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行动
志愿军第二批十万人即将撤离朝鲜
朝鲜内务省代表团和人民军代表团展开送别活动
新华社平壤24日电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撤军公报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批六个师及其他特种兵部队共十万人将于1958年7月11日开始撤离朝鲜,8月20日以前撤完。
新华社平壤24日电 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批归国部队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务省代表团和朝鲜人民军的两个代表团,先后在6月中旬来到志愿军归国部队,展开广泛深入的送别活动。代表团在志愿军各归国部队中举行了隆重的送别大会。各代表团团长都分别在会上致送别词,并且向志愿军部队赠送锦旗和礼品。由坚守过“伤心岭”阵地的英雄部队派出的朝鲜人民军代表团的代表们,在送别活动期间还会见了志愿军某部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参观了这个部队“八年创造展览会”。内务省代表团在志愿军某部送别时,还特地赶到长公里水库和志愿军官兵共同劳动。他们带来了朝鲜中央医院护士李玉子的一封慰问信。信上叙述了一个十分动人的友谊故事:李玉子战时在战地医院工作时,曾把鲜血输给志愿军伤员谢平。后来,医院遭到美机轰炸,李玉子受了伤,刚痊愈的谢平又把鲜血输给了她。
各代表团在送别活动中,还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代表团的演出队和电影放映队连日来为志愿军官兵组织了歌舞、电影晚会。宾主们往往联欢到深夜还在依依话别,难分难舍。


第1版()
专栏:

推动全民办工业 加速全国工业化
中央企业80%下放地方管理
新华社24日讯 中央各工业部所属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有80%左右下放给地方管理。从去年年底开始到6月15日止,九个工业部与各省、自治区、市陆续办理了八百八十多个下放单位的交接工作。
中央企业大部分下放,是根据去年11月15日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以及今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决定,从去年年底开始实行的。这是我国工业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改进。目的是为了贯彻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充分发挥全党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积极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使地方工业的产值在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下几年之内能够超过农业产值,并且逐步地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企业大部下放以后,可以充分发挥省、自治区、市一级的作用,同时使中央各部能够集中力量做好全面规划、组织全国大协作、大平衡和技术指导、提高的工作。
根据中央规定的原则,纺织工业部和轻工业部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了四个技术特殊的和试验性的纸厂,以及另一个为全国造纸工业供应铜网的铜网厂以外,已经全部下放。其中还包括一批正在建设和筹建中的工厂。重工业部门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了小部分大型的、特殊的以及试验性的单位仍归中央继续管理以外,其余也一律下放。在实行下放的过程中,中央各部与各省、自治区、市进行了充分的协商,地方要求下放的单位,中央主管部门尽可能满足地方的要求;地方一时难以接收的,则暂缓下放。如在云南、贵州、宁夏地区新建的煤矿,由于地方一时没有力量接管,仍由煤炭工业部继续管理,待条件准备成熟以后再行下放。正在建设或筹建中的新企业,有的仍由中央主管部门继续负责建设,有的也交由地方接管。
为了使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较弱的地区,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央指示各省、自治区、市在企业下放以后应该分级制定必要的协作规划,这次中央企业在下放时也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安排。如建筑力量的下放,没有完全采取原地下放的办法,安徽、山东、福建、贵州、广西等省、区,这次将得到从原来建筑力量较多的地区调出的五千多人的支援。中央规定,企业下放以后,原来确定的老厂支援新厂的计划要继续执行。负有为全国或为别处的新企业培训干部、技工的企业,如华北制药厂担负着为成都第二抗生素厂配备全套干部的责任,这次下放时,化学工业部同有关省将商订相应的协议。
这次下放时,中央主管部门同各省、自治区、市还对一些重要的企业今后的产品、产量以及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作了安排。如淮南矿务局蔡家岗矿山机械厂,担负着全国煤矿矿山机械制造任务,煤炭工业部已经同安徽省商妥,该厂下放后性质不变,产品产量仍由煤炭部安排。为了保证机电产品的成套供应,第一机械工业部下放的许多工厂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继续维持,由国家平衡的产品任务仍应如期完成。
中央规定,下放企业、事业单位除了保证完成中央原定的计划任务外,如中央提出新的紧迫任务,在条件许可下,地方应该设法完成。中央保留的企业、事业单位,如地方提出任务要求,在条件许可下,中央主管部门也应该设法满足地方要求。


第1版()
专栏:社论

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措施
把大部分原来由中央各部门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管理,这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大改革,也是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大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的管理权下放,是根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的。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国家里,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就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就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扬地方和人民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几年在工业和财经的管理体制方面,集中得多一些,差不多全国所有的大型、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主要的技术力量,都由中央各部门直接管理。这也是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因为在三年的恢复时期,整个国民经济还没有走上正轨,百废待举,没有比较多的集中就不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时候,我们也还缺少经验,没有比较多的集中,也就不能保证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现在来看,过去的集中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缺点。这就是中央各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一些具体工作有的管得多了一些,发扬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我国是一个大国,一个省的面积比欧洲的某些国家还大,人口比某些国家的还多。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工业比较发达,有的则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企图用一个格式把全国企业管理起来,是很难管得好的。特别是九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情况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新建的厂矿越来越多,旧的工业基地在不断扩大,新的工业基地在不断出现。这些厂矿都由中央各部门直接管理,事实上是有困难的,即使勉强管起来,也很难对每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工业管理体制就必须有适当的改变,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早在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必须正确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问题,指出要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使全国各方面的建设工作能够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也使中央各部门能够集中力量去办那些应当由自己负责办好的事情。1957年11月15日,国务院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公布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今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共同作出了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决定,就是把国营企业的管理权,除少数特殊的和试验性的单位以外,都逐步下放给省、市和自治区。企业管理权的下放,将更有利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相结合和全党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方针的贯彻,更有利于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和自治区,一百八十多个专区和自治州,二千多个县和自治县,八万多个乡和镇,十万多个手工业合作社和七十多万个农业合作社办工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企业管理权下放以后,企业的生产潜力就有可能充分挖掘出来。因为管理权下放以后,地方跟企业的关系就由间接的变为直接的了,企业的盈亏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政的收入,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就使地方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和建设,更加积极地千方百计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湖北省明山水库的建设,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这个水库工程的规模比官厅水库稍小一点。去年中央水利电力部批准这项工程的时候,投资一千八百一十六万元还怕不够,但是,去年冬天,水库建设的管理权下放给湖北省以后,投资只要九百三十多万元就够了。一个明山水库变成了两个水库。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党委比中央各部门更能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勤俭办企业。例如湖北省水利厅考虑到民工修水利的积极性,将灌溉支渠的土石方工程改由群众自办,节省了投资,用以兴修其他水利工程,农民都很满意。同时,这个水库的移民工作由麻城县包干以后,麻城县就发动受益区群众为迁移户搬家盖房,帮助迁移户安家,经济实用,效果更好。至于这个水库在修建对外公路和非生产性建筑方面,也都因为充分利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其他有利条件,投资也大大减少。这些都是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难于做到的。
刘少奇同志在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随着管理体制的改进,随着生产建设事业的跃进和群众觉悟的提高,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改进现行的关于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经济工作的规章制度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它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经济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少是根据以前的管理体制制订的。现在根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依靠群众,全面审查一次现行的规章制度,十分必要。对其中合理的能够促进生产的部分,应当保存;对不合理的不利于发展生产的部分,应当进行修改或取消,制订适合于新情况和需要的规章制度。这样,我们才能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于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加推动生产建设的高潮。
我国现有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分布很不均衡,原来工业很发达的省、市接管的单位和技术力量要多一些,原来工业很不发达的省、自治区接管的单位和技术力量则少一些。因此,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以后,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党委、人民委员会,除了保证完成中央规定的计划任务以外,还应该本着老厂支援新厂、工业基础强的地区支援工业基础弱的地区、技术力量强的单位支援技术力量弱的单位的原则,继续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积极完成原来的协作任务,接受新的协作任务,帮助那些工业不发达的省、市、自治区和地方,迅速地把地方工业建设起来。在这一方面,辽宁省工业厅提出的“宁愿自己少拿些设备,也要帮助别的省市快点发展工业”的口号是值得推广的。根据这个口号,他们今年把80%以上的地方工业生产的机械设备供给别的省市。这种互助协作的精神,应当大大发扬。
企业管理权下放以后,是不是中央各部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责任就减轻了呢?从对企业的管理事务来说,是减轻了,但是,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负担的任务来说,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中央各部门除了管理好少数特殊的和试验性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外,还要集中力量做好全面规划,组织全国大协作、大平衡的工作。中央各部门还要通过搞试验田的办法,抓几个重点企业,总结和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要组织对新技术的研究和采用,做好技术指导和提高的工作。这些工作比起具体管理企业的工作来要复杂得多和繁重得多。中央各部门必须在整风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跟地方密切联系,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企业和事业的管理权下放,仅仅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好的条件,也必须经过人们的利用才能生出实际的效果来。现在,各地方都积累了很多的领导和管理企业的经验,职工群众的干劲十足,只要认真依靠群众,我们相信,管理体制的这一重大改进一定能大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地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第1版()
专栏:

树立热爱劳动的共产主义新风气
中央机关五百多领导干部参加劳动
周恩来同志亲自带队到十三陵工地劳动。他说,在共同劳动中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等职务之分,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
新华社24日讯 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各部部长、副部长和司局长以上的领导干部五百四十多人,最近分两批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一星期的集体义务劳动。第一批三百多人在6月15日到21日超额48%胜利完成生产任务后,第二批二百多人也在22日到了工地。
周恩来同志两次都亲自带队,先后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天。陈云同志和李富春同志也分别在19日和21日到工地劳动一天。
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这两次组织领导干部集体参加义务劳动,目的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通过组织劳动彻底克服领导干部的“三风五气”,在全国各级领导干部与全体人民中真正树立热爱劳动的共产主义新风气,清除社会上卑视劳动的坏风气。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还决定要继续用事实批判那种“领导干部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参加劳动”的错误论调,从这次开始,要把组织领导干部专门参加短期集体劳动的做法,订为一种经常制度,每年最少组织两三次。
周恩来同志每次到工地都首先带头劳动,他有时排在行列中同大家一起传递石头,有时拉车,有时推车送石料。他说,工地上的各样活儿他都要“学一学”。22日,他的手指被石头砸破,流了血,别人劝他休息,但他仍然坚持劳动。在两批集体劳动开始时,周恩来同志都给大家做了亲切的讲话。他指出,在共同劳动中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等职务之分,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领导干部在一起集体参加劳动,共同生活,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热爱劳动、上下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协作和毫无隔阂的新风气。他还说,在我们今天正紧张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我们就要为共产主义的伟大未来创造条件,使全社会所有的人都热爱劳动,都能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创造出这种新风气,树立这种新风气。
总理、部长和所有的人在第一天到达工地以后,就由工地指挥部编为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的第四支队,在全体大会上任命队长和政治委员。他们在集体宿舍中睡地铺,在一个食堂里吃大锅饭。下午三时,总理同大家一起迎着酷热的太阳,徒步八里去上工。下午六时许,大家都在工地上吃一些干粮和咸菜,然后继续劳动,直到夜间十一时,才披星戴月地回到驻地。上午休息时间人们有时开会研究一天劳动中的问题,写大字报进行表扬批评,有时三三两两地去洗自己那浸有汗渍的衣裳。这种亲密无间的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使得过去各部之间有些互不相识的领导干部,或者在一个部工作而平素接近较少的领导干部,这次都在共同劳动中熟悉起来,人人谈笑风生,完全打成一片。人们都说这次是在“十三陵大学”受了劳动教育,并引为十分光荣。
陈云同志在21日一到工地,马上不停地同大家一起装料,有时拉起车来轻捷地走向料场。他不仅一直坚持劳动,并且还利用每一次休息的机会,同周围的同志亲切交谈。所有的人在劳动中都表现了高度的自觉。工地指挥部原来给第一批劳动者的任务是一星期备石料二百六十立方公尺,结果这支平均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劳动队伍在两天内就基本完成。经过他们的请求,指挥部又追加任务三百二十立方公尺,最后他们还是超额48%完成了全部任务。从小就在西北农村中受过农业劳动锻炼的习仲勋同志,推起独轮车来十分平稳,又多又快。罗瑞卿同志经常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而他自己却干得很猛。政治委员龚子荣和队长高登榜在做好全队领导工作的同时,也带头积极劳动。只有一个胳膊的王兴让同志,头部刚刚动过手术的沙千里部长和两腿患有残疾的章夷白同志,他们都一直坚持劳动到底。年已七十以上的潘震亚副部长和庄希泉副主任,不管别人如何劝阻,始终不愿休息。第二批虽然比第一批少了几十人,但也干劲很大,到达工地后第一天,平均每人就备运石料二千九百斤。卫生部长李德全一到工地就到处劝大家注意健康,而她自己却越干越起劲。钱瑛同志刚出医院不久,仍然同男同志一起不停地卸料,并且专拣大石头。宋任穷、王首道、杨献珍和周扬等同志,不论推车、拉车或者是装料卸料,都一直是精神饱满,决心要同大家赛一赛干劲。郑振铎副部长,叶圣陶副部长、胡愈之副主任等人,虽然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也是干劲很大。
工地上的建设者们听说这样多的领导干部都来参加劳动,给了他们很大鼓舞。他们有时前来送绿豆汤,有时表演许多精采节目,同领导同志一起亲密联欢。给四支队做饭的八位炊事员同志,每天从早晨五时一直工作到深夜一时,不仅保证粗茶淡饭也要每天不重样,他们每天还利用到工地送饭的机会,同领导同志们一起劳动。工地上的行政管理人员、卫生员和服务员同志,也是一有工夫就参加劳动。这种情况使领导干部十分感动,他们曾写了许多大字报表扬炊事员、卫生员、服务员和行政人员。周恩来同志在22日第一天同第二批领导干部一起劳动了一天以后,虽然他已很疲劳,但仍然在夜间十二时以后,到伙房去同炊事员同志们亲切交谈,慰问他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附图片)
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各部部长、副部长和司局长以上的领导干部五百四十多人,最近分两批集体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为时一星期的劳动。上图为国务院各部领导同志在去工地的路上,周恩来总理高举红旗走在最前面。
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摄
左:周恩来总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右:陈云副总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 新华社记者刘东鳌摄
左:国务院第一办公室主任兼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左)和司法部部长史良(中)等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参加劳动。右:七十高龄的监察部副部长潘震亚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也不示弱。 新华社记者刘东鳌 冀连波摄


第1版()
专栏:

北京市六千多干部到十三陵劳动
新华社24日讯 北京市市级机关、团体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的人员中,已有七十七人得到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奖章,八百多人受到劳动大军中的大队或中队的表扬。
到目前为止,市级机关团体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的干部,已达六千八百多人。其中大约有四千多人劳动了十天以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人和所属各单位的负责干部,大都参加了义务劳动。
经过一段沸腾的工地生活,参加义务劳动的干部们都感到“劳动、思想两丰收”。有的说:“这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是个治三风五气的好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