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鸡毛飞上了天
北大学生工厂试制新产品成功
北京大学物理系四年级学生新成立的半导体工厂,提前试制成功硒光电池等产品。
6月10日北大提出“苦战五年,建成先进的共产主义新北大”的跃进规划,同学们知道了很兴奋,物理系四年级学生决定筹建半导体工厂。
这个系的大部分同学都拥护办工厂,认为这样可以很好地贯彻教育与政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但也有人怀疑,他们说:“鸡毛飞不上天”,“毛头小伙子干不出大事来”,“过一段时间关了门怎么办”?又说:“这只是情绪冲动,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病,不一定行。”经过两天大争大辩,同学们的思想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到这是改造思想的多、快、好、省的道路;是加速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半导体教研室的教师也开了三、四次会研究“办工厂”的问题,他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劳动。
办厂开始,就碰到了资金问题。有的同学主张卖手表、卖衣服来筹集资金。有的提出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筹资金。经过辩论,同学们认识到:办工厂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的劳动者,资金问题,也应该用劳动来解决。
党委第一书记陆平知道了,亲自来找大家,并说:“党支持你们,你们要把它坚持下去,推广下去!”
他们决定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先开始生产,有空就去附近的科学院工地和牛奶厂劳动筹集资金。
校外许多单位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主动跑来帮他们。电气科学研究院的同志们给大家讲解发电机的生产情况,物理研究所的同志把晶体生产过程和经验介绍给大家。有色金属局帮助工厂克服材料上的困难。
在试制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开始试制硒光电池时,有人反对,他们说:“先生们过去做过几次都失败了,咱们没经验,怎能制成功?”有的观望、怀疑。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还是做。以后又碰到一连串技术上的困难,他们都想法克服了。
同学们干劲十足,连夜干。先生们也帮着做,常常熬到深夜。
他们15日午后开始生产,原打算7月1日制出头一批硒光电池,那知道,大家一加劲,不到三天就试制成功了。质量超过校内实验室用的英国货。
同学们情绪很高,他们决定大批生产,他们说:“这是共产主义的方向。这样作,把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结合起来了。”


第7版()
专栏:

每分钟发电报144次
万国平创世界最高纪录
江西省国防体育协会无线电训练班学员万国平,创造了无线电发报世界最高纪录。他在本月16日的一次测验中,以每分钟发报一百四十四次的惊人成绩,远远超过了每分钟一百三十七点五次的世界最高纪录(该纪录是在1957年社会主义国家男子无线电手键发报竞赛中,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选手创造的)。测验时在场的有省国防体育协会办公室主任李文山同志。万国平同志是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今年十七岁,共青团员。从去年7月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省国防体协无线电训练班学习,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学习,就突破了世界最高纪录。万国平同志将参加今年8月由中央国防体协在太原举办的全国无线电报务竞赛。


第7版()
专栏:

东北农学院汤玉清等六名学生
创造三轮双垅苞米垵种机
东北农学院农业机械系汤玉清等六名同学,在双城幸福乡幸福农业社实习期间,由于全国各地农民改革工具的鼓舞和农民的迫切要求的启发,在乡党委和社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和木匠工人共同协作,经过七昼夜的刻苦钻研,试制成功一台综合号三轮双垅苞米垵种机。
这台苞米垵种机试制成功就完全解决了用工多,劳力少,干不过来,完不成计划的问题。苞米垵种机试制成功后经过实地试验鉴定效果很好,颇受群众欢迎。群众认为这种苞米垵种机效率高,播种质量好。它不仅能使苞米垵种施把肥、混种小豆和培土、镇压连续作业同时进行,并且等距和下种量与播粪量均匀,操作简便,适于畜力牵引,如再稍加改装后,还适于机械牵引。
这台苞米垵种机,经过实地试验鉴定后,县农具坊根据当前需要,计划开始生产一部分,供应各地农业社。这六位同学正在和幸福社的铁木工人共同研究试制除草机和追肥机等。
(徐中复)


第7版()
专栏:

放牛娃和车工出身的大学生董廷宗
创造向心式摆动精研机
放牛娃和车工出身的清华大学学生董廷宗,在哈尔滨滚珠轴承厂实习中,创造了“向心式摆动精研机”,解决了圆锥型轴承内套研磨精度上达不到要求的老问题。6月14日,哈尔滨滚珠轴承厂已根据董廷宗的设计,制造出九台车床,投入生产。
这学期,董廷宗被分配到哈尔滨滚珠轴承厂进行毕业实习。这个厂轴承内套研磨精度长期达不到国家的标准,影响轴承的寿命,许多专家都感到“棘手”,他们也提出过不少办法,但都没有解决问题。董廷宗一开始就被这个问题吸引着。他经过观察研究后,就大胆提出要改进机器,用向心式摆动精研机代替原来的抛光机,用油石代替砂布,这个建议得到了车间领导上的积极支持。于是他进一步细心地研究了磨床压力、润滑程度,机床运行往返时间等。白天生产任务很紧张,不能进行各种试验,他就利用夜间生产空隙去试验。董廷宗是车工出身,和工人的关系特别密切,在他试验过程中,得到工人同志们最热心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斗,董廷宗终于创造出“向心式摆动精研机”,经过试验,新机器有下面几个优点:一,研磨后的轴承,内套物理性能完全合乎要求;二,表面光洁度由过去的八、九级提高到十一级,达到国家的要求;三,研磨速度由一分四十五秒缩短到四十秒,提高效率一倍多;四,过去返修品有30%—50%,现在没有返修;五,不再用国家外汇向国外买机器。


第7版()
专栏:

吸取群众经验 不断充实自己
李始美决心努力学习继续提高
本报讯 记者河星报道:著名白蚁专家李始美21日由杭州乘飞机返抵广州。他对记者谈起他此行的观感时说:各地党政领导人员和科学家们给他的支持和鼓励,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回到广州后,他将努力参加广州消灭白蚁的工作,把自己的全部技术经验还给人民。他说,这回到各地去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例如各地的白蚁种类和活动情况,就和他过去在广东所掌握的有差别,防治方法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他认为自己今后要虚心学习,继续努力提高自己。
李始美自5月中旬应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邀请到北京后,就被接受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他先后同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的科学家举行了多次座谈会。在上海、南京和杭州期间,李始美还同昆虫学家和消灭白蚁工作人员一起,作了现场表演,传授消灭白蚁的技术。在杭州时,他负责训练了五百多个消灭白蚁人员,在李始美的指导下,他们仅在两天内就找到了三百五十八个白蚁巢。上海的消灭白蚁人员根据李始美的先进经验,也初步学会了找寻白蚁主巢的技术。现在这些地区正根据李始美介绍传授的经验,积极开展消灭白蚁工作。
(附图片)
白蚁专家李始美在南京市解剖主巢(第一排左第一人)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摄


第7版()
专栏:

广州训练万人灭蚁大军
全国防治白蚁训练班将开学
本报讯 广州市正在训练消灭白蚁的万人大军,准备人人动手,争取在本月底基本实现消灭全市白蚁。
一个多星期来,这个拥有二百多万人口的我国南方大城市,全市各街道已陆续和机关、工厂、学校一起,用逐级传授技术的办法,积极训练消灭白蚁能手,要求街道每个居民小组和机关、工厂、学校,最少要有一个人能基本掌握侦查、施用药物毒杀和进行预防等全套知识和技术,使全市有一万多人受到这种训练,作为消灭白蚁的指挥员。由白蚁专家李始美亲自训练的新会城白蚁队,和广州白蚁公司人员一道,担任了这支万人大军的训练和辅导工作。
根据广州市除“四害”指挥部的计划,在这几天内完成万人训练工作前后,将紧接着通过他们把技术普遍传授给居民,要求做到每户有一个人懂得发现白蚁和负责向街道居民小组报告情况,这样就使全市组成一个有四十万人以上的声势浩大的消灭白蚁队伍,然后全面出击围歼,争取在本月底基本消灭全市白蚁。
著名白蚁专家李始美,将应邀在此期间参加街道消灭白蚁的重点检查工作,同时向人们讲授消灭白蚁的经验。
白蚁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严重虫害。最近广州一些街道发现有白蚁为害的房屋幢数达到20%以上。今年市里开展除“四害”运动后,有关方面考虑到白蚁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福利为害的严重性,决定把它和蟑螂、臭虫以及“四害”列为必须消灭的“七害”。(杨淑卿、河星)
本报讯 南方各省消灭白蚁的尖兵正云集广州,以便在白蚁专家李始美主讲的全国防治白蚁训练班中进行学习。现在已抵广州的全国防治白蚁训练班的学员共有七十三人,他们来自省内和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江西、云南、四川等省和上海市。还有近百名学员将在这几天到达。
白蚁专家李始美除了为学员讲授防治白蚁的理论外,大部分时间将带领他们到现场传授技术经验。
这个训练班是广东省科联举办的。训练班学习期间预定一个月。各省、市的学员准备结业回去后举办防治白蚁训练班,组织队伍向白蚁进行歼灭战。 (杨淑卿)


第7版()
专栏:

按照李始美的经验寻找白蚁踪迹
新会灭蚁队在广州大破蚁巢
本报讯 李始美的徒弟们——新会县消灭白蚁队20日下午在广州六榕寺当众大破蚁巢。
六榕街是被认为基本消灭白蚁的街。六榕寺曾经花了一百一十五元二角请广州市公私合营白蚁防治公司检查过和用过药,由公司包治一年;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白蚁主巢,便认为白蚁已经消灭了。
20日,新会消灭白蚁队二十一岁的队员刘仲明和十八岁的队员何佑华却在这个寺里分别找到一个白蚁主巢和一个副巢。
他们根据李始美有蚁必有巢、有副巢必有主巢的经验,一开始就认定这里还有蚁巢。刘仲明在老观音殿门口发现一个大枯树头,上面有白蚁的排泄物和旧蚁路。根据李始美的经验,大树头成为白蚁巢的可能性很大,刘仲明就用铁器插下去,又抽出来嗅嗅,插到第三次,就嗅出白蚁的气味了,挖开树头,果然是一个大蚁巢。兵蚁出动很多,按照李始美的经验,这是主巢。当时在场的一个防治白蚁公司的私方人员解释说,他们只负责治屋内的白蚁,对屋外的白蚁他们是不管的。但接着十八岁的何佑华在离主巢约一丈远的一间房子内,发现木梁的底部有梅花点样的小孔。他马上判断这些小孔是白蚁呼吸空气用的,这里一定有暗巢。再看门框上有一条吸水线通到地下。按照李始美的经验,更加肯定有蚁巢。于是他用梯子爬上去,敲一敲梁木,听到有空洞的声音。再用铁器插下去,兵蚁就出来了。一个白蚁副巢又攻陷了。
21日上午,李始美的徒弟们解剖了白蚁巢。消灭白蚁队队长梁社发和队员们把蚁巢一层层剥开,就找到了白宫和皇室。皇室特别大,有手指那样高,半个手掌那样阔,是“肥蚁后”住的地方。这些事实证明队员们关于主巢的判断是正确的。


第7版()
专栏:

首都千百万英雄修建水库的史诗
“十三陵水库歌功记”将公演
本报讯 首都人民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英雄事迹,就要搬上舞台。十二场的新型话剧“十三陵水库歌功记”将在“七一”前公演,作为庆祝十三陵水库竣工和向党的三十七周年纪念的献礼。
剧作家田汉同首都文艺界人士一起在参加这个伟大的劳动中,深受感动,为了歌颂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工程和修建中的千百万英雄们,他仅以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大型的剧本。和田汉一起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们,也立即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把这个剧本赶排出来。
该剧从元明封建王朝建陵开始,一直描写到水库建成后的二十年止,剧作家以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手法,丰富的想像力,把十三陵水库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情景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许多英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意志和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舞下的冲天干劲。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后来者居上
钟沛璋
我们必须破除这样一种迷信,就是今人不及古人,后人不及前人。主张这种迷信的人,他们所打的旗帜就是:“厚古薄今”。他们还攻击我们是:“卑视既往,迷信将来”。的确,对既往和将来的不同看法,是革命派和保守派、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分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讨论清楚。
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切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所代替,并且被新事物所超过。“在历史上,永远是后来者居上,永远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生的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似乎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死亡的事物。”(刘少奇: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它必定要代替并且超过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一定要超过美国,中国一定要超过英国。资本主义国家用一、二百年时间才达到的工业化,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就达到它。这对人来说也是如此。人的身体,每天都有大量新生的细胞,代替大量死亡的细胞。后人继承了前人的经验、知识,再加以创造和发展,就会超过前人。正因为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人类才有希望。因此,我们革命派、辩证唯物主义者是相信将来一定要比以往美好。从这点来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卑视既往,迷信将来”的。
后来者居上!这在旧道学论者看来是反常的现象,他们说:“那还了得吗?儿子要超过老子,徒弟要超过师傅,天下不是乱了吗?”旧道学论者自以为是最懂得历史的。其实,他们对历史是最无知的。因为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后来居上恰恰是最正常的现象。试看:尧时鲧治水无功被处死,他的儿子又奉命治水,结果洪水悉平,舜后来还禅位与他。司马谈是汉朝的史官,但是,在史学上做出成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却是继承他事业的他的儿子司马迁。后魏李谧开始时拜孔璠为师,数年后,反过来孔璠请李谧为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世人传为佳话。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大师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却批判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理念理论,对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例子,哪个不是后来居上?至于青年干大事的事例,那就更多了。战国时秦国有个甘罗,十二岁当了全权大使到赵国解决了大问题,回来当了秦始皇的上卿。汉朝有个贾谊,十八岁就以能诵诗属文闻名,二十几岁就当了太傅。项羽二十四岁起兵反抗秦军,九战皆捷。晋朝襄城被围,太守的小女儿荀灌只十三岁,率勇士数十,突围夜出,搬来救兵,解了重围。古代如此,在我们英雄辈出的社会主义时代,儿子比过老子,青年比过老年,妹妹比过哥哥,学问少的人比过学问多的人,更是处处皆是。现在许多优秀的乡干部、社干部都是青年。在带头创造新纪录革新技术的先进人物中,大量的也是青年。至于后进者赶过先进者,更是数不清了。事实上,我们的比先进、赶先进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后来居上运动。落后者赶过先进者,被人赶过的原来的先进者,又再重新赶上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胜前人,自古已然,于今为烈,难道不是这样吗?
但是,仍旧还有一些人中了迷信之毒。他们除了迷信“洋”(洋人、洋书、洋货、留洋等)之外,还迷信“旧”和“古”。有人把资产阶级旧教授、旧专家,看成是“不可超越的天才”,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最高奋斗目标”,说什么“只要学到十分之一就够了”,甚至认为他们说话、走路都是“非凡”的,大有“望尘莫及”之感。有人把古代史看成是“一壶浓茶”,现代史则是“一杯白开水”。有人对文学作品则是非古典不读,藐视现代作品。这种对前人采取奴隶式的崇拜和模仿的人,当然是谈不到后来居上的,而只会“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人不了解,一切的经验、知识和学问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今天我们既然有如此轰轰烈烈的伟大的实践,我们今天的经验、知识和学问,也一定要大大地超过前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是许多资产阶级旧教授、旧专家的致命的弱点。他们的一些死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是常常站不住脚的。相反的,获得了解放的、从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农,他们的书本知识虽然没有旧教授、旧专家多,但是他们却是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和真正的、主要的创造者。“土专家”李始美、周南兴、蔡祖泉、王保京、周汉华等人的事例,就生动地证明了这点。资产阶级专家的本领再高,他们也只不过使旧中国年产几十万吨钢,而我们新中国钢的产量不但今天要达到七百多万吨,而且以后还要达到几千万吨,上万万吨。施耐庵所写的只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而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好汉又何止是几千、几万?他们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又何尝是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所能记载的。难道我们不能够预言:中国最伟大、最杰出的作品并不是由旧社会的古人写成的,而将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今人写成的?对前人采取迷信的态度,只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鲁迅先生说得好:“子孙对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父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人们都知道,孔夫子是一个大学问家,但是如果让他来做我们今天的科学院院长,那么我们就别想坐什么“东风牌”小汽车、喷气式飞机,而只能坐他周游列国时所坐的车了。应该看到,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我们这个时代才是开始。
正因为后来居上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为争取人类美好未来而斗争的共产党,总是十分重视青年的作用。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但是,青年在旧社会里却是被轻视的,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是受到种种压抑,因此他们要想为社会作出些贡献,也总是要遇到重重的阻挠。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里,青年才受到了重视,才有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在我们新社会中,所有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崇高思想的前辈们,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青年。他们把年轻一代能够继承他们并且超过他们,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难道不应该抱有宏图大略,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做出更大的贡献来吗?
当然,我们说后来居上,并不是说年轻的就一定会超过年老的,也不是说,任何样子的青年都可以称之为新生力量。要成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他首先必须是新生事物的代表者和促进者。有些右派分子以“革新者”、“新生力量”自居,但是他们不过是假借“革新者”之名,为死尸招魂,他们所积极推销的是修正主义的垃圾,他们所代表的是趋向死亡的事物,和我们所说的新生力量,毫无共同之点。我们青年首先要学会辨风向,要懂得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然后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辨风向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了解人民,要了解我们六亿人民的愿望。只有真正地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的人,才是新生事物的代表者,才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党的八届二次大会所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正确地反映了我国六亿人民的最大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具体来说,我们今天要学会辨风向,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切行动中坚决地贯彻党的这条总路线。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虎父犬子”的例子。可见如果后人不努力,也同样会落后于前人。
只有“青出于蓝”才能“胜于蓝”。要超过前人,就必须学习前人。列宁教导我们“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离开了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去谈什么超过前人,那只是一种空话。虚心地学习前人,是超过前人的前提。学习,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就是前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一点也不敢改动。抱着这种学习态度,莫说不能超过前人,而且还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损害。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一成不变地搬用前人的经验,必然会与现实发生矛盾。另一种是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就是不但要虚心地吸取前人一切成功的、有用的经验和知识,而且还要敢于批判前人错误的、或者过时的经验和知识,敢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去创造新的经验和获得知识。显然,我们是赞成后一种的学习态度。那么,要不要承认权威呢?那我们先要看看是什么样的权威,是无产阶级权威,还是资产阶级权威;是真权威,还是假权威。是代表着真理的权威,当然我们是应该尊重的,这是我们革命事业所需要的。但是,尊重不等于迷信。我们知道,权威一旦脱离了群众,不注意向群众学习,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想便可能僵化起来。相反的,既少经验,又少教条的学问较少的青年,却往往能够迅速看到真理,并且抓住真理。而且,权威形成的时候,也并不都是在白发苍苍,读破万卷书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写成“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才二十九岁。至于资产阶级的权威、假权威当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加以推翻。难道我们能够承认考证什么“王熙凤是大脚还是小脚”、“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这样的“专家”是我们所需要的权威?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在经济战线上、政治战线上、思想战线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还在“奇货可居”,吓唬工农,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领域,作为他们盘踞的最后阵地。因此打破对资产阶级权威的迷信,夺取资产阶级的最后阵地,这不仅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所必须,而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后胜利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不要被权威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而要敢想、敢说、敢做。有了党的领导,只要我们辨清风向,抓住真理,就要一往直前,所向披靡。
有一些同志担心提倡后来居上,会使青年骄傲起来。当然,我们是反对青年人骄傲的。但是请想一想,是广大青年对前人抱着迷信的态度,因而不敢想,不敢做,不敢创造,这样对我们的事业好呢?还是敢想,敢做,敢创造这样对我们的事业好呢?诚然,会有一些青年,在敢想敢作当中和做出一些成绩之后,可能要来点骄傲,跌点跤子。但是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些青年因为骄傲自大跌了跤子,这对他们本人来说,可以从中记取教训。对于广大青年来说,也有了教育的反面材料,可以懂得谦虚的重要。何况,只要我们把道理讲清楚,骄傲是可以防止的。提倡后来居上,是要青年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加倍地去努力,而不是说青年有了什么可以骄傲的理由。后来居上只是尽了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我们是在前人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加以发展,而且,将来后人又会超过我们。这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本身是没有什么骄傲可言的。狂妄自大,只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的口号是:虚心地学习前人,勇敢地超过前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们,只要方向正确,就勇敢地破浪前进吧!


第7版()
专栏:

茅盾参观访问东北各地鼓励业余文艺工作者
让文艺工作发出异彩
一批工农业余作者成为作协武汉分会会员
本报讯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最近到沈阳、哈尔滨参观访问。
茅盾在沈阳、哈尔滨期间,广泛地接触了业余文学创作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同他们座谈有关文艺创作问题。在黑龙江省一百多名工农业余作者会议上,茅盾当场分析了“一袋葵花籽”、“一张才开头的大字报”等优秀的工农业余作者的作品,到会的人得到了很大启发和鼓励。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举行业余创作组成立两周年纪念会时,茅盾也参加了这个会,并且访问了韩统良创作组的同志。茅盾还鼓励这个小组多写快板、相声。他给这个工厂的文艺小报“萌芽”题了字:“萌芽萌芽,去年开花,今年结果”。
在参观访问过程中,茅盾勉励青年作者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努力学习,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创作态度,多写反映当前现实斗争和社会主义大跃进的作品。茅盾认为业余文学作者有些作品所以好,所以有新鲜活泼的风格,有气吞山河的气魄,能够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主要在于他们是从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茅盾在沈阳近两千名业余文学创作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报告会上,还朗诵了一首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并称赞这首民歌有丰富的想像力,是政治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作品。茅盾在报告中一再鼓励业余作者打破迷信思想,充分发挥潜力,创造多种形式,写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让文坛百花齐放,文艺工作发出社会主义的异彩。
茅盾在哈尔滨活动期间,很注意阅读当地文艺刊物,还亲自修改过群众稿件。
陪同茅盾在东北参观访问的有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郭小川等。
(王一举)
新华社武汉23日电 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最近吸收了八个工农业余作者为会员。
这些工农业余作者大部分是过去很少或没有念过书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表现了很高的文艺才能。浠水县的农民诗人张庆和是一个过去只念过二年书的青年农民。几年来,他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写出了许多紧密结合生产、结合政治运动的唱词、诗歌和剧本,在湖北农村广泛地流传着,而且一直没有脱离过生产劳动,是农业社的生产积极分子。大跃进以来,他先后写出了“绿水笑着过山坡”、“错把水库当龙宫”等优美的诗篇,被许多报刊登载。搬运工人熊维喜也是武汉工人文艺爱好者比较熟悉的一个业余作者。他在生产劳动之余,写了许多结合工业生产的快板剧、鼓词、歌剧等,他写的“柳二姑现形记”、“小继和小凤”等地方歌剧,鼓舞着人们向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很受群众欢迎。
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和有关刊物编辑部,几年来派干部加强了对这些工农业余作者的辅导和帮助,经常和他们一起修改和讨论作品。各地党组织也帮助他们建立业余创作小组,支持和帮助他们进行创作活动和加强学习。


第7版()
专栏:

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
批准王任重为会员
本报讯 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最近被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批准为会员。
近年来,王任重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紧密结合当前斗争形势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很受读者欢迎。最近,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根据王任重同志的申请,经过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团委员扩大会议的讨论,正式批准为会员。
同时被批准为会员的还有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曾惇等。 (殷平)


第7版()
专栏:

“褐飞虱”越冬规律的新发现
——记青年技工王治海的创造性研究工作
本报记者 邝麓安
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位青年技工王治海,创造性地发现了水稻害虫褐飞虱的越冬虫态,打破了一般科学技术人员迷信书本的观念,解决了日本著名昆虫学家研究十四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对掌握这种水稻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进行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褐飞虱是南方水稻产区普遍发生并带有毁灭性的一种害虫。湖南农民有的叫做“火蠓子”。去年宜章县就因褐飞虱群集禾丛下部为害,使成片的稻株倒伏烂掉。全县减产稻谷一千三百多万斤。比1956年百年未有的旱灾减产还增加一倍。对这种害虫的防治办法是有的,但过去在科学研究上一直没有掌握这种害虫的越冬虫态,因此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防治工作。日本昆虫专家村田藤七研究了十四年也只说可能是成虫或幼虫过冬。这一个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在书本上和实验室里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却给王治海在两年的田间搜索,加上自己大胆设想进行研究实验以后,终于把它解决了。
王治海现在只不过是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共产党员。他小时候曾读过两年书,十二岁起就给地主看牛,以后又当过学徒、给富农当雇工。1953年才到省农场畜耕队里当工人,1954年调到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系当技工。开始,王治海对农业科学技术可真是一窍不通,连普通的农业书籍都看不懂。系里要到野外调查虫子,他背着个箱子,跟着一起到田垅里、山沟里去找。为了找到某种虫子,他可以饿着肚子不回家吃饭;可以跪在沟边、田埂上望着草丛,呆上半小时不动;下雨天就带个麻袋子垫着,睡在上面仔细观察;有时在水沟边找虫时,竟把头发都浸到水里去了。
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对褐飞虱的研究,是从1954年冬天开始的。就在这年,所里第三工区百多亩田被褐飞虱所害,严重减产,有的颗粒无收,一根禾有几十到百多个褐飞虱。王治海亲眼看到了这种虫害的危害性,心里难过极了。不久,所里就确定了要对这种害虫进行调查研究。干过十二年植保科学研究工作的雷惠质副主任领着王治海担起了这个研究的担子。可是这种害虫一到严冬就看不到了。他们为了找褐飞虱虫子,整个冬天走遍了周围几个乡的每个角落,直到1955年5月间在绿油油的秧田里,捉到了几个幼虫,建立了固定的观测点,在这个观测点里五天一看,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到12月还有成虫,但是经过12月底到1956年1月初的几场大雪冰冻后,这种虫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当时雷惠质主任还是相信日本著名昆虫学家村田藤七研究十四年得出的“可能是成虫或幼虫过冬”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她还是要王治海去找虫。王治海在这个冰天雪地里,风里来,雨里去的,找了十多天也没找到。有一天,王治海来到前一次发现有虫的地方,望着水沟边的游草出神,他心里想:这些虫,下雪前有,下雪后就没有了,如果是成虫或幼虫过冬的话,那总有个地方安身嘛?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莫不是卵过冬?如果是卵又到哪里去找呢?成虫都只有虱子那么小,卵就更加不容易找到了。
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这个新问题,他认为完全可以抛弃这种死死地到野外去找的办法,而采取做实验的办法。他想起下雪前几天,很多成虫还在游草里,而这种虫又是在炎热的稻田里生长的,要是把这些游草移入养虫室中栽植,增加温度使卵孵化,不就可以看出是不是卵过冬吗?想到这里,他像得了宝似的飞脚跑到办公室里,把刚才的想法对雷主任说了一遍,他的建议得到了领导上的支持,大伙都鼓励他,要他照着自己想法试试看。王治海在原来观测的地方扯了一些游草移植到温室里,他用了许多办法增加温室的温、湿度,自己就一直在旁边守护着,大约十来天后,发现了头一个幼虫,王治海高兴得把雷主任叫来看,雷主任说:“书本上都讲是成虫或幼虫过冬,现在只有一个虫,没有把握是卵过冬。”又过了三、四天,大批的幼虫出现了。到这时才肯定王治海的设想是对的,这一种虫害的过冬秘密就这样给王治海揭露出来了。
经过1957年冬天的观察,王治海又对自己在1956年的发现进行继续研究,进一步肯定了那个结论,找到了这种害虫过冬的规律,它们在中稻收割后,就迁向沟圳内杂草生活,继续繁殖后代,严寒以后,才产卵于杂草内过冬。这个越冬虫害的发现,为从根本上进行大面积的防治工作找到了根据。在今年2月华中稻虫专业会议和去年11月全国水稻虫害预测预报会上,王治海这项研究发现受到了全国科学家的重视,会上并订出了全国褐飞虱预测预报方案。从今年起,湖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确定宜章县为进一步研究防治褐飞虱的重点,由植保系主任雷惠质带了一个工作组去进行大面积的防治工作。
最近,有人问王治海:“为什么专家们没想到的事情,你却想到了?”他说:“我主要是没有被日本科学家的结论所迷惑,我在田土里转得多,我这个办法是从田土里得到启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