了“同意”,等她再问时,欢呼声震撼了屋宇,教唱时是后一句比先一句强,后一次比先一次强,终了时整个礼堂都沸腾了。我也由腼腆,不好意思转为大方,勇于歌唱了。我身旁的那位三十开外的家庭妇女,最后也放开嗓子唱起来。
由此我连想到在过去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年代里,有多少爱国青年和文艺战士,走到工厂、街头、农村、学校,为那里的人们宣传革命、抗日的道理,为他们演出,同他们一起唱着激动人心、愤慨昂扬的歌曲。有多少人受了他们的教育和启发,奔向战场。
今天在这大跃进的时代里,不也正需要这种宣传鼓动工作吗?全总文工团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第8版()
专栏: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刘丰
毛泽东同志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说:“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以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半年来全民大跃进中的无数事实,在在都证明了这一段话的正确性。中国旧时祝福人家和自己都说:“丁财两旺”,细想起来,也确实有些道理,人口兴旺,财富也就增加了。人丁和财富的增加是成正比的。人多而又个个从事生产,工农业产品就会多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办事”也都是具有同样的意思,这些成语都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的。
有些学者总是吓唬我们,他们说:“人口多了,消费就得多,积累就不能多。”他们带着资产阶级学说的偏见,只看到人是消费者,而不首先看到人是生产者。人多了,就有可能生产得更多,积累得更多。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光是人多,当然还不行。还需要使群众中的落后阶层奋发起来努力赶上先进阶层,还需要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没有这些,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是不可能的。列宁曾说过:社会主义“吸引真正大多数劳动群众来参加这种使他们能显现自己身手,能发挥自己能力,能表露出自己才干的工作,而才干在民众中乃是取之不尽的泉源,可是资本主义把这才干成千成万以至成百万地压抑、蹂躏和窒息了。”(见“怎样组织比赛”)。
社会主义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才能、智慧和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从旧社会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迫下面解放出来,在共同的劳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在1949年的一篇评论中就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现在我们不是已经到处看到了这种人间奇迹了吗?


第8版()
专栏:

知了叫,荔枝红
陈景
夏天,知了(蝉)叫了,它告诉人们:南方荔枝成熟了。
我国南方,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有了荔枝。汉代已充作贡品;晋代,成了“太庙”的供品。到了唐、宋,诗人们对它发生了好感。白居易写过“荔枝图序”,对荔枝作了详尽的介绍。苏轼对荔枝的兴趣更大,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荔枝是我国南方的特产,传到泰国、印度、美国和南非洲沿岸等地,那是二十世纪初年的事。现在美国大量种植的“蒲氏荔枝”,就是1904年以后,由美国传教士蒲为廉从我国福建莆田县带去的“陈紫荔枝”名种繁殖的。
荔枝,又名离枝、丹荔,为亚热带植物,属无患子科。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四川、广西(自治区)等省都有种植,其中以福建所产为最著名。荔枝树高达二、三丈,树干粗到要合抱。它的寿命极长,福州西禅寺的一棵千年左右的荔枝树,今年还能开花结果。它的品种繁多,其中以“元红”为最优:果肉多,果汁浓,糖份高(每百克果肉中就有一五点六七五糖分克的糖份),维生素丙含量丰富(每百克果肉内含四七点六六毫克)。它的核可分为焦(小)核与大核两类,以焦核为荔枝中的佳品。
新鲜的荔枝不易保藏、运输,正像古诗人白居易说过的:“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则色、香、味尽去矣”。虽然我国地区辽阔,但是现在交通方便,北方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地,也能尝到南方新鲜的荔枝了。
荔枝不但果肉甜美,而且皮、核、花、树皮和根都可以充作药材。本草纲目说荔枝的“实,能止渴,益人颜色;核,主治小肠气痛,?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壳,主治痘疮;花及皮、根主治喉痹肿痛。”现在闽东一带还有以荔枝壳治伤风感冒,以核治疝气的。


第8版()
专栏:

给人民日报读者
介绍几首四川民歌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亚群
编辑同志:
中共四川省委于4月20日发出搜集民歌民谣的通知后,现在我们已经收到约一万五千多首。我参加了民歌的选编工作,读了好几千首民歌民谣。我兴奋极了!深切地体会到“一代诗风”的含义。民歌选集是由我订稿的,订稿后不禁写了四句:
势如江海气如虹,万众歌声一代风。
羡煞谪仙惊杜老,风流人物数工农。
这些民歌民谣给我的印象是: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我说气势磅礴,其中不单是有“乾坤掌在人手中”、“命令江水上山头”的豪语和壮举,而且:“千条龙,万条龙,首尾衔接上高峰。张口喷出江海水,满山遍野响淙淙。”这又是多么雄伟的画面!
我说色彩缤纷,你看,修造梯田,使得“太白星”惊叫:“啊,梯田修上了南天门!”这又是多么丰富的想像力!
诸如此类,真是说不完。我要推荐几首给人民日报的读者,现在抄写给你们。 李亚群
千条龙 万条龙千条龙,万条龙,首尾衔接上高峰。张口喷出江海水,满山遍野响淙淙。天干也要吃饱饭,乾坤掌在人手中。
社员更比张飞猛长板桥头张飞吼,大吼三声水倒流;社员更比张飞猛,命令江水上山头。
也够太阳晒三天社里人口好几千,人多力大定胜天,每人挥下一滴汗,也够太阳晒三天!
不然老汉把脸翻别看老汉六十三,样样活儿吃得干,晚上抗旱要叫我,不然老汉把脸翻。
惊动天上太白星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啊,梯田修上了南天门!”
白云看见不想走荒山穿起绿衣裳,变成一个美姑娘,白云看见不想走,整天盘绕在身旁。
田野一遍流水声雨后青山青更青,社员整水回家门:“这场大雨下得好田野一遍流水声。”
难分天上与人间蓝蓝天空望不穿,绿绿秧田不见边,一片一片连一片,难分天上与人间。
跃进红旗空中飘跃进红旗空中飘,秧歌锣鼓像浪潮。运粮车儿叽叽叫,浩浩荡荡过了桥。
阳雀还守老规矩往年耕田等清明,今年清明忙插秧;阳雀还守老规矩,死睡山林不开腔。
燕儿莫往田间飞燕儿莫往田间飞,田间驻有除害队;你若再往那里飞,恐怕忙中有误会。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盐茶水能够提神止渴
对于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们,以及经常在烈日当头下进行活动的运动员们,盐茶水是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防暑饮料。它是用一百份茶水加一份盐作成的。盐能帮助人体迅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补充人体因流汗而损耗掉的钠(钠的过度耗损会使人疲劳无力)。茶叶内含有鞣酸和咖啡因,前者能刺激胃液增生,后者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清晰神智,加健脑力与体力。而且,咖啡因在兴奋中枢神经的时候,不会使人发生疲劳现象。
(王乃仙)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给文学作品多画些插图
最近出版的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如“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等,都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好书。但是在这些书中,只有冯德英的“苦菜花”附有几幅比较好的插图,它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了读者形象地看到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而其余几部作品却都没有插图,使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亲爱的画家们,请给我们这些描写新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多画些精美插图,让这些为广大读者所热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发挥更大的艺术力量吧!
南京图书馆馆员 丘耳


第8版()
专栏:

白天在田里 晚上在地上
邵宇
理 韭 菜
农业社的演出晚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