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破迷信,不能前进!
  知萍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迷信:有迷信规章制度,把它奉为永远不变的金科玉律的保守主义;有迷信书本知识,把它奉为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万应灵药的教条主义;有迷信古董,奉古董为神物的复古主义;有迷信西洋,奉英美为神圣的洋奴主义等等。类似的迷信还能举出一大堆。所有这些迷信都是束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向前发展的枷锁。迷信是愚昧和无知的产儿,同迷信对立着的是独立思考。
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生迷信和独立思考的斗争。我们的祖先曾经迷信过洪水,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灾难,除了祈祷神明的怜悯之外别无办法。当着人类在向自然作斗争的劳动过程中认识了洪水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之后,产生了治水的念头,人类的智慧就向前发展一步。今天我们已可以利用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变水害为水利,我们就完全从对洪水的迷信中解放了出来。
历史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人类科学文化的任何发展和创造都是独立思考逐渐战胜迷信的结果。因此,破除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就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高潮,就是在披荆斩棘,打破迷信的斗争中开辟自己的道路的。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毛主席指出:当时许多人对农村合作化运动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迷信,他们对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有着无穷的忧虑和无数的清规戒律。这些迷信经过党的第七届六中全会(扩大)的批判以后被打破了。在我国农村就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提前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的任务。目前,我国正在合作化的经济基础上开始了技术革命。但在这方面又出现了不少的迷信:如等待机械化,要大不要小,要新不要旧,依靠上级拿钱,向上级要技术人员等等。安徽和湖北两省的群众首先在水利工程方面打破了这些迷信,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的群众运动,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创造了许多好办法。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二百七十亿土石方的水利工程。正在举行的全国农具展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土制工具,闪耀着广大农民的智慧之光,据十三个省的不完全统计已改制和创制了六百九十多万件农具。农民群众的这些奇迹的创造,使得许多科学工作人员感到惊异和惭愧是毫不足怪的。在文教事业方面也是如此,浙江省乡乡举办农业中学,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创办了八千五百一十六所学校,使三十五万三千人受到教育。这是在教育上破除迷信的初步成果。总之,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工作中,只要迷信保守思想在起指导作用,那里的工作就冷冷清清缺乏生气;反之,只要肯依靠群众独立思考,那里就会立刻呈现轰轰烈烈、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打破迷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现在已经成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了。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的单位和部门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某些做领导工作的同志还在固执地保持着过去的一套事务主义的工作方法。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他们看过了,听过了,也传达过了。但他们的领导方法还一点没有改变,或者很少改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虽已成为他们作报告时的有力的警句,但他们的实际工作却改进得很少,和这个伟大的时代的步伐很不相称。有些人天天喊政治挂帅,而实际上却是事务挂帅;他们天天喊“先务虚后务实”,实际上则是只务实不“务虚”。
对这些人来说,都必须做一番破除迷信的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使他们了解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已变化了的情况。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篇按语里指出:“在中国,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九五五年,可以说是破除迷信的一年。”在列举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之后,毛主席着重指出:“以此为教训,那末,今后对于有相似情况的事件和问题,应当怎样处理才好呢?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不要脱离群众,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反复地阅读毛主席的这个指示,迷信过去的人们应该猛醒了。


第8版()
专栏:

  一字之改
  钟怀
几个月以前,我们的口号是:争取在十五年,或者在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现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决议这样写着:“争取在十五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时间相隔不过半年,“更多”改成了“更短”,看起来好像是一字之差而已。
但是这一个字的改动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六亿人民苦战一冬一春的结果。这是力争上游的英雄气概大破甘居下游的爬行思想的结果。这是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结果。
是“八大”的代表们大笔一挥,作出了这样的修改吗?不,这是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以自己的行动作出的修改。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他们要怎样写历史就怎样写,要怎样修改就怎样修改。
有人会说:“这还了得!你们原来的提法已经‘急功近利’。这样一改,岂不更加‘急功近利’了吗?”
我们回答:是的。现在是万事具备,又刮东风。更加急社会主义之功,更加近六亿人民之利,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8版()
专栏:

  万首诗歌写满墙
  ——中国文联参观团题在河北省怀来县花园乡的街头诗
  花园乡颂
郭沫若
  花园乡是花果乡,
  花园乡是诗歌乡。
  万株果树种满园,
  万首诗歌写满墙。
  葵花秆子成塔尺,
  空酒瓶制水平仪。
  仅仅学习个把月,
  满乡都是技术师。
  五个电力扬水站,
  一季工夫抵四年。
  男女老少齐出力,
  花园乡变小江南。
  往前赶,努力钻,
  赶到“七一”把礼献;
  技术革命已开端,
  超过英国并不难。
   1958年5月24日
  花园乡是大花园
萧三
花园乡是大花园。
南水泉是珍珠泉。
从前是荒山和沙滩,
现在是花果山、米粮川。
南面栽起防风林。
北面修成扬水站。
村社墙头满诗画。
宫厅湖上走渔船。
社会主义农村乐,
歌声直上九霄天。
跃进跃进再跃进,
“一天等于二十年”!
访花园乡
叶圣陶
来访已过花时节,
  却见此乡到处花。
  干劲远景说不尽,
  人人心上开红花。
  郭老题诗说得好,
  花园乡是诗歌乡。
  真诗原从生活出,
  大跃进时诗满墙。
东风歌
田间 马秉顺
  郭老题诗在街头,
  水泉诗歌遍地游;
  诗歌游到官厅湖,
  坐上一条大木船;
  乘东风,争上游,
  一年胜过十八秋;
  社员都是好歌手,
  粮食诗歌双丰收。
  欢迎参观团
  怀来县委副书记 王俊禄
  南水泉花果满园,
  迎来北京参观团。
  文艺星斗光芒四射,
  花园乡成了百花园。
  郭老月下留诗句,
  鼓舞我们大生产。
  诗人画家齐挥笔,
  诗歌万首画一千。
  花园乡里南水泉,
  艺术家种了试验田。
  我们欢迎参观团,
  不用空话用实干。
  决心书一篇又一篇,
  决心要赶到长江边。
  我们的雄心大如山,
  摘掉帽子敢碰天。
  骑上快马再加鞭,
  十年计划五年完。


第8版()
专栏:

  又深又高
马铁丁
  根扎得深,
  从地球这面,
  穿到地球那面。
  干长得高,
  枝叶触破青天。
  我们的工作干劲,
  可以把地球凿穿。
  我们的革命理想,
  飞越到天外之天!


第8版()
专栏:

  伟大出于平凡
录音机的发明者
程嘉荫是我国十八世纪的一个机械制造家。他曾创造了一个“寄话筒”。筒内每隔一寸多有一个闸,人向筒讲完话后便把闸关闭。如果按次序地把闸打开就可以听到原来所讲的话。据说话声可以保留百天不散。原记载不很清楚,但这必定利用了物理学上声学的原理。当时西洋物理学知识还没有传到我国来,所以程嘉荫的发明是很伟大的。程嘉荫还做了许多其他机械,不幸年岁很轻便死去,连他的发明也失传了。
数学理论家汪莱
汪莱生于1768年至1813年,是我国的数学家。他在三十三岁时发表了数学上方程论求根的理论。这理论和欧洲笛卡儿发明的完全相同。虽然笛卡儿发明在汪莱前一百多年,当时并没有传入我国,汪莱这个发明完全是他自己研究得来的。
勇于向天体革命的人
十五世纪七十年代,欧洲所有的人——无论是教皇、皇帝,或是最低级的平民,都认为地球是停着不动的。但是,当时的日耳曼人哥白尼,大胆地提出了太阳是不动的,而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在他作的“天体的革命”一书中,科学地论证了行星的行动。
哥白尼的这种理论发表后,人们并没有马上相信他,相反地,一般人都讥笑哥白尼是狂妄之徒和异端,违背上帝的意旨和圣经上所记载的。但是,科学早已证明愚蠢的不是哥白尼而是一些迷信上帝的人。
学徒成了电学大师
法拉第(1791—1867)是英国著名的电学大师,是第一个发现感应电流的人。由于这个发现,人类才有可能普遍地大量利用电能。
法拉第的父亲是个铁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法拉第从十三岁起就到书店当学徒。他在工作之余,便努力读书。他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科学的著作,如“化学问答”,“电学实验”等书。
他不仅喜爱读书,还重视实验。虽然他的收入很少,但是还是设法买一些仪器来进行实验。直到他在科学界已经成名以后,还是不断地埋头作实验。当时,科学界对于电的分类问题讨论很多,许多人都想按照电的来源而分类。但是他们都只是在口头上讨论,没有就这个问题作作实验。法拉第却将各种来源的电加以试验,证明每种来源的电,都产生同样的现象,分不出什么类来。因此法拉第下了一个结论:“无论什么来源的电,它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由于重视实践和广泛阅读书籍,没有上过学的法拉第,终于发现了不少科学上的真理。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给少年儿童介绍的好书
“宝葫芦的秘密”是老作家张天翼新近写的一本童话。他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小朋友们,事事要亲手去做、要开动脑筋去想,不要像书中的王葆那样,自己不费劲,光想靠“宝葫芦”来帮忙,那种懒汉思想是很可笑的。这本书里并有苗地的插图多幅。 (心)
“南南和胡子伯伯”是作家严文井的一本童话集,内有:“小花公鸡”、“风鸡”、“胆小的青蛙”、“小松鼠”、“尘土的独立思考”、“小溪流的河”、“南南和胡子伯伯”等十二篇。这些篇童话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而讲的故事,小朋友们快乐的读完故事以后,就会不由自主的接受了溶解在故事里的全部思想。
“从北京唱到边疆”是青年诗人梁上泉为儿童写的一本诗集。诗集里充满了抒情的意味,作者用巧妙的比喻和美丽的想像,使这些短诗形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幅,反映了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的面貌和西南边疆兄弟民族的少年儿童们的幸福生活。激励少年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革命事业而努力。 (蕾)
“鸡毛小不点儿”是贺宜写的一本童话。写的都是小鸡毛的事情。各种鸡毛都活了,它们的经历可真不少,有的在鸡毛撢子上,在小朋友们踢的毽子上,在向日葵地里,这些都活生生的显示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孩子形象,其中也批判了自以为是、好高鹜远的脖颈毛、尾巴毛等。这是一本有趣有教育意义的童话。
“小黑马的故事”是袁静给小朋友们写的一本新书。“小黑马”是个招人喜爱的孩子,他在旧社会里,流浪在街头,没人管也没人爱。解放后,他学会了文化和农业技术,成为生产上的能手。从旧到新的转变,中间经过了许多斗争与波折,故事生动感人。 (心)
“小牛黑眼儿”是儿童文学作家金近的近作。小牛黑眼儿,是一头小牝牛,又美丽又勇敢,可是它不学耕地,只顾乱跑,这引起老毛驴、老牡牛,对它的不满,不让它挨近,抬起后腿踢它,不让它在一起吃草。可是后来小牛黑眼儿终于变好了,学会了耕地。
“边区一小学”写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周庄小学学生的抗日爱国的故事。在党的领导下,周庄小学的学生都参加了儿童团,他们和大人拨工,一起闹生产,敌人来抢粮,他们就把粮食坚壁起来。平日,他们还搞黑板报、屋顶广播等宣传工作。在最险恶的日子里,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挖地道坚持学习。这些故事是作者陈肇庠的亲身经历。 (兰)
“不平常的日子”这是写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斗争的故事,作者杲向真。小说里有三个孩子:一个叫何美丽、一个叫米米、一个叫毛兔。这三个孩子虽然出身、性格不同,但共同帮助何美丽的爸爸(一个地下党员)脱离了险境,表现了他们的机智勇敢精神。
“猴子捞月亮”是一本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有趣,富于幻想的童话,适合于学前儿童阅读。这本童话是根据孩子所喜爱的民间故事编写出来的,它教育孩子们对待事物,一定要仔细地观察,才能把事做好。 (万)


第8版()
专栏:

  改变作风(相声)
  开滦林西矿党委书记 魏章
  开滦林西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时言发
  甲:现在咱们哥儿俩来给大家演一段相声。
  乙:不对,您别这么称呼。
  甲:怎么称呼?
  乙:您是林西矿党委书记,我是井下的煤工,咱们是上下级。您这么称呼,我有点受不了!
  甲:我说同志,你认错人了吧?
  乙:啊,我认错人咧!请您站好了我再看看。(上下打量一阵)
  甲:怎么样?认错了吧?我明明是经常和侯宝林在一起说相声的一位演员吗!
  乙:哦,怪不的经常看您到俱乐部去。
  甲:我告诉你吧:魏书记正在机关开紧急会议哩,他每天陷在会议里。乙:事情可够忙。
  甲:会议一个又一个,他哪能到这里与职工们一起同娱乐呢?
  乙:听你这么一说,魏书记敢情对职工们的文娱活动是有点不过问。
  甲:可不吗,不但不过问,宣传部有一次召开宣传鼓动工作动员大会。
  乙:他参加了?
  甲:嘿嘿!他不但没去,反而把宣传部长顶回去了。
  乙:这有点不大对劲。
  甲:后来,这位部长又说宣传鼓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开路先锋。没有党的宣传工作,一切工作就很难做好。
  乙:本来嘛。
  甲:又是什么列宁说……说了一大套的理论。
  乙:完全正确,这一来可得去了。
  甲:还是没去。
  乙:为什么呢?
  甲:这位书记又说了,现在矿上产量很紧张,十几天来完不成作业计划,我哪有时间参加你们这些事情!
  乙:好哇!党委书记不管宣传工作。
  甲:不是不管,他没时间。
  乙:我看不是没时间,纯粹是包办行政工作!唉,同志,请问您这是现在的事,还是过去的事呢?
  甲:这是整风以前的情况。
  乙:现在这位魏书记怎么样了?
  甲:现在可不同了,由于整风大鸣大放,职工们提出批评。党组织提出了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开会、同娱乐的伟大号召。
  乙:这是改变领导作风的有效措施。
  甲:他自己认识了自己的缺点,现在就好多了。
  乙:有转变,就有提高。
  甲:并且提出“六同”。
  乙:哪“六同”?
  甲:一同吃。
  乙:啊,同吃怎讲?
  甲:根据党委决定,把老宴客厅的伙食取消了。
  乙:回家吃饭。
  甲:有时还上大食堂,跟工友们一样,排着队买饭票。
  乙:这是转变作风的一种。这第二同呢?
  甲:同住。
  乙:同住又怎么办呢?
  甲:早就和杨矿长搬到南工房十四条十号工友家里一块住了。
  乙:这是密切联系群众。还有呢?
  甲:同劳动、同学习、同开会。跟班生产,上来和工友们一块学习、一块开会。
  乙:我看上边说的这五同都好办。但是同娱乐我看有点不大容易办到。
  甲:他现在已经参加文娱活动。
  乙:我怎么不知道哇?
  甲:你远看。
  乙:远看无人。
  甲:近瞅。
  乙:原来您真是魏书记啊!


第8版()
专栏:

  姑娘们在劳动〔国画〕   汤义方


返回顶部