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打破科学的神秘性
周建人
 人活着总是要吃食,喝水,居住,穿衣服的;要求获得这些东西决不是十分顺利,毫无困难,不需要斗争的。人类从这斗争里获得了许多知识。这等知识,凭借经验,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增加,渐渐丰富起来。但别一方面,没有疑义,在旧社会里,由于生产技术和科学不发达,知识还没有科学化,有些知识里会附带着迷信。
自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以后,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情况下,脑力劳动居于统治地位,对于学术,据有了优越的条件。换一句话,脑力劳动者也统治了学术,即占据了文化,占有了科学。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要稍微加以观察,也容易看出:知识本是劳动人民的公共财富。只要略与工人、农民或渔民谈话,便知道劳动者对于生活有关方面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优越条件虽为脑力劳动者所占据,但创造与发明常常出于工人或社会地位低的人们。别国里也有这种情形,例如恩格斯曾说过:英国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是北郎卡郡名叫詹姆斯·哈格里沃斯的工人,在1764年制造出来的。不久有水力纺纱机出现,是同地方一个叫查理·阿克来的理发师在1767年发明的。
旧中国流传过一种与事实完全违反的传说,把分明是群众的发明与创造,极不合理地归功于“异人”或“神”。例如衣服,分明是人民群众因为需要而制造出来的。马克思早就说过,没有专门的缝纫师以前,人们早已穿衣服了。然而中国却自古流传下来的迷信,说衣裳是轩辕黄帝制造出来的。什么药可治什么病,分明是由无数人,经过长久的岁月,试验出来的,其间一定还经过许多苦痛的经验,如吃了毒草毒坏或毒死人,等等。然而传说上却说是神农氏发明的。他尝百草,辨药性,云云。真是荒唐之至了。
信不合事实的传说,就是迷信。这种迷信近若干年来虽然已减少了。但要是残余的东西不去尽,它还会化了装出现的。如中国有些人的迷信外国,甚至说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好。又如迷信人须有天才才能学得精通,发明东西,等等。这些新迷信可以说是旧迷信的化身。
我们必须彻底地打破一切迷信,把它扫除净尽。使大家相信:群众有知识,有智慧,有力量的。科学非他,只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并且查考科学的发展史,它是跟社会生产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告诉我们:“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单单为了要定节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也就不得不从事于数学的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49页)
由此可知,科学并不神秘。它是成系统的知识,追查历史,它是跟社会的生产需要发展起来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日,对于科学的需要是空前的,只要打破一切束缚与阻碍科学发展的迷信。首先打破科学的神秘性。同时把科学从“特权”者的手里解放出来,从高不可攀的“宝座”上,降到人民群众的队伍里来,毫无疑问,不久,科学在中国是肯定能大大发展起来的。
这样发展起来的科学是人民的科学。生自劳动人民的队伍为劳动人民服务。当然,我们绝不会满足于既有知识的整理与组织,使之系统化。还要努力地、不断地边做边学,竭力钻研,深入又深入。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发见与发明前人所未见未知的东西。
群众是个人的集体,要发挥群众的力量,仍需各人的努力。但从广大群众努力里培养出来的专家,无论专到如何深,他仍是群众的一员,集体的一部分;再也不会发生离心力,把自己造成特殊的人或特殊的“阶级”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同时又是自己努力出来的新专家,从事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理论方面是探求真理。他清楚地知道真理是完全可以认识的,同时又不是可以完全认识的,即认识不完的,因为客观世界在发展。这一了解,非常要紧,能使其人虽是“硕学”,但仍然谦虚。说明“学无止境”,会不会使人消极的呢?我想不会的,因为社会在进步,鼓舞着人心。


第8版()
专栏:

回三边
李季绿花公鸡不要叫,白脖子狗娃不要咬,你们没看看这是谁?这是咱们家里人回来了。身穿没面子的老羊皮,头上蒙了块白手巾。远远了见我心里想,看穿戴就像咱三边人。远看像你我不敢认,心问口来口问心:莫不是离家十年的亲人回来了?莫不是一个不相干的过路人?听声音像你又怕我眼花,你叫大娘我也不敢答;听说你们都到大地方工作了,谁想到你今天又回家。快进窑里暖一暖,坐到热炕上喝口茶。不要瞪着眼睛四下瞧,这几年的日子可过美啦。你看炕上新毡新被子,满窑洞尽是新家具。你还没顾上看村里,等会我引你到社里去。你回来怎么选了个大冷天?夏天里你不知道咱村有多好看。黄沙绿树一片荫,你们在时的旱地都成了水浇田。人老几辈都没办法,这几年咱们可把老黄沙治住啦。天旱地干欺负人,我们就挖渠打井对付它。毛主席号召大跃进,黄沙窝里一哇声。男女老少都像活老虎,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光景。不要看天气这么冷,没明没夜打水井。不要看你大娘年岁大,人家还要选我当送茶送水的女英雄。你那个老毛病还没改掉,心里一有事就坐不住了。等大娘烧火给你做顿黄米饭,咱们俩一路到井上去报到。你回来赶的真是巧,哪一年也没有今年干劲高。早回来三年变化还不大,迟回来三年你连路也找不到。自来人熟就是亲,我心里就爱同志们。拿起筷子快吃吧,你看这黄米干饭多爱人!一海碗羊肉和粉条,要吃你就吃个饱。等下劳动时你肚子饿,众人要说我没有招呼好。你扛铁铣我提茶水罐,到井上去跟乡亲们见见面。过去咱们打败了胡宗南,就用那股子干劲建设新三边。


第8版()
专栏:

不是找错了人
星桥
好容易得到一个进城的机会,顺便去探望探望六年不见的校长,听说他现在调到一个工厂里当党委书记了。为了使校长知道他的学生已经上了大学,所以在穿戴上还需考究考究,为此我把衣服熨的见棱见角,皮鞋擦的亮堂堂,头发梳的光溜溜。
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校长的住处。一进门,我又有些犹豫,怎么是个工人大杂院?虽然现在都是除四害讲卫生,院子打扫的很干净。但是横七竖八拉着一些绳子,晒着小孩的屎布尿褥,简直叫你走不过去。离我最近的有个保姆样的人站在锅台前作饭,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歪着脖子站在旁边看着。我一问,那女人上下打量了我一下说:“就是这儿,你到屋里坐,我去叫一下。”说着盖起锅盖拉着小孩走了。
屋子里简单而干净,只有一张大床,床上放一摞叠得整齐的但褪了色的被子。窗根下一张方桌上面摆着茶壶、茶碗和书籍。靠后边的墙根放辆半新旧的自行车。我越看越觉得怀疑,我想:一定找错了人,走到一位工人的宿舍来了……
正在胡思乱想,从院里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哈,可不是校长是谁!我正要迎出去,校长已将两只黑手伸到我脸前:“啊,快坐,快坐。”他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淌,擦也擦不干,一件家做粗布衬衣,套一件紫色毛背心,衬衣的袖口已经破了一圈。一条补钉裤子,布鞋上溅满了泥斑,简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才从田里浇地回来。
“校长,你作什么啦,这样……”
他还没等我说完,就和以前一样地微笑说:“趁今天休息给家打些煤糕,看。”他把两手摊开,伸到我眼前。他手上粘满了煤黑,掌上指头上布着几个血泡,有的已干了。
这时候,那“保姆”送进两碗茶来,小孩拉着她的衣襟左右不离,怯生生地偷偷看着我。
“毛毛,到爸爸跟前来,叫妈妈作饭。”
“啊!”我差点叫出声来。怎么她就是校长、不,党委书记的爱人,她是个医生,起码还不穿条料子裤,我不挣钱都还……我低下头看着我的裤子,皮鞋,不禁感到一阵头重脚轻,似乎马上就要栽倒似的。
我看着我们的校长,他那本来就很魁伟的身体显得更魁伟了,只是原来就有些秃顶的头上更秃了,颧骨高了,眼窝深了,皱纹增多了。
“您比以前瘦了,现在工作可能繁重些吧?”
“瘦了吗?”他摸着脸笑着说:“比学校工作繁重些,每天都是五点钟就去厂子,晚上九点回来,中间没休息的工夫,像上午工人休息的时候,恰好正是我们接见群众的时间。尤其最近,工人一有事都愿找到党委会来解决。”他稍顿了一下又问我:“你们现在忙么?”
“很忙,尤其最近,双反、扫五气,现在正是向党交心。”
他忽然扭转话头:“家里生活比那时强了吧?你竟能上到大学,还记得吗?那时你整天是闹退学,说家庭困难、没办法。”他说着笑起来了。
“怎么不记得?现在都入了社,情况好多了,不过供我上学还是不富裕。”
“是呀,凭你父亲一个人劳动供你上学目前还是比较困难,不过自己再节约点,就可以。我过去不是常对你们说,在延安时那些老革命,什么不是依靠自己,一身棉衣穿五年,你们现在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脸上刷地一下只觉得热烘烘的,心眼里感到一阵钻心的难受。我就推托有事向校长告辞。
他把我送到门外握住我的手嘱咐道:“来吧,我每星期五都是休息。”我答应着走了,拐过弯像是刚洗过澡一样浑身感到轻松。


第8版()
专栏:

百花齐放
郭沫若
83 铁干海棠猩红色的花朵贴着枝干开放,因此,人们叫我们为贴干海棠。有时写成铁干,觉得更有意思,我们的枝干是有些和铁相似。认真说我们倒应该称为木桃,“国风”上早就有了这个好名号。干可以为杖,实可以浸酒蜜渍,宁愿自我牺牲,不望琼瑶之报。(注)
(注)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84 攀枝花攀枝花在岭南就叫作木棉,岭南人又叫我们为英雄树。高大的乔木能戴满大红花,生产英雄具有这样的风度。但我们的木材轻松,没有什么用,我们的棉絮也和棉花大不相同。幸喜四川也有攀枝花产生铁矿,地以花命名,使我们也沾了大光。
85 萱草我们是黄百合,一般就叫作金针,作为菜比作为花大家知道得更深。说我们可以忘忧,完全是莫须有,并不是麻醉剂,怎能使愁者不愁?比如你在发愁,怕不能又红又专,你总不会把金针吃上十几大碗。除非你自己努力进行自我革命,我们不能把你的忧愁除掉一星星。
86 石蒜我们是野草,花和叶不能见面,秋天抽出花梗开出红花成团,筒状花裂成六瓣,花蕊挺出花间;花谢后才标出浓绿的叶片如蒜。我们全身都有毒,但请不要害怕,我们的用处很多,看你怎样用法。可以催吐、治癣,并医治无名肿毒;把浆汁涂入泥壁中还可以防鼠。
87 玉蝉花我们是鸢尾之一,别名花菖蒲,花形很大,颜色以紫色为基础。一般的鸢尾花和飞鸢相仿佛,我们就是飞机,正展翅作雄图。一张张翠叶是出了鞘的宝剑,一颗颗蒴果是拉了线的炸弹。为什么要说得这样剑拔弩张?因为要鼓舞人心,向地球开战!


第8版()
专栏:

拣蒜尾的纠纷
严岩
放工回到家里,看见妹妹亚琴噘着嘴,妈妈也满脸不高兴。一个脸朝外,一个脸扭到墙上。二小子在床上哭得泪人一样,也没人理睬。再看看地上撒了一地“蒜尾”——蒜苔后面的尾巴。准是妹妹在和妈妈呕气了。问亚琴她却说:“啥也不为!”又转过问妈妈,老人家也搪塞着说:“都怨我不好,老作贱!”上了一天班,回家来还不能顺顺当当吃顿饭,我赌气抱起二小子出去了。
转到隔壁王师傅家里,人家正在吃饭。王师母大概知道我家闹气啦,死拉活缠的硬叫坐下吃一点。我刚一坐下,王师母就笑着说:“咳;保牛,你说呀,今个你们家生气可是亚琴的不是啦!”我说:“究竟为啥呀?”王师母连忙往我跟前凑凑说:“其实呀,才是鸡毛蒜皮哩!”她又歪头看看前院说:“是这么回事。今个上午前院张工程师家的王嫂,拿了一大把蒜尾,悄悄跑到你家厨房对你妈说:‘大嫂子,这是俺家买的蒜苔,蒜尾青青的,张太太硬说不好吃,叫扔了。我舍不得扔了,没言声给你拿来,可别嫌弃啊’!说了转屁股就走了。你妈呢,就洗了又洗,还说:‘今年是第一次吃鲜物哩!’论说这也没啥,好好的东西么扔了怪可惜!谁知你妹妹亚琴就一连声吵你妈:‘没出息,低三下四吃人家扔掉的东西’一定要扔出去,你妈舍不得,娘俩夺了半天。你妹子呀,性子太倔,一下把蒜尾摔了一地。就为这事娘俩才闹翻了。”
王师母说完,长叹了一口气:“唉,娃子呀!你们才都是福里生福里长的,不像你妈那样从难处过过。民国十八年河南遭年景,穷人把树皮、草根都吃光啦,河里水草都上秤盘。那时候要有这一把蒜尾就好到天上啦!你福娃哥还不是那时眼睁睁给饿死啦!死时才六岁呀!”“吃你的饭吧!”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师傅,大概是不想再提起那伤心事,这时不耐烦地对他老伴说:“老是提那些陈年古代的事有啥用!”
回到家,我仔细地把撒在地上的蒜尾,一棵棵的拣了起来。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端阳话民俗
文农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午节”或“蒲节”。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这一天,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因感于楚怀王听信谗言,国破家亡,悲愤地投汨罗江自杀。人民同情和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至今“龙舟竞渡”、“包粽子”等习俗,据说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但端午节并不是由纪念屈原而起的,“龙舟竞渡”也早在屈原以前就有过。起初,人们把五月五日当成一个不吉祥的日子,连这一天生的小孩父母都不愿意抚养。人们希冀在这一天能“化凶为吉”、“去祸成祥”,于是各种辟鬼除疾的习俗便产生了。“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本草图经”:“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虫”。五月进入夏季,酷暑将临,正是时疫最多的时候,这些习俗,当时可说是一种普遍性的卫生防疫运动。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重大的游戏活动。据说这个活动在吴国是起于“迎伍君逆涛而上”,与伍子胥有关。还有说是起于越王勾践的。这些都是难于证实的传说,但江南是河流纵横的泽国,人们生长在这地区,很早就熟悉水性,掌握了航行技术,因此竞渡可当成一次对航行技术的检阅来看待,也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最早的体育竞技运动。竞渡在以前并不一定要到五月五日才进行。“武陵竞渡考”:“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竞赛”。这说明了武陵一带造船试船多半都在四、五月间梅雨过后,河湖水涨之际进行。新船建成之后,有一系列的试船竞技活动,所以当地俗语称好事过时为“打得船来过了端午节”。后来由于纪念屈原,便增加了新的意义了。“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
竞渡是一项很好的竞技运动,参加竞赛的龙船,一般以长船挠手多易于获胜。但也有些长船因人多橹缓,不及小船精悍灵活而失败的。至于挠手多半从打渔为业的渔民中挑选,因他们经常与水为邻,最识水性,当时武陵德山就以多挠手著名。
端午节包粽子,是现在还普遍流行的习俗,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当时,人们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就把糯米包在草叶里面,投到河里去,要河里的蛟龙来吃粽子,而不要吃屈原的尸体。“续齐谐记”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端午节以及许多节日的习俗,并不都是由纪念屈原开始的,但屈原给人民的影响确实太深了。徐文简的诗:“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屈原遗恨在,千载楚人思”。真是道出了千百年来人民怀念屈原的心情。“看到人民灾难而流眼泪的人,人民是会为他流眼泪的。”但是今天,屈原所处的满天乌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再也不用眼泪来纪念屈原,而是效法他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更加勇猛地向前跃进。
(附图片)
屈原像(瓷雕) 李维善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现代小戏有看头
正在北京举行的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中,有一些小戏,如武汉市楚剧团的“三换肩”、“两兄弟”、“征服洞子堰”,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的“劝导员”、“归来”、“海上渔歌”等,都大有看头。真是:戏不在大小,就看演得好不好。
这些小戏的题材新颖,从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建设中的十足干劲,和日常生活中的新风格。如“三换肩”写的是农民送公粮时,群众要帮助军属,军属却处处积极带头。这么一个小故事,演的富有情趣,特别受到战士观众的欢迎。“劝导员”写的却是城市里搞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小插曲,表现了个别有不良习惯的人,在群众的监督和帮助下,也能自觉改正的生动场面。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小戏演员的表演,在继承传统的表现技巧上很看得出功夫。我们从闽剧“海上渔歌”和楚剧“征服洞子堰”中,尤其能看到这方面的成绩,观众甚至为演员的舞蹈叫起好来。 (树)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正在北京各影院上映的“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由三个独立的反右派斗争小故事组成。“此路不通”和“旧恨新仇”,较多的采用了漫画的讽刺手法,勾划了两个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丑恶嘴脸:一个妄想资本主义复辟的资本家和一个假借视察之名,进行阴谋反党活动的所谓民主人士。
“疾风劲草”则是描写了一个高等学校里的一场严重斗争,看来使人深受感动。
(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