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勤工俭学会影响教育质量吗?
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事实证明怀疑论者毫无根据
本报讯 记者林沫报道: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后,师生的思想起了显著的变化。原来认为勤工俭学会影响教学质量,对这事有许多怀疑的人,也在实践中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事实胜于雄辩。该校讲授建筑机械装备的教师,要在生产中改装一台起重机,但是离开了大吊车,就无法来拆卸这架起重机,在老工人的指导下却很快地卸开了。他们制造了一架生产玻璃棉的机器,经过多次试验,总是不能顺利地抽出玻璃纤维。最后,也是请一位老工人来解决了问题。他们在生产中几乎每天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教师们对一台机器的构造、某种生产的工艺过程,可以在课堂上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一到生产中,缺少实际知识,没有工人的帮助,却是步步难行。过去他们把实际看得很简单,把书本理论看得十分奥妙;通过生产,他们才知道,实际并不简单,在老工人手上,有任何书本都找不到的丰富经验。这时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自己顶多不过是个半知识分子;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这种理论知识是十分空洞的。有些教师把从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结合书本理论进行教课,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也爱听了。许多在车间参加生产的同学谈到,过去他们在课堂上学工艺课,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应付考试,就一条条死背,而过后也很容易忘掉。现在亲自来作,很快地熟悉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学到的知识很牢固,比单纯课堂学习好多了。更重要的是,师生们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改造了思想,加强了劳动观点。下工厂的同学,在同老师傅的接触中,对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有了实际的体会。知识分子会讲许多大道理,但往往和自己的行动脱节。工厂的老师傅却是在日常劳动中,处处表现了整体观念、认真负责、爱护国家财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有的老师傅一心搞生产,废寝忘食。铸工车间的老师傅,宁肯烫了自己的脚,也不肯让铸件受到损害。有的同学过去自由散漫惯了,到了工厂,老师傅就告诉他:“你现在是一个工人了,应该守纪律,随随便便可不行。”有一个同学发现自己锻造的零件有裂纹,就在上边用锤子敲打几下,想蒙混过去。老师傅知道了,就告诉他:“用这零件装配成机器,送到别的工厂,一来国家受到损失,二来也毁坏了我们的名誉。”有的同学拿到好的工具,自己不用了,也不愿让别人使。老师傅就告诉他:“这是集体的东西,谁都可以用。”同学们过去作试验,随便浪费材料;如今在工厂里养成了爱护国家财产的习惯,地下有一点料头都要拣起来。有一天夜里下雨了,于树义和苗春荣同学想到车间外边还放着一袋白灰,两人就赶紧跑去收拾起来。这样的事,在过去是不会有的。
勤工俭学给学校里带来了热爱劳动的新风气。同学们见了活特别亲热,对自己制造的产品感到喜爱,星期天也总愿到工厂去转转。过去有些人爱谈吃穿享受;现在劳动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过去有的人干起活来怕脏;现在穿起油腻的衣服也感到很亲切。有的女同学到红砖厂参加生产的时候,脖子上还围着纱巾;有的怕弄脏衣服,特别做了垫肩、围腰、袖套、鞋盖,现在这些娇气都被打掉了。过去同学到玻璃厂实习,来回要汽车接送,甚至连卡车也不愿坐,而要坐篷车;现在是每天来回步行二十多里,一大早就夹上饭盒高高兴兴地走了。勤工俭学不但可以改造思想,学习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体格。在铸工车间生产的九个同学,原来三个人有胃病,一个人神经衰弱闹失眠,现在这些病都好了;在两个多月的劳动中,平均每人增加体重四市斤。在全校同学中,一般劳动越重,体重增加越多。根据部分调查,大致是:一年级同学体重增加1—2市斤;二年级同学增加3—4市斤;三年级同学增加4—6市斤。


第7版()
专栏:

为了克服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的缺点,河北农学院把他们的课堂搬到了田间。这是学生们组成的一个害虫研究组,在固安县搜集各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以备研究后设法帮助农民防治虫害。袁克棫摄(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培养建设山区的人材
江西创办劳动大学
本报讯 江西省打破常规,决定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设在南昌市西郊的西山,在井冈山、庐山、大茅山等二十四个垦殖场各设一个分校。
自从去冬江西省下放五万多干部开发和建设山区以来,江西省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经常收到全省和全国各地青年的信,要求参加江西山区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江西省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将充分满足这一要求。
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和各分校,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设立农业、林业、工业等若干科系。
总校教授和教学人员由省人民委员会解决,各分校由各垦殖场解决,不足部分由所在专署配备;此外,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还将组织巡回讲学团协助教学。
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于7月1日开始在全省各地和全国范围内招生。劳动大学学习年限为二年到四年,毕业后发给文凭,统一分配,或自行就业。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最近召开了各分校校长、党委书记第一次联系会议。省长邵式平、省委书记方志纯、省委书记兼总校校长刘俊秀,都到会分别作了报告。邵式平在报告中说到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具体贯彻执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培养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各方面的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又红又专的人材。坚决贯彻执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招收学生与资产阶级学校有原则区别。第一要求政治条件好;第二劳动好;第三是文化程度。总之,要尽量多招收些工农子弟。
各分校校长、党委书记在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在山区建立起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进一步开发山区,繁荣山区经济和文化的有力保证。同时,认为在山区开办大学有许多有利条件:丰富的山区资源适宜建立校舍和实验场地,上山的干部就是最好的教员,干部的劳动经验就是现成的教材。


第7版()
专栏:

创造装牙新技术
本报讯 破除对英美文献的迷信,大胆地革新技术,北京医学院口腔学系青年技术员王希荣和青年医生宋世卿,试验成功了一次完成“冠桥”(局部装假牙)的新技术。
过去做“冠桥”要取两次模子,做三次试验,病人要来四、五次,前后要等一个月才能装好假牙。
在总路线的鼓舞下,王希荣和青年医生宋世卿合作,开始进行一次完成“冠桥”的试验。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一次取两个模子,在翻出来的牙齿上试验“冠桥”。经过鉴定,质量完全合格。利用这种方法使医生和技术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病人从看牙到安上假牙只要一个星期就够了,既省钱又减少病人的痛苦。 (集纳)


第7版()
专栏:

教育必须结合生产
华中工学院开展勤工俭学大辩论
本报讯 记者殷平报道:华中工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开展了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大辩论。全院教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激烈争辩,肯定了教育结合生产是高等学校不可动摇的方针。
华中工学院从3月份批判资产阶级教学思想后,开展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来为地方工业服务。但是,一部分教师对这种作法表示怀疑,认为这种作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设计结合生产不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学习质量不高。少数教师甚至强调要作高深的理论研究,不愿承担生产任务,阻碍贯彻教育结合生产的方针。根据这些情况,华中工学院领导上及时引导全院教师开展了一场教育结合生产方针的大辩论,号召教师们敞开思想,自由争辩,辩深辩透,达到统一认识。
开始是以电力系电机教研室副主任许实章为首的一部分教师提出的意见展开辩论。他们认为学校是教育机关,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是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高等学校是培养技术员、工程师的,有了理论知识就可以指导生产。
针对这种论点,在大小会的辩论中,集中火力批判了许实章等人把生产和教学对立起来、要搞纯理论的教学的看法。大家认为,这种看法实质上是坚持理论脱离实际的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否定教育结合生产的重要意义。大家举出许多例子,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来,教学质量提高了。如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由于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完全改变了过去只管数据不管应用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部分学生在进行红安县输电线路选择时,就突破了书本知识不足的困难,深入实地勘察,大胆进行创造,终于设计出一套经济实用的输电线路方案。在这些大量事实的面前,许实章这一派的人已开始认输,承认自己看法是片面的,表示要修改自己的论点,肯定教育结合生产方针是正确的。
在大辩论中,大家除了肯定教学必须结合生产外,还辩论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具体问题。


第7版()
专栏:

广州高等院校开办工农预科
培养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本报讯 广州部分高等院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开办工农预科,培养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根据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和今年开办的暨南大学等校的初步计划,本年度准备招收工农预科学生约八百名。招生对象规定是:工农家庭出身,从事工业或农业劳动三年以上,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工农干部。修业年限定为两年,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即可直接入本校本科学习。


第7版()
专栏:

在集体中
——勤工俭学改变了袁蓟生
本报记者 林沫
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同学,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觉得袁蓟生老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过去呢,袁老师一下课就夹起书本走回家去了。在家里有他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他感到兴趣的是听听音乐,打打雀牌,玩玩照像机……。几年前刚出学校时,袁蓟生总还有些青年气,初当教师时,他也曾想要把书教好,但是很快地,他就把教书当成了一种平平淡淡的职业,对事物失去了新鲜的感觉。他不大关心政治,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开起会来也没什么言可发。生活着,有些暮气沉沉。
学校热烈地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袁蓟生同另外一个教师被分配作校内机械工厂的技术指导员,负责安排筹划全厂的生产,解决设备和各种技术问题。工厂的生产像一条传动带一样,把袁蓟生卷进紧张的集体生活的漩涡里。同学们不断地来找他,问题一个个涌到他面前;什么地方注意不到,就马上出现漏洞,影响生产。他不得不紧张地工作,全力以赴。同学们干起活来,情绪高,劲头大,见到自己初次制造的产品欢欣若狂。一种热烈沸腾的生活气氛包围和感染着袁蓟生。生产出了问题,他和大家一起苦恼;创造出成绩,他和大家共同欢乐。工厂里缺少锯床,没法下料,眼看要影响生产。一台新锯床要两千元,学校买不起,袁蓟生为这事苦恼着,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他到处找来些废料,只花几十元钱买了一条皮带,就作出了一架简单的锯床。这一下问题解决了,同学们热烈地祝贺他。他以激动的心情生活在这个集体里,感到自己同大家心思相通。过去教书时,同学有时在课外找他辅导,影响他听音乐心里就不乐意。但是现在工作起来,根本不计较时间。工厂每天生产十六小时,同学们是两班倒换。袁蓟生却是一班干到底,经常深夜才回家,每天除吃饭、睡觉,差不多把全部时间都放在工厂里。学校领导上为照顾他的健康,不允许他这样作。但他感到有许多事需要作,自己总舍不得走出工厂。他渐渐对生产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看到生产出的东西满心愉快。有时星期天不到工厂去,就感到好像丢了什么东西。袁蓟生过去教书时也搞过副业——同人合作翻译书。那时他觉得熬夜干这件事没有意思,干过之后就再也不愿干了。但是现在工作起来,却劲头十足,干到深夜不觉累,干完一件还想干。
他在工厂里,从一些老技工那里具体领会到了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铸造车间的胡师傅。胡师傅对最苦最重的活总是自己干,遇到危险的事总是自己站在前面。他一心为了生产,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胡师傅对同学们说:在抬起铁罐浇铸件的时候,万一铁水点洒在自己身上,千万不要着慌或撩下铁罐,不然就要伤害别人。有时当浇铸发生毛病的时候,胡师傅就一脚踏在火热的沙子上。同学们谈起这事惊叹不止,但胡师傅却认为这事很平常。他说:“自己的鞋子烧坏了可以补,脚烧坏了可以医好,铸件闹坏可就毁了。”
袁蓟生有时夜里工作得累了,歪在什么地方睡一会,胡师傅那种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忘我的形象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袁蓟生说,过去也常讲加强集体主义思想,学习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但那时讲这话是空洞的,只有在实践中有所体会,这话才有实际意义。


第7版()
专栏:

勤工俭学展览会
本报讯 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和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江苏教育学院等单位,最近联合举办了“南京地区高等学校勤工俭学展览会”。
展览会上有图表、标本、模型、实物、书面材料,摆满了原江苏教师进修学院的二幢大楼。展览内容有各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概况介绍,学生在勤工俭学劳动中所生产、试制的生产品等。如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二系,新产品有五十七种。物理系自制的比较贵重的教学仪器有声驻波仪、频率分析仪、不要电子管的扩音机、“微电流保险丝”。化学系自制的“石英微丝”、“氧化亚铜光伏电池”、“光敏电阻”、“利里奥利力仪”,这些产品目前国内尚未生产。南京大学数天系自制的八吋半反光天文望远镜,更为观众所喜爱。 (陆晋)


第7版()
专栏:体育运动

福建建成羽毛球练习馆
据新华社福州22日电 福建羽毛球练习馆,今天在福州市举行落成典礼。
这个羽毛球练习馆是去年年底动工的,面积达八六六点七七平方公尺,室内设有四个羽毛球场,可以同时进行练习或比赛。球场高度达十公尺,地板用硬木铺成,四周共有五十一个玻璃窗,光线充足,并有足够的灯光设备。
新的练习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羽毛球运动的水平而兴建的。福建省是我国羽毛球运动水平较高的一个省份,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羽毛球队,在国内外球坛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福建省运动健将陈福寿和王文教都曾代表我国参加过1957年莫斯科第六届青年联欢节、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羽毛球表演赛,荣获男子单打第一、二名和男子双打第一名。1957年全国十三城市网球、羽毛球锦标赛,在羽毛球比赛项目中,男子单打前五名、双打一、二、三名,女子单打前四名、双打一、三名分别为福州、厦门两市羽毛球代表队所夺。


第7版()
专栏:体育运动

北京市国防体育协会
创办氢气球跳伞训练班
本报讯 北京市国防体育协会创办的第一期业余氢气球跳伞训练班,于6月22日在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礼堂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首都、也是全国第一个业余氢气球跳伞训练班,它标志着我国跳伞事业的新发展。参加这个训练班学习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实验中学、北京电子管厂和同仁医院等六十多个单位的一百五十五个男女青年。他们都是十六岁到二十二岁,跳过十次以上伞塔跳伞的跳伞辅导员和优秀的跳伞运动员。一个个身体健壮,精力充沛。他们在学习、掌握了降落伞的构造、折叠和使用,学习了氢气球跳伞的方法,并在地面的平台、吊篮、操纵架上练好空中跳伞动作后,将于7月底进入氢气球跳伞。(群力)


第7版()
专栏:

最聪明的人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新吸收的会员的介绍
唐协能创造灌泥浆打井法
只读过三年私塾的农民干部唐协能,试验成功的“灌泥浆打井法”,解决了在高地上无法打自流井的难题,为雷州半岛打自流井开辟了新道路。
唐协能是广东省湛江市郊区的打井队长,今年三十岁,雷东县人,农民出身。1955年他担任打井队长之前,只经过半个月的训练。两年多来,他领导农民打成了四百八十多眼自流井,使两万多亩农田解除了旱患的威胁,由一个完全不懂打井技术的农民变成一个熟悉全套打井技术的“土专家”。1954年,雷州半岛便开始打自流井。起初,群众都是选低洼的地方打井。到了去年,各地打了四千多眼井之后,便向高地进发。因为钻井要比以前深一倍,沿用“清水打井法”,钻的较浅,在地势高的地区,便不能使用。去年11月,唐协能根据几年来的打井经验在郊区铺仔乡东方农业社大胆试用“灌泥浆打井法”获得成功,解决了在高地无法打自流井的问题。这种打井法有几个好处:打得深,一般能打一百五十公尺到三百公尺,口径大,出水量多,不用下套管,也不会崩塌,操作简便。过去打一眼井需要十二个人,现在只要八个人就行了,大大缩短了工时和节约了费用。这个新的打井法诞生之后,湛江专区水利局即组织雷东、海康、湛江市郊区等地的农民前往参观。目前,雷州半岛各地正在普遍推行这种新的打井方法。
程金如创造手摇弯板器
云南省下关农具厂锻工程金如,江苏省江阴县人,四十三岁。他十三岁就到工厂做工。他用一块压板和一些螺钉、元锡做成了一部手摇弯板器,解决了这个厂做锅炉缺乏弯板器的困难。过去这个厂做锅炉都用手工敲,现在有了弯板器,提高工效三倍,并提高了锅炉的质量。这部手摇弯板器只花了五十元的成本。程金如还陆续改进了十多种工具,为国家节约了几千元财富。
胡秀清创造吊杆运土法
胡秀清,安徽嘉山县太平乡太平农业社的监察主任,三十二岁,贫农成份,转业军人,共产党员,高小文化程度。今年春天,他到蚌埠参观新工具,得到启发,因此创造了吊杆运土法。用这种方法运土,一个人一天工效可以达到十六到十七土方,比当地一般运土工效提高一倍到两倍。
孟昭麟创造薯类切片机
孟昭麟,四十八岁,山西省汾阳县城关木业生产合作社工人。他从小就学习木匠,仅上过三年小学。去年他和社内的工人们共同创造了脚踏水果加工切片机。今年4月间,许多农业社扩大山药蛋的种植面积,许多农业社担心将来山药蛋丰收以后,因缺乏薯类加工工具和保管经验,会发生霉烂现象。孟昭麟看到这种情况,就和张思亮等技术工人一起研究这个问题,立即得到这个社的技术研究委员会的支持。在研究过程中,他又得到城关铁业、农具、钟表等手工业社的工人们的帮助。他根据水果加工切片机的原理,苦战十五天,前后经过三次试验和修改,终于在4月底试制成功脚踏薯类加工切片机。这部切片机有十六把刀片,每小时可切山药蛋一千二百六十斤,比人工操作提高效率三十倍。切成的薯片整齐均匀。这部切片机的成本极低,很受群众欢迎。张洪彩创造双轮脚踏水车
张洪彩今年三十三岁,城市贫民,高小文化程度,共产党员。他从小就当木工,现在是安徽省亳县红光木器社的主任。今年4月他同他的两个助手共同创造了双轮脚踏水车。这种水车,每部一天可以灌八亩至十亩水田,而一般水车只能灌四亩至五亩。他们创造的这种水车,在安徽省阜阳专区的农业展览会上展出后,已经在全专区推广了约三百多部,车水效果很好。
向光章创造水稻播种机
向光章,今年四十一岁,是湖北省五峰县渔关农具社社员,省的农具先进生产者。
今年3月里,正是长江南岸的插秧季节。可是五峰县一带的农民不是插秧,而是用手撒种。人们首先放干了稻田的水,然后跋涉在稀泥里,一把一把地撒种子,动作非常吃力,工效不高,而且种子在稀泥里往往好几天不发芽。农民对向光章说:“你能给我们创造一种机器就好了!”向光章早也就有这份心思。回到农具社里,他便和大伙研究,可是谁都没有见过播种机。后来在党支部书记的鼓励下,他又和大家商量,东比西划绘起一份图样来,并且和三个工人一起研究,试制出了第一部播种机。第一次试验失败了。根据老农民有益的建议,向光章连忙进行改进,熬了一整夜改造成功了。
这种水稻播种机由两个人操作,就像个小型木制手推车,每部一天可播种十亩多,比人工用手撒种的效率提高六倍到七倍,而且播下的种子均匀,成活率很高。
徐川泉创造万能拖拉机
云南省玉溪专区铁工厂技术员徐川泉,上海人,三十六岁。徐川泉是一个做了二十多年内燃机的老工人,1957年被提拔为技术员。他以两个月的时间创造发明了蒸汽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可以牵引双轮双铧犁、收割机、播种机。它的动力可以用作碾米、磨面、轧花、发电、抽水、锯木,也可以带动车床转动。这种万能拖拉机的特点之一是可以用任何燃料。
(续完)


第7版()
专栏:

来信照登
人民日报编辑部:你报6月16日七版刊载的新华社15日所发的我会新吸收三十六个会员的新闻,其中名单稍有出入,现经订正,请予刊布。
张洪彬应为张洪彩,张五生应为张玉生,马发喜应为马法喜,岳永朝应为岳水潮,张鸿堂应为张洪堂,陈盛国应为陈国盛,孟兆麟应为孟昭麟,陈金如应为程金如,徐川前应为徐川泉,黑龙江省的朱元开应为云南省的桂永才。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备委员会


第7版()
专栏:

鸠山红专大学
萧龙
鸠山是河南省禹县薛沟乡境内的一座高山,估计高达八百公尺。北面天王山上有一个一百多年的古老的破寨,这个寨子在旧社会是老百姓在荒乱的年月里逃难藏身的场所。山寨已经荒芜了四十多年,野草丛生,原来的山寨仅有三十二个破石洞。山上吃的水要到山下去担。鸠山红专大学就设在这高山破寨里。
鸠山红专大学的诞生
鸠山山高坡陡,岩石裸露,过去每逢大雨,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群众形容在旧社会的生活惨状说:“久居深山难富裕,临死还是肚内饥,要想不受苦,除非下山去。”1956年党发出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禹县人民热烈响应党的这个号召,首批组织二十二名共青团员成立一支征服鸠山的青年基本建设队,他们向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他们提出“保水保土如保命,治山治沟如治家”的口号,他们不怕天寒地冻,克服种种困难,开发治理好五十六个山头,做到“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堰不倒塌,良田不淹。”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国务院曾授予他们一面奖旗,省人民委员会、许昌专署、县人民委员会也表扬了他们,并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新的山区的面貌和未来的美景激动着禹县青年的心,特别是治理山区的青年的心,他们称赞“山区就是好,十山有十宝。”许多青年纷纷支援山区建设,并要求在山区安家落户,他们表示要把山区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山区,照他们的描画,未来的山区是“松柏遮日月,花果树满山,鱼鸭池中游,牛羊牧山间。”
为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把贫困的山区变为富裕的山区,中共禹县县委会决定要培养大批具有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又有一定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在山区安家落户,建设山区。因此,县委决定在鸠山创办一座民办性质的红专大学。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就是具有建设山区决心的初中、高中的知识青年。现在这所学校有两个班,一百零四名学生,七名教师,三名干部。它已于3月中旬开学。
第一课
报考鸠山红专大学的知识青年所上的第一课是考试。这所学校的考试方法已打破常规。考政治课采用大字报的方式,考志愿采取谈心会的方式,考农业课是参加播种棉花、深翻大秋地的劳动,考试语文的题目是“怎样做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在政治课和语文的考试中,学员表示建设山区的决心。共青团员张凤鸣在大字报上写道:“我要钻到山区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党和毛主席您看吧!看您培养教导下的儿子是怎样的前进。”共青团员阎永善在作文中说:“千难万难,难不倒我的志愿,千苦万苦,绝不能把我建设山区的决心改变,红不透,专不深,骨肉成泥魂不散,把生命献在天王山上。”
鸠山红专大学的考试不同一般正规学校的考试。正规学校只考试文化科学知识,而他们把学生的政治思想、劳动、文化都考试了一下。这场考试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考验,是一场生动的政治课,考验学生是否有决心建设山区。事实上,在农业课的考试当中,有的经不起劳动的考验,有十个人逃之夭夭了。
鸠山红专大学培养的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能掌握农业、林业、水利三方面科学知识而又能参加劳动的技术员。最初修业年限定为二年,鉴于招收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或肄业生,后来把修业年限改为三年。他们所开课程,普通课有政治、数学、物理、化学、植物、水文、气象、测量学等八门,专业课有工程力学、土壤肥料学、树木学、造林学、水土保持、耕作学及作物栽培学等十七门。他们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的课本,教师也用高等学校教材作为参考。每天早上上课两小时,参加农副业劳动九个半小时,晚上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或自习。
这所学校的教师都是下放的干部,七个人当中有五个大专毕业生,一个是留苏联学生并得过副博士学位;一个是从该县第一中学抽调的教员。三个干部都是县委调配的。他们都满怀信心的要把学校办好。
勤俭办学 勤工俭学
这所学校是白手起家,把荒寨破洞变成大学的。开学初,虽然当地群众热情的支持他们,给他们地、家具等,但他们仍然遇到不少困难,学生住的石洞没有门,睡铺底下没有一根草,在露天里上课,也没有桌、凳,劳动没有工具,吃水、洗脸都跑到山下去……。在这些困难面前,师生没一句怨言。
开学第二天,全校师生展开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大辩论,并掀起了一个“自己办学自己学,不要国家一文钱,自己劳动自己吃,剩余支援工业化”的集体办学、勤俭办学的热潮。他们的口号是“建新家(即学校)老家支援,新家富原物归还。”经过一小时的讨论,大家共报了锄、耙、犁、铲子、弹花机等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五百八十七件,现金一百零三元,共青团员刘洪克自报锨铲十多件,毛笔一千支,棉纸三千二百张,作为建校投资。这样,他们遇到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学校建立了劳动组织,把学生分别编入农业生产队和副业生产队;依靠从事农副业生产收入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并建设学校。他们已有七十亩梯田和七十亩山头地,有二万个鱼鳞坑。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已播种有红薯、棉花、玉米、谷子、马铃薯、蔬菜等一百零五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仅粮食作物估计可收入二万多斤,一年就能达到全部自给自足。在副业生产方面,计划养羊、猪各五十头,养蚕五十席,建石灰窑两座,此外,还组织学生割草、搞运输等,到年底副业生产收入计划是一万六千多元。
这所学校得到国家和各方面的鼓励和物资帮助。该县县委书记刁文同志亲自给他们讲过两次政治课,田副县长曾几次到学校作报告,鼓励他们“要长志气,克服困难,苦学苦钻,达到红透专深。”县文教局拨给该校一千元建校基金,银行贷款一千五百元作为生产费用,林场支援他们洋槐育苗十五亩,并预先支付给他们二千元承包育苗田的订金,县农、林、水利等单位也给学校一些支援。
鸠山红专大学的师生们将以劳动的双手迅速地改变它的面貌。照他们的规划,一年之后,这所学校的模样将是这样的:
校园百花香,洞洞粉白墙;
羊肠小道变大路,新建一所大课堂。
沟沟变成试验地,山洞变成粮食仓。
道路成荫果满山,吃喝不尽用不完。
教学设备争取全,俱乐部、体育场、电灯、广播、图书馆。
清泉流水山连山,百花艳、乐无边。
秋后再招四五班。学习政治技术钻,
锻炼成为红又专;既能文又能武,三年后成为双状元。
现在,这所具有革命精神的新型大学,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导之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附图片)
结合改良土壤的课程,深翻土地,以便种植秋收作物。
新华社记者唐茂林摄
学生们在野外上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