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敢想、敢说、敢做!

向世界染料工业先进水平迈进
陈亨制成新型硫化染料
本报讯 天津染料厂青年技术员陈亨最近制成了一种新型硫化染料。这是我国染料化学工业继制成活性染料后的又一重大成就。
新型硫化染料是世界上最新的染料之一,这种染料是用色淀和三氯聚氰缩合而成,用途极广,能染棉织品、尼龙纤维以及毛、麻、丝、绸等织品。它染出的产品色泽鲜艳,坚牢度很强。我国现在大量生产的普通硫化染料,只限于染棉、麻织品,色谱也只有青、蓝、草绿等色,缺少用途最广的鲜艳大红,皂洗牢度均在三、四级。新型硫化染料色谱齐全,皂洗牢度为四、五级,日晒牢度在五、六级。
新型硫化染料的某些性能还胜于活性染料。活性染料只适于在棉、丝、人造纤维织物上染色和印花,而不适于染羊毛织品;染线条不规则的尼龙,遮盖力也较低。新型硫化染料没有这些缺陷。在制造和染法方面,新型硫化染料也比活性染料简单。它的缺点是染棉织品的色光,不如活性染料好。
陈亨是二十六岁的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他把原计划在明年试制的新型硫化染料提前试制。工厂的党组织、行政领导方面都大力支持他,派人去外地采购原料,为他配备助手。他们仅用七天的时间就试制成功。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制成黄、红、橙、桃红四种色光的新型硫化染料。


第3版()
专栏:敢想、敢说、敢做!

丰台创制简易道岔
提高了速度 节约了钢材
新华社24日讯 北京铁路管理局丰台工务段的养路工人们,根据青年团员王玉书的大胆设想,发挥集体智慧,苦战四天四夜创造成功一种简化铁路道岔。这种简化道岔,最近铺在丰台车站和京广铁路正线上,试车证明效果很好,铁道部有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致认为它有很多优点,值得普遍推广。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看了这种新道岔的运用情况以后高兴地说:“这是改进道岔的正确方向,是个革命。”
道岔是火车从一条线驶入相邻的另一条线需要的设备。目前我国铁路上采用的道岔,结构比较复杂,又有某些弱点,行车摇摆振动,钢轨车轮磨损较快,需要经常补修,列车通过必须降低速度。现在根据王玉书的倡议而制成的简化道岔,从根本上消除了以上的缺点。同时,这种道岔由于构造简单,不需要繁琐的设计和集中生产,地方工厂也能大量制造。制造这种道岔,还能大大节约钢材。据计算,每组简化道岔可以节约二十公尺长的钢轨;按每公里平均有一组道岔估计,每一万公里铁路能节约钢材一万吨以上。
铁道部已决定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现场跟工人共同研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以便普遍推广。
(附图片)
北京铁路管理局丰台工务段养路工人制成的简化道岔,经过行车试验,能够承受每小时行车一百一十公里速度的冲压力。这是从北京到汉口的列车正用高速度通过简易道岔。  新华社记者 岳国芳摄


第3版()
专栏:敢想、敢说、敢做!

苏州居民杨学琪土法炼出不锈钢
本报讯 苏州市居民杨学琪最近用土炉子炼出了不锈钢。据初步鉴定,这种不锈钢可以制造卡钳等工具和医疗器械,每斤的成本只占进口货的20%—30%。
不锈钢是用铬、锰、镍和熟铁四种金属炼成的,在其含量中12%以上的镍,由于国内产量少,价格非常贵,而且难以买到。杨学琪在翻参考书籍中,看到有一本书上介绍苏联炼不锈钢已把镍的含量降低到0.6%,受到很大启发。决定用增加作用相同的锰来代替镍。街道办事处、区人委一些同志也参加了这次试验,给他以鼓励。他们用的是普通白煤炉子,加上一个小坩埚,原料就加在这个坩埚里。经过燃烧二个多小时,一锅不锈钢炼好了。初从砂模里取出的钢条呈青灰色,可是上砂轮一打立即显出诱人的光亮,放在盐水中浸也不生锈,硬度也很好。缺点是发脆,并且还带有一些磁性。针对这些缺点,杨学琪又作了一些改进,使冶炼时间缩短到一小时二十多分钟。这样炼出来的不锈钢的韧性也好了,并且可以在钻床上钻眼,磁性也更加少了。五金交电批发商店营业员认为可以收购,并要他们赶快生产。
现在,在试验初步成功后,杨学琪在各方面帮助下搞起了一个简易工场,共有九人在进行生产。他们用柴油桶砌的炉灶,在13日炼出了第一锅不锈钢。


第3版()
专栏:

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废弃物品收购和利用工作的指示
几年来,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收购和利用废弃物品方面,已经作了很多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收购和利用的废弃物品有废五金、废化工原料、废纤维、废油料、废皮毛和垃圾等三十多类,约一千多个品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回收的废弃物品总量达四百二十六万吨。这些废弃物品,经过初步整理、修配和加工复制以后,已经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变成了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资料,还有约百分之十几变成了各种生活资料。这批巨大的社会财富,对于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扩大国家和集体经济的资金积累,以及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来,国家工业和国防建设所必需的铜料,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依靠回收废杂铜来解决的。
但是,在废弃物品的回收和利用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几年来国家对废弃物品只是收购了一部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收购起来;对于已经收购起来的也还有一部分没有充分利用,宣传教育工作也作得很不够,不少地方群众还没有养成收集和出卖废弃物品的习惯;部分地区对于废弃物品的收购工作和加工复制工作还组织得不够好,既不便利群众的出售,又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我国废弃物品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组织群众力量,广泛地收集和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品,来更好地支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积极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服务。
为了加强对废弃物品的收购和利用工作,现在作如下指示:
(一)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收集和利用废弃物品的重要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应该通过生动的事例向他们说明:一切废弃物资,不管是生产资料或者生活资料,只要收集起来,进行加工复制,都可以变成有用的东西。这样,既可以为国家和集体经济创造巨大的财富,为群众增加大批的收入,又可以支援工农业生产;同时,既可以安排劳动就业,支持勤工俭学,充分利用各种半劳动力,又可以使人民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物资、讲究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收集和利用废弃物品,无论对国家对集体和对广大群众来说,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全国人民都应当养成经常收集和出售废弃物品的良好习惯。目前有些人认为废旧物品就是无用的东西,他们没有认识到可以把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的道理,因而不注意收集和积极出售;或者认为出卖家庭中的破烂东西是不体面的事,是损害祖上遗产的行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是一种陈旧保守思想,必须加以说服和教育。
(二)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作好废弃物品的收购工作。废弃物品是一种非常零星、分散的社会资源,必须依靠群众力量,才能扩大收购。因此,应该结合中心工作,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充分发动群众,大力进行收购。在作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出售废弃物品的热潮。同时,做好废弃物品的日常收购工作。
凡是属于国家统一收购的废弃物品(例如废铜、废铝、废锡、废铅等),按照国家规定,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加工和分配;不属于国家统一收购的废弃物品,由地方组织国营商业和工业部门进行收购和组织利用。各级收购单位,应该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积极改进收购方法,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把一切可能组织起来的人员
(例如家庭妇女、小学生、农业社饲养员、公务员、炊事员、小商贩等),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广泛的收购网,为国家进行废弃物品的收购工作。
(三)城镇废弃物品比较农村更为复杂多样,废弃物品的资源比较农村更为丰富和集中些,而且广大居民对于收集和出售废品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各城镇必须加强对废弃物品的收购和利用工作。废弃物品的经营机构要深入街道住户(包括集体宿舍)、厂矿、机关、学校,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收购。在收购过程中,要依靠群众力量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加工复制。同时,各城镇的市政机关对于收集垃圾工作,也要进行分类整理,并且与国家收购和加工部门进行联系和合作。
(四)为了使物尽其用,在废弃物品的加工和利用方面,除了那些加工程序比较复杂、技术性比较高和国家需要统一掌握的重要物资(例如废杂铜等),应该由国家统一加工复制和统一分配利用以外,一般的废弃物品,应该采取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和就地利用的方针。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当地群众做好一般的分类整理和初步的加工复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结合农业社开展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安排劳动就业和支持勤工俭学;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对废弃物品的运输、保管和利用。河北省无极县每乡每社都有废弃物品的加工组织,解决了全县“五保户”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各地在举办废弃物品的加工厂的时候,必须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精神,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和房屋,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同时,各地国营企业的大型加工厂、动力厂,也应该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废弃物品就地加工和利用中的各种技术和物资上的困难,以利于废弃物品的收购和利用。
 充分挖掘和利用废弃物品资源,是一项长期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必须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组织,必须统一地加以规划,并且组织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依靠群众力量和职工的积极性,把一切废弃物品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起来,以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3版()
专栏:

哈尔滨机车修理厂职工反对甘居中游思想
决心让六十年老厂返老还童
本报哈尔滨25日电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认真贯彻党的总路线,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检查了长期存在的:“老工厂、设备旧”现在搞得“差不多”的“安于现状,甘居中下游”的保守思想。经过工厂党委几次扩大会的批判检查,一个全厂性的比上游的竞赛已经开始。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今年在生产上出现了大跃进的新面貌。全厂的生产总产值计划已比去年增长了121.7%。各项生产指标都在步步上升;但是与全国各先进的车辆修理厂比较,还是属于中下游。今年第一季度在三十七项生产指标中,占第一的只有八项,属最末的有十六项。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根源是片面认为“老工厂、设备旧”,搞到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差不多”的自满情绪,使人们不自觉地滋长了一种“安于现状,甘居中下游”的保守思想。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今年整整六十年。全厂用过三十年以上的老机床占全部机床的36%,几年来增添的新机床只有十二台。所以,有的人看了现代化工厂后,产生自卑感,有了“外因”决定一切的错误思想。针对这一情况,领导干部在检查中指出:强调客观困难的实质是想慢慢腾腾地干。车间干部批判工厂的领导看不到全国的先进指标,只认为自己的生产指标在不断上升,产生了盲目自满情绪。
经过检查,大家认识到过去强调“老工厂、设备旧”的客观困难和“安于现状,甘居中下游”的思想,是没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表现。大家分析:“老工厂、设备旧”固是不利条件,但是老工厂老工人多,十年以上工龄的老工人占职工总数的65%,党、团员占职工总数的45%,工厂各级领导干部有85%是本厂土生土长的。这个厂机械车间有二十八年工龄的老铣工苏广铭,他用的一台德国制的旧铣床,经过改革,将这台铣床的转数由二百多转增加到六百多转。但是,过去厂里对老工人的作用重视不够,有“见物不见人”的思想。
这个厂在检查批判保守思想的同时,就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各个车间的领导干部以总路线的精神,公布全国先进的车辆厂的生产指标和本车间的指标对比,落后的要赶上去,先进的要再先进。
以总路线精神进行检查的结果,全厂各级领导干部都信心百倍,力争上游;而且在实现变修理厂为制造厂的雄心大志。六十年的陈旧修理厂将要变成一个能够制造成万台货车,铸钢产量达十万吨以上的现代化新工厂了。现在,全厂职工的战斗口号是:苦战三年,使六十年的老厂返老还童,苦战三月,力争上游,改变现在的生产面貌。


第3版()
专栏:

松辽平原有石油
据新华社25日讯 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在最近获得的成果中,已经初步证实:松辽平原不久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油区之一。
早在今年4月底,这个普查大队在吉林省扶余县一个储油构造的钻孔中,就曾经钻到了厚达七十公分和五十公分的两个油砂岩层,证明松辽平原深处有很多的石油集潴。
6月17日,这个普查大队又在公主岭西北杨大城子镇附近的构造钻孔中,遇到了一个新的厚度在三公尺以上(现在尚未穿透)的含油砂岩层。岩芯取出后有原油渗出,进一步说明了在这个地区内找到油田的希望极大。


第3版()
专栏:

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陕西安徽对下放企业加强领导
据新华社西安25日电 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从各方面加强对中央下放企业的领导,使这些大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从今年3月到现在,中央各部已陆续将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二十九个大厂矿、管理机构都下放归了陕西省直接领导和管理。省的领导部门十分重视,中共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副省长时逸之等,都亲自抓这些企业的工作。
由于加强领导,这些企业存在的问题现在更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如铜川今年需要提前吸收一千二百多工人加以训练,陕西省有关部门很快就解决了。
省里根据本地的需要,合理调整安排了下放企业的设备和人力,组织各单位之间的密切协作,更有力于地方工业的发展。原来陕西地区电力工业分布不平衡,现在陕西省已决定作合理调整。下放最早、过去只管几个大型国营纺织厂的西北纺织管理局,已把陕西省很多小型的棉、麻、丝等纺织厂管理起来了。他们还根据当地发展地方工业需要,规划了今年的建设项目。煤矿管理局也抽调出不少钻机、柴油机和技术工人支援各新建的小型煤矿。冶金局正在积极领导各地建设炼铁、炼钢、炼焦、耐火材料以及有色金属厂矿。
据新华社合肥25日电 国营淮南煤矿下放给安徽省管理以后,将生产出更多的煤支援国家建设。
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最近亲自召开会议,研究了淮南煤矿的生产情况,决定把原定1962年产煤一千万吨的生产计划提前在1959年完成。淮南煤矿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证完成这个任务。
中共安徽省委对于蕴藏着大量炼焦煤的淮北煤矿的筹建工作,也作了研究,决定把这个矿由原计划今年建设的十一对矿井增加为十五对,设计能力六百多万吨增加到八百万吨。
省委还决定成立安徽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加强对煤炭工业的领导;同时,从淮南煤矿抽调一百多名干部建立淮北煤矿筹备处。省里已增派部队转业干部六十多人,来充实淮南和淮北两矿的领导力量。两矿建井工作所需的人力、设备和材料,也将得到优先满足。


第3版()
专栏:

农业社办工业
——遵义县地方工业通讯之四
本报记者 周静宇 郭龙春
遵义县地方工业中发展最快、数量最大的是农业社办的工业。根据遵义县委统计:截至4月25日止,已经投入生产的厂矿中,乡以上的项目有二百零六个,农业社办的有八千二百九十四个,这说明农业社的工业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这么多的工业是怎么办起来的?怎样管理、怎样领导?怎样计算工资?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我们访问了红星农业社和大风暴农业社,前者是中共遵义地委的实验社,后者是中共遵义县委的实验社。平时,各地到这两个社参观的人很多,有参观水利建设的,有参观农业技术改革的,也有参观社办工业的,当我们到达这两个社的时候,来自云南的民族参观团刚刚离开。
改名换姓,顺水推舟
红星社的支部书记和大风暴社的主任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社内的情况,并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水电站、农具制造厂、砖瓦厂。
谈到工业的发展,早在1955年开始搞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农村就出现了零星的工业,不过,当时不叫做工业,叫做副业。随着农业社的发展和巩固,副业的经营也日益扩大。
从1955年到1957年,红星社的工业发展情况如下:
(图表略)
1958年,这个社为了适应农业大跃进的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新建和扩建了四十多个项目,包括:石灰窑十九个、瓦窑五个、硫磺厂两个、粉厂三个、颗粒肥料厂若干个、烤烟、硫酸钾、纸厂、砂罐、土碱、土硝、人造棉厂各一个,另外,新建九十瓩的电站一处(原有电站只有二十五瓩),到今年年底计划达到一百十三个生产单位,工业收入四十四万五千元,占全社总收入一百一十万元的40.5%。
我们研究红星社的情况,觉得这个社的工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它是从发展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资金基本上不成问题,原来农业社所经营的副业,除了畜牧部分外,各种作坊、砖瓦窑厂,实质上就是工业的初级阶段。在机械工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必然要依赖那些处于初级阶段的各种作坊来生产了。
其二、它是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的。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像石灰窑和煤窑就是在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以及部分工业和日用需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红星社有70%的田地是酸性土壤,还有一些烂包田、冷水田、黄泥田,农业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据农业科学人员研究试验,在酸性土壤里每亩用六千斤石灰作肥料,结果,平均每亩产量达八百六十斤,证明用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的良好肥料。于是,石灰的需要量增加了,煤炭的需要量也增加了。同时,农业的产量增加了,适应于农产品加工的作坊也增加了。
其三、绝大部分是自产自给,只有个别产品同国营工厂签立合同作为商品出卖。如土碱、硫磺。
大风暴农业社的情况和红星农业社大致相同。他们每个生产队都有个石灰窑和颗粒肥料厂,都是直接为农业社生产需要出发的,只有砖瓦厂和电站附设的打米厂除了自用以外,还有多余力量替国家加工粮食、生产砖瓦。
领导一竿子到底
那么多的工厂究竟怎样管理呢?谈到生产管理对农业社来说也不是生疏的事情。过去,农业社办副业的时候,曾经设有副业主任,专门负责。现在,生产规模扩大了,他们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上到下建立了管理工业的统一组织。农业社有个副主任管工业,生产队里也有个副队长管工业。除了个别较大的厂子由社管会派去专职厂长或半专职厂长以外,绝大部分厂子都是指派工人兼任厂长(两、三人到五、六人的生产单位叫组长)。这类小厂在业务上归社主任领导,在日常劳动安排上由生产队长管理。生产的产品统交社管会决定分配或处理,有些厂子因为人手很少,一个厂长常常身兼数职,是工人又是厂长,是技术员又是会计员。这套组织管理,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一鞭到底的统一领导。
办起这么多工业生产单位,在劳动力的安排上会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呢?一般地说,还不会。因为农业社办的工厂绝大部分由生产队直接管理,社员们在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上虽然有比较固定的专业分工,但是在农业生产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节。大风暴农业社共有劳动力二千四百六十人,其中参加工业生产的(包括副业)四百零四人,占整个劳动力的16%多。基本上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红星农业社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不过,这个社的附近有个国营硫磺厂吸收去了一部分劳动力,社内又输送了一些人出去学技术,以致个别生产队出现劳力不足的苗头。例如红星一分社三队原有劳动力四十三人,因各方面抽调,现在只剩下二十人。红星二分社四队原有劳动力二十五人,抽去八个人搞工业,剩下十七人。针对这个情况,红星社的领导方面打算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一、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在农忙季节坚决服从农业生产的需要,把工业暂时停下来支援农业,某些可以缓办和不办的项目就一律不办。二、大力改进生产工具,节省劳动力。红星砖瓦厂过去每天要三条牛三个人踩泥巴,最近,采用了一种木制踩泥机,只要一个人管理,不用耕牛,工作效率提高六倍半。我们觉得红星农业社的领导思想是对头的,农业社决不能把工业放在主要地位,把农业放在次要地位,如果主次不分,轻重倒置,那么,这种农业社就有可能走失方向,不能算做农业社了。
按产计酬,超产有奖
农业社对于参加工业生产的社员究竟怎样计算工资才算合理?也是关系到农业社发展方向的一个大问题。
红星农业社在1956年曾经采取农业和工业分开计酬的办法,结果,搞农业的不关心工业,搞工业的又不关心农业。1957年他们把工厂下放到队,工分报酬按农业和工业的总收入平均计算,这样,工业生产的好坏影响到搞农业的收入,农业生产的好坏也影响到搞工业的收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变成一家了,搞农业和搞工业的也相互关心了。
现在,他们在劳动报酬上仍然采用农业上的“按产计酬,超产奖励”的记工分办法,和农业保持一家。这是最基本的记分办法。另外,有一种形式,叫做规定定额,固定工资。这种形式除了少数技术人员采用以外,一般很少采用。
根据这个社的具体情况,现在,农业的每个劳动日的所得大约十个工分,工业的每个劳动力则稍高于农业。例如:
规定每榨油用菜子二百斤,出油率34.5%,每榨三十六工分,三人工作一天,每个劳动日得十二工分;
石灰窑按产量计,每二百斤十个工分。
大风暴农业社规定三种记工分的方法:一种按产计酬,譬如,打砖三百五十块,打瓦六百片可各得十个工分。一种按件记分,如一张桌子算三十个工分。再一种是定工生产,定额补助,规定每个专职干部和兼职干部每月必须参加一部分社内劳动生产,收入一定的劳动工分。超过规定的劳动日可以多得工分;不能完成规定劳动日的,就在他应得的补助工分中扣算。
在超产奖励上,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确定不同的提奖比例。红星社规定:挖煤,按超额部分的现金收入提奖10%,烧瓦、榨油按20%,如果完不成生产计划,则扣完不成收入部分10%的工分。
上述这些规定,既照顾到各个不同工种的特点,又照顾到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又防止了部分干部脱离劳动实际的偏向。这就大大促进了群众钻研技术和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所以,这些规定都是符合农业社利益的。
农业社办工业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所接触到的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至于农业社的农业和工业比重到底控制在多大的比例数上才算合适?工业的比重过大了怎么办?平时,农业社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力究竟占多少才算合适?这些问题,需要大家来研究解决。(附图表)


第3版()
专栏:

工程师比输了
本报记者 季群 杨瑛
最近,国营上海柴油机厂盛传着一件不寻常的新闻:在改进柴油机设计的一场竞赛中,技术高明的工程师们比输了。
不久以前,这个厂的领导采纳了青年技术员和老工人们合作制定的一个改进设计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只要改动四个零件,就能使原来是四十马力的柴油机变为六十马力;原来是六十马力的柴油机可以变成九十马力。而且耗油量也大为降低。现在四十马力变六十马力的一种柴油机,经过小批试制以后,开始成批生产,预计今年要生产六百台。
随着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的跃进,柴油机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了,如何提高柴油机本身的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譬如原来柴油机上的每一个汽缸只能发出十马力,如果改进一下,让它发出十五马力,这样,不增加设备,不添人,就可以增产柴油机50%的马力,节省大量金属材料。柴油机厂设计科的工程师们在主任设计工程师许正义主持下,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在办公室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六个月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个改进设计方案,一共需要改变二十多种零件,要改变二百多种加工工具,几乎全部推翻了现在的工艺路线,一句话等于搞一个新产品。但是,按照这个改进设计方案做出来的一台六十马力柴油机,试来试去,马力始终在八十五上下,达不到九十,耗油量也和原来的柴油机一样费油。工人们对工程师提出改进意见,他们不但不接受,反把试验不成功的原因,归之于工人操作不好。
经过整风运动的工人们,不但敢于向工程师提意见,而且还敢于拿出自己改进设计的柴油机来与工程师们比赛。工人们贴出大字报责问领导:“为什么不采用试验车间的方案?”原来试验车间的青年技术员周超和老工人郭君福、任海云、张茂金等早在1957年春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在六个月的紧张劳动中作过几百次试验,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得出了结论:只要对汽缸头和活塞加以改进,每小时每马力的耗油量便能从二百零五公分降低到一百九十七公分,并且也发现因为柴油在汽缸里燃烧得充分,即使不增加转速,四十马力的柴油机就可以发出四十八马力。从这试验,可以推算出如果每分钟转速从一千二百转增加到一千五百,马力还可以往上提。周超等兴奋地把这些写成书面总结,送给设计科,等待工程师们作改进设计的参考。而设计科的工程师们,事前既没有到试验车间去看一下,在读了他们的书面总结后,又认为“缺乏技术根据”。一句话,根本看不上这个试验,硬是要关起门来另搞一套。
周超和老工人郭君福等在车间党支部和工人们的支持下,决心和工程师们赛一赛。他们向装配车间借了一台四十马力的柴油机,到仓库里找出去年试验中改进过的汽缸头和活塞等零件,又改制了调速器飞铁和调速弹簧,日夜三班的进行试验,在四十马力柴油机上试验成功了,又换到六十马力柴油机上去试验。除夕前一天,他们几个人一直忙到深夜,一切零件都改好了,只待装到六十马力柴油机上去作最后的试验,周超和郭君福等的心情是又紧张又愉快,仿佛在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降生似的。试验出乎意外的顺利,当机器发动以后,仪表上测定马力功能的指针迅速地从六十马力指向九十马力、九十九马力时,周超、郭君福的心花怒放了,这说明这台六十马力的柴油机可以作为九十马力使用了。
为了提高柴油机马力的效能,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个不同的方案:青年技术员周超和老工人们的方案是零件改得少,效果比较好,马上就可投入生产;而工程师们的方案呢,零件改得多,今年不可能投入生产,效果也比较差。究竟那一个方案更加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呢?事情不是清清楚楚的吗?可是,工程师们,尤其是主持这项改进设计工作的人心里不服输,一方面自己夜以继日地加紧试验,决心要和青年技术员和工人较量一番,另方面又对对方的改进设计方案加以挑剔。
柴油机厂的中共党委会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召开辩论会由大家来讨论决定究竟采纳那一个方案好。
2月26日辩论会开始了,参加这次会的有工程师、技术员、老工人和党委书记、厂长等。会上,双方都带来了一大叠资料,会议贯彻了摆事实,讲道理的精神,首先介绍了两个方案的内容、试验结果和优缺点。并且在两个试验台上对两台改进设计后的柴油机当场作了表演,然后展开全面的比较和辩论。有些原来怀疑青年技术员和老工人的改进设计方案不行的人,在事实前面也完全信服了。但是有些工程师提出:从事技术研究,就不能考虑经济效果,青年技术员们的改进设计方案并不是十全十美等等看法。这些论点都是经不起辩驳的。最后,大家认为根据柴油机厂今年生产任务翻三番和从多快好省原则出发,青年技术员和老工人们的方案显然是好的,而工程师们的方案是既慢又费,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方案可能使机器延长寿命,但是还未经试验证实,同时,也指出这个方案的某些合理部分,今后可以继续试验。最后,厂长当众决定了采纳青年技术员和工人们合作制定的改进设计方案。


第3版()
专栏:编后

为什么比输了?
有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在肯定或否定一项技术问题的时候,往往只强调有无技术理论根据。至于客观实际究竟怎样,他们可以闭着眼睛不看。
本来,技术理论是人们对自然界规律认识的概括,在现代企业里,要重视技术理论,这是对的。但是,技术理论必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可是有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口头上尊重理论,而对理论的来源——实践却忽略了。他们像和尚念经一样念着技术理论,然而对生产实际却一无所知,结果非但不能促进生产,而且妨碍了生产。
国营上海柴油机厂在改进柴油机设计的一场竞赛中,工程师所以输给青年技术员和老工人,除了他们思想上瞧不起工人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迷信技术理论。尽管工人的书面总结就在他们的面前,试验车间近在咫尺,他们仍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达六个月之久,搞研究、搞计划、搞方案,等他们这些“纸上谈兵”弄完了以后,工人已经把四十马力的机器,改成六十马力了。上海柴油机厂的工程师们为什么比输了?只重视书本不重视实践。这不是一次很深刻的教训吗?
一个人输了,心境总不会那么愉快。但是,改造思想,接受教训,还是能够扭转局面,在伟大的技术革命运动中,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